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6-08-17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对2006-2015年近10年宁夏职业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防治职业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职业病报告卡,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5年共发生职业病1453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1292例、急性职业中毒88例、慢性职业中毒46例、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1例、职业性传染病12例、职业性皮肤病2例、其他职业病2例.结论:全区仍是以职业性尘肺病为主,应加强接触粉尘工人的防护.重视职业中毒的预防控制.
  • 摘要:目的:为增强职业人群健康信念,寻求探索创新职业健康传播新模式.方法: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要求,通过多项功能组合设计后的体检表,使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预防具有持续渗透性.结果:体检表组合设计打破了原有单一填写结论模式,这种创新设计的体检表经多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使用后,尤其在传播职业病危害知识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结论:经过五年余的实践,体检表组合设计后,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知识的传播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了解从事环卫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健康相关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分析175名从事环卫作业人员的健康体检资料,了解从事环卫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探讨其健康相关因素.结果:在175名受检人员中仅37人所检项目完全正常,占受检总人数的21.14%,发现各类疾病和指标异常者138人,占受检总人数的78.86%.男性异常检出率为81.69%,女性异常检出率为76.92%,肺通气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等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职工较女性职工患病几率高(p<0.05).结论:从事环卫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进一步改善他们的作业条件.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2015年中石化湖北分公司加油站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了解石化企业加油站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为提高该人群职业健康状况提供数据. 方法:对2015年中石化湖北分公司各片区加油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汇总,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寻汽油对相关影响因素(性别、年龄)的差别影响. 结果:血常规中白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减少检出率男性低于女性,而红细胞减少、血脂升高、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尿常规异常以及腹部B超异常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与血脂升高、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尿常规异常、腹部B超异常均与年龄段的不同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油站行业存在的职业病有害因素汽油对职工的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脂质代谢存在一定的损害,企业需提高职业病防范意识,加强员工职业病防护工作.
  • 摘要:本文通过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规范和执行职业健康检查标准及方法,探索职业健康检查评价模式,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 摘要:目的:及时发现某铁路系统职工职业健康损害,评价健康变化与职业危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该企业职业接害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疾病或异常前五位的顺位分别为血脂异常49.3%,肝功能异常36.6%,高血压32.4%,脂肪肝18.6%,肾功能异常17.1%.血脂异常检出率在各岗位之间无差异,高温作业高血压检出率较其他岗位高;噪声作业脂肪肝和高尿酸检出率高;机车司机高血糖检出率高;粉尘作业高血压和高血糖检出率均低.结论:应加强接害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防护,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管理工作,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
  • 摘要:目的:了解苯系物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发现低浓度苯系物暴露对作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职业健康监护和改善现有防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朝阳区54家接触苯系物企业以及1001名接触苯系物劳动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基本情况表、劳动者健康检查登记表、监测企业基本情况表和企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结果登记表等. 结果:1001名受检者,血常规检查WBC减少者占2.50%,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占2.10%,PLT减少者占0.10%,RBC减少者占0.60%,Hb减少者占1.80%,无全血细胞减少者.血清AST升高占12.39%,腹部B超异常者占31.87%,心电图异常者占10.21%. 结论:在现有的防护状况和管理措施下,部分从事低浓度苯系物作业的工人的检查结果有异常发现,需要进一步依法加强对低浓度苯系物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并改善劳动环境.
  • 摘要:目的:探讨NOX4与TGF-β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 方法:实验分组:TGF-β组,空白对照组,DPI组(抑制剂NOX4组),TGF-β+DPI组,DMSO组(溶剂对照组).用划痕实验的愈合率代表A549细胞的迁移水平,RT-PCR检测NOX4mRNA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ROS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OX4、snail、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DPI抑制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GF-β+DPI组与TGF-β组比较,前者NOX4mRNA与蛋白表达量以及ROS的产量均低于后者(P<0.05).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TGF-β组与DMSO组比较,snail蛋白表达上升,E-cadherin蛋白表达下降;DPI组与DMSO组比较,TGF-β+DPI组与TGF-β组比较,snail蛋白表达下降,E-cadherin蛋白表达上升.划痕实验结果显示:DPI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TGF-β+DPI组与TGF-β组比较,划痕愈合率均降低,表明DPI可以抑制由TGF-β诱导A549细胞的迁移.细胞形态学显示,正常对照组和DMSO组相比形态学无差异,TGF-β组刺激的细胞形态学上相比正常对照组和DMSO组细胞间粘连变低,细胞变的更加的细长,趋向于间充质细胞的形态. 结论:TGF-β刺激A549细胞后,细胞迁移能力增强.DPI抑制NOX4的表达后,TGF-β诱导的A549迁移被抑制,并且与TGF-β诱导的EMT进程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复制性衰老及过氧化氢诱导早衰过程中,氧化应激应答基因表达谱及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及其规律. 方法:按传代情况将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分为年轻细胞(22population doubling levels,22PDL)组、中年细胞(35PDL)组、复制性衰老细胞(49PDL)组和氧化应激诱导的早衰组PS.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衰老相关的氧化应激应答相关基因(Foxo1、Foxo3、Pdx1、apoA-I、MMP1)的mRNA表达水平改变,分析过氧化氢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应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衰老阶段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变化情况. 结果: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复制性衰老过程中,Foxo1、Foxo3、apoA-I及Pdx1的mRNA表达均逐渐降低,而复制性衰老阶段MMP1表达显著升高;过氧化氢诱导的早衰阶段中,Foxo1、Foxo3和apoA-I表达降低,Pdx1和MMP1表达显著升高.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年轻阶段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中年及复制性衰老阶段活性逐渐增强;过氧化氢诱导的早衰阶段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 结论: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复制性衰老及早衰之间存在基因表达差异,过氧化氢修饰基因的表达改变;年轻阶段细胞端粒酶无活性,随增龄升高,衰老细胞具有一定的端粒酶活性.
  • 摘要: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PFIB)吸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48只雄性ICR(CD-1)小鼠随机分为4组(n=12),即PFIB对照组(PFIB-C)、NAC预防组(NAC-P)、NAC治疗组(NAC-T)和NAC预防+治疗组(NAC P+T),用于观察致死剂量PFIB染毒后小鼠的7天存活率.PFIB对照组除染毒外不做任何处理,NAC预防组于染毒前半小时给药,NAC治疗组于染毒后一小时给药,NAC预防+治疗组于染毒前半小时和染毒后一小时各给药1次;给药剂量为105mg/Kg,给药途径为腹腔注射.将1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即正常对照组(N-C)、PFIB对照组(PFIB-C)和NAC预防组(NAC-P),用于评价NAC对亚致死剂量PFIB暴露所致急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N C组不做任何处理,NAC-P组于PFIB染毒前30min腹腔注射NAC(420mg/Kg),PFIB-C组于PFIB染毒前30min腹腔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在染毒前后分别测定各组动物的呼吸功能并进行比较.在PFIB染毒后24h,将实验动物麻醉后,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并处死,制备支气管肺灌洗液(BALF)并采集血浆和肺组织样品,测定各组动物的肺系数(湿肺体比),BALF中的蛋白和磷脂含量,以及血浆和10%肺组织匀浆中T-SOD、GSH、GSH-Px的含量变化,Western-blot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Peroxiredoxin2的表达情况. 结果:NAC预防可显著提高致死剂量PFIB染毒小鼠的存活率,治疗给药无效.大鼠PFIB染毒24h后肺组织发生严重水肿,湿肺体比、BALF中蛋白和磷脂含量、呼吸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染毒大鼠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组织中GSH-Px的活力显著降低,Peroxiredoxin2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NAC预防给药可显著降低染毒大鼠的湿肺体比、BALF中蛋白和磷脂含量、呼吸频率(P<0.01),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0.05);NAC预防组动物血浆中的T-SOD活力及GSH-Px活力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而肺组织中GSH-Px活力和Peroxiredoxin2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当,较PFIB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 结论:PFIB暴露吸入导致的急性肺损伤与肺部遭受刺激后发生的氧化应激相关,NAC预防能调节肺组织内氧化-还原系统,有效保护染毒动物的靶器官.
  • 摘要: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严格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领导重视,科学管理,通过采取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治理、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检测、健康监护等有效手段,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了未来工作的设想与建议,旨在保护员工的职业健康,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 摘要:目的:报道某生产四氟乙烯公司发生的1起急性有机氟化合物吸入致肺水肿的事故.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分析事故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结果:调查发现对四氟乙烯各生产过程采样的管道接口可能存在少量泄露,经未密封的空调安装孔进入工人所在的操作室,并逐渐积聚,加上天气炎热,夜班工人开启空调,导致室内通风不良,引起3个班次共9人中毒,事后专业机构的管道压力测试也印证了假设.结论:这起事故是由于车间布局不够合理,存在私自改建,导致通风换气不足导致.建议用人单位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的监管,加强通风排毒和个人防护措施,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汞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方法:对2例使用含汞偏方引起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二例患者均是使用含汞偏方后引起肾病综合征,可见明显蛋白尿伴尿汞升高;经驱汞及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各项化验指标恢复正常,获得痊愈.结论:汞可引起肾病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被误诊,应详细询问病史,明确病因,及时进行驱汞治疗后可以痊愈,预后较好.
