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二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第十二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第十二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银川
  • 出版时间: 2012-08-15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鞋用胶粘剂暴露的情况及对女工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制鞋大中小企业共47家填写企业情况调查表,女工706人填写健康调查表。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单因素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检验。结果:(1)企业情况:共调查47家(44家小型、2家中型、1家大型)企业,产品有生活、劳保、运动、旅游鞋等,鞋型包括整鞋、鞋帮. (2)直接接触胶黏剂岗位为抹胶、粘底、埋脑.共检测50个抹胶岗,埋脑岗位7个,其中苯浓度PC-TWA8.17±11.78mg/m3,超标企业18家,埋脑岗位最高浓度68.70 mg/m3;甲苯25.30±25.64mg/m3,超标7家,抹胶岗位最高浓度122.2mg/m3;二甲苯3.71±3.77mg/m3,无超标企业。中型企业粘胶剂中含有甲苯、丁酮为主,远低于国家标准。(3)女工用工状况: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2.82岁,工龄中位数2.16年,每周休息天数不足1天,每天工作时间平均9.25天;每周有加班、夜班.(4)将女工分为接苯组和非接苯组,接苯组每天工作时间、每年工作月数、每周加班时间少于非接苯组.苯接触组月经周期与非接苯组比较明显延长,苯接触组女工的月经经量减少;苯接触组女工的痛经人数明显增多.苯接触组自然流产、人工流产次数显著减少。非苯接触组工作后产次、工作后孕次较苯接触组产次显著减少。结论:鞋用胶黏剂主要以外购合成型树脂为主,小型企业使用胶黏剂仍含苯系化合物,苯、甲苯超标情况仍然存在.中型企业鞋用胶黏剂以丁酮、乙酸乙酯有机溶剂为主。接触含苯胶黏剂对女工的月经周期、痛经、生育有影响。
  • 摘要:目的:通过收集10年百草枯中毒咨询资料,分析近10年我国百草枯对人的危害情况,为预防控制百草枯中毒和降低其危害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毒控制中心2002~2011年百草枯中毒咨询病例相关信息,用Excel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我国百草枯对人的危害较为严重,病死率较高,且危害呈逐年增涨趋势.主要以自服中毒为主,其次是由于管理不当致儿童误服,再者是由于防护不当致职业性接触.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结论:应加强对百草枯的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理,加大对公众的指导和科普宣传的力度.强化早期处理、早期诊断、早期救治的重要性,有利于降低查百草枯对人的危害。
  • 摘要:目的:研究与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医院内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130例,符合AA诊断标准,无肿瘤病史和放化疗史;对照组260例,为病例组同一医院的其他病种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日和居住地均与病例组配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发病前5年内用药史,发病前职业性和生活性有害物质接触史。采用STATA7.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1∶2配对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病例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发现,职业性苯接触、发病1年内家庭或工作场所装修和乙肝病史是AA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接受过高等教育是AA发病的保护因素(OR<1,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接触苯的研究对象的苯接触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接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的接触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未发现AA发病与恶性肿瘤家族史、结核病史、抗结核药物、中药、汽柴油、润滑油、甲醛、重金属、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吸烟、饮酒、染发和高压线100m范围内的居住史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职业性苯接触、发病1年内家庭或工作场所装修和乙肝病史是AA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接受过高等教育是AA发病的保护因素。
