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絮团

生物絮团

生物絮团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6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55434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淡水渔业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2009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生物絮团的相关文献由62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广军、郁二蒙、刘青松等。

生物絮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5434 占比:99.97%

总计:355534篇

生物絮团—发文趋势图

生物絮团

-研究学者

  • 王广军
  • 郁二蒙
  • 刘青松
  • 张家松
  • 李华
  • 段亚飞
  • 董宏标
  • 李志斐
  • 谢骏
  • 余德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佳民; 苏胜齐
    • 摘要: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全世界对于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当今捕捞业产量很难有增长空间,传统养殖模式又会带来诸如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养殖排污和饲料浪费等问题。同时饲料原料的价格上涨也导致养殖成本的增加。为了应对水产品养殖领域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开发并推广更多生态友好型的养殖新技术。
    • 赵莹; 潘发林; 杨惠宇; 庞朔
    • 摘要: 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易管理、对盐度适应性强的优点,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产业发展迅猛。传统的养殖模式易导致养殖个体病害频发、产业效益下降,而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具有提高养殖成活率、净化水质、减少环境污染及提高饲料利用率的优点,成为目前水产养殖业的热点养殖模式。基于此,阐述了生物絮团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作用效果,提出了实际应用中的养殖技术要点和生产管理注意事项,并对其应用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周晖; 韩满强; 汤保贵; 伍栩民; 杜书敏; 谭瑞华; 龚汉夫; 林志豪; 何益荀; 钟育麒; 林桂腾
    • 摘要: 在低温季节研究凡纳滨对虾在室内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下的生长与体成分。试验设置清水养殖(饱食投喂)为对照组,生物絮团养殖(投喂量为清水组70%)为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桶放凡纳滨对虾[(3.17±0.37)g]18尾,养殖42 d,记录摄食率,测定体质量和体成分,计算生长指标。试验结果显示:(1)清水组的平均水温为(21.3±2.0)°C,凡纳滨对虾的平均日摄食率为(1.87±0.30)%,变化不显著(P>0.05),水温与凡纳滨对虾平均日摄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2)31~42 d,絮团组水温显著高于清水组(P0.05),絮团组凡纳滨对虾的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清水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季节,室内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可以在维持凡纳滨对虾生长速度与清水养殖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并维持较高水温。
    • 张美彦; 杨星; 张效平; 赵凤; 李建光; 商宝娣
    • 摘要: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区生物絮团系统中池塘不同养殖比例对主养鱼松浦镜鲤肌肉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抗氧化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生物絮团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在池塘生物絮团系统中设置3种不同养殖比例,即松浦镜鲤与鲢鱼、鳙鱼和草鱼按照80∶20、75∶25、70∶30投放鱼苗,养殖190 d时比较不同养殖比例浦镜鲤的肌肉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不同养殖比例间松浦镜鲤肌肉成分差异不显著(P>0.05)。前肠和后肠的消化酶活性不同养殖比例间差异不显著,均以75∶25的较高;中肠的消化酶活性中,75∶25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70∶30,与80∶20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肝脏抗氧化指标中,丙二醛含量75∶25显著高于70∶30(P<0.05),与80∶20间差异不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以75∶25的最高。血清生化指标除75∶25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70∶30和80∶20外(P<0.05),其他指标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生物絮团系统中,松浦镜鲤与其他鱼类按照75∶25投放时的蛋白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高于其他处理。松浦镜鲤与鲢鱼、鳙鱼和草鱼按75∶25的投放比例较适宜松浦镜鲤生长。
    • 李晓蕊; 宋协法; 周广军; 董登攀