  • 摘要:乙草胺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农药之一,是一种内吸性酰胺类除草剂,其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与含硫化合物共轭脱氯降解生成ESA(ethane sulfonic acid)和OXA(oxanilic acid).由于乙草胺消耗大、使用范围广,加之美国环保局(EPA)已将其列为B-2类致癌物,乙草胺的毒性及致癌性备受关注.本文主要概述乙草胺的基本性质、作用机理、环境行为及其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关于乙草胺的研究较少且范围主要集中于其在环境中的行为方式评估、相关技术检测环境残留问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毒性研究方面也都倾向于它的急性毒性作用,目前该领域十分缺乏对乙草胺慢性暴露人群的相关流行病学资料。鉴于乙草胺已被认定为B-2类致癌物,因此,有必要对乙草胺接触人群及其作业环境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监护与监测,并对乙草胺的慢性毒性及其对人类的致癌性进行重点观察,这对促进人类健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摘要:群体性成人职业性急性汞超标事件时有发生,但儿童很少见,辽宁锦西化工总厂职防所车明,成淑梅1997年报道的《51例儿童急性汞中毒病例报告》发生在某初中一年级,其发生经过和结果与本次事件非常相似。本次事件有如下特点:(1)集中在学校的一个班,因玩耍致教室空气中汞浓度超标,学生长时间在教室上课,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汞蒸气导致汞超标,接触10天后发病,符合急性汞中毒接触史。(2)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为首发症状,基本符合急性汞中毒表现,但口腔牙龈炎表现者只有1例,与以往临床上见到的成人急性汞中毒表现不完全一致,另外,本次急性汞中毒病例中未见到神经系统表现(三颤)者。(3)关于皮疹;45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症状在第一疗程后基本缓解,但仍有少部分患者有间断出皮疹情况,主要为红色丘疹,散在后背部多见,尤其是在第二、三疗程开始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治疗后,这与与以往临床上见到的成人急性汞中毒治疗后表现不完全一致。(4)关于儿童尿汞正常值;GB289-2007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规定了我国正常人尿汞正常参考值≤4μg/g肌酐,但没有儿童正常参考值,本次事件处理全部使用我国正常人尿汞正常参考值≤4μg/g肌酐为标准,可能有不妥之处。5)关于下肢疼痛;本次事件患者在治疗第二疗程开始时,陆续有患者出现下肢疼痛,共有7例,症状轻重不一,严重者疼痛难忍,车明,成淑梅报道的《51例儿童急性汞中毒病例报告》肢体疼痛9倒(17.6),但没有分析疼痛原因及治疗措施,值得同行探讨。
  • 摘要:目的:评价岩盐气溶胶疗法(盐疗)治疗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65例急性发作期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均予脱敏等对症治疗,观察组(34例)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岩盐气溶胶疗法治疗.结果:两个疗程结束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症状、体征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第一疗程治疗和第二疗程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的疗效(P<0.01),观察组的症状积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其下降幅度加大.另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较轻,均未影响疗程.结论:岩盐气溶胶疗法对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康复有一定疗效,可供临床医生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提速机车司机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3月对某铁路局机务段1413名男性客车司机(301名)、货车司机(683名)、运调车司机(350名)和动车或高铁司机(79名)进行了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工作内容问卷和付出-回报失衡问卷等测试工人的社会支持、职业紧张因素、紧张反应、个体特征和应付策略. 结果:不同类型的机车司机社会支持评分有差异,动车司机社会支持评分最高(社会支持水平最低),较其他四组机车司机社会支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23,p<0.01).年龄≤30岁组和工龄≤10年组均社会支持评分较其他两组社会支持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评分与工作满意感(r=-0.431)、回报(r=-0.233)、工作稳定性(r=-0.237)、提升机会(r=-0.125)、正性情绪(r=-0.319)、尊重(r=-0.212)和自尊感(r=-0.064)呈负相关(P<0.01或P<0.05),与睡眠障碍(r=0.338)、外在付出(r=0.213)、内在付出(r=0.125)角色冲突(r=0.204)、组内冲突(r=0.060)组间冲突(r=0.177)、对人的责任(r=0.066)、对事的责任(r=0.080)、心理需求(r=0.190)、生理需求(r=0.390)、每日紧张感(r=0.292)、负性情绪(r=0.234)和抑郁症状(r=0.446)呈正相关(P<0.01或P<0.05).方差分析显示,社会支持高组(评分低组)的回报、工作满意感、正性情绪、自尊感评分高于其他两组(P<0.01或P<0.05);社会支持低组(评分高组)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付出、角色冲突、组间冲突、睡眠障碍、每日紧张感、抑郁症状、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和负性情感评分高于其他两组(P<0.01或P<0.05);社会支持中等组的角色模糊的评分高于其他两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和低工作满意感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低社会支持发生抑郁症状、低工作满意感的风险分别是高社会支持者的4倍多和2倍多(OR=4.199~2.176). 结论:不同类型的机车司机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社会支持对职业紧张有较大影响,提高社会支持可以减少职业紧张、抑郁症状和低工作满意感的发生,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对机车司机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背景肌肉骨骼疾患可由身体损伤和社会心理因素引起,本篇综述的目的是系统地分析国内外关于工作中社会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疾患的发展作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在三个数据库(MEDLINE,EMBASE,PsychINFO)中对国内外关于社会心理因素与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两者关系的研究进行一个系统的文献检索,综述研究进展. 结果:研究结果混杂因素太多以至于不能进行风险的估计.但工作要求、工作控制、社会支持对颈部/肩病症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证据是强有力的,付出-回报失衡和肌肉骨骼疼痛存在关系,过度工作投入、付出-回报失衡vs过度工作投入对肌肉骨骼疾患影响证据目前还不确定. 结论:虽然发现不同的工作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疾患影响的证据,但是为了支持社会心理因素可以独立的影响肌肉骨骼疾病的发展这一观点,这些结果都必须要慎重的解释.因为预防措施的制定要考虑物理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各方面,所以我们的研究结果对制定预防措施有积极的意义.为巩固和加强本次综述的结果,未来的纵向研究是必要的.
  • 摘要:目的:了解电子制造服务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职业紧张程度,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97名电子企业外来务工人员,采用一般个体特征及工作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工作要求-控制量表(JDC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判定高职业紧张共766人(占总人数的69.8%).JDC量表在不同岗位、周工作时间、定期锻炼、自评健康状态以及生活满意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职业紧张程度分别与女性、大于5年工龄、自评健康状况较差呈正相关关系,与管理岗位、生活满意度较好、社会支持较高呈负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1.431+0.071*性别(女)+0.077*工龄(≥5年)-0.115*岗位(管理)-0.099*生活满意度(较好)+0.080*自评健康(一般)+0.116*自评健康(较差)+0.167*自评健康(很差)-0.133*社会支持(高). 结论:该电子企业外来务工人群中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紧张现象,尤其是大于5年工龄的女性员工,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 摘要:目的:对职业性哮喘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评定,探讨其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及与职业性哮喘程度分级及病程的关系. 方法:以146例职业性哮喘患者为病例组(根据职业性哮喘分级和病程又分为轻度<5年组、轻度≥5年组、中重度<5年组和中重度≥5年组),以38例同工厂健康工人为对照组,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进行评定,并分析比较. 结果:病例组患者中合并焦虑症状的占56.0%.对照组合并焦虑症状的占18.4%.病例组患者中合并抑郁症状的占54.1%.对照组中合并抑郁症状的占15.8%.不同严重程度、不同病程的职业性哮喘患者SAS、SD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各组及对照组SAS评分及SDS评分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职业性哮喘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且焦虑、抑郁症状随哮喘程度分级加重、病程延长而进一步加重,哮喘程度分级对其的影响比病程长短对其影响更为重要.
  • 摘要:目的:调查福州市的工业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抑郁症状状况,探讨分析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对他们抑郁症状的影响.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福州市工业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抑郁自评量表、付出-回报失衡量表、生活压力问卷等. 结果:福州市新生代农民工抑郁症状平均得分(16.37±6.63)分,抑郁症状检出率45.6%.抑郁症状组在外在付出量表和内在投入量表中的评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组(P<0.01),肯定抑郁症状组和可能抑郁症状组的外在回报量表中评分低于无抑郁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状组的生活压力得分高于无抑郁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工作压力有6个因素因素进入方程,生活压力有2个因素进入方程. 结论: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可能是新生代农民工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且存在明显的群体特征,今后需要针他们群体的特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慢性职业心理应激与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的相关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从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60岁的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中选择622例无血缘关系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以及60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慢性职业心理应激调查、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测.采用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等研究慢性职业心理应激与转氨酶活性的关系. 结果:病例组AST、ALT平均水平和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381,-5.485;χ2=11.168,34.302;均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不同应激水平间AST平均水平及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192,2.567;χ2=2.694,5.402;均P>0.05),合计人群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05;χ2=6.398,均P<0.05),病例组、对照组及合计人群中不同应激水平间ALT平均水平及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45,0.450,1.416;χ2=2.564,1.344,3.147;均P>0.05).偏相关结果显示,应激总分与AST呈正相关(r=0.071,P=0.013)、与ALT无相关性(r=-0.044,P=0.120),AST与ALT呈正相关(r=0.736,P=0.00),控制年龄、性别、民族、吸烟、饮酒、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后,应激总分与AST呈正相关(r=0.069,P=0.016)、与ALT无相关性(r=-0.042,P=0.141),AST与ALT呈正相关(r=0.730,P=0.00). 结论:慢性职业心理应激与血清AST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随着慢性职业心理应激水平升高,血清AST水平升高,慢性职业心理应激是引起血清AST水平升高的因素之一.
  • 摘要:目的:探索内在投入在职业紧张外源性因子与职业倦怠关联中的中介效应,为深入明确内在投入的健康效应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循证依据. 方法:共纳入1994名电子制造服务业员工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知情同意自填问卷进行信息收集.付出-回报失衡问卷和职业倦怠通用调查量表分别对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进行测量.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层回归分析以及Sobel检验对内在投入中介效应进行验证. 结果:在校正性别、年龄和岗位后,高付出、低回报与高内在投入呈显著性关联,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24,0.33)和-0.37(-0.42,-0.33).同时,结果显示高付出、低回报与职业倦怠高情感耗竭、高人格解体和低个体成就感间均存在显著关联,提示内在投入可能作为中介变量介导ERI对JBO的影响效应.Sobel检验显示中介效应均具有显著意义,效应强度在0.093~0.218之间. 结论:内在投入可介导外源性紧张因子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效应,起到中介因子的作用,其中介效应的强度针对不同紧张因子会发生改变.
  • 摘要:目的:比较火车司机1996年与2012年职业紧张程度的变化,分析火车提速以及经济增长对货车司机职业紧张程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于1996年4月和2012年3月对某铁路局1116名和1002名火车客车司机和货车司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对职业紧张因素、职业紧张结局、个性特征因素、缓解因素和个体因素进行调查. 结果:2012年客车司机组间冲突、组内冲突、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评分比1996年增加了11.81%~25.23%,心理负荷和物理环境评分分别减少了36.10%和4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0.05);睡眠障碍和负性情感评分比1996年分别增加了33.14%和2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会支持评分增加了5%,上级支持减少近7%,而亲属支持评分增加了22.11%(P<0.01),自尊感评分几乎没有变化.2012年货车司机组间冲突、组内冲突、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工作前景未知性评分比1996年增加了8.73%~19.49%,心理负荷和物理环境评分分别减少了37.85%和4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工作满意感、抑郁症状、睡眠障碍、躯体症状、每日紧张感、药物使用和负性情绪评分增加了7.77%~5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0.05),正性情绪评分则减少了2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级支持减少了7.74%,亲属支持增加了1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货车司机职业紧张相关因素评分的变化程度总体上大于客车司机.不同年份间客车司机和货车司机工作不满意感、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2012年上述三个紧张结局的危险因素多于1996年. 结论:2012年火车司机职业紧张程度大于1996年,提示火车提速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火车司机的职业紧张程度.
  • 摘要:目的:中国现阶段的尘肺病诊断标准中,一直沿用普通X线机摄影技术的高千伏摄影,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诊断治疗的需要,CT及高分辨CT以其较好的分辨能力和后重建技术,在临床诊治中有着不可质疑的重要意义. 方法:采用CT、HRCT、普通高千伏、DR几种摄影技术所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动态影像对比追踪对比分析研究.高分辨率CT(HRCT)通过薄层扫描(1-2mm),增加了空间分辨率,较常规CT更好显示肺内微细结构. 结果:MSCT、高分辨率(HRCT)具有分辨率高,无前后重叠,显示肺间质异常方面较胸片更为确切,特别是在检出直径〈1.5mm的圆形小阴影上更有优势,胸片在尘肺小阴影的诊断上有一定假阳性、假阴性. 结论:HRCT能获得较准确的影像信息,减低尘肺定诊中过度定级与降低级别的失误,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判定职业性尘肺的诊断.
