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8-05-04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厦门大学

会议文集: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鼻泪管囊肿的超声特点并与血管瘤、淋巴管囊肿等浅表病变鉴别诊断. 方法:2010-2017年医院诊断的34例新生儿鼻泪管囊肿,男16例,女18例,均单眼发病,其中,20例为产前诊断中发现眼内侧囊性包块,考虑泪腺囊肿或血管瘤,14例为出生后发现.呈类圆形隆起,表面皮肤淡青色,触之略硬,囊性感,活动度较差. 结果:鼻泪管囊肿经浅表超声检查,可见眼内眦近鼻侧皮下组织内长条形囊性包块,边界清,形态规则,内液区清晰,无明显分隔,CDFI:内未见血流信号。经手法按压并6个月观察,13例自行消失,11例明显变小,10例无明显变化,后行探针通鼻泪管手术后消失。 结论:在新生儿期及产前诊断中,眼内眦近鼻侧皮下组织内长条形囊性包块,如无明显血流信号,且液区清晰,多为先天性鼻泪管囊肿,预后较好。如在产前发现,不宜做为引产指征。
  •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活动轮廓模型(ACM)算法的计算机辅助心肌超声造影分析系统定量评价心肌梗死模型的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应用价值. 方法:①心内膜分割主要是基于数学形态学方法,心外膜分割主要是基于Chan-Vese活动轮廓模型方法;②根据超声图像质量将其划分为0-5个级别,采用新分割方法对低、中、高图像分别进行处理,并与人工分割结果比较;③将大鼠分为心梗组(MI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EPO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3周行心肌超声造影(MCE)检查一次;④计算机软件对心肌造影图像先后完成自动分割、分区、灌注强度标注、彩色编码及造影曲线自动绘制等处理,并获得左室收缩功能新指标-左室面积变化率(AVF)和心肌灌注强度指标-造影剂密度值(CI);⑤AVF与传统左室功能指标(EF、FS)行相关分析,CI值与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行相关分析,彩色编码图与荧光微球染色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TTC)结果比较. 结果:①对于高质量和中等质量的图像,自动分割获得心内外膜轮廓与人工分割的轮廓具有良好的吻合度,但是对于低质量的图像,心内膜吻合度较高,而心外膜分割误差较大;②术后3周时,与MI组比较,EPO组AVF明显增大(P<0.05)。AVF与EF呈正相关(r=0.934,P<0.001),与FS亦呈正相关(r=0.862,P<0.001);③术后1周和3周,MI组心梗节段的CI值始终很低,与EPO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EPO组危险节段的CI值在术后1周和3周呈上升趋势,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④术后3周时,前壁危险节段CI值与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852,P<0.01);⑤彩色编码:术后3周MI组梗死节段明显变薄,呈大片红色渲染,EPO组于前壁、侧壁显示有小片状红色区域,其它节段显示为绿色和蓝色混杂,与微球染色及TTC染色明显相似。 结论:①基于ACM的心脏超声造影分析软件能够完成对图像的多功能处理,效果较满意;②计算机辅助软件可以实现对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定量评估,在评价动物心梗模型治疗效果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通过建立低频聚焦超声Flash技术联合Sonovue开放小鼠血脑屏障的优化参数,评估优化后技术介导神经保护药物人源性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GDNF)经静脉注射跨小鼠血脑屏障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 摘要:目的:弹性成像技术可以无创评价肝纤维化,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现有的弹性技术均基于线弹性的模型,而粘弹性才是生物组织的基本属性,是反映生物组织力学特性的最佳指标.粘性本身也会对弹性成像的测量产生影响.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生物力学检测方法获取粘弹性参数,评价粘弹性参数与肝纤维分期的相关性,探索粘性参数评价肝纤维化的可行性,从而为弹性成像诊断肝纤维化提供新的参数和方法,以期提高弹性成像诊断肝纤维化尤其是早期肝纤维化的准确性. 方法:50只SD大鼠(体质量180±20g)随机分为实验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应用50%CCl4溶液(CCl4:橄榄油=1:1)以0.2mL/100g的剂量,两次/周灌胃,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以等量橄榄油灌胃。实验组在第2周、第4周、第6周及第8周末随机选择10只,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随机选择2-3只进行压缩松弛实验。数据分析采用Prony粘弹性模型获取粘弹性参数τ1、τ2、δ1、δ2。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及MedCalc12.3软件,粘弹性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超声弹性参数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under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AUROC)判断。诊断阈值选择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的点。当P﹤0.05吋,认为数据差异间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粘弹性参数τ1分别在正常肝脏和F1、F2、F3期肝纤维化及F1期和F2期肝纤维化之间有差异,粘弹性参数τ2分别在F1肝纤维化和正常肝脏、F2、F3期肝纤维化之间有差异。 结论:粘弹性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 摘要:目的:探讨诊断超声联合携SDF-1微泡促静脉移植的缺氧预处理间充质干细胞(MSCs)归巢缺血心肌,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初步探讨其机制. 方法:采用共价结合法制备携SDF-1脂质微泡.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于低氧环境(1%O2,94%N2,5%CO2)中暴露24h进行缺氧预处理.。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建模7天后进行超声联合MSCs移植,移植方法:将微泡造影剂(0.1mL/kg)缓慢注入大鼠体内,注入微泡同时启动超声辐照,采用SiemensS2000超声诊断仪心脏探头(2.0/5.0MHz)置于大鼠前胸处,机械指数1.3,辐照10min,微泡注射完后随即缓慢注入MSCs细胞悬液1mL(含1×106个细胞)。实验分组:GFP标记的MSCs移植分为:静脉移植MSCs组(n=6)、MSCs+UM组(普通微泡)(n=8)和MSC+UMSDF-1组(携SDF-1微泡)(n=8),干细胞移植48h后,观察外源性MSCs在各组缺血心肌区的荧光分布;未进行GFP标记的MSCs移植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10)、静脉移植MSCs组(n=12)、MSC+UM组(n=12)和MSC+UMSDF-1组(n=12),细胞移植28天,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心肌缺血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SDF-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HE染色法检测心肌缺血区血管密度,M型超声评价左室收缩功能。 结果:GFP标记的MSCs移植部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得MSC+UMSDF-1组归巢的GFP-MSCs个数为(58.33±13.51),是MSC+UM组(45.92±8.08)的1.27倍,MSC组(27.46±5.21)的2.12倍。非GFP标记的MSCs移植部分,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示MSC+UMSDF-1组的HGF累积光密度(45014.66±6230.07)显著高于对照组(5791.51±834.12)、MSC组(18786.90±1229.33)及MSC+UM组(32879.28±3851.45);Westernblot检测示MSC+UMSDF-1组SDF-1和VEGF表达水平最高,MSC+UM组次之,MSC组再次,对照组表达最少;HE染色分析血管密度结果示MSC+UMSDF-1组血管最多,分布密集,显著多于其余三组;M型超声检测左室收缩功能,结果示MSC+UMSDF-1组LVEF为(67.83±5.78)%,显著高于对照组(39.80±4.51%)、MSC组(48.74±3.13%)以及MSC+UM组(58.83±5.50%)。 结论:静脉移植缺氧预处理MSCs在携SDF-1微泡联合超声作用下,归巢MSCs数量增加,并通过超声空化效应和MSCs旁分泌效应提高心肌缺血区VEGF和HGF表达,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血流灌注和心肌缺血后心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心肌分层应变特点及其与整体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购进12周龄SHR大鼠,饲养于动物实验中心(SPF级),每隔8-12周观察左心室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指标,最大观察至102周龄;以相近周龄WKY大鼠为对照.按照LVEF及LVEDP、左房内径(LAD)将SHR分为心功能正常组(A组,13只),舒张功能不全组(B1组,20只)和收缩功能不全组(B2组17只).应用二维应变技术(2DSE)分析左心室心肌收缩期各层纵向应变(LS)、周向应变(CS). 结果:(1)在WKY组,LVEF及左室全层、内外层心肌应变均无增龄性变化,内层应变显著高于外层(p<0.05);(2)在SHRB1组,全层应变分析仅出现LS降低(p<0.05)而CS与RS均无明显变化,但分层分析则显示LS的降低来自内层(p<0.05),内层CS也已出现轻微降低(p<0.05);(3)在SHRB2组,全层各向应变及内、外层LS、CS均低于B1组,其中CS、RS的降低幅度均大于LS,且二者从B1组至B2组的降低幅度大于A组至B1组;内层LS及CS降低幅度大于外层(以上均p<0.05);(4)各层LS、CS及全层RS均与LVEF相关,其中CS、RS与LVEF中--高度相关(r值0.64~0.81,均p<0.05),各层CS与LVEF的相关性高于同层LS(p<0.05)。 结论:SHR在舒张功能不全阶段只有内层以LS为著的心肌应变受累,后期各层应变均受累时(尤其CS、RS)影响整体泵功能,导致收缩功能不全。
  • 摘要:Monitoring the sensitivity of hepatoma carcinoma cell(HCC) to the inducers of ferroptosis.Method:The HCC cells Hep3B and LM3 are cultivated in DMEM(10 %FBS,5 %CO2,37℃),inducers of ferroptosis,RSL3,the inhibitor of GPX4,and Erastin,the inhibitor of systemX-c are used for 24hs.The count of cells used cell Tilter as manuscript,the invasion and the migration of cells us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nd HE stains.