  • 摘要:目的:了解某蓄电池企业铅污染现状及对作业工人的危害,为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某蓄电池企业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现场职业病有害因素监测及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铅尘检测了18个岗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23个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浓度,其中12个岗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13个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浓度不符合超限倍数的要求;249名工人共检测血铅超过400μg/L的工人18名,其中诊断铅中毒4名,铅中毒观察对象1名.结论:某蓄电池企业铅污染对职工健康已存在严重影响,急需加强企业监督和采取必要的防护对策,以保护劳动者健康。
  • 摘要:目的:研究乙草胺原药的亚慢性经口毒性作用,确定乙草胺原药亚慢性经口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并初步确定毒作用靶器官。方法:SPF级SD大鼠8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设空白对照组及3个剂量组,分别用含0、200、800、3200 mg/kg乙草胺原药的饲料喂饲90d。13周末,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尿液检查,称量并对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各剂量组动物13周内均无死亡。高剂量组雌性、雄性动物各周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肝脏体重比值、肾脏体重比值及该组雄性动物睾丸体重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余各剂量组各项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或生物学意义.结论:乙草胺在SD大鼠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中雌、雄鼠最大无作用剂量分别为:65.1、59.6mg·kg-1·d-1.肝脏和肾脏可能是乙草胺原药的靶器官。
  • 摘要:目的:研究、构建计算机辅助职业病诊断专家系统,将专家系统引入职业病诊断工作中,协助医生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方法:以卫生部、劳动保障部《职业病目录》中规定的十类共计115种职业病为研究对象,根据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职业病诊断标准建立知识库.通过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为平台的Sybase PowerBuider 11.5语言,设计专家系统软件.结果:研制成计算机辅助职业病诊断专家系统软件.实现了输入患者的行业、工种和临床表现等资料,系统能输出职业病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内容,从而作为临床的辅助诊疗系统.经验证94例职业病,系统诊断判定为职业病86例(91.5%),另8例判为可疑;验证106例非职业病,系统判别106例全被排除职业病.结论:该专家系统作为一种继承和推广职业病诊断专家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具有职业病诊断准确、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有利于职业病机构和医师正确及时诊断职业病,也有利于非职业病医师鉴别职业病,减少和避免职业病的误诊和误治.
  • 摘要:目的:分析41例百草枯中毒存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发展进程及预后情况,分析百草枯中毒的合理诊疗方案.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1年内41例百草枯中毒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就诊患者应用本院总结的“齐鲁方案”治疗方法。结果:百草枯中毒存活患者41例,经21天的治疗疗程结束后41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均存活。随访时间为治愈出院后第5周和治愈出院后第13周。结论:“齐鲁方案”强调以下几点:①重视中毒早期全胃肠洗消:②尽早进行一次血液灌流,最好在中毒后6小时以内;③在中毒早期即给予口腔处理,积极应对口腔粘膜炎,不禁饮食,鼓励患者进流食;④肾上腺搪皮质激素的用量要足,天数要够;⑤在中毒早期不使用环磷酞胺;⑥根据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早进行强力抗凝治疗。
  • 摘要:目的:建立百草枯中毒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百草枯中毒急性肺损伤的疗效。方法:120只成年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3组,并给予相应的处理,用显微镜观察变化。结果:3天、7天、14天、21天治疗组和染毒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天、14天、21天治疗组与染毒组相比,经脯氨酸含量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光镜观察,肺组织损伤随染毒时间延长而加重,间隔纤维条索形成,治疗组变化较染毒组为轻。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百草枯中毒能改善实验动物高凝状态,减轻肺损伤。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对中毒患者进行临床检查,通过患者的临床表征,确诊为急性四氯化钛中毒,给予高压氧治疗,糖皮质激素500mg冲击3天,同时给予保护脑细胞,改善循环,营养心肌,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入院治疗半月后,病情好转出院。