  • 摘要:目的:了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职业紧张现状和工作能力水平,分析导致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职业紧张对工作能力的影响. 方法:应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OSI-R)和工作能力指数量表(WAI),对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研究组)及一般人群(对照组)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 结果:(1)男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职业紧张因素和紧张反应水平总体高于对照组(P<0.05).(2)任务过重、工作环境、角色冲突和任务不适能增加个体紧张反应;而理性处事和社会支持则具缓冲作用(P<0.05).(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得分越低,职业任务和个体紧张反应得分越高,应对资源得分越低(P<0.01). 结论:男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紧张水平和紧张反应,对工作能力产生了一定影响.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缓解紧张因素、增强应对能力以降低紧张反应,提高工作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随机森林的方法分析职业健康监护数据对职业人群焦虑情况的分类能力.方法:收集某企业职业健康监护数据,并使用GAD-7广泛性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用随机森林对职业健康监护数据以焦虑情况为结局变量进行分类,用OOB误差率估计分类效果.结果:随机森林对焦虑情况的分类效果较好,焦虑组错分率为14.62%,非焦虑组错分率为5.95%.OOB误差率估计为10.27%.讨论:将职业健康监护数据与随机森林相结合,能够为焦虑人群的早期发现、筛选和干预提供帮助,为职业健康监护数据的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 摘要:目的:评价海上石油作业平台员工职业倦怠及职业生命质量现状,分析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职业生命质量的关系,探讨职业紧张对职业生命质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中海油公司8个作业平台共382名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体特征;采用职业生命质量量表(QWL7-32)、职业紧张简化量表(OSI-R)、职业倦怠量表(MBI-GS)测量调查对象的职业生命质量、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情况. 结果:海上石油作业平台员工以轻度职业倦怠为主(87.2%),职业生命质量总得分为116.01±16.73,8.3%的员工职业生命质量差,68.5%的员工为职业生命质量中等.职业紧张对情绪衰竭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职业生命质量随着任务过重、任务模糊、心理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的增高而降低(P<0.05),随着社会支持的增高而增高(P<0.05).职业紧张对职业生命质量具有直接和间接效应,紧张反应对职业生命质量的影响最大,总效应值为-0.509,其次是社会支持,总效应值为0.444. 结论:海上石油作业平台员工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及职业生命质量相关,紧张反应和社会支持对职业生命质量影响最大,可依据职业紧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 摘要:目的:了解南充市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充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国职业倦怠量表(CMBI)测定职业倦怠的水平. 结果:①南充市社区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总检出率为95.0%,其中轻度倦怠119人(65.7%),中度倦怠44人(24.3%),重度倦怠9人(5.0%).②南充市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组比较,情感耗竭和成就感降低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年龄越大,得分越高的趋势;不同工龄组比较,情感耗竭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随工龄增加得分增高的趋势;不同职业间比较,成就感降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士得分最低. 结论:南充市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以成就感降低为特征;高龄、工龄长及护士职业倦怠更易发生职业倦怠.
  • 摘要:目的:了解锡冶炼工尘肺患者胸部影像学改变和转归,为制定锡及其化合物金属粉尘沉着病的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方法:对既往诊断的有色金属冶炼工尘肺病的病例进行胸部DR和CT摄片和动态观察和分析比较其影像学改变,以评价锡冶炼工肺部影像学特点和转归. 结果:10例锡冶炼工尘肺病例的临床表现轻微,合并结核少见,肺功能通气功能改变不明显,X线胸片观察结果发现:小阴影形态以类圆形小阴影(q/p或q/q)为主,边缘清晰,密度较高,分布在双肺中上肺区较多;大部份病例肺纹理形态不整,扭曲、变形或增多、模糊;肺门影增大增粗、淋巴结钙化,胸膜无明显改变;5~10年的动态观察除1例病例小阴影有增多外,未发现明显吸收.HRCT显示结节状影,结节大小2~5mm,以小于3mm最为常见,密度较高,边缘锐利,7例小结节从两上肺叶均匀分布至中叶、两肺下叶背段,下叶基底段病变减少;3例病变呈弥漫分布全肺叶,且胸膜下有小结节.q型小阴影则为锐利的圆形结节或不规则收缩状结节,小叶间隔有不同程度增厚,肺门淋巴结肿大、钙化;5年前后比较:有2例出现弥漫性肺结节增多,3例小叶间隔增厚明显,2例肺气肿有进展. 结论:10例锡冶炼工尘肺病例的胸部影像学改变与矽肺的X线表现相似,通过5~10年的动态观察,胸部X线小阴影除1例有增多外未发现明显吸收,HRCT发现2例有弥漫性肺结节增多,小叶间隔增厚明显,肺气肿有进展.这可能与劳动者接触的粉尘中含有较高游离SiO2有关.建议对于锡及其化合物金属粉尘沉着病的诊断,首先应确认其所接触粉尘的成份和性质,当粉尘中游离SiO2的含量小于10%时,属金属粉尘沉着病;而当粉尘中游离SiO2的含量小于10%,胸部X线影像学表现符合尘肺的诊断标准时,原则上应诊断为尘肺病或矽肺.
  • 摘要:目的:探讨铸造车间尘肺发生发展的动态规律,对防尘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预测尘肺发展趋势,改善铸造业劳动环境,保护劳动者健康,采取尘肺病的控制和管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年至2015年止,对本企业铸钢车间粉尘危害进行了动态观察.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采取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结果:该铸造车间粉尘超标情况严重,粉尘超标率达70%.经改进部分防护措施后现场作业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结论:该企业铸造车间作业现场粉尘危害非常严重,需对生产工艺,防尘措施进行进一步改进,加强作业现场管理,加大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 摘要:目的:研究煤工尘肺患者血清中溶血磷脂酸(L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ET)水平与煤尘接触所致肺纤维化的关系,探讨LPA、VEGF和ET在煤工尘肺病肺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诊断为煤工尘肺患者62例作为煤工尘肺组,其中Ⅰ期23例,Ⅱ期25例,Ⅲ期14例;选取有2年以上职业性煤尘接触史但未诊断为尘肺的职业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煤尘接触者;无职业性粉尘接触史的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量血清中LPA、VEGF和ET的浓度.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职业性煤尘接触组和各期煤工尘肺患者血清中VEGF、ET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LPA在接尘组、Ⅰ期和Ⅱ期煤工尘肺组明显升高(P<0.01);接尘组和各期煤工尘肺组血清LPA与VEGF、ET水平具有明显正相关性(P<0.05). 结论:LPA、VEGF和ET可能在煤工尘肺肺纤维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尘肺发病的早期检测指标,本研究将为探索尘肺病的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 摘要:为了探讨矽肺病人不同病期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变化水平,选取2012年-2014年我科不同病期矽肺病人321例,健康体检者60例,于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标本5ml,应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氧化法测定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在未吸氧状态下采动脉血2ml,进行血气分析,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O2).结果:矽肺贰期,叁期合并肺心病(急性期),矽肺叁期合并肺炎病人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矽肺的缓解期(一、二、三期)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无明显变化.各病期间接胆红素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胆红素可能参与矽肺合并肺心病(急性期)、合并肺炎的病理过程..胆红素是否可以作为矽肺合并严重并发症时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不能作为判断矽肺严重程度及分期的参考指标.
  • 摘要:探析岩盐气溶胶治疗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随机选取本院尘肺病患者90人分为两组,记录两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其结果表明岩盐气溶胶治疗能提高尘肺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为皮肤科常见病,基本损害为红色斑丘疹或斑块,上覆有银白色鳞屑,病程呈慢性过程.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清楚,所以目前国内外无一种明显完全治愈本病的方法和药物.由于治疗困难,易复发,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其中采用含金属汞的偏方被用来治疗银屑病,多因使用不当,从而引起药源性汞中毒.本患先患有银屑病,再出现汞中毒性皮炎表现,易误诊为病情加重,开始未认为是汞中毒,尤其是不具备检测尿汞含量的基层医院。需要医生结合病史、病情进展、服药史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是否具有汞中毒可能,再进行相关化验,最后确定诊断及相应治疗。汞作为中医治疗的方法,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基础科学实验和临床测试实验、研究和发现其药物治疗机制、测试药效和不良反应,在安全合理使用药物的条件下,合理使用汞,同时严格临床监控和监管。患有银屑病的患者不要听信偏方,需到正规医院救治。
  • 摘要:目的:提高氢氟酸灼伤患者治疗的配合度,使患者创面获得尽快恢复,达到早日身心康复.方法:通过全面护理和常规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对比,观察全面护理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患者的满意度及舒适度有较大提高,康复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结论:全面护理方法与传统护理方法比较有明显优势.
  • 摘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中毒、大面积烧伤、心肺复苏术后、病理产科等急性损害后,同时或序贯性的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化学物中毒性MODS的病因为外源性化学物.急性化学物中毒性MODS和其它病因所致的MODS不尽相同,有其独特的发病特点.本文从其流行病学、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防救治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目前对急性化学物中毒性MODS的认识,无论是毒理学上,还是病理机制,或是流行病学研究上,或单项速发型MODS动物模型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许多有待突破。
  • 摘要:目的:建立职业性慢性镉中毒临床路径,促进临床路径在职业病临床领域的应用.方法:选择职业性慢性轻度镉中毒为试点病种,以GBZ17《职业性镉中毒的诊断》为基础,运用循证医学及专家咨询法,确定诊疗方案,制定临床路径文本,并初步推广应用.结果:职业性慢性轻度镉中毒临床路径文本包括标准住院流程、临床路径表单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书.临床验证显示,该路径能有效保障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和控制住院费用.结论:职业性慢性轻度镉中毒临床路径合理可行,临床路径在职业病领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由于使用了含铅国产赤铁矿的铁矿石原料,致使百余名炼铁的炉前工血铅和尿铅升高,此事引起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徽省职业病防治院从收治病人43例,最终诊断病例29例,其中2例中度职业性铅中毒,27例轻度铅中毒.共历时2月余,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大多数最终痊愈从新回到原工作岗位.
  • 摘要:目的:研究MES风险评估法在镉中毒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辖区内涉镉原料加工及镉镍电池生产企业作为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对象,进行详细的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对从业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根据调查、检测和健康监护结果,运用MES风险评估法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该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为镉及其化合物、镍和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镉及其化合物STEL合格率为80%、TWA合格率为54.55%;镍和噪声均符合职业卫生限值标准;健康监护结果显示确诊的目标疾病阳性率为4.5﹪;计算MES的R值为144或96.结论:辖区内涉镉原料加工及镉镍电池生产生产企业风险程度(等级)为二级,危害程度为高度危险.
  • 摘要:目的:调查硝酸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硝酸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 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通过检查表分析法评价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结果:作业人员各岗位接触粉尘检测结果TWA为0.44~2.84mg/m3、一氧化碳TWA为2.38mg/m3,二氧化硫0.3mg/m3,二氧化氮为0.006~0.030mg/m3,氨为0.01~0.51mg/m3,氢氧化钠MAC为0.05mg/m3,氯化氢MAC为1.60mg/m3,氯气MAC为<0.20mg/m3;噪声检测强度63.6~98.0dB(A). 结论:本次评价的工作场所及各工种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大多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但仍有部分工作地点的有害物理因素强度超过了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因此本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还需进一步改进.