  • 摘要:比较经直肠常规超声与磁共振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再分期的准确性;探讨经直肠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唐都医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1月期间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的42例进展期(T≥3)直肠癌患者,分别于新辅助治疗前后进行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检查检查,对病灶大小、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弹性评分、应变比值(SR)、超声造影量化分析参数(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等)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并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术前TRUS分期与MRI分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TRUS和MRI对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均较高,但任何单纯的一种检查方法对肿瘤N分期的准确率均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需结合多模态成像结果综合判定。彩色多普勒成像、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灶内部病理结构及血流灌注的变化,对临床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有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阴茎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试验(ICI试验)结合超声多普勒检查应用不同标准诊断静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准确性,以筛选最佳诊断标准. 方法:超声测量2016年5月~2017年2月本院就诊ED患者ICI试验后海绵体动脉的内径(D)、收缩期血流峰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和背深静脉的内径(D')、峰值流速(V),并分别应用三种标准诊断静脉性ED.标准①:背深静脉可见持续血流信号,V>3cm/s,海绵体动脉PSV>30cm/s,EDV>5cm/s;标准②:符合标准①,且RI<0.89;标准③:符合标准①,且RI<0.80.超声诊断结果与阴茎海绵体造影结果对照,分析各标准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53例ED患者中海绵体造影诊断静脉性ED36例。标准①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70.6%,91.7%和84.9%,标准②分别为82.4%,69.4%和73.6%,诊断③分别为94.1%,33.3%和52.8%。标准①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与海绵体造影诊断结果间一致性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药物诱导多普勒超声诊断静脉性ED时,三种常用标准中标准①具有最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临床诊断价值最好。
  • 摘要:卵巢粘液性囊腺瘤,在妇科肿瘤中较为常见,约占卵巢良性肿瘤的20%,好发年龄在30~50岁。一般中等大小,也可长大充满整个腹腔,但少见。常见的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内多为稠厚或胶冻状粘液,呈多房结构。手术切除,效果较好。过大的肿瘤不易完整取出时可先抽取囊内液体,但应防止内容物溢出,以免囊液染腹盆腔形成种植,可能引起腹膜假黏液瘤。该病预后较好,应定期对高发群体进行筛选检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术后应注意随访。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微波热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复发与转移及并发症. 方法:2011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上海长征医院超声科和上海国际学医学中心接受微波消融治疗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22例,男72例,女150例,单发癌灶155例,2枚癌灶45例,3枚及以上癌灶22例,癌灶共319枚;微小癌140例,非微小癌82例;共有151枚癌灶内有微小钙化或粗大钙化.所有癌结节在消融术前均经细针活检或粗针活检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结果:患者消融后随访时间10至7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月。消融技术安全性100%,无患者转行外科开放手术。近期内颈淋巴结转移者1例,腺体内其他部位新生癌灶1例,给予再次消融后未再出现复发。中期内消融灶总体缩小率82.26%,56例消融灶完全吸收,31例消融灶吸收后仅剩钙化。远期随访消融灶消散率100%。术中少数患者出现颈部牙齿、耳部等放射痛。术后无低钙血症,喉返神经损伤,血肿,气管损伤,食管损伤以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近期内1例出现消融区液化经辅助引流痊愈。中期内2例出现腺体萎缩情况,甲功提示亚临床甲减,予以口服优甲乐补充治疗。 结论:微波热消融治疗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良好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效果,严重并发症极少,严重影响甲状腺功能者极少,有望成为治疗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评价US-PET融合虚拟导航引导技术在颈部、胸壁及脊柱旁肿块穿刺活检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因颈部、胸壁及脊柱旁肿块要求穿刺活检的患者19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龄35~78岁.所有病例PET均提示病灶部位高代谢浓聚信号,但因肿块位置关系,常规超声未能显示或显示不清.将PET/CT数据导入Esaoet Class C超声诊断仪进行3D数据重建后,确定病灶位置,标记病灶范围和大小.采用单平面定位法选取体表标记后将超声与CT以及PET图像融合匹配,使PET高代谢信号区与超声显示病灶重叠,并确定周围骨性组织和肋间血管走行后,引导穿刺活检. 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ET与超声图像融合,融合时间最短约5分钟,最长约15分钟,平均约10分钟,引导穿刺成功率100%,均取得阳性病理结果,无大出血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颈部、胸壁及脊柱旁肿块病因多种多样,多见于肿瘤、炎症、结核等,超声表现特异性不高。确诊需要依靠穿刺活检病理。单个突出于体表的肿块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较易,而肿块位于胸壁内紧贴胸膜,肋间或肋骨周围时,仅靠超声则可能受肋骨遮挡不易显示或仅部分显示,降低了穿刺准确性,脊柱旁肿块本身容易受脊柱横突遮挡超声图像,且周边伴有血管神经穿行,穿刺难度较大。当出现多个肿块时,也需确定各个肿块性质,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病灶进行穿刺,以提高穿刺阳性率。本组病例PET与超声融合成像在颈部、胸壁及脊柱旁肿块活检中的成功应用,提高了影像引导手段的精确性,有助于病灶的精准定位,增加了操作者的信心,表明其在一些特殊部位的困难病变穿刺活检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保护装置在犬肝脏风险区域微波消融中的应用价值,了解该装置在消融时对减少并发症的作用. 方法:选取六只健康杂种犬,体质量13.5~21.0Kg不等,平均(16.3±3.4Kg),随机平均分为A组(使用保护装置),B组(未使用保护装置)共两组;仪器:微波消融仪:KY-2000系列水冷式消融仪(南京康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微波消融针(针杆直径14G,针头直径1.5mm,前极11mm,有效工作长度为180mm);彩色多普勒超声仪(PhilipsEPIQ7、探头C5-1,荷兰);消融保护装置(自制,中国新型实用专利号:ZL201621436458.2);造影剂为六氟化硫微泡SonoVue(Bracco Suisse SA,瑞士).两组术前超声定位明确消融区域(肝右叶近膈肌,距肝表面1cm),并行超声造影;A组犬采用保护装置成功建立人工腹水(声像图观察到肝表面形成0.5~1.0cm液性暗区,局部扩张处为球囊直径1.6cm);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犬肝脏微波消融,两组采用同等消融功率(50W)及同等消融时间(600s);治疗中A组犬滴注生理盐水维持肝表面液性暗区厚度,共滴注约300~390ml;术后24h行超声造影后处死所有实验犬并解剖,观察消融区坏死范围及膈肌损伤程度,同时取标本送组织病理学(HE染色). 结果:1.A组犬均成功建立人工腹水,球囊沿肝表面前伸、后拉移动正常,球囊前端注水操作顺利,实验结束球囊退出无障碍,该装置操控性良好。2.经超声造影证实,消融区符合设计要求,A组犬消融范围略小于B组犬,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消融术中A组犬耐受性好于B组犬;4.A组犬膈肌损伤范围明显小于B组犬,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结果示:A组犬膈肌损伤程度明显轻于B组。 结论:保护装置在犬肝脏风险区域微波消融中,对犬肝脏风险区域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对降低消融中邻近器官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胸壁接触面小于1.0cm的边缘性肺小结节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胸壁接触面小于1.0cm的边缘性肺小结节的患者随机分为高频超声引导组及低频超声引导组.其中高频超声引导组29例,低频超声引导组26例,每个结节根据穿刺术中取材的情况穿刺2-3次,获取标本2-3条,术后将标本送病理科病理检查,取材满足病理诊断视为取材成功,并在穿刺术后即刻将患者送至CT室进行CT平扫了解患者的气胸及出血情况,最后分析两组病例的穿刺活检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高频超声引导组穿刺成功27例,成功率为93.1%,低频超声引导组穿刺成功18例,成功率为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频超声引导组穿刺发生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6.9%;低频超声引导组穿刺发生并发症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1%;两组病例总的并发症为14.5%(8/54),两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与胸壁接触面小于1.0cm的边缘性肺小结节应用高频超声引导具有更高的成功率,更少的并发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部肿块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36例经肺部增强CT证实肺周围型病变且无穿刺禁忌症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有无安全穿刺径路以及肺部周围型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并根据病灶内增强区域形态及分布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活检.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和诊断准确率,记录术后并发症. 结果:注入造影剂后,32例病灶出现快速不均匀增强,4例出现不规律、稀疏增强。36例患者穿刺取材成功,10例穿刺1针,22例穿刺2针,4例穿刺3针,取得标本为满意有效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其中鳞癌10例,腺癌12例,转移癌5例,小细胞癌5例,考虑炎症性病变3例,结核性病变1例;即穿刺病理活检均明确诊断32例,准确率为88.9%。1例并发少量气胸,余均未出现血胸、针道转移、空气栓塞、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超声引导经皮肺占位穿刺能够在实时监视下调节和控制穿刺针的径路和针尖的位置,穿刺路径有无肋间动脉等,明显减少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可减少不必要的开胸手术或为治疗提供明确的诊断资料。对于外周型肺部肿块,由于肿瘤组织侵润或占位性病变内无气体干扰,超声可清晰显示其病变,部分病例在调整体位和扫查方向仍可显示,穿刺不受胸水、胸膜增厚、肺不张等影响,可弥补CT的不足,在明确诊断肺部外周占位占位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双针法聚桂醇泡沫栓塞治疗溃疡型下肢静脉曲张的技术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74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伴溃疡的患者,患肢溃疡面平均为(3±1.6)cm2(1~8cm2),均为内踝处溃疡.结果:在超声引导下74条患肢均成功注入泡沫硬化剂,每条患肢平均注入22ml(18~48ml)泡沫硬化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当日患者能下床活动。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双针法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栓塞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的微创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监测长期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9例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发现血流量不足、血流量较多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进行检查.49例均为本院血液净化中心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8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52±15.3)岁. 结果:超声检查49例中1例血肿形成,3例为供血动脉狭窄,6例为吻合口狭窄,11例为引流静脉狭窄,1例为引流静脉闭塞,2例距引流静脉起始段lOcm内存在较大的分支,11例为静脉动脉瘤形成,7例为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为吻合口径大,14例为吻合口处血栓,21例为引流静脉血栓,3例为供血动脉血栓形成,7例引流静脉内斑块形成,4例吻合口处斑块形成,1例供血动脉斑块形成。 结论:超声检查因其简便,结果可靠,无损伤且可重复检查等优势,可对长期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在透析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并发症导致的内瘘血流量不足、血流量较多及管腔阻塞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发症并早期干预,指导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式以减少内瘘的失败率及增加使用寿命,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摘要:通过颈动脉硬化斑块超声造影技术,评价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干预下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与脑卒中事件发病的关系.颈动脉硬化斑块超声造影技术能够评价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药物干预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通过颈动脉硬化斑块超声造影,发现他汀类降脂药物能够有效提高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脑卒中事件的发病率。
  • 摘要:初步评价超声诊断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价值.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发生率约0.5%-3.7%左右。当临床怀疑胡桃夹现象时,若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未见管道结构及血流信号,应在左肾门上下方及腹主动脉后方仔细寻找有无后左肾静脉,评估后左肾静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超声可准确显示左肾静脉走行,发现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管腔受压狭窄,血管阻抗增强等。超声在诊断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 摘要:0.05)。 结论:成功制备了携VCAM-1、ICAM-1及Sialyl-LewisX三靶向超声微泡,提高了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超声分子成像效果。">目的:制备携VCAM-1、ICAM-1及Sialyl-LewisX的三靶向超声微泡(MBVIS),探究其一般表征及对小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超声分子成像效果. 方法:借助"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三靶向微泡、对照单靶向微(MBV、MBI、MBS)及同型对照微泡(MBIgG),粒度仪分析粒径并于明场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靶向微泡形态;琼脂仿体体外观察不同浓度微泡的造影显像效果;制备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应用上述五种微泡对其行超声分子成像检测,观察超声分子成像效果. 结果:MBvis,MBv,MBi,MBs及MBigg。平均粒径分别为(2.19±0.55)μm,(1.93±0.36)μm,(2.03+0.37)μm,(1.91±0.15)μm及(1.87±0.24)μm,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成功制备了携VCAM-1、ICAM-1及Sialyl-LewisX三靶向超声微泡,提高了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超声分子成像效果。
