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牦牛
大通牦牛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经济、生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355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兽医导刊、动物医学进展、中国牛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第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等;大通牦牛的相关文献由12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勤文、俞红贤、荆海霞等。
大通牦牛
-研究学者
- 张勤文
- 俞红贤
- 荆海霞
- 魏青
- 梁林
- 阎萍
- 薛乾
- 赵寿保
- 李莉
- 王伟
- 梁春年
- 陆仲璘
- 刘更寿
- 张丽
- 杨博辉
- 樊凤霞
- 牛海林
- 郭宪
- 马进寿
- 骆正杰
- 丁学智
- 何晓林
- 保广才
- 刘丽霞
- 包鹏甲
- 彭帅
- 柏家林
- 武甫德
- 王宏博
- 王敏强
- 陈朗
- 冯宇诚
- 尹荣焕
- 张才骏
- 张晶晶
- 彭云飞
- 曾玉峰
- 李生福
- 李青云
- 王之盛
- 王威
- 王志强
- 白文林
- 窦全林
- 罗光彬
- 胡燕斌
- 薛白
- 薛长安
- 裴杰
- 赵国荣
-
-
秦鸿楠;
周娟;
李琳;
张勤文
-
-
摘要:
本试验选取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和枣北黄牛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Verhoeff's Van Gieson(EVG)染色等方法,观测其肺组织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大通牦牛肺泡隔厚度(MAST)逐渐增厚,与枣北黄牛相比1日龄和成年时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单位面积内肺泡数(MAN)先增长后减少,随年龄增长,肺泡壁弹性纤维占比和血管弹性纤维占比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血管中膜占比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特点;与枣北黄牛相比,大通牦牛具有出生时肺泡隔较薄,成年后肺泡隔较厚,单位面积内肺泡数较多,肺实质占比较多,幼龄时肺泡壁弹性纤维较少,成年后较多,血管弹性纤维含量较多的特点。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在不同发育阶段肺组织的结构特点是其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基础。本试验结果为高原牦牛低氧适应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
-
彭云飞
-
-
摘要:
国家大力扶持开展牦牛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在青海省大范围推广大通牦牛养殖技术,充分发挥大通牦牛良种资源优势,通过育种技术方法的改进,革新组织运行模式,将单纯的种畜推广转化为推广后的跟踪调查、技术指导、建立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的牦牛良种繁育体系,确保牦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
-
德庆措姆
-
-
摘要: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畜牧业也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而通过对新型技术的研究来提升畜牧的繁育质量和速度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其中,大通牦牛作为世界唯一的牦牛培育品种,其被农业部确定为牦牛的主要品种,而只有做好对大通牦牛的推广应用效果的研究,才能为畜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性依据。因此,在研究大通牦牛的推广应用效果时,就可从多个方面对应用效果展开调研,并基于此来采取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监管体系等措施,确保有效提升大通牦牛的总体推广效果。
-
-
-
-
-
柴顺仓;
康延珍;
王雪祯;
陈翠琼
-
-
摘要:
牦牛主要生长3 000~5 000 m高海拔地区,耐严寒,耐粗饲,是青海地区当地牧民畜牧业的主要养殖畜种,也是重要经济生活来源。但是由于本品种之间长期繁育,导致牦牛性能越来越差。如果能通过良种牦牛杂交改良,势必收到良好的效果,该文对大通牦牛改良青海环湖型牦牛的效果进行分析。
-
-
骆正杰;
马进寿;
罗增海;
刘更寿;
郭喜得;
汪晓春;
乔元胜
-
-
摘要:
大通牦牛是世界唯一的牦牛培育品种,被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牦牛主导品种,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被广泛推广应用.本文采取入户走访、实地测量、座谈、查阅档案等多种形式对青海省13个县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2个县的大通牦牛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大通牦牛对高寒牧区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大通牦牛后裔初生重比当地同龄牦牛提高14.10%,大通牦牛后裔体尺比当地同龄牦牛增加明显,增收显著,并提出加强基地建设,建立监管体系和强化技术服务等建议.
-
-
彭帅;
陈朗;
郑天宇;
陆会宁;
张丽;
刘丽霞
-
-
摘要:
采用DNA混合池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大通牦牛TLR2基因CDS区的SNP位点进行筛选,估算各SNP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对TLR2 mRNA和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通牦牛TLR2基因CDS区存在2个SNP位点,分别为G677 A和G1587 A,其中G677 A为错义突变,导致半胱氨酸(Cys)转变为酪氨酸(Tyr).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677 A和G1587 A位点均降低了mRNA二级结构的稳定性,且蛋白二、z级结构组成也发生了改变.
