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绍兴
  • 出版时间: 2013-11-05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浙江省水产学会

会议文集: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研究选用室内人工培育的卵巢已发育到Ⅱ期的脊尾白虾,经逐级淡化后,盐度稳定在2、5、10、15、20、25、30,研究了不同盐度对雌虾抱卵、胚胎发育及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脊尾白虾抱卵及胚胎发育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盐度对脊尾白虾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在其理论等渗点附近显示出较快的生长速度。
  • 摘要:通过对大连海域偏顶蛤外套膜、生殖腺和闭壳肌3种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旨在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显示,3种组织中水分含量为73.50%~81.25%,其中外套膜最高;粗蛋白含量为7.18%~16.40%,其中性腺>闭壳肌>外套膜;粗脂肪含量为1.46%~2.83%,其中外套膜>闭壳肌>性腺;灰分含量为1.89%~2.32%,其中闭壳肌>性腺>外套膜。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含量依次为闭壳肌>性腺>外套膜,3种组织中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组氨酸含量最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主要的脂肪酸,在偏顶蛤3种组织中,DHA和EPA的含量都较高,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57%~11.72%和6.93%~23.6%;在性腺和闭壳肌中,DHA含量最高;EPA含量依次为性腺>闭壳肌>外套膜。总之,偏顶蛤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 摘要:渔业碳汇是指根据IPCC的解释以及水生生物固碳的特点,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已经转化为生物产品的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由于通过收获把这些碳产品移出了水体,或被再利用或被储存,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可移出的碳汇”。海洋生态系统在减缓气候变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渔业碳汇服务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具有巨大的外部性,即吸收二氧化碳,也称之为碳汇。本文参照相对成熟的森林碳汇市场,借鉴森林碳汇价值计算中常用的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gent ValueMethod,CVM)来评估海水养殖吸收二氧化碳的价值,并以此价值作为碳交易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价格。发展碳汇渔业是我国渔业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同时,国际碳汇交易市场的形成及交易机制的建立,为我国渔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渔业碳汇服务的有效配置,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将有很大的助益。
  • 摘要:拟穴青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随着拟穴青蟹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拟穴青蟹基因组信息分析、遗传多样性研究、分子标记开发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己成为重要的科研热点。