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内脂肪

肌内脂肪

肌内脂肪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21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轻工业、手工业、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2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30188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猪业科学、动物营养学报、家畜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家禽学术研讨会、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第十六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暨纪念吴仲贤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等;肌内脂肪的相关文献由1736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士争、文杰、赵桂苹等。

肌内脂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2 占比:1.15%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30188 占比:98.67%

总计:30596篇

肌内脂肪—发文趋势图

肌内脂肪

-研究学者

  • 高士争
  • 文杰
  • 赵桂苹
  • 赵素梅
  • 陈杰
  • 黄英
  • 宋忠旭
  • 彭先文
  • 梅书棋
  • 李良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段晨; 尹聪; 李凡; 张枫琳; 马泽炜; 凌明发; 江青艳; 束刚; 王松波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对小鼠肌内脂肪沉积和肌肉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将成长到5周龄的雄性小鼠按体重分成3组(每组8只),适应1周后分别饲喂不添加、添加2%的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9,t11-CLA)和添加2%的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t10,c12-CLA)的日粮,正试期1个月,监测其体重和体组成的变化,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清检测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采集肌肉检测甘油三酯含量,使用油红O染色直观检测肌内脂肪含量的变化;提取腓肠肌总RNA,通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腓肠肌部位与脂肪酸转运、线粒体合成和氧化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结果表明:日粮添加c9,t11-CLA和t10,c12-CLA异构体均可以降低小鼠体重和体增重、机体脂肪比例及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增加肌肉比例(P<0.05);与c9,t11-CLA异构体相比,日粮添加t10,c12-CLA异构体可以增加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小鼠肌肉甘油三酯和肌内脂肪含量(P<0.05),增加肌肉部位脂肪酸转运、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氧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由此可见,t10,c12-CLA在肌内脂肪沉积、肌肉部位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氧化代谢方面发挥着更显著作用。
    • 钟奇祺; 黎力之; 幸清凤; 郭冬生; 张海波; 关玮琨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纳米氧化锌对育肥牛生产性能、血清指标及背最长肌肌内脂肪(IMF)沉积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16头西杂阉公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随机分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锌),纳米氧化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80 mg/kg锌(纳米氧化锌形式)。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纳米氧化锌显著提高了育肥牛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纳米氧化锌极显著提高了血清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葡萄糖和胰岛样生长因子-Ⅰ含量(P<0.01),显著提高了胰岛素含量(P<0.05),极显著降低了葡萄糖/胰岛素比值(P<0.01)。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纳米氧化锌显著提高了背最长肌IMF含量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P<0.05),极显著降低了激素敏感脂肪酶(HSL)活性(P<0.01),显著降低肉碱转移酶-1(CPT-1)和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纳米氧化锌显著提高背最长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脂肪酸合成酶(FAS)和ACC基因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HSL和CPT-1基因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纳米氧化锌(80 mg/kg锌)上调育肥牛背最长肌脂肪酸合成基因(FAS、ACC、SREBP-1和PPARγ)的表达,下调脂肪酸分解基因(HSL和CPT-1)的表达,增强脂肪合成酶(FAS和ACC)的活性,抑制脂肪分解酶(HSL和CPT-1)的活性,促进IMF沉积,改善肌肉品质,提高育肥牛生产性能。
    • 孙嘉宏; 谭晓冬; 杨欣婷; 赵桂苹; 文杰; 刘冉冉