  • 摘要:目的: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汞浓度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分析测定过程中各个环节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找出影响汞浓度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 方法:依据GBZ/T160.14-2004及GBZ159-2004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汞浓度,按照CNAL/AG06-2006、JJF1059.1及CNAS-CL07:2007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结果:扩展不确定度为UC=0.00033mg/m3,k=2;汞浓度测定结果表示为(0.0071±0.0007)mg/m3.在工作场所空气中汞检测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度分量为采样环节,它是影响汞浓度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 结论:工作场所空气中汞的现场采样过程中严格按照采样规范、强化仪器设备检定等,减少随机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
  • 摘要:目的:了解企业职业危害现状,为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资料.结果: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铜、氢氧化钠、锌、铅、镉、砷、硒、硫酸、盐酸、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松节油、二硫化碳、甲醛、氨、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等.在检测作业点中,电解车间的脱铜电解槽砷化氢浓度超标.检测的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均符合标准限值要求.结论:企业总体布局及生产工艺、职业卫生管理、个体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健康监护等基本符合标准规范要求,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 摘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规范》对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噪声作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监护,遇到一些问题,《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检查机构既要以人为本,保障劳动者就业权,也要遵照《规范》基本原则,及时发现目标疾病,二者兼顾。同时积极跟用人单位沟通,讲清利弊,以期提高检查机构和用人单位双方的认识,保护劳动者健康,为修订《规范》提供数据参考。
  • 摘要:目的:观察抗生素企业工人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IgE水平,探讨其在过敏性炎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90例接触7-ACA、6-APA粉尘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病例组,选117例接触7-ACA、6-APA粉尘无哮喘或鼻炎工人为接尘组,192例不接触粉尘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其基本情况,用ELISA法测定血清Periostin、ECP和IgE水平.由专人操作测肺功能FEV1.0. 结果:病例组、接尘组血清Periostin、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哮喘组血清ECP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eriostin与IgE、ECP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01),血清ECP与IgE也呈明显正相关,而血清Periostin、ECP、IgE与FEV1.0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暴露7-ACA或6-APA(OR=3.090,95%CI:1.833~5.212)、年龄>47岁(OR=2.532,95%CI:1.218~5.263)、ECP增高(OR=1.036,95%CI:1.009~1.064)为血清Periostin升高的危险因素. 结论:职业暴露7-ACA、6-APA可导致血清Periostin表达水平升高,可应用于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性哮喘的早期诊断.暴露7-ACA或6-APA、年龄>47岁、ECP增高可作为Periostin升高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调查钨合金企业工人钨、钴内外暴露剂量水平,分析其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钨及其合金致硬金属肺病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4家钨合金生产企业,对其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和钨、钴浓度检测,同期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问卷调查,并采集作业人员血样本,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样品中钨、钴含量. 结果:工人工作场所钨暴露水平为<0.03~4.42mg/m3,钴暴露水平为<0.013~0.677mg/m3,其中湿磨、喷雾干燥、烧结、机加、成品包装工种钴暴露水平超标.观察组人群全血中钨检出率为12.5%,全血钨浓度为<0.5~21.0μg/L,钴检出率为61.1%,全血钴浓度为<0.5~15.7μg/L,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种工人血钨、血钴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全血中钨与空气中钨相关系数为-0.011(P>0.05),无统计学意义;全血中钴与空气中钴的相关系数为0.605(P<0.001),呈正相关. 结论:工人作业场所钨浓度未超标,钴浓度存在超标.工人体内钴负荷水平较高,全血中钴含量与空气中钴水平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垃圾填埋场职工血液系统异常情况. 方法:在成都某垃圾填埋场职工中开展队列研究,分别以血常规异常,和血小板降低为死亡事件,连续跟踪随访6年.分别用寿命表法分析职工两个死亡事件的发生率,并比较一线作业职工和二线作业职工的发生率. 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71名职工出现血常规异常,29名职工出现血小板降低.该垃圾填埋场职工血常规连续6年正常,即生存率为0.568;血小板连续6年不降低,即生存率为0.865.二线作业职工血常规正常率显著低于一线作业职工(P=0.021),而血小板降低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垃圾填埋场职工血常规异常情况较为突出,尤以血小板降低最多,可能是职工暴露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导致.二线作业职工血常规异常率显著高发于一线作业职工,提示该垃圾填埋场的职业病防护不应只停留在一线作业职工中,应加强全体职工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工作.
  • 摘要:目的:对医院放射线职业暴露人员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进行检测,评估放射接触人员的健康状况.了解从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为控制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把咸宁市450名医院从事放射工作人员作为暴露组,同时选择288名不从事放射工作的其他医务人员作为对照组,运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放射组人群血常规中WBC、HB、PLT及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及胸部X线的异常率分别为16.6%、12.9%、7.78%、21.33%、5.78%、39.56%、54.22%、12.00%,对照组人群分别为3.13%、7.99%、2.08%、17.71%、4.17%、11.81%、35.07%、6.25%,两组人群各指标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组人群中血常规异常率、B超异常率、心电图异常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趋势检验P<0.05. 结论:从事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受到职业健康危害,需加强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和人员健康的管理,以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 摘要:目的:通过对小学生肺功能和唾液溶菌酶的测定,观察大气污染对小学生的影响.为政府制定公共卫生相关政策与标准,采取可行的健康干预措施. 方法:通过空气质量监测,掌握空气污染现状;在空气质量监测点附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潍坊市城区和郊区各1所学校,然后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8~12岁学龄儿童近320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肺功能指标测定和唾液采集. 结果: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各污染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和郊区同一时期各污染物指标和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日平均结果比较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均表现为城区<郊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郊区男生和女生唾液溶菌酶含量均高于城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潍坊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PM2.5与PM10,潍坊市空气污染对学龄儿童的肺功能和免疫功能产生了危害.
  • 摘要:目的:建立中国职业卫生标准方法工作场所空气中苯醌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空气中蒸气态的苯醌用溶剂解吸型硅胶管采集,乙腈溶剂解吸,经液相色谱柱分离,DAD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方法的测定范围在0.5μg/mL~25μg/mL;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0249+0.0105x,相关系数r=1;本法的检出限为0.05μg/ml;最小检出浓度为0.03mg/m3(以3.0L计).样品室温下至少保存14天.结论:方法的各项指标:线性关系、精密度、样品稳定性等,经实验验证均符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方法研制规范》的要求,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苯醌浓度的测定.
  • 摘要:目的:探讨山东某热电厂化学水处理车间通风系统防护效果,为同类企业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及通风设施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通过卫生工程检测,分析通风系统控制效果. 结果:整改前,化学有害因素检测合格率为100%;二氧化氯加药间及炉内加药间实测通风换气次数分别为3.4次/h和2.6次/h,不符合标准要求.酸碱计量间的通风换气次数为12.1次/h符合标准要求.整改后,二氧化氯加药间及炉内加药间的通风换气次数分别为12.0次/h和15.3次/h,符合标准要求. 结论:整改后各加药间的通风设施防护有效.通过对通风系统防护效果的检测,能发现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应定期检测通风设施防护效果,确保通风设施正常运转.
  • 摘要:职业卫生检测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起重要作用,而采样工作是检测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它决定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在职业卫生检测采样工作中如何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及时预防和纠正检测偏差的产生,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科学.
  • 摘要:目的:了解某厂行政女工和车间女工乳腺及妇科疾病患病情况,为促进女性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对该厂所有女职工均进行乳腺彩色B超及子宫、双侧附件彩色B超检查,已婚女职工进行妇科常规检查、白带常规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分析比较行政女工和车间女工乳腺及妇科疾病的检出情况. 结果:313位女职工的乳腺及妇科疾病总检出率为86.3%;乳腺B超异常检出率为72.93%,以乳腺增生为主;妇科B超异常检出率为12.14%,以子宫肌瘤、盆腔或子宫直肠窝积液为主;已婚女工宫颈炎或阴道炎的检出率66.86%.车间女工乳腺增生和超声BI-RADs2级乳腺病灶的检出率低于行政女工(OR=1.834、1.890),超声BI-RADs3级乳腺病灶的检出率高于行政女工(OR=0.355). 结论:该厂的乳腺及妇科疾病患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活动,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尽量减少车间女工倒夜班工作方式,积极引导职工尤其行政女工正确释放压力、平衡膳食,促进女性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 摘要:目的:了解改变工作台作业条件对深圳市福田区小型制造业劳动者职业紧张的影响.方法:对5家小型制造企业261名劳动者采取改变工作台作业条件的人类工效学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并与271名对照组劳动者进行比较,分析干预实施效果.结果:经干预后,改变工作台作业条件组劳动者职业紧张测试得分在职业任务、任务冲突、工作环境、紧张反应、心里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等项目得分得分降低(P<0.05).结论:通过人类工效学措施,合理改变劳动者工作台作业条件和生产环境条件,能有效降低劳动者的职业紧张,应加大对人体功效学措施对降低职业紧张影响的研究力度.
  • 摘要:目的:探讨宁夏回汉人群热应激蛋白70(HSP70)基因多态性与心理应激之间的关系,阐明心理应激的遗传基础及易感基因.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和教学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确诊的20~60岁无血缘关系的622名代谢综合征(MS)患者和来自该2所医院健康体检人群的60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人群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和职业应激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并采用小沟结合子、SNPshot法、测序法检测HSP70-1基因+190和-110位点、HSP70-2基因+1267和+2074位点、HSP70-Hom基因+2437位点的多态性. 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中HSP70-1基因-110位点各基因频率分布在轻、中、重应激水平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7、10.253,P=0.039、0.036);对照组HSP70-hom基因+2437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9,P=0.038);总体人群中HSP70-1基因+190位点各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5,P=0.021),HSP70-2基因+2074位点各基因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1、7.182,P=0.021、0.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P70-1基因-110位点A/C和A/C+C/C基因型携带者应激易感性是A/A基因型的1.991倍(95%CI=1.187~3.341)和1.600倍(95%CI=1.004~2.550),HSP70-1基因+190位点C/C基因型的应激易感性是G/G基因型的0.560倍(95%CI=0.356~0.883),HSP70-2基因+2074位点G/G基因型的应激易感性是C/C基因型的1.563倍(95%CI=1.016~2.405). 结论:HSP70家族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心理应激的易感性有关,HSP70-1基因-110位点A/C和A/C+C/C基因型与HSP70-2基因+2074位点G/G基因型携带是心理应激的危险因素,可增加人群的应激易感性;HSP70-1基因+190位点C/C基因型携带是心理应激的保护性因素,可降低应激的易感性.
  • 摘要:目的:了解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抑郁障碍三者因果关联及作用机制,为更好地预防、识别和干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障碍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方法:通过查阅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抑郁障碍相关的文献,系统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总结针对职业紧张的预防、干预措施. 结果:对医务人员、教师、企业工人等多种职业人群开展的实证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已证实,职业倦怠起源于职业人员个体与工作相关因素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即为职业紧张产生的原因,如果这种紧张的状态没有解决或不匹配的状态没有得到调整,就会导致职业枯竭综合征和抑郁障碍,即职业倦怠和抑郁障碍是长期职业紧张发展的最终结局;关于职业倦怠和抑郁障碍的关系,研究结论并未统一,有研究表明倦怠和抑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倦怠是在特定工作条件下产生的,与工作环境密切相关,而抑郁可随处可见,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也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和抑郁障碍之间有一定的重叠作用,很难将二者区分. 结论:虽然职业倦怠与抑郁障碍的关系,研究者还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多数研究已表明职业紧张是职业倦怠、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故加强对职业紧张的预防、干预对防止职业倦怠、抑郁障碍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了解现代服务业员工职业紧张和心理一致感现况,分析职业紧张与心理一致感之间的关联. 方法:2016年3月至4月,采用非随机意愿抽样的方法对上海3家单位834名现代服务业白领进行调查,调查在员工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采取匿名方式自主填写完成.职业紧张由职业紧张核心问卷进行评估,心理一致感采用SOC-13中文版量表进行评定. 结果:调查对象中心理一致感均分61.54±10.46,50.1%的调查对象自评为职业紧张.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岗位、工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组间的心理一致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婚姻状况、工龄组间的职业紧张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工作自主性、社会支持及职业紧张组间心理一致感得分和心理一致感低分率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高心理一致感是职业紧张的保护因素,OR值为0.39(95%CI=0.26~0.59). 结论: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白领心理一致感较高,职业紧张程度中等,提高心理一致感可能减缓职业紧张.
