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6692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儿科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05篇、会议论文139篇、专利文献108001篇;相关期刊1920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健康教育等; 相关会议100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学术年会 、第五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4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等;学龄前儿童的相关文献由1154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静、徐锡金、霍霞等。

学龄前儿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05 占比:5.67%

会议论文>

论文:139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08001 占比:94.20%

总计:114645篇

学龄前儿童—发文趋势图

学龄前儿童

-研究学者

  • 张静
  • 徐锡金
  • 霍霞
  • 张敏
  • 杨静
  • 陈敏
  • 刘敏
  • 童梅玲
  • 张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南甜; 张增梅; 王宇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学龄前患儿围术期各个阶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6月医院择期手术的学龄前患儿59例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用目标导向理论,在术前访视阶段、术日手术阶段及术后2 d随访,针对患儿在围术期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采用改良耶鲁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YPAS-SF)评价患儿在术前访视后、进入手术室时的焦虑评分;采用麻醉合作量表(ICC)评价患儿麻醉初期诱导阶段的配合程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mYPAS-SF得分比较,在术前访视后、进入手术室时,观察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ICC得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目标导向理论,在围术期的不同阶段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能有效减轻患儿术前的焦虑、恐惧心理,提高麻醉诱导配合程度;同时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 龙琦; 唐晓荣; 吴九菊; 田密; 张金梅
    • 摘要: 目的 调查我市学龄前儿童近视流行的现状,并分析其用眼不良因素,为预防近视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运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市20所幼儿园中的564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度筛查,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情况,同时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学龄前儿童用眼不良的因素.结果 5642名学龄前儿童中筛查出120例近视儿童,筛出率为2.13%.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和居住地的儿童近视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近亲近视史、不良用眼习惯和每日不良用眼时间的儿童近视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与近亲近视史、儿童不良用眼习惯多和不良用眼时间长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定期对儿童进行进行视力检查,加强健康宣教,保护儿童视力健康.
    • 谷颖; 历莹睿
    • 摘要: 尝试将专项功能性训练融入基本动作技能中,采用TGMD-2作为测试工具,探讨专项功能性训练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影响.将104名3~6岁学龄前儿童分成实验组(52名)和对照组(52名).实验组进行本研究中专项功能性训练,每周3次,每次50 min,共12周,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进行幼儿园正常体育活动.结果显示:①经过专项功能性训练干预后,实验组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水平总得分、身体位移技能得分、物体操控技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专项功能性训练干预后实验组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认为:专项功能性训练比正常体育活动对学龄前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提高更有效;由于专项(乒乓球)的特点,使专项功能性训练在对物体操控能力方面的影响更加突出.建议学龄前儿童可以通过不同的专项特别设计功能性训练方案,在提高基本动作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专项技能,促进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的全方位发展.
    • 郑志文; 汪子琳; 方平平; 宋杰; 郭琼
    • 摘要: 以引导学龄前儿童形成良好习惯、积累正确认知为出发点,对国内外具有引导功能的幼儿园家具案例进行分析,融合儿童认知心理学等研究理论,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探讨通过幼儿园家具引导式设计引导儿童的行为习惯与心理认知,并以视觉引导法、游戏引导法、提示引导法和记录引导法4种方法结合传统储物家具,设计了一款具有引导和教育功能的幼儿园家具。该课题的研究对于今后设计具有引导功能的儿童家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闵卫红; 陈梅; 殷杰
    • 摘要: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向南京市11个市辖区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儿童性别、民族、CHD和高血压家族史、母亲孕期情况等资料,筛选出CHD患儿疾病分类,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3505例儿童中发现CHD患儿453例,总患病率为3.67‰;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比例最高,占37.55%,其次分别为室间隔缺损(VSD,占28.70%)、动脉导管未闭(PDA,占15.89%)、肺动脉瓣狭窄(PS,占5.08%)、法洛四联症(TOF,占3.97%)和主动脉瓣狭窄(AS,占0.88%),合并2种心脏缺陷和3种心脏缺陷的比例分别为6.62%和1.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HD家族史(OR=4.941,95%CI:2.344~9.921)、母亲孕早期病毒感染史(OR=4.148,95%CI:2.232~8.310)和孕早期用药史(OR=3.007,95%CI:2.473~4.304)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HD家族史、母亲孕早期病毒感染史和孕早期用药史都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做好CHD的预防措施,提高孕期保健的质量,对CHD患儿做到早发现并及时干预治疗。
