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
磷酸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4164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8篇、会议论文105篇、专利文献39399篇;相关期刊800种,包括林产化学与工业、广东化工、化肥设计等;
相关会议93种,包括第34届全国氯碱行业技术年会暨第17届“佑利杯”论文交流会、第五届全国磷复肥/磷化工技术创新(宜化)论坛、第二十二届全国磷复肥行业年会等;磷酸的相关文献由49999位作者贡献,包括廖吉星、张健、毛裕民等。
磷酸—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399篇
占比:94.61%
总计:41642篇
磷酸
-研究学者
- 廖吉星
- 张健
- 毛裕民
- 谢毅
- 王晶
- 陈肖虎
- 李杰
- 吴润秀
- 朱飞武
- 张雅静
- 李安平
- 高贵龙
- 李先兰
- 薛涛
- 朱晓冰
- 张宝
- 周勇
- 彭宝林
- 张伟
- 蒋磊
- 张新球
- 王邵东
- 李红林
- 王涛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伟
- 李军
- 李长东
- 王尔中
- 张佳峰
- 王平
- 赵伟毅
- 曾舒
- 白佳海
- 郑俊超
- 林军
- 杨勇
- 陈伟
- 孔令涌
- 骆广生
- 王超
- 吴小海
- 钟本和
- 高杰
- 刘辉
- 陈勇
- 杨林
- 张军
- 赖延清
- 韩朝应
-
-
郭奇;
许伟;
刘军利
-
-
摘要:
以杨木木质素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中孔发达的活性炭,并利用孔结构分析、XRD、拉曼光谱,研究了活化温度(400~900°C),以及磷酸与木质素质量比(浸渍比,1∶1~4∶1)对活性炭LAC-x-y(x代表浸渍比值,y代表活化湿度)结构的影响,通过电化学表征手段,探讨了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其结构的关系。孔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提升温度和浸渍比有利于活性炭中孔的形成,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孔隙结构的坍塌,过高的浸渍比会导致灰分的增加,从而导致活性炭性能降低。XRD和拉曼光谱结果表明:提升温度有助于提高活性炭的石墨化程度,而增加浸渍比会导致石墨化程度的降低。在活化温度为800°C、浸渍比为2∶1的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LAC-2-800表现出最佳的结构性能,比表面积1031 m^(2)/g,中孔率61%,平均孔径3.31 nm。使用该活性炭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165 F/g,且在10 A/g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仍有136 F/g。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在循环5000次后,比电容值能保持在初始值的78.1%。
-
-
吕博;
陈连喜
-
-
摘要:
在水溶液中,分别以2-氰乙基三乙氧基硅烷(CTES)、3-脲丙基三甲氧基硅烷(UDPTMS)为内核与外壳前驱体,氨水为催化剂,通过一步法及官能团差异性刻蚀法合成了脲基功能化空心二氧化硅纳米球(UD-HSNs),并通过后磷酸化将功能化二氧化硅转化为磷酸基功能化空心二氧化硅纳米球(H_(2)O_(3)P-HSNs)。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热重(TG)分析对所得微球的形貌、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UD-HSNs与H_(2)O_(3)P-HSNs的粒径分布在450~650 nm范围内,壳层厚度在70~100 nm范围内,磷酸基团修饰前后纳米粒子的形貌和粒径变化不大。从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可知,含脲基或磷酸基团的空心二氧化硅材料均具有一定的比表面积,FTIR、EDS、XPS和TG等表明,磷酸基团被成功地接枝到了二氧化硅材料上,改性后的材料含有一定量的P元素,其含量在5%左右。吸附实验表明,UD-HSNs与H_(2)O_(3)P-HSNs在120 min后逐渐能接近饱和吸附量,pH值为6左右、初始Cd^(2+)浓度在100~180 mg/L时两种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UD-HSNs的最大吸附量达152.63 mg/g,H_(2)O_(3)P-HSNs的最大吸附量达171.81 mg/g。在经过五次循环使用后,两种材料对Cd^(2+)的吸附性能仍然是第一次的65%~70%。
