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3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37篇、会议论文193篇、专利文献41015篇;相关期刊901种,包括齐鲁护理杂志、浙江创伤外科、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03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重型颅脑损伤的相关文献由1810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京慈、等、陈汉民等。

重型颅脑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37 占比:20.82%

会议论文>

论文:193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41015 占比:78.81%

总计:52045篇

重型颅脑损伤—发文趋势图

重型颅脑损伤

-研究学者

  • 朱京慈
  • 陈汉民
  • 尹华华
  • 廖圣芳
  • 张磊
  • 张银清
  • 李斌
  • 王军
  • 肖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启兵; 张良君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下加强体温保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微循环,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术中加温毯保温)与对照组(常规保温).比较两组微循环、凝血功能.结果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睁眼、定向力恢复、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T3时刻pH值、乳酸值、PVI水平低于对照组,鼻咽温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R值、K值高于对照组,MA值、CI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接受全麻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加强体温保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及微循环,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
    • 薛婷; 贾姗
    •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2020年4月~2021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3例并发下肢DVT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经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无栓塞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下肢DVT是重型颅脑损伤严重并发症之一,应进行积极有效早期预防和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 冀健超
    •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期间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筛选出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的82例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予以高压氧治疗,根据治疗期间的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A组与B组各41例,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指标包括昏迷程度(GC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氧中毒、减压病、气栓症、气压伤)、高压氧治疗中断情况(中断次数、中断时间)、神经功能(NIHSS评分)、生活质量(WHOQOL-BREF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B组护理后的GCS评分高于A组,P0.05;B组高压氧治疗的中断次数、中断时间均少于A组,P<0.05;B组护理后的NIHS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护理后的WHOQOL-BREF评分高于A组,P<0.05;B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P<0.05。结论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期间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昏迷程度,避免高压氧治疗中断,且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高。
    • 蒯冀; 高志远; 陈治军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5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后意识障碍1h”急诊入院,患者系过斑马线时被汽车撞伤,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神志昏迷,GCS评分5分,左侧瞳孔直径约4.5mm,右侧瞳孔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均消失,前额部头皮血肿,右侧外耳道活动性出血,颈软,双肺呼吸运动一致,双肺可闻及湿啰音,腹软,下肢刺痛反应弱,双侧病理征阳性。入院后急查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及颅底区域散在积气,双侧颞骨骨折,左侧顶骨骨折,蝶骨骨折,左侧枕骨髁骨折待排,蝶窦积血,双侧中耳乳突积液,头皮血肿,寰锥骨折,颈椎椎管内散在积气,见图1、图2。入院诊断:开放性颅脑损伤特重型,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底骨折,寰锥骨折,肺挫伤,其他损伤待排查。
    • 朱佳玉
    •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型鼻肠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许昌市人民医院2019-12—2020-07实施持续泵入鼻饲法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常规鼻胃管组(常规组)和螺旋型鼻肠管组(观察组),每组4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态、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治疗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螺旋型鼻肠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能减少并发症风险,效果肯定。
    • 邵高峰
    • 摘要: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2—2021-09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减压术治疗的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开颅减压术式分为标准大骨瓣组和常规骨瓣组,各51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术后1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的神经功能。采用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评价患者的昏迷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7]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检测颅内压水平。统计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组患者的NIHSS、GCS、BI评分,以及颅内压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标准大骨瓣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骨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标准大骨瓣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骨瓣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骨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昏迷程度,以及颅内压力,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治疗效果。
    • 张仲全; 于永志
    • 摘要: 目的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疾病转归的关联性。方法选取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3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1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伤后4 h、24 h、72 h与对照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水平,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伤后4 h、24 h、72 h PT、APTT、D-D、FBG水平并分析其水平变化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联性。结果伤后4 h、24 h、72 h观察组PT、APTT、D-D、FB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2例,植物生存7例,严重残疾28例,为预后不良组共37例;中度残疾25例,恢复良好19例,为预后良好组共44例。伤后4 h、24 h、72 h预后良好组PT、APTT、FBG、D-D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与伤后4 h、24 h、72 h PT、APTT、FBG、D-D水平存在明显关联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存在明显凝血功能异常,且凝血功能异常越明显则预后越差,通过检测伤后凝血功能指标尤其是D-D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为临床干预提供指导意见。
    • 赵雪梅; 李春艳; 张玲
    • 摘要: 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昏迷、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焦虑、抑郁程度及免疫指标。结果 干预14 d后,两组的NIHSS及FRS评分均降低,GCS评分升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14 d后,两组的Barthel与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后,两组的HAMA与HAMD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4 d后,两组的CD4+及CD4+/CD8+均升高,CD8+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减轻昏迷、疼痛程度,保护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缓解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 毋涛; 汤明磊; 朱从健
    • 摘要: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STBI)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6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2组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和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疗程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检测血清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治疗4、8、12周,2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MoCA、MMSE、B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GFAP、NSE、MDA及MPO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NGF、BDNF、SOD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75.00%)较对照组(60.42%)升高(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能促进STBI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保护认知功能并改善近期预后,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调节神经损伤及重建相关因子有关。
    • 罗锡保; 李昌柳; 董奎; 黄大海; 张月; 胡才友
    •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治疗后清醒的患者112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8周的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肌肉力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P<0.01)。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Brunnstrom分期情况比较可见:治疗后两组的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Ⅳ期、Ⅴ期和Ⅵ期患者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有效改善sTBI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