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学术研讨会
201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学术研讨会

201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4-06-23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大凡场家引进种猪或更新血缘,不论从国外或国内引种,能否尽快适应引进场家当时当地气候环境或与原有猪群病原谱同化,都期望获得优异种猪繁殖性能.作者回顾对比三次赴美引种的实战效果提出四条办法,即准确预测当时当地气温23℃左右理想气温的时间界定范围;免疫蓝耳病苗;科学制定《引进种猪场内隔离与适应操作日程》;选好人,用好人.以此作为技术路线和实战经验,达成成功引种.
  •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地方优良猪种——清平猪的种质特性,为清平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清平猪及其杂交猪(杜清、杜杜清)和长白猪四个品种/群体为受试动物,在收集清平猪历年繁殖记录的基础上作了以下研究,(1)繁殖性能:清平母猪产仔性能一般可稳定持续14-15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成活数平均值分别为12.04±3.25、11.63±3.43和9.77±2.79头,平均妊娠期天数为112.46±2.91d;胎次和产仔季节对清平母猪产仔性能有显著的影响(p<0.05),但分娩季节对妊娠期影响不显著(p>0.05);(2)RN基因和RYR1基因型频率:在清平、杜清和杜杜清群体中均未检测到RN基因不利等位基因RN-,RYR1基因仅在新清平(杜清)群体1世代4个个体中检测到杂合子(HalN/Haln),HalN/Haln基因型频率为7.5%;(3)免疫性状:血清IgG含量和所检测的16项血液生理指标(包括10项细胞免疫指标)在4个品种间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大部分指标在清平、杜清、杜杜清及长白猪间依次或增或减,且清平猪和杜清、杜杜清、长白猪间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或差异极显著性(p<0.01).
  • 摘要:为了摸清深县猪的早期生长发育规律,为深县猪提纯复壮及科学饲养和育种打下基础.试验采用测定深县猪0,20,30,60,90日龄的体重体尺数据,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深县猪体重总体随日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不同阶段体重与胸围均表现为显著及极显著相关,各阶段相关系数平均为0.586.说明了地方猪肚大体短和体高不会太高的特性,这也符合胸围与体重相关的特性.并建立了最优回归模型.
  • 摘要:以中国地方品种民猪为母本和引入品种巴克夏为父本选育的新吉林黑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猪种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情况.结果表明:新吉林黑猪苏氨酸和丝氨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与巴克夏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新吉林黑猪的谷氨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巴克夏和大白猪(P>0.05);精氨酸新吉林黑猪最高,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与巴克夏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三种猪中新吉林黑猪的亚油酸含量最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对新吉林黑猪与巴克夏和大白猪的肌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新吉林黑猪的蛋白质品质优良,在脂肪酸方面表现良好,说明其保留了民猪和巴克夏猪的优异肉品质,是值得进一步培育的新品种.
  • 摘要:仔猪腹泻病是养猪生产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养猪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和巨额的药费开支,还间接地影响到病愈猪的生长发育,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导致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甚至死亡以及饲料报酬率降低等不良后果.因此,掌握腹泻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对养猪业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仔猪死亡率相对来说还很高,所以对仔猪腹泻病发病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一下几点:1.对发病规律的认识不足.传染性腹泻病近几年的流行呈上升趋势,流行规律也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在规模化养猪场中,一般以冬春季节多发,而近年来在其他季节也容易发生仔猪腹泻病.2.存在混合感染.腹泻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往往只对其中的一两种采取措施,而其他因素引起的腹泻却得不到控制,表现为疫苗无效,或收效不大.3.缺少方便、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现在的诊断大都是凭印象诊断,而一些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特点极其相似,凭肉眼很难进行鉴别诊断,容易导致误诊.4.对新病原的认识和研究不够.除上述几种主要腹泻病原外,我国对其他腹泻病原的研究还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包括流行病学的调查,给腹泻病的综合防制带来困难,这也是有些腹泻症不能很好控制的原因之一.5.没有针对性的注射疫苗.有针对腹泻病因采取有的放矢的免疫预防,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性腹泻,否则造成免疫失败.因此,应加大调查仔猪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并从多方面分析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以确定仔猪腹泻的具体原因,同时针对仔猪腹泻的不同原因,制定一套预防和治疗方法,为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促进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 摘要:为了制备原核表达猪源单链重组抗体,本实验利用FITC-山羊抗猪IgG标记猪外周血淋巴细胞,通过FACS的方法筛选出IgG+B细胞.以IgG+B细胞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测序之后,将扩增的可变区与本实验室保存的猪源抗体恒定区连接.通过Linker序列[(Gly4Ser)3],最终将重链和轻链连接,构成H-linker-L.将该序列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原核表达,纯化.Western-blot鉴定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能够与兔抗猪IgG二抗反应.这说明构建的重组抗体确实为猪源抗体.
  • 摘要:为探讨猪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SLA)家族DQA和DRA基因变异与仔猪腹泻的关系,本研究采用PCR-SSCP和克隆测序的方法检测了145头烟台黑猪DQA、DRA exon2的多态性及其与仔猪腹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LA-DQA、SLA-DRA exon2分别检测出3个等位基因,且各自形成5种基因型(AA、BB、CC、AB和AC)和4种基因型(AA、BB、CC和AB),两个基因的基因型分布均表现出显著(P<0.05)差异,且与仔猪腹泻性显著相关,两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SLA-DQA exon2的AA、AB型显著低于BB、CC和AC型(P<0.05),SLA-DRA基因各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SLA-DRA基因exon2的AA和BB型腹泻评分与CC和AC型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可为猪的抗病育种分子遗传标记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利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人工感染通城猪和大白猪并对其感染前后进行血常规指标的检测和比较分析,旨在分析两个品种在PRRSV感染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为抗病遗传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选用8周龄通城猪和大白猪各12头,利用配对实验设计将全同胞个体分别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肌肉注射PRRSV病毒悬液和DMEM.感染第-1,0,1,3,5,7天采取静脉血液进行血常规指标测量.通猪感染后7天内临床症状较大白猪轻,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指标在感染早期下降,第5-7天趋于平缓并回升;大白猪各项指标变化反复波动,其与携氧能力相关的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积压上升,与抗病毒相关的白细胞数目、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血小板数目显著下降,并且在第七天出现死亡病例.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RRSV的感染及宿主抗病机制提供了积累资料.
  • 摘要:提高猪的饲料效率是当前养猪业的重要育种目标.本实验通过测定一些与猪饲料效率相关的生产性状并进行遗传评估,实现为提高猪饲料效率的选择.方法:测定军牧1号白猪60头后备公猪的采食量、体增重、背膘厚等生产性状,用猪剩余增长体重(residual bodyweight gain,RG)和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io,FCR)作为评价饲料效率的两个指标,并对其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测定期内军牧1号公猪群体FCR均值为2.61,RG的标准差为34.7.RG与FCR的遗传力分别是0.46、0.33,RG与ADFI、ADG、BF的遗传相关分别是-0.01、0.79、-0.17,FCR与ADFI、ADG、BF的遗传相关分别是0.55、-0.65、-0.11.结论:军牧1号白猪品种内饲料效率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用RG作为选择性状可有效提高猪的饲料效率.
  • 摘要:本研究应用多性状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multiple traits derivative free restricted maximumlikelihood,MTDFREML)对湘村高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湘村黑猪原种场湘村母猪2005—2010年的共823胎次的繁殖性状育种记录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窝产仔数(TNB)、产活仔数(NBA)、初生窝重(LW)和21日龄窝重(LW21)的遗传力分别是0.19、0.15、0.07、0.11.母体效应率、窝效应率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07~0.11、0.14~0.34;两两性状间遗传相关、永久环境相关、残差相关、表型相关范围分别为0.40~0.91、0.68~0.97、0.33~0.62、0.31~0.87.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胎次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探寻母猪最佳繁殖性能的胎次.统计了某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丹系杜洛克、长白、大白母猪共8401胎的产仔记录,分析胎次对产仔数的影响.结果显示:杜洛克母猪第2胎的产活仔数最多,与第1胎差异显著(P<0.05),第6胎的总产仔数、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均为所有胎次中最高;长白母猪第3胎的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最高,与第1、2、4胎差异显著(P<0.05),第6胎总产仔数最高,与第1胎差异极显著(P<0.01);大白母猪第5胎的总产仔数、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均为所有胎次中最高,且与第1、7、8胎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繁殖性能在不同胎次间具有差异,第1胎和第8胎的繁殖性能较差,第3、4、5、6胎次的繁殖性能较好.
  • 摘要:本研究旨在以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1为模型,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Ala-Gln)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定位与表达的影响,进而为揭示Ala-Gln促进仔猪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同代IPEC-1细胞接种至6孔细胞培养板,用含0、0.25、0.50、1.00、2.00、4.00mmol/L Ala-Gln的高糖DMEM进行培养,待细胞生长融合达70%以上时进行免疫荧光定位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1)不含Ala-Gln的对照组细胞可见其胞质内团状的阳性荧光染色,而细胞间连接处阳性荧光染色不明显;随着Ala-Gln含量的增加,试验组细胞间连接处阳性荧光信号逐渐增强,细胞轮廓更加完整,而胞质内荧光信号逐渐减弱;(2)各Ala-Gln处理组IPEC-1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Ala-Gln含量的升高,Occludin的表达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添加量为2.00mmol/L时Occludin的表达量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1).由此可知,Ala-Gln可以促进IPEC-1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促进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的形成,进而维护仔猪小肠的屏障功能.
  • 摘要: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猪种和极端背膘厚度群体之间肉品质的差异.松辽黑猪与长白猪的肉色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同时又有着更高的肌内脂肪含量和失水率.而在同一品种的不同背膘厚度的群体之间,只有肌内脂肪含量有极显著的差异,其他肉品质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差异.而两个品种之间的单位面积内的肌纤维数目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为以后的猪肉品质作为育种目标提供了基础.