  • 摘要:探讨转颈试验对颅外段椎动脉超声多普勒频谱形态影响的分析.在正常人群中有大概7.04%患者在转颈后椎动脉频谱会出现明显的“低速单峰”形态改变,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当椎间隙段椎动脉出现“低速单峰”频谱形态改变时,往往提示颅内段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而本研究发现,“低速单峰”在转颈试验时会有一定的概率出现,因此,在做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时,要注意颈部保持平卧状态,避免因转颈后导致的频谱形态改变而误诊提示颅内段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儿童消化道食品塑料异物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2017年以急腹症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病因为勿食棒棒糖棍异物的15例患儿.高频超声观察异物位置,记录其对周围消化道及脏器造成的损伤情况. 结果:15例患儿年龄主要分布在2-3岁,消化道棒棒糖棍异物超声均明确诊断,X线平片2例为可疑稍高密度显影,8例显示阴性,5例未行平片检查而直接选择超声探查。 结论:消化道异物为儿童,尤其是低龄儿以急腹症就诊的常见病因,特别是诸如棒棒糖棍这类与食品密切相关的塑料制品,较易被一同勿食。X线平片不能对塑料制品明确显示,无法对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帮助。超声诊断消化道异物有其明确优势,可以弥补放射学检查的不足。超声可避免X线平片、CT的辐射损害,具有安全、经济、便捷、可重复性强的特点。特别对于不透X线的食品塑料异物,超声可明确异物具体位置并评估与周围肠管及脏器的关系,提示有无并发消化道损伤改变。其既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及时关键信息,避免临床操作的盲目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可为手术患儿的愈后提供便捷随访。超声应作为塑料等X线透过阴性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探查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SWE)成像在上肢周围神经创伤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6月本院根据临床症状及肌电图检查诊断神经损伤患者22例(病变组),其中依据神经损伤原因分为挫伤8例,牵拉伤9例,刀割伤4例,其他原因2例,依据神经损伤部位分为正中神经损伤10例,桡神经损伤9例,尺神经损伤3例. 结果:常规超声:常规超声检查显示22例患者中,神经完全断裂并创伤性神经瘤10例,表现为神经连续性中断,代之以不规则低回声团,当断端较远时,两端均形成创伤性神经瘤;神经部分断裂12例,表现为纺锤样神经瘤形成,超声表现为低回声神经肿胀区,神经束结构消失。 结论:SWE成像可以提供神经的弹性模量均值,定量神经的弹性值,为神经创伤性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应用Z指数来评价中国胎儿肺动脉狭窄,得出诊断肺动脉狭窄的Z指数临界值. 方法:正常组:随机选取360例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至本院超声科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査的孕龄18-37周单胎孕妇(孕周分布见图1),年龄21~38岁,平均(27.77±3.66)岁. 结果:与正常胎儿相比,肺动脉狭窄胎儿肺动脉、肺动脉分支、主动脉、动脉导管Z指数有明显差异,而左、右室时内径Z指数无明显差异。Z指数和主动脉Z指数具有明显相关性(r=-0.63),主动脉内径随肺动脉内径减小增宽。利用BPD、FL、GA计算的Z指数诊断肺动脉狭窄临界值分别为-1.30,-1.32,-1.24。 结论:肺动脉狭窄的胎儿主动脉内径往往较宽,动脉导管往往较细;Z-评分在早期定量诊断胎儿肺动脉狭窄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临床产前和围产期肺动脉狭窄的准确诊断和及时宫内干预。
  • 摘要: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诊断股浅动脉(SFA)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标准,本研究探讨了超声诊断SFA 50-69%狭窄与70-99%狭窄的最佳血流动力学界值。PSVst/PSVpop的诊断效能优于传统比值参数PSVst/PSVpro,尤其在70-99%狭窄的诊断中。
  •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关节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50例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表现均有晨僵、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支持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结果:50例实验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滑膜厚度为(2.84±1.54)mm,50例对照组腕关节滑膜厚度为(1.28±0.20)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关节病变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可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在基层医院也具有较高临床推广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慢性臀部软组织疼痛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达到纳入标准的慢性臀部疼痛患者31例,共计33侧,首先对这些患者疼痛部位做触诊检查,再对这些患者的进行臀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标准为有明确腰椎间盘疾病或臀部骨性疾病的患者,主要观察患侧臀部的皮下软组织、肌筋膜、肌肉、肌腱、韧带和滑囊等结构的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和血流信号,结合触诊检查做出疼痛的病因诊断,探讨超声在诊断慢性臀部疼痛的价值. 结果:超声检查慢性臀部软组织疼痛阳性率93.5%(29/31)。皮下软组织异常占9.7%(3/31),其中脂肪瘤2例,脂膜炎1例;肌筋膜异常占6.5%(2/31),均为臀大肌外筋膜增厚,1例呈结节样改变;肌肉异常占48.4%(15/31)。 结论:超声能够清晰显示大部分臀部软组织结构,结合体格检查可对大部分臀部软组织疼痛做出病因诊断,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
  • 摘要:目的:有创性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临床急需无创、可重复性的评估ICP的方法,近些年超声检查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评估ICP成为研究热点,证实了这种无创性技术可有效地诊断高ICP,然而该技术是否可动态监测ICP变化以及评估高ICP治疗效果尚不清楚.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1日到2015年10月31日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可疑高ICP需进行腰椎穿刺的患者,在腰椎穿刺之前由2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进行ONSD检测,运用Philips超声系统9-3MHz线阵探头轻柔地置于患者闭合的眼睑上,进行横断面及矢状面扫查,保存双侧视神经鞘清晰的图像。 结果:共收集了60例患者(37例高ICP患者),入院时ICP与ONSD密切相关(r=0.798,P<0.001)。其中25例高ICP患者(平均年龄35.16±12.4岁。 结论:超声检测ONSD可无创、简便、动态评估ICP变化及评估高ICP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检查并联合多模式对静脉血栓形成高风险患者的早期评估. 方法:随机选择2014-2015年本院住院的232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0例,女性102例,年龄17-92岁,平均年龄54±15岁.对232例患者做生化检查包括血常规、D-二聚体、凝血功能及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仪器使用飞利浦IUElite,线阵探头,频率5-13MHz,患者摆外旋外展位,沿腹股沟区血管走行扫查右侧下肢股总静脉,压力标准:探头压力以股总静脉不发生形变为准,股总静脉内径测量位于中段股隐静脉交界处,测量右侧股总静脉内径、流速,并测量小腿肌静脉最宽的一条肌静脉内径. 结果:常对照组、血流速度减低组及血栓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2±15.96、56±14.81vs.58±13.21,p<0.05),血栓组患者年龄高于正常对照组级血流速度减低组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超声检查对股总静脉及肌静脉内径、股总静脉血流速度的测量,结合患者年龄以及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及血小板体积的检查,对静脉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患者早期评估,为其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近年来,肺脏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肺部疾病方面已经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在正常新生儿肺脏方面仍多局限于超声征象上,定量研究尚少见报道.B线作为一种超声伪像,可反映肺水的多少,它不仅见于新生儿肺部疾病,也见于健康新生儿.B线的变化可反映肺水清除的过程.本研究利用B线的多少做评分从而对肺水做半定量评价,用评分及其变化探讨健康新生儿肺部超声征象及其变化特点. 方法:收集40例非肺部疾病的健康足月新生儿,其中自然分娩23例,剖宫产17例,行肺脏超声检查。 结果:4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在生后6小时内均可见B线,均未见肺实变,平均评分为1.8分;生后24小时,B线明显减少,评分显著减低(P<0.05);生后6小时内上肺区评分低于下肺区(P<0.05);生后24小时,上肺区与下肺区评分无显著差异。 结论:肺脏超声评分及其变化符合健康足月新生儿肺水清除过程特点。
  • 摘要: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连接主动脉弓降部与肺动脉之间胎儿循环的正常通道.胎儿期,多种因素维持动脉导管的持续开放,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胎儿期宫内的低氧分压及环氧化酶介导的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作用.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的早期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功能。研究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预测新生儿动脉导管闭合的意义,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技术能够准确、简便地评估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功能。其测量参数能够预测新生儿动脉导管的闭合,有助于临床对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早期干预。
  • 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和CT在小儿急慢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阑尾炎的3~12岁小儿患者108例,与术前CT及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别计算超声与CT诊断小儿急、慢性阑尾炎的灵敏度,比较两组的灵敏度差异;进一步计算急性阑尾炎中单纯与非单纯性阑尾炎的灵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5~12岁小儿急性阑尾炎影像诊断中,CT诊断价值优于超声:而诊断灵敏度差异主要体现在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时,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非单纯性阑尾炎及慢性阑尾炎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由于临床诊断小儿急慢性阑尾炎依赖影像学辅助检查,而CT扫描增加小儿恶性肿瘤的罹患率,因此可将超声作为诊断小儿急慢性阑尾炎的首选检查:当超声检查结果可疑或提示阴性而临床体征进行性加重时,建议再行CT检查。
  •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造影下大动脉炎患者管壁增厚处的超声造影表现,探讨的超声造影特点及其在判断病变活动性中的应用. 方法:观连续收集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06月超声确诊的大动脉炎患者75例,依据美国临床评分标准将其分为活动期(47例)与非活动期组(28例),通过目测法定量判断患者的临床活动性,同时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Qlab(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计算管壁增厚处及管腔的达峰时间和峰值强度,比较活动期组超声造影情况与非活动期组的差异. 结果:定性分析:本研究以目测法观察患者颈动脉增厚处的管壁造影剂增强情况将其分为活动期(密集增强、较密集增强、少量增强)与非活动期(无增强)组,发现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造影评分与临床评分结果一致。 结论:超声造影在判断大动脉炎的活动性和临床治疗上有指导意义,目测法观察患者颈动脉增厚的管壁造影剂增强情况可作为判断大动脉炎活动性的敏感性指标,同时,达峰时间的不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摘要:左心耳瘤是罕见的心脏畸形,经文献报道全世界50例左右,(包括左心房壁瘤)经查询我院近十年以来只有3例患者,本例患儿年龄最小,先天性左心耳瘤幼儿期没有症状,一般在偶然中发现,特征是从形态上往往集中于左侧心房侧壁局限性膨大,主要集中在两个部位:左心耳及左房后壁,根据心包完整性分为心包内型及心包外型,按有无病史可以分为先天性、继发性;左心房压升高或左房壁受损而致左心房瘤样扩张为继发性,需要与心包囊肿、左心耳憩室、包裹性心包积液、纵隔肿瘤鉴别有重要临床价值。彩色超声可清晰、直观、全面、可靠地对此病直接做出诊断,并可明确瘤体大小、交通口大小、部位、左心室受压及心功能评价,是诊断左心耳瘤首选检查。
  •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在应力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骨科就诊,被临床诊断为应力性骨折的患者85例,所有患者都用核素骨显像进行确诊.全部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 结果:本组85例临床诊断患者均进行核素骨现象进行确诊,最终确诊应力性骨折的患者60例。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在应力性骨折具有显著的图像特点。二维超声上确诊为应力性骨折的患者,骨皮质不光滑,骨皮质毛糙,骨膜相应水肿增厚,周围组织水肿增厚。 结论:应力性骨折的早期诊断一直是骨科中的疑难点,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造影检查在应力性骨折诊断中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应力性骨折是疲劳性骨折,是累加性外力导致的骨骼损伤,首先损伤肌肉、骨外膜,如继续损伤则出现骨内膜、骨髓损伤,最终导致不完全或完全骨折。因此临床上应力性骨折影响患肢功能较轻,患者就诊时不易发现骨折征象。多模态超声评价的结构是骨皮质、骨外膜及周围软组织,因此在应力性骨折早期诊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探讨儿童HOCM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就诊的5例儿童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外科手术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外科手术后早中期疗效. 结果: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儿童HCOM患者,4术后较术前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明显下降,1例术后即刻压差下降,1年后压差较术后明显升高。2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随访12月至18月,无心源性猝死发生。 结论:儿童HOCM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术后出现心律失常风险较高。