  • 摘要:目的:根据问卷调查了解本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疲竭感现状,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疲竭感的关系.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本院医生、护士、辅助科室其他人员共155名进行职业紧张和职业疲竭感问卷调查研究,包括工作内容问卷、付出—回报失衡问卷、职业疲竭感问卷.回收符合要求问卷150份,其中临床医生50人,护士50人,其他职员50人.然后利用Excel录入数据,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F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 结果:职业病医院医务人员中35.9%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紧张;28.5%有不同程度情感耗竭,30.5%有不同程度的人格解体,38.9%呈现个人成就感低,32.8%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疲竭感.文化水平、岗位、职称、倒班、工作时间、工龄与职业紧张、职业疲竭感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工作要求、付出、内在投入与职业疲竭感及其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呈正关联,表明职业紧张与职业疲竭感存在联系. 结论:医务人员是职业紧张、职业疲竭感高危人群,长时间职业紧张就会导致职业疲竭感,职业紧张与职业疲竭感存在联系.文化程度、岗位、职称、倒班情况、工作时间、工龄是职业紧张、职业疲竭感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弹性与职业紧张、抑郁的作用关系及其中介效应,探讨心理弹性在职业紧张-抑郁中的作用途径. 方法:采整群抽取四川省某县级医疗机构122名女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职业紧张量表(OSI-R)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研究对象心理弹性、职业紧张和抑郁及基本信息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其相关关系与中介效应. 结果:122名女护士心理弹性平均得分(62.4±15.1)显著性低于中国常模(65.4±13.9)(P<0.05);抑郁平均得分(41.0±7.7)显著高于中国常模(33.5±8.6)(P<0.01),发生率为52.5%;心理弹性与职业紧张、抑郁之间均呈负相关(均有P<0.01);职业紧张与抑郁之间均呈正相关(均有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职业紧张与抑郁呈显著性正相关(β=0.744,P<0.01),对抑郁的解释程度增加了48.5%;心理弹性对抑郁呈负向预测作用(β=-0.221,P<0.01),对抑郁的解释程度增加了2.8%;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职业紧张对抑郁直接影响效应或心理弹性中介效应参数(a=-0.527、b=-0.227、c=0.744、c'=0.62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1),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08%. 结论:心理弹性作为部分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职业紧张和抑郁的关系,可下调职业紧张的不良影响,可有效降低抑郁的发生.
  • 摘要:本次研究显示,单身或离异工人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高于已婚工人;与文献报道的结果部分一致;考虑其原因为单身或离异工人可能缺乏更有效的家庭支持以及缓解压力的途径和经验等。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职业人群是抑郁症发病率较高的人群之一,职业紧张与抑郁症发生有着重要联系。谷桂珍等、周文慧等和余善法等发现降低每日紧张感对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负性情绪多者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是负性情绪少者的2.87倍,角色冲突严重和躯体需求多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增加自尊感、回报等能减少警察抑郁症状的发生。本次研究发现,高水平每日紧张感、负性情绪多、躯体需求多和角色冲突严重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而高回报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与上述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一致。
  • 摘要:针对2016年5月1日起实施的《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标准的相关修订内容和笔者几次参与此标准研制的学习体会,结合多年在省职业病医院日常工作实践,提出对新修订《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标准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在贯彻执行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有关事项.
  • 摘要:本文概括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石棉所致恶性间皮瘤研究的国内外现状;2.间皮瘤的血清学诊断方法;3.HMGB1在恶性间皮瘤中的生物学意义;4.HMGB1及其高乙酰化型(hyperacetylated isoform).通过系统性地文献回顾,归纳出:HMGB1及其超乙酰化型是检测石棉暴露和早期识别间皮瘤的敏感和特异的血清生物标志物.HMGB1及其超乙酰化型作为早期识别间皮瘤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此外,考虑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棉产品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棉制品生产国,HMGB1及其超乙酰化型作为检测石棉暴露的首选生物标志物推广应用的社会效益潜力巨大.
  • 摘要:目的:预测在现有粉尘浓度下和降尘后预期寿命内该矿业集团煤工尘肺的发病趋势和数量,为尘肺病防治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工种分别计算累计发病密度与累积接尘量的剂量反应关系.累积接尘量取其对数值,累计发病密度做logit变换,求logit变换值与该对数剂量的直线回归方程.由该方程反推出各组段的发病密度估计值,以预测未来发病人数.分别预测当前粉尘浓度和降尘后预期寿命内发病人数,二者差值即为可能减少的发病人数. 结果:按照2013年的粉尘浓度水平,1970-2013年入矿的接尘工人预期寿命内可能有1358.5人发生煤工尘肺(掘进工431.6人,采煤工429.2人,混合工360.8人,辅助工136.9人).采用先进的防尘设备使粉尘浓度下降80%后,则可能有679.3人发病(掘进工204.4人,采煤工200.2人,混合工294.9人,辅助工113.2人),合计减少发病679.2人. 结论:该矿业集团未来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掘进工、混合工、采煤工和辅助工.未来发病人数由高到低依次是掘进工、采煤工、混合工和辅助工.采取有效的防尘降尘措施,能够明显地减少煤工尘肺的发生,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够将粉尘浓度控制在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以下,效果将更加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EDP)治疗对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疗效. 方法:50例尘肺合并COPD稳定期患者(GOLD肺功能分级1~2级患者),随机分为体外膈肌起搏治疗(EDP)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规范吸入,EDP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外膈肌起搏每日30分钟,连续治疗16周.每组患者在治疗前记录症状、肺功能(FEV1%、FVC%、FEV1/FVC)及CAT评分、mMRC指数,治疗中每周记录症状,治疗4周、8周及16周记录CAT评分、mMRC指数、肺功能(FEV1%、FVC%、FEV1/FVC). 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症状、肺功能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示显著差异(P<0.05),治疗16周后EDP组症状、肺功能有进一步提高(P<0.05),对照组疗效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长期规律EDP治疗是提高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的有效方法.
  • 摘要:为全面促进职业病防治机构学科建设工作,有效提升科研水平.总结本院十年学科建设管理经验,对目前学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从职业病防治机构学科建设现状出发,结合重点学科建设评估标准,探索、研究、建立起一套涵盖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团队管理、人才培养、科研工作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科学有效和可操作性强的学科管理模式,并切实应用于学科建设工作实践之中.
  • 摘要:目的:了解锑金属粉尘沉着病患者胸部影像学和临床改变及转归,为制定锑金属粉尘沉着病的诊断标准、职业健康监护指标和诊疗规范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既往被诊断为三氧化二锑尘肺3名患者的相关资料,同时对其X线胸片、临床表现、肺功能和尿锑等指标进行追踪观察,比较各项指标前后变化,以评价锑金属粉尘沉着病患者肺部影像学和临床特点及其转归. 结果:3名患者主要从事三氧化二锑粉包装工作,接触粉尘的粒径<4μm、三氧化二锑含量为99.8%、作业岗位三氧化二锑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近4倍,作业工龄分别为6年(病例一)、4.5年(病例二、三),否认有其他粉尘接触及吸烟史.高仟伏X线胸片显示:患者2005年前拍摄的胸片两肺可见弥漫性分布的p形或s形类圆形小阴影,下中肺野密度较高,呈毛玻璃样,无明显聚集融合趋势;两肺门阴影增宽增浓,病例一同时伴有肺泡性肺气肿.病例一胸片小阴影总体密集度达2级,分布5个肺区,病例二、三胸片小阴影总体密集度为1,分布范围达2-3个肺区.通过10年的动态观察,三名患者在脱离粉尘接触4年左右时,高仟伏X胸片显示小阴影已出现吸收,至脱尘后第12年左右,原来胸片上两肺弥漫性分布的p形或s形小阴影出现了明显的吸收,以同一个肺区密集度相比较,病例一右上肺区从1/0→0/0、左中、右中肺区从2/1→0/1、左下、右下肺区从2/2→1/0;病例二、三2015或2016年的高仟伏X胸片显示类圆形小阴影已经基本完全吸收,右上、中、下肺区从0/1→0/0、左中、下肺区从1/0→0/0;但2015或2016年的CT检查结果显示:3名患者两肺叶见弥漫针尖样小结节,相当于p/p影,高分辨CT显示:病例一两肺上叶多发直径约1-2mm类圆形透光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病例二、三见胸膜下及纵隔旁多发不规则透光区.临床表现方面:病例一因吸入三氧化二锑粉尘的量较多,2004、2005年入院时出现了咳嗽、咳痰、胸通、走平路气紧、平卧时气喘等症状和轻度口唇和肢端紫绀,明显的杵状指等体征,肺功能有限制性肺通气功能轻度限碍,12年后,虽然咳嗽、咳痰、气紧、气喘等症状体征有所减轻,但仍未能完全恢复,干重体力活时仍会出现气紧、气喘,查体仍发现有轻度杵状指,肺通气功能轻度障碍、弥散功能轻度降低;而另2名患者仅有轻微的咳嗽、咳痰的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等大致正常.3名患者的尿锑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 结论:随着时间延长,锑金属粉尘沉着病患者胸部弥漫性分布的类圆形小阴影可以吸收减少,但仍不能完全吸收.由于小阴影的密集度和分布范围不同,临床表现也会有所不同,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明显缺氧的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改变,脱尘12年后缺氧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肺功能损伤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建议对于锑金属粉尘沉着病的诊断,首先要有确切的金属粉尘职业接触史(金属粉尘的定义应为粉尘中金属成份占90%以上和/或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应小于10%的粉尘),然后根据高仟伏X线胸片小阴影的密集度、分布范围、临床表现分为轻度、重度即可,即轻度金属粉尘沉着病:小阴影的总集密集度1级以上,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个肺区以上,无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微的咳嗽、咳痰等症状,经3年动态观察仍达以上标准者即可诊断轻度锑金属粉尘沉着病;重度金属粉尘沉着病:小阴影的密集度2级以上、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同时伴有缺氧的临床表现和/或肺功能损害者,即可诊断为重度锑金属粉尘沉着病.三氧化二锑粉尘的职业健康监护指标即呼吸系统检查指标同粉尘作业.此外,还应考滤三氧化二锑除呼吸系统以外的职业损害指标.锑金属粉尘沉着病的处理,及时脱离锑及其化合物粉尘作业,治疗上可给予肺泡灌洗,对较重症患者还可给予抗炎及抗纤维化、改善缺氧和肺循环等对症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镍冶炼烟尘对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JNK、Bax、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健康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镍冶炼烟尘0.50、1.00、2.00、4.00mg/kg组,第1d及第16d非暴露式气管内滴注受试尘,饲养30d处死.Hoechst33258法观察肺内细胞形态学改变;分光光度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含量;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细胞p-JNK、Bax、Caspase-9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00mg/kg染毒组细胞出现细胞核固缩碎裂等凋亡早期形态学特征.各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SOD、GSH-PX活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1.00、2.00、4.00mg/kg染毒组大鼠肺组织Bax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各染毒组大鼠肺组织p-JNK、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 结论:镍冶炼烟尘引起大鼠肺组织氧化损伤,同时促进p-JNK、Bax、Caspase-9和Caspase-3蛋白表达,最终产生凋亡.
