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9212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15篇、会议论文169篇、专利文献243604篇;相关期刊888种,包括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基础医学与临床、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125种,包括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2014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暨“西湖国际”口腔医学高峰论坛、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等;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文献由1922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海佳、王一飞、葛啸虎等。

间充质干细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15 占比:2.17%

会议论文>

论文:16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43604 占比:97.76%

总计:249188篇

间充质干细胞—发文趋势图

间充质干细胞

-研究学者

  • 陈海佳
  • 王一飞
  • 葛啸虎
  • 赵春华
  • 王小燕
  • 张毅
  • 刘拥军
  • 郭子宽
  • 刘元林
  • 潘兴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玉娟; 原一桐; 杜若琛; 田峰; 付媛; 王春芳
    • 摘要: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神经退行性相关疾病,但由于细胞在受损伤部位的存活率和迁移率低,从而降低了其疗效。目的:探讨miR-31是否能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方法:培养和鉴定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miR-31 agomir组和miR-31 antagomir组。将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6孔板(1×105/孔),待细胞达到50%-80%融合度,将miR-31 agomir和miR-31 antagomir用不含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稀释后添加到6孔板,转染24 h后,用CCK-8分析细胞的增殖水平以及Transwell实验分析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CXC趋化因子受体4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在不加转染试剂的情况下将miR-31成功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发出红色荧光;②转染后,与对照组相比,miR-31 agomir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与时间呈正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31 agomir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CXC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表达上调(P<0.05);③结果表明,miR-31可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这为间充质干细胞高效靶向迁移至损伤部位奠定了基础。
    • 郭禹君; 陆文君; 杨书龙; 李昭铸
    • 摘要: 背景:尿源干细胞为尿液中存在的间充质干细胞,具备自我增殖与多向分化的潜能,由于其本身存在于泌尿系统,并且很可能来源于肾脏组织,相较于其他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先天的优势,因此尿源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可能具备对于肾脏病的特殊干预作用。目的:综述尿源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二者在肾脏病领域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以“urine-derived stem cell*,urine-derived stromal cell*,urin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urine-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urine-derived progenitor cell*,kidney diseases,acute kidney injury,diabetic nephropathies,kidney failure,chronic,tissue engineering,organoid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尿源干细胞,急性肾损伤,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组织工程,类器官”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发表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至2021年10月。检索后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人为筛选,最终纳入3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尿源干细胞作为泌尿系统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备间充质干细胞共有的特性。此外,其在肾脏病领域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适宜的种子细胞来源;②尿源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急性肾损伤动物及细胞模型上,可以显著缓解肾功能损害和组织学损伤,抑制炎症、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在慢性肾脏病(包括糖尿病肾病)方面,尿源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可以延缓肾功能进展及组织学改变,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发挥对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此外,其在肾脏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同样具有广阔的前景;③虽然尿源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肾脏病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已体现出较大的潜力和价值,在未来有望成为临床肾脏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 娄涵潇; 刘文军; 刘军; 王欣; 张高飞; 王迪; 李佳美
    • 摘要: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再生医学中的理想候选者,目前其临床应用受限于由移植微环境改变导致的细胞存活率降低和旁分泌能力差。预处理策略被认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微环境的存活率和生物学作用,为严重烧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潜力。目的:对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策略在严重烧伤治疗中的潜力进行综述。方法:以“间充质干细胞,严重烧伤,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烧伤病理生理学,严重烧伤”和“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preconditioning,pretreatment,burn injury,severe burn injury,burn pathophysiology”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录的论著和综述,并将其进行筛选和分析,排除研究内容不符、陈旧、重复性文献,以及可信度低、逻辑严谨性差的文献,最终选择8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严重烧伤后传统救治方法为液体复苏、气道管理、感染防控、脏器支持、早期焦痂切开减压及切削痂自体和异体皮移植,临床治疗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②间充质干细胞因其低免疫原性、易获取、组织修复能力强等优点成为治疗的热点;③间充质干细胞一旦被应用于烧伤创面,就会面临缺血缺氧、活性氧产生增加引起的氧化应激环境,导致细胞存活率和生物学活性降低;④细胞因子预处理、低氧预处理、基因修饰和药物预处理等策略可以在严重烧伤病理进展的不同阶段发挥治疗创面感染、减轻过度炎症、缓解高代谢状态、调节免疫系统、促进创面愈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潜力;⑤由于严重烧伤患者少,没有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持,限制了预处理策略在严重烧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⑥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病例确定预处理策略在严重烧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胡斐; 王洁