本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拟穴青蟹子一代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并探讨了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规律,验证了AFLP分子标记在拟穴青蟹中的适用性,探讨了AFLP分子标记在拟穴青蟹子一代家系中的分离规律,旨在为拟穴青蟹遗传连锁图谱构建、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并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本文以云纹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为材料进行杂交,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云纹石斑鱼卵子形态结构以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时的精子入卵过程,分析了杂交过程中精卵的结合以及相关生物学特征,为阐明石斑鱼种间杂交的受精生物学过程提供基础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与亲本自交的精子入卵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云纹石斑鱼卵表面布满纵横交错、走向不确定的网纹,在受精孔区可观察到前庭、受精孔和微小孔;七带石斑鱼精子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成熟的精卵相遇时相互激活,产生一系列胞间反应。精子入卵的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卵膜对精子的吸引、精子对内膜的锚定、精核的进入和受精孔封闭。精子入卵的速度非常快。受精后0~25s,可观察到精子附着在卵子受精孔周围;受精30~45s,己有精子进入卵子,并且明显可见精子尾部留在受精孔外;精子入卵后,受精50~60s,受精孔内有受精锥形成,可协助精子入卵,周围可观察到絮状的受精塞,将受精孔封闭:授精70~80s,受精孔周围呈蜂窝状,并可看到大小不一的分泌物;授精90s至3min,卵表面处于修复状态,逐渐变平坦。整个过程未发现有多精入卵的现象。
  • 摘要:蜕皮激素在节肢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蜕皮以及肢芽再生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蜕皮激素需要与蜕皮激素受体(EcR)结合才能行使相关功能.近来有研究表明蜕皮激素及其受体还能够影响生物个体的行为、寿命以及抗逆性.在本文中,在实验室培养获得了发育同步的拟穴青蟹l期仔蟹,探究了不同温度、不同盐度、饥饿以及去螯处理对仔蟹存活率、蜕皮时间和EcR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14℃、20℃、26℃、32℃、39℃培育条件下,相比较于26℃实验组,仔蟹在14℃低温条件下无法正常蜕皮并且存活率明显降低;(2)在5‰、10‰、20‰、30‰、40‰不同盐度培育条件下,与20‰实验组相比,5‰条件下能够加快仔蟹蜕皮,但是仔蟹存活率降低;(3)在饥饿条件下,仔蟹无法完成蜕皮,并且蜕皮激素受体基因表达受到持续抑制;(4)去除大螯的仔蟹蜕皮所需要的时间增加,并且在蜕皮周期中蜕皮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量会持续升高,在蜕皮前达到最大值。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温度、盐度、饥饿和去螯压力影响了ECR基因的表达,该基因表达变化可能进而影响了拟穴青蟹仔蟹的蜕皮和存活。
  • 摘要:刺参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特色产业,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对苗种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幼体成活率与附着率低等问题成为制约苗种生产的主要因素.育苗期间幼体饵料是关键,动物性饵料(以海洋红酵母为主)和植物性饵料(单胞藻、大型海藻藻液)均在育苗生产中取得了成功.然而,两种性质饵料哪一种效果最佳却鲜有报道.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性质饵料投喂对刺参幼体生长、消化、免疫、附着以及育苗水体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投喂比单独投喂动物性和植物性饵料生长速度快,提前24h附着变态。刺参幼体对饵料的消化从消化酶活力表明混合投喂有利于幼体的消化吸收,而免疫酶活力整体表明植物性饵料能够促进幼体免疫系统。幼体附着率和稚参成活率显示混合投喂优于植物性饵料优于动物性饵料。水体中氨氮浓度最高为动物性饵料,而亚硝酸盐则为混合型饵料。综合而言,混合投喂方式优于植物性饵料优于动物性饵料。
  • 摘要:本文以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 Droop)为材料,研究封闭式反应器与开放池培养的微拟球藻营养组分的区别,比较了两种不同培养条件对微拟球藻营养组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开放池培养的微拟球藻营养组分含量为:油脂39.73%,可溶蛋白质7.07%,多糖3.45%,时绿素a0.51%,类胡萝卜、素0.71%;封闭式反应器中微拟球藻营养成分为:油脂36.70%,可溶蛋白质5.42%,多糖2.17%,叶绿素a0.23%,类胡萝卜素0.47%.因此,本实验结果表明,开放池培养的微拟球藻营养成分总体高于封闭式反应器内的微拟球藻.
