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藏羊

藏羊

藏羊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718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经济、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175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兽医导刊、甘肃畜牧兽医、青海畜牧兽医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12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第六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等;藏羊的相关文献由123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才骏、侯生珍、桂林生等。

藏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2 占比:5.3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1175 占比:94.58%

总计:11815篇

藏羊—发文趋势图

藏羊

-研究学者

  • 张才骏
  • 侯生珍
  • 桂林生
  • 王志有
  • 余忠祥
  • 岳耀敬
  • 杨葆春
  • 郭健
  • 刘建斌
  • 孙晓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子琪; 王芳; 河生德; 柳存; 王晓润
    • 摘要: 《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发布以来,《牲畜耳标技术规范》已施行十余年。牲畜耳标在应用中主要出现了易掉标、引起动物应激反应、不易识读等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牲畜佩戴不同材质和形状耳标的掉标情况,制定更符合实际应用的耳标技术规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8年5月起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藏羊佩戴不同材质和形状耳标的对比试验。
    • 谢雯; 张春梅; 任昊; 张怀霞; 张莹莹; 陈倩; 贾建磊
    • 摘要: 为探讨HSP27基因在藏羊卵巢卵母细胞成熟及排卵过程中的作用通路,本研究构建了HSP27基因真核表达体系,利用免疫共沉淀、双向电泳及生物质谱技术鉴定藏羊卵巢全蛋白提取物中与HSP27蛋白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蛋白,构建互作网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预测HSP27基因在藏羊卵巢卵泡发育过程的作用通路。结果表明:藏羊卵巢全蛋白提取物中的HSP10、ERK1、Bcl-2、BMPR-1B、MTHFR、RhoD、ANXA2、Calmodulin、Transgelin、GDF5、Galectin-1、PEBP、LDH-1和SOD[Cu-Zn]等14种已识别候选蛋白与HSP27蛋白具有特异性相互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目的蛋白在TGF-β、MAPK和m TOR信号通路中构成了复杂且紧密的交互网络,同时基于互作结果设计HSP27蛋白调节藏羊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的代谢途径,发现HSP27蛋白与BMPR-1B、GDF5、ERK1、Calmodulin、Bcl-2和SOD[Cu-Zn]具有强烈的交互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藏羊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机理,以及HSP27基因作为藏羊繁殖性状目的基因用以提高藏羊产羔率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 杨雪; 覃圣; 王慧; 千志松; 戴珍珍; 彭瑜雪; 马小琴; 蔡勇
    • 摘要: 试验旨在探究藏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结构特点及其与小尾寒羊脂肪组织结构的差异。选择健康8月龄藏羊和小尾寒羊各5只,不区分雌、雄,利用常规组织学染色方法对两种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结构及其脂肪细胞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藏羊大网膜脂肪细胞及尾部脂肪细胞形态多样;两种羊不同部位的脂肪细胞平均直径、面积、数量均存在差异;藏羊肾周脂肪、尾部脂肪的平均直径和面积均显著大于小尾寒羊(P<0.05);小尾寒羊的尾部、肾周脂肪数量均显著高于藏羊(P<0.05)。研究表明,不同尾型绵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结构特点不一,且脂肪组织沉积能力不同。
    • 德吉; 孙珂欣; 罗琪; 阿旺措吉; 王小龙; 吴玉江
    • 摘要: 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具有低氧、低温、强紫外线等环境特征。而藏羊与牦牛是藏区重要的驯化家畜,具有低地动物难以企及的低氧耐受性,从基因层面到脏器肌肉结构等均表现出与低地动物的明显差别,是良好的畜牧、医学研究材料。该文分别从解剖学特征及分子层面综述了藏羊、牦牛等家畜在长期低温低氧环境下产生的器官组织特点、高原适应性基因,并从改良及利用藏区家畜等实际角度出发,阐述其选育有进展,以期为后续的高原适应性基因深度研究及藏区家畜改良繁育提供参考。
    • 李明明; 吴庆伟; 邓玉婷; 靳生伟; 贺娜; 张军霞
    • 摘要: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Ⅱ,BMPRⅡ)基因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藏羊产羔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433只藏羊母羊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proved multiple 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iMLDR)对BMPRⅡ基因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在藏羊群体中的多态性进行检测,使用Haploview 4.2软件分析其连锁不平衡性并构建单倍型,应用基因关联分析探究BMPRⅡ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藏羊产羔性状的关联。【结果】藏羊BMPRⅡ基因外显子12中存在6个SNPs,分别为:g.90192 T>C、g.142532 C>T、g.142614 A>G、g.142751 T>C、g.143138 A>G和g.143189 G>A,外显子3、9和13中各存在1个SNP,分别为:g.143570 C>G、g.124843 A>C和g.145233 A>G,这9个SNPs均为同义突变。9个SNPs中,除g.90192 T>C外,均存在3种基因型。多态信息含量分析显示,群体在g.90192 T>C、g.142614 A>G和g.145233 A>G位点处于低度多态(PICC、g.142532 C>T、g.142751 T>C、g.143138 A>G、g.143189 G>A和g.143570 C>G位点均处于中度多态(0.250.05),但g.142532 C>T位点CT基因型平均产羔数高于CC和TT基因型,g.142751 T>C位点CC基因型平均产羔数高于TT和TC基因型,g.143189 G>A位点GA基因型平均产羔数高于GG和AA基因型,g.143570 C>G位点CG基因型平均产羔数高于CC和GG基因型,g.145233 A>G位点GG基因型平均产羔数高于AA和AG基因型,差异均不显著(P>0.05)。BMPRⅡ基因中除g.90192 T>C位点外的8个SNPs位点在藏羊群体中共形成14种单倍型(H1~H14),单倍型与藏羊产羔数间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BMPRⅡ基因g.142532 C>T、g.142751 T>C、g.143189 G>A、g.143570 C>G和g.145233 A>G位点对藏羊产羔数有一定潜在的影响。