    • 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明确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与疗效,并提供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英文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间限定到2021-09-30,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改良Rankin评分为结局指标,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研究质量评估,其中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质量,并使用stata 15.0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以及森林图的制作等。结果: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12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文献总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时,间充质干细胞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优于对照组[WMD=-2.12(95%CI:-2.66至-1.58,Z=7.70,P<0.001),WMD=14.34(95%CI:12.99-15.68,Z=20.90,P<0.001),WMD=20.94(95%CI:9.28-22.59,Z=5.88,P<0.001)]。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改良Rankin评分两组效果接近[WMD=6.98(95%CI:-2.89-16.85,Z=1.39,P=0.166),WMD=-0.04(95%CI:-0.16-0.24,Z=0.44,P=0.663)]。其他各时点,除改良Rankin评分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情况评分均有显著改善。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 张璟岚; 张滨婧; 陈艺菲; 张辰玥; 胡芝爱; 胡海琨
    • 摘要: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骨组织再生领域备受关注。磁场作为非侵入性的物理刺激因素能够有效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成骨向分化和矿化等生物学行为,在骨组织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磁场的效应取决于磁场强度、频率和暴露时间等参数。由于窗口效应,磁场促进骨再生的适宜参数范围仍有待明确。目的:回顾不同类型磁场和不同磁场参数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并归纳总结促增殖和成骨向分化的适宜参数范围。方法:以“magnetic field,static magnetic field,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mesenchymal stem cells,proliferation,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bone regeneration,bone repair”为英文检索词,以“磁场,静磁场,脉冲电磁场,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骨再生”为中文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主要检索时间范围为2010年1月至2021年9月,同时纳入少量远期经典文献。通过文题及摘要进行初筛,排除重复性、低相关性和低价值的研究,最终纳入56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中等强度静磁场、低频或低强度脉冲电磁场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向分化的效果良好,而高频脉冲电磁场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2)磁场调控效果与总暴露时间呈正相关,但其效应并不随单次间歇暴露的时间延长而增加;(3)干细胞类型、分化阶段和细胞密度等磁场外因素对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也具有复杂的影响,临床上应给予关注;(4)磁场对质膜、细胞骨架和离子通道等细胞靶点产生作用,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磁机械相互作用、电动力相互作用和自由基对效应。
    • 黄彬; 郑金旭; 张军
    • 摘要: 背景:非编码RNA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引发关注,其广泛参与呼吸系统各疾病病程。特发性肺纤维化进程伴随着干细胞功能异常,近来研究表明非编码RNA与干细胞功能异常存在联系,进而影响肺纤维化进展。以非编码RNA为靶点的基因疗法暗示了阻断纤维化过程的可能性。目的:总结非编码RNA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干细胞功能异常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方法:以“IPF,Stem cells,miRNA,lncRNA,circRNA,treatment”为英文检索词,以“特发性肺纤维化、干细胞、miRNA、lncRNA、circRNA、治疗”为中文检索词,检索PubMed、Wiley Inter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范围囊括近10年的文献,然后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82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文章首次总结了近年来非编码RNA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干细胞异常机制中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了miRNA,lncRNA及circRNA共同调控了干细胞的异常激活、分化等活动,并且miRNA常作为后两者作用的中心环节。②现有的临床试验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干细胞移植疗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安全性,但在疗效方面,仅稍改善了患者弥散功能却未能明确缓解纤维化病变的程度,其结果还需要更多设立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来验证。③靶向非编码RNA的基因治疗优势在于具有多基因调控特性,可以从上游干预干细胞异常,目前其在体内外实验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被证实与部分药物的作用靶点相关。④然而,特发性肺纤维化基因疗法的缺点是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同时其面临着有效剂量、体内稳定性及输送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未来研究进一步解决。⑤总之,虽然非编码RNA疗法自身存在缺陷,但也不失为一种改善肺纤维化干细胞功能异常的新途径,将其与干细胞移植结合,取长补短,可能发挥更好的疗效。
    • 宁梓文; 王旭; 施政良; 秦艺华; 王国梁; 贾笛; 王扬; 李彦林
    • 摘要: 背景:半月板在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和软骨保护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具有减震、维持膝关节力线稳定以及减少关节软骨磨损等多种功能,但迄今为止对于半月板红-白区及白-白区损伤的手术修复一直效果不佳,若只行单纯的半月板切除术,膝关节整体力学结构的改变易导致膝关节骨关节炎进展加快,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在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辅助半月板损伤修复,以期改善半月板非血供区损伤的修复效果,减缓患者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进展。目的:总结近年来基础与临床上半月板的非血供区损伤的辅助修复方法,并对该领域未来发展前景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方法:采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和FMRS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2005-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与半月板损伤修复有关的包含临床研究及组织工程研究在内的所有文献,最终对6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由于半月板特殊的解剖结构,其内侧2/3的区域存在血供较差、出现损伤后难以愈合的问题,目前辅助半月板损伤修复的方法包括:微骨折术、髌下脂肪垫粉碎术、间充质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以及纤维蛋白凝块。②不同的修复方式存在其各自的优劣势,微骨折术和髌下脂肪垫粉碎术作为临床应用方法,操作简便,但其操作过程中存在造成医源性损伤、引发术后疼痛及骨关节炎的可能,进一步精细化操作避免损伤的发生是临床不可避免的话题。而间充质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虽然在基础研究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其制备方法多样,运用方法不固定,且富血小板血浆在临床运用时甚至出现了完全相反的临床效果,因此,进一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与富血小板血浆提高半月板修复潜力的机制,规范化其制备流程与运用方法仍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③纤维蛋白凝块则在临床运用上表现出了良好的结果,但目前仍缺乏更多的相关研究。④总之,目前纤维蛋白凝块技术与髌下脂肪垫粉碎术研究内容仍较少,而富血小板血浆在临床上表现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微骨折术与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运用稳定,是目前较好的辅助修复方法。
