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饥饿

饥饿

饥饿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8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动物学、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8篇;相关期刊1375种,包括青年博览、水生生物学报、渔业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0年中国首届渔药研制与规范使用专题学术大会暨中国水产学会渔药行业协作网成立大会、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第21次全国工业表面活性剂发展研讨会等;饥饿的相关文献由4132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志强、张小平、张宏杰等。

饥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5 占比:95.2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38 占比:4.62%

总计:2988篇

饥饿—发文趋势图

饥饿

-研究学者

  • 姜志强
  • 张小平
  • 张宏杰
  • 程爱国
  • 付世建
  • 佚名
  • 吴立新
  • 沈文英
  • 彭永臻
  • 王军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美娟; 柳济琛
    • 摘要: 饥饿,一直是人类历史中最痛的灾难。与此同时,全球超过8.2亿人正经历着饥饿导致的长期营养不良,每9人中就有1人在挨饿。根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数据,全世界仍有4400万人处于饥荒的边缘,但全球有1/3的食物被损耗和浪费掉了,每年全球食物损耗和浪费量约为13亿吨。
    • 肖泽恒; 甘甜; 秦钟; 章家恩; 石兆基; 张春霞
    • 摘要: 福寿螺是一种具有重大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生物,威胁水稻和水生作物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饥饿胁迫是生物经常面临的环境压力之一,为探讨福寿螺对饥饿胁迫的生理生态学响应,以稻田福寿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0 d、20 d和30 d的饥饿胁迫对福寿螺生长、抗氧化系统及生化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福寿螺自由水含量持续上升,从20 d开始显著高于对照(P<0.05),30 d时处理组福寿螺自由水含量平均值为84.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0%(P<0.05)。饥饿胁迫使福寿螺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壳高和壳口长从20 d开始显著低于对照(P<0.05)并持续至试验结束。体质量、壳宽和壳口宽在前20 d并未与对照组产生显著差异,随着饥饿时间延长至30 d,各生长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面对饥饿胁迫,福寿螺消化腺抗氧化能力提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从20 d开始显著高于对照并持续至试验结束(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在前20 d未与对照形成显著差异,但随饥饿时间延长至30 d而显著高于对照(P<0.05);饥饿胁迫对福寿螺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无显著影响;甘油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10 d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随后迅速降低,在20 d和30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脂肪含量在3个观测时段内均低于对照(P<0.05),糖原含量在20 d时开始低于对照并持续至试验结束(P<0.05);总蛋白含量只有在30 d时显著低于对照(P<0.05),其他观测时段并未与对照形成显著差异。总之,福寿螺可通过减缓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消耗内源性生化物质等一系列生理机制来缓解短期饥饿胁迫带来的影响,限制食物来源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福寿螺的暴发与危害。
    • 王海山; 叶乐; 陈治; 杨超杰; 胡清雨
    • 摘要: 为揭示饥饿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幼鱼形态性状的影响,建立其饥饿状态的判别标准,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眼斑双锯鱼饥饿和非饥饿群体之间形态特征的差异。实验设置饥饿和非饥饿(对照组)2个组,处理7 d后测量体质量并拍照。用图像分析技术对2个群体眼斑双锯鱼幼鱼的14个形态性状进行准确测定,采用t检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统计方法分析饥饿对眼斑双锯鱼形态性状的影响。