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肿瘤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96484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国际眼科纵览、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山东省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等;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相关文献由26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有信、文峰、夏松等。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6484 占比:99.97%

总计:396589篇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发文趋势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研究学者

  • 陈有信
  • 文峰
  • 夏松
  • 杨景元
  • 罗光伟
  • 赵欣宇
  • 黄时洲
  • 刘子扬
  • 孙祖华
  • 宋艳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峰; 苏永悦
    • 摘要: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发现之初至今的40年间,其命名和各成分术语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更迭,部分常用术语已经无法代表PCV病灶的本质;同时,以无创的检查手段诊断PCV的效能越来越受到关注。2021年,亚太眼科影像学会PCV工作组讨论并针对PCV两个重要成分的术语做出专家共识,并提出一套不基于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的PCV诊断标准,以期鉴别PCV与典型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该共识是对影像学和组织学报告的最新理解的凝练,概念明晰且精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刘庆言; 薛敏; 姜丽丽; 李晶; 史春生
    • 摘要: 目的评估雷珠单抗联合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PCV患者30例(30只眼),分为雷珠单抗+TA联合注射组15例(15只眼),雷珠单抗单药注射组15例(15只眼),联合组在每次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的同时在玻璃体腔注射TA混悬液0.5 ml,单药组每次仅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观察两组患者在1年时间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和注射频次的变化。两组患者遵从(Treat&Extend,T&E)治疗原则。结果在1年的随访时间内,联合组和单药组在BCVA提升和CRT降低方面的治疗效果对比无差异(P>0.05),但在注射频次方面,联合组1年平均注射4.27针,单药组平均注射为5.00针,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TA玻璃体腔注射在PCV患者的治疗中,较雷珠单抗单药注射,虽不能改善患者在BCVA提升和CRT降低的获益,但可减少注射频次,从而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和降低医疗成本,使患者获益。
    • 杜月; 杜红艳
    • 摘要: 目的检测房水中VEGF、TGF-β1、IL-6、IL-17A、MCP-1、ICAM和血清CRP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中的表达,研究相关因子与PCV引起的黄斑水肿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40例(40眼)在我院确诊为PCV的患者为实验组,20例(20眼)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为对照组。术前分别采集两组的房水及静脉血。采用微球法检测房水中VEGF、TGF-β1、IL-6、IL-17A、MCP-1和ICAM的浓度,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的水平。分析细胞因子和CRP在PCV中的表达及与PCV引起黄斑水肿的相关性。实验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两组患者治疗前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区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检测。结果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房水中VEGF、TGF-β1、IL-17A、MCP-1和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1.72、12.32、10.48、8.39、6.54,P0.05),实验组患者VEGF、TGF-β1、IL-17A、MCP-1及CRP水平与CMT呈正相关(r=0.323、0.460、0.435、0.482、0.681,P0.05)。结论VEGF、TGF-β1、IL-17A、MCP-1及CRP水平在PCV患者中显著增高,且与CMT呈正相关,可能参与了PCV的发病。
    • 蔡晨希; 王强(综述); 黄新华; 李涛; 李永浩; 刘炳乾; 林英; 吕林(审校)
    • 摘要: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亚洲人中常见的眼底致盲性疾病,当PCV合并视网膜下出血或玻璃体积血(vitreous hemorrhage,VH)时,患者视力骤然下降,视力预后差异大。但目前聚焦于PCV合并VH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研究和阐明PCV继发VH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常选择手术干预,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是临床上最常选择的一种术式。其他治疗方式包括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眼内气体或硅油填充、眼内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PCV合并VH患者的视力预后决定因素是黄斑视功能的保留程度,也与年龄、术前视力、PCV病变部位、视网膜下出血量、视网膜脱离范围、基线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以及是否形成视网膜瘢痕等因素相关,目前也有研究发现视力预后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相关。本文就PCV继发VH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 夏松; 杨景元; 赵欣宇; 陈有信
    • 摘要: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 王一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IVR)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PCV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IVR治疗,观察组采用维替泊芬PDT联合IVR治疗.比较两组息肉状病灶完全消退率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视力(LogMAR)]、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息肉状病灶完全消退率为79.49%(31/39),高于对照组38.46%(15/39)(P<0.05);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LogMAR均低于对照组,CRT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替泊芬PDT联合IVR治疗PCV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息肉状病灶消退,提升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董素; 蒋博; 张中宇; 孙大卫
    • 摘要: 脉络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对视网膜功能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类以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息肉状膨大为特征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其属于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谱系疾病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并且存在特征性脉络膜改变:局灶性或弥漫性脉络膜增厚、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所占比值增加、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继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或新生血管形成.目前研究表明,脉络膜改变表现不同的PCV,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脉络膜的角度重新认识PCV,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 王一平
    • 摘要: 目的探讨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IVR)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PCV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IVR治疗,观察组采用维替泊芬PDT联合IVR治疗。比较两组息肉状病灶完全消退率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视力(LogMAR)]、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息肉状病灶完全消退率为79.49%(31/39),高于对照组38.46%(15/39)(P0.05)。结论维替泊芬PDT联合IVR治疗PCV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息肉状病灶消退,提升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徐青; 乔磊; 宫朝举; 冯瑞芳; 刘亚鲁; 孙永承; 张翼鹏; 李甦雁
    •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指标的房水可预测细胞因子。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PCV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康柏西普3+PRN方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前收集患眼房水各100μl,用Luminex平台检测房水中13种细胞因子水平,并纳入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年龄及性别匹配的白内障患者16例16眼作为对照。采用OCTA系统对PCV患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高度(PED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直径(PEDD)进行测定,分析影响PCV治疗前后OCTA相关指标变化的房水细胞因子。结果与白内障组比较,治疗前PCV组患眼房水中白细胞介素8(IL-8)、瘦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生成素2(Ang-2)、内皮素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患眼CMT、SRFH、PEDH、PEDD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正相关(r=0.592,P<0.05);内皮素1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485,均P<0.05);IL-8和HGF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SRFH的变化值均呈正相关(r=0.492、0.466,均P<0.05)。治疗前房水中VEGF-A和IL-8质量浓度分别影响CMT和SRFH变化量,基线VEGF-A每增加1 pg/ml,CMT降低0.836μm(P=0.006);基线IL-8每增加1 pg/ml,SRFH降低12.522μm(P=0.028)。结论PCV患眼房水中VEGF-A和IL-8浓度明显升高,其基线水平可能分别是评估PC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CMT和SRFH改善的预测因子。
    • 夏松; 杨景元; 赵欣宇; 陈有信
    • 摘要: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 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 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