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436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水生生物学报、生态学报、淡水渔业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三峡地区特色渔业发展论坛、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2010年中国首届渔药研制与规范使用专题学术大会暨中国水产学会渔药行业协作网成立大会等;中华倒刺鲃的相关文献由350位作者贡献,包括付世建、唐洪玉、张耀光等。

中华倒刺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5.0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2436 占比:94.64%

总计:2574篇

中华倒刺鲃—发文趋势图

中华倒刺鲃

-研究学者

  • 付世建
  • 唐洪玉
  • 张耀光
  • 郑永华
  • 周兴华
  • 李忠利
  • 曾令清
  • 李秀明
  • 万全
  • 付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金伟; 田兴; 谢敏; 李绍明; 袁希平; 邓时铭; 宋锐
    • 摘要: 为明确湖南某养殖基地中华倒刺鲃大量死亡的原因,本研究采用常规方法从患病中华倒刺鲃肝脏、肾脏和脾脏等组织及腹水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AH32,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利用K-B法检测菌株AH32对30种药物的耐药性;利用PCR分析该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及检测该菌携带的毒力基因;通过动物人工感染实验分析菌株致病性。结果显示,AH32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AH32株对葡萄糖、麦芽糖、七叶苷等反应均为阳性,对乳糖、尿素、蜜二糖等反应均为阴性;16S rRNA基因序列与嗜水气单胞菌ATCC7966的同源性为99.78%。综合菌株理化和分子特征,确定该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表明,AH32株的序列型为ST251。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等19种抗菌药物敏感,对链霉素、呋喃唑酮、氨苄西林等11种抗菌药物中度敏感或耐药。经鉴定,该菌株的毒力基因型为alt+aer-aha+ahp+lip+ela+。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AH32株对中华倒刺鲃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人工感染实验鱼的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同,且从实验中华倒刺鲃的肝脏、肾脏、脾脏和腹水中可重新分离到该嗜水气单胞菌。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华倒刺鲃具有致病性,可选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防治该菌的感染,为中华倒刺鲃的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 胡兰; 李忠利; 张同平; 韦尚青; 肖梦; 王梅余
    • 摘要: 在实验室水族箱环境条件下,对不同养殖密度下乌江中华倒刺鲃仔鱼的摄食、生长和存活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养殖密度对中华倒刺鲃仔鱼的摄食、生长和存活都有明显的影响。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的摄食强度、饵料系数、存活率、全长、体质量以及特定生长率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提出,在实际苗种生产中,在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和培育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的放养密度,能有效促进仔鱼摄食和生长并提高仔鱼成活率。
    • 谢鸿伟
    • 摘要: 中华倒刺鲃(学名:Spinibar-bussinensis)是鲤科、倒刺鲃属鱼类,分布于长江及其附属水系,尤以上游云南、四川、湖南各地江河分布较广,体长81~221mm,体延长而侧扁,背腹缘均为浅弧形,吻圆钝而突出,口亚下位,腹视呈马蹄形,鼻孔近眼前缘,眼侧上位,眼间隔较宽,须2对,较发达,鳞较大,侧线完全,背鳍外缘微凹,鲜活鱼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泛银色光泽,绝大多数鳞片边缘为黑色,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其食性较广,以水生植物,水生昆虫及淡水壳菜为食。
    • 付翔; 付成; 肖玲韬; 樊捷; 付世建
