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共轭亚油酸

共轭亚油酸

共轭亚油酸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2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9篇、会议论文75篇、专利文献7829篇;相关期刊311种,包括动物营养学报、饲料博览、中国饲料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第九届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研讨会、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分会2010年年会等;共轭亚油酸的相关文献由292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灏、陈卫、陈海琴等。

共轭亚油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9 占比:11.91%

会议论文>

论文:75 占比:0.84%

专利文献>

论文:7829 占比:87.25%

总计:8973篇

共轭亚油酸—发文趋势图

共轭亚油酸

-研究学者

  • 张灏
  • 陈卫
  • 陈海琴
  • 刘发义
  • 赵建新
  • 吾满江·艾力
  • 文彬
  • 王加启
  • 刘晓华
  • 张亚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许鹏; 杨致玲; 曹名玉; 段增亮; 马晓强; 王苗苗; 张拴林; 刘强; 郭刚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类型及水平的过瘤胃脂肪对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和乳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产奶量及分娩期相近的荷斯坦奶牛40头,按随机单位区组法将奶牛分为5组,第1组饲喂以全株玉米青贮、苜蓿干草及精补料组成的基础饲粮;第2组和第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和5%的过瘤胃不饱和脂肪,第4组和第5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和5%的过瘤胃饱和脂肪,每组8头。试验包括7 d的预试期和60 d的正试期。结果表明:1)第5组的干物质、非纤维碳水化合物与粗蛋白质采食量均显著高于第2组和第3组(P<0.05),粗脂肪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第1组和第5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极显著高于第3组(P<0.01),显著高于第2组(P<0.05)。2)第1组的4%乳脂校正乳产量显著低于第2、4和5组(P<0.05),乳糖产量显著低于第4和5组(P<0.05),乳蛋白产量显著低于第3、4和5组(P<0.05),而体细胞数(SCC)则显著高于第3、4和5组(P<0.05)。第3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第1、2组(P<0.01)。3)第4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极显著高于第2组和第5组(P<0.01),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第3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第4组(P<0.05);第5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4)第2组和第3组乳中总不饱和脂肪酸及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第5组(P<0.01),而总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第5组(P<0.05),共轭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第5组(P<0.05);第5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4组(P<0.01)。综上所述,奶牛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可以提高产奶量和乳蛋白率,降低乳中体细胞数,且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可以显著提高乳中总不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共轭亚油酸的含量,有效改善乳品质。综合来看,以添加5%的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于泌乳盛期的奶牛效果最佳。
    • 段晨; 尹聪; 李凡; 张枫琳; 马泽炜; 凌明发; 江青艳; 束刚; 王松波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对小鼠肌内脂肪沉积和肌肉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将成长到5周龄的雄性小鼠按体重分成3组(每组8只),适应1周后分别饲喂不添加、添加2%的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9,t11-CLA)和添加2%的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t10,c12-CLA)的日粮,正试期1个月,监测其体重和体组成的变化,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清检测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采集肌肉检测甘油三酯含量,使用油红O染色直观检测肌内脂肪含量的变化;提取腓肠肌总RNA,通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腓肠肌部位与脂肪酸转运、线粒体合成和氧化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结果表明:日粮添加c9,t11-CLA和t10,c12-CLA异构体均可以降低小鼠体重和体增重、机体脂肪比例及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增加肌肉比例(P<0.05);与c9,t11-CLA异构体相比,日粮添加t10,c12-CLA异构体可以增加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小鼠肌肉甘油三酯和肌内脂肪含量(P<0.05),增加肌肉部位脂肪酸转运、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氧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由此可见,t10,c12-CLA在肌内脂肪沉积、肌肉部位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氧化代谢方面发挥着更显著作用。
