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瘤胃微生物

瘤胃微生物

瘤胃微生物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643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微生物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2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348960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动物营养学报、今日畜牧兽医、家畜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研讨会、第十七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等;瘤胃微生物的相关文献由147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加启、王洪荣、王梦芝等。

瘤胃微生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2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8960 占比:99.83%

总计:349559篇

瘤胃微生物—发文趋势图

瘤胃微生物

-研究学者

  • 王加启
  • 王洪荣
  • 王梦芝
  • 赵圣国
  • 卜登攀
  • 卢德勋
  • 毛华明
  • 周凌云
  • 付钓钧
  • 刘大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志刚; 邓颖; 李飞; 唐德富
    • 摘要: 为研究遗传背景对育肥羔羊生产性能、养分消化、肉品质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选择湖羊、陶湖杂种羊(陶赛特羊×湖羊)、澳湖杂种羊(澳洲白羊×湖羊)3个绵羊品种,饲喂相同全价颗粒日粮育肥至63 d,每个品种24只羊,群饲养殖,63 d每组挑选6只羊进行消化试验,并测定屠宰性能、养分消化率、肉品质和瘤胃微生物结构组成。结果表明:21、42 d和63 d陶湖杂种和澳湖杂种体重均显著高于湖羊(P0.05),但是陶湖杂种羔羊属水平上Prevotella-1有高于湖羊的趋势(P=0.07)。综上,陶湖杂种和澳湖杂种生产性能优于湖羊,3个品种羔羊瘤胃微生物结构组成未见显著性差异。
    • 郭红; 杨慧超; 高巧仙; 辛国省
    • 摘要: 瘤胃微生物区系变化与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微生物受宿主、环境、营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以及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4种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建立过程与机制,以及微生物区系变化对动物代谢的影响,并阐述了瘤胃的调控技术与机理,为瘤胃调控技术应用、生产性能及健康水平提升、环境减排提供参考。
    • 连增建
    • 摘要: 瘤胃酸中毒又称急性碳水化合物过食、乳酸中毒、消化性中毒,突然大量采食富含淀粉的谷物饲料或精饲料,在瘤胃微生物作用下猛烈发酵,VFA大量蓄积,产生大量乳酸,能利用VFA的微生物大量死亡,降低pH值,引起代谢紊乱,即瘤胃酸中毒。奶牛瘤胃pH值在5.5-7.5之间波动。瘤胃酸中毒可分为急性和亚临床性两种。瘤胃pH值在5.2耀5.6之间的时间每天超过3小时,即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也叫慢性瘤胃酸中毒。
    • 封丽梅; 林淼; 姜茂成; 程秀花; 吉慧敏
    • 摘要: 为探究电子供体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向日葵秸秆产C2~C6脂肪酸的影响,采用体外连续传代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添加乙醇或乳酸对脂肪酸产量及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乙醇和乳酸显著提高了总C2~C6脂肪酸的产量,乙醇提高了乙酸、戊酸和己酸产量,乳酸提高了丙酸、丁酸、戊酸和己酸产量。与对照组相比,乙醇组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下降,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上升;乳酸组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下降,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上升。添加乙醇或乳酸对相对丰度前5的真菌菌门无显著影响。添加2种电子供体都显著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添加乙醇显著提高萨特氏菌属、解琥珀酸菌属和脱硫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添加乳酸显著提高巨型球菌属、Shuttleworthia、互营球菌属、光冈菌属、未定义的普雷沃氏菌的相对丰度。在种水平上,普雷沃氏菌、亨氏丁酸弧菌、埃氏巨型球菌与丁酸、戊酸产量呈显著相关。
    • 沈子亮; 王全; 曹辉; 胡立萍; 田雨; 姜惠; 毛永江; 杨章平; 张慧敏