  • 摘要:以通城猪为母本,导入50%大白猪血缘,从其F1互交后代中选择两头乌毛色的公、母猪横交固定,继代选育4个世代,已初步育成保持通城猪两头乌毛色和优良肉质特点,且生长较快、瘦肉率适中,适合高档、特色猪肉开发需要的新品种.主选性状与通城猪相比较:平均日增重626g,提高30.4%,料重比3.18,达90㎏体重日龄181.7d;胴体瘦肉率51.6%,提高7~10个百分点;初产母猪窝平均产仔数9.64头,增加1.04头.胴体肉切块色泽鲜艳,保水力强,细嫩,大理石纹明显,肉味口感好.探索了发展特色猪肉产业和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与利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 摘要:经过多年研究地方培育品种松辽黑猪的肉质,表明松辽黑猪瘦肉率高、肌内脂肪含量高、不饱和脂肪含量适中、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高,五花肉明显,适合烤肉,味美多汁;松辽黑猪保留了地方品种的优势,肉质风味优良,同时饲料的组成及饲养方式也是影响其肉质风味的主要因素。
  • 摘要:为了研究添加米糠来替代部分玉米、豆粕的高纤维日粮对苏淮猪胴体、肉质及重要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在相同饲养环境下,体重约50公斤的健康纯种苏淮母猪48头,按照体重一致的原则,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在保证日粮消化能和粗蛋白含量一致的前提下,2组母猪分别饲喂含65.8%玉米,12.6%豆粕,0%米糠的低纤维水平日粮(试验1组)和含32.4%玉米,11%豆粕,34.8%米糠的高纤维水平日粮(试验2组),饲养77d后全部统一屠宰,进行胴体、肉质性能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添加米糠的高纤维日粮组眼肌面积显著低于未添加组(P<0.05),但其他胴体、肉质指标与未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添加米糠的高纤维日粮组,血小板数目显著增加(P<0.05),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P<0.05),其他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未添加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添加米糠替代部分玉米、豆粕的高纤维日粮对苏淮育肥猪胴体、肉质性能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有限,说明苏淮猪具有一定的耐粗饲特性,可适当的在日粮中添加一定含量的价格低廉、纤维水平高的米糠,来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 摘要:通过对哺乳仔猪灌服不同剂量的粪肠球菌制剂,从生长性能、腹泻率、脏器指数及血液指标等方面研究粪肠球菌对哺乳仔猪的影响.试验首先从48窝3—7日龄仔猪中选出发生腹泻的20窝仔猪,采集腹泻仔猪及同性别健康仔猪各1头,采集血液样、内脏进行分析;随后,继续观察上述20窝剩余仔猪腹泻状况,按照产期、产仔数、发生腹泻日期相近的原则,将仔猪群分成对照组和4个处理组,分别于仔猪腹泻当日(0d)、第3日(3d)、第6日(6d)全组灌服不同浓度的微生态制剂1mL,浓度依次为0CFU/mL、2.53108CFU/mL、53108CFU/mL、13109CFU/mL、23109CFU/mL,观察并记录仔猪健康状况.在20日龄,选择每个处理每窝仔猪中曾经腹泻和从未腹泻的同性别健康仔猪各1头,进行称重、屠宰、采集血样、心、肝、脾、肾等组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3—7日龄阶段仔猪中,健康组与腹泻组的脏器指数均无差异(P>0.05),血液指标除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外,其他项目均不显著.(2)20日龄阶段仔猪中,灌服13109CFU/mL和23109CFU/mL两组高浓度的微生态制剂可以显著仔猪平均日增重,其中以23109CFU/mL组效果最好.在降低腹泻率方面,灌服4种浓度微生态制剂组均有显著降低效果(P<0.05),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粪肠球菌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有显著改善作用,一定条件下粪肠球菌在哺乳仔猪饲料中添加是可行的.
  •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添加量的植物甾醇对肥育猪生长性能与肉质性状的影响,试验选取日龄相近、体重50kg左右的肥育猪15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日粮中依次添加植物甾醇0mg/kg、50mg/kg、100mg/kg、150mg/kg和200mg/kg.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植物甾醇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肥育猪日粮中,有提高其生长性能的趋势.①末重方面,150mg/kg添加组显著提高末重且效果最佳(P<0.05);②平均日增重方面,200mg/kg添加组显著提高平均日增重且效果最佳(P<0.05);③料重比方面,150mg/kg添加组显著降低料重比且效果最佳(P<0.05).(2)肉质性状:不同添加量的植物甾醇对肥育猪肉色、系水力以及嫩度无显著影响(P>0.05).但150mg/kg添加组的大理石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肉质性状;同时,150mg/kg添加组有改善肥育猪肉色、系水力以及嫩度的趋势.
  • 摘要:为研究日粮纤维水平对母猪繁殖性能及生殖激素受体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选用30头胎次、配种时间及体况均相近的经产PIC配套系父母代母猪,按要求随机分成5组,每组三个重复,妊娠期间分别饲喂含3%、5%、7%、9%和11%的粗纤维日粮.研究结果显示:提高日粮纤维水平可显著提高母猪产仔数、初生窝重和泌乳力减少泌乳期失重,缩短断奶后再发情时间(P<0.05),尤以9%粗纤维水平组效果最好;胎衣组织中的ESRmRNA表达量以11%粗纤维组最低,PRmRNA表达量以9%粗纤维组最高,PRLRmRNA表达量以9%粗纤维组最高.
  • 摘要:为探究3个生态环保型日粮的减排应用效果,选取120头25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猪分成4个组,其中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低蛋白日粮组、Ⅲ组为有机微量元素日粮组,Ⅳ组为低蛋白日粮和有机微量元素日粮组,测定各组生长猪的生产性能,粪氮、粪铜、粪锌、粪铁和粪锰的含量.结果表明,ADFI、ADG及FCR各组差异不显著;Ⅱ组粪氮减排达25.96%(p<0.05),Ⅳ组粪氮减排达44.21%(p<0.05);Ⅲ组粪铜、粪锌和粪锰减排分别达51.65%(p<0.05)、17.36%(p<0.05)和5.61%(p>0.05),Ⅳ组粪铜、粪锌和粪锰减排分别达45.50%(p<0.05)、33.46%(p<0.05)和4.65%(p>0.05),Ⅲ组和Ⅳ组粪铁含量较对照组略有升高(p>0.05).3种生态环保型日粮均不影响生长猪的生产性能;低蛋白日粮粪氮减排明显;有机微量元素日粮粪铜和粪锌减排明显,对粪锰也有部分减排,对粪铁无减排效果;低蛋白日粮和有机微量元素日粮粪氮、粪铜和粪锌减排明显,对粪锰也有部分减排,对粪铁无减排效果;低蛋白日粮和有机微量元素同时使用对氮和微量元素的减排存在增强的趋势.
  • 摘要:本文对法系大白猪生长后期即60-110千克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白公、母猪在60千克(110日龄)到100千克(165日龄)的生长发育曲线基本上呈线性的直线关系;法系大白猪的背膘厚度在170日龄时已经很薄,在种猪选育过程中不应在进行高强度选育,同时应注意种猪日粮配方的调制,适当提高机体内脂肪沉积速度,以获得良好繁殖效果.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小麦、发酵芝麻粕等营养替代玉米、豆粕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50头(体重约46kg)杜3(长3大)三元杂交生长猪,根据体重和性别分成5组.分46-65kg和66-90kg2阶段饲养,生长猪(肥育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2、3、4组日粮为20%(30%)小麦+5%发酵芝麻粕、30%(40%)小麦+5%发酵芝麻粕、20%小麦(30%)+10发酵芝麻粕、30%小麦(40%)+10%发酵芝麻粕.结果表明:(1)试验全期,与对照组相比,1组日增重降低了6.58%(P<0.01)、2组、3组和4组日增重分别提高了4.14%(P>0.05)、5.33%(P>0.05)和15.52%(P<0.05);1组和2组料增重比分别提高了13.36%(P<0.05)和8.91%(P>0.05),3组和4组料增重比分别降低0.40%(P>0.05)和2.83%(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组血糖、尿素氮变化趋势不明显,谷草转氨酶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综上所述,在生长(肥育)猪日粮中添加20%小麦(30%)+10发酵芝麻粕和30%小麦(40%)+10%发酵芝麻粕,替代部分玉米豆粕是可行的.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定饲料桑粉在生长肥育猪上的营养价值.[方法]选取健康、胎次一致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6头,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测定出生长肥育猪对饲料桑粉的各常规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和消化能,确定饲料桑粉对生长肥育猪的营养价值.[结果]结果表明,饲料桑的总能、总能表观消化率和表观消化能分别为15.70MJ/kg、68.04%和10.66MJ/kg;粗蛋白质含量、表观消化率和可消化粗蛋白质分别为20.04%、76.49%和15.33%;粗脂肪含量、表观消化率和可消化粗脂肪分别为3.55%、29.77%和1.06%;粗纤维含量、表观消化率和可消化粗纤维分别为17.18%、31.52%和5.41%;无氮浸出物含量、表观消化率和可消化无氮浸出物分别为36.64%、81.91%和33.08%.[结论]结果提示,饲料桑粉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资源.