  • 摘要:目的:本研究总结梅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的超声特点,旨在提高超声对儿童梅克尔憩室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2017年本院经手术证实的梅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病例,共62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男39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1.7:1. 结果:肠套叠的超声表现:短轴为“同心圆”征,长轴为“套筒”征的,截面最大5.2x4.8cm,最小1.5xl.3cm,最长30-40cm,位置分布以右下腹最常见,行空气灌肠24例,复位3例,复位率为12.5%。 结论:梅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以回结型肠套叠多见,多套入较长,气灌肠复位率低,超声在其早期诊断中可对肠套叠进行分型及术前评估,并能做出部分病因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近端指间关节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2017年间来本院就诊的近端指间关节闭合性损伤的患者21例,采用飞利浦iU-Elite彩色超声诊断仪,以5~12MHz的高频超声探头对患指进行扫查,被检者取坐位,坐于检查床对侧,患指放于床上,检查者分别对患指的背侧、掌侧、尺侧、桡侧进行扫查,观察患指近端指间关节的骨面、背侧关节囊、侧副韧带、掌板、屈指肌腱和伸指肌腱等结构组织,详细观察骨皮质和软骨的完整度,骨关节面的对位情况,关节囊有无增厚,囊内外的积液有无交通,侧副韧带、屈指肌腱和伸指肌腱的连续性和肿胀情况以及掌板的完整度等,必要时双手对比检查或主被动活动手指,对以上内容进行动态观察. 结果:全部患指被检关节均有不同程度肿胀,单纯侧副韧带损伤3例,单纯掌板损伤4例,侧副韧带、关节囊、掌板等结构复合性损伤或伴有不同方向脱位9例,单纯屈指肌腱损伤2例,单纯伸指肌腱1例,屈指肌腱或伸指肌腱损伤伴撕脱骨折各1例。 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观察近端指间关节的侧副韧带、掌板等细微结构,可动态观察各韧带、肌腱活动度,评价其连续性,可动态观察关节的活动度以及有无组织嵌入,能够为临床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可做为近端指间关节闭合性损伤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声像图特征,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探讨消化道重复畸形的超声诊断价值,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西安市儿童医院在2012-2017年间收住的消化道重复畸形患儿54例,分析所有病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结果:54例患儿均手术证实,术后病理报告为消化道重复畸形。其中重复畸形发生在回肠38例,空肠9例,结肠5例,胃重复畸形2例。 结论:消化道重复畸形典型的超声声像表现为重复的肠管与正常肠管壁一样,具有完整的黏膜层、肌层及浆膜层,血管供应为肠系膜血管。重复的消化道内充满液体,囊腔大多数与相邻的正常肠腔不相通。当囊性包块位于胃与胰腺之间偏前,囊腔不与胃腔相通,观察囊壁厚度有助于诊断胃重复畸形;而肠重复畸形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与病变的大小、位置、形态、类型及肠气的干扰有关,当囊肿较小,隐匿于肠间并有肠气干扰时容易漏诊,囊腔张力高时,肠壁回声不典型。体会,应用高频线阵探头,稍加压,可以充分显示团块与肠管的关系,充分识别囊壁回声和血流的特点,可以很好的与其他腹腔囊性包块相鉴别,如肠系膜或大网膜囊肿,美克尔憩室,卵巢囊肿。高频超声有利于提高消化道重复畸形的诊断,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 摘要:目的:探查小儿肺炎的超声表现. 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住院治疗并确诊的肺炎患儿31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3例,女性162例;年龄0~13岁,平均(4.47±2.28)岁. 结果:315例患儿中其中303例超声检查肺部有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声像图表现,检出率约96.19%,其主要征象变现为:超声表现为肺实变者245例,占77.78%,其中双侧肺实变表现26例,单侧肺实变表现约219例,位于左侧74例,右侧133例。其中肺段实变表现12例,呈小片状肺实变者233例。 结论:小儿肺炎超声表现包括,肺实变,胸膜炎性改变,多发B线,胸腔积液。超声表现可多种联合出现。因超声无辐射性,可对小儿肺炎进行多方位、多次超声检测,有助于随访复查。但超声检测对喘息性肺炎不敏感,检出率仅7.69%。
  • 摘要:目的:探讨经彩色多普勒高频浅表超声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现收集本院儿科门诊自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腹痛、或伴有发热的急性或慢性腹痛,初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46例,(其中男孩25例,女孩21例),年龄在2岁~7.5岁. 结果:经统计,彩色多普勒高频浅表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符合率80%,淋巴结分布位置多位于脐周、回盲部及右下腹。 结论:经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检查具有经济、便捷、无创伤、患儿依从性好、可操作性强、重复性高的检查优势。彩色高频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的分布位置、数目、大小、内部回声、彩色血流信号分布情况,该项检查准确率较高,对淋巴结定位、定性较准确,不仅为临床诊断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客观可靠依据,还能及时观察临床对症治疗效果,指导临床用药,为首选检查方法。结果:经统计,彩色多普勒高频浅表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符合率80%,淋巴结分布位置多位于脐周、回盲部及右下腹。二维超声显示淋巴结增大以簇状结论:经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检查具有经济、便捷、无创伤、患儿依从性好、可操作性强、重复性高的检查优势。彩色高频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的分布位置、数目、大小、内部回声、彩色血流信号分布情况,该项检查准确率较高,对淋巴结定位、定性较准确,不仅为临床诊断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客观可靠依据,还能及时观察临床对症治疗效果,指导临床用药,为首选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椎动脉管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是否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有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俩组行椎动脉超声检查,测量椎动脉内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速(TMV)及阻力指数(RI),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参数的差异.结果:发现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可能与椎动脉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利用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有助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诊断。
  • 摘要:目的:评估超声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诊断技术和传统机械随机森林诊断技术对肌炎的自动或半自动诊断和分类的能力.方法:这项研究中,共纳入80个研究对象,包括19位体肌炎患者(IBM)、14位多发性肌炎患者(PM)、14位皮肌炎患者(DM)和33位正常(N)对象,共涉及到7块肌肉的3120幅超声图像(双侧).结果:两种方法的分类能力均用性能精度±标准差表示。结论:本研究对比了DL法和ML法在肌炎中的超声诊断分类能力。传统的ML方法与DL法相比,存在需要手动描绘肌肉和脂肪分界线的缺点,只能实现肌炎分类的半自动化。而DL法所代表的全自动分类方法则能大幅度的提高肌炎诊断和分类的准确性。
  • 摘要: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rography,SWE)技术对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性正中神经(Median Nerve,MN)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与正中神经杨氏模量值(elasticity index,EI)及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的关系.SWE在正中神经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可以较准确的获得其杨氏模量值及剪切波传播速度,为临床及时提供神经形态学改变及生物力学信息,对糖尿病早期DPN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价值。另外,SWE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的评估可反映T2DM患者近期血糖控制情况及患者的病程长短。因此,SWE可以为临床诊断及电生理诊断提供补充信息,成为未来诊断DPN的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恶化与颅内压增高、脑血流量及脑代谢率下降密切相关.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颅内压水平,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EG,QEEG)则可以反映脑血流量及脑代谢率程度.本研究是联合应用TCD与QEEG来综合评估重症脑出血患者的脑功能改变及预后. 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入组急性重症幕上脑出血患者,随访其90天的死亡率。结果共入组47名患者(67.3±12.6岁:23例男性),90天死亡率是55.3%。 结果:显示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脑对称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对于急性重症幕上脑出血患者,TCD联合QEEG的多模式神经功能监测结果显示其脑损害是弥漫性的,TCD联合QEEG对脑出血临床预后的诊断效能优于其他任何单独变量,无论是临床变量还是神经电生理变量。
  • 摘要:目的:颈部血管超声(CDU)检测椎动脉(VA)椎间段血流动力学及频谱特征对VA颅内段狭窄性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并探讨病变部位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 方法:经颈部血管超声(CDU)、CT血管成像(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单侧VA颅内段狭窄性病变患者319例:根据病变部位与PICA的关系,分为PICA之前组55例、PICA之后组264例。 结果:分症状组125例、无症状组194例。结果1.患侧VA的PSV较健侧减低(分别为42.9±23.55cm/s、57.3±20.40cm/s)、EDV较健侧明显减低(分别为6.5±4.40cm/s、19.9±9.20cm/s),患侧RI较健侧明显升高(分别为0.84±0.12、0.64±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DU可无创评估VA颅内段狭窄性病变与PICA的关系,且PCI症状较PICA分出后重,为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 摘要:梅克尔憩室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10岁以下儿童多见,是回肠先天发育过程中卵黄管部分未闭合所遗留的囊袋状物,因其黏膜层常含有异位的胃黏膜、胰腺组织等,所以憩室自身可以发生炎症和溃疡。超声检查诊断此类病例准确性高,对细微结构辨析清晰,可以动态观察病灶的走形趋势。此病例特殊性:憩室大;因为索带压迫,根部旋转,导致囊腔内张力增高;继发炎症,腔内压力高,导致憩室穿孔。所以,在诊断时要注意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囊性肠重复、包裹性积液、囊性畸胎瘤相鉴别。
  •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超声检查在早产儿颅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科745例早产儿颅脑超声检查结果,根据孕周将早产儿分为3组,分析总结其颅内病变声像图特点.结果:超声检查745例早产儿发现颅内病变252例(33.8%),其中<30周早产儿40例中发现颅内病变35例(87.5%),30~34周119例中发现颅内病变59例。结论: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筛查早产儿早期颅内病变以及随访病情改变的首选影像手段。
  • 摘要:目的:本研究借助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旨在评估偏头痛患者中RLS与无症状性脑缺血性损伤是否存在相关性. 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核磁共振成像(MRI)现况研究,全国9家分中心于2015年6月-2016年8月,连续入组就诊于各分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据ICHDⅢ-β标准符合偏头痛诊断的患者,并行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以及MRI检查。 结果:本研究共入组334位偏头痛患者(有RLS组:n=224,平均年龄42.49±10.97岁,160位女性;无RLS组,n=110;平均年龄44.03±10.12岁,81位女性)。除有无先兆特点外(29.9% vs.17.3%,p=0.013),有RLS组与无RLS组的偏头痛患者的特点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雨帘型RLS可能是导致偏头痛患者发生SBI的危险因素;而RLS与偏头痛患者发生WMHs无关。
  • 摘要:目的:研究松弛和紧张状态下老年腓肠肌的杨氏模量改变. 方法:106例健康志愿者,年龄45~60岁,使用法国Supersonic公司的AixPlore型实时定量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仪,L4-15线阵探头沿腓肠肌肌腹肌束方向检查,启动超声仪器弹性成像模式(SWE)模式,然后使用其定量分析系统Q-BOX分别测量腓肠肌处于松弛与紧张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 结果:松弛状态下肱二头肌肌腹杨氏模量值为(12.98±10.81)kPa,紧张状态下杨氏模量值为(63.23±38.23)kPa,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000)。 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检测腓肠肌肌腹在松弛和紧张状态下杨氏模量值差异,紧张状态下较松弛状态下模量值大:定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肌肉组织疾病检查及评估随年龄变化肌肉功能的改变。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胸锁乳突肌的的剪切模量,探讨该技术对婴幼儿先天性肌斜颈的诊断价值.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6名先天性肌斜颈患儿及20名健康婴幼儿.应用二维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受试者双侧胸锁乳突肌最厚处分别测量胸锁乳突肌厚度及剪切模量,并计算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的差值、比值以及剪切模量的差值与比值. 结果:患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患侧胸锁乳突肌剪切模量,胸锁乳突肌厚度差值与比值,剪切模量差值与比值等6指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患者组中,胸锁乳突肌等回声组与异质性回声组上述6指标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二维超声联合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婴幼儿先天性肌斜颈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患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患侧胸锁乳突肌剪切模量,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值与比值,双侧胸锁乳突肌剪切模量差值与比值均可作为有效的诊断参数。
  •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注药在治疗肩峰下滑囊炎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因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于本院骨科就诊并诊断为单纯性肩峰下滑囊炎的患者80例,通过抽签随机分成多模态超声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多模态超声组采用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全景成像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并进行3个月随访.使用VAS疼痛评分和Constant-Murley(CMC)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评价治疗前、治疗后的情况. 结果:多模态超声组治疗前的VAS(8.05±0.78)分和CMC总得分(41.13±5.88)分评分与对照组(8.16±0.88)分、(39.59±5.19)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多模态超声组VAS(1.58±0.13)分、CMC总得分(79.73±4.36)分,治疗后对照组VAS(4.28±1.86)分、CMC总得分(61.58±3.9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模态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注射药物可有效治疗肩峰下滑囊炎,效果优于传统解剖定位注射。