    •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乳脂率奶牛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差异。本试验基于江苏省某奶牛场2020年的中国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数据,选取胎次、泌乳天数及产奶量相近的高乳脂率奶牛(H组)及低乳脂率奶牛(L组)各5头,收集瘤胃液及奶样,测定常规乳成分指标、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消化酶活性;通过16S rDNA测序和非靶向液相色谱-质谱(L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物。结果显示:相同饲粮条件下,H组和L组的乳脂率分别为5.82%和3.60%,二者差异极显著(P0.05),但菌群组成结构存在较大差异。H组奶牛瘤胃内嗜木聚糖真杆菌群(Eubacterium_xylanophilum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组(P<0.05),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产粪甾醇真杆菌群(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瘤胃球菌科UCG-010 (Ruminococcaceae_UCG-010)、丁酸弧菌属2(Butyrivibrio_2)、产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 p-1088-a5_gut_group、聚乙酸菌属(Acetitomaculum)、毛螺梭菌属10(Lachnoclostridium_10)、毛螺旋菌科ND3007群(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L组(P<0.05)。H组瘤胃内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L组(P<0.05),但脂肪酶活性极显著低于L组(P<0.01)。代谢组学分析共发现了4种差异代谢物[差异倍数(FC)≥1.5且P<0.05],能够有效区分L组和H组。与L组相比,H组内显著上调的差异代谢物有月桂酸、琥珀酸、月桂酸乙酯及12,13-二羟基十八碳烯酸(P<0.05),这些代谢物富集在脂肪酸生物合成及氨基酸代谢等通路。此外,瘤胃微生物与代谢组数据关联分析显示,月桂酸、月桂酸乙酯、二羟基十八烯酸均与粪球菌属2(Coprococcus_2)呈显著正相关(P<0.05),琥珀酸与琥珀酸弧菌科UCG-002(Succinivibrionaceae_UCG-002)和普雷沃氏菌科Ga6A1群(Prevotellaceae_Ga6A1_group)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相同饲粮条件下,乳脂率不同的奶牛,其瘤胃发酵模式、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物均有不同,这些微生物的变化可引起瘤胃内脂肪酸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等通路的改变,最终影响乳脂率。
    • 王音; 郭文杰; 郝文君; 崔占鸿; 刘书杰
    •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究在饲喂苜蓿干草的基础上,补饲开食料对代乳牦牛犊牛生长性能、瘤胃发育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体况接近的30日龄牦牛犊牛(公)20头,随机分为2组,在饲喂代乳粉的基础上,对照组(RA组)饲喂苜蓿干草,试验组(RAS组)饲喂苜蓿干草和开食料。所有试验犊牛自由饮水,单栏饲养,每天记录干物质采食量。试验预试期14 d,正试验12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5头进行屠宰,收集瘤胃液并采集瘤胃组织,观测瘤胃发酵参数、瘤胃组织形态和微生物区系的组成。结果表明:1) RAS组犊牛在试验末期体重极显著高于RA组(P<0.01),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RA组(P<0.05)。2)与RA组相比,RAS组犊牛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极显著提高了33.74%(P <0.01),微生物蛋白(MCP)的含量显著提高了31.30%(P <0.05);RA组犊牛瘤胃液乙酸浓度显著高于RAS组(P<0.05),RAS组戊酸浓度显著高于RA组(P<0.05)。3) RAS组犊牛瘤胃上皮发育颜色加深,其瘤胃乳头长度极显著高于RA组(P<0.01)。4)RA组的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显著高于RAS组(P<0.05);在门水平上,RA组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RAS组(P<0.01),RAS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RA组(P<0.01);在属水平上,RAS组甲烷短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RA组(P<0.05),RA组奎因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RAS组(P<0.01)。综上所述,哺乳期补饲开食料显著提高了牦牛犊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改变了瘤胃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丰度,正向调控了瘤胃形态和功能的发育,为青藏高原地区牦牛犊牛健康高质量培育以及科学调控其饲粮营养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 付瑶; 孔凡林; 齐志国; 王俊; Elnazeir Mohammed Dawelbait; 郭江鹏; 蒋林树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高羊毛氨酸硒(SeHLan)和亚硒酸钠(SS)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用健康的泌乳日龄(181±18)d、日产奶(33.88±3.44)kg/d、(3.25±1.27)胎的荷斯坦泌乳奶牛32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16头,分别饲喂添加SS、SeHLan的全混合日粮(饲粮中硒实测值分别为0.47 mg/kg和0.46 mg/kg),预试期2周,正试期9周。试验结束前的最后一天,每组选取6头体况良好且健康的奶牛,在晨饲后4 h通过口腔真空抽取瘤胃液,并测定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情况。