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羊

岩羊

岩羊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人与自然、动物学研究、四川动物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中国林学会青年学术年会等;岩羊的相关文献由37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振生、王小明、滕丽微等。

岩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93.0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16%

专利文献>

论文:10 占比:5.78%

总计:173篇

岩羊—发文趋势图

岩羊

-研究学者

  • 刘振生
  • 王小明
  • 滕丽微
  • 李志刚
  • 张致荣
  • 胡天华
  • 曹丽荣
  • 李新庆
  • 任雷
  • 刘翔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毛泽恩; 白文科; 付励强; 蔡天贵; 黄耀华; 洪洋; 侯金; 罗欢; 张晋东; 周材权
    • 摘要: 为了明确当前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水鹿(Rusa unicolor)、岩羊(Pseudois nayaur)、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等6种兽类在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否有分布,利用文献检索、野外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与社区访问等方法展开调查。当前文献表明,上述6种兽类在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存在争议。野外调查共记录样线84条,均未发现上述6种兽类。问卷调查总计241人受访,其中12%表示保护区内有金猫分布,10.4%表示有四川羚牛分布,8.7%表示有岩羊分布,3%表示有水鹿分布,1.2%表示有中华斑羚和川金丝猴分布。红外相机监测未拍摄到上述6种兽类。本研究通过以上方法未在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内发现这6种兽类,仅中华斑羚仍有分布于保护区的可能。期望本研究可为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提供基础信息,也为其他保护区制定分布存疑物种调查计划提供参考。
    • 赵朋波; 邱开阳; 谢应忠; 刘王锁; 李小伟; 陈林; 王继飞; 孟文芬; 黄业芸; 李小聪; 杨浩楠
    • 摘要: 研究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对贺兰山岩羊的合理管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调查,对不同海拔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阐明1100~1500 m、1500~2000 m、2000~2500 m和大于2500 m的4个海拔段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探讨植被与岩羊等草食动物的关系及海拔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共记录到30科62属87种,主要为禾本科、蔷薇科和菊科等植物;同时,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科、属、种的数量和组成存在差异。随着海拔上升,岩羊主要活动区的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升高,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征;灌木植物物种丰富度、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出沿海拔上升而降低的特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因此,针对不同海拔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不同,建议对岩羊的合理管护在不同海拔地区采取不同措施,以达到防止植被退化和促进岩羊种群健康发展的目的。
    • 谢建冲; 孟德怀; 李宗智; 张致荣; 刘振生; 滕丽微
    • 摘要: 为了解宁夏贺兰山岩羊的种群现状,2020-2021年的8月和12-1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样线法对岩羊(Pseudois nayaur)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利用R 4.0.1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密度,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显示,夏季岩羊种群数量为5176(2554-10490)只,种群密度为2.674(1.320-5.420)只/km^(2);冬季岩羊种群数量为15752(7294-34017)只,种群密度为8.139(3.769-17.58)只/km^(2);多数观测距离样线垂直距离在0-200 m之内。岩羊主要集群形式:夏季为雌幼群(52.17%);冬季为混合群(26.60%)。岩羊平均群大小:夏季为(6.261±8.023)只,冬季为(4.064±4.229)只,群大小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显著(P=0.010),集群大小多集中于1-5只之间,最大为47只。夏季调查中,雄性个体占比11.27%,雌性个体占比56.74%,幼体/亚成体占比31.99%;冬季调查中,雄性个体占比29.61%,雌性个体占比50.15%,幼体/亚成体占比20.24%;夏季和冬季岩羊组成成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01)。
    • 丁乙轩; 刘鹏; 李宗智; 孟德怀; 刘振生; 滕丽微