  • 摘要:目的:探索解决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的疑难问题。方法:通过对一起职业病再鉴定实践,提炼出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结论:在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中,如患者有主观的症状主诉,但其相应的客观体征及指标的临床检查结果却只波动在异常与正常间,异常指标的数值仅略为偏离正常值,处于临界状态时.只要发现企业有明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患者有一定的接触机会,并且出现了到达诊断标准的相应临床表现,均应严格执行修订后的《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七条。以抵制企业利用频繁更换劳动者的方法,将已经出现轻微职业病临床表现,或职业病潜伏末期的劳动者赶出门外,从而规避本应承担的社会和法律责任的行为;同时建议职业病诊断和鉴定人员应依法亲自进行现场调查,以避免道听途说、偏听偏信而产生有悖于事实的错误诊断和鉴定结论;对企业提供的任何相关资料,如其存在逻辑问题,或明显与事实不符的,应视为无效而不予采纳;对接触毒物的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应多途径寻找和验证可能存在的毒物.并可将产品说明书等明示的靶器官损害,作为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的依据;还应将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结果及时报告给职业卫生监管部门。
  • 摘要:目的:探讨某蓄电池企业工作场所铅烟(尘)的浓度与铅中毒发病的关系,预测了铅中毒的发病趋势。方法:资料来源为1955年以来的工作场所铅浓度的检测资料、铅作业人员的健康查体情况和铅中毒发病情况等;工作场所安全铅烟(尘)浓度的推算和铅中毒发病趋势的预测按文献报道的曲线拟合回归方程y=5.5408Ln(x)+6.4198进行。结果:该企业铅中毒患病率经历了棒谏下降_摄宁下降、有效控制和消除铅中毒的四个变化阶段,根据回归方程预测,多数工种的铅中毒可有效控制铅中毒的发生,甚至不发生。但由于灌粉工种的铅尘浓度仍较高,如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将仍可能有铅中毒的发生。结论:在加强对灌粉等个别工作场所治理的前提下,巩固现有的预防控制水平,有望继续保持消除铅中毒的控制目标。
  • 摘要:本文对职业监护理论进行了解释说明。分析了国内及国外职业健康监护体系建设应用的情况。并从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时间和地点、提供者、护理对象及监护系统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概述。目前我国职业健康监护的覆盖率还较低,机构、人力、物力和服务模式还不能满足当前用工制度、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对健康要求日益提高的需要,这均迫使我们在职业健康监护的理论和模式上要不断探索,虚心总结,勇于改错,不断推广成功经验。
  • 摘要:本文对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治疗中毒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做了阐述。我国ECMO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其中主要原因是受患者经济条件的制约,目前单套ECMO耗材如采用全肝素涂层耗材,加上插管总价格接近3万人民币。另外,整套设备技术条件要求高,在基层医院尚难开展。但是,ECMO在中毒急危重症治疗中的作用己经凸现,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和ECMO技术的进一步发展,ECMO必将在中毒性疾病的抢救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广西各年龄组的急性中毒原因与毒物。方法:从63家医院通过查阅病历收集6005例急性中毒病历资料,进行各年龄组间各类中毒原因与毒物的病例数比较。结果:各年龄组间城乡男女病例数比较:以20-35和36-60岁两个年龄组(2038、2080例)最多。在20-35和36-60组中,又以城镇20-35岁组和农村36-60岁组女性(554、768例)最多。各年龄组间各类中毒原因病例数比较:以<19岁组的误食性、20-35岁组的自杀性、36-60与>61岁两组的意外性(537、893、852、249例)为最多。各年龄组间各类毒物病例数比较:在<19、20-35、36-60、>61岁组中,均以农药类毒物的病例数最多(依序为:372、885、997、293例)。城乡20-60岁两组女性中毒原因与毒物分析:城镇两个女性年龄组以意外性病例数最多(269、178例),其毒物以化学类毒物最多(196、116例);而农村两个女性年龄组以自杀性最多(444、368例),其毒物以农药类最多(494、548例)。结论:广西地区的急性中毒以就业年龄段(20-60岁)的人群为主,其中又以女性最多;中毒原因与毒物以农药类与化学类毒物引起的自杀与意外性中毒为主,并且城乡间的中毒原因与毒物类别有明显不同。
  •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噪声暴露对大鼠海马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与噪声暴露组(100dB,白噪声,4h/d×30d),检测噪声暴露组动物中海马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的表达和Tau蛋白的磷酸化状态.为了探讨其可能机制,用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状态.结果:长期噪声暴露后,海马中NR2B的表达显著下降,Tau蛋白发生过度磷酸化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海马中Tau蛋白发生过度磷酸化特别是在DG区和CA1区.结论:长期噪声暴露引起大鼠神经递质系统异常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能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和认知障碍。