结果表明:瘤胃液pH、氨态氮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及各酸的比例、乙酸/丙酸均不受硒源的影响(P>0.05);2组奶牛的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门水平上,2组奶牛瘤胃中的优势菌门无显著差异,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糖化菌门(Sacchari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属水平上,2组奶牛瘤胃中的优势菌属均为普雷沃氏菌属_1(Prevotella_1)和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其含量两组间差异不显著;但SeHLan组糖化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tus_Saccharimonas)含量高于SS组(P<0.05),毛螺菌科NK4A136群(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含量低于SS组(P<0.05)。由此可见,与饲喂SS相比,饲喂SeHLan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丰富度以及主要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无显著影响,但在属水平上检测到2种具有显著差异的功能性细菌。
    • 李蒋伟; 周力; 马博研; 高占红; 姚有莉; 王志有; 侯生珍; 桂林生
    • 摘要: 【目的】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藏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月龄健康、平均体重为(21.27±0.38)kg的断奶母羔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分别饲喂粗蛋白水平相似,NFC/NDF水平为2.20(Ⅰ组)、1.39(Ⅱ组)和0.92(Ⅲ组)的全混合饲粮。试验期持续119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112 d。试验结束后采集瘤胃液测定细菌多样性及各类细菌相对丰度。【结果】①随着NFC/NDF水平的降低,瘤胃液pH显著增加,瘤胃液中氨态氮浓度、丙酸和异丁酸占总挥酸含量的百分比以及总挥发酸含量逐渐降低,乙酸百分比及乙酸丙酸比逐渐增加(P<0.05)。②3组共产生347种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共有OTU为269种,占总OTU的77.52%。③Ⅰ组的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著低于Ⅲ组(P<0.05)。④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Ⅱ组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厚壁菌门随NFC/NDF降低而降低(P<0.05);⑤科水平上,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Ⅰ组和Ⅱ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Ⅱ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⑥属水平上,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Ⅱ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有降低趋势,且Ⅰ组和Ⅱ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⑦主坐标分析瘤胃细菌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3.93%和57.63%,各组间瘤胃液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Ⅰ组与Ⅱ组明显分隔。【结论】饲喂不同NFC/NDF水平饲粮,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显著影响了育肥藏羊瘤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富度,并影响门、科和属水平上细菌的组成。
    • 律祥君; 律海杰; 齐峰; 崔金良
    • 摘要: 韦尼克综合征最早由人医报道,动物发生韦尼克综合征尚未见报道。作者在临床上发现,动物亦发生韦尼克综合征疑似症状,对病羊按韦尼克综合征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可取得明显效果。该病主要发生于羔羊、妊娠母羊,其他羊由于瘤胃微生物群失调也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神经症状以及运动失调,如果发现后治疗及时一般可较快康复,否则后期可造成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治愈比较困难。该病称为韦尼克综合征,而不是维生素B1缺乏症,是因为羊发病也存在其他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现将诊断与防治情况供同行业人员参考。
    • 梁晓伟; 徐晓峰
    • 摘要: 随着我国畜牧业飞速发展,饲料资源缺乏的压力日增,人畜争粮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合理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菌群的结构,不仅能够减少饲粮资源的浪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瘤胃微生物的组成对反刍动物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能使反刍动物能够利用植物性蛋白、多糖以及纤维素等,为动物机体维持生长和生产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与养分;另一方面,各种代谢产物可以促进瘤胃微生物的增殖。本文就瘤胃内不同微生物的组成、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与宿主生产性能和甲烷排放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区系的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