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消化酶活性

消化酶活性

消化酶活性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535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0篇、会议论文59篇、专利文献189008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水生生物学报、动物营养学报、中国饲料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家禽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场——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等;消化酶活性的相关文献由1803位作者贡献,包括林黑着、张琴、董兰芳等。

消化酶活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0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5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89008 占比:99.73%

总计:189527篇

消化酶活性—发文趋势图

消化酶活性

-研究学者

  • 林黑着
  • 张琴
  • 董兰芳
  • 刘文斌
  • 童潼
  • 许明珠
  • 向枭
  • 王国霞
  • 黄忠
  • 黄燕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郝甜甜; 王际英; 潘金敏; 杨辉; 李宝山; 沈钰博; 刘财礼; 王成强; 黄炳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评价核糖蛋白替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饲料中鱼粉的潜力.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6个鱼粉替代水平.对照饲料(D1)中鱼粉含量为45%,通过添加核糖蛋白替代D1组饲料中鱼粉的0.5%(D2)、1%(D3)、2%(D4)、3%(D5)和4%(D6).实验期间,每天分2次按饱食量投喂初始体重为(24.00+0.30)g大菱鲆幼鱼56 d.结果 显示,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随着核糖蛋白替代水平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5和D6组(P<0.05);饲料系数则呈相反趋势,在D3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6组(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生长激素(G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核糖蛋白替代1%~3%的鱼粉后,显著提高了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P<0.05);幼鱼肠道α-淀粉酶活性在D4和D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3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D6组(P<0.05);各组间幼鱼血清白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替代组均显著提高了幼鱼血清白介素β1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D4~D6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密度脂蛋白在D5和D6组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在D4组显著升高(P<0.05).血糖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D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D2组大菱鲆幼鱼48 h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6.4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1%鱼粉时,大菱鲆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及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细菌感染能力均达到最高.
    • 王亚玲; 王常安; 刘红柏; 韩世成; 陆绍霞; 张颖
    • 摘要: 研究低鱼粉饲料中不同水平苏氨酸对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抗氧化能力、消化生理及肠道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18.42±0.20)g的三倍体虹鳟为研究对象,在室内200 L流水水族箱中进行摄食生长试验56d。在基础饲料中添加L-苏氨酸,配制苏氨酸水平分别为0.45%(对照)、0.76%、1.09%、1.29%和1.64%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将450尾三倍体虹鳟随机分为5组,每组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结果表明,当添加量为1.09%、1.29%和1.64%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提高,同时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过氧化氢酶(CAT)在1.29%组含量最高,相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饲料中添加苏氨酸(0.76%-1.64%)时,肠道脂肪酶(LPS)和胰蛋白酶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达到1.64%时,消化酶活性有所降低。1.09%和1.65%组的肠道组织形态最佳,绒毛发达,排列整齐,无融合和脱落现象。苏氨酸水平对肠道炎症因子IL-2、IL-8、IL-10、IgM、TNF-α和PepT1都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苏氨酸水平的增加,IL-2、IgM和PepT1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29%和1.09%组的表达量达到最高;IL-8呈逐渐升高趋势;而IL-10和TNF-α呈下降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鱼粉饲料(15%)中添加适量水平的苏氨酸,对提高三倍体虹鳟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和增强免疫具有积极的作用。
    • 蔡明成; 孙翰昌; 谢明地; 李淳鸿添; 赵胤年; 樊汶樵; 杨帆