  • 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 G678S和GBclⅠ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职业应激的男性为研究对象,按照1∶1配对进行病例对照研究(196对),PCR-RFLP技术检测基因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R基因多态性与EH易感性的关系。结果:调整混杂因素后,GR G678S携带T/C基因型与C/C基因型相比,患EH的OR为0.750 (95%CI:0.419~1.340).GR BclⅠ携带G/G和C/G+G/G基因型分别与C/C基因型者比较,OR值分别为2.270 (95%CI:1.048~4.919))和1.599 (95%CI:1.045~2.448),基因突变型频率在不同血压水平人群分布不同(x2=6.039,P>0.05))。结论:G678S基因多态性未发现与EH有明显相关,BclⅠ基因多态性可能与EH的易感性有关。
  • 摘要:目的:了解某区接苯员工的基本体检情况,分析健康相关指标与接苯情况、接苯工龄、行业、防护用品佩戴情况等职业特征的关系,从而提示苯中毒预防的关键控制点。方法:收集涉苯企业员工的职业体检资料和作业场所苯浓度检测结果,同时选取594名涉苯企业不接触苯的员工作为对照组;问卷调查接苯员工基本职业史。结果:接苯员工平均受检率仅为60.6%,血常规异常率8.1%,苯浓度检测合格率为94%。检验结果表明,接苯组白细胞计数(t=2.68,P=0.008)、淋巴细胞计数(t=3.39,P=0.001)、血红蛋白水平(t=-5.35,P=0.00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不佩戴防护用品的员工的淋巴细胞计数(t=-5.95,P=0.000)低于长期佩戴的员工。F检验结果表明,接苯工龄越长,淋巴细胞计数水平(F=4.76,P=0.009)越低;不同行业员工的血常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该区接苯员工体检率较低,但环境中苯浓度合格率较高;苯对机体血细胞计数有一定影响,影响程度与接苯工龄、行业、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有关;血细胞计数水平个体差异和自身变异较大,非职业性影响因素较多,混杂和交互作用复杂,应进一步探索灵敏度更高、特异度更强的内暴露生物标志物。
  • 摘要:目的:观察整个孕期暴露纳米氧化铝对子代小鼠神经发育指标的影响。方法:ICR雌性小鼠交配前十天开始染毒至仔鼠出生。所有雌鼠随机分为5组,如下:溶剂对照组(生理盐水)、纳米碳组(11.76mg/ml)、微米氧化铝组(50mg/ml)、50nm氧化铝组(50mg/ml)、13nm氧化铝组(50mg/ml).对其进行相应处理,检测仔鼠的神经发育指标。结果:生理学指标方面:28天体重13nm氧化铝组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13nm氧化铝组张耳天数延迟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射和感觉功能方面:在出生后第4天和第7天测试的悬崖回避指标中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悬崖回避达标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P<0.01)。耐力测试方面:在出生后第12天和第14天测试的相对于溶剂对照组,纳米碳组、50nm氧化铝组、13nm氧化铝组仔鼠前置悬挂时间减少。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方面:在定位导航试验中,13nm氧化铝组连续5天潜伏期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有增加。旷场实验方面: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纳米碳组与13nm氧化铝组的站立次数减少,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较其他各组的修饰次数均减少。结论:孕期暴露一定剂量纳米氧化铝会对仔鼠的生理学指标、反射和感觉功能、耐力、一般活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产生影响,具有神经发育毒性作用。而且随着纳米氧化铝颗粒粒径的减小这种毒性作用会增强。
  • 摘要:目的:以某镍精炼公司镍精炼烟尘为受试物,处理小鼠正常的肺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观察其对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检测其对细胞的毒性。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NIH/3T3细胞,以某镍精炼公司镍精炼烟尘为受试物,以终浓度分别为100.00、50.00、25.00μg/ml的毒液染毒。同时设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中加入等体积PBS液,空白对照组为不加细胞的培养液。对其进行相应处理。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一、受试物在一定浓度下作用一定时间会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二、在不同浓度下,作用一定时间,细胞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且随作用时间增长,受试物浓度增加,细胞抑制作用增加,呈现出时间一反应关系和剂量一反应关系,而且细胞在形态学上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镍冶炼炉前沉降尘能使细胞发生坏死,并且能够使NIH/3T3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