  • 摘要:目的:探讨微血流成像技术(SMI)在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RA活动期患者于治疗前后行腕关节超声检查,分别用SMI及能量多普勒(PDI)对滑膜血流进行半定量评分,同时记录患者C反应蛋白(CRP)检测值及28个关节活动度评分(DAS28).结果:35例患者70个腕关节中,治疗前SMI血流模式下滑膜显示率为85.17%,PDI血流模式下滑膜显示率为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种血流模式的滑膜内血流信号分级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能够显著提高RA患者滑膜血流显示率,更好地反映疾病活动性及评价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超声评分法对痛风性关节炎(GA)的诊断价值.方法:前期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为GA和非GA的关节炎患者116例,选取具有诊断价值的5个超声征象:双轨征、点状强回声、强回声团、滑膜增厚及骨侵蚀绘制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其征象权重获得每位患者的超声综合评分.检测患者的血尿酸(UA),并根据病情进行临床评分.结果:一般情况:前期研究:GA组64例(124个关节)和非GA组52例(104个关节);后期研究:GA组57例(114个关节)和非GA组69例(135个关节)。结论:超声评分法可以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半定量评估,可作为该病病情判断、病情观察及疗效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深静脉血栓(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当血栓脱落时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DVT与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介绍了DVT临床诊断方法,分析了血管超声对DVT临床应用的客观性,指出CDU是目前诊断下肢DVT的主要手段,可同时进行解剖学及功能性评价。不同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不仅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完善,还可以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远期预后的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摘要:目的:分析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FibroElastosis,EFE)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估超声在诊疗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EFE的患儿23例,对其病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同时对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的3例患儿的心脏大体标本进行弹力纤维染色、胶原纤维染色等病理检查. 结果:患儿平均年龄为222.9±170.1天,首诊原因多为肺炎、左心功能衰竭;症状主要有咳嗽、呼吸急促;心电图显示的异常主要有:左室肥大、窦性心动过速、ST-T段改变;胸片提示的异常主要有:心脏呈普大型,心胸比例增大。 结论: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发现,超声心动图可快速、直观地监测EFE患儿心脏的特征性表现,有效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估患儿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诊断腕管综合征的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来本院疑似腕管综合征的病例30例为病例组,同时收集30例无腕部症状及手指麻木等症状的病例30例为对照组,仪器采用Philips iu22,L5-12线阵探头(频率5-12MHZ),超声探查正中神经在豌豆骨水平的横截面积,在钩骨水平的神经的压扁率(横径/纵径)及正中神经最窄出内径与近心段最宽内径,屈肌支持带的掌侧膨出的程度. 结果:病例组中,25例超声提示腕管综合征,与神经肌电图(提示中、晚期腕管综合征)诊断吻合,另5例患者具有第2、3、4手指麻木,但超声未见明显异常,神经肌电图提示早期腕管综合征。高频超声诊断腕管综合征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早期腕管综合征诊断不明显。 结论:高频超声对于中、晚期腕管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明确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的部位及程度,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重要信息。
  • 摘要:文中对几例疑难病例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不要受以往检查结果的影响(可以参考和借鉴),在接诊患者的过程中,应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常规超声检查如发现心脏少见肿瘤,其位置具有争议的患者,应果断进行经食管超声检查。对于少见病例,要注意随访、总结。
  • 摘要:医学论文的书写有一定的写作方式,论文的基本要求要有“三严”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论文。选题是贯穿医学科研的主线,是指导整个医学论文撰写的主导思想。课题选择正确与否,决定着医学科研和论文的成败。医学论文的结构分两部分:前置部分,包括文题、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前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
  • 摘要:目的:探讨连接Annexin V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在凋亡介导的抗肿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方法:采用本课题组之前优化的薄膜水化法制备本研究所需的Annexin V靶向纳米级微泡.用红色膜荧光染料DiI进行微泡表面标记.体内超声成像前,先检测其体外显影效果,并以声诺维SonoVue和PBS进行对比.体内实验部分,首先以特定剂量(1.25mg/kg)顺铂为化疗药,诱导裸鼠异位移植瘤发生凋亡,对照组荷瘤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TUNEL法、蛋白免疫印迹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后行荷瘤小鼠超声造影,先给予麻醉处理,各组3只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200μl Annexin V靶向纳米级微泡、非靶向纳米级微泡和SonoVue.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肿瘤区超声声像图变化情况.造影结束,体外免疫荧光检测. 结果:所制备的AnnexinV靶向纳米级微泡粒径约为(635.5±25.4)nm,Zeta电位约为(-30.22±2.07mV)mV;体外显示其与SonoVue具有相似的显影增强效果;体内造影结果表明,AnnexinV靶向纳米级微泡在顺铂治疗组小鼠肿瘤区达峰时间较SonoVue晚(70svs40s),但是造影呈现明显高增强,且信号较SonoVue(88.795±4.38vs50.736±3.49,p<0.05)和对照组非靶向纳米级微泡强(88.795±4.38vs63.237±4.20,p<0.05),且增强信号持续时间较SonoVue和对照组纳米级微泡长。体外免疫荧光检测AnnexinV靶向纳米级微泡在顺铂治疗组小鼠肿瘤区血管外大量分布,且与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的大量重叠,对照组纳米级微泡则无此现象,对照组SonoVue只分布在血管内,血管外无分布。对顺铂治疗组小鼠肿瘤、肝脏及肾脏解剖后观察可见AnnexinV靶向纳米级微泡在肿瘤组织区大量富集,对照组纳米级微泡只出现少量富集于肿瘤组织,两种造影剂在肝脏、肾脏基本已被代谢,结果与超声造影一致。 结论:Annexin V靶向纳米级微泡超声显影效果明显,可与顺铂治疗后荷瘤小鼠肿瘤凋亡细胞靶向性结合,表明其在凋亡介导的抗肿瘤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索制备载NET-1siRNA以及GPC3脂质纳米微泡,并采用声触诊组织成像和定量(VTIQ)技术评价该微泡对人肝癌荷瘤鼠的体内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薄膜水化联合机械振荡法制备载NET-1siRNA以及GPC3脂质纳米微泡.将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与BD基质胶混合液注射于Balb/c雌性裸鼠背部皮下,建立24只荷瘤鼠模型.当肿瘤大小达到5mm时,将荷瘤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Lipo2000组以及微泡组.第1,5,9,13天各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载阴性对照基因脂质纳米微泡,Lipo2000+NET-1siRNA,载NET-1siRNA脂质纳米微泡。第0,7,14,21天采用西门子S3000的VTIQ技术测量各组荷瘤鼠肿瘤弹性值,在肿瘤组织选取7个感兴趣区,测定平均和最大剪切波速度(SWSmean,SWSmax),同时记录肿瘤生长曲线和荷瘤鼠生存时间。第60天或者肿瘤达到2cm时,将荷瘤鼠处死,取肿瘤组织以及肝肾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NET-1蛋白表达情况以及肝肾毒性检测。 结果:肿瘤生长曲线显示,微泡组和Lipo2000组肿瘤明显小于空白和阴性对照组。各组裸鼠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35,56,60天。免疫组化显示,微泡组NET-1蛋白水平相对于空白和阴性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微泡组SWSmean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0.9806,P=0.0194),与其他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肿瘤组织剪切波速度SWSmean,SWSmax较对照组明显变小。另外,肝肾标本HE染色显示治疗后无明显损伤。 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载NET-1siRNA脂质纳米微泡具有粒径小、低毒、高效转染等优点,不仅为今后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有效载体,而且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组织软硬度变化探索了一种新的弹性成像技术。VTIQ能够无创、准确地测量肿瘤组织弹性变化,并与肿瘤的发展阶段有关。
  •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声压的治疗级超声波调控神经干细胞(NSCs)干性基因表达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悬浮神经球培养法从C57BL/6胎鼠大脑半球分离并培养得到NSCs,然后将NSCs贴壁接种于6孔板中进行超声处理.超声探头置于6孔板底部向上辐照NSCs.超声分组为0.1MPa、0.3MPa、0.5MPa、0.7MPa、0.9MPa声压组和假照组,占空比为0.5%,各组辐照时间为5min.超声处理24h后,显微镜下观察NSCs的贴壁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干性相关基因SOX-2和Bmi-1的表达情况. 结果:不同声压的超声处理NSCs后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声压为0.7MPa和0.9MPa组悬浮单细胞较其余各组更多;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对应的凋亡分别为6.0%、5.2%、5.9%、7.8%、8%和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当声压为0.1~0.3MPa时,SOX-2表达呈现明显抑制现象,当声压为0.5~0.7MPa,SOX-2表达呈现轻度抑制现象,且有上升趋势,0.9MPa时SOX-2表达量高于其余超声处理组(P>0.05);当声压为0.1~0.7MPa时,Bmi-1表达呈抑制现象;当声压为0.9MPa时,Bmi-1表达上调,高于假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声压在0.1~0.9MPa之间时,NSCs凋亡率<8%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是相对安全的。在该声压范围内,不同干性基因对超声辐照的敏感性不同,Sox2表达以抑制效应为主,声压越低,抑制效应越明显,Bmi-1基因较Sox2的敏感性高,呈现高声压促进、低声压抑制Bmi-1基因的双向调控效应。
  • 摘要:0.05)。3例患者病变形态呈楔形或类三角形,造影病灶始增时间为3s,但病灶中央均出现类圆形低增强区,且低增强区的始增时间约8s,后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术,穿取病灶内低增强区,病理为腺癌。 结论:常规超声和CEUS可为肺周围性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CEUS在肺周围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因胸部CT发现存在肺周围性病变的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采用常规超声检查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血流信号及与毗邻组织的关系;通过CEUS检查观察病灶的增强方式、增强程度、增强均匀度,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获得相关参数,包括病灶的始增时间(RT)、峰值强度(PI)、平均渡越时间(MTT)、曲线下面积(AUC)、半洗出时间(TPH)、下降支斜率(DS)、开始廓清时间,并对良恶性病灶上述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20例患者中,良性52例,其中炎性病变41例,结核病变10例,肺脓肿1例;恶性68例,其中鳞癌38例,腺癌20例,小细胞癌6例,淋巴瘤4例。52例良性病变患者中,46例呈楔形或类三角形,3例呈类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68例恶性病变患者中,9例呈楔形或类三角形,41例呈类圆形,18例呈不规则形。良恶性病变的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67,P<0.001);良恶性病变时间-强度曲线参数比较,良性病变造影剂RT快于恶性病变(P<0.05),良性病变相对恶性病变呈"快进";良性病变DS低于恶性病变(P<0.05);良性病变开始廓清时间慢于恶性病变(P<0.05),呈"慢退"型。而良恶性病变的PI、MTT、AUC、TPH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例患者病变形态呈楔形或类三角形,造影病灶始增时间为3s,但病灶中央均出现类圆形低增强区,且低增强区的始增时间约8s,后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术,穿取病灶内低增强区,病理为腺癌。 结论:常规超声和CEUS可为肺周围性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 摘要:目的:制备Nd2Fe14B-Fe3O4-PLGA/NMP磁性材料并探究其表征、超声可视性、可注射性、温控性及磁性,为体内磁靶向治疗肿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制备Nd2Fe14B-Fe3O4-PLGA/NMP行SEM及Mapping元素扫描观察材料的超微结构以及元素分布.取3%琼脂凝胶块,用注射器吸引后,在超声监测下向琼脂水象内注入Nd2Fe14B-Fe3O4-PLGA/NMP磁性材料,观察材料的注射性以及液固相变的过程.将25%,45%,65%Nd2Fe14B的Nd2Fe14B-Fe3O4-PLGA/NMP磁性材料,分别在充磁机下充磁后,测量材料的磁性以及磁滞曲线,同时模拟体外血管,注入荧光磁珠行活体荧光检测观察磁性材料在Nd2Fe14B-Fe3O4-PLGA/NMP周围的吸附范围。将75μL的65%-Nd2Fe14B-Fe3O4-PLGA/NMP注入活体牛肝分别在交变磁场中加热1-5分钟,同时用红外仪记录温度变化情况,同时制作升温曲线,观察消融范围。 结果:Nd2Fe14B-Fe3O4-PLGA/NMP磁性材料呈疏松多孔性结构,N,O,Fe,B,H,Nd,C各个元素分布均匀。Nd2Fe14B-Fe3O4-PLGA/NMP磁性材料的注射及相变实验表明,材料初始状态为凝胶状的液态,可用注射器吸附,遇水后可迅速发生溶剂液体交换,从而产生液固相变。Nd2Fe14B-Fe3O4-PLGA/NMP材料可被充磁后具有磁性,Nd2Fe14B含量为65%时,磁性可达材料载量的最大值并且随着材料剂量的加大,磁性逐渐增加。活体荧光实验可见荧光磁珠均匀地吸附在磁性材料的周围,说明材料具有良好的磁性。材料进行立体牛肝加热消融治疗后可显著观察到材料周围的牛肝发生凝固性坏死,随着消融时间增加,材料的消融范围逐渐增加。 结论:Nd2Fe14B-Fe3O4-PLGA/NMP是一种超声可视、可注射性、温控性良好的具有强磁性的生物材料,有望于体内进行磁靶向应用和治疗肿瘤。
  •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微泡爆破技术(UTMD)将携带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基因的阳离子微泡在老年小鼠心脏进行靶向转染,探讨GDF11基因对老年小鼠缺血心肌的再生和保护作用. 方法:选取年轻(3月龄)C57BL/6小鼠和老年(21月龄)C57BL/6小鼠,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采用UTMD技术将携带GDF11基因和空质粒的阳离子微泡分别于I/R术后3天和6天在小鼠的心脏进行靶向转染,于基础状态、I/R术后9天和21天进行超声心动图、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蛋白印记技术(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等检测,分别观察不同时间点心脏功能、GDF1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心肌干细胞表达情况.最后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梗死心肌,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 结果:1.基础状态下,老年小鼠心脏GDF11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年轻小鼠(P<0.01)。I/R术后3天,年轻与年老小鼠缺血心脏GDF11mRNA表达均比各自的基础状态下水平增高(P<0.01),而年老小鼠缺血心脏GDF11mRNA表达较年轻小鼠明显降低(P<0.01)。2.与转染空质粒的老年小鼠(Old+Empty-V组)相比,转染GDF11的老年小鼠(Old+GDF11组)缺血心脏中GDF11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两组在肝脏,脾脏和肾脏中GDF11mRNA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3.左心功能:①收缩功能:基础状态下,Old+GDF11组比Old+Empty-V组射血分数(EF)均为75%左右,I/R术后9天两组EF均下降到68%左右,但在I/R术后21天时,Old+GDF11组比Old+Empty-V组EF下降幅度明显改善(9.29%vs.19.39%,P<0.05)。短轴缩短率(FS)也表现出类似改变,I/R术后9天,Old+GDF11组比Old+Empty-V组FS均由38%下降到33%左右,但在I/R术后21天时,Old+GDF11组比Old+Empty-V组FS下降幅度明显改善(7.42%vs.13.48%,P<0.05)。②舒张功能:与基础状态相比,术后21天时Old+GDF11组二尖瓣E峰/二尖瓣环E'(E/E')比Old+Empty-V组下降幅度明显改善(1.20vs.3.09,P<0.05)。4.梗死面积比较:HE及Masson染色显示Old+GDF11组的心肌梗死面积较Old+Empty-V组明显缩小(P<0.05)。5.干细胞增殖情况:I/R术后9天,Old+GDF11组在心肌缺血区发现c-kit+和Sca-1+干细胞因子明显增加,较Old+Empty-V组增加约149%和238%(P<0.01)。 结论:超声阳离子微泡介导GDF11基因靶向转染可促老年小鼠缺血心肌再生,提高心脏功能。