    • 李启程; 邓进; 付小洋; 韩娜
    • 摘要: 背景: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会发生功能的变化,而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缓解细胞缺氧带来的病理性损伤。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氯化钴对成肌细胞功能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成肌细胞缺氧凋亡和活性氧产生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Western blot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应用0,50,100,200μmol/L氯化钴干预C2C12成肌细胞1,3,5,7 d,CCK-8检测成肌细胞增殖活性变化;干预5 d,qRT-PCR检测成肌分化基因MyHC、MyoD、MyoG的表达水平,改良吉姆萨染色观察成肌细胞融合情况;干预3,5 d,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干预3 d,使用DCFH-DA染色观察细胞活性氧水平。成肌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0μmol/L氯化钴),氯化钴组(200μmol/L氯化钴),外泌体组(200μmol/L氯化钴+50 mg/L外泌体),NAC组(200μmol/L氯化钴+2 mmol/L抗氧化剂NAC)处理,干预3 d,检测凋亡率和活性氧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外泌体呈杯口状结构,粒径分布在30-150 nm之间,CD9、TSG101表达阳性;②氯化钴对成肌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并且促进了细胞凋亡(P<0.05),高浓度的氯化钴对成肌细胞的功能抑制作用更加明显;③外泌体能够降低200μmol/L氯化钴所诱导的成肌细胞缺氧凋亡和活性氧水平(P<0.05),并与抗活性氧试剂NAC具有相似的作用(P<0.05);④结果表明,氯化钴对成肌细胞的生理功能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与NAC具有相似的抗缺氧凋亡和降低活性氧产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外泌体通过降低活性氧产生的途径而缓解了成肌细胞的缺氧凋亡。
    • 许其静; 杨伊春; 雷微; 杨莹; 余江; 夏婷婷; 张萌; 章涛; 张潜
    • 摘要: 背景:糖尿病皮肤溃疡是糖尿病的难治并发症之一,发生后迁延不愈。以往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组织修复和炎症免疫调节能力,并且相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能主要是通过旁分泌效应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外泌体等,发挥组织与创面修复作用。因而可使用生长因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及外泌体等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以直接或间接机制对伤口愈合产生积极影响。目的:总结生长因子、条件培养基和外泌体等促进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修复的相关机制、应用效果,以及无细胞治疗在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Diabetes,Diabetic foot,Diabetic foot ulcers,Chronic wound,Mesenchymal stem cells,Cell-free,Exosomes,Growth factors,Conditioned mediums,Wound healing,Tissue repair,Angiogenesis,Regeneration,Biomaterial”,文献检索时限为2005年1月至2022年2月,经过阅读并筛选整理,选择与综述内容相符的文献,最终确定整理出7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和生长因子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②通过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和生长因子与新兴的组织工程生物学材料(如细胞支架、水凝胶等)相结合,可使其发挥更强的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③基于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生长因子的无细胞疗法是促进慢性创面修复的极有前景的治疗策略,要实现由临床前研究转化到临床研究,确保其用于患者治疗的安全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查明相应的治疗作用机制。
    • 闫乐; 张慧萍; 戴林桐
    • 摘要: 目的: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全球性蔓延过敏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且临床上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通过系统评价间充质干细胞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疗效,希望为临床医师提供启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变应性鼻炎小鼠的相关文章。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2-03-01,分别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采用SYRCLE动物实验偏倚风险评估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包括152只小鼠,干细胞组小鼠51只,空白对照组51只,动物模型对照组小鼠50只。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细胞组喷嚏次数明显少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9.83,95%CI(-17.45,-2.22),P=0.011];干细胞组揉鼻次数明显少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13.27,95%CI(-25.04,-1.49),P=0.027];干细胞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水平明显低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8.23,95%CI(-11.28,-5.17),P=0];干细胞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4.27,95%CI(-5.43,-3.10),P=0.035];干细胞组脾脏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高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25.63,95%CI(17.92,33.33),P=0];干细胞组脾脏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动物模型对照组[SMD=-40.64,95%CI(-80.16,-1.13),P=0]。结论:根据纳入的动物实验表明,干细胞有助于改善变应性鼻炎的症状,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水平和脾脏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脾脏中白细胞介素10水平,干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今后能够开展临床试验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详细评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