  • 摘要:目的:探讨吸烟与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ins,PAHs)暴露对焦炉作业工人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的影响及剂量反应关系. 方法:选取某焦化厂焦炉工436人作为接触组,非焦炉工132人作为对照组,利用问卷调查一般情况,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晨尿中四种PAHs代谢物水平和氧化损伤标志物8-OHdG水平. 结果:接触组尿中2-羟基萘(2-hydroxynathalene,2-NAP)、2-羟基芴(2-hydroxyfluorene,2-FLU)、9-羟基菲(9-hydroxyphenanthrene,9-PHE)和1-羟基芘(1-hydroxypyrene,1-OHP)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增高(P<0.05);在接触组和对照组中均发现重度吸烟工人尿中8-OHdG含量显著高于轻度吸烟和不吸烟的工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尿中1-羟基芘与尿中高浓度8-OHdG的发生密切相关,OR值分别1.44(95%CI:1.082~1.905)和1.43(95%CI:1.056~1.944)(P<0.01),趋势检验显示吸烟程度和尿中1-羟基芘浓度与尿中高浓度8-OHdG的发生具有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与1-羟基芘对尿中8-OHdG含量有交互作用,1-羟基芘高暴露重度吸烟组工人发生高浓度8-OHdG的可能性是1-羟基芘低暴露不吸烟组的5.64(95%CI:2.15~14.80)倍(P<0.05). 结论:1-羟基芘和吸烟对焦炉作业工人尿中8-OHdG含量具有交互作用,在焦炉作业工人中采取控烟措施对预防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亚硝酸钠染毒后对小鼠体内硫血红蛋白和羟自由基的影响. 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0.055mg/ml)、中剂量组(0.11mg/ml)和高剂量组(0.22mg/ml),每组12只,雌雄各半.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喂养,低、中、高剂量组采用自由饮.2周后,腹腔注射水杨酸钠用以捕获羟自由基,生成2.5-二羟基苯甲酸和2.3-二羟基苯甲酸,高效液相法测两者的含量,其和即为羟自由基的含量;同时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小鼠的硫化血红蛋白. 结果: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的小鼠血液中总羟自由基的含量,低、中、高剂量组的值分别为:(0.0153±0.0065)μg/ml,(0.0164±0.0172)μg/ml,(0.0627±0.0910)μg/ml,与对照组((0.009±0.0073)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68;P<0.05).②用分光光度法测得染毒后的小鼠血液中的硫化血红蛋白的分光光度值,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0.0245±0.0129,0.0354±0.0070,0.0445±0.0110,与对照组(0.0296±0.009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20;P<0.05).③羟自由基含量与硫血红蛋白连着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837,P<0.05). 结论:亚硝酸钠染毒能使小鼠血液中硫血红蛋白和羟自由基的含量增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分析广东省某核电站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类型及畸变率,评价接触低剂量中子和γ-射线辐射的核电站工作人员放射损伤状况,为其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研究对象为广东某核电站2011—2015年间接受职业健康监护的159名核电运营离岗工作人员,以本实验室收集的深圳市88例无射线和毒物接触史,身体健康的成人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改良微培养法进行全血培养,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辐射组核电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组染色单体型畸变(断片、无着丝粒环)显著高于对照组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染色体型畸变(双着丝粒体和环状染色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辐射工龄核电站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工龄增加呈升高趋势. 结论:应长期不懈加强核电站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切实保障其健康和安全.
  • 摘要:通过对近3年本院中毒控制中心受理诊断的34例爆震聋病例进行分析,深度解读《职业性爆震聋的诊断》标准,重点着眼于分析诊断中的重难点,总结相关经验,严肃、公正的作出诊断.
  • 摘要:目的: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的异常情况,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按照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对石家庄市2015年2663名在岗期间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对健康检查报告中眼晶状体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按不同工龄、年龄、职业类别、照射种类、性别进行分析,2663名放射工作人员中眼晶状体异常率为2.07%,随着工龄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异常率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类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异常率高于工业类(P<0.05),其中核医学类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照射种类(P<0.0001). 结论:加强对医疗机构从事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卫生防护知识宣传,提高放射卫生知识知晓率,加强个人防护.
  • 摘要:职业性听力损伤也叫职业性噪声聋或噪声性耳聋.指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职业性听力损伤并不是单独由接触噪声引起而是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本文就噪声性耳聋的众多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职业性听力损伤是一种受多种因素联合暴露相互影响的疾病。预防职业性听力损伤,不但应做好噪声的控制工作,也要努力降低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监督和教育作业工人认真佩戴护具,监测并改善作业环境,从而降低噪声性耳聋的发生和发展。
  • 摘要:噪声对人体的伤害是确定的.但随社会和技术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噪声源,对这些噪声源所产噪声对人体伤害的研究,少见且不系统.本调查选择20家蒸汽加热水的公共场所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同时选择20家不采用蒸汽加热水的公共场所单位作为对照组,试图了解公共场所蒸汽加热水产生噪声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的影响,并对公共场所蒸汽加热水产生噪声的危害进行控制.结果显示,在对人体伤害方面,听力损伤检出率调查组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组的神经衰弱、消化道紊乱、高血压、低血压、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虽然比对照组高,但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蒸汽加热水产生的噪声较一般环境的噪声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产生的噪声对人群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听力的影响较大.
  • 摘要:目的: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探讨男性钢铁工人高温暴露年限与高血压患病的剂量反应关系. 方法:对2014年9月—2015年10月进行职业健康查体的男性唐钢在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男性钢铁工人高温暴露年限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 结果:高血压患病率为29.6%.调整年龄、工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家族史、体质指数、体育锻炼、食盐、噪声暴露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人曾经暴露高温和现在暴露高温均与高血压有关,OR值分别是1.67(1.47,1.90),1.52(1.15,1.99).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男性钢铁工人高温暴露年限与高血压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9188). 结论:男性钢铁工人高温暴露与高血压患病有关,且高温暴露年限与高血压患病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POU4F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中国人群中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噪声暴露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检查、问卷调查和纯音听力测试.依据听力测试结果,将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dB定义为病例组,双耳语频的任意频段和高频平均听阈均≤25dB定义为对照组,共248对.利用中高通量SNP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TM法)检测rs1368402和rs891969位点的基因型.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χ2检验比较两组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分布差异,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个SNP位点与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联. 结果:经吸烟、饮酒、高血压和累计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校正后,POU4F3基因rs1368402和rs891969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CNE分层分析后发现,当CNE>95dB(A)时,与rs1368402位点CC/CA基因型相比,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增加(校正OR=1.547,95%CI=1.002-2.389,P=0.049);与rs891969位点AA/GA基因型相比,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增加(校正OR=1.650,95%CI=1.032-2.639,P=0.037).经Bonferroni检验校正后,上述相关性不再显著.单体型分析中未见病例组与对照组单体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OU4F3基因单个位点多态性可能不是影响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遗传易感性因素,但rs1368402和rs891969位点多态性与噪声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对NIHL易感性具有重要影响.
  • 摘要:目的:了解噪声作业人员听力异常特点,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1日至2016年6月按照GBZ188-2014规范要求在岗期间噪声作业人员来本院进行听力复查结果资料. 结果:在进行复查的407人中,检出听阈正常者30人占7.37%;单纯双耳高频段听阈≥40dB及单耳(或双耳)高频平均听阈﹥25dB但﹤40dB者共148例占复查总人数的36.36%;主客观检查明显不符怀疑存在夸大性聋者38例占9.34%;疑似职业性噪声聋者67例占16.46%;职业禁忌证者64例占15.72%.同时检出分泌性中耳炎2例,外耳道炎症1例,单耳(或双耳)鼓膜穿孔7例,鼓膜凹陷(或混浊))4例,鼓室导抗图双侧(或单侧)Ad型57例,双侧(或单侧)As型12例,双侧(或单侧)B型14例,单侧C型8例.耳声发射(DPOAE)检出双耳未通过83例,单耳未通过35例.自觉耳鸣或听力下降者302例,未检出噪声敏感者. 结论:噪声对作业人员早期的健康损害不容忽视,建议对单纯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下降按轻、中、重度听力损失进行规范诊断分级,对多次复查双耳高频平均听阈达到中重度下降或伴有耳鸣者,应建议调离噪声作业岗位,以达到职业健康监护预防为主的目的.同时客观测听检查应用于噪声作业健康监护非常必要,建议对噪声作业人员应将声导抗测试及耳声发射列为必检项目,以提高结果的准确率.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要加大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力度,继续做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贯工作,而作好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需要用人单位、劳动者和职业病防治机构共同努力.
  • 摘要:目的:观察接触噪声作业工人3KHz和4KHz听力损失情况. 方法:统计2015年1月至12月15901名在本院行噪声职业健康检查的听力结果,并与120名非噪音接触的工勤人员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接触噪声作业(接噪组)15901工人中,共接受检查31802耳,检出3KHz、4KHz听阈不同程度升高的耳数为15888耳(听力损失检出率为49.96%);对照组(非接噪组)120人,共检查240耳,检出3KHz、4KHz听阈不同程度升高的耳数为12耳(听力损失检出率为5.00%),两组听力损失差异有显著性(P<0.05);接噪工龄<3年(<3年组)的工人,3KHz、4KHz听阈听力损失检出率19.00%;36年(36年组)的工人,3KHz、4KHz听阈听力损失检出率20.00%;接噪工龄≥6年(≥6年组)的工人3KHz、4KHz听阈听力损失检出率22.16%;组间比较,<3年组与≥6年组的3KHz、4KHz听阈听力损失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3年组与36年组的3KHz、4KHz听阈听力损失差异无显著性(Pu001f0.05),但其趋势同其他组一样,随着接噪工龄的延长,检出性率呈上升趋势. 结论:接噪作业工人较非接噪作业工人容易发生3KHz、4KHz听阈升高,且接噪工龄越长,听力受损的耳数越多、程度越重.
  • 摘要:目的:进一步了解巴彦淖尔市重点职业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现况,掌握屠宰养殖职业人群患布鲁氏菌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本市重点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防治和防护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在巴彦淖尔市七个旗县区分层抽取13家屠宰养殖企业共649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及血清学检查,用比值比OR值分析各危险因素. 结果:本次巴彦淖尔市重点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的感染人数为112人,感染率为17.26%(112/649),感染率在民族、婚姻状况、工作场所通风洗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职业相关调查项目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内脏处理(OR=1.237,95%CI:1.088~1.406)是高危工种;性别(OR=1.576,95%CI:1.115~2.227)、吸烟(OR=2.328,95%CI:1.656~3.275)、能否正确使用防护用品(OR=2.285,95%CI:1.423~3.670)、工作时进食(OR=3.453,95%CI:1.865~6.391)、暴露部位存在伤口(OR=1.663,95%CI:1.101~2.510)为危险因素;学历(OR=0.36,95%CI:0.176~0.734)为保护因素.布鲁氏菌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显示,职业人群对布鲁氏菌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及布鲁氏菌病症状的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巴彦淖尔市重点职业人群布鲁氏菌感染率比较高,应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
  • 摘要:目的:掌握中国工作场所空气中微生物采样与检测方法的现状及不足.方法:进行国内外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结果:在卫生领域,工作场所空气中微生物采样方法基本参照《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3部分:空气微生物》(GB/T18202.3-2013),自然沉降法操作简单、经济,被用作空气微生物采样的常用方法.比较了传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测技术、基因水平的检测技术、光镊拉曼光谱技术、电阻抗法、其他快速检测方法等的特点及优劣.结论:探讨适宜工作场所且结果准确、操作方便、经济可行、宜于推广普及的空气中微生物采样检测方法,建立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作业场所职业接触限值,加强对生物因素的研究.