    • 李孟纯; 段嘉宝; 邓文卓; 杨具田; 李铀
    • 摘要: 研究旨在分析兰州大尾羊、小尾羊、滩羊和藏羊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与国内外其他绵羊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分别对甘肃地区兰州大尾羊、小尾羊、滩羊和藏羊等4种绵羊品种进行线粒体基因COX1与Cytb基因序列的扩增和产物的测序,并基于COX1与Cytb基因与国内外其他绵羊品种构建发育树,分析种群遗传现状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4种绵羊品种与国内外其他物种间存在基因流,且在Cytb基因中藏羊T10与外群盘羊亲缘关系较近。研究表明,对甘肃地区4种绵羊的种质资源保护需要避免与其他物种间的基因流。
    • 周力; 侯生珍; 雷云; 李蒋伟; 张春梅; 桂林生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育肥黑藏羊背最长肌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amino acid,AA)及脂肪酸(fatty acid,FA)含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取60只体重相近[(10.45±0.96) kg]且体况健康的2月龄黑藏羊公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分别饲喂精粗比为30:70 (C30)、50:50 (C50)和70:30(C70)的全混合饲粮。试验包括预饲期8 d,正试期120 d。饲养试验结束时,分别从每组选取5只试验羊采集左侧胴体第12~13肋骨间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各组间水分(moisture)、粗蛋白质(CP)、灰分(Ash)和粗脂肪(EE)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 0.05)。C30甲硫氨酸(Met)含量高于C50 (P> 0.05)和C70 (P <0.05),C50组氨酸(His)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 <0.05)。C30珍珠酸(C17:0)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 <0.05),反式油酸(C18:1n9t)则呈相反趋势(P <0.05),C50共轭亚油酸(C18:2n6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 <0.05)。综上,饲粮精粗比为30:70时,能够明显增加青海黑藏羊背最长肌中甲硫氨酸、组氨酸、反式油酸及共轭亚油酸含量,并有效降低珍珠酸含量。
    • 周海军; 杨耀; 后双喜; 杨非
    • 摘要: 为减少农牧民在养殖藏羊环节中因疫苗种类多、注射周期长等因素带来的不便,同时注射口蹄疫、小反刍兽疫两种疫苗以减少养殖户劳动强度和免疫周期。试验结果表明,藏羊在注射后三天内临床观察三组试验羊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从实验室结果对照表可以看出三个实验组差异不明显。
    • 宋美娟; 徐长林; 汪鹏斌; 鱼小军
    • 摘要: 于2020年7-8月在东祁连山天祝高寒地区测定了放牧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混牧牦牛(Bos grunniens)和藏羊(Ovis aries)34年的灌丛草地的饲草生物量和营养品质,以期为高寒灌丛草地放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马鹿样地的饲用草本总生物量为1 423.78 kg/hm^(2),灌木总生物量为107 789.72 kg/hm^(2),而混牧牦牛和藏羊样地的饲用草本总生物量为342.63 kg/hm^(2),灌木的总生物量为176 279.54 kg/hm^(2);放牧马鹿样地中饲用草本的可溶性糖、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分别为8.12%、36.70%和52.71%,均显著高于混牧牦牛和藏羊样地(P<0.05),分别高46.31%、6.53%和10.98%;杯腺柳(Salix cupularis)叶片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e)叶片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小叶金露梅枝条和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e)叶片的相对饲喂价值分别为58.96%、51.31%、41.48%和76.94%,均显著高于混牧牦牛和藏羊样地(P<0.05),但高山绣线菊枝条的粗蛋白、高山绣线菊叶片的中性洗涤纤维、小叶金露梅枝条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以及杯腺柳叶片、小叶金露梅叶片和饲用草本的相对饲喂价值相反;放牧马鹿样地饲用草本的30小时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体外30、48 h干物质的消化率均显著低于牦牛和藏羊样地(P<0.05),分别低12.22%、12.42%和5.20%,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长期放牧马鹿有利于提高草地生产性能。
    • 李蒋伟; 周力; 马博研; 高占红; 姚有莉; 王志有; 侯生珍; 桂林生
    • 摘要: 【目的】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藏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月龄健康、平均体重为(21.27±0.38)kg的断奶母羔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分别饲喂粗蛋白水平相似,NFC/NDF水平为2.20(Ⅰ组)、1.39(Ⅱ组)和0.92(Ⅲ组)的全混合饲粮。试验期持续119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112 d。试验结束后采集瘤胃液测定细菌多样性及各类细菌相对丰度。【结果】①随着NFC/NDF水平的降低,瘤胃液pH显著增加,瘤胃液中氨态氮浓度、丙酸和异丁酸占总挥酸含量的百分比以及总挥发酸含量逐渐降低,乙酸百分比及乙酸丙酸比逐渐增加(P<0.05)。②3组共产生347种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共有OTU为269种,占总OTU的77.52%。③Ⅰ组的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著低于Ⅲ组(P<0.05)。④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Ⅱ组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厚壁菌门随NFC/NDF降低而降低(P<0.05);⑤科水平上,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Ⅰ组和Ⅱ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Ⅱ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⑥属水平上,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Ⅱ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有降低趋势,且Ⅰ组和Ⅱ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⑦主坐标分析瘤胃细菌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3.93%和57.63%,各组间瘤胃液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Ⅰ组与Ⅱ组明显分隔。【结论】饲喂不同NFC/NDF水平饲粮,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显著影响了育肥藏羊瘤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富度,并影响门、科和属水平上细菌的组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