t检验结果显示,除了尾柄高,其余形态参数在饥饿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多个形态比值参数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用形态性状或形态性状比值均可将试验鱼分为两大类(饥饿组和对照组);对直接测量获得的形态性状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只获得1个主成分,主要反映整体形态的变化,而对形态比值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4个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的幼鱼形态上的差别主要是由头部形态、鳍相对位置和尾柄部位差异引起。分别运用形态性状及形态比值数据进行判别分析构建了典则判别函数方程,验证证实使用经形态比值数据建立的判别函数可信度高于使用未经处理的形态性状数据建立的方程。研究结果证实,饥饿影响了眼斑双锯鱼的形态性状,可利用判别方程对眼斑双锯鱼的饥饿状态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可为眼斑双锯鱼的生态调查和人工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 胡伟胜; 马春艳; 马凌波; 张凤英; 刘志强; 赵明; 王伟
    • 摘要: 为了给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苗种培育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基础理论数据,采用投喂-饥饿饥饿-投喂的处理方式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分别开展营养储存饱和点实验(PRS)和不可恢复点实验(PNR),研究饥饿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蜕皮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实验中,投喂时间≤2 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为0;投喂时间≥4 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和发育时间与连续投喂组(F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投喂4 d-饥饿组(F4S组)大眼幼体蜕皮后Ⅰ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大眼幼体的PNR实验中,饥饿2 d时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仅为(30.00±13.23)%。Ⅰ期仔蟹的PRS实验中,连续饥饿组(S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为0,而投喂2 d-饥饿组(F2S组)、投喂3 d-饥饿组(F3S组)和F组3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投喂1 d-饥饿组(F1S组)和F2S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且F1S组Ⅰ期仔蟹的发育时间显著延长(P<0.05)。Ⅰ期仔蟹的PNR实验中,除饥饿1 d-投喂组(S1F组)外,F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各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而发育时间却与饥饿时间呈正相关;饥饿时间≥2 d时,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个体大小明显变小。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值是3.57 d,Ⅰ期仔蟹的PRS;和PNR;值分别是0.90 d和2.01 d。研究结果表明,新蜕皮的大眼幼体必须给予充足的饵料才可确保高的存活率,大眼幼体投喂6 d后可以适当减少投喂量,短期饥饿对Ⅰ期仔蟹蜕壳和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Ⅰ期仔蟹的耐饥饿能力强于大眼幼体。
    • 丁爱侠
    • 摘要: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饥饿胁迫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鳃、肝胰腺、心脏和肌肉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抗氧化酶研究结果表明: 日本蟳体内 SOD 和 CAT 的活性显示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 SOD 活性在组织间分布大小顺序为心脏>鳃>肌肉>肝胰腺, CAT 大小顺序为肝胰腺>心脏>鳃>肌肉. 两种酶在饥饿胁迫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6 d 内 SOD 整体表现出刺激作用, 鳃中 CAT 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 肝胰腺中CAT 活性先降后增. 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显示: 饥饿胁迫下日本蟳4种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鳃细胞的损害表现为鳃丝水肿、角质层变薄、线粒体部分溶解;肝胰脏细胞的主要损害特征为肝管微绒毛减少、部分线粒体解体、内质网扩张以及少量细胞核不规则;心脏细胞中部分线粒体溶解、肌原纤维肿胀;肌肉细胞部分细胞核染色质固缩. 由此可见, 日本蟳机体本身对饥饿胁迫具有有限的防御能力.
    • 范志红