-
-
付聪;
袁爱群;
白丽娟;
黄增尉
-
-
摘要:
以磷酸和大分子环氧树脂为原料,磷钨酸为催化剂,制备了水性化环氧磷酸酯。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究了环氧树脂与磷酸摩尔比、反应温度、搅拌速率、反应时间、溶剂用量以及催化剂用量对环氧基转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对得到的化学键合型环氧树脂进行表征,并对催化机理进行探究,测试其水性化性能。结果表明,固定搅拌速率100 r/min,环氧树脂与磷酸摩尔比3∶1,各因素对环氧基转化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磷钨酸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用量。较优工艺为:磷钨酸用量1.15%(w),反应时间160 min,反应温度53°C,溶剂用量26 mL,此条件下环氧基转化率为93.27%,所制备的水性化环氧磷酸酯乳液水分散性、稳定性良好。
-
-
黄小芮;
秦荣秀;
温如斯;
孟中磊
-
-
摘要:
以扁桃酸为催化剂,催化α-蒎烯与水反应直接合成松油醇。以乙酸为助剂,磷酸为助催化剂,探究了各因素对蒎烯转化率和松油醇选择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得到了较优的反应条件:蒎烯∶乙酸∶水∶扁桃酸∶磷酸的质量比为10∶24∶10∶0.8∶0.5,反应时间12 h,反应温度70°C。此条件下,α-蒎烯的转化率为96.6%,α-松油醇的选择性为43.5%。反应后的酸水和催化剂可重复使用,为松油醇的绿色合成提供一种方法。
-
-
徐玮璘;
沈宏芳;
阳云飞;
段健健;
王哲;
李清明;
张笑;
刘兴泽
-
-
摘要:
生物质炭是指原料在部分缺氧或绝氧的条件通过特殊方法处理后产生的高度芳香化、高碳和高稳定性的固体产物。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制备的生物质炭的性能往往具有较大差异,本论文以胡麻为研究对象,以KOH、H_(3)PO_(4)为活化剂,对胡麻不同部位(杆、皮、根)进行活化,采用水热炭化法、活化法、炭化-活化法制备生物质炭材料,将产物用于吸附溶液中的罗丹明B(RhB)和亚甲基蓝(MB),进一步评价其吸附活性。利用XRD、SEM、TG-DSC、N_(2)-BET、UV-Vis等对产物的性能进行分析,探究炭化温度、活化温度以及活化剂种类对生物质炭性能的影响。比较不同条件下制备生物质炭材料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径以及产率。以胡麻杆为原材料,磷酸为活化剂,炭化温度200°C,活化温度820°C时,制备的生物质炭孔径分布均匀、数量较多、断面呈管状,且其表面积最高,可达1247.63 m^(2)/g。该产物对RhB和MB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能力,在接近1 h时,10 mg/L的RhB溶液就已经全部褪色,吸附率高达100%。
-
-
陈伟;
王磊
-
-
摘要:
采用化学氧化插层法,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硝酸、磷酸和硼酸锌(ZB)为插层剂,微波膨胀制备膨胀石墨,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对比不同插层体系的膨胀效果,探究最佳插层体系的最佳制备条件,考察辅助插层剂硼酸锌对制备膨胀石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硝酸和磷酸混酸+ZB体系的膨胀效果最佳;取1 g石墨、0.3 g高锰酸钾、18 mL混酸(硝酸与磷酸的体积比为1∶2)、0.25 g硼酸锌,在40°C下搅拌反应40 min,微波膨胀30 s,膨胀石墨(EG6)膨胀体积最大,约为364 mL/g;与未加硼酸锌时膨胀石墨(EG3)相比,膨胀体积提升约40%。由FTIR分析可知,插层剂硝酸、磷酸、硼酸锌进入了石墨层间。由SEM表征结果可知,在高锰酸钾-混酸体系中,添加辅助插层剂硼酸锌,膨胀石墨的孔隙更发达,膨胀效果良好。
-
-
雒翠梅;
王旭洁;
母军;
漆楚生
-
-
摘要:
【目的】高温热处理可使木材半纤维素部分降解,改善木材的尺寸稳定性。使用外源酸可降低木材半纤维素热降解温度,因此有必要明确其热降解规律。【方法】采用碱法分离的方式提取出杨木和杉木的半纤维素,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法研究引入外源酸条件下(两种外源酸AlCl_(3)和H_(3)PO_(4),每种外源酸的浓度分别为0.1和0.3 mol/L)半纤维素的热降解规律。【结果】碱法分离出的木材半纤维素,其红外谱图符合阔叶材和针叶材半纤维素的基本特征。经AlCl_(3)和H_(3)PO_(4)处理后,相比未处理的半纤维素,羟基峰发生红移,且半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显著降低。