    • 摘要: 本研究以聚乳酸(PLA)和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PHBV)作为外加碳源,探究在模拟海水生物絮团养殖中,高、中、低盐度下PLA与PHBV碳源释放规律以及对海水生物絮团养殖中水质、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PHBV碳源要优于PLA碳源,中盐度更有利于各种营养盐的转化,氨氮质量浓度最终保持在3.22~6.23 mg/L之间,磷酸盐质量浓度最终保持在0.01 mg/L以下;在生物絮团系统建立方面,盐度越低越有利于生物絮团系统的快速建立,试验前期,低盐度系统中,PLA、PHBV环境平均氨氮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12.82 mg/L、8.08 mg/L,PHBV碳源组的生物絮团系统建立速度要快于PLA碳源组;在微生物群落建立中,在高盐度系统中会出现象牙白栖东海菌属(Donghicola)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互配合形成稳定系统的情况。研究表明,PLA和PHBV两种碳源都可以用于海水生物絮团养殖中,且PHBV作用效果更佳。
    • 张凯; 林怡静; 厉晨阳; 刘芳玲; 沈铭浩; 郑善坚
    • 摘要: 为探讨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龟鳖类养殖中的可行性,并确定其最佳添加量,通过调控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养殖水体中的碳氮比(质量比),分析生物絮团形成及其对水质和菌落的影响。实验以添加蔗糖设计碳氮比为10∶1(CN-10)、15∶1(CN-15)、20∶1(CN-20)的实验组和对照组(CG),进行为期40 d的养殖。结果显示,各组生物絮团体积指数(FVI)随碳氮比的增加而增大,在28 d后趋于稳定;碳氮比≥10时氨氮和亚硝酸盐处理效果显著,其中CN-15组40 d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76.7%和64.4%。碳氮比为15∶1时能促进龟池生物絮团的形成,并可有效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水平。对实验组(CN-15)与对照组的生物絮团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2种水体中生物絮团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但各优势菌门占比有所差异。研究表明,添加不同碳氮比可影响中华草龟养殖水体生物絮团的形成、水质和菌群结构。碳氮比为15∶1是形成生物絮团的最适比例,在促进生物絮团形成的同时,对水质也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
    • 鲍方剑; 黄雷; 陈伟; 王思鹏; 陈琛; 黄晓林; 张德民; 张化俊
    • 摘要: 利用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研究蔗糖输入条件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系统中水体与絮团的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输入蔗糖能显著改变对虾养殖系统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促进水体中纤毛虫和轮虫的生长,对水体绿藻的过度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Mantel分析发现,在第28天时,蔗糖添加以及系统中的溶解氧、亚硝酸盐和磷酸盐对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有显著影响.利用共线性网络分析表明碳氮比的增加可以增强水体和絮团中不等鞭毛类、纤毛虫和轮虫的相互作用,对养殖体系中藻类的过度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揭示了在蔗糖输入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絮团和水体微生物相互作用特征,为生物絮团技术持续稳定的应用于对虾养殖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 李哲; 吕剑; 张宇轩; 武君; 于晓斌; 崔德杰
    • 摘要: 从水产养殖生物絮团中分离出一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菌株L3,研究该菌株的生长影响因子及其脱氮性能.对菌株L3进行16 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表明此株菌为假单胞菌.研究表明,菌株L3生长的最佳pH为6~8,最佳温度范围为25~35°C,最适宜碳源为丁二酸钠,最佳C/N为10~15,且菌株能耐受高浓度氨氮负荷.通过研究菌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特性发现,菌株优先利用氨氮进行异养硝化并具有良好的好氧脱氮效果.
    • 于哲; 吴莉芳; 李良; 朱瑞
    • 摘要: 实验旨在探索不同C/N生物絮团对急性铜暴露洛氏鱥免疫抑制、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挑选480尾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幼鱼(10±0.15)g,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对照组饲喂商品料(C/N 10.8﹕1),实验组选择葡萄糖为外添碳源调节C/N 15﹕1(Ⅱ组)、C/N 20﹕1(Ⅲ组)和C/N 25﹕1(Ⅳ组),生长实验为56d,之后进行为期96h的急性铜暴露胁迫实验.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中免疫、抗氧化酶活性与炎症因子含量随着C/N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其中,与对照组相比,Ⅲ和Ⅳ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SZ)、一氧化氮合酶(NOS)、补体C3、C4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显著升高(P0.05);Ⅲ和Ⅳ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AS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谷胱甘肽还原酶(GR)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Ⅱ、Ⅲ和Ⅳ组白介素-2(IL-2)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第Ⅲ组含量最高.在实验条件下,当C/N≥15:1时,生物絮团能有效地增强急性铜暴露下洛氏鱥的免疫与抗氧化酶活力,且在C/N为20﹕1时效果最为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