    • 摘要: 为探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将初始重一致的大鳞副泥鳅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饲养于12个水箱中,每箱20尾。采用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S2F4)、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6d(S2F6)、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8d(S2F8)和持续投喂(对照组)4种投喂模式,投喂30d,并于第0、第15和第30天收集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对末体长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S2F8处理组末体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随饥饿再投喂处理时间增长,S2F6和S2F8组肝脏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在第15天,S2F8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2F6和S2F8组肝脏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2F6和S2F8组肝脏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30天,S2F6和S2F8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2F6组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2F6和S2F8组中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对肠道消化酶研究发现,投喂时间对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在第30天时,S2F6和S2F8组肠道脂肪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可激发大鳞副泥鳅补偿生长,引起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增加,肠道消化酶活性降低。其中S2F8组补偿生长最显著,且肠道消化酶活性变化程度较小。因此,为保证饲养效果,推荐使用S2F8投喂模式。
    • 刘福鑫; 孔繁根; 王国洲; 张伟; 刘树栋; 陈赛娟; 陈宝江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香芹酚对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肠道消化酶活性、免疫器官发育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120只3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新西兰肉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T1、T2、T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300和450 g/t香芹酚。预试期7 d,生长试验28 d,消化代谢试验7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T2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2)各组之间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总能(GE)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T1、T2和T3组的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但T2和T3组的胸腺指数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0.00%和17.27%。5)与对照组相比,T1和T2组的空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T1、T2和T3组的空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T3组的肝脏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香芹酚可降低肉兔的腹泻率和料重比,提高肉兔对EE和CF表观消化率,增强部分消化酶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胸腺指数,增强空肠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肉兔饲粮中香芹酚适宜添加水平为300 g/t。
    • 张美彦; 杨星; 张效平; 赵凤; 李建光; 商宝娣
    • 摘要: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区生物絮团系统中池塘不同养殖比例对主养鱼松浦镜鲤肌肉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抗氧化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生物絮团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在池塘生物絮团系统中设置3种不同养殖比例,即松浦镜鲤与鲢鱼、鳙鱼和草鱼按照80∶20、75∶25、70∶30投放鱼苗,养殖190 d时比较不同养殖比例浦镜鲤的肌肉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不同养殖比例间松浦镜鲤肌肉成分差异不显著(P>0.05)。前肠和后肠的消化酶活性不同养殖比例间差异不显著,均以75∶25的较高;中肠的消化酶活性中,75∶25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70∶30,与80∶20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肝脏抗氧化指标中,丙二醛含量75∶25显著高于70∶30(P<0.05),与80∶20间差异不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以75∶25的最高。血清生化指标除75∶25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70∶30和80∶20外(P<0.05),其他指标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生物絮团系统中,松浦镜鲤与其他鱼类按照75∶25投放时的蛋白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高于其他处理。松浦镜鲤与鲢鱼、鳙鱼和草鱼按75∶25的投放比例较适宜松浦镜鲤生长。
    • 兰丽娟; 石斌刚; 祁有鹏; 左志; 张雪萍; 王向彦; 时钰; 张伟; 赵芳芳; 马金; 胡江
    •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索荷斯坦牛及其杂种公牛小肠养分消化吸收能力差异。选择7月龄、体重230~240 kg的健康荷斯坦牛、夏杂牛(夏洛来牛♂×荷斯坦牛♀)及阿杂牛(金色阿奎丹牛♂×荷斯坦牛♀)公牛各6头,分阶段育肥273 d后屠宰,测定各阶段养分表观消化率,以及育肥结束时各组肉牛小肠酶活性和肠道组织形态。结果表明:1)荷斯坦牛各育肥阶段饲粮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夏杂牛和阿杂牛(P0.05)。2)荷斯坦牛空肠胰蛋白酶活性,以及十二指肠、空肠脂肪酶活性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夏杂牛和阿杂牛(P<0.01或P<0.05)。3)荷斯坦牛十二指肠、空肠黏膜绒毛长度极显著高于夏杂牛和阿杂牛(P<0.01),隐窝深度显著高于阿杂牛(P<0.05);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肌层厚度极显著高于夏杂牛和阿杂牛(P<0.01)。综上所述,荷斯坦牛养分表观消化率、小肠消化酶活性以及小肠各部位黏膜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肌层厚度均较高,表明其对养分消化吸收及代谢能力优于杂种牛。