    • 摘要: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岩羊集群类型与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及其冷暖季间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岩羊2771群次,总计4942只次,平均集群大小为(1.78±1.49)只,最大群20只,最小群1只。集群类型共6种,分别为单个雄性、单个雌性、母仔群、雄性混合群、雌性混合群和雌雄混合群,其中,单个雄性出现996次(35.94%);单个雌性出现675次(24.36%);母仔群322群(11.62%),790只次;雄性混合群243群(8.77%),703只次;雌性混合群129群(4.66%),323只次;雌雄混合群406群(14.65%),1455只次。总的来看,各类型集群出现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集群类型出现频次在冷暖季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1)。岩羊在冷暖季均以单个个体出现情况较多,集群大小在冷暖季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集群类型群平均大小和群大小在冷暖季间也均无显著差异。
    • 刘家林; 熊欢; 田春英; 马琴; 邓静; 游章强
    • 摘要: 为研究岩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的季节变化,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草青季(5月上旬)和草枯季(10月上旬)共20个岩羊新鲜粪样菌群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从20份样品中共测得1302393条序列.降噪后平均产生5813个扩增序列变体(ASV),通过对ASV特征表注释,结果显示:在岩羊肠道中检测到的微生物共属于17个门,34个纲,81个目,132个科,204个属.草青季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44.27%)、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25.21%)、拟杆菌门Bacteroidota(23.26%),其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25.54%);草枯季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64.39%),厚壁菌门Firmicutes(16.27%),拟杆菌门Bacteroidota(8.57%),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46%),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54.83.%).青草季岩羊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枯草季(P<0.01).综上所述,季节变化对岩羊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
    • 刘钊; 郑文芳; 仁文俊; 买春海; 张贵弟; 何海通; 杨爱芳; 许智玮; 镡宝娃; 李刚; 谢宗平
    • 摘要: 同域分布物种的生境特征以及共存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通过生境分析可以探明物种的生境偏好和生态位分化的程度,对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2018年7月~8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岩羊(Pseudois nayaur)和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bobak)的栖息生境,共测定了3个地形因子,探讨了它们的生境偏好和生态位的分异特征。地形因子的比较结果表明,2种兽类的海拔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坡度和坡向因子均差异显著(P<0.05);2种兽类利用生境的地形因子与随机样点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资源选择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岩羊和旱獭对2700m以上的海拔区间均偏好选择;并对坡度区间大于29°表现为喜爱;与旱獭相比,岩羊尤其喜爱在高海拔和高坡度值区域活动;二者更偏好选择阴坡和半阴坡,对阳坡的选择性都表现为不喜爱。核密度曲线估计亦能够反映出二者的资源偏好以及生态位分化程度。
    • 甫跃辉
    • 摘要: 弈族十月太阳历,认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用时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十月太阳历将一年等分为十月,每月三十六天,两个月为一季,余下的五至六天为过年日。一月是狩猎月,二月是盖房月,三月是花开月,四月是鸟叫月,五月是山火月,六月是饥饿月,七月是采集月,八月是麦黄月,九月是闲散月,十月是醉酒月。为了方便交流,弈族先民又用十种动物来命名这十个月,依次是虎月、水継月、鳄月、蟒月、穿山甲月、麂月、岩羊月、猿月、豹月和四脚蛇月。
    • 閆曉娜; VCG(摄影)
    • 摘要: 近日来爆红的藏族小哥丁真,带红了他的家乡——甘孜。甘孜,处在四川省最西端,位于川、藏、滇、青四省之交,是“康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入目皆是雪山、冰川、高寒草原,四川的吉祥物大熊猫少见踪迹,反而有岩羊、雪豹,乃至藏原羚、藏野驴等“高原精灵”在此出没。
    • 单秀琪; 王芮; 张致荣; 朱泽宇; 刘振生; 滕丽微
    • 摘要: 哺乳动物的毛有保暖、保护身体、散热和感觉震动等功能。换毛是哺乳动物过冬的方式之一,岩羊(Pseudois nayaur)也具有换毛的现象。实验通过对冬、夏季节祁连山地区岩羊粗毛显微形态指标的测量,来对比祁连山地区岩羊不同部位粗毛在冬、夏季节的差异和共性。结果表明,岩羊粗毛髓质发达,除蹄部和腿部外,髓质指数保持在90%以上。此外,推测岩羊粗毛保温性能保持由躯干部向四肢端部递减的趋势,臀部保温性能最佳。腿部和蹄部皮质指数最大,利于提高耐磨性,强化保护功能。为应对寒冷环境,岩羊粗毛横向和纵向同时扩大,髓腔所占比例提高,体现了岩羊不同部位的粗毛对季节变化的适应性。
    • 提布
    • 摘要: 为了解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种群的基本情况和活动规律,采用固定样线法、访谈法,结合红外相机观测,对2011—2016年期间曲宗贡区域的岩羊种群数量、分布情况、海拔梯度、日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岩羊种群数量平均值为107±5.6只,存在一定的年间种群数量波动,同时种群的雌雄个体活动存在社群分离现象.岩羊主要活动区域包括姬妞沟、姬妮沟、达瓦粗、粗瓦粗等地.另外,岩羊全年活动的平均海拔为4380±20.5 m,全年活动海拔跨度637 m,表现出了一定的季节性迁移行为.不同活动时间段,日活动节律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