  • 摘要:研究了盐度对公子小丑鱼幼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消化道指数。将40日龄公子小丑鱼幼鱼分别放置在海水(实验设计为15、20、25、30和35五个盐度梯度组)条件下饲养30d,并采用酶活性分析的方法检测在不同盐度养殖环境下,公子小丑鱼幼鱼消化道内各器官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差异和消化道指数。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对公子小丑鱼幼鱼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在不同盐度条件下,消化道内各消化器官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不同。说明盐度对公子小丑鱼幼鱼以上消化器官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有激活和抑制作用,当3种酶在最适盐度时,活性达到峰值,随着盐度逐步增加,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本研究发现公子小丑鱼幼鱼体内蛋白酶活性相对比较高,说明公子小丑鱼幼鱼对蛋白质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在配制公子小丑鱼幼鱼饵料中可适当提高蛋白质比例,这对于公子小丑鱼人工养殖及育苗提供了参考价值。
  • 摘要:鲻科鱼类隶属鲻形目,是世界性分布的鱼类。DNA条形码是一段相对较短的、特殊的具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DNA片段,可用于物种的鉴定和隐存种及新种的发现,同时还可以研究近缘种的系统发生关系。目前,细胞色素C氧化酶1号基因(COⅠ)的部分序列是在动物中运用最多的DNA条形码。本研究将使用线粒体COⅠ基因对采自于浙江沿海的鲻科鱼类样本进行物种鉴定,并基于COⅠ基因探究浙江沿海鲻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采用COⅠ基因对来自浙江沿海13个采样点的155个样本进行条形码研究,通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了长度为589bp的COⅠ基因片段,并通过Genbank和BOLD两个数据库进行鱼种鉴定,共发现四属七种鲻科鱼类。本研究的155条COⅠ序列共定义了3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637,核昔酸多样性指数(n)为0.0416,检测出193个多态性位点,显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 摘要:研究测量了渤海虹鳟、丹麦虹鳟、美国道氏虹鳟、挪威虹鳟和美国加州虹鳟五个品系一共148个4龄个体的体重幼和20个形态学性状,并用联合静态异速生长指数模型来同时估计多个体型性状对体重、纵向性状对体长、垂直性状对体高和横向性状对体宽的异速生长指数。结果表明:每个虹鳟品系显著的偏异速生长指数分布并不相同,而且全长和体高与体重间存在较高的异速生长关系,背吻距是唯一一个在五个虹鳟品系上都具有显著异速生长指数的纵向性状,而且在每个品系被分析的11个纵向生长性状中具有最大值。尾柄高、背鳍高和臀鳍高这三个垂直生长性状相对于体高的异速生长指数中,背鳍高在五个品系中均不显著,臀鳍高只有美国道氏虹鳟品系显著,尾柄高则在五个品系中都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指数,但是品系间的比较并不都是显著的。三个横向生长性状的异速生长分析结果可知头宽在渤海和美国道氏品系间是统计显著的,可以用来简单地区分这两个品系。本文通过对不同虹鳟品系异速生长的统计比较,进一步认识了它们之间的形态变异特点,也为虹鳟品系间的系统鉴别及及其它种质材料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并可以用来探讨鱼类不同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发育优先性及作用和解释发育过程中某些行为出现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也为后续的异速生长的遗传机制及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指导虹鳟繁殖育种及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以同源基因克隆、重组DNA、荧光定量等技术,探讨了大黄鱼和眼斑拟石首鱼的piscidin-like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应答机制、分析其类肽的生物学功能和稳定性。主要结果:(1)piscidin-like基因序列:从大黄鱼和眼斑拟石首鱼头肾和肌肉组织,克隆了2条piscidin-like肽,分别为Pc-pis和So-pis它们基因的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345和369bp,编码长度分别为72和68个AA,均由信号肽、成熟肽和优势域组成。(2)Pc-pis和So-pis的生物学活性:Pc-pis等电点为12.10,为阳离子多肽,So-pis等电点为7.02,是中性多肽;Pc-pis和So-pis的α-螺旋结构两亲性低于其它已知大部分鱼类piscidins。(3)以刺激隐核虫感染刺激,诱导Pc-pis和So-pis mRNA的表达:荧光定量数据显示,刺激隐核虫感染和继发性细菌感染均可诱导Pc-pis和So-pis表达量显著上调,但So-pis和Pc-pis的诱导表达有所不同。(4)原核表达比较:根据已获得的眼斑拟石首鱼抗菌肽So-pis和大黄鱼Ps-pis类肽—Pc-pis-His序列,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pET-32a-So-pis和pET-32a-Pc-pis-His。