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铅污染

铅污染

铅污染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9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1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87859篇;相关期刊553种,包括江苏预防医学、浙江预防医学、职业卫生与病伤等; 相关会议58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六届尾矿与冶金渣综合利用技术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铅污染的相关文献由2835位作者贡献,包括崔爽、李萍、刘艺芸等。

铅污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1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87859 占比:98.96%

总计:88778篇

铅污染—发文趋势图

铅污染

-研究学者

  • 崔爽
  • 李萍
  • 刘艺芸
  • 赵杉林
  • 陈同斌
  • 宁平
  • 曾向东
  • 刘建国
  • 刘晓海
  • 周轶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晖; 金振锐; 周君丽; 王晓冰; 庄静静
    • 摘要: 以盆栽3种观赏植物(萱草、鸢尾、美人蕉)为试验材料,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铅、镉进行单一及复合处理,分析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植物体内的铅镉含量。结果表明:1)在单一Pb处理下(500 mg·kg^(-1)),3种观赏植物的生物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2.33%、35.08%和51.27%。2)在Pb-Cd复合处理下(Pb 1000 mg·kg^(-1)Cd 10 mg·kg^(-1)),3种观赏植物的生物量较对照分别下降了75.36%、74.80%和68.50%。3)在单一Pb和Pb-Cd复合处理下,3种观赏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Pb、Cd含量随着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4)在Pb-Cd复合处理时,Pb使3种观赏植物地上部分对Cd的吸收表现为抑制作用,Cd使植物地上部分对Pb的吸收则表现为促进作用。3种观赏植物在铅镉污染土壤中均可正常生长,说明其对铅镉污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为铅镉富集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 王思远; 杨树俊; 张贺; 孙东年; 刘耕苑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土壤中铅元素的来源进行探讨,根据近年来有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报告,综述了我国土壤重金属铅污染的现状、来源、生物利用度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一步分析了铅污染控制的可能途径,提出了利用生物利用度模拟土壤中重金属铅污染的方法,有助于评价土壤中铅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在今后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吴林土; 高娜; 朱有为; 徐火忠; 洪海清; 邓美华
    • 摘要: 为全面了解铅污染对茶叶安全生产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对2000—2021年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构建了点对点“土壤-茶树”相关数据集,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了铅污染对茶树生长和铅在茶树中累积迁移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生长受铅污染影响严重,浓度越高,影响越严重。在水培铅浓度为100 mg·L^(-1)时,茶苗的成活率仅80%。在铅污染土壤中,当土壤铅浓度高于200 mg·kg^(-1)时,所有生长指标呈下降趋势,可见茶树种植中土壤铅浓度不宜高于200 mg·kg^(-1)。在自然土状态下、土壤人为加铅或者水培铅胁迫下,铅在茶树各部位富集浓度均随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富集效应以新叶、老叶、侧茎、主茎、主根、侧根的顺序递增。其中,侧根表现出了超强的铅富集能力,其浓度甚至远远高于土壤铅的浓度。当土壤铅浓度在0~1531 mg·kg^(-1)时,茶树新叶铅含量最高为7.02 mg·kg^(-1)。但是在水培条件下,茶树新叶铅浓度可以达到229.35 mg·kg^(-1)。可见,在适当条件下,新叶中铅的含量可能随土壤铅浓度的升高而达到很高。由于茶叶不仅仅用于泡水喝,还以“抹茶”的形式成为直接“吃茶”,因此,抹茶中铅含量须严格控制。根据现有调查,我国安徽、福建、贵州、云南茶叶铅含量相对较高,均有样品超过欧盟茶叶铅含量标准;而且土壤pH与茶叶铅含量呈负相关,因此,通过施用石灰、生物炭、油菜饼等措施提高土壤pH,能降低茶叶铅的吸收。
    • 李兵; 李聪; 赵曼青; 唐娜; 吴双; 高焕方
    • 摘要: 采用动力学吸附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并结合BCR形态法和红外光谱方法,探究土壤对铅的吸附效果以及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物质活性位点发生偏移,有机质组分能够吸持部分铅,但所吸附铅含量较少;铅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R2=0.9976)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R2=0.9882),铅的最大吸附量为72.68 mg/g,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土壤中的铁锰氧化物对铅的吸附量最高能达到85.27%,因此,土壤中的铁锰氧化物可以作为良好的稳定化药剂运用于修复铅污染土壤。