  •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慢性间歇性低氧(CIH)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动物模型,在明确短期CIH可导致左心室几何构型异常的基础上,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左心室几何构型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方法:将65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放于CIH低氧舱内,通过向CIH舱内交替循环通入氧气和氮气模拟OSAS的动物模型.于造模0周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左室几何构型分型所依据参数即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的临界值,将左室结构按左室几何构型分组:分为正常构型(NG)组、向心性重构(CR)组、向心性肥厚(CH)组和离心性肥厚(EH)组,测量4组构型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参数,比较不同左心室几何构型的收缩、舒张功能. 结果:①左心室结构参数:与NG组相比,CR组LVEDd、LV(左右径)、LV(上下径)减低,RW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H组IVST、LVPWT、LVEDd、LA(前后径)、LVMI、RW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H组IVST、LVEDd、LV(左右径)、LA(前后径)、LVMI升高,RWT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CR组相比,CH组LVEDd、LVM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H组LVEDd、LV(左右径)、LV(上下径)、LVMI升高,RWT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CH组相比,EH组LVEDd、LV(左右径)、LV(上下径)升高,RWT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EF在CR、NG、CH、EH中依次减低,IVCT、ET在CR、NG、CH、EH中依次增加,IVS-Sm、LVLW-Sm在NG、CR、CH、EH中依次减低。③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MVVE、MVE/A、IVS-Em在NG、EH、CR、CH组中依次减低,MVVA在CR、CH、EH、NG组中依次减低,在NG、EH、CR、CH组中依次减低,IVS-Am、IVRT、DT在NG、EH、CR、CH组中依次升高,IVS-Em/Am在CR、NG、EH、CH组中依次减低,E/Em在CR、NG、EH、CH组中依次升高,AdurT在EH、NG、CR、CH组中依次升高,Vp在NG、CR、EH、CH组中逐个减低。 结论:①CIH可以导致新西兰兔左室几何构型异常。②CIH早期可导致新西兰兔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受损,其中CH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较重,EH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程度较重。
  • 摘要: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僵直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变性性疾病.本研究旨在建立6-羟多巴胺(6-OHDA)大鼠PD模型,应用超声成像观察中脑黑质区回声(SNH),模型鼠给予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干预后观察SNH的变化,通过Nitidine对PD的治疗作用探讨SNH成像机制. 方法:选用250-300g雄性健康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D组、Nitidine干预组,均采用大鼠右侧黑质区立体定位注射,制备6-OHDA大鼠PD模型,假手术组给予等量人工脑脊液,Nitidine干预组腹腔注射给药。21天后,行去颅骨超声探查,之后灌注固定,行黑质节段连续冠状冰冻切片,进行铁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 结果:①PD组右侧黑质纹状体区出现明显的片状高回声(SNH),且SNH范围大;Nitidine干预组则出现散点状稍高回声及暗淡片状回声,且面积明显小于PD组;假手术组仅可见针道回声。②PD组鼠荧光染色示右侧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毁损明显,建模成功,Nitidine干预组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一定程度的丢失,但存活的TH神经元显著多于PD模型组,提示Nitidine对于TH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假手术组TH神经元没有明显的坏死。③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PD组黑质纹状体区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小胶质细胞大量增生;与PD组相比,Nitidine干预组IBA1表达水平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提示Nitidine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增生。④铁染色观察PD组黑质纹状体区铁离子大量沉积,铁离子沉积处见细胞弥漫性增生,Nitidine干预组黑质纹状体区也出现少量铁离子沉积,并伴有一定程度的细胞增生,而假手术组没有出现铁离子沉积。 结论:超声可于6-OHDA模型鼠中脑区探测到强回声(SNH);Nitidine能够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增生和排除铁离子进而保护TH神经元,同时抑制SNH的出现,提示SNH形成机制可能与小胶质细胞增生和铁离子沉积有关。超声影像在帕金森病模型研究中具有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CA4P是一种特异性的肿瘤血管破坏剂,早期监测其疗效对患者管理和治疗策略调整至关重要.本研究拟利用动态增强超声(CEUS)造影成像早期定量评估肿瘤灌注以监测CA4P治疗. 方法:CEUS分别于治疗前(0h)和CA4P注射后2h、12h、48h,检测肿瘤中心区和周边区的血流灌注.动态记录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最大造影强度(IMAX)和达峰时间(TTP)两个灌注参数。在CEUS后,立即用免疫荧光、HE染色、Hoechst33342和异硫氰酸荧光素-凝集素染色,分析CA4P疗效。并将超声指标与病理指标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肿瘤中心区的CEUS中,IMAX从0至12小时逐渐下降,并在48小时升高(p<0.01),而TTP仅在2小时升高。而在肿瘤周边区,IMAX从0到12h没有明显变化(p>0.05),并在48小时升高(p<0.01)。周边区域的TTP与中心区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此外,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血管灌注和坏死面积定量分析发现,IMAX与肿瘤中心区MVD密切相关(r=0.72,p<0.01),而与周围区MVD的相关性较弱(r=0.37,p<0.01)。然而,IMAX与肿瘤中心和周围区域的灌注呈正相关(r=0.82,p<0.01;r=0.63,p<0.01)。 结论:IMAX是CEUS评估肿瘤灌注的可靠指标,CEUS定量评价肿瘤灌注可早期检测抗血管药物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CT诊断为肺周围性炎性病变病例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2月在院呼吸科住院且经胸部增强CT检查并诊断为肺周围炎性病变的患者60例行超声造影检查,男32例,女28例,年龄38.0-75.0岁,平均年龄(59.2±8.0)岁,采用Philipsiuelite高档超声诊断仪,4C-1凸阵探头,频率1-5MHz,随机配备编码谐波造影分析软件,所有患者均先行基础超声检查,了解病变情况,明确病灶大小、形态、回声、血流情况及与毗邻脏器的关系,造影前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造影剂为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地六氟化硫,将造影剂干粉用5.0ml0.9%的生理盐水溶解,再取出2.5ml造影剂溶液经前臂肘静脉以团注方式快速注入,随后注入5.0ml0.9%的生理盐水,实时连续动态观察病灶内造影剂增强灌注的全过程3-5min,保存动态图像。 结果:60例病例,常规超声:病灶形态均呈楔形或类三角形改变,病灶内均见血流信号,54例病灶内彩色血流呈树枝状分布,6例病灶彩色血流示周边或内部点状血流信号。60例病例造影:其中54例呈树枝状均匀性高增强,造影诊断炎性改变,增强CT诊断炎性病变或感染,后经穿刺病理证实;4例病例周边呈均匀性高增强,偏中心区域呈类圆形稍低增强,超声造影诊断为周围性肺癌并炎性改变,增强CT诊断为炎性病变,该4例病例后经超声引导穿取病灶内稍低增强区域,病理为2例腺癌,2例鳞癌;2例病例周边呈均匀性高增强,中央无增强,超声造影诊断为机化性肺炎并坏死形成,增强CT诊断为机化性肺炎并坏死,后经病理证实。 结论:超声造影对低速血流信号敏感,具有实时动态观察的优点,对常规超声显示为楔形或类三角形的肺周围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时,若发现病灶内存在类圆形低增强区时,需谨慎是否存在周围性肺癌并炎性改变,建议行穿刺活检,穿取病灶内低增强区域。
  • 摘要:目的: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椎管狭窄可引发颈源性疼痛,其与机械压迫及炎性介质引起的化学刺激有关.近年来超声引导下颈段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但是药物的扩散范围与用量影响着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采用超声造影评估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治疗颈源性疼痛患者的药物扩散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选择患者符合标准:①颈后区的疼痛或伴有上肢放射痛等颈源性疼痛症状和体征。②CT或MRI确认存在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前确定受累颈神经根节段。患者取侧卧位,超声确认横突前结节及后结节。选用直径23G神经阻滞针,针尖置于神经背侧,注射5mg复方倍他米松+0.5%利多卡因+声诺维混合液1mL,观察患者1~2min,注意患者有无出现颈部、对侧上肢疼痛,感觉到金属味觉、头晕、心动过速、注意力改变、语言不清及共济失调。记录超声造影模式下药物扩散的范围及环绕颈神经根的模式。治疗前、后分别予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问卷调查表;随访期间采用Odom标准评定疗效。优:症状体征消失;良: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可:部分症状有改善但仍有较明显疼痛,有时仍需药物治疗;无效:症状体征与功能无好转甚至加重。 结果:研究共入组患者13例,男性1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9.74±5.18)岁(45~78岁),病程2个月~2年;其中左侧症状4例,右侧症状9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消化不良症状、消化道溃疡)、心血管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头晕、头痛、耳鸣等)。本研究中8例颈源性疼痛患者超声造影显示药物环绕颈神经根阻滞治疗,临床观察显示治疗后患者疼痛VAS评分及NDI均较治疗前明显缓解(P<0.05),治疗后Odom评定优良率为92%。5例超声造影显示药物分布在颈神经根一侧,临床观察显示治疗后患者疼痛VAS评分及NDI均较治疗前明显缓解(P<0.05),治疗后Odom评定优良率为78%。 结论:超声造影评估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的药物扩散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是一种治疗颈源性疼痛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介入性超声是超声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技术是借助超声监视引导下,将特制的诊断和/或治疗器械准确导向靶标,完成某些过去无法实现的诊断与治疗.介入超声历经30余年,历经3代人努力,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逐渐成为临床诊疗的常用方法。2018年通过20站启明星规培计划,3期消融肿瘤培训班推进介超规范化应用。影像引导多脏器肿瘤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活跃,肝肾肺甲状腺肿瘤消融已列入国际指南,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先进技术的结合讲师未来介入超声和消融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中操作指导及术后随访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医院在TEE引导下行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2例(CHA2DS2-VASC>=2分).术中TEE全程监测,引导房间隔穿刺,结合X线血管造影测量左心耳入口直径及深度,选择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过程,并及时评估疗效,观察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术后3个月采用TEE进行有效性随访. 结果:22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封堵器。TEE测量左心耳入口处平均直径(21.3±2.4mm),封堵器型号(26.8±1.9mm )。无1例患者出现封堵器周围残余分流情况。术后3个月丁EE随访,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边缘未见残余分流信号。与术前、术中比较,左房、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返流容积、张期血流速度、左上肺静脉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尖瓣舒除1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脑室出血之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有抗凝禁忌症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血栓栓塞的可行治疗措施。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指导左心耳封堵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使操作过程安全、有效。
  • 摘要:文中就1例左室憩室合并心肌肥厚病例进行介绍。本患的主要特点是心肌肥厚合并了左室憩室,发生位置为基底段而非心尖部,实属罕见。左室憩室常见的不良预后包括血栓形成,系统性栓塞,心内膜炎及心脏破裂。目前患者无症状恶化表现,正在进行门诊随诊。
  • 摘要:Takotsubo综合征病例逐年增多,临床重要性凸显,尤其注意不典型病例的误诊、漏诊。目前证据源于病例系列和相对小样本资料下一步临床需要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诊断和治疗策略。
  • 摘要:肺超声传统上检查一般被局限于胸腔积液及邻胸壁实性病灶,因为肺内富含空气,就造成了肺实质超声全反射和回声失落,从而肺实质难以直接成像.仅在病理情况下,肺内渗出液、漏出液及血液等会使肺实变,超声便能一定程度上显示肺组织影像.基于此,设想对于需要临床上需要做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术的患者,在其病变肺段灌洗时,肺组织内气体被生理盐水替代后,肺部组织实质化,就可行肺实质超声检查. 目的:验证肺泡灌注术下肺部实性占位超声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在支气管镜下于病变所在肺段支气管入口处行肺泡灌洗术,依次缓慢注入生理盐水,累积灌洗量不超过120m1。灌洗时,尽量使病灶处于重力低位,应用超声实时对患者病变所在肺段行经胸检查。目前暂入组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均为临床胸部CT检查疑诊周围型肺癌患者。 结果:二维超声下,10例患者中,肺段部分显像2例,肺段实质显像完全但占位未清晰显像4例,肺段实质及占位区显像清晰4例。4例患者的占位区呈相对灌注后实质化的肺实质呈高回声区,其形态及大小与术前胸部CT所见基本相符。术后当日及次日随访患者,均无发热、气胸等并发症。 结论:联合局部肺泡灌洗术后,常规超声无法显示的肺内组织部分可被显示。
  • 摘要:研究发现肥厚梗阻性心肌病,与心肌肥厚部位、室间隔-主动脉夹角、二尖瓣结构异常有关。临床上多采用药物疗法、外科手术、经皮化学消融、双腔起搏进行治疗。
  • 摘要:心脏占位临床背景占位是影像学术语,定义为受检部位内"多出来的东西",可能对周围组织产生一定影响.多在无法确诊时使用,不涉及病因诊断心脏占位主要包括血栓、感染灶、肿瘤、其他(囊肿、血肿、异物等)。其超声检查需明确占位性质,即鉴别良恶性;评估栓塞脱落风险,以制定临床治疗决策;评估患者的预后与风险。典型病例可凭声像特征作出诊断,不典型病例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考虑,部分病例甚至需要动态观察。
  • 摘要:急危重症超声造影涉及炎症、脏器破裂或穿孔性急症、脏器梗阻或绞窄性急症、脏器扭转、心脏破裂、肋间动脉损伤、气胸等,其他还有脏器功能衰竭如急性肾衰、急性肝衰和心功能衰竭等微循环评价,特别是在床旁超声造影或在造影引导果断、稳妥行微创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处理临床急症中发挥巨大作用.
  • 摘要:文中就1例心脏血管平滑肌瘤病例的临床诊断进行介绍。其超声影像显示,各房室腔大小正常,室间隔及左、右室壁厚度正常,运动协调.收缩幅度正常.右室内探及一大小约1.6×0.8cm稍强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其蒂附着于三尖瓣腱索,随心动周期可见摆动.
