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荧光性质

荧光性质

荧光性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0篇、会议论文105篇、专利文献70738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光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暨第十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等;荧光性质的相关文献由293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光祥、冯云龙、刘国成等。

荧光性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0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105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70738 占比:98.67%

总计:71693篇

荧光性质—发文趋势图

荧光性质

-研究学者

  • 刘光祥
  • 冯云龙
  • 刘国成
  • 王莹
  • 关磊
  • 张秀清
  • 谭民裕
  • 邝代治
  • 刘伟生
  • 卢文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凯民; 郭津榕; 张倩; 唐怀军; 王玉娜; 马钰璐
    • 摘要: 以半刚性吡啶鎓两性离子化合物1,1′-((2,3,5,6-四甲基-1,4-亚苯基)双(亚甲基))双(4-羧基吡啶-1-鎓)氯化物(H_(2)LCl_(2))为配体,采用常温挥发法得到了去质子化配体(L)的单晶,并用配体H_(2)LCl_(2)与CdCl_(2)在中性pH常温条件下合成了一例具有分离正负电荷中心配合物[CdCl_(2)(H_(2)O)_(2)]·H_(2)O.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去质子化配体L结晶于Monoclinic晶系的I2/m空间群,其结构中具有分离的正负电荷中心.配合物结晶于Monoclinic晶系P21/n空间群,相邻Cd(Ⅱ)离子间通过相同朝向的“凹”字形去质子化配体桥连形成梯形一维链,而后一维链间通过丰富的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其骨架延续了配体的特点,存在分离的电荷.此外,荧光研究表明,配合物显示了与配体相似的蓝色荧光特征,但由于配合物体系形成后共轭程度的增强,电子转移跃迁的存在,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较配体增强,发射峰位置出现蓝移,最强发射峰在436 nm处.
    • 刘双; 胡明斐; 李磊磊; 王文珍
    • 摘要: 在溶剂热的条件下,以2,2⁃双(羟甲基)丙酸(Hdmpa)为配体制备了3个新的二维镧系配合物[Ln_(2)(dmpa)_(4)]Cl_(2),其中Ln=Eu(1)、Tb(2)、Dy(3),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这3个配合物是同构的,它们的Ln(Ⅲ)离子通过羧基桥联形成了二维层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组装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镝配合物的磁性研究表明,羧基桥联的Dy(Ⅲ)⁃Dy(Ⅲ)之间存在弱的铁磁相互作用。而铕和铽配合物的荧光研究表明,它们分别展现出了Eu^(3+)的特征红光发射和Tb^(3+)的特征绿光发射。
    • 王慧; 崔光伟; 曹文; 刘世雄; 刘洋; 谷晓霞
    • 摘要: 采用色胺与2-羟基-1-萘甲醛缩合反应合成萘酚醛席夫碱,通过溶剂扩散法将该萘酚醛席夫碱与二水合氯化铜反应,培养出萘酚醛席夫碱铜金属配合物晶体.对该萘酚醛席夫碱及其铜金属配合物进行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确定铜配合物结构为两分子萘酚醛席夫碱中酚羟基的氧原子和亚胺基的氮原子与铜离子配位,形成四配位的平面四边形配位几何.测定该化合物和铜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和荧光性能,该萘酚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及荧光发射强度均比其配体增强,研究结果为发展萘酚醛席夫碱类铜离子荧光探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樊晔; 曹崇梅; 方云; 夏咏梅
    • 摘要: 提出了一种生物质碳源借助自组装和自交联手段“构筑”碳基荧光纳米点(FNDs)的新策略,不同于经历裂解、脱水、缩聚和碳化等复杂且不可控反应的“合成”途径。本文以共轭亚油酸(CLA)为碳源,利用其表面活性和聚合活性制得呈蓝绿光发射的自交联共轭亚油酸囊泡基荧光纳米点(SCU-FNDs),粒径易控(平均粒径为17 nm)且具有良好水分散性,FNDs产率高达73.9%。该法简便温和、绿色经济、有利于大规模制备。荧光实验结果显示SCU-FNDs的荧光强度随囊泡表面羧酸基团减少而减弱,随自交联度增大而增大;同时其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温度线性响应性,升/降温过程均符合I/I0=−0.00977T+1.229(T=25–85°C,R2=0.99)。这些荧光特性皆可以用SCU-FNDs的自组装和自交联结构特性予以解释。
    • 黄小冬; 程炯佳; 陶程龙; 王健; 王小锋; 吴刚; 刘光祥
    • 摘要: 以1,4,5,8-萘四羧酸为原料,在溶剂热条件下原位反应合成得到一个具有3D拓扑结构的发光钡基金属有机骨架(MOF):[Ba(dna)(H_(2)O)_(2)]n(1,H_(2)dna=1,8-萘二甲酸酐-4,5-二羧酸),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粉末X射线衍射技术对其进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1包含一个π共轭基团和酸酐基团的有机配体dna^(2-),荧光和紫外研究表明其能灵敏地检测溶液中的芳香胺,可能是MOF结构中配体的酸酐基团和氨基之间的反应驱动的,这大大提高了荧光发射强度,并达到裸眼可见的颜色变化。此外,以配合物1为前驱体在中等温度下直接煅烧制得了单一晶型的纳米BaCO_(3)颗粒。
    • 石明凤; 顾江红; 万毅; 徐中轩
