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磷酸钠

磷酸钠

磷酸钠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99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药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4701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海峡药学、中国药物警戒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2009年中国玻璃行业年会暨技术研讨会、全国化肥工业信息总站甲醇技术协作网2005交流会等;磷酸钠的相关文献由1848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振华、屈云、蒋磊等。

磷酸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4701 占比:99.64%

总计:54901篇

磷酸钠—发文趋势图

磷酸钠

-研究学者

  • 冯振华
  • 屈云
  • 蒋磊
  • 朱晓冰
  • 张亚娟
  • 朱康洋
  • 刘仕通
  • 叶志松
  • 朱雪松
  • 高宏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祎康; 王萍
    • 摘要: 为了提高镁合金在腐蚀环境中的耐蚀能力,文中研究了两种无机型缓蚀剂偏钒酸钠(NaVO3)与磷酸钠(Na_(3)PO_(4))对镁合金AZ91D的缓蚀效果及机理,分析了在质量分数w(NaCl)=3.5%溶液中添加浓度为3 g·L^(-1)两种缓蚀剂对镁合金AZ91D表面成膜微观组织的影响,并通过浸泡失重实验及电化学测试对其缓蚀行为及机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缓蚀剂对镁合金AZ91D均有很好的缓蚀效果,在加入两种缓蚀剂的NaCl溶液中浸泡24 h后自腐蚀电位(E_(corr))正移,腐蚀电流密度(I_(corr))下降,交流阻抗提升2~3倍,NaVO_(3)表现出更为优异的缓蚀效果,浸泡失重所得平均腐蚀速率下降约80%。
    • 樊春升; 宋绍胤; 孙梦莹
    • 摘要: 分析一次盐水工序添加精制剂磷酸或其钠盐对螯合树脂塔运行周期和离子膜电解过程的影响。精制剂磷酸或其钠盐能降低盐水中钙离子含量,但同时带人杂质磷酸根,恶化了二次盐水质量,对离子膜造成污染,引起槽电压升高。不建议在一次盐水工序采用磷酸或其钠盐作为精制剂。
    • 张瑜; 张玲; 曾滴; 王文婧; 王举雪; 王伟民; 王文中
    • 摘要: 过氧化氢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杀菌、漂白、燃料电池、化工生产、环境修复等领域.目前工业生产过氧化氢以蒽醌法为主,但多步蒽醌氧化工艺存在能耗高和污染环境等不足.因此,急需开发一种低能耗且环境友好的过氧化氢合成工艺.光催化是一种理想的过氧化氢合成方法,该方法以太阳光作为能源,水或氧气作为原料,在绿色、温和的条件下实现过氧化氢的生产.本文制备了一种含有氮空位的富氧石墨相氮化碳(OCN),并考察了其光催化生产过氧化氢的性能.以空气中的氧气为原料,OCN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高效合成了过氧化氢,产率为1965mmol L^(−1) h^(−1).通过将磷酸钠引入反应体系,进一步提高了过氧化氢的产率,产率最高可达5781mmol L^(−1) h^(−1).本文在光催化性能测试的基础上,还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研究了OCN高效生产过氧化氢的机理.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表明,OCN表面存在含氧官能团(–COOH和C–O–C).电子顺磁共振谱证明OCN中含有大量的氮空位.氧气程序升温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曲线、稳态荧光光谱和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OCN较好的光催化性能归因于氧气吸附能力增强、片层结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以及载流子分离效率提高.过氧化氢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归因于反应体系中活性氧物种的改变,本文通过EPR测试验证了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反应体系中产生的活性氧物种,并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含氧官能团作为光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促进了OCN表面对氧气的吸附和活化,可见光激发下OCN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光生电子将OCN表面吸附的氧气还原为超氧自由基;带负电的磷酸根吸附在OCN的表面,通过静电吸引力促进光生空穴向催化剂表面迁移,迁移到OCN表面的光生空穴与相邻的超氧自由基反应产生单线态氧;单线态氧与异丙醇快速反应得到产物过氧化氢.此外,磷酸根作为稳定剂能够抑制H2O_(2)分解.综上,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高效合成过氧化氢的光催化剂,并为光催化过氧化氢合成的反应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 卢子钰; 柳召刚; 吴锦绣; 胡艳宏
    • 摘要: 稀土提取工艺过程中产生含磷酸钠和氟化钠的水洗液,文中研究NaF-Na_(3)PO_(4)-H_(2)O体系的相平衡,为NaF和Na_(3)PO_(4)以后的回收利用提供理论指导。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298.15、318.15和333.15 K下NaF-Na_(3)PO_(4)-H_(2)O体系的相平衡,测定该体系各组分的溶解度及平衡液相的密度、pH值和盐析率,并绘制相图及物化参数-组分(质量分数)变化图,利用X射线衍射对湿渣进行表征。实验研究表明:该体系无固溶体产生,但有复盐产生,属于异成分复盐型。相图包含1个全液相区,3个一固一液两相区,2个两固一液两相区,2个全固相区,1条饱和溶液线,7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2个共饱点。温度不变时,液相密度、溶液pH值均随Na_(3)PO_(4)质量分数的增大逐渐增大;液相组成不变时,液相密度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溶液pH值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