  • 摘要:文中就1例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经验进行介绍。超声初步诊断:全心扩大,左心为主,左室收缩功能减低,扩张型心肌病可能性大,需要进一步检查的项目有:冠脉造影、心脏磁共振、心肌活检基因检测、一级亲属筛查。研究发现,左室扩大,心脏维持泵功能的代偿反应。心肌本身病变、前负荷、后负荷、心率等因素改变影响泵功能。左室扩大是表象,心脏收缩功能才是核心。临床需结合病史、联合其他检查结果推分病因。
  • 摘要:患者因"阵发性胸闷、气短伴右侧胸痛8个月,加重3个月"为主诉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查体心律齐,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3/6级反流性杂音,沿胸骨向左侧传导.肺部、腹部及神经系统查体未及明显异常.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可见异常Q波。胸部CT示:心影增大,双肺未见明显异常。冠脉造影示:左冠:左前降支、对角支、回旋支弥漫性狭窄,血流TIMI3级,右冠:近段100%闭塞,血流TIMI1级,入院后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Killip I级,心脏瓣膜病风湿性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入院后予以阿司匹林+硫酸氢氯毗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钙调脂稳定斑块,比索洛尔、雷米普利改善心室重塑等积极治疗,同时予行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成型及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左心房收缩功能变化. 方法:30例因II°和III°房室传导阻滞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在术前3天及术后1月、3月、6月应用RT-3DE采集左心房全容积图像,获得左心房容积一时间曲线及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 )、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rep),通过计算获得左心房收缩功能参数包括左心房总射血分数(LAT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 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月、3月、6月LAVmax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LAVmin,LAVpre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LATEF,LAAEF,LAPEF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LATEF, LAAEF,LAPEF与术前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T-3DE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II°和III°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
  • 摘要:目的:应用4D超声斑点跟踪技术评估右心双腔间隔起搏对左心室整体功能的影响及4D应变参数与左心室整体拧转、整体扭转是否存在相关性. 方法:4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安置右心双腔起搏器(右心室均为室间隔起搏)和37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心尖四腔4D图像,脱机将原始图像导入EchoPAC工作站分析获得同一个心动周期左心室总体长轴峰值应变(GLS)、总体周向峰值应变(GCS)、总体径向峰值应变(GRS)、总体面积峰值应变(GAS)及左心室总体拧转(GTw)和左心室整体扭转(GTs)。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间隔起搏组的左心室总体长轴峰值应变、总体周向峰值应变、总体面积峰值应变、总体径向峰值应变和左心室总体扭转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尖旋转明显大于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左心室总体拧转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对照组左心室总体扭转与左心室总体周向峰值应变和径向峰值应变存在相关性(r=0.45,0.40;P<0.05),与总体长轴峰值应变、总体面积峰值应变无相关性;左心室总体拧转与总体长轴峰值应变、总体面积峰值应变、总体周向峰值应变、总体径向峰值应变无相关性(P>0.05)。间隔起搏组左心室总体拧转、总体扭转均与左心室总体长轴峰值应变、总体周向峰值应变、总体面积峰值应变、总体径向峰值应变无关联关系(P>0.05)。 结论:更接近生理电传导的右心双腔间隔起搏尽管通过传统超声评估方法检测左心室收缩功能EF正常范围,但左心室4D总体峰值应变及扭转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说明了右心室间隔起搏同样会导致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减低;而较传统超声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4D应变能更早期、更敏感的发现左心功能变化。
  • 摘要:目的:探讨Berry综合征的影像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5例诊断为Berry综合征的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CT图像及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将3例患儿诊断为Berry综合征,1例漏诊了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1例误诊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同时漏诊了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4例行CT检查均诊断Berry综合征,另外1例经手术证实,术中发现主动脉弓离断(A型)4例,1例为B型,其中1例失去手术治疗机会,3例行主动脉弓离断矫治+主肺动脉窗缝闭术后治愈出院,1例因术后出现肺高压危象、肺部感染,多器官衰竭死亡.
  • 摘要:目的:探讨心轴测定在正常胎儿心动周期中的变化规律. 方法:选择连续进行胎儿心超检查的孕妇412例,平均孕周(27.5±3.9)周,在胎儿四腔心观基础上测定胎儿心轴,同时运用M型超声确定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测量心室收缩期与舒张期心轴并与孕周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267例确定为心脏结构正常胎儿,舒张期心轴角度分布为17.2°-71.7°,平均心轴角度为(35.5±9.6)°,收缩期心轴角度分布为23°-73.5°,平均心轴角度为(40.8±10.2)°。收缩期和舒张期表现不同,其中232例收缩期角度大于舒张期,33例收缩期角度小于舒张期;发生心轴左偏2例(心轴角度大于75度,占0.8%)无心轴右偏;且角度的大小与孕周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心脏轴测定在胎儿先心病筛查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一种常规测量参数。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三维右室定量分析技术(RT-3DRVQ)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功能. 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9例作为病例组,其中右室内径正常组(A组)25例,右室内径扩大组(B组)24例.另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二维、三维图像采集与应变分析。 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DCM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测值均显著增大,右室射血分数(RVEF)测值显著减低(P<0.001);②与对照组比较,DCM组患者二维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2D-FWLS),二维室间隔纵向应变(2D-SLS)、二维右室整体纵向应变(2D-GLS)、三维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C3D-FWLS)、三维室间隔纵向应变((3D-SLS)测值均显著减低(P<0.001);③与A组比较,B组患者RVEDV,RVESV测值均增大(P<0.01)}RVEF测值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与A组比较,B组患者2D-GLS,2D-FWLS,3D-FWLS测值显著减低(P<0.01),2D-SLS,3D-SLS测值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三维RVEF与3D-FWL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65,P<0.001)。 结论:三维右室定量分析技术(RT-3DRVQ)可较准确地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功能,为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提供诊断依据。
  • 摘要:目的:总结Shone's综合征超声心动图图像特点,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评估超声心动图对Shone's综合征的诊断技巧及价值. 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医院收治并诊断为Shone's综合征的患者12例,并通过检索文献,收集相关的临床病例研究,对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心血管畸形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12例Shone's综合征畸形主要包括二尖瓣瓣上环(C2例)、二尖瓣发育异常(11例)、主动脉弓降部缩窄(11例)、主动脉瓣狭窄((3例)、主动脉瓣下狭窄(2例)。本组病例具有多种畸形组合,包括主动脉二瓣叶及瓣下狭窄+主动脉缩窄+二尖瓣狭窄1例,主动脉缩窄+二尖瓣狭窄6例,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瓣上环+主动脉缩窄2例,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狭窄1例,主动脉瓣下狭窄+二尖瓣狭窄1例,二尖瓣狭窄+二尖瓣上环+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弓降部缩窄1例,包括完全型1例,不完全型11例。另外,12例患者中有10例(83%)合并其他心血管系统畸形,最常见的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C7例)、肺动脉高压C4例)、卵圆孔未闭(C3例)、室间隔缺损(C4例)、永存左位上腔静脉(C3例)、左室部分心肌致密化不全(C2例)、多发小冠状动脉右室屡C1例)。12例患者中有5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有一例出现漏诊,未发现二尖瓣瓣上环仅诊断为二尖瓣狭窄。通过文献回顾,234例Shone's综合征的患者合并其他多种心血管畸形的组合,其中有26例出现了漏诊,其中有11例通过术前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完善诊断。通过回顾性分析,超声心动图可作为首选诊断Shone's的方法,通过胸骨旁左心长轴、左室短轴、心尖四腔及五腔心等多切面探查观察二尖瓣的形态、功能、乳头肌数目及键索附着位置,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可显示主动脉弓降部的情况,胸骨旁左心长轴、心尖五腔切面可帮助二尖瓣瓣上及主动脉瓣下狭窄的诊断,术前通过核磁共振可对存在的畸形进行补充检查。 结论:Shone's综合征可合并多种组合畸形,超声心动图技术作为首选诊断Shones综合征的价值较高,但可能会发生漏诊,需要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补充。
  • 摘要:目的:应用TTE及TEE联合右心声学造影对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PFO),以及有无右向左分流(RLS)及分流量的大小,进而探讨RLS与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2月至2016年6月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137例(男性72例,女性65例),年龄26~69岁(平均55±5.9岁)。应用PhilipsiEElite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先行TTE,然后行TEE检查,重点观察房间隔是否连续完整,第一隔与第二隔是否有"搭错"样改变,是否显示出分离裂隙,对有裂隙者测量裂隙的宽度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有无房水平的分流。最后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微泡出现在房室腔的顺序、时间及浓度,并嘱患者有力咳嗽或进行Valsalva动作增加右房压,同时存储动态图像。 结果:TTE和TEE检查:TTE和TEE分别诊断PFO患者12例和38例,所有检出的PFO均表现为左向右分流,未见RLS,测量PFO裂隙宽度:大、中、小PFO分别为2例、20例和16例。右心声学造影检查在静息状态下,存在RLS分流5例,其中肺动静脉瘘引起的RLS2例,3例为PFO引起。在用力咳嗽或做Valsalva动作时出现RLS分流34例。1级为50%(17/34);2级为38.2%(13/34);3级为11.8%(4/34)。1例PFO在用力咳嗽或Valsalva动作下,左心未见造影剂微泡显示。 结论:TEE联合右心声学造影是诊断PFO及其有无RLS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T淋巴细胞浸润是急性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中心环节,本研究拟用T淋巴细胞靶向超声分子成像早期检测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方法:将一定比例的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生物素化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biotin)溶解于氯仿后,采用薄膜水化-机械振荡法制备脂质微泡造影剂,通过低速离心对纳米级微泡进行分离。利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携带CD3单抗的靶向纳泡(NB CD3)和携带同型对照抗体的非靶向纳泡(NB CON)。分析纳泡大小、形态、zeta电位、浓度及稳定性;体外抗原孵育及体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纳泡靶向黏附能力;利用成年雄性 BrownNorway和 Lewis大鼠制备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分别经尾静脉注入 NB CD3和 NB CON,飞利浦 IU22、L12-15线阵探头对移植心脏进行超声造影成像,用QLab软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超声成像结束,取移植心脏切片,免疫组化分析T细胞浸润程度,并将超声成像结果与病理结果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同种移植大鼠中,局部粘附的 NBCD3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NBcon,而在同系移植大鼠,二者的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同时,NBCD3在同种移植大鼠中的信号强度也明显高于其在同系移植大鼠中的信号强度,该结果表明相比于同系移植,同种移植大鼠心肌中有更多的T淋巴细胞浸润,并且该结果也被免疫组化的结果证实。此外,NBCD3的信号强度与移植物中T淋巴细胞的数目呈正相关。 结论:总之,T淋巴细胞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能够评价急性移植排斥反应中T淋巴细胞的浸润,可以用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无创监测。
  • 摘要: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收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 方法:选取CHF患者62例为病例组,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成人CHF分期标准将其分为B期、C期、D期共3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间左室循环参数(涡旋数量、涡旋面积、循环强度)及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流体能量损耗(EL)参数在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变化。应用Simpson双平面法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将其与循环及能量损耗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1)CHF组EL在等容收缩期和缓慢射血期的中间段及基底段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CHF组在等容收缩期和快速射血期的涡旋面积及循环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在缓慢射血期仅涡旋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比较,B期、C期两组EL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期EL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EL在CHF组随着ACC/AHA分期的升高有减低的趋势;(3)等容收缩期基底段EL与LVEF呈负相关(r=-0.345,P=0.01);快速射血期涡旋面积、等容收缩期及快速射血期循环强度与LVEF呈负相关(r1=-0.512,P1=0.036;r2=-0.434,P2=0.021;r3=-0.568,P3=0.009)。 结论:VFM技术能够定量分析CHF患者左心室收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而显示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为判断患者心衰分期提供客观依据,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量化指标。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Xstrain技术观察健康成人运动负荷试验前后,IVR心内、外膜下心肌环向应变及恢复率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价值. 方法:43名健康成人采用改良Bruce方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分别在运动前期、运动高峰期、运动后恢复期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测,获取左室舒张功能参数(E/e)及等容舒张时间;应用Xstrain技术获取左室基底、乳头肌及心尖3个标准短轴收缩末期(ES)、等容舒张末期(IRA)心内、外膜下心肌环向应变,计算IVR心内、外膜下心肌环向应变恢复率(ENCSrec、EPCSrec)。比较不同运动阶段的ES、IRA心内、外膜下心肌环向应变及ENCSrec、EPCSrec,分析ENCSrec、EPCSrec与E/e的相关性。 结果:①基底、乳头肌水平ES及IRA心内、外膜下心肌环向应变在运动各阶段先减小后增加(P<0.05),左室3个短轴ES及IRA心内膜下心肌环向应变在运动各阶段大于心外膜下心肌环向应变(P<0.01);②左室3个短轴ENCSrec、EPCSrec在运动各阶段先增加后减小(基底水平:ENCSrec7.17±8.39vs36.99±38.50vs10.24±15.99、EPCSrec11.45±14.29vs41.94±42.03vs18.37±25.98,乳头肌水平:ENCSrec15.79±19.02vs39.61±32.63vs14.96±19.12、EPCS-rec18.83±19.91vs42.60±32.81vs17.16±20.34,心尖水平:ENCSrec18.30±16.73vs28.23±25.96vs14.37±14.80、EPCSrec22.69±20.28vs33.65±28.60vs14.53±19.63,P<0.05);③运动各阶段3个短轴ENCSrec、EPCSrec与E/e不同程度正相关(r=0.260、0.231、0.337、0.330、0.274、0.142,P<0.05)。 结论:运动负荷前后,IVR心肌应变的变化特点符合心肌生理变化规律,IVR不同层次心肌应变存在差异;IVR心肌应变恢复率可反映心脏舒张功能。