  • 摘要: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来源油脂对仔猪胰酶活性、消化腺及胃肠道发育、肠道形态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实验选取了12窝共115头新生长大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试验组1(T1)和试验组2(T2),每组4窝.21日龄断奶,试验分前期7-21日龄和后期21-35日龄,前期C组饲喂乳猪料,T1组、T2组在乳猪料的基础上添加4%教槽伴侣(含特制油脂),后期C组饲喂乳猪料,T1组、T2组在乳猪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4%乳化椰子粉和4%豆油;前、后期结束当天,从每窝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1公1母2头仔猪进行屠宰采样,并进行相关测定.结果表明:在21日龄,T2组盲肠相对重量比其他组显著增加,肝重显著降低(P<0.05);T1组、T2组回肠绒毛高度、绒腺比显著高于C组(P<0.05).35日龄时,T1组胰重及肝脏指数显著高于T2组(P<0.05),其空肠绒毛高度极显著高于C组(P<0.01);T2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T1组(P<0.05),且大肠杆菌的拷贝数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试验结果提示,乳化椰子粉能较好的促进哺乳仔猪回肠绒毛的生长,对断奶仔猪胰腺发育产生有益作用,还能进一步缓解仔猪断奶后空肠绒毛的萎缩以及回肠隐窝的增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盲肠中大肠杆菌的数量,维持微生态的稳衡;教槽伴侣能够提高哺乳仔猪肠道的相对长度和重量,对其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鸭油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肌肉脂肪酸沉积的影响.选用初始平均体重为31.62±2.31kg的DLY去势公猪72头,按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试验期为82天.2个处理饲粮均为玉米-豆粕型,分别在生长期添加2%的豆油和鸭油,育肥期分别添加1%的豆油和鸭油.结果表明:1)与豆油组相比,饲粮中添加鸭油显著提高了育肥期猪总能(GE)和干物质(DM)的表观消化率(P<0.05).2)添加鸭油对背肌IMF含量及嫩度有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在生长育肥猪饲粮中添加鸭油,不会对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且可改善瘦肉型猪的IMF含量及嫩度值,对提升肉品风味有积极作用。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养猪模式逐渐由农村散养、小型养猪场的传统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养猪场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猪场生产工艺和设施设备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极大着推动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干料自动输送系统的引进和应用大大降低猪场对劳动力的依赖,提高了生产效率.系统分为螺旋式(利用马达带动螺旋式转轴)、气压式(运用空气吹风运送)和链条式,包括料塔、料管、转角、下料器、感应器和控制箱等但近几年来,干料自动输送系统安装和维护成本增加、饲料霉变等问题给猪场生产带来了不少影响.如何减少在干料自动输送系统用过程中的问题,是规模化猪场迫切需要考虑和解决,提出要做好产品筛选,合理猪舍规化设计,规范产品操作,加强猪舍内环境控制。
  • 摘要:猪深部输精是近年来猪人工授精技术研究的热点方向,在条件较好的大规模养殖场可先行推广猪深部输精方法中子宫体输精法(IUI),在生产中可以选择内管与外管管头对齐后、内管超出外管的约15cm部分以每1cm为单位标有刻度的输精管,可以较好掌握内管的插入深度,提高配种受胎效果。在输精时间上,要根据膘情评定、断奶后发情时间确定第1次输精时间,在起初阶段有必要进行第二次输精;给母猪营造一个安静、放松的环境,进一步加强对精液稀释剂、输精管的研制,强化对输精员的培训等,细化深部输精技术,一定能推广猪深部输精技术的应用。
  • 摘要:养猪业的发展,盈利的多少,取决于成本的控制,而最大的成本消耗是非正常生产的饲养成本.本文介绍了猪用测孕B超仪的正确使用、图像分析,以及记录、效益分析与控制非正常生产的措施。
  • 摘要:母猪生产以生产数量多、个体大、健康良好的仔猪为佳.在母猪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母猪的分娩率直接影响仔猪的生产数量,提高母猪的分娩率是提高仔猪生产数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分两个实验分析了不同配种时间间隔和依据断奶后再发情时间确定的不同配种方案对母猪配种分娩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延长配种间隔能够更显著地提高母猪配种分娩率.结合猪场实际经验,总结出一套实用的配种方案,以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 摘要:2013年,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对全省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通过成立保护利用协作组,统筹开展淮猪保种利用工作,实施种公猪登记和挂牌保护,迅速恢复了种公猪血统,安徽省淮猪遗传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创新推广了许多保种利用方法,全省淮猪遗传资源数量和分布区域明显增加,多点保护有序推进,市场开发利用进一步推进.
  • 摘要:本试验对八眉猪及其不同杂交组合的屠宰性能和肉质特性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1.八眉猪及其二三元杂交育肥和屠宰性能分析54头八眉猪及其二三元杂交(每组各18头)进行育肥试验,八眉猪、二元杂交、三元杂交平均日增重分别为391.61g、485.36g和630.30g,料肉比分别为3.21:1、3.29:1和2.95:1.各组随机选择4头进行屠宰,结果显示:八眉猪、二元杂交、三元杂交三组屠宰率分别为64.84%、69.44%和66.83%,瘦肉率分别为45.02%、57.54%和60.66%,眼肌面积分别为12.97cm2、25.17cm2和30.69cm2,后腿比例分别为28.60%、29.71%和25.88%.二三元杂交较纯种八眉猪在屠宰性能方面有所提高.2.八眉猪及其二三元杂交常规肉质分析12头八眉猪及其二三元杂交进行屠宰.结果显示:八眉猪、二元杂交、三元杂交三组眼肌pH分别为6.77、6.80和6.55,肉色评分分别为4.28、3.45和3.78,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2.78、2.83和2.75,剪切力分别为54.03N、41.18N和39.36N,滴水损失分别为5.17%、3.79%和3.85%,失水率分别为8.9%、9.13%和8.67%,熟肉率分别为65.22%、68.32%和67.91%.滴水损失、剪切力和屠宰后45min pH随着外源血缘引入有所降低;八眉猪肉色评分高于其杂交组;失水率和熟肉率随着外源血缘引入有所增加.3.八眉猪及其二三元杂肌肉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分析八眉猪、二元杂交、三元杂交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41.67%、42.23%和39.30%,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0.04%、51.21%和54.10%,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8.30%、6.58%和6.62%,二元杂交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纯种组合三元杂交组;单不饱和脂肪酸中,三元杂交组高于其他两组,肌内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外源血缘增加而增加;八眉猪纯种组肌内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杂交组.八眉猪、二元杂交、三元杂交三组中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5.90%、17.08%和18.27%,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14%、6.63%和7.08%,风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63%、7.11%和7.59%.八眉猪二三元杂交相较于纯种八眉猪氨基酸含量有所提高,并随着外源血缘的引入有增加的趋势.八眉猪在其肉质上保持了中国地方猪种特有的风味,但外源血缘的引入对于提高八眉猪屠宰及肉质性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 摘要:长期以来猪的育种单纯地追求瘦肉率,导致肉质品质不断下降,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一个重要原因,而现在人们生活物质丰富,猪肉量和瘦肉率上的改观已经不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肉的品质和口味逐渐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热点,现在畜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改善和提高肉质品质.目前有关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成为猪肉质性状研究的热点,对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分析比较多,但是对表达水平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就比较需要深入阐明肌内脂肪沉积过程的分子机制.rn AdipoQ作为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它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与肥胖成负相关的脂肪细胞特异性蛋白。与正常体质的动物群体相比,肥胖的群里内AdipoQ的mRNA含量较低。本实验的结果与此规律类似,揭示AdipoQ是控制肌内脂肪含量的下调基因。根据Wang等对AdipoQ的研究,发其在猪脂肪组织中mRNA的含量非常丰富,而且在不同脂肪细胞中含量有差异,但是具体差异情况并未明确给出。脂肪组织一共有四种形式,皮下脂肪,内部脂肪,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AdipoQ在不同脂肪组织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调控机理,进而mRNA含量有所不同,若在前三种脂肪组织中mRNA含量非常丰富,则与本实验结果不矛盾,若在肌内脂肪中mRNA仍然丰富,那么就与本实验结果相反,但这两次实验所用的样本猪不同,很可能存在着品种间差异。总之之前AdipoQ基因的研究以及本实验结果显示,脂联素基因有望成为猪脂肪性状新的候选基因,或许在猪的分子育种实践中形成一个实用性的新标记。rn 从基因初步筛选的结果可知,CA3这个基因参与到了猪体内氮元素的代谢过程,也就是说CA3以某个方式调节着蛋白质的代谢,调节着氮的平衡,而与脂肪代谢无关,那么本实验中发现CA3基因却调节着肌内脂肪的沉积,这样在CA3基因作用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发现。rn NOR1基因是近期新克隆的一个基因,其GenBank登录号为AF462348。在人体多组织Northern表达分析研究中显示,NOR1基因广泛表达于肝、脑、肾、肺、脾脏、骨骼肌等十二种正常组织中。且有两个转录本(1.6 kb和1.2 kb)。有研究显示,NOR1基因与鼻咽癌密切相关,然而关于NOR1基因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性的研究比较少。但是在番茄上的研究比较丰富,人们称之为不成熟基因,抑制生物发育,而本实验结果显示NOR-1基因为控制肌内脂肪含量的上调基因,与番茄上的研究正相反,可见,相同的基因在动物与植物上的调控过程存在很大差异。
  • 摘要:试验旨在通过猪健康指数模型的建立来给猪场选留种猪、购买种猪提供数字化的参考.选择浙江某猪场22头和河南某猪场20头的长白母猪,耳缘静脉采血,进行动物血常规、猪免疫球蛋白和猪皮质醇含量测量;并建立健康指数模型,计算健康指数,估计部分母猪个体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浙江猪场母猪仅有4头处于健康状态,11头为亚健康状态,病态猪有5头;河南猪场母猪的健康状况不太乐观,健康的母猪只有1头,亚健康状态的母猪有5头,有11头母猪处于病态.
  • 摘要:现代畜牧是指在传统畜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集成当今世界先进的畜牧兽医技术、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畜牧产业.其主要特点是: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节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投入高,产出高,是解决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调结构,转方式的时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在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有许多隐忧,主要体现为:发展的基本要素难保障,创业型人才难寻找,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难协调,龙头带动作用难发挥,市场波动难预料等。
  • 摘要:以和人的OSAP基因编码区序列高度同源的一条猪的EST序列为基础,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扩增猪OSA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编码蛋白质具有238个氨基酸残基,和猕猴、犬、牛、人、马分别具有72%、61%、68%、70%、68%的高度同源性.计算机辅助分析表明猪OSAP基因具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多态性分析显示在该基因mRNA854-bp处具有一个A/T突变,PCR-Alu I-RFLP表明8个猪种在该突变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具明显差异.该突变和大白猪(100)、长白猪(100)的产子数进行关联分析表明该突变与总产子数关联显著(P<0.05).云南地方猪种在OSAP基因的高产仔数基因型频率普遍偏低.因此,猪OSAP基因可以作为猪产子数候选基因以来提高猪产子数.这些结果为猪OASP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直接选择抗病基因是猪分子育种的理想手段之一,CD4基因有望成为新的抗病性状候选基因.本试验利用RT-PCR技术,探讨猪CD4基因在不同组织间、不同品种间以及极端背膘厚度组(BH,BL)间的表达特性.结果如下:长白猪和松辽黑猪的组织表达谱表明CD4基因在淋巴、脾脏和肺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BH和BL组,CD4基因在松辽黑猪脾脏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同一猪种的肺和淋巴组织中,CD4基因在BH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BL组(P<0.05).
