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金属有机骨架

金属有机骨架

金属有机骨架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3年内共计293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7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854419篇;相关期刊244种,包括功能材料、广东化工、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5广东省药师周大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金属有机骨架的相关文献由613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荣、谢亚勃、王刚等。

金属有机骨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54419 占比:99.98%

总计:2855053篇

金属有机骨架—发文趋势图

金属有机骨架

-研究学者

  • 李建荣
  • 谢亚勃
  • 王刚
  • 赵亮
  • 张国亮
  • 仲崇立
  • 韩正波
  • U·米勒
  • 张英
  • 王海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林令琪; 陈进; 钱昆; 赵亮; 史一杰
    • 摘要: 背景: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领域,其核心金属离子普遍以铁离子、钴离子、铜离子、锌离子为主,但对基于同等重要的锰离子的金属有机骨架研究还存在很大空缺.目的:制备锰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装载抗肿瘤药物黄芩苷,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通过水热搅拌法合成锰基金属有机骨架[Mn3(μ3-ade)2(OA)2]作为药物载体装载抗肿瘤药物黄芩苷,在装载药物前后分别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样品的结构、形貌、粒径进行表征分析,并考察锰基金属有机骨架的载药释药性能.结果与结论:①当结晶时间为15 h时,合成样品的衍射峰位置、晶化度和衍射峰强度最佳;锰基金属有机骨架在pH=5.8的条件下更稳定;②装载药物后,锰基金属有机骨架的晶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证实药物装载成功,在载体与药物质量比为1∶1、装载时间为8 h的条件下,载药率可高达(43.12±1.93)%;③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载药锰基金属有机骨架在pH值为5.8模拟肿瘤微环境释放介质中的累计释放率为(71.84±5.96)%,在pH值为7.4模拟人体微环境释放介质中的累计释放率为(48.90±7.21)%;④结果显示,在药物装载过程中晶体结构和形态发生转化,实现对黄芩苷的成功装载,并能根据pH值响应控制药物释放,从而形成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
    • 毛轶琳; 朱舟; 王剑
    • 摘要: 背景:如何实现将细胞外蛋白质有效运输至细胞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纳米载蛋白质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的有效递送得到一定的实现.然而,载蛋白质纳米体系进入内体/溶酶体后,很大程度上仍无法避免被降解的现状,从而阻碍了蛋白质发挥作用.目的:综述近年来促内体/溶酶体逃逸的载蛋白纳米系统的研究进展,概述促进载蛋白纳米系统在细胞内体/溶酶体逃逸的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章检索,检索时限为2000-2021年.英文检索词为"Endosome escape, Lysosome escape,Nanoparticles,Protein delivery",中文检索词为"内体逃逸、溶酶体逃逸、纳米材料、蛋白质递送".对比纳入与排除标准将所有文章进行初筛,最终纳入89篇文章进行综述.根据内体、溶酶体逃逸机制的特点,对无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生物相关材料的功能特点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由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向细胞内递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内体/溶酶体逃逸相关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质子海绵效应、膜失稳和膜融合等机制,通过上述各机制,载蛋白纳米系统得以成功转递至细胞质内,并发挥其相应功效.②目前最常用于促进载蛋白纳米系统在细胞内体/溶酶体逃逸的4类纳米材料为: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和生物相关纳米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设计新颖、可定制性和pH响应性等优点,在治疗癌症、杀伤肿瘤、基因编辑和降低血糖等临床研究领域已初显优势.③为进一步扩大具有促内体/溶酶体逃逸功效的载蛋白纳米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未来需要进行更详尽的纳米材料安全性及机制把控方面的研究.
    • 徐佳; 孙星; 李珊; 陆金仁; 杨婷婷
    • 摘要: 传统分离膜因存在渗透性和选择性相互制约、孔隙率低、膜孔尺寸不易控制、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差等缺点,在诸多领域应用中受到限制.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在膜材料中掺入某些特定纳米材料作为分散相来构筑新型混合基质膜,以增强分离膜的分离性能,同时赋予抗污染性能、高强度等.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s)作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重要子类,具有独特的孔结构、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是一类构筑混合基质膜的高性能分散相材料.本文主要对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的ZIFs型混合基质膜及制备方法进行了归类和介绍,并以分离性能和运行稳定性为指标,对ZIFs在膜中掺杂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其次概述了其在脱盐、染料废水处理、重金属离子、大分子蛋白质去除等领域的应用进展;最后总结了ZIFs型混合基质膜材料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 吴官永; 王筱倩; 党雪平; 陈怀侠