    • 戴霄天; 林森然; 崔娓; 花静
    •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睡眠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5月至6月在上海市4个区的174所幼儿园采用整群抽样开展横断面研究,以电子问卷形式收集9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的睡眠及基本信息,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7.02%,不同性别(χ^(2)=16.993)和年龄(χ^(2)=8.491)的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单日总睡眠时长为(11.31±0.89)小时,夜间睡眠时长为(9.72±0.63)小时,平均睡眠潜伏期为(0.33±0.18)小时。多因素线性分析显示,婴儿期固定睡眠模式、户外活动时间及固定就寝次数可提高单日总睡眠时长(β分别为0.114、0.041、0.025,P<0.05),焦虑恐惧及身体质量指数(BMI)增加会降低睡眠时长(β分别为-0.054、-0.01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恐惧、屏幕暴露和性格问题是儿童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48、1.121、1.106,P<0.05),每周固定就寝次数是儿童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OR=0.909,P<0.05)。结论上海地区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时间较充足,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全国水平,睡眠潜伏期较长。从婴儿期及早干预、减少屏幕暴露、加强户外运动等将有助于预防学龄前期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
    • 李彤; 杨博文; 王璇
    • 摘要: 目的:了解太原市杏花岭区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探讨影响屈光变化的潜在因素,建立视觉档案,寻求个性化近视防控方案。方法:对太原市杏花岭区3所幼儿园4~6岁儿童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及屈光检查,建立视觉档案,对屈光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受访儿童361例,近视患病率8.59%,平均屈光度1.62 D,平均眼轴长度22.40 mm。遗传、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阅读距离及睡眠时间与近视的发生有关。结论:应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延迟或杜绝近视的发生及发展。
    • 杨宗宇; 刘攀; 尹龙; 刘奇; 蔡子健; 张钶敏
    • 摘要: 目的:3~6岁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减少,肥胖率不断上升,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研究3~6岁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相互关系,为我国学龄前儿童健康方面研究添砖加瓦。方法: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横截面设计,通过ActigraphGT3X+加速度计和大肌肉群基本动作技能测试(Test ofGrossMotorDevelopment,TGMD)收集相关数据,最后符合要求的数据有108人(男57人、女51人)。结果:学龄前儿童男生中高体力活动高于女生。基本动作技能正向影响体力活动(P<0.05),移动技能比操控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更高。结论:学龄前男童MVPA高于女生。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正向影响体力活动,且移动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更高。
    • 郝仕芳; 欧乾旺
    • 摘要: 以探讨运动游戏对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为目的。将长沙市某幼儿园89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动游戏课程进行干预研究,使用2003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测评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对运动游戏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身体形态指标方面,实验组的身高增长值指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身体素质指标方面,实验组学龄前儿童后测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后测结果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运动游戏与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联系紧密,幼儿体育课程改革对于改善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至关重要。
    • 朱敏慧; 应雅静; 刘相坤
    • 摘要: 目的调查研究本地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CD)及医教结合的干预训练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永康市省属、市属、民办幼儿园各2所,对抽中幼儿园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入园的3~6岁儿童1002例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庭情况、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第二版(MABC-2)、小龄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little DCDQ),分析DCD流行病学特点。同时将DCD阳性儿童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予以医教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措施)、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干预),6个月后评估干预效果。结果本次DCD阳性率为10.38%(104/1002),阳性DCD患者中MABC-2手灵巧度、目标抓握及动静态平衡得分分别为(17.24±1.78)分、(8.98±0.92)分、(23.18±2.49)分,little DCDQ得分(47.23±4.87)分;男童DCD阳性率高于女童,不同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住房面积的家庭儿童DCD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9.71、8.64、6.05、89.47、56.56,P均<0.05);干预结束后观察组患儿MABC-2评分、little DCDQ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观察组家长的父母育儿压力量表(PS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t分别=34.37、19.80、9.57、8.06、3.88、2.17,P均<0.05)。结论永康市学龄前儿童DCD发生率高,儿童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住房面积对DCD有明显影响,采用医教结合干预模式可较好改善患儿症状及减轻家长育儿压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