  • 摘要:为了检测猪肉质相关基因TCAP(Titin-cap,Telethonin)启动子与转录因子MyoD(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tigen)的体内结合情况,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结合PCR技术分析TCAP启动子与转录因子MyoD的结合.结果表明,以MyoD抗体免疫沉淀的DNA片段为模板,PCR扩增获得TCAP基因启动区121bp片段,证实了转录因子MyoD与TCAP启动子DNA序列结合.本研究证实TCAP基因是MyoD调控的下游基因,在肌肉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本研究采用GRAMMAR-GC(Genome-wide Rapid Association using the Mixed Modeland Regression-Genomic Control)方法,使用DMU软件和R语言环境下的GenABEL软件包对猪腹围、体高、体长、胸深、胸宽、管围、臀围、臀宽、肩胛宽、腰宽等10个指标进行了GWAS分析,以寻找与体尺性状相关的遗传变异.结果共找到在全基因组范围内与体尺性状达到基因组水平显著的SNPs位点138个.其中体高、体长、管围、胸深和臀围等5个指标检测到了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分别有90、115、116、1和32个.对于显著的SNPs位点,根据芯片提供的探针序列,与Ensembl网站上猪基因组草图进行比对,确定了其物理位置,并在该区段内根据位置和功能筛选候选基因,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其功能.
  • 摘要:针对公猪站精液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系统以提高公猪站工作效率和精液产品质量为目标,集成现代化管理技术、软件研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业务流程运作、过程控制和质量溯源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公猪站精液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数据自动采集、统计分析和自动输出.该系统整合公猪站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数据,可以有效地解决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员工作强度,实现公猪精液质量溯源,有助于提高精液产品质量和提高母猪配种效率,对促进种猪联合育种和养猪生产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通过对目前遵义县畜牧循环经济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找出我县在发展畜牧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与根源,并为进一步放大畜牧循环经济对我县的作用,加快我县全面深化农业改革,全面建立可持续协调发展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依据.提出要加大技术人才投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扶大扶强,促进示范带头作用,加强交流。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影响猪肉品质的众多因素中,遗传因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作为影响猪肉质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已经在多个猪种上进行了研究.本实验以我国地方猪种为材料(圩猪、皖南花猪、皖南黑猪及其二元杂),将各品种的DNA分别混池,通过PCR扩增H-FABP基因的5'端调控区和全部4个外显子,进行测序检测SNPs,分别在5'端调控区和第2外显子各检测到1个SNP.该两个位点SNP多态性与蛋白质、总脂肪、游离脂肪酸和16种氨基酸表型值进行关联分析,5'端调控区的SNP多态性与全部19个性状的关联结果未达显著水平(P>0.05),第2外显子处SNP多态与谷氨酸含量关联分析结果达到显著水平(P<0.05).
  • 摘要:本文介绍了几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临床案例。晚秋季节早、晚气温低,为了保温,养户将猪栏四周用彩条布遮住。猪栏内粪便堆积,通风差,加之栏内猪密度大,使呼吸道疾病增多。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有些猪虽然携带该病菌但并不表现临床症状,现在秋季夜间凉,猪群易受冷风的刺激而发病,再加上猪舍密闭、通风差,氨气的刺激更是加速了该病的流行。该场在猪群出现呼吸道疾病后虽然在饲料中拌喂阿莫西林,但病情并未得到控制,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陆续有病猪死亡。因为阿莫西林是青霉素类口服药,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但对革兰阴性菌作用不大。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所以用阿莫西林治疗该病无效。引起猪发生咳嗽和喘气的传染病有多种,在临床上最易混淆的有猪流行性感冒、猪喘气病和猪肺疫。rn 虽然报道许多抗生素对该病的治疗有效,但由于现在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明显。通过临床治疗试验,一般可选用头孢噻呋、多西环素肌内注射,连用3天以上;饲料中拌支原净、强力霉素、氟甲砜霉素或拜力多,连续用药5-7天,有较好的疗效。有条件的可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rn尽管抗生素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并不能在猪群中消灭感染。rn 从死亡猪的剖检发现,肺脏大多发生出血、纤维素渗出、局部化脓等变化;气管和支气管常有大量泡沫性粘液或出血性渗出物,使猪窒息死亡。因此临床治疗应以减少渗出、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为原则,并使用足量的抗生素和坚持足够的疗程。抗生素虽可降低死亡率,但愈后病猪常仍为带菌者。一旦停止用药,病情常出现反复。药物治疗对慢性型病猪效果不理想。rn 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和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需彻底清洁消毒,空栏2周后才能再次使用。rn 目前国内外均有商品化的灭活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种。一般在5-8同龄时首免,2-3周后二免,如能从该场分离出菌株制成灭活疫苗来预防本病,效果更好。
  • 摘要:仔猪从出生到断奶经历了大量的应激,包括各种微生物、饲养环境、温度、断奶、日粮转变等等.随着日粮等改变,其肠道微环境发生相应改变,主要是微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转变,肠道生理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一系列改化.在上述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伴随着方方面面的刺激,都可能造成小猪在哺乳期间和断奶前后发生各种腹泻,本文就管理、细菌、病毒性病原和寄生虫等各方面造成的腹泻类型和日龄的相应关系,仔猪常见腹泻的鉴别诊断等展开讨论.同时,提供笔者在生产中采用的一些减少仔猪腹泻的办法,供同行参考.
  • 摘要:近些年来,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滥用,造成了许多耐药菌株的出现,有些菌株甚至出现了多重耐药、交叉耐药的现象,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经调查发现,我国基本上不存在不耐药的细菌和细菌完全敏感的药物。猪场细菌的耐药性给临床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病原菌对动物机体的损害加大,从而直接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rn 经分析细菌产生耐药的机理为:1)产生酶使药物失活,主要有水解酶和钝化酶,水解酶能够使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断裂从而使药物失活,钝化酶可使氨基糖苷类的氨基及氯霉素的羟基乙酰化而失效(如乙酰转移酶)或是作用于羟基使其磷酸化和腺酰化而失去抗菌活性(如磷酸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2)改变膜的通透性,耐药菌在其所带质粒的诱导下会产生三种新的蛋白,阻塞了外膜的亲水性通道,致使药物不能进入而形成耐药,如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对四环素类及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3)改变靶蛋白结构、增加靶蛋白数量以生成耐药靶蛋白,使药物与细菌不能结合或是降低药物的结合能力从而耐药;4)改变代谢途径,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可产生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从而降低抑菌作用;5)流出作用,耐大环内酯类的细菌可借助外排蛋白系统将药物从菌体内排出。rn 在临床应用方面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抗菌药物控制的则不任意联用多种药物,猪场应严格加强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抗菌药物应加强管理,尽量减少一直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在药物开发上要开发天然抗微生物活性肽,提取天然中草药成分,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最后要合理用药以延长药物寿命,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加强药物应用的管理和评估,合理使用益生菌。
  • 摘要:对于后备母猪由于先天性、器质性原因造成不发情的,禁止留作种用、尽快淘汰.夏天炎热季节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可通过在猪舍周围种树或藤蔓植物,运动场上搭建凉棚来增加防暑降温设施.规模化猪场可采用湿帘配合风车使猪舍内环境温度控制在30℃以内.在不具备湿帘设施的猪场,只要舍温升至33℃以上时,可于上午11时和下午3时或6时以及晚间9时分别给空怀母猪身体喷水1次.为了防止空气湿度过大,采用喷水降温时一定要配合良好的通风.对泌乳母猪可设计特制的滴水降温装置.由疾病造成母猪不发情的,应给予及时治疗、去除病因。施治无效、不能恢复正常发情的,应予淘汰。坚持做好与繁殖障碍有关疫病的防治工作,如猪瘟、伪狂犬、圆环病毒2型、猪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布氏杆菌、弓形体等的疫苗免疫。像布氏杆菌和附红细胞体等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疾病,应制定合适的保健方案,做好预防。此外,加强母猪产后产科病的治疗,让母猪尽快恢复健康。猪生产时做好保健,消炎到位,能量补足,抗应激。由饲养管理造成的,应改善饲养管理水平。
  • 摘要:随着猪病的复杂化以及发生率的增高,母猪的乳房炎发生率随之增高,对母猪的哺乳以及仔猪的健康生长和成活率造成严重的威胁.笔者对最近武汉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01076699电话服务咨询平台咨询母猪乳房炎的病例以及现场诊断服务所接触的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及结合治疗效果,从乳房炎的病原学、诱因、临床特征和病理对乳房炎的发病原因进行探讨,介绍了乳房炎的预防措施以及临床型乳房炎的处理。
  • 摘要:本报告对八眉猪的品种特征、分布情况、保种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八眉猪具有优秀的繁殖和肉质性能,但数量急剧下降,品种处于濒临灭绝-维持状态,品种保护工作需要在现有条件下加大力度,开展选育和杂交利用研究,促进品种规模扩大.
  • 摘要:川藏黑猪配套系采用三系配套,其中F01系为合成母系,S05系为第一父本,S04系为终端父本.各品系特色突出,遗传稳定,各品系均已完成5个世代选育,2012年存栏基础母猪规模:F01系312头,S05系305头,S04系110头.川藏黑猪父母代(CH51)母猪繁殖力强,经产仔数12.5头,配套系商品猪(SH451)肉质优良,生产效率高,达90kg体重日龄187.2天,饲料转化率3.14,瘦肉率57.7%,肌内脂肪含量4.07%.F01、S05、S04和CH51产仔数变异系数在11.32%-16.39%之间;F01、S05、S04、CH51和SH451生长速度、胴体瘦肉率、肌内脂肪含量等主要性能指标变异系数在2.84%-9.76%之间,符合配套系培育要求.
