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饵料

生物饵料

生物饵料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农业经济、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47924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淡水渔业、福建水产、河北渔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三峡地区特色渔业发展论坛、2008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中国水产学会2003全国海水设施养殖学术研讨会等;生物饵料的相关文献由62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大国、刘勇、刘艳春等。

生物饵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7924 占比:99.94%

总计:348130篇

生物饵料—发文趋势图

生物饵料

-研究学者

  • 于大国
  • 刘勇
  • 刘艳春
  • 姜玉声
  • 张利民
  • 张庆起
  • 成永旭
  • 曲焕韬
  • 杨玉忠
  • 江海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丽芸; 王庆; 孙旭; 吴丹; 周国勤
    • 摘要: 青虾"太湖2号"良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太湖1号"基础上连续6年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规格大、抗病抗逆性强等优势。但由于传统青虾育苗技术落后、育苗产量偏低,亩育苗量40万~50万尾,只能满足不到5亩的养殖需求,育苗效率不高,导致良种缺口较大、育苗塘口配比高、资源消耗量大,严重影响了良种推广效率。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组研发推广了青虾"太湖2号"良种1培——培育大规格抱卵虾、1定——确定最佳抱卵虾投放时段、2增——增加生物饵料和增加栖息空间的"112"育苗技术及管理模式,大幅提高了育苗效率。
    • 王小冬; 车轩; 陈晓龙; 刘兴国; 顾兆俊; 朱林
    • 摘要: 绿藻门的栅藻属浮游植物可作为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的食物,而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又是鱼虾幼体优质的生物饵料,对水产养殖业的苗种培育起重要作用,因此绿藻门栅藻属浮游植物的高密度培养可为浮游动物提供高质量的食物。
    • 梁萍
    • 摘要: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养殖大黄鱼所需的生物饵料由于成本高、营养成分和产量不稳定,已经不能满足育苗生产的需求,用微胶囊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已成为一种趋势。试验以10日龄的大黄鱼稚鱼[(2.62±0.24)mg/尾]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2 d的养殖试验,使用微胶囊饲料(MED)分别代替0%、25%、50%与75%的生物饵料(LP),分别对25、42日龄大黄鱼稚鱼消化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25、42日龄时,0%~50%替代组大黄鱼稚鱼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随着微胶囊饲料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50%~75%替代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随着替代水平升高而下降。从消化酶活性角度分析,在大黄鱼育苗过程中,可使用优质微胶囊饲料替代25%~50%的生物饵料
    • 王林华; 沈南南; 江海仪; 欧阳乐飞; 张庆起; 胡广伟; 王攀攀; 高焕
    • 摘要: 本研究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幼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牟氏角毛藻(Chaeroeeros moelleri)、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卤虫(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存活率(SR)、变态发育和消化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一卤虫组的幼体变态发育速度最快,14 d内全部变态为仔虾,其他3组则需要15 d;单一卤虫组、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幼体变态为仔虾时的SR分别为84.33%、84.67%和83.00%,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混合饵料组的幼体在Z5~P阶段大量死亡,变态为仔虾时的SR为35.67%。单一卤虫组投喂的脊尾白虾幼体的胃蛋白酶(1.94 U/mg prot)、脂肪酶(2.35 U/mg prot)和α-淀粉酶(0.13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高,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组的胃蛋白酶(0.08 U/mg prot)、脂肪酶(0.91 U/mg prot)和α-淀粉酶(0.08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低;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α-淀粉酶活力均为0.12 U/mg prot,而轮虫+卤虫组幼体的脂肪酶(1.78 U/mg prot)和胃蛋白酶(0.39 U/mg prot)比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分别高0.35和0.04 U/mg prot。研究表明,在脊尾白虾育苗过程中,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5 ind./mL),能提高幼体SR和加快变态发育速度,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加入一定的牟氏角毛藻可减缓养殖水体恶化的速度。
