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粗比

精粗比

精粗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作物、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6273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动物营养学报、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家畜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2014)中国草业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等;精粗比的相关文献由680位作者贡献,包括侯生珍、桂林生、周力等。

精粗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273 占比:99.61%

总计:46454篇

精粗比—发文趋势图

精粗比

-研究学者

  • 侯生珍
  • 桂林生
  • 周力
  • 庄苏
  • 袁玖
  • 万欣杰
  • 王志有
  • 郑琛
  • 何天乐
  • 曾燕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鹏飞; 王纯洁; 斯木吉德; 敖日格乐
    • 摘要: 日粮精粗比是影响肉牛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肉牛生产过程中日粮精粗比应用的研究现状,现主要通过查阅总结了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从生产性能、瘤胃发酵、瘤胃菌群以及影响机制4方面阐述不同精粗比在肉牛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肉牛生产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日粮精粗比提供理论依据。
    • 李岩; 戴东文; 杨英魁; 王迅; 刘书杰; 红卫; 柴沙驼; 王书祥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育肥后期牦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36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246.43±14.85) kg]相近的育肥后期公牦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各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65∶35、70∶30和75∶25的试验饲粮,分别记为C65组、C70组和C75组。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 C65组和C70组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75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C75组(P<0.05)。2)C65组和C70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75组(P<0.05),C65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75组(P<0.05),C65组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70组和C75组(P<0.05)。3)C75组的血清球蛋白(GLB)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C65组和C70组(P<0.05)。4) C65组的瘤胃液pH和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70组和C75组(P<0.05),C65组的瘤胃液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C70组和C75组(P<0.05),C65组的瘤胃液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低于C70组(P<0.05)。由此可见,增加饲粮精粗比可降低育肥后期牦牛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对蛋白质的合成、营养物质的消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试验条件下,育肥后期牦牛饲粮精粗比为65∶35时育肥效果最佳。
    • 周力; 侯生珍; 雷云; 李蒋伟; 张春梅; 桂林生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育肥黑藏羊背最长肌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amino acid,AA)及脂肪酸(fatty acid,FA)含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取60只体重相近[(10.45±0.96) kg]且体况健康的2月龄黑藏羊公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分别饲喂精粗比为30:70 (C30)、50:50 (C50)和70:30(C70)的全混合饲粮。试验包括预饲期8 d,正试期120 d。饲养试验结束时,分别从每组选取5只试验羊采集左侧胴体第12~13肋骨间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各组间水分(moisture)、粗蛋白质(CP)、灰分(Ash)和粗脂肪(EE)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 0.05)。C30甲硫氨酸(Met)含量高于C50 (P> 0.05)和C70 (P <0.05),C50组氨酸(His)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 <0.05)。C30珍珠酸(C17:0)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 <0.05),反式油酸(C18:1n9t)则呈相反趋势(P <0.05),C50共轭亚油酸(C18:2n6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 <0.05)。综上,饲粮精粗比为30:70时,能够明显增加青海黑藏羊背最长肌中甲硫氨酸、组氨酸、反式油酸及共轭亚油酸含量,并有效降低珍珠酸含量。
    • 田希雅; 孙阳; 钮慧晶; 于天力; 何振莲; 夏呈强; 裴彩霞
    • 摘要: 【目的】在添加2%豆油基础上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和共轭亚油酸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7个饲粮精粗比组(精粗比分别为2∶8、3∶7、4∶6、5∶5、6∶4、7∶3、8∶2),称取300 mg不同精粗比饲粮于尼龙袋中,并添加2%豆油于玻璃发酵管中,吸取30 mL培养液,体外发酵48 h,每种精粗比设4个平行,并进行2次重复试验。【结果】①4∶6组乙酸浓度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8∶2组瘤胃液pH最高。②4∶6组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3∶7和5∶5组(P0.05)。③氨态氮浓度随精粗比增加先增加后降低,4∶6组氨态氮浓度最高,极显著高于2∶8和8∶2组(P0.05)。【结论】添加2%豆油基础上饲粮精粗比为4∶6水平时最有利于绵羊瘤胃发酵。
    • 周力; 张峰硕; 桂林生; 侯生珍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黑藏羊公羔肺组织形态发育、抗氧化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体况良好、平均体重为(10.45±0.96)kg的2月龄断奶黑藏羊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分别饲喂精粗比为70∶30、50∶50和30∶70的日粮。预试期8 d,正试期120 d。【结果】①70∶30组肺泡隔厚度高于50∶50组(P>0.05)和30∶70组(P0.05),同时50∶50组单位面积肺泡数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③50∶50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显著高于70∶30组(P0.05),而30∶70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显著高于70∶30组(P0.05)。④50∶50组SOD和CAT基因表达量高于70∶30组(P0.05),70∶30组GSH-Px基因表达量低于50∶50组(P>0.05)和30∶70组(P<0.05)。【结论】适宜的精粗比日粮对育成期黑藏羊肺组织形态发育和抗氧化性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精粗比以50∶50的日粮作用效果较宜。