  • 摘要:产仔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解析产仔数变异的遗传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二花脸是我国产仔性能极其优秀的地方品种,但据对177头二花脸母猪673窝产仔数据分析发现,其品种内产仔数分离明显,其中初产总产仔数变异系数达到22.14%,而其中的遗传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在上述二花脸群体中选择23头极端高产二花脸和25头相对低产二花脸,利用猪60K芯片进行分型,共有28020个SNPs通过质控,并用于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参数Fst计算.结果发现,12号染色体ASGA0105266标记处的(位于45956934bp)Fst最高,与先前报道的12号染色体总产仔数QTL#9807(位于47927603bp)位置接近.本研究为解析二花脸猪品种内总产仔数变异的分子遗传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 摘要:组建5个血统11头公猪,20头母猪的巴克夏猪核心选育群,开展高性能专门化品系选育.通过种猪场内测定,采用闭锁与开放相结合的选育策略,应用GBS育种软件估计育种值,根据综合指数高低排序选留.经过5年的选育,测定了4个世代繁殖性能和5个世代生长发育性能,经产母猪总产仔数提高0.45头,差异不显著(P>0.05),21日龄窝重提高6.78kg,差异极显著(P<0.01);公猪达100kg体重日龄缩短14.93d,背膘厚降低0.83mm,差异均极显著(P<0.01),母猪达100kg体重日龄缩短15.63d,背膘厚降低0.7mm,差异均极显著(P<0.01);体尺方面,体长变化不大,体高与胸围有显著提高(P<0.01).育肥猪日增重提高28.65g,差异不显著(P>0.05);料肉比降低0.22,瘦肉率提高2.81个百分点,差异均极显著(P<0.01),IMF达到3.29%.结果表明,巴克夏猪的选育取得较大进展.
  • 摘要:对我国现有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的一些可能影响该项工作进行的问题进行归纳,并结合实际,提出建立综合性资源保护场、基因库等建议方法,使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工作更加合理开展,使优质地方品种猪得到有效保护。
  • 摘要:为保护地方良种的基因资源以及更加有效地利用良种资源,课题组将巴克夏公猪3荷包猪母猪和辽宁黑猪公猪3荷包猪母猪进行杂交组合.对子一代进行筛选,测定其肥育性能、胴体品质以及肉质性状等各项指标,并同时测定荷包猪的相应指标,将两组杂交组合的测定结果与荷包猪的结果进行比较.对比检测结果,发现“巴克夏公猪3荷包猪母猪”组合在生产性能上比较有优势,且肉质方面也比较理想,达到了预期目标,符合设计要求.因此,通过本次试验寻找到了最佳杂交组合,探索了杂交后的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为荷包猪杂交新品系的培育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本试验选择体重25kg左右的大约克、长白、杜洛克、巴克夏猪各20头,在全期CP16.31%的营养水平条件下进行为期97天的育肥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全期日增重,大约克分别比杜洛克、长白和巴克夏猪提高0.92%、3.10%、5.63%(P<0.05);全期料重比,杜洛克分别比长白、大约克、巴克夏低2.38%、0.69%、8.31%;屠宰率,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分别比巴克夏高2.98%、6.51%(P<0.05)、5.52%(P<0.05);胴体瘦肉率,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基本一致,但分别比巴克夏高13.01%(P<0.01)、13.81%(P<0.01)和13.19%(P<0.01);眼肌面积,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分别比巴克夏高45.11%(P<0.05)、40.72%(P<0.05)、35.04%(P<0.05).肉色评分,巴克夏分别比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猪提高8.3%、23.57%(P<0.01)和18.18%(P<0.05);肉的红色度a1*值,巴克夏比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猪提高27.16%、20.78%和32.25%(P<0.05);大理石纹,巴克夏分别比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猪提高4%、35.2%(P<0.01)和28.52%(P<0.05);熟肉率,巴克夏分别比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猪高4.00%(P<0.05)、3.71%(P<0.05)、6.87%(P<0.01);贮存损失,巴克夏分别比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猪低17.05%(P<0.05)、30.70%(P<0.01)、14.45%(P<0.05).综合分析,杜洛克、大约克肥育性能与胴体品质较好,适宜于做终端杂交父本;长白肥育性能中等而屠宰率、瘦肉率较高,适宜于做杂交父本或母本;巴克夏肥育性能较差,屠宰率、瘦肉率较低,但肉色评分、大理石纹、熟肉率最高,贮存损失最低,肉质相对较好,是地方猪种配套生产优质猪的适宜父本品种.
  • 摘要:模拟当地群众低营养水平,饲养皖南黑猪及不同杂交组合,试验表明:在低营养水平的饲养条件下,皖南黑猪组合表现是比较理想的,其次是巴皖组合.低营养水平影响了杂交组合的日增重,但并不影响试验各组合猪的瘦肉率,也没有影响到皖南黑猪沉积脂肪,肉质表现也不错,所以饲养皖南黑猪,用低营养水平,完全是可行的.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Ala-Gln对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固有层IgA浆细胞数量、SIgA及粘膜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21±2日龄断奶、初始体重相近(6.7±0.9kg)的长白×大白去势仔猪100头,按完全随机区组法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各组仔猪饲粮为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0.15%、0.30%和0.45%Ala-Gln.试验期为21d.于试验第7、14、21天从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1头仔猪屠宰,采集小肠各肠段、小肠黏膜.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0.15%-0.45%Ala-Gln均显著提高仔猪断奶后第7、14、21天十二指肠以及空肠黏膜固有层IgA浆细胞数量表达(P<0.05),尤以0.30%添加量效果最佳.在回肠段,0.30%Ala-Gln显著提高断奶后第7、14天仔猪IgA细胞数(P<0.05).(2)断奶仔猪空肠粘膜SIgA含量随着Ala-Gln添加量呈二次曲线增长规律,其中以0.30%Ala-Gln组达到最大值.(3)饲粮中Ala-Gln添加0.15%和0.30%可显著性提高仔猪早期断奶后第7天黏膜细胞因子IL-2、IL-5的水平(P<0.05);随着日粮中Ala-Gln添加量的增加,各组IL-6、IL-10的含量呈线性增长趋势,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饲粮中添加适量Ala-Gln可提高肠黏膜固有层IgA浆细胞数量,黏膜SIgA分泌量及细胞因子含量,增强黏膜免疫应答,提高断奶仔猪肠道黏膜细胞免疫.
  • 摘要:母子一体化体系抓住了猪场养殖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同时兼顾改善母猪的PSY成绩和仔猪的前期生产性能,能以最短时间、最低成本的投入为猪场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通过常规营养元素的营养调控构建的母子一体化体系已难以对猪场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大的突破.功能性寡糖是继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之后,全球生物技术的最后一个蓝海,它在生命维持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作为功能性寡糖的一员,壳寡糖因其独特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功能被率先应用在母子一体化体系当中,并取得了极其显著的应用效果.本文概括分析了在母子一体化体系中应用壳寡糖对改善母猪PSY成绩和仔猪的前期生产性能的作用效果,探讨了通过功能性寡糖构建母子一体化体系的可行性,为充分发挥母子一体化体系在提高猪场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 摘要:为了研究智能化群养模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荷兰Nedap Velos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对比传统限位栏饲养模式,验证两种不同饲养模式对母猪繁殖指标、产后背膘变化以及断配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Velos系统群养和传统限位栏饲养的母猪,在产程、产仔数、活仔数、出生窝重、初生重、断奶日龄、断奶仔猪数这7项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在21日龄仔猪的断奶重、断奶窝重以及母猪产后背膘变化这3项指标上,限位栏饲养组要显著高于Velos系统群养组(p<0.05).但在断奶后,Velos系统群养组的母猪在断奶到发情、断奶到配种的时间间隔这2项断配数据上要显著低于限位栏饲养组的母猪(p<0.05).
  • 摘要:本文就该公司在养猪生产新工艺、猪舍建造及猪场机械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实践应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期冀为我国现阶段规模化养猪场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有价值参考.先进生产工艺和机械设施设备的发展应用是我国传统养猪向现代化养猪转型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猪场劳动生产效率、生产成绩指标和生物安全保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近年来,广西扬翔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在“科技创新、快乐养猪”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养猪工艺和设施设备,促进了养猪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巨大提升.
  •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先进经济模式.近年来,湘潭积极探索和引进生态环保养猪技术和循环养猪业发展模式,以养殖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形成了“发酵床养猪+垫料堆肥+种植”、“养猪+粪污连续动态发酵+种植”、“猪+沼气发电+菜或花卉苗木”、“猪+堆肥+沼气+花卉苗木”、“猪+四池二分离一封闭+种植”等五种较为成熟的经济环保型循环养猪生产模式.