    • 摘要: 在2,5-二甲氧基对苯二甲酸(H_(2)DTA)的存在下,不同结构的咪唑衍生物1,2,4,5-四(1H-咪唑-1-基)苯(1,2,4,5-TIB)、1,4-双(4-甲基-1H-咪唑-1-基)苯(1,4-BMIB)和1,4-双(4-甲基-1H-咪唑-1-基)萘(1,4-BMIN)在溶剂热条件下分别与锌离子反应构筑出3个三维金属有机骨架:{[Zn(DTA)(1,2,4,5-TIB)_(0.5)]·1.5H_(2)O}_(n)(1)、[Zn(DTA)(1,4-BMIB)_(0.5)(H_(2)O)]_(n)(2)和{[Zn(DTA)(1,4-BMIN)]·H_(2)O}_(n)(3)。单晶结构解析揭示3个配合物均属于单斜晶系。其中,四配位1,2,4,5-TIB参与构筑的配合物1具有拓扑符号为(6^(2).8^(4))的四连接框架。而具有纤细骨架和低配位数的1,4-BMIB与1,4-BMIN参与构建的配合物2和3则分别是二重穿插的pcu型和三重穿插的dia型框架。此外,对比配体和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发现配合物的荧光较配体有了明显的增强和蓝移现象。
    • 冯泳兰; 蒋伍玖; 张复兴; 邝代治
    • 摘要: 采用间苯二(取代水杨醛酰腙)(H_(4)L)与R^(2)_(3)SnOH溶剂热反应,或间苯二甲酰肼、3-叔丁基水杨醛和三环己基氢氧化锡一锅溶剂热法反应,合成了4个新的有机锡配合物(SnR_(2))_(2)L(1~4),其中,H_(4)L=m-Ph(CONH—N=CH(o-OH)PhR^(1))2;R^(1)=NEt_(2),R^(2)=Ph(1);R^(1)=3,5-di-tert-butyl=3,5-t-2Bu,R^(2)=Ph(2);R^(1)=3,5-t-2Bu,R^(2)=Cy(3);R^(1)=3-tert-butyl=3-t-Bu,R^(2)=Cy(4)。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1)H、^(13)C、^(119)Sn)核磁共振谱表征,并用X射线衍射方法确证配合物1~4的结构。配体H_(4)L的2个取代水杨醛酰腙链向内取向并与锡原子配位形成3个内向E型配合物1~3,取代水杨醛酰腙链向外取向并与锡原子配位形成外向E型配合物4。配合物1、2和4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3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锡与配位原子构成畸形双角三锥构型。配体、配合物-三氯甲烷溶液的荧光性能表明,当具有弱荧光的配体m-Ph(CONH—N=CH(o-OH)PhNEt_(2))_(2)(H_(4)L^(1))和无荧光的配体m-Ph(CONH—N=CH(o-OH)Ph(3,5-t-2Bu))_(2)(H_(4)L^(2))分别与苯基锡、环己基锡配位后,配合物-三氯甲烷溶液发出强荧光。
    • 王婷; 黄磊; 吕新月; 李滨汐; 韩建刚; 李胎花
    • 摘要: 由于赭曲霉毒素A(OTA)是谷物、食品和饲料中的主要真菌污染物之一,具有慢性毒性作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威胁。探究不同酸碱度与3种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构建的微环境对OTA荧光性质的影响,为开发检测OTA的新方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利用OTA在不同条件下存在的形态,即波长330和380 nm处分别对应OTA的两种存在形态:单阴离子(OTA^(-))和双阴离子(OTA^(2-));采用荧光分析法研究了聚乙烯亚胺(PEI)、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3种典型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不同pH条件下对OTA荧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提供的微环境与缓冲体系溶液的pH结合促使诱导OTA在溶液中去质子化,由此可用来调节OTA的荧光性质。与无表面活性剂相比,在不同酸碱度缓冲溶液中3种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EI、CTAB和PDDA对OTA荧光性质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构建OTA的荧光检测方法以及提高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提供重要依据。
    • 李巧; 赵洋; 王恩举
    • 摘要: 建立了一个基于芳叉丙二腈的高活性迈克尔系统2,2′-[(5-叔丁基-2-羟基-1,3-苯撑)二甲川]双丙二腈(1),能迅速吸收空气中的水,生成稳定的氧杂迈克尔加成产物2-[5-叔丁基-3-(2,2-二腈基-1-羟乙基)-2-羟基苄叉]丙二腈(2).在二甲亚砜(DMSO)中,各种碱性催化剂都能使化合物2脱水生成化合物1,同时发射红色强荧光.在PBS缓冲溶液(pH=10)中,化合物2立即脱水生成化合物1,随后又缓慢加水转变为化合物2.加热吸附在硅胶上的化合物2的荧光由蓝色变为红色,温度降低后荧光又恢复为蓝色.因此,吸附了化合物2的硅胶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热敏荧光材料.此外,吸附了化合物1的硅胶还对某些有机蒸汽具有荧光响应.
    • 杨晓婷; 姚世博; 任瑞; 李来仪; 杨翰文; 赵红昆; 穆建帅
    • 摘要: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个以2,6-二氨基嘌呤(Hdap)和硫酸根阴离子(SO_(4)^(2-))为混合配体的金属配合物{[Cd_(0.5)(Hdap)(H_(2)O)(SO_(4))]·H_(2)dap}.采用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a=0.67173(5)nm,b=1.18597(6)nm,c=1.20074(9)nm,α=93.145(5)°,β=106.550(2)°,γ=102.383(5)°,V=0.92066(11)nm^(3),Z=2.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为单核结构,分别通过O(5)—H(5B)…O(2)和N(6)—H(6A)…N(1)氢键连接成一维链和二维平面结构.游离的H_(2)dap^(+)阳离子通过5组氢键将相邻二维面相连接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荧光性质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可用作良好的发光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