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方

复方

复方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430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1154篇;相关期刊715种,包括河北中医、陕西中医、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首届两岸四地中药高峰论坛、《中国中药杂志》第十届编委会暨中药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高端论坛等;复方的相关文献由4999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刘文利、周庆福等。

复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1 占比:4.4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1154 占比:95.56%

总计:43068篇

复方—发文趋势图

复方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文利
  • 周庆福
  • 王磊
  • 马力
  • 李伟
  • 余内逊
  • 王维蔚
  • 齐燕松
  • 张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魏智慧; 刘飞祥; 潘小龙; 孙世标; 张运克
    • 摘要: 背景:地黄类方药具有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抑制神经炎症、促进血管神经新生、抗衰老的作用,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间充质干细胞为载体与地黄类方药联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目的:对地黄类方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2012-2022年关于地黄类方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以“地黄、间充质干细胞、缺血性脑卒中”为中文检索词,以“Rehmannia,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ischemic stroke”为英文检索词,最终共纳入8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文章梳理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细胞迁移、促进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和抑制细胞凋亡等;②文章梳理了地黄类方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神经炎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神经血管新生和抗衰老等作用;③文章总结了地黄类方药可以激发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方向分化,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成活率,从而达到协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目的。④文章总结了地黄类方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抗衰老、促进血管新生和促进神经重塑等,以期为今后缺血性脑卒中的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 葛鸾蝶; 张奎明; 王棣丞; 曹盼夏; 吴鸿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等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病变与炎症因子所驱动的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及内膜脂质积累、钙化等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营血充盛有赖气之推动、脉之拥遏。炎症细胞浸润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受损,这一病理过程与气血理论相切合。相较于临床溶栓、介入等治疗手段,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功效的特点,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益气活血类方药是中医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药,疗效显著。结合中医学理论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对常用益气活血类方药及单体深入研究,探明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为益气活血类方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方向。参考文献57篇。
    • 胡赵军; 向祥清; 黄年平
    •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全世界亟待攻破的难题之一。中医药具有多靶点、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防治。通过现代医学阐释中医药的具体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调控方式,对于明确中药的作用机制及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近几年中医方药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刘振; 杜珊; 顾景辉; 李卫东; 刘燕
    • 摘要: 目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现代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关于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偏头痛的文献,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进行预处理,运用Excel 2019对数据库里的中药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0软件分别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236篇,涉及255组方剂,录入中药165味,筛选出高频中药(频次≥27次):川芎、甘草、白芍、天麻等36味。对高频中药进行统计,药物分类以活血化瘀、平肝息风、补益气血药居多;药性以温性药物居多;药味以辛味药居多;归经以肝、脾经居多。高频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分别形成了23组药对组合、5类聚类组合。结论慢性偏头痛用药以活血化瘀、平肝息风、补益气血药为主,大多选择药性偏温、味辛、归肝脾经的药物。
    • 王成辉; 范久余; 古锐; 钟世红
    • 摘要: 通过文献整理,从植物名、拉丁名、功效、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用于治疗肝病的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63味和复方23个。63味藏药包括植物药51味、动物药2味、矿物药10味。其中,植物药、动物药分属27科,反映出藏族医药治疗肝病的药物来源广泛。这些品种中参与炎症相关机制的药材有10味,直接抑制相关肿瘤细胞生长的有6味,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有5味,抑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有3味。藏药治疗肝病机制较为多样,为抗肝病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
    • 陶刚; 涂宏建; 冯煦洸; 严鲁娟; 韩姣姣; 贾福怀
    • 摘要: [目的]优化疏肝养血健脾复方中药颗粒制剂的生产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参数。以总芍药苷含量、固形物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中药提取工艺。[结果]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为8倍药材重量、浸泡1.5 h、水蒸气蒸馏提取6 h。中药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水煎煮2次,每次2 h。[结论]该提取工艺提取效率高、工艺简单、稳定性高,适合大规模生产。
    • 卞庆来; 李琳
    • 摘要: 生物信息学以快速、高效、灵敏、经济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并逐渐受到中医药研究者的重视。生物信息学在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中药炮制、功效、归经及配伍的研究中已逐步开展应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此文总结了应用生物信息学研究中药及复方的常见思路与方法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方向。
    • 左建娇; 王津; 魏萱; 张晓亚; 容潇
    • 摘要: 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主要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脂质代谢异常为主要表现。据统计全世界有近40%的糖尿病患者在患病20年后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因此DN已经成为困扰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难题。DN的主要特征是大量蛋白尿,给患者的身心健康、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都造成巨大负担。因此,近年来DN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和热点。
    • 王凯; 崔远武; 徐家淳; 孙伟明; 马妍; 于臻; 倪道艳; 程汝珍; 张伟
    •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以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丢失为主要病理改变。该病因发病率较高、健康危害大、社会负担重等特点,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卫生和社会问题。AD属祖国医学“痴呆”“不慧”“呆病”等范畴,病位在脑,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所述:“事物之所以不忘,赖此记性,记在何处,则在肾经。益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之于脑中。”现代医家将其总结为肾与脑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功能上相互为用[1],肾虚髓亏是AD的致病之本[2]。肾寓元阴元阳为五脏阴阳之本。
    • 姜雯; 姜泉; 周新尧; 韩曼; 巩勋; 王建; 李克嵩; 唐晓颇
    • 摘要: 风湿病对应现代医学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历来被归于疑难杂病范畴。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历史悠久,疗效卓越,近几十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风湿病普遍具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相交替的动态演变过程,而反复发作致使病情逐渐加重。控制风湿病情,使其稳定不发作,以达到临床持续缓解是避免疾病进行性加重的关键。针对风湿病不同时期的证候特点,笔者提出“病证经纬”理论,在“病证结合”原则基础上引入动态演变的观念,运用中医“祛邪安正”理论进行分期论治。同时,整合人工智能、现代药理、多组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通过系统辨证,探寻诱发风湿疾病发作的风险因素及作用机制。以期达到风湿病靶向给药、精准治疗的目的。“病证经纬”理论指导下的药靶方略充分突显中医个性化治疗优势,本文作一阐释以期为风湿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