  • 摘要:在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禽及其副产品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加上散养户、小规模养殖逐步暴露出种种弊端,而使我国走规模化、集约化猪场势在必行!而对于集约化猪场来说,合理的硬件设施和先进的技术理念会使猪场的管理一劳永逸.在中国的这种养猪大环境下,要科学的掌握和调查猪群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每个阶段猪群周转情况,来进行合理安排设施规模大小,这样不仅能使养猪成本降低,而且会在今后的养猪生产中带来很大的效益和便捷,同时也推动中国养殖业的发展,迟早能走在世界前列。
  • 摘要:规模化猪场中,母猪的健康与繁殖性能关系到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在现代规模化猪场中,因肢蹄病而被淘汰的母猪占淘汰母猪数很大部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总结了肢蹄病的主要类型,并详细介绍了母猪肢蹄病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提高规模化猪场的经济效益,减少母猪肢蹄病的发生,预防和管理是关键,治疗是辅助手段.rn 肢蹄病一旦发生,治愈概率较低,一般临床实践经验治愈率只有10-40%。降低规模化猪场母猪肢蹄病的发生,预防和管理是关键,特别是在后备母猪选择与培育、母猪营养、栏舍改善和管理等综合措施方面。rn 对于已经发生肢蹄病的猪要根据发病原因给予及时治疗。患肢蹄病猪只隔出到病猪栏单独或少量饲养,保持栏舍干净、干燥。rn 对于已经发病的猪只,首先要分析发病原因。比如是个别还是多数一起,如是个别当正确诊断后给予及时治疗。对于多个一起发病,要认真找出发病原因,是病原性微生物所致传染性肢蹄病还是营养素如生物素缺乏、钙磷比不合适所造成,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尽量减少损失。rn 确定病因后对症治疗,若是疾病引起的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若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应积极改善环境,消除不利因素;若是饲料营养问题,应及时更换或调整饲料配方,缺钙的补钙;如是遗传原因,应进行有计划选育淘汰。
  • 摘要:病原,顾名思义即导致发病的原因,详细划分有多种类型,但目前猪场及各实验室中进行的病原检测主要是针对传染病而言,即细菌、病毒等各类微生物。虽然伴随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人们已经研究出了很多方法可以用来检测病原,但临床与科研对检测方法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不仅要求所用方法要有较高的准确性,操作上必须要简单化,易于让大多数人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文将集中于对猪场自建实验室和一些动保企业所建实验室中能够有条件使用和已经在广泛使用的方法进行探讨。从检测的项目来分,目前实验室中针对微生物检验所用的方法可以划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其中直接法中有培养法、PCR法和ELISA法,间接法主要是指野毒抗体检测法。
  • 摘要:针对中小规模猪场生产数据管理不完善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技术水平提升慢的问题,引入Excel电子表格相关功能,在种猪配种计划制定、配种种猪管理与根据繁殖数据对公母猪进行分级,以及数据比较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归纳,目的在于促进猪场管理注重数据收集、挖掘数据价值,提升生产管理效率与效果.
  • 摘要: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重测序结果及RNAseq结果检测出的与脂肪相关的SNP,旨在验证这些SNP与猪背膘厚的遗传关联性,本试验选择了天津惠康种猪场275头长白大白种猪以及顺鑫农业100头大白种猪作为验证群体.通过解析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上述SNP进行个体基因型检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位于6号染色体的CYP2B22基因的第一外显子区409bp处的C、T碱基的错意突变对背膘厚显著关联(p<0.05);其他位点的突变与背膘厚关联不显著.为了分析CYP2B22基因的第一外显子区409bp处的错意突变是否影响了基因表达,通过在线软件TFSEARCH对此位点进行了预测,发现在此位点插入缺失一个C或T碱基影响了蛋白的表达.
  • 摘要:本研究获得了USF1基因1382bp的cDNA序列(序列登录号:EF219407)和5516bp的基因组序列(序列登录号:EF625885).序列分析发现猪USF1基因编码区序列与人、小鼠的相似性分别为99%和98%.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猪USF1基因包含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内含子的剪接方式都符合“GT-AG”法则.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猪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我市养猪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因地制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大户拉动”的运行机制,坚持市场拉动、政府推动和农户主动相结合,创新机制、壮大规模、提升层次、打造品牌,初步形成了养殖规模化、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科技化的养殖模式.养猪产业不断壮大,实现了畜牧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 摘要:本研究获得了猪甲状腺素脱碘酶3(DIO3,deiodinase,iodothyronine,type Ⅲ)基因1568bp的mRNA序列,包含编码278个氨基酸的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采用PCR-RFLP法检测外显子687bp处的A/C突变(A/C687)在不同猪种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国内猪种中C等位基因占优势,DIO3基因的多态与瘦肉率(LMP)、肥肉率(FMP)、瘦肥肉比率(RLF)、肩部膘厚(SFT)、第6-7腰椎间背膘厚(RFT)、臀部膘厚(BFT)、眼肌面积(LEA)、肌内脂肪含量(IMF)等脂肪沉积和胴体性状显著相关.
  • 摘要:本文分析了重庆市某三个公猪站从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随机采集的共18458条公猪精液品质数据,来源于大白287头、长白137头和杜洛克122头,共3个品种,546头公猪.采用SAS glm过程进行最小二乘分析,重点分析不同品种、年龄及采精月份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品种对精液品质指标影响均显著(P<0.0001),综合表现为大白优于长白,长白优于杜洛克猪;2.不同月份公猪精液品质差异显著(P<0.0001),总体趋势显示为5月开始下降,8月最低,9月后开始慢慢回升;3.不同年龄公猪精液品质差异均显著(P<0.0001),精液品质从12月龄开始上升,2~3岁到达高峰采精量283.30ml、精子活力0.806、密度3.09(亿/ml),4岁开始缓慢下降.
  • 摘要:淋巴细胞特异性蛋白质酪氨酸激酶(LCK)是一个重要的繁殖相关的基因.在本研究中,猪LCK基因的全长cDNA通过RACE技术被克隆.该基因编码蛋白质具有509个氨基酸残基,和大熊猫、犬、黄牛、绵羊、兔、人、大鼠、小鼠、马分别具有97%、97%、96%、95%、95%、96%、94%、94%、94%的高度同源性.该基因GeneID:100233188.基因进化分析表明猪LCK基因和犬的LCK基因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计算机辅助分析表明猪LCK基因具有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组织表达分析表明猪LCK基因在大肠、脾、肺、肌肉、脂肪、肝、心、肾和卵巢等组织差异表达.在该基因mRNA1127-bp处具有一个A/G突变,通过PCR-Alu I-RFLP检测8个猪种在该处突变的多态性,结果表明8个猪种在该突变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具有很大差异.该突变多态性和大白猪(100)、长白猪(100)的产子数进行关联分析表明该突变与总产子数关联极显著(P<0.01).因此,猪LCK基因可以作为猪产子数候选基因以来提高猪产子数.
  • 摘要:本文旨在利用高密度SNP芯片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在大白猪3民猪F2设计资源群体内来探索与后腿瘦肉率和胴体瘦肉率显著关联SNP位点.所有个体均在240±7日龄屠宰测定后腿瘦肉率和胴体瘦肉率,共屠宰557个F2代个体.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8个SNP位点达到全基因组水平显著关联,且都定位于猪2号染色体p臂起始端,与已报道的瘦肉率因果基因IGF2紧密连锁.将关联显著性最高的SNP位点作为固定效应后发现,这些SNPs位点均由一个QTL引起.(结论)通过本研究,将为研究中外猪种瘦肉率相关性状的差异提供新的见解,为后续开展因果基因的鉴定和分子育种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冬季低温致仔猪应激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案例,结合该场猪群病史、症状、死猪尸体剖检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该场猪群的主要疾病为副猪嗜血杆菌病。该猪场在时值冬天、室外气温为3-5℃时引进45日龄、体重15 kg左右的仔猪。由于该生长阶段的仔猪皮薄、皮下脂肪少,所以抗寒能力差,加上这些仔猪从保育场(保育舍温度在25-28℃)运输到猪场的过程中受到了冷风刺激,且当时猪场栏舍内未设有任何保温设施,室内温度仅为8℃,这批仔猪经受的寒冷应激很大。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世界性分布的条件性疾病,许多猪场都有其病原的存在,该场过去养过的猪就患有副猪嗜血杆菌病,加上进猪前消毒不严,致使引进的仔猪发生此病。当猪群大量发生此病且症状明显后才开始进行治疗,效果一般都会较差。从死猪尸体剖检发现,死于该病的猪其胸、腹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肺脏病变严重,用敏感药物治疗后,虽然控制了病原,但器质性病变的恢复十分困难,这对病猪的康复和生长的影响都很大。因此,做好日常预防工作才是避免本病流行的上策。如前所述,本病属十分典型的条件性疾病,任何应激因素都有可能是引发本病的直接诱因,特别是冬季和早春,应尽可能避免寒冷因素刺激,尽可能控制其他疾病的流行,减低本病的发生率。因而日常预防工作应在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消除应激因素和强化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下功夫。预防该病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疫苗预防和药物预防.由于该菌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有条件的在治疗前最好做药敏试验,采取及早用药、联合用药或中西药相结合的治疗原则。症状严重的垂危病猪应果断淘汰,连同死猪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
  • 摘要: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根据PRV-gE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构建含有PRV-gE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以系列稀释后的重组质粒作为模板来建立定量检测PRV-gE的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标准曲线的决定系数达0.9997,显示出优良的线性关系;最低可准确检测69copies/μL的核酸模板,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2%;对猪圆环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细环病毒等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临床样品的检出率高于常规PCR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PRV-gE基因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PRV野毒感染的检测与定量分析.