    • 摘要: 以溶剂热法制备磁性MIL-100(Fe)微粒,并应用于黄瓜中氯吡脲的磁固相萃取(MSPE).通过透射电镜、热重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材料进行表征.该磁微粒在水溶液中显示出优异的分散性.研究磁微粒用量、样品溶液pH、盐度和解吸溶剂体积对磁萃取的影响.在最佳的萃取条件下,建立黄瓜中氯吡脲残留的MSPE-HPLC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500μg·kg^(-1),相关系数(R^(2))为0.9992.检测限(LOD)为1.4μg·kg^(-1),日间和日内精密度(RSD,n=4)小于8.8%.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结果符合GB 23200.110—2018的精密度要求.
    • 杨林; 吕美婵
    • 摘要: 以相转化法制备PVDF基膜,通过IRMOF-3@PAA复合材料实现对其亲水改性,并采用界面聚合方法成功制备IRMOF-3@PAA/PVDF复合纳滤膜。用FT-IR、SEM和AFM等测试手段对IRMOF-3@PAA改性PVDF膜及复合纳滤膜的表面基团、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用静态水接触角和Zeta电位对膜的亲水性及荷电性进行了测试,并考察了IRMOF-3@PAA复合材料的改性对IRMOF-3@PAA/PVDF复合纳滤膜纯水通量及脱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IRMOF-3@PAA的改性,PVDF膜的亲水性显著提高,水接触角从71.55°降低至23.43°,IRMOF-3@PAA/PVDF复合纳滤膜的聚酰胺分离层结构更加致密、完整。虽然复合纳滤膜的荷电性较未改性的膜并未发生显著改变,但IRMOF-3@PAA/PVDF复合纳滤膜的脱盐性能显著提升,对MgSO_(4)可以达到93%以上的截留率,并且随着IRMOF-3@PAA添加量的增加,复合纳滤膜对Na_(2)SO_(4)的去除率也逐渐增加,最高可达到94.16%。
    • 庞欢
    • 摘要: 超级电容器(SCs)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与传统的可充电电池相比,具有更快的充放电速率、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长的循环寿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多样的组成结构和高度分散的金属活动中心等优势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逐渐成为高性能电化学储能材料的研究热点.然而,MOFs直接作为SCs电极材料的使用仍面临着导电性差和机械、化学稳定性差的问题.在此,主要阐述MOFs及其复合物在超级电容器材料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MOFs基超级电容器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展现出独特的性质和新颖的功能,说明MOFs构筑的超级电容器在新能源储存与转换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对MOFs基超级电容器实际应用进行分析与展望.
    • 贺洁雅; 冯爽; 孔令伟
    • 摘要: 使用成本低廉的商业化原料,通过微波法快速简易地合成两种具有四个苯环长度的双齿羧酸配体L_(1)与L_(2),再运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两种相同结构的类UiO型锆基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Zr-L_(1)与Zr-L_(2).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氢波谱、热重分析等表征手段探究了锆基MOFs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其具有较为均匀、稳定的纳米级孔道.
    • 李红霞; 吴杰; 张庆堂; 王坤杰
    • 摘要: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因其高比表面积、高孔容以及结构可调控等特性,可用作自牺牲模板或者前驱体合成纳米多孔炭材料。本文选择以沸石咪唑酯基骨架材料8(ZIF-8)为前驱体,并结合KOH活化法,系统研究了活化剂用量对材料孔结构、比表面积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所得氮掺杂纳米多孔炭(ZDPC)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介孔结构。以其为电极材料,在2 M KOH中构建了对称超级电容器,在50 W kg^(-1)功率输出时,可以提供6.4 W h kg^(-1)的最大能量密度。当最大功率输出为10 k W kg^(-1),器件依然具有5.3 W h kg^(-1)的能量密度,以及良好的倍率性能。在2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1万次,未出现容量衰减。
    • 郭丽囡; 王雅慧; 闫萌; 冀欠欠; 姜心瑶; 王曼曼; 王茜; 郝玉兰
    • 摘要: 利用溶剂热法构筑了CeDUT-52吸附剂,将其用于水中双酚A(BPA)、双酚F(BPF)和双酚AF(BPAF)3种双酚类化合物的分散固相萃取(DSPE),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建立了水中3种双酚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构筑的CeDUT-52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金属Ce成功掺杂于八面体结构的DUT-52中,掺杂后的吸附剂粒径变小。实验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洗脱溶剂种类以及洗脱体积对水中3种双酚类化合物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40 mg吸附剂在20 min内即可实现对目标物的完全吸附。采用最优DSPE条件,BPA和BPF在0.3~300μg/L范围内,BPAF在0.6~6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1~0.2μg/L和0.3~0.6μg/L,在1、5、10μg/L 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82.5%~1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10%,富集因子为92~102。该方法快速、灵敏,能够满足水中双酚类化合物的分析要求。
    • 杨赟; 李立恒; 陈秀云; 黄婷; 孙勇; 杨水金
    • 摘要: 以[Co(2,2´-bipy)_(3)]Cl_(2)·5.5H_(2)O为基体材料,利用水热合成法构筑[Co(2,2´-bipy)_(3)]_(3)(P_(2)W_(18)O_(62))复合吸附剂。通过FT-IR﹑EDS﹑TG﹑BE6T等进行分析可知该材料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大的比表面积。探讨影响复合吸附剂对MB溶液吸附效果的不同条件。研究表明引入杂多酸构筑的复合吸附剂能有效地抑制二联吡啶配合物自身的水溶性,在有利于MB吸附的碱性和高温条件下最大吸附量可以达到80.97 mg/g。通过复合吸附剂的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可知MB溶液的吸附过程为自发且吸热的(ΔG00)。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