-
-
彭帅;
陈朗;
郑天宇;
陆会宁;
张丽;
刘丽霞
-
-
摘要:
本研究以大通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DNA混合池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TLR2基因CDS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及分析了大通牦牛TLR2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功能等,并与南阳黄牛、荷斯坦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大通牦牛TLR2蛋白是由784个氨基酸组成的不稳定亲水性功能蛋白,且膜外区富集亮氨酸重复序列,可辅助识别病原微生物.说明TLR2在大通牦牛免疫应答及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可能在大通牦牛的抗病性及生产性能上起作用.
-
-
张勤文;
俞红贤;
李莉;
荆海霞;
魏青;
梁林;
牛亮;
王志强;
张晶晶
- 《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为了探讨大通牦牛肺组织超微结构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选取海拔3700m和3200m的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平原黄牛作对照,通过显微体视学技术观察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及连接方式,肺泡壁Ⅰ型扁平上皮和Ⅱ型立方上皮的结构及连接;比较肺气一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高原牦牛和山东黄牛肺泡壁均由扁平的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和立方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组成,肺泡Ⅰ型上皮细胞的胞质较薄(只在有核处略厚),高度伸展,占据了肺泡壁绝大部分,胞质内细胞器含量较少,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突向肺泡腔,表面有较多微绒毛,胞质内板层小体明显,部分板层小体排空而致空泡化.不同发育阶段高原牦牛和山东黄牛的气-血屏障均由肺泡Ⅰ型细胞的上皮、基膜和肺泡隔毛细血管内皮3层结构组成.两个海拔高度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在初生时最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薄,180日龄时最薄,到成年时又略有增厚.而同年龄段大通牦牛和山东黄牛肺气一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相比,则表现为在初生时两个海拔高度的大通牦牛肺气一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均大于山东黄牛肺气一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差异显著(P0.05),但都有随着海拔增加,肺气一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变薄的趋势.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的这种特点,是其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一种组织学特点.
-
-
-
王伟
- 《第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
| 2012年
-
摘要:
通过对30头6月龄大通牦牛公牛进行称重和体尺测量,结果实际平均体重是66.69kg,用系数0.000062计算的平均体重是62.65kg,平均误差为4.04kg,误差率为5.99%.用系数0.000063计算的平均体重是63.66kg,平均误差为3.03kg,误差率为4.47%.用系数0.000064计算的平均体重是64.67kg,平均误差是2.02kg,误差率是3.90%.用系数0.000065计算的平均体重是65.68kg,平均误差是1.01kg,误差率是1.44%.用系数0.000066计算的平均体重是66.69kg,平均误差是1044,误差率是0.02.用系数0.000067计算的平均体重是67.71kg,平均误差是1.01kg,误差率是1.59%.经非参数检验,实际体重与系数0.000062、0.000063、0.000064计算的体重差异性极显著(p<0.01).实际体重与系数0.000065、0.000067计算的体重差异性显著(p<0.05).实际体重与系数0.000066计算的体重差异性不显著,所以计算6月龄大通牦牛公牛体重时用系数0.000066计算误差最小.
-
-
王宏博;
阎萍
- 《第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
| 2012年
-
摘要:
为了改良青海当地地方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品种的退化,利用大通牦牛冻精与当地母牛进行二元杂交,进行提纯复壮当地牦牛,结果表明,改良F1代母牦牛的受胎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繁殖成活率依次分别为75.2%、95.1%、90.15%、46.5%(n=562),比当地牦牛的上述繁殖指标依次分别提高0.04%、0.06%、0.02%、0.086%.因此,引入大通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其繁殖性能略有提高,如果再加强牦牛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可提高当地牦牛的繁殖性能.
-
-
-
-
-
-
阎萍;
陆仲璘;
何晓林;
杨博辉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大通牦牛"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执行农业部4个五年计划等项目的研究为基础,在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条件下,以野牦牛为父本,当地家牦牛为母本,应用低代牛横交和控制近交方式、有计划地采用建立横交固定育种核心群、闭锁繁育、选育提高等主要阶段,获得了生产性能高,特别是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能远高于家牦牛,体型外貌、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含1/2野牦牛基因的第一个肉用型牦牛新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