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耐力运动

耐力运动

耐力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335篇,主要集中在体育、内科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9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96090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健与美、湖北体育科技、辽宁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五届中国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大会暨第四届全国老年基础与转化医学论坛、第四届中国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大会等;耐力运动的相关文献由638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健、丁树哲、张勇等。

耐力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9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6090 占比:99.66%

总计:96418篇

耐力运动—发文趋势图

耐力运动

-研究学者

  • 卢健
  • 丁树哲
  • 张勇
  • 陈彩珍
  • 吴毅
  • 曾凡星
  • 贺道远
  • 邱守涛
  • 刘善云
  • 常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玉娇; 苏坤霞
    • 摘要: 背景:研究表明小鼠体内解偶联蛋白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和Ⅲ型纤维连接蛋白域蛋白5(fibronectin typeⅢ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5,FNDC5)是影响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的关键蛋白。耐力运动能够有效减轻小鼠体质量,但高强度耐力运动对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白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PGC-1α和FNDC5蛋白表达的影响尚无确切定论。目的:研究高强度耐力运动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解偶联蛋白1、PGC-1α和FNDC5的影响。方法: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通过8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营养性肥胖小鼠模型,对照小鼠一直使用常规饲料喂养。构建成功的肥胖小鼠经过1周适应性跑台运动后进行高强度耐力跑台运动,对照组和肥胖模型组小鼠不运动。8周后分离各组小鼠附睾和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并对比各组脂肪质量变化;取部分脂肪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剩余脂肪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解偶联蛋白1、PGC-1α和FNDC5的表达情况并对比各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高脂诱导能明显增加小鼠体内白色脂肪的质量,并引起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增大;②高脂诱导能明显减少白色脂肪FNDC5蛋白的表达,解偶联蛋白1和PGC-1α略有减少,但与正常小鼠无明显差异;③高强度耐力运动能有效减少高脂诱导肥胖小鼠体内白色脂肪质量并明显减小脂肪体积;④高强度耐力运动能明显增加高脂肥胖小鼠体内白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PGC-1α和FNDC5蛋白的表达,提示高强度耐力运动能够明显促进白色脂肪组织的棕色化过程,从而加速小鼠脂肪产热,达到减去白色脂肪组织的目的。
    • 吴敏; 张业廷; 王璐; 王军威; 金毓; 单继新; 白冰怡; 袁琼嘉
    • 摘要: 目的:同步训练能同时提高机体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系统评价同步训练当中不同序列的耐力和力量训练改善体成分和引起激素反应的对比结果,为同步训练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和一定借鉴.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EBSCOhost、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同步训练中不同序列对体成分和激素影响的相关文献,纳入体成分和激素两类指标.检索时间均为建库到2020年6月,对纳入研究使用Cochrane手册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计19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共纳入510例受试者.耐力-力量序列训练259例,力量-耐力序列训练271例.②两组在体质量、瘦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百分比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在体脂率指标上的百分比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WMD=0.96,95%CI:0.29-1.63,P<0.01),力量-耐力序列更具有优势.腰围百分比变化也存在显著性差异(WMD=-2.43,95%CI:-3.88-0.97,P<0.01),耐力-力量序列更具有优势.③体脂百分数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训练背景者、男性、老年人更容易获得这种力量-耐力序列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干预后的5-8周时便己出现.④两组在运动前与运动后即刻血清皮质醇百分比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睾酮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WMD=27.37,95%CI:15.24-39.50,P<0.001),耐力-力量序列上升更明显.结论: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①同步训练中采用力量-耐力序列对体脂百分数的降低较耐力-力量序列更显著,这种优势更多的与无训练背景、男性和老年人因素特别相关,且在5-8周的短期训练后就可以获得;②在同步训练当中采用耐力-力量序列对腰围和运动后即刻的睾酮升高的干预较力量-耐力序列具有更好的效果,因此采用耐力-力量序列对于降低内脏脂肪以及诱导运动后合成代谢都有明显优势.