    • 谭庆东; 梁正其; 李沁瑾; 万海; 徐忠禄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生物饵料、生长阶段以及养殖密度对棘胸蛙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水虻饲养下的棘胸蛙增重高于黄粉虫饲养下的棘胸蛙,尤其在成年蛙饲养的120~150 d时,黑水虻饲养下的棘胸蛙体重增长最快;黑水虻饲养下的棘胸蛙在试验后体重、绝对体重、月均增重以及增重率这4项指标均高于黄粉虫饲养下的棘胸蛙,从黄粉虫饲养成年蛙增重率的55.95%经投喂黑水虻而提升至72.89%,而黑水虻饲养下的青年蛙(第2年越冬)的增重率更是高达99.12%;当养殖密度在40~120尾/5 m^(2)时,青年蛙增重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减小,即在40尾/5 m^(2)时长势最好,此时的增重率为120尾/5 m^(2)的3.27倍。
    • 兰作友
    • 摘要: 青鱼个体大,饲喂简单,生长迅速,人工饲养前景广阔.为此,本文从选择养殖水域、清洁消毒池塘、培育生物饵料、科学放养鱼种、合理投喂饲料、严格控制水质、预防治疗疾病、日常看护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青鱼养殖的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 陈姝含; 邓高威; 江海仪; 高焕; 赖晓芳; 阎斌伦; 张庆起
    •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饵料对卤虫生长的影响,以虾片、微拟球藻和小球藻为饵料饲养卤虫14 d,测定各组卤虫生长性能以及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投喂小球藻的试验组卤虫生长效果最好,存活率和特定增长率均最高,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方面,过氧化氢酶(catalas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活性在小球藻组最高,但与微拟球藻组差异不显著(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活性在微拟球藻组最高;小球藻组溶菌酶(lysozyme)、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活性显著高于虾片组和微拟球藻组(P<0.05);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在小球藻组最高,但与微拟球藻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小球藻在卤虫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方面的效果均显著优于其他两种,是3种受试饵料中最好的饲养卤虫的生物饵料.通过对不同饵料营养强化卤虫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可为卤虫营养强化以及微藻饵料研究积累资料.
    • 毛连环
    • 摘要: 为研究活体生物饵料在非洲斑节对虾(Penaeus mondon)溞状幼体中的应用效果,试验使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vos mueueri)和经牟氏角毛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替代商品螺旋藻粉(Spirulina platensis)投喂非洲斑节对虾溞状幼体,试验设置3组:对照组(A0)采用传统的虾片与商品螺旋藻粉在溞状幼体阶段全程投喂;试验组A1组以牟氏角毛藻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投喂;试验组A2组以牟氏角毛藻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投喂,并在Z2和Z3期添加投喂经牟氏角毛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每组设3个平行.结果表明:3组间溞状幼体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A2组最高(73.9%),A0组最低(51.4%);在溞状幼体变态时间上,3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A2组变态时间最短.试验表明,活体生物饵料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有利于非洲斑节对虾溞状幼体培育,效果显著.
    • 逯云召; 于燕光; 马超; 贾磊; 薄其康; 孙晓旺; 陈春秀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生物饵料对口虾蛄幼体发育的影响,将口虾蛄幼体期分为11期(Z1~Z11),其中Z1、Z2不摄食,Z3以后开口摄食.根据试验设计,将苗种投喂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Z3~Z6,第二阶段Z7~Z8,第三阶段Z9~Z11.在各阶段分别投喂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和桡足类以筛选适宜饵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一饵料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口虾蛄幼体发育过程中,单一饵料无法满足口虾蛄幼体发育需求.随着幼体发育,需要及时更换、添加新的饵料,从规格、营养上满足幼体摄食需求,保证幼体的能量供应,促进发育.本研究中,各阶段分别投喂不同饵料,Z3~Z6投喂卤虫无节幼体,Z7~Z8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Z9~Z11投喂卤虫均是可行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