  • 摘要:莱姆病是一种主要通过蜱叮咬,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容易误诊,因此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结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的进展较快,本文综述总结了近20年相关文献可知临床上早期应用病原体的直接检测、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免疫学检测方法是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变异的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荧光试验、免疫蛋白印迹法、免疫层析法及斑点试验等,近几年蛋白质芯片技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半导体量子点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发展较快,已开始在临床上应用.莱姆病从诊断特异性、操作方便等多方面比较,建议目前应用国际上推荐两步血清学检测法,即第一步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第二步用免疫印迹法对上述阳性标本作进一步的验证.总之,莱姆病的诊断需要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同时注意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 摘要: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PAEs)是塑胶工业中最为常用的增塑剂和软化剂.该物质可通过食品包装材料直接迁移到食品中,也可通过含有该物质的塑料制品迁移到环境中,对空气、水、土壤和食品造成污染而危害人类的健康.PAEs具有雌激素效应,对神经系统具有毒性作用.笔者就PAEs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由于PAEs增塑剂的广泛使用且其具有的环境持久性、不易降解、生物富集等特征,已成为重要的环境化学污染物,在地表水、地下水、生物体及人体中均被检出;人类和动物可经多种途径终生暴露PAEs。尽管其毒性较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AEs对人和动物的多个系统及发育存在潜在的危害,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殖发育毒性、肝肾毒性及免疫毒性等方面。近几年,PAEs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学者推测PAEs的累积效应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相关疾病有关,但仍缺乏依据。因此,加强PAEs暴露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暴露与效应的关系,同时,更深入地开展毒理机制研究,将有助于找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并寻求对应的防治措施。
  • 摘要:NA-DMPS是一种含有巯基的络合剂,是目前常用于治疗汞、砷等的急、慢性中毒的主要药物,其中,以驱汞的效果最好,是治疗汞中毒的首选药物。NA-DMPS为低分子量的药物,属半抗原,进入机体与某些大分子如蛋白质等载体结合后形成半抗原—载体结合物,从而引起机体对该种药物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过敏反应是NA-DMPS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早期反应之一,药物性皮疹及发热为NA-DMPS最常见的过敏表现。我院目前使用NA-DMPS进行驱汞治疗的患者近千人,除2004年出现2例严重过敏反应,均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外,本文为我院第1例全身广泛性的皮肤粘膜过敏反应病例。在既往病例中,使用NA-DMPS出现皮疹后,给予激素及抗过敏的药物治疗后,皮疹约30min消失,停用NA-DMPS后患者皮疹消失,不再出现。过敏反应的复发一般是在再次使用NA-DMPS之后。在本文中,发现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的斑疹、丘疹等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与袁娟等报道的33例砷中毒患者使用NA-DMPS后出现皮疹情况一致。此外,本文患者还出现了结膜充血、严重的口腔溃烂、阴部瘙痒及尿痛等粘膜反应情况;在停用NA-DMPS的5d后,仍然出现了以瘙痒、皮疹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的复发,这种复杂的过敏反应临床病例,不但在我院的日常诊疗中鲜有发生,在以往的文献中也少有发现类似报道。众多文献提示在使用NA-DMPS过程中,引发的过敏反应可以发生在治疗的任意疗程,不但发病的时间毫无规律可循,而且发病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极易与其他有类似症状的疾病混淆,需要临床医生提高警惕。有文献提示在临床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治疗时,以第3疗程为关键疗程,如需继续第4疗程驱汞治疗,应严格控制,间隔一段时间再继续,可以避免患者在临床驱汞治疗中由于疗程次数的增加、药量累积等因素发生药疹反应。此外,曾有报道,使用NA-DMPS所致过敏性皮炎,似与患者过敏体质有一定关联,如报道中提到的患者有饮用加温白酒后,出现全身皮肤红斑瘙痒现象,在NA-DMPS驱汞的过程中出现了过敏性皮炎。这就说明某些特殊体质,包括过敏体质的人群在使用NA-DMPS治疗后,出现过敏性皮炎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的概率可能会有所增加。本例患者自诉有疤痕体质,在使用NA-DMPS后出现如此复杂、罕见的过敏反应情况,甚至在停用NA-DMPS的情况下仍然出现皮疹的复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值得继续深入探讨。
  • 摘要:目的:回顾中国治疗尘肺的主要药物的临床研究,评价分析其疗效,提出尘肺治疗研究建议. 方法:通过查阅中国尘肺病临床治疗的科研课题档案,检索2016年1月1日前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克矽平、汉防己甲素、磷酸哌喹、磷酸羟基哌喹、柠檬酸铝、矽宁、矽肺宁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等八种主要药物治疗尘肺的临床疗效研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改善率、呼吸系统感染率下降、肺功能指标中FEV1%改变量(ΔFEV1%)、X线胸片稳定率和好转率以及不良反应等五类指标以及描述性疗效总结等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15篇文献中的9个RCT研究入选,共有2097名尘肺病患者,其中治疗组1215例,对照组882例.将用药方式分单药(如克矽平、磷酸羟基哌喹、矽肺宁和矽宁)、汉防己甲素和其他药物配伍(简称汉甲配伍)、磷酸羟基哌喹和柠檬酸铝(简称羟哌柠铝)、肺灌洗(含加用药物)四类,分析表明治疗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改善率、呼吸道感染下降率、ΔFEV1%、X线胸片阴影好转率和稳定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减去对照组均值后,尘肺病患者在治疗期内呼吸系统症状改善率(%)平均提高34.6(95%CI32.9,36.3),呼吸道感染率(%)下降均值26.0(95CI%24.0,28.0),ΔFEV1%均值4.08(95%CI3.56,4.60),X线胸片好转率(%)平均提高8.80(95%CI8.55,9.05),X线胸片稳定率(%)平均提高10.6(95%CI9.18,12.0);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四类用药方式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F呼吸系统症状改善率=482.2,P<0.01;F呼吸道感染率下降=72.01,P<0.01;FΔFEV1%=246.6,P<0.01;FX线胸片稳定率=212.9,P<0.01;FX线胸片好转率=466.6,P<0.01). 结论:克矽平、汉防己甲素、磷酸羟基哌喹、柠檬酸铝、矽宁、矽肺宁和NAC等药物有一定的尘肺病治疗效果,建议根据矽肺发病机理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在立足传统治疗药物研究的基础上,跟踪和借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加强尘肺病药物治疗研究和患者健康管理.
  • 摘要:目的: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染尘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的自噬活动的影响. 方法:常规培养NR8383细胞,染尘3、6、12、20、24h,分别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Ⅰ(TGF-βⅠ)表达水平,确定细胞染尘模型时间;给予NAC干预20h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水平. 结果:体外巨噬细胞染尘模型最佳时间为20h;NAC+矽尘组NR8383细胞TNF-α表达[(116.82±8.98)pg/mL]低于矽尘组[(1823.58±764.85)pg/mL](P<0.05);NAC+矽尘组NR8383细胞TGF-βⅠ表达[(8.27±3.62)pg/mL]与矽尘组[(14.28±5.71)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矽尘组与矽尘组NR8383细胞LC3蛋白表达分别为[(3.52±0.57)、(3.84±0.53)pg/mL]高于对照组[(2.24±0.56)pg/mL];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矽尘组NR8383细胞在20h荧光信号强于对照组;NAC+矽尘组NR8383细胞荧光强度与矽尘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矽尘刺激使NR8383细胞自噬表达增强;NAC可降低细胞上清液中TNF-α分泌水平,NAC可能参与染尘肺泡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过程.
  •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减轻染矽尘小鼠肺泡炎的机制. 方法:取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只,以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通过三系分化诱导实验鉴定其多向分化能力.取同类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二氧化硅(SiO2)组和BMSCs移植组,每组15只.经气管软骨间隙,对照组小鼠予一次性注射0.90%氯化钠溶液20.0μL;SiO2组和BMSCs移植组小鼠先予一次性注射质量浓度为250g/L的SiO2混悬液20.0μL,6h后经鼠尾静脉分别一次性输注500.0μL的0.90%氯化钠溶液或BMSCs(细胞密度为1×109/L).造模后第3天处死小鼠,检测肺系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瑞氏-吉姆萨染色BALF中细胞并计数,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小鼠BALF中巨噬细胞百分比. 结果:BMSCs经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后成功培育出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染尘后第3天,SiO2组小鼠出现肺泡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BMSCs移植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正常,无明显炎性改变.SiO2组小鼠肺系数高于对照组(P<0.05),BMSCs移植组小鼠肺系数低于SiO2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O2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趋化因子配体3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上调(P<0.05),BMSCs移植组小鼠上述3个指标均较SiO2组下调(P<0.05),恢复至对照组的水平(P>0.05).SiO2组和BMSCs移植组小鼠BALF中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BMSCs移植组小鼠TNF-α表达水平与SiO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小鼠BALF中IL-1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氏-吉姆萨染色细胞结果显示:SiO2组小鼠BALF中总细胞和巨噬细胞数目均高于对照组(P<0.05),BMSCs移植组小鼠上述2个指标均低于SiO2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CM检测BALF中巨噬细胞百分比的结果与瑞氏-吉姆萨染色细胞结果相一致. 结论:BMSCs可通过抑制肺泡巨噬细胞数量和活性,下调BALF中IL-1β和IL-6,减轻染矽尘小鼠的肺泡炎.