优化表达条件后,2个多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经过纯化、western blot鉴定确实为目的多肽。所构建的Pc-pis-His重组多肽技术将为抗菌肽基因工程产品作为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摘要:本文阐述了平疣桑葚石磺和里氏拟石磺的胚胎发育特征及差异,并与瘤背石磺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开展其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发现平疣桑葚石磺出现多精入卵现象的概率较大,且发育至膜内面盘幼虫时期仍未死亡,而里氏拟石磺偶见多精入卵现象。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文中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并记录发育各期所需时间。结果表明,几种石磺的胚胎发育过程发现其差异在于各期胚胎大小和发育所需时间。在平均水温29℃、静水微充气、平均盐度20条件下,平疣桑葚石磺受精卵经210h开始孵化出卵,而里氏拟石磺受精卵孵化需253h,瘤背石磺受精卵约270h开始孵化出膜。平疣桑葚石磺受精卵长径249um,短径171um,卵黄径89um,卵膜厚21 um。里氏拟石磺受精卵长径230um,短径152um,卵黄径92um,卵膜厚23um。瘤背石磺受精卵长径269um,短径221um,卵黄径92um,卵膜厚29um。观察发现,平疣桑葚石磺多精入卵现象会导致胚胎发育不正常,最终使胚胎发育停止并死亡,而里氏拟石磺未见多精卵。面盘幼虫的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仍有待研究。
  •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问世和发展,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渐渐受到重视。目前主流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主要有Roche-454焦磷酸测序,Illumina Solexa合成测序和ABI-SOLiD连接法测序3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大量节省时间、人力和仪器设备资源,每次反应可获取高达100万-48亿个序列标签或0.4-300Gbp的碱基数,但读长只有35-600bp,显著低于sanger法的750-1000bp,因此需要复杂的计算机拼接处理。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产养殖上主要的应用有:①快速、高效和低成本地构建转录组;②全基因组草图构建;③大规模筛查SNP和基因分型。SNP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依赖于大量高质量SNP位点的开发,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大规模SNP的筛查提供了途径,从转录组中直接筛查获得SNP是常用的一种方法,目前在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和海参中均利用此方法获得了大量SNP。而全基因组范围的SNP基因分型主要有reduced-representation libraries(RRLs),complexity reduction of polymorphic sequences(CRoPS), restriction-site-associated DNAsequencing(RAD-seq)和low coverage genotyping等方法,其中RRLs已成功应用于虹鳟SNP的开发。总之,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育种、物种多样性与保护、营养、病害防治和生理机制等方向均有重要应用,将推动水产养殖研究全面进入生物信息时代,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研究了药浴给药和药饵给药2种方式下,诺氟沙星(NFLX)在中国对虾养殖环境中的残留、迁移、富集等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其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NFLX进入中国对虾养殖环境后,水体中药物浓度迅速下降,2种给药方式下,最高浓度均不超过40μg·L-1,底泥表现出明显的吸附积累,而且长时间保持吸附残留。在药浴给药方式下,底泥中的药物浓度最高可达4375.76μg·Kg-1,药饵给药下,NFLX含量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种给药方式下,水体中NFLX的含量均较低。且试验初期,诺氟沙星的降解速度很快,停止给药后2h左右浓度己降至初始浓度的50%以下,之后随时间的推移,降解速度逐步减慢,并在低浓度中维持较高时间。