热重分析显示:两种外源酸预处理的木材半纤维素的起始降解温度(T_(5%))从200°C左右降低至95~150°C,且主要降解温度范围从200~300°C降低至100~150°C。在相同浓度下,AlCl_(3)处理后半纤维素的T_(5%)(150°C)大于H_(3)PO_(4)的(95°C)。当AlCl_(3)浓度增大时,半纤维素热分解速率加快,但T_(5%)无明显变化。随H_(3)PO_(4)浓度增大时,半纤维素热分解速率和T_(5%)均减小。相比未处理的杨木半纤维素热解活化能(199.68 kJ/mol)和杉木半纤维素热解活化能(231.12 kJ/mol),AlCl_(3)和H_(3)PO_(4)处理后的热解活化能显著降低。在相同浓度0.3 mol/L的条件下,AlCl_(3)处理后杉木半纤维素的平均活化能(112.31 kJ/mol)要低于H_(3)PO_(4)的(125.82 kJ/mol)。【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两种外源酸均可显著降低半纤维素的热降解温度。总体来讲,AlCl_(3)催化效果优于H_(3)PO_(4),杉木半纤维素对H_(3)PO_(4)较为敏感。可根据针、阔叶材半纤维素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外源酸性介质作为催化剂,加速热解反应速率,从而为外源酸在木材低温热处理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
-
樊春升;
宋绍胤;
孙梦莹
-
-
摘要:
分析一次盐水工序添加精制剂磷酸或其钠盐对螯合树脂塔运行周期和离子膜电解过程的影响。精制剂磷酸或其钠盐能降低盐水中钙离子含量,但同时带人杂质磷酸根,恶化了二次盐水质量,对离子膜造成污染,引起槽电压升高。不建议在一次盐水工序采用磷酸或其钠盐作为精制剂。
-
-
石岳;
张守玉;
宋晓冰;
徐嘉庆;
黄东东;
林春雨;
吴玉新;
吕俊复;
胡南
-
-
摘要:
生物质成型炭是生物质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制备时需要添加黏结剂增强其品质.污泥可作为黏结剂用于制备生物质成型燃料.H_(3)PO_(4)作为添加剂可提高成型炭的品质且具有钝化污泥中重金属的作用.本研究以杉木屑为原料,探讨添加H_(3)PO_(4)和污泥制备高机械强度成型炭的可能性,分析了添加污泥和H_(3)PO_(4)对成型炭机械性能和产率的影响,并考察了成型炭中重金属的固定效果.结果表明:污泥的添加可提高成型炭的机械性能(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且木屑与污泥的质量比为2∶1时成型炭机械性能最佳且产率最高,其抗压强度为18.1 MPa,表观密度为1278.8kg/m^(3),均优于生物质成型炭机械性能标准,干基低位热值为12.05 MJ/kg;添加磷酸可明显提高成型炭机械性能和产率,且重金属分析表明磷酸的加入可降低成型炭中的重金属风险等级.
-
-
王银;
向丛阳;
段亚军;
毛凯明
-
-
摘要:
磷石膏因化学组成与天然石膏相似,可作为水泥缓凝剂使用,但由于受可溶性磷氟等杂质负面影响,其在水泥行业中的利用率一直偏低。本文对比了不同改性工艺对磷石膏性能的影响,同时优选最佳改性磷石膏与天然石膏复配方案制备水泥,确定改性磷石膏搭配使用比例,在保证水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磷石膏在水泥生产中的综合利用率。
-
-
-
-
-
-
-
YANG Yi;
杨义;
LIU Zuohua;
刘作华;
GU Deyin;
谷德银;
QIU Facheng;
邱发成;
ZHANG Zhu;
张柱;
TAO Changyuan;
陶长元;
WANG Yundong;
王运东
- 《2017中国化工学会年会暨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在湿法磷酸生产工艺中,常常由于传统刚性桨卷吸力不足,且易形成柱状回流,使得搅拌槽内的矿粉悬浮程度较低,矿酸接触面积较小,导致磷矿浸出时间较长,浸出率较低.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合理设计优化搅拌桨结构,提出一种刚柔组合桨提高体系的混沌混合程度,增大矿粉的悬浮效果,缩短磷矿浸出时间,提高磷矿浸出率.通过对刚性桨和刚柔组合桨体系中磷矿浸出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考察了桨叶类型、转速、钢丝绳长度、钢丝绳直径等对操作参数磷矿浸出时间和浸出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刚柔组合桨能够通过刚-柔-流的耦合作用,提高体系的湍动程度,增大矿粉的悬浮效果,强化磷矿浸出过程,缩短磷矿浸出时间.提高磷矿浸出率.在转速为200r·min-1的操作条件下,与刚性桨体系相比,刚柔组合桨体系中的磷矿浸出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缩短磷矿浸出时间0.5~1小时.