  • 摘要:目的:构建pET32a-S100A4表达载体,表达纯化人源S100A4蛋白,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法合成人源S100A4基因;通过genebank查询人源S100A4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优化设计,同时引入Nde Ⅰ和XhoⅠ酶切位点,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100A4,IPTG诱导其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 (DE3))中表达,最后采用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人源S100A4蛋白.结果: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显示,人源S100A4的基因被成功插入pET32a多克隆位点;S100A4的基因片段在pET32a中的插入位点、碱基序列及读码框和终止子的次序完全正确,S100A4的基因序列位于表达载体pET32a的序列下游。经诱导表达和亲和纯化,最终获得了人源S100A4蛋白。结论:成功建立了人源S100A4蛋白表达载体,表达菌株经诱导表达和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人源S100A4蛋白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硅砖生产粉尘致矽肺病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涉及到的3家硅砖厂相关车间的职业卫生状况.动态观察其中67例病人病情的演变,对其职业病防治知识和职业病相关待遇知晓程度进行调查.结果:3家硅砖厂的产品均为耐火硅砖,其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在94~98%。接触粉尘的各生产工序工人共计1070人,3家企业共82个点数的粉尘浓度超标5~46倍不等;位居发病前三位的工种分别为粉碎(52.29%)、混料(32.75%)、成型(9.8%),总体发病率11.40%;122例患者后前位X线胸片表现的特点:以q型阴影为主,阴影密集度高,分布肺区范围广,并发症以肺结核、肺气肿、气胸为主;初诊越期诊断率为56.56%;首次确诊后各期分布为:矽肺壹期(含Ⅰ+期)62人,矽肺贰期(含Ⅱ+期)43人,矽肺叁期(含Ⅲ+期)17人;对其中67例进行3~8年的动态观察发现,发生晋期的21人,晋期率31.34%,3例初诊叁期的未见有小阴影同时存在,余13例均为大阴影与小阴影共存;职业病防治知识和职业病待遇知晓率低.结论:硅砖原料经粉碎后分散度大,致病性强,所引发的矽肺病病情重且进展快,早期防治极为重要;各级政府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职业卫生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应重视咨询服务。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分离患有胸膜斑的工人、曾进行石棉作业的健康工人及未接触过石棉的正常人群的血清蛋白质组,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以期探索胸膜斑的发病机制;并通过与前期研究获得的石棉肺工人血清效应蛋白比较,探讨胸膜斑与石棉肺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方法:对筛选人员抽取的血液进行合理处理,通过ImageMaster6.0软件分析析获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均数进行比较。结果:获得胸膜组、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人群血清蛋白质凝胶图谱,通过分析发现胸膜斑组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点在1.5倍及以上者有16个;胸膜斑组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点在1.5倍及以上者有34个;经质谱鉴定和SWISS-PROT及IPI等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搜索,差异表达蛋白质为碳酸酐酶、补体因子、a1-抗胰蛋白酶等,功能涉及机体免疫、抗肿瘤等。鉴定得到的部分蛋白质与石棉肺血清效应蛋白一致。结论:长期接触石棉导致血清中一些蛋白质发生变化,可能影响其发挥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 摘要:目的:间皮瘤是发病率极低的恶性肿瘤,石棉接触是间皮瘤发病的主要原因,国内对间皮瘤发病的流行病学报道较少。本研究对浙江省石棉加工地区的间皮瘤发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恶性肿瘤死因登记数据库和医院档案科收集石棉加工地区的间皮瘤发病及死亡资料,通过当地档案局收集石棉加工地区历年的石棉产量。根据各年末的人口数计算年平均人口数。结果:1998年1月-2009年12月共发生49例间皮瘤患者,均为县级以上医院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男11例(22.4%),女38例(77.6%)。间皮瘤类型:胸膜间皮瘤29例,腹膜间皮瘤20例。出生时间1925~1974年,平均(1950±11)年。37人死亡,4人存活,8人于确诊后失访.间皮瘤患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其分布情况与石棉加工分布明显相关.石棉加工地区间皮瘤发病率在2007年达到高峰,各年的发病率有一定波动,考虑与医院的诊断水平、医生对间皮瘤的认识、恶性肿瘤登记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有关.结论:浙江省石棉加工地区的间皮瘤发病处于较高的水平,应进一步开展石棉接触高危人群的间皮瘤发病调查,提高间皮瘤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率。