  • 摘要:本研究以仿刺参幼参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絮团对培育水体水质中无机氮含量及其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絮团在仿刺参苗种中间培育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亚硝态氮与氨氮浓度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在减少投饵量10%条件下,实验第28d时,实验组的特定生长率为2.7%/d,略高于对照组的2.6%。利用蔗糖作为碳源,本研究首次采用芽孢杆菌、硝化细菌混合发酵培养生物絮团,将培养4天后的生物絮团用于刺参苗种培育水体中,降低了水体中有害无机氮含量,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并提高了海参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减少了换水量和投饵量,降低了成本。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养殖技术,生物絮团技术在刺参苗种中间培育或养成中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通过对此技术的更深入研究,使生物絮团技术和车间集约化养殖更完美的融合,从而为刺参养殖业带来更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大中型餐饮单位生食水产品操作加工存在的无序状态,开展了餐饮业加工生食水产品HACCP的应用研究。HACCP是指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基本原则,在确定CCP后,将建立关键限值CL,建立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系统,建立纠偏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和文档记录,制定出HACCP计划表。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和相关资料查询,确定控制点为原料的卫生和加工过程中对病原微生物的控制。其他危害可以通过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SOP)加以控制。
  •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斜带石斑鱼幼鱼对铜需要量并探讨饲料中添加羟基蛋氨酸铜对石斑鱼幼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组织铜含量的影响。以红鱼粉、酪蛋白为蛋白源,在基础饲料(铜含量2.03mg/kg)中分别添加含0mg/kg(对照组)、3mg/kg、6mg/kg、9mg/kg和12mg/kg铜(羟基蛋氨酸铜形式),配制5种半精制试验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10.63g的斜带石斑鱼450尾,随机分到15个0.5m3的玻璃纤维钢桶中,每处理3重复,每重复30尾鱼。试验期间持续充氧,水温28.0~31.5℃,溶解氧>7.Omg/L,盐度26~28,试验期42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羟基蛋氨酸铜对石斑鱼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3mg/kg组的WG和SGR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2mg/kg组,FC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2mg/kg组;但与6mg/kg和9mg/kg组差异不显著。铜添加水平对成活率、肝体比影响不显著。饲料铜水平对全鱼水分和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对照组全鱼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铜添加组,全鱼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铜添加组,铜添加各组差异不显著。饲料铜水平对石斑鱼血浆铜蓝蛋白含量、血清和肝脏总SOD及Cu-Zn-SOD活力有显著影响,均以6mg/kg组活性最高。饲料中铜水平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和肝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羟基蛋氨酸铜显著提高肌肉中铜含量,且以12mg/kg组最高。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活性和组织铜含量等指标,以羟基蛋氨酸铜形式添加,饲料中铜的适宜添加量为3~6mg/kg。
  • 摘要:双齿围沙蚕是鱼、虾、蟹等水产经济动物的优质饵料和常用钓饵,研究沙蚕的大规模繁育技术,开展工厂化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对双齿围沙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史、性腺发育组织学、生态环境、生理能量学、人工育苗及养殖等方面,但对于双齿围沙蚕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及成功的有关报道较少,目前双齿围沙蚕幼体培育成活率低瓶颈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广西北海市从1990年代末开始发展双齿围沙蚕的工厂化养殖,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技术创新,养殖技术日趋成熟,达到高产稳产先进水平。通过亲蚕强化营养促熟培育和精心挑选亲蚕,集中同步产卵,缩短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的时间,提高受精卵的质量。本试验经60d培育,在1200m2的培育面积中育出5~6cm沙蚕幼体2812万尾,单位面积出苗量为2.34万尾/m2,底栖后至出池成活率为50%,平均产量约1250kg/亩。