    • 摘要: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感觉饥饿,就会积极寻求食物,有吃东西的强烈愿望;一旦感觉饱了,就会自动停止进食。一段时间再也不想吃东西。这种感觉就叫作食物的饱腹感。对于体力活动过于繁重的士兵和运动员,以及那些希望增加体重的人来说,如果一份食物带来的饱腹感低一些,就可以在一餐当中吃进去更多的能量,增强体力,维持和提高体重;反过来,对于运动不足的人、希望减肥的人和因为慢性疾病需要控制饮食的人来说,如果食物带来的饱腹感高一些,就可以在不感觉饥饿的同时减少食物能量,从而控制和降低体重。
    • 全敏; 邢卉春
    • 摘要: 目的探讨Beclin 1在NS5ATP9抑制饥饿诱导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将HepG2细胞用EBSS饥饿不同时间点,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S5ATP9、Beclin1及bax蛋白的表达变化;将NS5ATP9的siRNA及过表达载体分别转染HepG2细胞48 h后,用EBSS饥饿细胞24 h,通过蛋白质印迹检测bax的变化;应用Beclin 1siRNA抑制Beclin 1表达后,转染NS5ATP9过表达载体,EBSS饥饿细胞24 h,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胱冬肽酶-3/7(caspase-3/7)的活性变化,同时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S5ATP9、Beclin1,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饥饿HepG2细胞0、6、12、18、24 h后,NS5ATP9及bax的蛋白表达量相应升高。NS5ATP9表达被抑制后,bax蛋白表达量增加。饥饿HepG2细胞24 h后,Beclin 1表达被抑制,caspase-3/7的活性增加(P=0.001),NS5ATP9抑制caspase-3/7活性的作用减弱(P<0.01)。NS5ATP9对bax的负性调控作用减弱。结论Beclin 1通过下调bax的表达部分参与了NS5ATP9抑制饥饿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
    • 肖懿哲; 陈小灵; 孙玉龙; 张子平; 王艺磊; 朱友芳
    • 摘要: 为了解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受精卵的孵化及幼体发育机制,本研究对其章鱼胺受体基因(OsOARβ2R)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研究了OsOARβ2R在不同组织/器官、刚孵出的幼体不同饥饿时间及不同的胚胎发育时期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为:OsOARβ2R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158 bp,编码385个氨基酸,有7个跨膜结构域,具有G蛋白偶联受体的共性,其中TM3、TM5、TM6、TM74个跨膜结构相对保守。经氨基酸同源对比及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与加州双斑蛸(O.bimaculoides)的OAR的一致性最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成体10个组织/器官中,OsOARβ2R在后唾液腺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脑和小肠;在幼体饥饿实验中,随着饥饿时间的推移,OsOARβ2R的表达水平在饥饿2 d后显著降低,在饥饿3 d时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表达水平达到最高,之后表达水平开始回落;OsOARβ2R在中华蛸整个胚胎发育周期均可检测到,且在多细胞期表达水平最高,后显著下降,黑珠期显著高于红珠期及初孵幼体。这些结果为研究中华蛸受精卵的孵化及幼体发育机制、提高人工育苗效率提供了基础资料。
    • 钟全福; 陈斌; 樊海平; 林煜; 卓玉琛; 张晶晶
    • 摘要: 探讨饥饿胁迫对似鱼句早期仔鱼开口摄食及生长的影响,确定初次摄食期和饥饿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PNR),为其人工育苗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观测了饥饿对早期仔鱼卵黄囊吸收、形态、行为、生长、存活及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并确定其PNR和初次投喂最佳时间。结果显示,在水温(25.5±1.2)°C的条件下,似鱼句仔鱼4日龄开口摄食,5日龄卵黄消耗殆尽,混合营养期仅1 d,5、6日龄初次摄食率达到峰值(100%),8~9日龄到达PNR,从开口摄食到PNR的时间为4~5 d,50%累计死亡率时间与PNR出现在同一天;在饥饿状态下,体质量在6日龄后出现负增长,而全长在9日龄后出现负增长,相对肥满度不断下降,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可作为判别似鱼句饥饿仔鱼的重要依据。结果表明,似鱼句属于混合营养期相对较短的鱼类,其仔鱼耐受饥饿的能力较差;在水温(25.5±1.2)°C的条件下,人工繁育似鱼句仔鱼可在4日龄开始投喂,初次投喂最佳时间为5日龄,但初次投喂最迟不宜超过7日龄。
    • 袁胜利
    • 摘要: 饥饿和粮食不安全被视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应对。尽管没有明确的“国际粮食法”领域,但国际法的许多领域以某种方式处理与全球饥饿和粮食不安全有关的问题。饥饿和粮食不安全是极其复杂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固有的有限学科视角来理解和解决。本文认为,粮食制度理论--主要在社会学领域发展和使用的分析工具--可以提供一个有用的手段,通过它更好地揭示国际法在构成全球粮食关系中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