  • 摘要:目的:分析尘肺大阴影毛刺样改变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大阴影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从62例均具大阴影的已诊断叁期尘肺中,选出其中22例有尘肺大阴影伴影的胸片及CT进行分析,总结大阴影伴影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胸片表现:毛刺样改变表现为大阴影边缘细长均匀密集须状阴影,阴影在侧胸壁侧接近平行走形(图).毛刺样改变位于大阴影侧胸壁侧者22例,合并纵膈侧者有4例,合并足侧者有2例,合并胸骨侧者16例,合并头侧并胸骨侧者5例(经侧位胸片观察),未见合并背侧者.CT表现:大阴影毛刺样改变表现为大阴影边缘稀疏(与胸片相比较)细长线状阴影,与肺癌毛刺不同.毛刺样改变在侧胸壁侧接近平行.侧胸壁侧有毛刺样改变者22例,大阴影周围(指冠状位)均有毛刺样改变者1例,毛刺样改变在前胸壁者21例,在纵膈侧有毛刺样改变者13例,背侧有毛刺样改变者1例.大阴影头侧未发现毛刺样改变. 结论:尘肺大阴影毛刺样改变是尘肺大阴影所具有的重要影像学特征之一,其在尘肺大阴影的诊断尤其是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宁夏尘肺病发病趋势和特征,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1996年~2015年宁夏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的尘肺病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并作描述性分析和趋势性检验,包括尘肺病新发病例的年度分布、病种分布、地区分布、以及发病年龄、接尘工龄的年度变化趋势. 结果:1996年~2015年,宁夏累计报告各类尘肺病1689例,主要以壹期为主.2004年以前,每年报告的尘肺病病例较少,2005年以后明显增多,到2012年以后逐步回落.各年度新发病例均以煤工尘肺和矽肺为主,其中煤工尘肺1172例(69.39%)、矽肺(27.89%).报告的新发尘肺病主要分布在石嘴山市和银川市,分别为1302例(77.08%)和345例(20.43%).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9.00岁,接尘工龄中位数为22.00年.在1996年~2005年和2006年~2015年两个诊断时间段后十年诊断的壹期和贰期尘肺病发病年龄整体小于前十年,2006年~2015年诊断的贰期尘肺病人接尘工龄总体低于1996年~2005年诊断的同期别的病人. 结论:尘肺病发病形势依然严重,呈现病种、地区明显集中、发病年龄和接尘工龄呈现缩短趋势.应加强企业的主题责任意识,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尘肺病的发生.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本课题组硬金属肺病的诊断标准研制过程和体会.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系统了解该疾病流行病学、致病机制、诊治进展及国外诊断标准研究概况;汇总分析国内外文献报道病例,回顾调查国内山东、江苏、湖南收治并确诊的病例,掌握该疾病的临床特征;调查硬质合金生产企业,对生产环境进行现场检测,对接触工人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筛查生物样本标志物.结果:提出硬金属肺病的诊断标准草稿,广泛征求意见,撰写文献综述.结论:职业性硬金属肺病应根据明确的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结合肺部影像、病理特征及血、尿、肺组织金属成分测定结果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 摘要:矽肺对病人的生命健康影响极大,严重的甚至危害患者生命.目前尚无临床治愈的确切资料.因此,对于矽肺患者,不仅要从疾病上予以治疗,更要加强对患者健康的管理.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治疗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健康管理从临床治疗上缓解病人的症状,更从起居饮食、运动保健方面予以患者生活上的指导,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的尘肺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无创通气康复治疗的尘肺患者治疗依从性、治疗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无创通气康复治疗的尘肺患者共295例,每天治疗2-4小时,能接受无创通气治疗最短天数为1天,最长281天,平均20.63±24.84天,治疗依从性良好率79.66%,呼吸困难改善率73.22%,不良反应发生率7.12%.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可较好地改善尘肺患者呼吸困难症状,而且不良反应少.
  • 摘要: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对矽尘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探讨英夫利西治疗肺纤维的可能机制. 方法: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干预组(n=16):气管内一次性注入50mg二氧化硅粉尘,建模后2-6d给予15mg/kg英夫利西皮下注射;染尘组(n=16):同样方法建模,等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对照组(n=16):等量生理盐水气管内注入和皮下注射.各组分别于建模后7d、14d处死大鼠各8只.HE、Masson染色对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ELISA法检测血、BALF中TNF-α含量;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量. 结果:英夫利西干预后,肺泡炎评分(7d)和纤维化评分(14d)优化;血清TNF-α量降低(7d、14d),BALF TNF-α含量仅7d降低,NF-κB p65蛋白表达7d下调,以上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NF-α单克隆抗体可降低TNF-α水平,进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缓解矽尘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进程.
  • 摘要:目的:分析淮北矿业集团1972年以来煤工尘肺发病规律,为尘肺病防治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寿命表法计算在相同观察期内各研究队列接尘工人煤工尘肺累计发病率;Peto Log rank Test法比较各研究队列累计发病率差异. 结果:煤工尘肺患者和未患煤工尘肺接尘工人之间的开始接尘年代、工种和累积接尘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相同的观察期内,1972-年代队列的累计发病率21.01%,高于1980-年代队列的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85.329,P<0.001);各工种的累计发病率分别为:掘进工51.1%、采煤工28.5%、混合工26.8%、辅助工9.5%.经Log-Rank检验,各队列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累积接尘量组别的累计发病率分别为:2000-mg·years组22.20%,100-mg·years组8.71%,<100mg·years组4.12%,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累计发病率与累积接尘量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随着累积接尘量的增加,累计发病率逐渐增高. 结论:随着开始接尘年代的推移,淮北矿业集团煤工尘肺累计发病率逐渐下降.掘进工、采煤工、混合工和累积接尘量在2000-mg·years以上的接尘工人的累计发病率较高,是高危人群.
  • 摘要:目的:探讨脉冲振荡技术(IOS)用于接触生产性粉尘工人肺功能体检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接触生产性粉尘10年以上工人125例,进行用力肺功能及IOS检查,且根据用力肺功能结果分为用力肺功能正常组和小气道功能异常组,分析比较两种肺功能检查方法对于接触生产性粉尘工人职业健康体检肺功能早期筛查意义. 结果:1.常规用力肺功能检测中小气道功能异常阳性率17.6%,IOS检测参数中共振频率(Fres)阳性率为61.6%.2.小气道功能异常组与用力肺功能正常组IOS参数比较,X5阳性率明显高于用力肺功能正常组X5阳性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气道功能异常组与用力肺功能正常组,IOS参数中Z5、R5、R20、R5-R20、共振频率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IOS检测中共振频率(Fres)阳性率高于用力肺功能小气道功能异常的阳性率.2.在用力肺功能小气道功能异常改变的同时,肺弹性阻力已有减低.IOS检查方法简单、方便、无需检查者特殊配合,可以作为肺功能检查的有益补充.
  •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煤工尘肺死亡的分布特征,为今后防治与管理煤工尘肺病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方法:对1997至2014年报告的3043例煤工尘肺死亡病例的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报告的52.8%病例是在55岁以后诊断的,从开始接尘到首诊尘肺壹期经历32.9年,大概56.0岁时患尘肺病,发病工龄为20.6年.死亡年龄有随死亡年代增加而增加及随着始接尘年代的增加而缩短的趋势,发病年龄越小,死亡年龄越早.煤工尘肺的主要死因是死于尘肺,其次是肺源性心脏病和循环疾病以及肺结核等并发疾病,不同季度的死因构成无差异. 结论:北京市根据煤工尘肺的发病特点,制定有效煤矿工人离岗后的医学随访策略,对煤工尘肺患者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 摘要:目的:本文报道了10例稀土粉尘所致尘肺的病例,积累更多的稀土尘肺的临床资料,探讨稀土尘肺的发病特点和演变规律,保护稀土粉尘作业工人身体健康. 方法:对10例稀土尘肺病患者作业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临床资料收集,对每位患者进行了DR胸片和HRCT检查. 结果:以氟、碳、铈等混合精矿为原料,采用浓硫酸焙烧法,生产混合氯化稀土、单一稀土氧化物、氯化物、碳酸盐及各类稀土富集物;作业场所稀土粉尘分散度:小于2um占38.5%,小于5um占45.5%,稀土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95%,稀土粉尘浓度:3.1-46.5mg/m3.10例稀土尘肺,全部是在回转窑进行混料和灼烧工作,平均年龄49(37-59)岁,平均接尘工龄11.5(8-21)年,主要症状表现:胸闷、气短、咳嗽、咳痰,且逐年加重.DR胸片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小阴影,小阴影形态为p/p影,密集度达2-3级,分布范围达6个肺区,以双中下肺表现为著,小阴影密度较低边界较模糊呈磨玻璃样,依据《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70-2015,诊断为职业性尘肺贰期.HRCT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微结节样磨玻璃影,以双中上肺中内带分布为主,而下肺野至肺底小结节逐渐减少,微结节影约1.5mm左右,表现为小叶中心分布磨玻璃样微结节,大多伴肺门及纵膈淋巴结钙化.稀土粉尘所致尘肺很少发现发展为大阴影的病例,也没有发现有小阴影的聚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现阶段稀土粉尘所致尘肺病的发生率出现了高发期,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发病工龄也在缩短,其影像学有其特征性改变的特点,可能与稀土粉尘本身的对机体的毒性作用特点有关,另外还与稀土粉尘的分散度高,作业环境中粉尘浓度有很大的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接触5,6,7,8-四氢喹啉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33例接触5,6,7,8-四氢喹啉的患者进行检查,分析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断及转归.结果:33例患者接触5,6,7,8-四氢喹啉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粘膜刺激、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镜下血尿.考虑为5,6,7,8-四氢喹啉接触反应,脱离接触后症状均逐渐消失,异常指标恢复正常.结论:5,6,7,8-四氢喹啉急性暴露可能导致机体粘膜刺激损害以及一过性镜下血尿.
  •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健康体检人群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布情况. 方法:收集南昌地区企事业单位岗前体检20805例血清胆红素检测结果进行调查分析,采用钒酸盐氧化法检测,按x±1.96S计算参考值范围. 结果:职业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79~25.17umol/L,1.61~7.89umol/L,且有两性差异. 结论:职业健康人群血清胆红素参考值范围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中参考值范围有极显著差异,建议应根椐实际情况建立胆红素参考值范围.本次调查中《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中慢性中毒性肝病TBIL值<17.1umol/L面临定值偏低,建议适当提高诊断门槛.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乙草胺中毒的临床特点. 方法:7例中毒患者均为口服中毒,男4例,女3例;年龄16-47岁,平均30±12岁.服毒量介于30-200ml之间,其中3例服毒30-50ml,2例服毒60-80ml,1例服毒120ml,1例服毒200ml.服毒至洗胃时间介于15分钟至5小时之间,服毒量大于100ml者均于服毒1小时内洗胃.所有患者均为口服中毒,服毒前无明确病史.服毒患者消化道症状最为常见,其中5例患者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3例患者伴有腹痛,3例患者自诉伴有咽喉部不适,1例患者仅伴有恶心、无呕吐,仅有1例患者(服毒量200ml)出现口腔粘膜的轻度糜烂,并出现四肢抽搐,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意识障碍;3例患者出现嗜睡、乏力;2例患者出现头疼、头晕,胸闷、心慌;1例患者未出现明显不适. 结果:经过治疗,7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结论:急性乙草胺中毒需要合理规范治疗.
  • 摘要:病例1:患者女,26岁,于2016年4月14日于双侧眼眶周围注射肉毒100U,患者注射后未出现明显异常.患者为行瘦腿治疗于4月23日在“双侧小腿”各注射肉毒100U.4月26日,患者出现全身无力,嗜睡,全身烧灼感,表情呆滞,未行治疗.于2016年5月3日转入我科.入院查体:T36.6℃、P68次/分,R18次/分,Bp118/75mmHg,意识清、精神差,面具面容,眼睑下垂,右侧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紫绀,张口伸舌费力.颈软无抵抗,心肺腹(-)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四肢肌张力可,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双侧腱反射未引出,巴彬斯基征(-).诊断:医源性肉毒中毒.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乙酰谷酰胺、维生素B1,维生素B12,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病例2:患者女,28岁,于2016年4月30日于双侧小腿注射肉毒200U,后出现头晕、乏力,伴视物模糊,早晨症状较为明显,未行治疗,于5月2日至我科就诊.入院查体:T36.5℃、P75次/分,R19次/分,Bp125/78mmHg,意识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可,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医源性肉毒中毒,给予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及补液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复查肌电图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