    • 摘要: 为考察群体中不同的个性组成对鱼类集群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选取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依次测定其活跃性和社会性,随后分别根据活跃性和社会性的高低分为高、低和混合活跃性(或社会性)鱼群,考察鱼群中不同个性组成对集群时的整体运动特征以及每尾鱼的个体运动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华倒刺鲃的个性特征稳定且个体间变异较大;(2)高活跃性鱼群的运动时间比和速度同步性均大于低活跃性鱼群,而混合鱼群位于二者之间且与两个同质性鱼群均无显著差异;高社会性鱼群速度同步性显著小于低社会性和混合社会性鱼群,而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活跃性特征与集群运动时每尾鱼的运动特征(速度及其同步性等)相关,社会性特征不仅与上述运动特征关联,还与凝聚力大小(距鱼群质心距离)相关。研究表明:(1)鱼群的活跃性和社会性组成均对集群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内在机制截然不同。主要表现为:就活跃性而言,群体的运动状态是由群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决定(平均决定机制);就社会性而言,少数低社会性成员对鱼群的运动水平表现有着主导作用(少数决定机制);(2)实验鱼的活跃性在集群行为中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留,可能是其平均决定机制的基础;实验鱼的社会性和集群时凝聚力的关联可能是其少数决定机制的原因。中华倒刺鲃稳定的个性变异、个性组成与鱼群运动特征的密切关联及其内在机制的复杂性可能有利于该物种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下完成不同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 付翔; 付成; 樊捷; 肖玲韬; 付世建
    • 摘要: 为了探讨鱼类个性特征(勇敢性和社会性)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及其与食物占有能力之间的关联,实验选取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分别测定其勇敢性、社会性和单尾饲养条件下的食物占有能力(摄食率)和生长、集群时每尾鱼个体运动特征及其食物占有能力(摄食率)。研究发现:(1)中华倒刺鲃的勇敢性和社会性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且两者呈显著负相关,但均与食物占有能力无关联;(2)社会性高的个体集群时运动时间比和速度同步性较低。(3)集群时较为活跃且距离鱼群质心距离较远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食物占有能力。研究表明:(1)中华倒刺鲃的社会性在集群运动时能够很好的保留,且个性差异会对集群运动特征产生重要影响。(2)在集群行为中,群体成员运动特征的异质性会导致其食物占有能力出现差异,这进一步表明个性分化对鱼类的集群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 罗玉莲; 庞旭; 刘蒨莹; 张永飞; 付成; 付世建
    • 摘要: 为了探讨鱼类能量代谢特征个体变异及其生态关联,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C条件下测定44尾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力竭运动后峰值代谢率(Peak metabolic rate,PMR)、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低氧胁迫后峰值代谢率PMR和低氧胁迫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hypoxia oxygen consumption,EPHOC)。研究发现,中华倒刺鲃能量代谢特征参数存在较大个体差异,RMR、力竭运动后PMR、EPOC、低氧胁迫后PMR和EPHOC分别为193.62—460.33[mg O_(2)/(kg·h)]、617.9—2165.02[mg O_(2)/(kg·h)]、28.76—267.20 mg O_(2)/kg、484.3—1142.97[mg O_(2)/(kg·h)]和30.27—211.88 mg O_(2)/kg。力竭运动后PMR(r=0.348,P=0.010)和低氧胁迫后PMR(r=0.449,P=0.002)与RMR间均呈显著正相关;EPOC与RMR间呈显著负相关(r=-0.426,P=0.004),而EPHOC与RMR间的关系不显著(r=-0.292,P=0.054);力竭运动后PMR与EPOC间(r=0.424,P=0.004)和低氧胁迫后PMR与EPHOC间(r=0.391,P=0.009)均呈显著正相关。力竭运动后PMR与低氧胁迫后PMR(r=0.673,P<0.001)和EPOC与EPHOC(r=0.526,P<0.001)在个体差异均显著正相关;然而力竭运动后PMR和EPOC分别显著高于低氧胁迫后PMR与EPHOC(P<0.05)。研究表明:维持代谢较高的中华倒刺鲃个体有助于其快速提升有氧功率输出以维持高的游泳运动能力;而较低维持代谢个体具有相对较高的EPHOC有助于机体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提升其低氧耐受能力。中华倒刺鲃能量特征的个体变异可能是经长期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结果。
    • 刘耀辉; 谢云龙; 张子恒; 杨馨悦; 卢敏芳; 蒲德永; 王志坚; 张耀光; 刘小红
    • 摘要: 为探讨鱼类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的功能,研究以本土淡水养殖鱼类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实验材料,克隆其TRPV1基因,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蛋白结构,并检测其组织表达谱。克隆所得到的TPRV1基因片段长2023 bp。该序列所编码的蛋白具有6次跨膜结构域、锚蛋白重复结构域和离子转运结构域。中华倒刺鲃TRPV1基因在脑的各部分区域及肠、肾等组织均有表达。为检验TRPV1基因的表达是否受到温度变化的调控,实验鱼被分为磷酸缓冲液(PBS)和脂多糖(LPS)组,并分别于不同温度(25°C和35°C)处理1h、6h和24h后,检测TRPV1在间脑和延脑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温度变化和LPS处理会引起该基因在间脑和延脑表达量的明显变化,但两种组织的变化模式相反,且具有时间特异性。综上,中华倒刺鲃TRPV1的表达具有温度和体内炎症的敏感性,并可能具有组织和时间的特异性。
