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生物合成
线粒体生物合成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69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专利文献511420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体育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等;
线粒体生物合成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勇、刘树森、张国华等。
线粒体生物合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11420篇
占比:99.99%
总计:511488篇
线粒体生物合成
-研究学者
- 张勇
- 刘树森
- 张国华
- 薄海
- 冉莉
- 刘江华
- 吉力立
- 周峻林
- 彭朋
- 文立
- 方伟进
- 李聪
- 熊燕
- 秦永生
- 肖新华
- 肖颖彬
- 邱霓
- 陈林
- 韩雨梅
- 丁虎
- 何俊
- 何玉莲
- 刘子泉
- 刘新辉
- 刘晓然
- 刘瑶
- 周云
- 常永霞
- 张焕莉
- 张红英
- 张雪
- 张雯
- 彭双清
- 徐划萍
- 文格波
- 李素萍
- 李芬
- 李顺民
- 杜冠华
- 束刚
- 杨靖
- 汪新宇
- 王学锋
- 王松波
- 肖娟
- 薛耀明
- 贺兴波
- 金国琴
- 钟前进
- 陈柏成
-
-
段晨;
尹聪;
李凡;
张枫琳;
马泽炜;
凌明发;
江青艳;
束刚;
王松波
-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对小鼠肌内脂肪沉积和肌肉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将成长到5周龄的雄性小鼠按体重分成3组(每组8只),适应1周后分别饲喂不添加、添加2%的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9,t11-CLA)和添加2%的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t10,c12-CLA)的日粮,正试期1个月,监测其体重和体组成的变化,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清检测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采集肌肉检测甘油三酯含量,使用油红O染色直观检测肌内脂肪含量的变化;提取腓肠肌总RNA,通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腓肠肌部位与脂肪酸转运、线粒体合成和氧化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结果表明:日粮添加c9,t11-CLA和t10,c12-CLA异构体均可以降低小鼠体重和体增重、机体脂肪比例及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增加肌肉比例(P<0.05);与c9,t11-CLA异构体相比,日粮添加t10,c12-CLA异构体可以增加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小鼠肌肉甘油三酯和肌内脂肪含量(P<0.05),增加肌肉部位脂肪酸转运、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氧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由此可见,t10,c12-CLA在肌内脂肪沉积、肌肉部位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氧化代谢方面发挥着更显著作用。
-
-
肖雪;
谭从娥
-
-
摘要:
线粒体质量控制紊乱可能与肾阳虚证能量代谢障碍相关。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动力学和线粒体自噬三者之间通过腺苷酸蛋白活化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kinase, AMPK)维持线粒体稳态,AMPK被激活后不仅是能量代谢的调节因子,同时也是线粒体稳态的调节枢纽。恢复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的平衡可能是温补肾阳中药干预的关键作用靶点。但目前研究尚处于体外细胞和动物实验阶段,应用于临床仍需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同时相关临床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可重复的临床研究;亟须发掘更多新的作用靶点,并探讨各靶点的协同作用;以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为靶点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为肾阳虚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相关文献较少,可以此类中药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
-
张丽;
王进;
李惠子;
彭辉;
何俊;
彭双清;
郭家彬
-
-
摘要:
目的:探讨氟他胺对人肝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抗氧化通路Nrf2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人源肝细胞HepG2,氟他胺(0~50μmol/L)给药24 h,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tDNA拷贝数和线粒体生物合成关键蛋白的表达,再通过应用基因敲降和特异性激活剂或抑制剂等技术方法进一步观察ERK1/2对氟他胺诱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Nrf2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氟他胺可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mtDNA拷贝数和ERK1/2、PGC-1α蛋白均呈现剂量依赖性上升;ERK1/2抑制和激活能改变氟他胺诱导的mtDNA拷贝数和PGC-1α的表达;Nrf2通路抑制可影响氟他胺诱导的mtDNA拷贝数和ERK1/2、PGC-1α的表达。结论:氟他胺可影响线粒体生物合成,其机制与Nrf2介导的ERK1/2改变密切相关。
-
-
冯同;
高瑕;
王波;
李万成
-
-