    • 费树站; 巫丽云; 郭伟; 刘昊昆; 韩冬; 金俊琰; 杨云霞; 朱晓鸣; 解绶启
    • 摘要: 实验以初重为(11.33±0.03)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4%(L4)、8%(L8)、12%(L12)、16%(L16)和20%(L20)的5种等氮饲料进行为期340d的长养殖周期实验,以探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脂代谢的影响。期间共取样5次,生长阶段分为63d(D63,幼鱼期)、110d(D110,养成前期)、223d(D223,越冬期)、275d(D275,越冬后)和340d(D340,养成中后期)。实验结果显示,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幼鱼期D63的异育银鲫适宜脂肪水平为8%,养成前期D110的异育银鲫适宜脂肪水平为12%,而其他生长阶段饲料脂水平对增重率无显著影响。饲料脂肪水平对幼鱼期异育银鲫肠道消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脂肪酶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幼鱼期(D63)异育银鲫肠道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越冬期和养成中后期的异育银鲫,表明幼鱼期的异育银鲫对脂肪的利用较低。幼鱼期(D63)异育银鲫脂肪合成相关基因pparγ和fas的表达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在L8组表达量最高,而脂解基因lpl和cpt1a的表达量在低脂组L4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parγ和cpt1a在越冬后期(D275)的表达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而fas表达量在L4组显著高于其他组,表明不同生长阶段异育银鲫对饲料脂肪摄入的响应策略不一致,摄入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代谢紊乱。适宜的脂水平(8%—12%)可促进幼鱼期和养成前期异育银鲫的生长,增强脂肪利用率和脂代谢能力,而较大规格的异育银鲫对脂肪的变化不敏感。
    • 梁萍
    • 摘要: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养殖大黄鱼所需的生物饵料由于成本高、营养成分和产量不稳定,已经不能满足育苗生产的需求,用微胶囊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已成为一种趋势。试验以10日龄的大黄鱼稚鱼[(2.62±0.24)mg/尾]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2 d的养殖试验,使用微胶囊饲料(MED)分别代替0%、25%、50%与75%的生物饵料(LP),分别对25、42日龄大黄鱼稚鱼消化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25、42日龄时,0%~50%替代组大黄鱼稚鱼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随着微胶囊饲料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50%~75%替代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随着替代水平升高而下降。从消化酶活性角度分析,在大黄鱼育苗过程中,可使用优质微胶囊饲料替代25%~50%的生物饵料。
    • 宋敏; 王超普; 邓盾; 刘志昌; 陈秋雨; 崔艺燕; 鲁慧杰; 李贞明; 余苗; 遆俊岭; 马现永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桑叶提取物(MLE)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8头平均体重为(8.287±0.141)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断奶仔猪,按照体重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和MLE组(饲喂基础饲粮+1 000 g/t的MLE),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2组断奶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MLE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有增加的趋势(0.05≤P<0.10),且腹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MLE组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3)与对照组相比,MLE组断奶仔猪空肠和回肠中脂肪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MLE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以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P<0.05)。5)与对照组相比,MLE组断奶仔猪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浆中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1 000 g/t的MLE可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提高其肠道内脂肪酶的活性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并能提高断奶仔猪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
    • 吕云云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皱纹盘鲍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以(1.28±0.26)g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组养殖试验,其投喂频率分别是2次/d、1次/d、投喂1 d停喂1 d、投喂2 d停喂1 d、投喂3 d停喂1 d,标记为A、B、C、D、E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0粒鲍鱼。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1)成活率以B、E组最高,与A、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著高于C组(P0.05);(2)C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胃蛋白酶活性以C组(12.09 U/mg prot)最高,较A、B、E组分别提高了0.48、0.41、0.12 U/mg prot(P<0.05),C、D、E组的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综上所述,1次/d的投喂频率,皱纹盘鲍的生长性能最佳,但投喂3 d停喂1 d组的生长性能与其无显著性差异,生产上为节约养殖成本,可采取投喂3 d停喂1 d的投喂频率,该结果可为皱纹盘鲍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