    • 摘要: 脂代谢对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免疫等均有重要作用,背膘厚、肌内脂肪含量和腹脂率等多种畜禽重要经济性状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其在调节影响发育、分化和代谢的多种主要生物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近些年lncRNA在脂代谢上的调控作用逐渐被揭示,包括脂肪细胞发育、脂质代谢和沉积过程等。本文就lncRNA及其在畜禽脂代谢上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lncRNA在畜禽生长调控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杨帅; 史明月; 李文霞; 员佳乐; 孙迪; 路畅; 杨阳; 蔡春波; 高鹏飞; 郭晓红; 李步高; 曹果清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并对其表达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集180日龄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采用RNA-Seq技术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GeneCards在线查询基因功能,进一步筛选与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差异基因在2个品种猪不同组织以及肌内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获得2个品种猪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共280个,其中128个表达显著上调,152个表达显著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注释到46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4条,分子功能8条,细胞组分14条。KEGG通路分析显著富集到PPA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脂肪细胞因子信号等脂肪沉积相关通路。GeneCards功能查询获得TRAF2、DUSP1、ACOT4、NR4A1、SLC27A6、PLIN5共6个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NR4A1、DUSP1、PLIN5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但表达变化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马身猪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NR4A1和PLIN5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背部皮下脂肪组织(P0.05)。体外培养的猪肌内脂肪细胞分析表明,随着成脂天数的增加,NR4A1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DUSP1和PLIN5基因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结论】本研究获得了NR4A1、DUSP1、PLIN53个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候选基因,可为后续进一步探讨猪肌内脂肪沉积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 徐晶; 王继英; 周李生; 郑仰清; 张昌政; 赵雪艳; 张廷荣
    • 摘要: 本实验旨在鲁莱黑猪群体中检测已报道的MYH3功能性突变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并分析该突变和MYH3基因外显子突变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性,为鲁莱黑猪肉品质的分子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利用PCRRFLP技术,对鲁莱黑猪MYH3功能性突变位点(XM_013981330.2:g.-1805_-1810del,chr12:55373707)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对MYH3基因外显子进行测序,搜寻外显子突变位点,对外显子突变位点进行有害性预测和保守位点分析。采用SNaPshot分型技术检测上述突变位点在鲁莱黑猪群体中的基因型,进一步分析MYH3功能性突变位点和外显子突变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鲁莱黑猪中检测到MYH3功能性突变位点存在分离,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98(qq)、0.143(QQ)、0.759(Qq)。关联分析显示:在鲁莱黑猪群体中MYH3功能性突变与肌内脂肪无显著性关联;外显子突变位点与肌内脂肪也无显著性关联,仅与体重有关联。已报道的MYH3功能性突变可能不是影响该鲁莱黑猪群体肌内脂肪的因果位点,不能作为该群体肉质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同时,MYH3基因外显子突变也与肌内脂肪无关联性,提示可能存在别的突变位点调控鲁莱黑猪肌内脂肪的含量。
    • 杨娟; 郭帅; 韩世昌; 张年; 张凤; 陶虎; 熊琪
    • 摘要: 【目的】研究6月龄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胴体性状、肌纤维直径、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异情况,以期为2个品种山羊的饲养管理、引种改良及杂交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选取8只3月龄±5 d、健康的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在统一条件下饲养3个月,饲养结束采集血液测定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等14项血液生理指标及肌酐(CRE)、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血糖(GLU)、总蛋白(TP)等14项血液生化指标;测定体重、体高、体斜长、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等12项胴体性状;屠宰后取背最长肌肌肉组织,切片后经苏木素伊红和改良油红O染色,分别检测肌纤维直径和肌内脂肪含量。【结果】血液生理指标中,波尔山羊的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均显著低于麻城黑山羊(P0.05);血液生化指标中,波尔山羊的总蛋白、球蛋白、血磷含量与淀粉酶活性均极显著低于麻城黑山羊(P0.05);胴体性状中,波尔山羊的体重、平均日增重、背最长肌重、股二头肌重和胴体重均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波尔山羊的肌纤维直径极显著大于麻城黑山羊(P<0.01),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结论】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血液指标、屠宰性能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结果可为研究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的种质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 杨凯; 魏雨辰; 吴望军; 钮莹芳; 邱启勇; 邵勇钢; 翟曼君; 董新星; 韦伟; 陈杰; 张立凡