    • 马燕; 许铭强; 李喜弟; 孟新涛; 邹淑萍; 张婷; 张谦
    • 摘要: 【目的】研究碱异构化法制备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工艺,得到高转化率的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为辣椒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制备共轭亚油酸的新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共轭亚油酸转化率为指标,以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碱油比和溶油比为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CCD),分析不同因素对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研究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的制备工艺,采用Schaal加速试验对比辣椒籽油与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最佳工艺参数:反应温度为169°C,反应时间为4.4 h,碱油比[M(KOH)∶M(辣椒籽油)]为0.2,溶油比[M(聚乙二醇)∶M(辣椒籽油)]为1.7时,共轭转化率可达84.60%,其氧化稳定性优于辣椒籽油。【结论】响应面优化法优化碱异构化制备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工艺可得到较高转化率、稳定性较好的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
    • 李鹏超; 顾学艳
    • 摘要: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因具有促进脂肪分解、改善体能等作用,被广泛用于非运动和运动人群饮食结构中。CLA通过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相互作用,增强呼吸链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1,UCP-1)表达并提高肉碱-棕榈油转移酶-1(carnitine-palmoil-transferase-1,CPT-1)活性,促进脂质代谢,改变身体成分。目前,关于CLA减脂效果及其所带来的副作用仍有争论。本文将CLA目标人群分为非运动训练类和运动训练类,分别进行CLA减脂效果比较。对比发现,CLA的补充对人体脂质代谢和人体成分组成的影响受人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饮食结构、服用剂量与服用时间等多重因素影响。对于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啮齿类动物而言,其中CLA对小鼠降脂作用最明显,且运动结合CLA补充减脂效果更佳。考虑到CLA补充带来的毒副作用,食用天然富含CLA的食物可能是控制肥胖的较好选择。
    • 陈林; 赵伟杰; 张枫琳; 杨晓华; 朱晓彤; 王丽娜; 高萍; 束刚; 江青艳; 王松波
    • 摘要: 【目的】探究日粮添加不同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异构体对小鼠体脂、能量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用普通日粮(对照组)、普通日粮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2%的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9,t11-CLA)和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t10, c12-CLA)饲喂小鼠12周,检测小鼠脂肪含量、能量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9, t11-CLA和t10, c12-CLA组小鼠体质量分别降低了22.79%和25.04%;脂肪含量分别降低了57.98%和59.41%;小鼠皮下脂肪、附睾白色脂肪以及褐色脂肪含量也显著降低。c9, t11-CLA和t10, c12-CLA均显著提高小鼠耗氧量和产热量,其中,t10, c12-CLA显著降低小鼠夜间的呼吸交换率。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3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c9, t11-CLA和t10, c12-CLA组小鼠肠道中与机体代谢相关的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t10, c12-CLA能促进与脂质代谢相关的菌群丰度上调。在门水平,c9, t11-CLA和t10, c12-CLA组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上调,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调;在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c9, t11-CLA组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上调,Ileibacterium和Akkermansia相对丰度显著下调。【结论】日粮添加c9, t11-CLA或t10, c12-CLA,可显著降低小鼠脂肪沉积,这可能与CLA促进机体能量代谢和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有关。
    • 刘雷; 窦慧; 王光强; 艾连中; 刘欣欣