  • 摘要:介绍一例保育猪高残次案例,病原检测: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细菌分离:链球菌、巴氏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抗体检测结果:母猪猪瘟抗体合格率50%,伪狂犬免疫抗体合格率60%左右;母猪免疫抑制,猪瘟和伪狂犬免疫抗体不合格,体内携带大量的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和猪瘟病毒,猪体内和环境存在链球菌、巴氏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猪场连续生产,持续发病,病原浓度高,不能得到及时的清理和消毒,恶性循环,以至造成保育猪大量的死亡和淘汰。对母猪、仔猪、发病猪分别注射疫苗以及药物,效果良好。
  • 摘要:通过对近期发生的一些仔猪圆环病毒病及继发感染病例进行临床、剖检及实验室等多方面诊断,确定其主要为圆环病毒为主引起的混合感染,并提出了相应处理措施,对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一些生产中可用的建议.rn 单一的PCV感染很难造成猪发病及猪场大规模损失,该病的出现很多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作用。因此猪场出现PCV感染病猪及特别是损失很大时,应对一些日常管理措施、饲料质量、免疫程序等进行梳理,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迅速整改。生产中多见的PCV感染诱发因素主要有各类应激、霉菌毒素及重金属中毒及不合理的同时免疫等;多见的PCV混感疾病主要为PRRS、SS、HPS、支原体肺炎等。因此,猪场在处理PCV及其继发感染时,一定要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使各类方法的效果起到最佳。rn PCV感染发病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指示剂,它能够指出猪场在生产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这些环节不像其他急性传染病的发生那么容易被人们所发现。特别是在当前猪价低迷的行情下,很多生产者由于对未来的信心严重不足,而放弃了原本各类完善的疾病预防管理措施,从而使猪只健康面临极大风险。
  • 摘要:研究测定了大蒲莲猪、长蒲二元猪及杜长蒲三元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眼肌面积以长蒲猪最大,其次是杜长蒲猪,分别比大蒲莲猪提高57.36%(P<0.01)、45.01%(P<0.05);后腿比例杜长蒲最高,比大蒲莲猪提高8.89%(P<0.05);皮率以杜长蒲最低,其次是长蒲猪,分别比大蒲莲猪降低46.91%(P<0.01)和35.33%(P<0.01);瘦肉率以杜长蒲最高,其次是长蒲猪,分别比大蒲莲猪提高16.19%(P<0.05)、13.09%(P<0.05).肉色评分大蒲莲猪比长蒲二元猪提高14.29%(p<0.05);肌内脂肪含量以大蒲莲猪最高,分别比杜长蒲和长蒲提高106.67%(p<0.01)和103.76%(p<0.01).背最长肌中胱氨酸含量以大蒲莲猪最高,分别比杜长蒲和长蒲猪提高7.14%(p<0.05)和8.25%(p<0.01);蛋氨酸含量长蒲猪比大蒲莲猪提高10.65%(p<0.05),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率以长蒲二元猪最高,其次是杜长蒲,分别比大蒲莲猪提高1.00%(p<0.01)、0.87%(p<0.01).背最长肌硬脂酸以杜长蒲猪最高,其次是长蒲猪,分别比大蒲莲猪提高18.43%(p<0.01)、10.88%(p<0.05);油酸以大蒲莲猪含量最高,分别比杜长蒲和长蒲提高10.26%(p<0.05)和7.03%(p>0.05).
  • 摘要:利用长白山野杂猪为育种素材,采取常规继代选育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育种技术,经过世代选育,培育出的优质肉猪配套系专门化父本新品系选育.主选性状:生长速度、瘦肉率、肉品质.其特点是:无应激敏感基因的阳性个体,肉品质良好,遗传性能稳定.以松辽黑猪为母本育种素材,采取常规继代选育技术,经过5-6个世代选育,培育出优质肉猪配套系专门化母本新品系.主选性状:产仔性能、生长速度、肉品质.建立优质特色肉猪配套系育种体系,及其相应的配套系生产技术和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规程等.
  • 摘要:诊断是猪场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预防疾病发生、减少疾病流行、降低经济损失的有效工具.猪场为了尽快对某种疾病进行快速诊断,可以通过记录、体温、吃料、症状、剖检、药品、血检等实践诊断方针,做出初步诊断甚至确诊。在诊断过程中首先要清楚猪群感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然后积极采取对症的综合防治措施,最终使疾病得到较好的控制.随着目前疾病发生、发展日趋复杂,疾病呈早期化和全程化发展,发病猪群以断奶后的保育猪至中猪阶段最为严重.
  • 摘要:为鉴定一株2012年分离自广东省的致病菌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本研究对该分离株进行分型鉴定和MSLT分型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株是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血清型为2型;其MSLT分型为ST1型,等位基因图谱是1、1、1、1、1、1、1,与高致病性的世界大流行株P1/7同型;毒力基因型为Mrp+/Ef+/Sly+,将其命名为GD.进一步使用GD灭活菌以3×108CFU剂量3次免疫小鼠,免疫后分别使用GD,7型、9型S.suis WH和ZD进行攻毒试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免疫后小鼠抗体水平显著升高;对GD、WH和ZD的保护率分别为87.5%、87.5%和75%;免疫组小鼠血液和脏器内的细菌载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没有明显病变.本研究结果表明,GD灭活疫苗可以对不同血清型S.suis分离株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提示其具有作为预防S.suis病的有效的疫苗候选.
  • 摘要:泰万菌素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一种耐热链霉菌转化将泰乐菌素第3位进行乙酰化和第4位进行异戊酰化而获得.泰万菌素对猪肺炎支原体敏感性高、对蓝耳病毒的抑制作用也逐渐被认知并应用于生产中,本文将就泰万菌素的作用机制、在猪蓝耳病及支原体肺炎防控上的研究进行分析.rn Thacker等研究了泰万菌素对人工感染蓝耳病病毒仔猪的使用后效果,结果表明,连续使用100 mg/kg泰万菌素28 d,可以有效减轻蓝耳病病毒的复制和临床呼吸道症状。Brown等进行了蓝耳病病毒体外培养发现,在培养过程中使用泰万菌素可使感染蓝耳病病毒阳性细胞比例从75%下降到40%。这些试验研究结果均表明泰万菌素可有效抑制蓝耳病病毒的复制和增殖,减少猪群蓝耳病的发生。rn 日本某研究者,对10日龄仔猪进行人工感染猪肺炎支原体,攻毒3天后,分别以0.625、1.25、2.5、5mg/kg.bw饲混给药泰万菌素,连续给药7天,与对照组相比,肺部病变下降了86%,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Mateusen等也获得相同的效果。对4-5日龄的仔猪人工感染猪支原体,连续攻毒2天后,分别以2.5、5mg/kg.bw饲混给药酒石酸泰万菌素,连续给药7天,结果显示感染猪中未用药组的咳嗽现象较用药组多,表明该药对猪支原体疗效确实。另外未攻毒组未见有任何临床症状,说明用药后没有交叉感染。
  •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CdTe量子点(quantum dot,QDs)对仔猪空肠上皮细胞(piglets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IPEC-1)标记及增殖活性的影响,并探讨细胞标记的最佳浓度.试验设置四个浓度水平的CdTe QDs(即0.72μmol/L,1.8μmol/L,3.6μmol/L和7.2μmol/L)与细胞作用,细胞活性的测定采用MTT法.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0.72μmol/L和1.8μmol/L的细胞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且细胞形态与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而3.6μmol/L的细胞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7.2μmol/L的细胞存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该量子点对细胞膜进行了标记.由此可见,CdTe QDs的浓度与细胞的增殖活性呈剂量-效应关系,该量子点的最佳标记浓度是1.8μmol/L.
  • 摘要:通过丁香叶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干预与消除作用的研究,为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分别通过结晶紫染色(CV)和扫描电镜(SEM)的方法研究了丁香叶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及生物被膜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1/2MIC时,丁香叶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消除作用影响极显著(P<0.01).表明丁香叶水提物不仅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有抑制作用,而且对成熟的生物被膜有消除作用.
  • 摘要:刚引种的公司都会面临扩群、销售和短期盈利之间的矛盾,除了那些一下子引一整飞机种猪的公司外,大部分公司只引了100~500头,存在扩群压力。如果这些猪前三胎都用来扩群,等到群体扩大了,就错过了最佳销售时间,从而大大影响销售业绩。那些历史比较长、基础群规模比较大的种猪仍然避免不了同样的问题,因为留种的猪都是质量最好的猪,很好卖,很多公司对场长有绩效考核,育种员处于弱势地位,辛辛苦苦选的好猪都给卖掉了。从现实角度讲,三者都是同样重要的,但并不是说这种矛盾不可调和,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从笔者多年在种猪公司作育种总监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做好上市计划表,建立待售舍和测定舍,打造一支专业的销售团队,进行真正的价值育种。
  • 摘要:本研究旨在鉴定miR-183靶向脂肪发育相关基因.多种靶基因预测软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辅助受体相关蛋白6(LRP6)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均具有与小鼠miR-183结合的潜在靶位点.构建包含LRP6基因3'UTR及突变3'UTR区域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即psi-CHECK2-LRP6-3'UTR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分别与miR-183mmics和NC共转染BHK细胞,检测其荧光活性;将miR-183mimics和NC共转染3T3-L1细胞,检测内源LRP6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R-183能够显著降低野生型载体psi-CHECK2-LRP6-3'UTR的荧光活性表达(p<0.01),且内源LRP6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也受抑制.结果表明,小鼠miR-183可靶向调控LRP6基因的表达,为深入研究miR-183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脂肪形成作用机制提供基础.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引发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关系到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武汉银河猪场为个案,分析该猪场开展污染防治的措施、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经监测,粪污经沼气工程处理和还田利用后,污染物含量低于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土壤肥力有显著提高且未出现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现象.通过粪肥还田和沼气集中供户,园区减少了化肥和燃料投入,节能减排效果突出.研究表明,该猪场通过开展环境污染防治,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搭建起良性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 摘要:为深入落实《黑龙江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促进生态养猪法在我省的推广应用,提高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解决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2009年5月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组织召开了黑龙江省生态养猪试点启动工作会议,在全省确立10个猪场(户)试点启动生态养猪建设,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种猪场被选定为生态养猪典型示范试点单位,主要负责商品猪育肥的试验.实验分为2组:发酵床养猪试验组与水泥地面猪舍养猪对照组,实验分夏季和冬季两阶段进行,通过对两组猪舍环境控制分析、生产试验数据分析和生态猪肉品质及药残检测来探讨生态养猪在我省的可行性.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实行清洁养殖、节能减排,可实现“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三省”即省水、省料、省劳力;“两提”即提高免疫力、提高猪肉品质;“一增”即增加养殖效益;“零排放”即实现粪污零排放.
  • 摘要:选子午岭野猪与家猪杂交的野杂种猪(F1,F1×B,F1×Y,F1×F1)各8头,其中,B即八眉猪,Y即约克夏猪,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在同一营养水平下,研究含不同杂交组合的野杂种猪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随野猪血缘比例的升高,日增重升高,胴体斜长和饲料报酬下降,皮厚增加、背膘变薄.F1组瘦肉率最高,为62.27%,其次是F1×F1,为62.05%.相对于F1×B,和F1×Y杂交组合,F1、F1×F1组的pH值、失水率、贮存损失较低,而肉色评分和肌纤维直径则较高.综上所述:野猪与八眉猪杂交的F1代与外引品种约克夏和本地八眉猪杂交,具有提高日增重,改善肉品质的效果.