  • 摘要:本文对湛江东海岛恒兴863基地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的微藻和浮游细菌研究,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法,利用放线菌酮、青霉素和链霉素对藻类和浮游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虾池微藻和浮游细菌对溶解性氮的吸收速率,确定微藻和浮游细菌对溶解性氮的选择性吸收。实验结果:对虾养殖池塘中微藻和浮游细菌对三种溶解性氮的绝对吸收速率ρ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浮游细菌ρ(NH4)>微藻ρ(NH4),而微藻ρ(NO3)、ρ(Urea)均大于浮游细菌ρ(N03)、ρ(Urea);对虾养殖池塘中微藻和浮游细菌对氨氮相对优先指数RPINH4-N,均大于硝态氮RPINO3-N、尿素氮RPIUrea-N,表明微藻和浮游细菌优先吸收氨氮,其次是尿素氮,最后硝态氮。因此,采用微藻和浮游细菌降解对虾养殖环境中的溶解性氮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近年来,我国为了恢复和开发利用头足类资源,对乌贼属的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受到国内学者关注,主要集中在金乌贼和曼氏无针乌贼等常见种类,但迄今为止关于虎斑乌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未见报道。2011以来课题组在宁波市科技择优委托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开展了虎斑乌贼的繁殖生物学、生产性育苗技术和人工养殖的研究,阐明了亲体繁殖生物学特性、亲体培育与营养强化的条件、孵卵器的设计方案、受精卵的运输条件、胚胎发育过程时序变化、孵化条件、苗种培育条件、饵料选择、出苗、包装与运输等过程,初步建立虎斑乌贼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本试验的实施,为虎斑乌贼的养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 摘要:为探讨温度胁迫对刺参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已构建的刺参耐寒基因筛选cDNA文库中选取差异基因主要卵黄蛋白:MYP1和MYP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其在刺参胚胎发生和个体发育9个阶段、成体刺参7种组织以及高低温长时胁迫和低温短时胁迫下成体刺参肠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MYP1和MYP2表达模式基本相同:(1)在胚胎发育阶段樽形幼体时期开始表达,随后的阶段持续表达,到稚参阶段表达量最高;(2)在7种组织中,肠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体腔液中基本不表达,其余组织中均有表达;(3)在温度长时(30d)处理条件下,MYP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低温、常温、高温,且低温时的表达量为高温的6倍左右;(4)在低温短时胁迫条件下,刺参肠组织中MYP表达量受到显著抑制,约为常温条件下的一半。上述结果表明,MYP在刺参胚胎发育阶段变态为樽形幼体时期开始合成,合成部位主要为肠,水温过高或过低均能抑制其表达。本实验详细研究了MYP在刺参发育阶段、不同组织、高低温驯化及低温连续降温各温度点的变化,全面阐述了其在刺参中的表达模式及其表达受温度的调控。为了解和研究其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以及为以后的刺参夏眠和冬眠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 摘要:海水养殖业是天津的特色优势产业,然而随着天津海水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加,限制发展的瓶颈问题己经凸现。过度的地下水开采造成养殖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传统的流水式养殖排放的含有大量氮磷污染物的养殖废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引进吸收、转化推广先进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结合养殖生产实际,创新集成适合天津养殖生产应用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节约养殖用水、提高水产品质量、降低环境污染的多重效果,推动海水工厂化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循环水养殖系统主要由养殖车间、养殖池、物理过滤单元、生物净化单元、灭菌单元、增氧单元、水质监测单元等几大模块组成,整个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取决于各模块的处理精度和相互间的祸合性。本设计集成国内外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自主创新,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天津地区水质特点和满足主要养殖品种需求的建设成本低、运行能耗低、运行平稳高效的循环水养殖水处理工艺。