    • 唐容; 吕红健; 付梅; 苏胜齐; 姚维志
    • 摘要: 为探究盐酸四环素(TCH)和茜素红S(ARS)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的影响及标记效果,丰富鱼类荧光标记模式,研究使用TCH(100—500 mg/L)和ARS(100—300 mg/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进行双重浸染荧光标记,实验共设置5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浸染时间均为24h.结果显示,经90d的养殖实验后,标记鱼的耳石(包括矢耳石和星耳石)、倒刺、鳍条和鳍棘均能检测到双重荧光标记环,且TCH产生的黄色荧光环比ARS产生的红色荧光环更接近骨质结构内部.较高浓度处理组的矢耳石(≥300 mg/L TCH和≥150 mg/L ARS)、星耳石(≥300 mg/L TCH和≥200 mg/L ARS)和倒刺(400—500 mg/L TCH和150—300 mg/L ARS)中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n≥2),但所有处理组的侧线鳞和非侧线鳞的荧光标记不明显(0≤n≤1).经200—500 mg/L TCH和150—300 mg/L ARS处理的鳍条,及经300—500 mg/L TCH和200—300 mg/L ARS处理的鳍棘中可以同时检测到明显的TCH和ARS的标记环(n≥2).此外,在整个实验中各处理组标记鱼与对照组相比,在生长和存活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使用TCH和ARS双重标记中华倒刺鲃幼鱼是可行的.双重荧光标记方法在水生生物标记回捕实验及实验性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黄艳; 彭敏锐; 夏继刚
    • 摘要: 驯化有益假说(Beneficial acclimation hypothesis)认为生物表型的适应性变化会增强其在诱导这些变化产生的环境中的生理机能或适合度.然而,由于动物不同生理生态性能对环境驯化的响应可能不一致,那么,测试表型性状的选择对驯化有益假说的验证就尤为关键.为此,整合表征动物生存适合度的不同生理生态性能并探究其对环境驯化的响应模式就十分必要.以我国长江中上游广泛分布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对象,考察了驯化温度(18°C、28°C)和测试温度(18°C、28°C)及其交互作用对该物种有氧运动能力和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驯化有益假说等相关假说的验证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中华倒刺鲃不同生理生态性能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存在差异:(1)驯化温度对表征中华倒刺鲃无氧运动能力的快速启动游泳无显著影响(除最大加速度外)(P>0.05),研究数据倾向于支持无益假说(No-advantage hypothesis);(2)驯化温度对表征中华倒刺鲃有氧运动能力的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crit)和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影响显著(P<0.05),18°C驯化-18°C测试下的Ucrit和MMR均优于28°C驯化-18°C测试下的Ucrit和MMR,结果部分支持驯化有益假说和冷有益假说(Cooleris better hypothesis);(3)驯化温度、测试温度、游泳速度对中华倒刺鲃的运动代谢率(Active metabolic rate,MO2)和单位距离能量消耗(The energetic cost of transport,COT)影响显著(P<0.05).值得关注的是,当游泳速度小于30cmn/s时,驯化温度对MO2和COT无影响,结果支持无益假说;而当游泳速度大于30cm/s时,在特定的流速下经过28°C驯化的中华倒刺鲃无论在28°C还是18°C的测试环境下MO2和COT均较低,结果倾向于支持热有益假说(Warmer is better hypothesis).研究结果提示:驯化有益假说并不具有普遍性,热驯化相关假说的验证不仅受表型性状选择的影响,而且还与测试的环境选择压力有关.
    • 杜强; 赵谱远; 杨昌齐; 李道友; 徐飞; 周路; 李正友
    • 摘要: 为了提高中华倒刺鲃的生产性繁殖能力,加大开发应用力度,试验选用马来酸地欧酮(DOM)、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按照不同配比组成混合催产剂,对70尾2~5年龄中华倒刺鲃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混合催产剂注射效应时间在15~20 h之间,平均产卵率为79.68%,平均受精率为92.33%,平均孵化率为69.5%.结论:在水温为25°C条件下,使用DOM 8 mg+LRH-A230μg+HCG 2000 IU配比的混合型催产剂效果更好,产卵率为100%,产卵量0.4万~0.5万粒/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