    • 吴敏; 张业廷; 王璐; 王军威; 金毓; 单继新; 白冰怡; 袁琼嘉
    • 摘要: 目的:同步训练能同时提高机体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系统评价同步训练当中不同序列的耐力和力量训练改善体成分和引起激素反应的对比结果,为同步训练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和一定借鉴。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EBSCOhost、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同步训练中不同序列对体成分和激素影响的相关文献,纳入体成分和激素两类指标。检索时间均为建库到2020年6月,对纳入研究使用Cochrane手册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计19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共纳入510例受试者。耐力-力量序列训练259例,力量-耐力序列训练271例。②两组在体质量、瘦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百分比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在体脂率指标上的百分比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WMD=0.96,95%CI:0.29-1.63,P0.05),而血清睾酮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WMD=27.37,95%CI:15.24-39.50,P<0.001),耐力-力量序列上升更明显。结论: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①同步训练中采用力量-耐力序列对体脂百分数的降低较耐力-力量序列更显著,这种优势更多的与无训练背景、男性和老年人因素特别相关,且在5-8周的短期训练后就可以获得;②在同步训练当中采用耐力-力量序列对腰围和运动后即刻的睾酮升高的干预较力量-耐力序列具有更好的效果,因此采用耐力-力量序列对于降低内脏脂肪以及诱导运动后合成代谢都有明显优势。
    • 魏睿元; 赵一萍; 白东义; 韩海格; 王希生; 阿娜尔; 乌英嘎; 芒来; 李旭东
    • 摘要: 旨在应用核磁共振(^(1)H-NMR)技术研究蒙古马耐力训练前后血浆代谢组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6匹去势蒙古马:年龄(5.33±0.82)岁、体高(136.83±0.75)cm、体长(143.33±2.58)cm、胸围(157.17±2.04)cm、管围(18.45±0.27)cm,进行15及30 km步法为快步的耐力运动训练,采集其训练前后共计24份血液样本。采用氢质子共振频率600.13 MHz的Bruker AV III核磁共振谱仪测定血浆代谢物谱图信息。通过R语言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程序包及SPSS 20.0软件一维方差分析检验,鉴别组间代谢模式及差异代谢标志物。结果表明,在蒙古马15和30 km两次运动前后血浆代谢物中共发现4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5 km运动前后鉴定出21个差异代谢物,运动后发现乙醇、甘露糖下降,葡萄糖、乙酰乙酸、丙酮酸、乳酸、肌酐、甘油、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异丁酸、蛋氨酸、2-羟基异丁酸、O-乙酰肉碱、3-羟基异丁酸、3-甲基-2-氧代戊酸、3-羟基异戊酸升高。30 km运动前后鉴定出10个差异代谢物,运动后发现乙醇、葡萄糖、赖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酰胺、τ-甲基组氨酸、缬氨酸下降,甲醇、肌酸升高。对15与30 km运动后进行比较发现,丙氨酸、柠檬酸、乙酸、赖氨酸、丙二酸、丙酮、2-羟基异戊酸、2-羟基异丁酸、泛酸、甜菜碱、异丁酸下降,乳酸、二甲基砜、丙酮酸、N-苯乙酰甘氨酸、马尿酸盐、甲醇、3-羟基异戊酸升高。在蒙古马15和30 km两次运动前后血浆代谢物中共发现47种差异代谢物,且两次运动前后的差异代谢物类别存在明显不同。蒙古马30 km负荷以脂肪酸有氧代谢为主方式供能,而15 km负荷以糖酵解无氧代谢为主的方式供能,酮体代谢是能量供应模式转换的过渡性阶段。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耐力型运动马的训练及选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车开萱; 邱俊强
    • 摘要: 人体代谢系统使用各种膳食常量营养素作为供能物质的能力非常灵活。研究证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能维持肌糖原并且优化运动表现。而关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研究已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饮食的基础涉及“脂肪适应”,会显著增加脂肪氧化,降低次最大强度运动时碳水化合物的氧化,从而使运动员在保存肌糖原的同时最大化地利用脂肪。就理论而言,这可以提高耐力表现,因为肌糖原有限,其减少是疲劳产生的原因,而保证充足的糖原储备是耐力比赛的关键。本研究主要根据脂肪适应策略是否涉及碳水化合物恢复进一步细分相关研究,介绍在耐力运动和高强度运动中不同适应周期的脂肪适应策略的研究发现。总体而言,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restricted carbohydrate diets,RCDs)会使高强度运动受损,并在免疫系统维护、疲劳缓解以及肌肉质量提升等方面存在潜在的局限性。对于耐力运动来说,在没有碳水化合物恢复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几个月的RCDs才有改善耐力运动表现的可能性,脂肪适应周期过短还会导致长时间运动表现受损,而脂肪适应与碳水化合物恢复相结合的周期化饮食策略可以维持耐力表现,并且带来更大的代谢益处。
    • 严世振; 王正光; 张琪涵; 白学军; 金花