    •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鉴定诱导细胞死亡DNA片段化因子α样效应因子A(CIDEA)基因上游调控区内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分析关联位点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解析CIDEA基因对猪肌内脂肪性状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猪CIDEA上游调控区2 kb片段测序,挖掘出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候选SNP位点,在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群体中对候选位点进行关联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关联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CIDEA基因表达量和肌内脂肪标记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4基因(FABP4)、脂肪酸结合蛋白3基因(FABP3)的表达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突变位点对CIDEA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猪CIDEA基因上游调控区包含6个SNP位点,连锁分析后选择g.97268816 T>A、g.97269217 G>A和g.97269353 C>T 3个标签SNP位点进行关联分析,发现g.97268816 T>A位点中AA基因型个体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A和g.97269353 C>T位点中3种基因型个体之间的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g.97268816 T>A位点中AA基因型个体的CIDEA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A位点与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相关,突变可以导致CIDEA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进而影响猪的肌内脂肪含量。
    • 王巍; 方东辉; 石溢; 贺芳; 甘佳; 邓小东; 阿果约达; 付茂忠; 易军
    • 摘要: 为明确蜀宣花牛无角新类群胴体不同部位肌内脂肪酸组分和结构情况,选择10头体重为324.79 kg±43.51 kg的7~8月龄健康无角公犊牛作为试验动物开展育肥试验,试验期300 d,屠宰后45 min内采集里脊、外脊、眼肉、上脑、辣椒条、米龙、大黄瓜条、小黄瓜条、臀肉、牛霖、胸肉、腹肉和腱子肉共13个部位的组织样本,通过索氏抽提、GC-MS测定不同部位肌内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蜀宣花无角牛不同部位肌内脂肪酸主要为C16:0、C16:0和C18:1,C18:3 N6、C20:3 N3和C15:1的含量极少;外脊、眼肉和上脑的MUFA/SFA、UFA/SFA和C18:1/C16:0较高,分别在0.49~0.53、0.69~0.70、0.80~0.90;外脊、眼肉和辣椒条的MUFA/SFA和PUFA/SFA分别在0.51~0.53和0.16~0.20。说明通过脂肪酸成分和结构的综合评价,外脊、眼肉和上脑3个肉块具有较好的口感,外脊、眼肉和辣椒条相对符合人体健康要求。
    • 朱婷; 金娉; 申远航; 周琳
    • 摘要: 脂肪作为神经、皮肤、血液和肌肉等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于猪只全身,可分为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和肌内脂肪3部分。脂肪酸是脂肪的基本单位,在猪只生长发育过程中、猪肉肉质风味、饲料营养组成及猪产品加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第一,猪肉中肌内脂肪的组成、含量和沉积是影响猪肉品质和加工风味的重要因素。
    • 谭娅; 李亮; 雷宇航; 黄志洋; 赵春萍; 张静; 张正群; 齐婧; 朱砺; 史开志
    • 摘要: 【目的】筛选出高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沉积的关键基因并进行表达验证,为揭示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NCBI-GEO数据库中高、低肌内脂肪巴克夏群体的转录组数据,利用DESeq2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log;Fold Change|≥1,FDR<0.05),采用Metascape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MCODE筛选及鉴定出高肌内脂沉积的关键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地方猪(柯乐猪)和外种猪(杜长大猪)上进行关键基因表达量验证。【结果】从高、低肌内脂肪巴克夏群体6个文库中共鉴定出7661个基因,高肌内脂肪群体样本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总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肌内脂肪群体样本(P<0.05,下同),其中差异表达基因有133个[110个上调(在高肌内脂肪群体高表达),23个下调(在低肌内脂肪群体高表达)]。上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胶原蛋白绑定、细胞外基质组装、脂肪酰辅酶A生物合成过程、固醇代谢过程和脂质代谢调控过程等GO功能条目,以及脂肪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ChREBP激活代谢基因、脂肪酸代谢等信号通路上;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组装、多细胞生物学过程、辅酶绑定和缺氧反应等GO功能条目,以及基于NFKB的TNFA信号、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信号和干扰素信号等信号通路上。通过MCODE分析共筛选获得5个关键基因,分别是SLC25A5、FN1、FASN、ACACA和PRKDC基因;挑选SCD、FASN和ACACA基因进行表达量验证,结果发现这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柯乐猪高于杜长大猪,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P<0.01)水平,进一步佐证SCD、FASN和ACACA基因在高肌内脂肪猪群体中高表达。【结论】在巴克夏猪高肌内脂肪群体中高表达的SCD、FASN和ACACA基因,在高肌内脂肪的柯乐猪中也呈显著或极显著高表达,因此这3个关键基因有望作为筛选和培育高肌内脂肪猪品种的分子标记,同时为研究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