  • 摘要:目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化疗常见副作用,大大影响化疗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肠道微生物在营养代谢和心血管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利用小鼠模型探讨肠道菌群在顺铂化疗中的改变及其干预在改善顺铂心脏毒性的作用. 方法:C57Bl6/J小鼠注射顺铂3mg/kg或6mg/kg,每周注射一次,持续3周,构建顺铂治疗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6mg/kg处理组,进一步进行化疗联合抗生素小鼠模型构建,在接受顺铂处理的同时在饮用水中添加青霉素,万古霉素,或青霉素+万古霉素(抗生素处理组小鼠饮用水中均按每天每公斤体重1mg抗生素的比例配置)。化疗后补充乳酸杆菌小鼠模型模型在接受顺铂处理同时接受PBS或乳酸杆菌组(注射顺铂两天后给予200μl乳酸杆菌悬液胃饲,每日1次,共三周)。连续记录各组小鼠体重。通过16S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度和分布。采用VisualSonicsVevo2100小动物超声仪,线阵探头,频率为40MHz,检测指标包括短轴EF,FS,e/a。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心脏及内脏脂肪组织炎性因子的表达。应用Graphpadprism7.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用ANOVA分析或是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注射顺铂组小鼠体重显著降低,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整体功能明显下降,左室收缩功能指标短轴EF,FS,舒张功能指标e/a均明显减低。肠道菌群16SrRNA测序显示,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注射顺铂组小鼠肠道菌群发生显着变化,在细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比例显著降低,在细菌属水平上乳酸杆菌比例降低,而幽门螺旋杆菌比例增高。同时注射顺铂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心脏和内脏脂肪组织中炎性因子高表达。化疗联合抗生素小鼠较对照组肠道菌群丰度明显下降,但在体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无明显改善。对注射顺铂小鼠进行乳酸杆菌补充后,体重以及EF、FS、e/a等心脏功能评价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所恢复,心脏及内脏脂肪组织炎性因子较未补充乳酸杆菌组低表达。 结论:微生物菌群失调在顺铂相关毒性作用中的作用,而补充乳酸杆菌对心脏功能和系统代谢有益。
  • 摘要:目的: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是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正常"或"大致正常",但末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CSF可导致心脏功能减低.然而,受检测手段限制,CSF是否引起心肌组织改变的研究尚未报道.超声背向散射技术(Integrated Backscatter,IB),是应用组织定征技术评价心肌组织微细变化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具有较高敏感性。因此本研究采用IB评价CSF患者左室心肌组织的变化,并探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临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CSF的患者49例,作为慢血流组(CSF组);冠状动脉正常且末端血流正常的非CSF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N-CSF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速度E和A、二尖瓣环室间隔和侧壁e';并采用背向散射心肌组织定征技术,测量左室间隔基底段和后壁基底段心肌以及心包组织的背向散射积分,计算校正背向散射积分(cIB),评价左室心肌组织变化情况。 结果:1.常规超声参数比较:CSF组的二尖瓣E/A(0.96±0.29vs1.15±0.35,P<0.01)和e'(0.06±0.02m/svs0.07±0.02m/s,P<0.05)以及LVEF(62.69±3.99%vs64.98±5.06%,P<0.05)均低于N-CSF组。2.背向散射积cIB参数比较:CSF组的cIB大于对照组(-21.25±2.85dBvs-23.31±3.95dB,P<0.01)。3.cIB与meanTFC显著相关(r=0.30,P<0.01),与年龄和心率等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4.重复性检验:cIB观察者间变异系数为8.15±2.35%,观察者内变异系数为4.45±1.35%。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CSF患者的cIB增加,表明CSF患者不止存在功能的减低,心肌结构亦发生改变。并且cIB与冠状动脉的mTFC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冠状动脉血流越慢,心肌的组织结构改变越明显,损伤越严重。背向散射是非侵入性定量测量心肌组织特征的技术,且测量重复性较好,为临床诊断心肌结构改变提供了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跨肺动脉瓣压是计算肺动脉舒张压和左室舒张末压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旨在根据心肺相互作用机制,利用Muller动作使肺动脉瓣舒张期开放,通过超声方法探讨无创定量跨肺动脉瓣压新方法. 方法:共纳入102名受试者,其中43名受试者为临床需要进行右心导管测压的患者,59名为有肺动脉瓣返流的患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标准Muller动作,即在呼气末开始缓慢用力吸气,在吸气末屏住呼吸,保持10秒。利用自制的无创肺内压测定仪定量胸压变化,同时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监测受试者肺动脉瓣开放,肺动脉瓣刚开放瞬间读取胸腔压力变化读数,做为跨肺动脉瓣压。将该值与有创导管和常规多普勒超声所测跨肺动脉瓣压比较,统计分析其一致性。 结果:肺动脉瓣提前开放法与导管测压法所测跨肺动脉瓣压平均差值为1.7mmHg,可信区间为-3.1mmHg至6.5mmHg。肺动脉瓣提前开放法与肺动脉返流法所测跨肺动脉瓣压的平均差值为2.2mmHg,可信区间为-4.9mmHg至9.3mmHg。利用肺动脉瓣提前开放所测得的跨肺动脉瓣压与有创导管和常规多普勒超声所测结果相关性均较好,(r=0.95,0.90)。43名导管组受试者中的14人(32%)以及59名肺动脉瓣返流者中的20人发现有自然呼吸状态下舒张期肺动脉瓣开放现象。 结论:通过Muller动作可以使肺动脉瓣在舒张期提前开放。利用这种舒张期的肺动脉瓣提前开放定量跨肺动脉瓣压的新方法与导管法有较好的一致性。部分受检者自然呼吸状态下存在舒张期肺动脉瓣开放现象,提示这些患者跨肺动脉压或肺动脉舒张压或左室舒张末压较低。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三尖瓣下移畸形手术效果评估价值. 方法:2010年至2017年医院经外科手术证实的57例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两周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术前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超声诊断准确性.分析术前及术后测量数据(右房、右室左右径,三尖瓣环经及三尖瓣前向血流速度),并评估三尖瓣反流程度及右室收缩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57例患者术前超声确诊三尖瓣下移畸形57例,2例漏诊前瓣下移,12岁以下患者10例,12岁以上患者47例;前叶下移3例,后叶下移50例,隔叶下移48例,三尖瓣重度反流50例,中度反流5例,轻度反流2例,所有患者右房均明显扩大,4例患者术前右室收缩功能减低。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6例行Gleen术,51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瓣膜反流程度加重再次手术,1例患者三尖瓣成形术后右室收缩功能明显减低加做Gleen+房间隔造孔术;术后三尖瓣重度反流2例,中度反流2例,其余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为轻度及以下,所有患者右房、右室及三尖瓣环较术前明显缩小,右室功能减低12例。 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的诊断三尖瓣下移畸形及其合并心内畸形或瓣膜病变,观察术后房、室腔大小的变化、瓣膜反流程度及右室功能情况,是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对术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周围囊性病变的临床特征以及超声心动图表现,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周围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在本研究中,心脏周围囊性病变定义为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与心脏紧邻的囊性病变.收集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确诊的患有心脏周围囊性病变并且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共43例患者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患有心脏周围囊性病变,其中男性21例(48.8%),女性23例(51.2%),年龄2月-70岁,平均年龄42.0±17.3岁。包括多种病理类型,其中心包囊肿19例(44.2%),胸腺囊肿12例(27.9%),支气管囊肿7例(16.3%),囊性畸胎瘤3例(7.0%),肠源性囊肿1例(2.3%)和淋巴管瘤1例(2.3%)。在所有患者中,超声心动图诊断29例(67.4%),漏诊14例(32.6%)。在超声心动图诊断的29例患者中,所有病变声像图均表现为与心脏紧邻的圆形、类圆形的无回声结构,边界清楚,内部透声良好,彩色多普勒成像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显示。此外,3例病变在超声心动图上表现出对心腔的压迫并且经手术证实,其中压迫右肺动脉1例,压迫左心房和肺静脉1例以及压迫右心房1例。同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4例患者合并心内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1例,二尖瓣脱垂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1例以及卵圆孔未闭2例,其中房间隔缺损患者同时行囊肿切除以及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结论:心脏周围可以发生多种不同类型的囊性病变,其中最常见的是心包囊肿,其次是胸腺囊肿。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诊断大部分心脏周围囊性病变,并且还能够评价病变对邻近组织的压迫以及合并的心内畸形。
  •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左室构型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因打鼾入医院经多导睡眠仪监测呼吸暂停指数(AHI)≥5次/h确诊为OSAS的患者181例,年龄在21~68岁之间,同时定点监测血压,次日晨行血糖和血脂等生化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相对室壁厚度(RWT)≥0.42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46.7g/m2.7(女)或49.2g/m2.7(男),将患者按左室构型分为正常构型组(NG),向心性重构组(CR),离心性肥厚组(EH)和向心性肥厚组(CH)。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左室舒张功能与左室构型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①181例OSAS患者中,NG71例(39.2%),CR40例(22.1%),EH34例(18.8%),CH36例(19.9%),性别、年龄、心率、血压、颈围、腰围、臀围、吸烟史、TC、TG、HDL、LDL、空腹血糖等在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OSAS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参数:二尖瓣VE在EH、CH组中明显减低,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G组比较,E/A在CR、EH、CH组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H与C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Am及Em/Am在CR、EH、CH组依次减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m依次增高,EH、CH组与NG、C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H与C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VA、DT、IVRT、S、D、PVa、Vp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左室舒张功能参数和LVMI、RWT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m/Am与LVMI(R=-0.419)、RWT(R=-0.289)呈明显的负相关,E/Em与LVMI(R=0.634)、RWT(R=0.328)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1)。④左室舒张功能参数Em/Am、E/Em与LVMI、RWT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VMI、RWT对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m/Am、E/Em有影响(R2=0.402、R2=0.107,P<0.001)。 结论:①OSAS可以导致左室重构。②OSAS左室重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受损,其中CH组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最重。③左室舒张功能异常与心脏构型改变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7年12月在医院住院的6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回顾性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常规各切面扫查心脏,测量各房室腔内径大小和心功能,观察室壁运动及各瓣膜的活动状况,诊断有无基础心脏疾病,重点观察的内容是有无赘生物形成及赘生物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及活动度,并与临床血培养结果综合分析. 结果:62例患者中,55例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就诊,40例有基础心脏病,3例有全身性疾病。血细菌培养阳性28例,超声显示累及二尖瓣30例,主动脉瓣18例,肺动脉瓣3例,人工瓣膜5例,其中多瓣膜受累6例。62例患者全部接受手术,58例检出赘生物,术前超声诊断正确,与手术结果一致,诊断准确率为93.5%(58/62)。 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准确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PAIVS超声心动图二维图像、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并与心脏CT、心血管造影及手术结果对比分析,总结其诊断特点,找出漏诊的原因. 结果:术前确诊23例,其中3例为右心室依赖冠状动脉循环,漏诊2例;左位心22例,中位心2例,右位心1例;超声的特征性表现为多切面均未显示肺动脉瓣启闭活动,肺动脉瓣形成一条回声增强的光带,或无肺动脉瓣;彩色多普勒可显示动脉导管未闭或侧枝血管供应肺动脉血流;室间隔完整;次要表现为右心室不同程度发育不良;漏诊2例为术前诊断为三尖瓣重度反流,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心脏CT诊断为PAIVS,后经手术证实;合并的畸形:三尖瓣闭锁2例,三尖瓣发育不良10例,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25例,动脉导管未闭18例,体肺侧枝7例;23例超声诊断与心脏CT、心血管造影及手术结果符合。 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小儿诊断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时,一定要除外PAIVS。
  • 摘要:冠状动脉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可以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可明确瘤体的部位,大小和远端冠状动脉的血供情况。巨大冠状动脉瘤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并可能继发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甚至死亡,往往预后较差,为更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文中病例患者由于瘤体巨大并形成血栓,引起左室受压,对左室的射血功能造成影响,因此立即进行冠状动脉瘤切除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复查,无心肌缺血,随访3个月无异常。虽然冠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瘤最主要的检查手段,但是超声心动图对了解瘤体内部结构,心腔的扩大以及心功能的评价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联合运用,有利于对冠状动脉瘤以及并发症做出全面的诊断,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