    • 温晓丽
    • 摘要: 以三星枣果实为材料,采后用0.5 mg/mL磷酸钠溶液浸泡处理10 min,研究其对室温贮藏期间枣果实活性氧和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和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钠处理提高了整个贮藏期间枣果实过氧化氢含量,并且在贮藏第4 d和第10 d出现高峰,同时显著提高了贮藏第4~12 d和4~8 d果实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P<0.05)。此外,磷酸钠显著提高了贮藏中后期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4-香豆酰CoA连接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在贮藏第6、8和8 d出现高峰,是对照果实的1.18、1.16和1.40倍(P<0.05)。这些酶活性的升高显著促进了贮藏第6~12 d果实中总酚和类黄酮的积累,并且分别在贮藏第8 d和10 d达到高峰,是对照果实的1.38和1.29倍(P<0.05)。由此表明,采后外源磷酸钠处理能够激活枣果实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增强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和酚类物质的积累,从而保持果实的抗病能力。
    • 刘永刚; 卢子钰; 柳召刚
    • 摘要: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三元体系Na_(2)CO_(3)-Na_(3)PO_(4)-H_(2)O在298.15 K、318.15 K和333.15 K下的相平衡关系,并根据热力学数据绘制了水盐相图,测定了该体系各物质组分的溶解度及液相密度和pH值,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平衡固相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三元体系Na_(3)PO_(4)-Na_(2)CO_(3)-H_(2)O中未发现复盐和固溶体。相图中包括1个全液相区,3个单盐结晶区,1个混合结晶区,1个全固相区,4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1个共饱点。共饱点包含Na_(3)PO_(4)·8H_(2)O和Na_(2)CO_(3)·H_(2)O。
    • 李伊涵; 李灿婴; 蒋超男; 李志强; 葛永红
    • 摘要: 以"金冠"苹果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复合0.5 mg/mL磷酸钠浸泡处理对损伤接种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果实病斑扩展的影响,研究最佳复合处理对果实抗氧化酶活性及苯丙烷途径关键酶活性和产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0%壳聚糖复合磷酸钠处理对果实青霉病的控制效果最佳,处理显著降低病斑直径,激活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促进果实总酚、类黄酮及木质素的积累.此外,复合处理可提高果实过氧化氢含量、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由此表明,壳聚糖复合磷酸钠处理抑制苹果果实青霉病的发生与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激活苯丙烷代谢途径密切相关.
    • 薛祥; 张新英; 杨亮
    • 摘要: 针对现行主流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浸出低品位白钨矿存在浸出剂用量大,浸出率低的弊端,提出磷酸钠-氢氧化钠-氟化钙协同高效浸出低品位白钨矿的新工艺。氟化钙作为固体氟源,在浸出过程中首先发生溶解并释放出游离的氟离子,再参与白钨矿的浸出反应生成氟磷酸钙沉淀。因此,氟化钙的溶解速率对白钨矿浸出速率有较大影响。文章使用等浸出率法,对磷酸钠-氢氧化钠分解氟化钙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考查了浸出温度及磷酸钠浓度对氟化钙浸出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化钙浸出速率受浸出温度影响很大,而受磷酸钠浓度影响相对较小,浸出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34.57 kJ/mol,表观反应级数为0.92,氟化钙浸出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研究结果对低品位白钨矿浸出过程强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 徐忠; 宁艳春; 严生虎; 岳军; 张跃; 徐友海; 王利群; 卿青
    • 摘要: 以高效的预处理方法打开木质纤维素结构,促进纤维素在酶水解过程中的酶解糖化效率是高效制备生物质乙醇的关键.以磷酸钠溶液作为预处理试剂结合氧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的形貌和化学态进行了分析.采用响应面法考察了磷酸钠的质量分数、氧气压力、反应温度和预处理时间对于还原糖得率的影响,对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最佳预处理条件为磷酸钠质量分数7.6%、氧气压力0.76 M Pa、反应温度140°C和处理时间37 min时,得到玉米秸秆酶水解的还原糖得率最高为90.9%,葡萄糖得率为61.0%.该预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脱除木质素能力,能够有效提高酶水解过程中还原糖得率.
    • 徐忠; 宁艳春; 严生虎; 岳军; 张跃; 徐友海; 王利群; 卿青
    • 摘要: 以高效的预处理方法打开木质纤维素结构,促进纤维素在酶水解过程中的酶解糖化效率是高效制备生物质乙醇的关键。以磷酸钠溶液作为预处理试剂结合氧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的形貌和化学态进行了分析。采用响应面法考察了磷酸钠的质量分数、氧气压力、反应温度和预处理时间对于还原糖得率的影响,对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最佳预处理条件为磷酸钠质量分数7.6%、氧气压力0.76 MPa、反应温度140°C和处理时间37 min时,得到玉米秸秆酶水解的还原糖得率最高为90.9%,葡萄糖得率为61.0%。该预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脱除木质素能力,能够有效提高酶水解过程中还原糖得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