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铅中毒

铅中毒

铅中毒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28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32篇、会议论文146篇、专利文献1717篇;相关期刊1006种,包括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职业卫生与病伤、广东微量元素科学等; 相关会议86种,包括广东省职业健康协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研讨会等;铅中毒的相关文献由5812位作者贡献,包括沈晓明、颜崇淮、吴宜群等。

铅中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32 占比:61.15%

会议论文>

论文:146 占比:3.04%

专利文献>

论文:1717 占比:35.81%

总计:4795篇

铅中毒—发文趋势图

铅中毒

-研究学者

  • 沈晓明
  • 颜崇淮
  • 吴宜群
  • 吴胜虎
  • 李玲
  • 蒋云生
  • 张树球
  • 章依文
  • 赵正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佳敏; 严建
    • 摘要: 近年来肛肠疾病发病的率呈升高趋势,民间使用“土方”治痔的情况亦大有存在。而关于使用“土方”引起重金属中毒的临床案例也时有报道,其中包括银屑病服用中药偏方引起急性铅中毒以及癫痫患者口服偏方后致铅中毒等[1-2]。我院2019年收治了1例为治疗混合痔使用“土方”后逐渐出现以神经损害为主的全身多系统症状,经检测,患者血铅、尿铅升高,予以驱铅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愈。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 苗杨
    • 摘要: 目的对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5720例儿童血铅水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以指导该地区预防儿童铅中毒工作的开展。方法对康平县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5720例7岁以下的儿童进行血铅含量测定,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被调查儿童中,平均血铅水平为(52.84±5.16)μg/L,铅中毒比例为9.28%,其中血铅水平最高、血铅中毒比例最高的年龄段均为2~3岁,其后依次为3~4岁、1~2岁。男孩、吸吮手指或啃咬玩具、进食含铅量较高食物、居住地距离马路较近或经常外出、同居住者中有吸烟习惯、同居住者工作环境含铅较高、母亲初中以下学历均为影响儿童血铅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亲年龄则为儿童血铅水平的保护因素。结论康平县儿童血铅水平处于正常状态,铅中毒比例低于10.00%,但部分年龄段儿童中毒比例较高,明确儿童铅中毒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积极预防,对降低儿童铅中毒比例具有重要的作用。
    • 王智; 何钦; 林媛媛; 刘小惠
    • 摘要: 目的探究铅中毒患儿驱铅治疗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50例铅中毒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CD16^(+)水平,比较不同预后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后患儿IgA、IgG及IgM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的CD3^(+)、CD4^(+)及CD16^(+)水平高于治疗前,CD8^(+)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愈组与未治愈组的IgA、IgG、IgM水平高于治疗前,且治愈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未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愈组与未治愈组的CD3^(+)、CD4^(+)及CD16^(+)水平均高于治疗前,CD8^(+)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愈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CD3^(+)、CD4^(+)及CD16^(+)水平均高于未治愈组,CD8^(+)水平均低于未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铅中毒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检测意义,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水平与患儿预后密切相关。
    • 林洪滨
    •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依地酸钙钠静脉注射及口服二巯丁二酸治疗儿童铅中毒的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98例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治疗的铅中毒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依地酸钙钠(CaNa;EDTA)静脉注射治疗,研究组采取口服二巯丁二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住院费用及家长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铅中毒患儿采用口服二巯丁二酸及依地酸钙钠静脉注射驱铅均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口服二巯丁二酸治疗产生的费用更低,家长满意度更高。
    • 陈少杰; 许泽美; 黄凤婷
    • 摘要: 铅中毒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几乎涉及每一个器官系统。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剂量和暴露的时间长短。刚开始接触铅中毒时,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均表现出一些非特异的临床症状,如易激惹(易怒)、便秘和腹痛(通常归因于饮食选择不良或缺乏纤维)和厌食症(通常被认为是挑食)。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出现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疾病和对生育能力的不利影响。由于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常常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本文报道1例因反复腹痛多次就医,最终在我院消化内科确诊为慢性铅中毒的诊治经过,以提高对这种少见病的认识。
    • 柏璐; 王霞
    • 摘要: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联合纳米碳酸钙治疗儿童铅中毒的疗效及对机体各营养元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接收的60例铅中毒患儿为研究对象,将仅服用MT驱铅片治疗的患儿设为对照组(n=28),将服用MT驱铅片基础上辅助应用纳米碳酸钙治疗的患儿设为观察组(n=32),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研究对象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铅与血红蛋白水平、肝肾功能指标变化及血清各元素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88%、78.5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5,P0.05);除铜元素外,治疗后锌、铁、镁、钙元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锌、铁、镁、钙元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58、4.063、2.948、3.209,P<0.05)。结论MT驱铅片联合纳米碳酸钙治疗小儿铅中毒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液中铅含量,改善机体血清营养素水平,且不影响机体肝、肾功能,安全性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 路艳清; 孙蕾; 王雪芳
    • 摘要: 目的 探究妊娠期铅(Pb)、镉(Cd)暴露对新生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锌转移体7(ZnT7)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妊娠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NC组,饮用蒸馏水)、Pb组(300 mg/L)、Cd组(10 mg/L)及Pb+Cd组(300 mg/L Pb+10 mg/L Cd),每组3只.采用饮水染毒,干预21 d.采集各组21 d龄新生大鼠的血液及海马组织样本,PE700Z型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血液及海马组织Pb、Cd水平;水迷宫实验测定新生大鼠认知能力;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BDNF及ZnT7蛋白水平;Pear-son法分析Pb+Cd组新生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ZnT7蛋白水平与血液、海马中Pb、C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NC组比较,Pb组、Cd组及Pb+Cd组新生大鼠逃避潜伏期、进入盲端次数、海马组织中ZnT7蛋白水平显著增加,BDNF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Pb+Cd组变化最明显.Pb+Cd组新生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水平与血液及海马组织Pb、Cd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ZnT7蛋白水平与血液及海马组织Pb、Cd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妊娠期Pb、Cd暴露可协同降低新生大鼠认知能力,可能与海马BDNF表达降低,ZnT7蛋白表达升高有关.
    • 沈阳; 王旖然; 李安; 叶俏
    • 摘要: 铅中毒多表现为神经、消化、血液系统损害,如神经衰弱、腹痛、腹胀、黄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1例因服用偏方导致亚急性铅中毒致重度溶血性贫血的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绞痛、便秘、溶血性贫血,给予驱铅治疗后病情缓解.
    • 谢俊卿; 严雁翎; 易桂林; 卢祖能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轻度铅中毒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变化,以期早期发现认知功能损害,及早干预.方法 于2020年2月,选取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就诊的慢性轻度铅中毒患者50人为病例组,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50人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MoCA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MoCA总分降低,语言、抽象、延时记忆项得分均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MoCA结合有助于发现慢性铅中毒人群的早期认知功能受损,其中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客观有效的早期检测手段.
    • 曾梅清
    • 摘要: 目的 比较囗服二巯丁二酸和静脉滴注(静滴)依地酸钙钠对铅中毒的驱铅效果.方法 50例铅中毒患儿,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儿静滴依地酸钙钠治疗,研究组患儿囗服二巯丁二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与对照组的88.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与对照组的1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人际关系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铅中毒患儿分别采用囗服二巯丁二酸和静滴依地酸钙钠进行治疗均可获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均能有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临床中可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治疗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