  • 摘要:2013年8月在海南省陵水县黎安港随机以壳高为56.74±8.46∽62.41±4.31mm的壳高、壳长和总重无显著差异的企鹅珍珠贝为实验材料进行抑制前、抑制后以及恢复期的摄食生理比较研究。每组实验贝80只,测量了水体中的颗粒悬浮物、悬浮颗粒无机物、悬浮颗粒有机物和浓度含量、以及实验贝假粪排出率、真粪排出率、假粪有机物含量、真粪有机物含量、滤水率、滤食率与摄食率等,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企鹅珍珠贝假粪排出率和真粪排出率均与水中浓度含量负相关极显著,而与企鹅珍珠贝的壳高、壳长、绞合线长、壳重以及水体中的颗粒悬浮物、悬浮颗粒无机物和悬浮颗粒有机物呈极显著正相关;2.假粪和真粪的有机物含量均与企鹅珍珠贝的壳高相关性不显著,与水体中的浓度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企鹅珍珠贝的壳高、壳长、绞合线长以及水体中的颗粒悬浮物、悬浮颗粒无机物和悬浮颗粒有机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壳重呈显著负相关;3.企鹅珍珠贝的滤水率与绞合线长无显著相关性,但是与壳高、壳宽、壳重以及水体中浓度含量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水体中颗粒悬浮物、悬浮颗粒无机物和悬浮颗粒有机物呈极显著负相关;4.假粪和真粪有机物含量抑制前后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均显著高于恢复期;5.抑制前与抑制后或者与恢复期之间的单位体重滤水率和单位体重滤食率均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抑制后与恢复期之间的单位体重滤水率和单位体重滤食率则都存在显著差异;6.抑制前、抑制后以及恢复期两两之间的单位体重摄食率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 摘要:本研究以狭盐性生物—紫石房蛤为对象,分别观察了急性低盐度(盐度15)胁迫和急性高盐度(盐度35)胁迫条件下,紫石房蛤鳃组织显微形态结构的变化,同时结合测量软件以及统计分析软件,通过测量自然海水条件下以及急性低盐和急性高盐胁迫条件下紫石房蛤的鳃丝间距,比较了不同急性盐度胁迫条件下紫石房蛤鳃丝间距的差异,分析了急性低盐胁迫和急性高盐胁迫对紫石房蛤鳃组织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自然海水(盐度30)对照组相比,盐度胁迫1h时,低盐和高盐胁迫组的紫石房蛤鳃丝充盈且较为饱满,没有出现明显的萎缩现象,但高盐胁迫组紫石房蛤鳃丝间距显著大于自然海水对照组和低盐度胁迫组。盐度胁迫3h时,低盐和高盐胁迫组紫石房蛤的鳃丝间距都显著小于自然海水对照组,其中,低盐胁迫组表现为差异显著,高盐胁迫组则表现为差异极显著。盐度胁迫5h时,低盐度胁迫组和自然海水对照组的紫石房蛤鳃丝间距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高盐胁迫组紫石房蛤鳃丝间距显著小于自然海水对照组和低盐度胁迫组;当盐度胁迫7h和24h时,盐度胁迫实验组鳃丝间距均显著大于与自然海水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盐度骤变的情况下,紫石房蛤可能首先通过改变其鳃组织结构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 摘要:为探讨养殖环境微藻是否携带WSSV及其携带量的动态变化规律,选取两种虾池常见的优势微藻-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作为试验藻种。通过在微藻培养系统中添加WSSV粗提液,监测不同时间和不同藻密度条件下微藻携带WSSV的数量,以期明确不同微藻与环境中游离WSSV的数量关系,为后续研究以控制池塘藻相结构防控养殖对虾白斑综合症(WSS)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微囊藻和小球藻均能携带WSSV,从其携带WSSV的数量动态变化分析,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构建和维持以小球藻为优势的优良藻相,更有利于促进水体中游离WSSV的去除,减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 摘要:本文以不同浓度的皂角苷为佐剂,用灭活鳗弧菌为浸泡疫苗免疫大菱鲆,采用腹腔注射为阳性对照组,对免疫后不同时间段内各主要免疫器官中各主要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皂角苷联合鳗弧菌疫苗浸泡免疫大菱鲆后,可以显著提高疫苗抗原在皮肤等组织中呈递,同时引发相应组织的炎症反应。
  • 摘要:为了探究紫花苜蓿草粉的适宜添加比例,达到用廉价的原料代替高价的原料,以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本研究选取了A和B两种规格的刺参,采用了海泥、紫花苜蓿和配合饲料三种基础原料,配制成首稽草粉的添加水平依次为:0、5%、10%、15%和20%的五种饲料,对A、B组刺参进行了为期60天的投喂饲养试验。对A、B组刺参幼参生长性能和B组刺参的消化道性状指数、免疫酶活性进行了计算与测定。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室内养殖条件下,对于A组和B组这两种不同规格的刺参来说,当苜蓿草粉的添加比例分别为15%和10%~15%时的养殖效果最佳。对于B组刺参来说,适当比例的苜蓿草粉不仅可以促进刺参的生长,而且可提高刺参的免疫机能。研究为刺参营养学和为生产刺参专用的配合饲料提供了资料参考和理论依据。
  • 摘要:本研究主要运用SMART技术从拟穴青蟹的肝胰腺cDNA文库中分离得到了一条Trx-1 cDNA全长序列。通过Vector NTI Advance 11.5软件比对,并运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这条cDNA序列与其他物种Trx-1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经综合分析确定命名为拟穴青蟹硫氧还蛋白-1基因。SpTrx-1 cDNA由672bp的碱基组成,包含一个31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分子量约为12.05kDa,等电点约为4.85,由10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Trx-1基因在拟穴青蟹肝胰腺、血液、心脏、肌肉、鳃和精巢6个组织中的表达,18S rRNA作为内参引物,检测结果显示在6个组织中该基因均有表达,其中在鳃和精巢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血液中表达量最低。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健康成体拟穴青蟹,感染后分别在0、2、4、6、8、12、18、24、48、72、96h取血液。结果表明,SpTrx-1在弧菌感染后表达量差异显著,在0-12h之间变化不明显,12h突然下降,处于最低水平,18h小时开始逐渐上升,在48h显著升高,72h达到最高值,随后缓缓下降,96h恢复正常水平。由此可见,经弧菌刺激后SpTrx-1在血液中有较缓慢的作用过程。本实验为SpTrx-1基因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表明Trx-1基因可能在拟穴青蟹的免疫和抗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