    • 葛一凡; 陆旭; 刘玉柱
    • 摘要: 为了研究残缺蛋壳的分类方法以及某些蛋制品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对于蛋壳元素的探究、不同种类蛋壳的甄别以及蛋壳中污染元素的检测工作。结果表明,鸭蛋壳中含有Si,Cu,Ca,Mg,C,Na和Al等元素;采用LIBS测量并标定污染的皮蛋壳中的元素组成,成功探测到了明显的铅元素特征峰;对鸡蛋壳、鸭蛋壳和鹌鹑蛋壳进行快速的甄别,得到了94.167%的准确率;对鸭蛋壳和皮蛋壳进行不同制作方法的蛋壳分类,获得了97.5%的准确率。LIBS与BPNN的结合为蛋壳的分类与甄别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 邵光辉; 戴浩然; 郭恒君
    • 摘要: 微生物矿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场地可同步实现控制污染物与提高土体强度的双重目标。采用巴氏芽孢杆菌对铅污染粉土进行注浆固化和稳定化试验,以胶结液浓度、铅污染浓度为影响变量,分析污染粉土的固化强度特性,以及铅污染物的稳定化形态与浸出特性。结果表明:微生物固化500 mg/kg铅污染粉土的强度能够达到793 kPa,可交换态铅含量降至94.8 mg/kg;浓度为0.50~0.75 mol/L胶结液比更高浓度的胶结液有利于控制顶出液中铅污染物的流失;微生物固化和稳定化粉土中可交换态铅和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对于铅污染浓度低于500 mg/kg的粉土,在酸性浸提液下的毒性淋滤试验(TCLP)铅离子浸出浓度能够降至5 mg/L的限值内。方解石和铅-钙碳酸盐共沉淀形成的无定形团聚体是固化铅污染粉土的主要胶结物,铅污染物通过碳酸盐共沉淀、直接吸附、碳酸钙包裹等形式实现稳定化。物理破碎能够使部分包裹稳定化的铅污染物二次释放。微生物注浆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铅污染粉土的强度,大幅降低污染粉土中可交换态铅的占比,对铅污染物有良好的稳定效果。
    • 苟渔; 牛丽娟; 赵梦琦; 苏欢; 郭飞; 李丽
    • 摘要: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可将水中游离的Pb^(2+)转化为稳定的沉淀物。筛选出一株耐Pb^(2+)的脲酶阳性SHT17菌株,16S rRNA鉴定为Streptomyces mutabilis(登录号为OL677072)。探究该链霉菌诱导碳酸钙沉淀对水中Pb^(2+)的去除能力。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对水中Pb^(2+)浓度进行检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菌株诱导的沉淀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链霉菌能有效地去除水中Pb^(2+)。当Pb^(2+)浓度为200 mg/L时,水中Pb^(2+)去除率达到99.66%,并且去除的Pb^(2+)以碳酸盐的形式被固定在链霉菌诱导生成的沉淀物中。此外,随着初始Pb^(2+)浓度升高,该菌对Pb^(2+)去除率均在65%以上,且大致呈下降趋势。不同钙源影响着链霉菌诱导形成的沉淀物的形貌。
    • 胡建明; 张雅婷; 周英; 刘浩; 李璇; 杜光辉; 刘飞虎
    • 摘要: 螯合剂能增加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但在大麻上的研究报道十分鲜见.采用盆栽的方法,以巴马火麻为试验材料,在商用泥炭基质中添加2000 mg·kg^(−1)的重金属铅,研究了不同浓度(0、2、5、10 mmol·L^(−1)和15 mmol·L^(−1))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与柠檬酸(CA)对基质中铅活化和对大麻生长、铅吸收与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基质有效态铅含量随螯合剂浓度增加而增加,在15 mmol·L^(−1)时达到最大;大麻的生长如株高、茎粗和生物量在添加2 mmol·L^(−1)EDTA和2~5 mmol·L^(−1)CA时略有增加,其他处理均使大麻生长指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5 mmol·L^(−1)EDTA处理下,大麻根、茎、叶的铅质量比达最大值,分别为428.75、307.68 mg·kg^(−1)和287.44 mg·kg^(−1),显著高于对照(0).大麻铅转运系数在2 mmol·L^(−1)EDTA处理下最高,是对照的1.79倍.由此可见,适当施加螯合剂能够有效地活化基质中的铅并促进大麻对铅的吸收、积累与转运,添加5 mmol·L^(−1)EDTA和10 mmol·L^(−1)CA时大麻对铅污染基质的修复效果最佳.
    • 朱瑞欢; 黄泽坚; 林朝萍
    • 摘要: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污染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土壤的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以重金属污染为主的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重金属的来源一般源自工业、矿业和农业。复杂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导致土壤污染治理形势更加严峻。在国家倡导的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加强污染治理,大力研究和推广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有效预防土壤污染,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综述了各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析了其优缺点,旨在为我国土壤修复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 林芳
    • 摘要: 通过对搬迁轴瓦厂污染地块土壤的初步和详细调查,采用IUEK模型进行健康风险评价.调查表明部分地块已经被铅污染,最高污染浓度为3160mg/kg,最大污染深度达400cm.区域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是0~400cm深度土壤对应儿童血铅浓度大于10μg/dL的分布均>5%,该场地铅对人体潜在风险不可接受,必须采取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