-
-
刘肖强;
李奕怀;
张素娜;
燕溪溪;
吴敏昌;
乔永民;
王利军
- 《全国炭素制品信息网第33届炭素技术信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天然石墨经过浓H3PO4插层处理、有机胺热解碳包覆后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碳包覆插层石墨负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和恒流充放电仪对改性天然石墨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天然石墨晶面间距增大,表面成功地包覆了一层无定型碳;其首次充电比容量为366.42mA·h/g,在1C倍率下循环2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87.13%,而在同样条件下,天然石墨的容量保持率仅78.13%.该改性方法有效地改善了天然石墨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
-
李国栋;
毕万利;
孙恩禹;
杨学奇
- 《第七届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ISR2016)》
| 2016年
-
摘要:
为确定配置改性硫氧镁水泥的最优参数,研究了氧化镁与七水硫酸镁的摩尔比,在此基准上讨论不同种类掺合料对镁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水玻璃与磷酸对硫氧镁水泥耐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gO、MgSO4·7H2O摩尔比为5时,其28d抗压强度能达42MPa.在掺加不同活性混合材时,粉煤灰掺入后强度损失比较明显,但是粉煤灰的掺量在10%~30%(w)范围内强度比较稳定,硅灰掺入5%(w)后综合性能最佳抗压强度超过净浆,而矿渣粉的掺入对镁水泥早期强度有利.耐水性实验表明,加入磷酸和水玻璃可以有效改善硫氧镁水泥耐水性.利用XRD分析不同因素引起的硫氧镁水泥硬化产物规律,观察硫氧镁水泥水化产物相晶体形貌.利用SEM技术对复盐相微观形态的观察,发现518相为细小针状晶体,互相穿插在一起使镁水泥具有良好的密实度,改善了硫氧镁水泥的强度及其耐水性.
-
-
LU Hui-feng;
鲁慧峰;
QIN Ming-li;
秦明礼;
HE Qing;
何庆;
LIU Chang;
刘昶;
QU Xuan-hui;
曲选辉
- 《第十五届全国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会议暨2015年真空电子与专用金属材料分会和电子陶瓷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使用磷酸与磷酸二氢铝的配合使用,对氮化铝粉末表面进行改性.结果表明,通过改性后的氮化铝粉末,置于水中进行水浴加热至50°C时,经过10 h后,pH值无明显变化,粉末表面形貌无变化,同时经过X射线衍射检测,仍然为氮化铝相,未经改性氮化铝粉末在同等条件下,水解严重.表面形貌发生变化,水解产物经X-射线检测为Al(OH)3.通过表面处理的氮化铝粉末具有良好的抗水化性能.
-
-
Yang Shijin;
杨世金;
Ji Jun;
戢峻;
Yang qian;
杨仟;
Wu Yuanxin;
吴元欣
- 《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对中低品位磷矿在高温、高硅钙摩尔比下熔融还原反应的工艺条件的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硅钙摩尔比及碳过剩量等因素对云南某磷矿P2O5还原率的影响,并对其还原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350°C、硅钙摩尔比为4.1、石墨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3倍、反应时间为50min下,磷矿P2O5还原率可达到95%以上.对不同温度下磷矿P2O5还原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磷矿熔融还原反应级数为一级反应.利用Arrhenius方程对反应速率和温度以ln k-1/T作图得到其表观活化能为Ea=249.41kJ/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