摘要: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严重影响肺通气与换气功能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供给及信息传导的中心,决定着细胞的生存和(或)死亡。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主要包括线粒体自噬、生物合成及动力学(融合/分裂)等调节过程,这些细胞过程通过清除衰老损伤的线粒体、补充新的线粒体、促进线粒体内容物交流来维持线粒体数量与功能的稳定。近年来研究显示,线粒体质量控制在IPF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IPF中,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活性氧产生增加,诱发细胞凋亡,线粒体融合增强,线粒体自噬及生物合成减少。本文就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在IPF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
王茹;
王承龙
-
-
摘要:
目的 对国内近20年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探索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2000年1月—2020年6月已发表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分别以作者、机构、关键词作为节点进行共现分析,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时间演化分析及突现分析,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 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68篇,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发文量最多,作者以丁晓雯与宁俊丽发文量最多,但缺乏合作.国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线粒体生物合成信号通路、线粒体生物合成与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凋亡的交互关系及线粒体合成相关蛋白的表观遗传学修饰.结论 运用CiteSpace分析国内近20年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文献,较为直观地展现线粒体生物合成的研究概况,对其研究热点及前沿形成大致认识,为确定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
-
-
-
张群子;
范瑛;
汪年松
-
-
摘要: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持续高血糖状态引起的氧化应激是DN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环节,活性氧的过度产生超出了机体正常的清除能力,从而引起组织、器官氧化损伤,特别是线粒体损伤.机体高血糖状态会造成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的恶性循环,因此本文就线粒体损伤机制的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包括线粒体三磷酸腺苷生成、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线粒体动力学紊乱、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生物合成在DN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降低DN的发生率、延缓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
王宇超;
刘岳恒;
谷天祥
-
-
摘要: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中AMPK/PGC-1α信号通路表达是否改变,探究该通路在房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我科行心脏手术的患者76例,根据术前24 h动态心电图及病史分为房颤组(41例)和窦性组(35例),术中切除左心耳组织留存.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心耳组织中AMPK、PGC-1α、NRF1、TFAM的表达量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左心耳组织TFAM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AMPK、PGC-1α、NRF1、TFAM的表达水平与术后早期房颤之间的关系.结果 WB结果显示,与窦性组相比,房颤组左心耳组织内的AMPK、PGC-1α、NRF1、TFAM的表达明显降低(AMPK:0.75±0.27比0.47±0.43;PGC-1α: 0.55±0.10比0.35±0.10;NRF1:0.67±0.11比0.46±0.15;TFAM:0.88±0.19比0.58±0.30;P均<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房颤组的左心耳TFAM水平较窦性组明显降低(8.86±2.13比5.98±2.5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FAM为术后早期房颤的影响因素(b=-0.55,P<0.05),低水平TFAM会增加术后新发房颤的风险.结论 AMPK/PGC-1α信号通路参与了房颤过程,其表达在房颤心患者房内降低.TFAM为术后早期房颤的相关因素,低水平TFAM会增加术后发生房颤的风险.
-
-
-
-
-
-
- 苏州怡彼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19-01-18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SKQ1二季膦盐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2,3‑二甲基‑对苯醌、硝酸银和11‑溴十一酸溶于乙腈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加热到80°C,搅拌下滴加过硫酸铵,滴加完毕后,在此温度下继续反应直到TLC显示反应完毕,过硅胶柱得到2,3‑二(10‑溴葵基)‑5,6二甲基‑对苯醌;2)将第一步产物溶于乙腈,加入三苯基膦,90°C下搅拌过夜,蒸除乙腈,乙酸乙酯洗掉未反应原料得到粗产物,过硅胶柱纯化后得到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SKQ1衍生物2,3‑二(10‑三苯基溴化磷葵基)‑5,6二甲基‑对苯醌。本发明合成了一种新的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SKQ1的二季膦盐衍生物;由于比SKQ1多了一个季膦盐基团,增强了化合物的水溶性,使其更有利于医药和化妆品的应用;合成条件温和,溶剂可以重复再利用,节约生产成本;使得水溶性更强的线粒体抗氧化剂SKQ1衍生物研究提供了基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