  • 摘要:为对安徽地方猪TLR4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本试验采用PCR-SSCP结合PCR产物双向测序的方法研究了皖南黑猪、圩猪、安庆六白猪、霍寿黑猪及长白猪5个群体共354个样本TLR4基因外显子3部分片段的单核苷核多态性,并对检测到的突变位点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检测到2个突变:G417A、C1027A,其基因型的分布在皖南黑猪、圩猪、安庆六白猪、霍寿黑猪和长白猪5个中外猪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G417A仅在皖南黑猪、圩猪和安庆六白猪中检测到;C1027A位点基因型分布在猪品种间的差异,是否与品种抗病性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低磷日粮中添加新型耐热植酸酶替代一部分磷酸氢钙对断奶仔猪钙磷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256头遗传背景相同、初始体重为(8.37±0.97)kg的30日龄断奶仔猪,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仔猪.4个处理分别饲喂基础日粮、低磷日粮、低磷日粮基础上添加500U/kg新型耐热植酸酶和低磷日粮基础上添加1000U/kg新型耐热植酸酶的试验日粮.结果表明:1)各处理之间血液生化指标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差异均不显著(P>0.05).2)日粮中添加500、1000U/kg新型耐热植酸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蹄骨灰分率和钙磷含量(P>0.05).3)用仔猪趾骨制成骨骼切片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500、1000U/kg新型耐热植酸酶试验组趾骨骨密质较基础日粮组和低磷日粮组均厚,骨松质较基础日粮组和低磷日粮组密集.由此可知,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新型耐热植酸酶替代部分无机磷,能有效促进仔猪机体对饲料中钙、磷的代谢.综合各项指标,1000U/kg的新型耐热型植酸酶能起到更好的替代无机磷的作用.
  • 摘要: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对雌性巴马香猪生殖调控的影响,本试验以单因子设计,从12窝分娩时间接近,胎次相同的母猪中,每窝随机选择5头35d的雌性巴马香猪,随机分配到5个处理组,第1~4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50、500和1250㎎/㎏的大豆异黄酮,第5组添加0.66㎎/㎏戊酸雌二醇,考察大豆异黄酮对香猪生长性能、初情日龄、发情率、血清激素水平、生殖器官指数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雌性巴马香猪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对香猪的初情体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各添加水平的大豆异黄酮均较大程度地延迟了香猪的初情期,且显著地降低了(P<0.01)香猪血清中的LH水平,第3、4、5组显著增加了(P<0.05)香猪血清中的FSH水平.此外,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对雌性巴马香猪的卵巢指数、子宫指数及卵巢上的黄体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减少了成功配种并产子的母猪头数,对初生仔猪的平均体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知,大豆异黄酮通过干扰雌性巴马香猪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影响了香猪的初情启动,并最终降低了香猪的繁殖力.
  • 摘要:根据河北某猪场的生产记录,引用SPSS软件对839窝大约克、长白和杜洛克纯种母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杜洛克母猪窝产仔数、活产仔数与长白和大约克产仔数差异极显著(P<0.01),杜洛克产仔数小于其他两个品种.在分析前3胎产仔数时,发现胎次对长白猪的影响不大,而对杜洛克与大约克的影响比较明显.
  • 摘要:研究测定了不同屠宰体重川藏黑猪的生长发育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结果表明,生长性能以90千克组最高,日增重达596克;胴体性能以90千克组较好,90千克组屠宰率达73.78%,极显著高于80千克和100千克组(P<0.01);三个屠宰体重组的肉质指标都在优质猪肉的范围内.综合考虑各屠宰体重组的生长发育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推荐川藏黑猪的最适屠宰体重为90千克。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苯甲酸对仔猪消化道食糜pH值、微生物菌群结构及代谢产物的影响;体外试验旨在进一步探讨苯甲酸对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直接作用.体内试验,20头18.75±0.2kg健康的DLY(杜×长×大)去势公猪,随机分为2个处理,即对照组和苯甲酸组(5000mg/kg),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14d.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添加5000mg/kg显著提高十二指肠、回肠食糜苯甲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胃、回肠、结肠食糜pH值(P<0.05)和直肠食糜pH(P<0.01).5000mg/kg苯甲酸显著提高回肠乳酸杆菌数量(P<0.05),有提高回肠和盲肠双歧杆菌及盲肠乳酸杆菌的趋势(P<0.10);对盲肠微生物代谢产物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有提高的趋势(P<0.10).研究表明,日粮添加5000mg/kg苯甲酸降低了仔猪消化道pH值,促进了有益菌的生长,改善了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并提高微生物代谢产物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
  •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水平脂肪粉对母猪的初乳及常乳中常规乳成分与乳激素的影响,试验按单因素方差设计,根据脂肪粉水平不同设3个试验组,每个组设4个重复(长白、大白母猪各2个),每个重复1头母猪.试验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1和试验组2分别在对照组的日粮基础上添加1.0%和2.0%的脂肪粉.结果表明:(1)2.0%脂肪粉添加组能显著提高常乳的乳脂和非脂固形物含量(P<0.05),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54.03%(P<0.05)和36.99%(P<0.05),而1.0%脂肪粉添加组相比对照组有提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初乳及常乳的其他指标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都随着脂肪粉用量的提高而具有升高的趋势.(2)不同水平脂肪粉对母猪常乳胰岛素(INS)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2.0%脂肪粉添加组的效果显著高于1.0%脂肪粉添加组(P<0.05).此外,常乳中生长激素(GH)及三碘甲腺原氨酸(T3)随着脂肪粉用量的提高而有升高的趋势,其余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也无明显规律.
  •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添加量的植物甾醇对肥育猪胴体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日龄相近、体重50kg左右的肥育猪15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日粮中依次添加植物甾醇0mg/kg、50mg/kg、100mg/kg、150mg/kg和200mg/kg.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水平的植物甾醇对肥育猪的屠宰率、瘦肉率以及背膘厚度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在眼肌面积方面,150mg/kg植物甾醇添加组相对其他组显著提高了肥育猪的眼肌面积(P<0.05).此外,植物甾醇对肥育猪胴体组成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的趋势,并且以150mg/kg植物甾醇添加组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混菌固态发酵菜籽饼在生长猪上进行营养价值评定.24头健康D×L×Y生长公猪(平均体重26.56±0.76kg),随机分配到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分别饲喂无氮饲粮、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菜籽饼(RSC)或发酵菜籽饼(FRSC)等氮替代饲粮(分别等氮替代基础饲粮中35%的氮).试验猪只预饲4天后,进行4天消化代谢试验,收集全部粪尿,用于测定养分消化率和利用率.试验结束后麻醉屠宰,采集回肠食糜,测定氨基酸回肠消化率.结果表明,发酵菜籽饼蛋白质、干物质、总能全肠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0.00%,82.36%,81.15%,显著高于菜籽饼(P<0.01);发酵菜籽饼氮表观(真)消化率,表观(真)利用率和消化能分别为70.00%(88.57%)、65.78%(72.35%)、12.98MJ/kg,极显著高于菜籽饼(P<0.01);发酵菜籽饼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的AID分别为74.13%、85.76%、57.57%、67.12%,除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外,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AID均显著高于菜籽饼(P<0.05),SID也具有一致的趋势.由此可见,混菌固态发酵提高了菜籽饼在生长猪上的养分消化率和利用率.
  • 摘要:为研究纤维水平对妊娠母猪血液生化指标及生殖激素影响,试验选用30头胎次、配种时间及体况均相近的经产PIC配套系父母代母猪,按要求随机分成5组,每组三个重复,分别饲喂含3%、5%、7%、9%和11%的粗纤维日粮.研究结果显示:提高日粮纤维水平可以降低妊娠母猪血清尿素氮、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P<0.05),对降低血清葡萄糖含量作用不明显,能增加各阶段孕酮和催乳素含量和降低雌二醇含量(P<0.05),当日粮中粗纤维含量达到9%时,对血液生殖激素的影响减少.
  • 摘要:我国规模化猪场普遍使用的是干料自动喂饲设备,它比人工饲喂大大节省劳动力,比稀料饲喂易于操作,更便于维护.但在这类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绝大多数猪场存在刻度下料量与实际下料量不相符的问题.刻度下料量是由于猪的营养需求和饲料类型决定,实际下料量与刻度下料量偏差太大,会影响猪群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本文比较分析了4个规模化种猪场的2种栏舍的自动化饲喂系统的180个栏的刻度与实际下料量偏差,通过研究发现,某场每个料槽实际下料量比刻度少0.16kg,那么一年按饲喂300天算,一年一头母猪少喂96kg(300*2*0.16kg),这看似节省了养殖成本,但却会造成很大一部分母猪生产性能下降.而如果每个料槽实际下料量比刻度多0.09kg,那么一年按饲喂300天算,一年一头猪多喂54kg(300*2*0.09kg),这无心中造成了饲料浪费,增加饲养成本.希望本研究可以引起大家对自动饲喂准确度的重视,为规模化猪场科学使用自动化喂料系统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 摘要:氨基酸在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日粮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对氨基酸转运体和转运通路中的相关基因产生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定量PCR芯片结果表明低水平蛋白质日粮使背肌的重量减少;饲喂25天时,氨基酸转运体SLC38A2、SLC1A7、SLC7A1、SLC7A5、SLC16A10和SLC3A2在低蛋白组的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中蛋白和高蛋白组,并且在聚类分析中聚为一类;饲喂45天时,随着日粮蛋白水平的升高转运通路中的TSC1、TSC2、mTOR、RPS6KB1和EIF4EBP1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EIF4EBP1的差异极显著(P<0.01).可能在断奶仔猪初期低水平蛋白日粮会导致氨基酸转运体高表达来维持机体内部氨基酸的平衡,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由于氨基酸转运体已经不足以平衡机体内部的氨基酸水平,氨基酸转运信号通路受到影响,mTOR的活性被抑制,从而减少核糖体蛋白激酶S6K1和真核起始因子4EBP1的磷酸化,最终蛋白质的合成减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