    • 摘要: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种新型功能性油脂,顺9,反11-十八碳二烯酸(c9,t11-CLA)和反10,顺12-十八碳二烯酸(t10,c12-CLA)由于具有比其他异构体更强的生理功能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微生物合成CLA具有安全性高、选择特异性强等特点,研究CLA产量提高方式及合成调控机制对于后续CLA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共轭亚油酸(CLA)的多种生理功能和合成方式,阐述了能够合成CLA的菌株及其合成CLA的途径,重点介绍了微生物特别是乳酸菌合成CLA的机制,并对影响CLA产量的培养条件和合成CLA相关基因调控及表达进行了探讨,为CLA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樊晔; 曹崇梅; 方云; 夏咏梅
    • 摘要: 提出了一种生物质碳源借助自组装和自交联手段“构筑”碳基荧光纳米点(FNDs)的新策略,不同于经历裂解、脱水、缩聚和碳化等复杂且不可控反应的“合成”途径。本文以共轭亚油酸(CLA)为碳源,利用其表面活性和聚合活性制得呈蓝绿光发射的自交联共轭亚油酸囊泡基荧光纳米点(SCU-FNDs),粒径易控(平均粒径为17 nm)且具有良好水分散性,FNDs产率高达73.9%。该法简便温和、绿色经济、有利于大规模制备。荧光实验结果显示SCU-FNDs的荧光强度随囊泡表面羧酸基团减少而减弱,随自交联度增大而增大;同时其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温度线性响应性,升/降温过程均符合I/I0=−0.00977T+1.229(T=25–85°C,R2=0.99)。这些荧光特性皆可以用SCU-FNDs的自组装和自交联结构特性予以解释。
    • 李磊; 方云; 夏咏梅; 薄纯玲; 樊晔
    • 摘要: 比较了乳糖等3种双糖或核糖等3种单糖及其复配物对近中性范围共轭亚油酸(CLA)形成脂肪酸囊泡(FAV)的影响.用激光丁达尔效应确定FAV的pH窗口及各相区,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动态光散射表征其形貌和尺寸,用浊度法研究了其稳定性,用等温滴定量热证明各种糖及其复配物与FAV表面的弱非共价键合作用,并经理论计算获得结合能.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各种糖及其复配物均可以双向拓宽CLA形成FAV的pH窗口,且拓宽其近中性pH窗口的能力按照双糖<单糖≈双糖/单糖≤单糖/单糖的顺序依次增强.主要归结为单糖在FAV表面的强竞争吸附,以及双糖可能因多结合位点吸附而减少其自由羟基与环境水分子的缔合作用,从而影响多羟基小分子依靠自由羟基增强囊泡表面亲水性的效果.
    • 张俊珍; 张蒙; 李亚莉; 常强强; 孙天原
    • 摘要: 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CLA)影响边鸡胸肌脂类代谢的相关基因,为日粮中CLA调控边鸡脂类代谢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90日龄健康边鸡1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组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CLA 0%(对照组)、0.5%、1.0%、1.5%和2.0%,预饲期1周,正饲期6周。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胸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DESeq2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与胸肌脂类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q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筛选出122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94个基因上调,635个基因下调。随机选取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PCR验证,其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GO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生物学过程中的细胞过程、单一生物过程、生物调节和代谢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各试验组中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不同的信号通路中,主要富集在ECM-受体相互作用、黏着斑、吞噬体、细胞凋亡、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中。通过GO和KEGG功能注释分析,共筛选出MCAT、APOA1、PTGDS、ALDH3A2、PLTP、FABP3、FOXO1、UCP3和FABP4等18个主要的参与脂类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调控边鸡胸肌脂类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CLA影响边鸡胸肌脂类代谢过程中的主要调控基因,发现了日粮中CLA影响差异表达基因作用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为今后研究CLA影响边鸡胸肌脂类代谢的分子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田希雅; 孙阳; 钮慧晶; 于天力; 何振莲; 夏呈强; 裴彩霞
    • 摘要: 【目的】在添加2%豆油基础上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和共轭亚油酸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7个饲粮精粗比组(精粗比分别为2∶8、3∶7、4∶6、5∶5、6∶4、7∶3、8∶2),称取300 mg不同精粗比饲粮于尼龙袋中,并添加2%豆油于玻璃发酵管中,吸取30 mL培养液,体外发酵48 h,每种精粗比设4个平行,并进行2次重复试验。【结果】①4∶6组乙酸浓度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8∶2组瘤胃液pH最高。②4∶6组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3∶7和5∶5组(P0.05)。③氨态氮浓度随精粗比增加先增加后降低,4∶6组氨态氮浓度最高,极显著高于2∶8和8∶2组(P0.05)。【结论】添加2%豆油基础上饲粮精粗比为4∶6水平时最有利于绵羊瘤胃发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