    • 徐俊杰; 何生平; 夏振海; 陈芳慧; 姜强; 张威; 蔡亚非
    • 摘要: 旨在通过对舍饲育肥牦牛饲喂不同精粗比日粮,探究其对牦牛体内组织脂肪代谢的影响。选取15头平均体重130.4 kg、年龄2~3岁的健康阉牦牛,随机分为精粗比为3∶7(A组)、5∶5(B组)和7∶3(C组)3个组,每组5头。饲喂90 d。试验最后一天进行屠宰,分别取肝脏、十二指肠和皮下脂肪组织,通过酶联免疫(ELISA)技术和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脂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与A组和B组相比,C组牦牛肝脏、十二指肠和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质合成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酯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和脂肪酸合成酶(FASN)酶活性及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A组和B组相比,C组牦牛肝脏、十二指肠和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酯酰辅酶A氧化酶(ACO)、肉碱酯酰辅酶A转移酶1(CPT-1)和肉碱酯酰辅酶A转移酶2(CPT-2)酶活性及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脂质合成酶与脂肪酸氧化酶的酶活性和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在肝脏、十二指肠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一致。结论:日粮精粗比为7∶3时能更好地促进青海地区舍饲育肥牦牛体内脂肪的形成与沉积,达到快速育肥的目的。本试验为青海地区牦牛舍饲日粮的精粗配比改进及牦牛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 孙光明; 朱彦宾; 平措占堆; 洛桑顿珠; 达娃央拉; 次旦央吉; 姜南; 巴桑旺堆
    • 摘要: 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西藏牦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选取3周岁、平均体重(154.8±13.6)kg、健康无病的牦牛20头随机分为低精料组和高精料组,每组10头,公母各半,分别饲喂低精料(精粗比40∶60)和高精料(精粗比60∶40)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8、9和10月)。结果:饲粮精料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瘤胃pH值、异丁酸和异戊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百分比(P0.05);饲粮精料水平的提高显著提高了瘤胃氨态氮(NH_(3)-N)和总氮(TN)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微生物蛋白(MCP)含量(P<0.05)。研究表明,饲喂低精料饲粮有利于促进牦牛氨态氮的利用与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改善瘤胃氮平衡。
    • 张丹丹; 张元庆; 梁圆; 程景; 王栋才; 李博; 孙锐锋; 靳光; 徐芳
    • 摘要: 本试验旨在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精料、构树和全株玉米青贮以不同比例组合后的组合效应,筛选最佳组合比例。试验设计3个精粗比(40∶60,50∶50,60∶40),15种日粮组合比例,利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测定15个组合的瘤胃发酵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精粗比40∶60时,40∶60∶0和40∶45∶15组的氨态氮(NH3-N)含量较高;精粗比50∶50时,50∶0∶50,50∶12.5∶37.5和50∶25∶25组的72 h产气量(GP72)较高(P>0.05),50∶25∶25组的NH3-N含量最高;精粗比60∶40时,60∶10∶30组的乙酸(AA)、丙酸(PA)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精料∶构树∶全株玉米青贮比例为60∶10∶30,综合主成分值最大。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构树可以改善肉牛体外瘤胃发酵性能,当精料∶构树∶全株玉米青贮比例为60∶10∶30时,组合效果最佳。
    • 张艳玲; 张力莉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精粗比对滩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30只1月龄滩羊,随机分成2组(A组和B组)。A、B两组精粗比分别为60:40和40:60。结果表明:(1)生长阶段的影响:A、B两组中,生长阶段对血液中钙(Ca)、磷(P)、镁(Mg)、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浓度无显著性影响(P>0.05);A组2月龄和12月龄的尿素氮(UN)浓度显著低于4、6、9月龄(P0.05),其中12月龄时浓度最高,为(487.12±27.84)mmol/L,是2月龄(50.58±10.76)mmol/L的9.6倍;4、12月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月龄(P0.05);谷草转氨酶(AST)只有12月龄时A组比B组高26%(P0.05),4、6、9月龄B组游离脂肪酸浓度分别比A组高57%、128%和39%(P<0.05),12月龄A组游离脂肪酸浓度比B组高9.8%(P<0.05)。本试验得出,生长阶段和精粗比对滩羊血液中矿物质及酶含量无影响;不同精粗比对滩羊健康无影响;滩羊育肥更适合选择40:60的精粗比例。
    • 陈志蒙; 敖日格乐; 王纯洁; 斯木吉德; 陈浩; 刘飞鸿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妊娠前期母牛血液营养代谢指标和繁殖激素及所产犊牛初生重与体尺的影响。选取60头体重(523±6)kg、妊娠(30±3)d的经产妊娠前期母牛,随机分为3组,即低精组(40:60)、中精组(50:50)和高精组(60:40),每组20个重复。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与低精组相比,高精组母牛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干物质消化率、有机物消化率及血液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胰岛素(INS)、生长激素(GH)、孕酮(P)的含量均升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及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瘦素(LEP)、黄体生成素(LH)、脂联素(ADPN)含量均降低(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降低(P<0.01);与低精组相比,中精组母牛血液中HDL-C、LEP、ADPN、IGF-1、LH含量均降低(P<0.05),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P含量均升高(P<0.05);高精组ALB、INS、GH含量均高于中精组(P<0.05);与低精组相比,高精组母牛所产犊牛初生重与腹围均提高(P<0.05),中精组犊牛腹围提高(P<0.05)。可见,高精粗比饲粮有利于母牛的增重和体况改善,可提高母牛对营养物质代谢能力,改善犊牛初生体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