    • 摘要: 目的探讨耐力运动对脑白质纤维结构的特异性影响。方法采用纤维束自动定量分析(AFQ)技术重建脑部主要神经纤维,比较优秀长距离径赛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脑白质主要纤维束扩散值,以揭示长距离径赛运动员脑白质微结构特点。结果运动员胼胝体小钳前中部节段各向异性分数(FA)高于非运动员,胼胝体小钳前部节段和右侧钩束部分节段的FA显著低于非运动员,且FA的差异源于径向扩散系数的差异。结论耐力运动可改变脑局部纤维结构,为研究耐力运动强化脑神经元间的纤维连接提供了依据。
    • 李晶; 胡建平; 张媛媛
    •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CT影像测定健美操运动员在耐力运动期间补充氨基酸对其肌肉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12名健美操运动员随机分配到氨基酸(AA)组或安慰剂(P)组,每组6名,接受了4周(T2~T5)全身耐力训练,CT影像分析受试者运动前(T1)及每周训练之后(T2~T5)肌肉损伤情况。结果显示:(1)与P组相比,AA组肌肉损伤情况得到极大改善。(2)与T1时相比,P组T2时1 RM深蹲和1 RM卧推下降,两组均在T3时1 RM深蹲和1 RM卧推略有增加,T4和T5时显著增加(P<0.05)。(3)P组T2时血清肌酸激酶和尿酸显著升高,T2~T5时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和血清22 kDa生长激素含量显著升高,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而AA组变化不显著。(4)P组T4时总睾酮含量显著降低,T2~T4时,AA组含量高于P组。总之,健美操运动员在耐力运动期间补充氨基酸对其肌肉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梁丹丹; 杨万琪
    • 摘要: 高血压病以动脉血压的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对人体的影响表现在对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造成的并发症。我国每年由高血压造成脑卒中的病例超过150万,高血压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与健康。1958-2015年的全国范围高血压抽样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8岁以上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75岁以上居民为59.8%。
    • 金平平; 朱海心; 邵宇飞; 崔三军; 吴科雨; 孟祥伟
    • 摘要: 目的探讨耐力运动对关节炎大鼠氧化应激、软骨炎性表达及CHRNA7信号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组、关节炎组、低耐力组、中耐力组、高耐力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及氧化应激水平差异性;采用热板致痛阈值(PWTL)及机械性撤足阈值(PWT);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炎性因子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中a7nAChR、STAT3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的形态。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健康组大鼠膝关节软骨表面平整光滑,无裂缝或缺损;关节炎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的表面不平整,有缺损;低耐力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的表面比较光滑、平整;中、高耐力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的表面平整,软骨细胞排列较为整齐。与健康组相比,关节炎组TNF-α、IL-1水平升高(P<0.05);与关节炎组相比,低耐力组、中耐力组和高耐力组TNF-α、IL-1水平降低明显(P<0.05);与低耐力相比,中耐力组TNF-α、IL-1降低明显(P<0.05);与中耐力组相比,高耐力组TNF-α、IL-1水平升高(P<0.05)。与健康组相比,关节炎组大鼠PWTL、PWT、SOD、GSH-Px、α7nAChR、STAT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与关节炎组大鼠相比,低、中和高耐力组大鼠PWTL、PWT、SOD、GSH-Px、α7nAChR、STAT3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与低耐力组相比,中耐力组PWTL、PWT、SOD、GSH-Px、α7nAChR、STAT3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与中耐力组相比,高耐力组PWTL、PWT、SOD、GSH-Px、α7nAChR、STAT3水平下降,MDA水平升高(P<0.05)。结论中强度耐力运动可抑制TNF-α、IL-1炎性水平,改善疼痛水平及氧化应激反应,对关节起到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α7nAChR/STAT3蛋白表达有关。
    • 孙红梅; 孙强; 张茂林
    • 摘要: 肠道菌群和线粒体交互作用的研究已进入国内外研究者的视线。线粒体在能量代谢、ROS产生及炎症调节中的作用决定了其在耐力运动中的核心地位,而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肠道黏膜屏障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如SCFAs、次级胆汁酸、H_(2)S、NO等可直接参与或间接通过PGC-1α、SIRT1和AMPK等转录共同激活因子和转录因子参与线粒体能量代谢、ROS产生和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线粒体可通过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和黏膜免疫反应,影响肠道菌群,且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亦会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因此,研究耐力运动的极端生理环境下运动员肠道菌群与线粒体的交互作用及其机制,对于靶向作用于肠道菌群调控线粒体功能,管理耐力运动员竞技运动表现及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