  • 摘要:目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某拟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测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危害程度;分析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探讨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方法:采用检查表法和综合分析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结果:该拟建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化学毒物和生物类危害因素等。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毒物有CO、SO2、HCl、HF、NO2、H2S、重金属及二恶英等。结论:该拟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采用目前高温焚烧处置法。该法技术成熟、工艺先进,在设备正常运转情况下,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程度较小,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是化学有毒烟气及生物因素,关键控制部位是医疗废物的收集、转动、预处理及焚烧炉等。
  • 摘要:目的:通过利用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与剂量-反应关系的模拟研究,建立1,3-丁二烯暴露导致致癌风险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1,3-丁二烯暴露的致癌风险定量评价。方法: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的PBPK模型模拟软件,计算1,3-丁二烯经吸收转化后进入人体的数据。将模拟得到的内剂量代入致癌风险计算公式中,得到1,3-丁二烯暴露的致癌风险,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确定风险概率分布,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将此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应用于天津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分析工人1,3-丁二烯暴露下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工人1,3-丁二烯暴露的致癌风险明显超过了最大可接受风险值1×10-4,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降低风险。结论:本文阐述的风险评价方法可以定量表示1,3-丁二烯职业暴露导致的工人致癌风险,利用ERDEM暴露分析软件及crystal ball蒙特卡洛模拟软件对内暴露剂量及风险概率进行数值模拟,而且可以通过多次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和分布检验,得到致癌风险值的概率分布及其统计分布特征,可为风险管理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 摘要:现就急性PQ中毒致肺损伤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PQ的理化性质及毒物动力学;2.PQ中毒致肺损伤的机制;3.PQ中毒的治疗方法。总之,PQ作为一种强效除草剂,在全世界应用广泛,具有较强的肺毒性.PQ中毒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其最根本的毒理作用、引起细胞内损伤的关键及进行性的肺纤维化起因及调节因素仍不完全明确。因此,对PQ中毒者应强调早期、全方位综合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途径在大鼠吸入二硫化碳(Carbon disulfide,CS2)染毒对睾丸生殖细胞造成的细胞凋亡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即设3个不同浓度CS2染毒组(50、250、1250 mg/m3)和1个对照组,每日静式吸入CS22h,每周5天,共染毒10周,对照组仅吸入空气。染毒结束后断头处死大鼠,取睾丸组织,提取组织胞浆蛋白,用蛋白印迹分析检测AIF、Cyt C、Bcl-2、Bax、Procaspase-9和Procaspase-3含量。提取睾丸组织蛋白,用试剂盒检测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动物睾丸生精细胞胞浆中Cyt C含量有明显上升(P<0.05);在中浓度组(250mg/m3)中,Bax/Bc1-2比值、Caspase-9和Caspase-3酶活性上升(P<0.05),而Procaspase-9和Procaspse-3蛋白的含量下降(P<0.05);在高浓度(1250 mg/m3)的CS2作用下,胞浆中Bax和AIF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有明显的上升,而Bc1-2蛋白表达水平则呈明显的下降,这些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S2可通过线粒体途径引发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发生凋亡。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