  • 摘要:将大(壳高31.30±2.87mm,总重3.98±3.42g )、小(壳高23.16±3.55mm,总重1.66±0.73g)两组马氏珠母贝分别用抗附着物网袋笼具和非抗附着物网袋笼具吊养,大贝组每个笼具50只、小贝组每个笼具100只;养殖35天后测量笼具网袋的附着物重量、笼具铁架附着物重量、贝壳上附着物和贝壳表面藤壶重量,以及每组贝的死亡率、壳长、壳高和质量,并进行显著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抗附着物网袋笼具养殖马氏珠母贝时,笼具和贝壳表面的附着物总体上显著减少,虽然对死亡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大规模马氏珠母贝育苗成本并不高,技术简单,而且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没有负面影响,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值得在马氏珠母贝的生产上推广应用。
  • 摘要:为从数量层面上摸清养殖池塘水质与水体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间相互关系,本研究全程跟踪监测罗非鱼混养池塘的异养菌数量、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以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检测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对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糖类及其衍生物、脂肪酸及脂类、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四大类碳源底物的代谢活性。参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检测方法对水温、溶解氧、pH、透明度、盐度、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硅酸盐(Si032-)、活性磷酸盐(P043-)、氨氮(NH3-N)、硝酸盐氮(N03--N)、亚硝酸盐氮(N02--N)、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等水质指标进行测定。进而分析水体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与水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异养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在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9月和5月的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6月;微生物群落对糖类及其衍生物、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的平均利用率显著高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肪酸及脂类。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代谢指标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有所差异,其中,水体异养细菌数量与pH和TOC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与P043-呈极显著负相关;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与PO43-呈显著负相关,与N02--N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群落对糖类及其衍生物、脂肪酸及脂类、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等碳源的利用率均与P043-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磷元素在微生物群落降解不同类型的碳源物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以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培育的虾夷马粪海胆为实验材料,实验周期150d。不同饵料实验设4个处理组,饵料替代实验设3个处理组,整个实验过程保持各实验组环境因素与养殖密度相同。研究以期寻找到适宜的虾夷马粪海胆饵料配方及投喂方式,促进虾夷马粪海胆工厂化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实验各处理组海胆生长性状(壳径和体重)表型参数分析,对照组壳径与添加动物性脂肪组壳径差异不显著,二者显著高于饲喂南瓜组壳径和饲喂胡萝卜组壳径,对照组活体重与添加动物性脂肪组活体重差异不显著,二者显著高于饲喂南瓜组活体重和饲喂胡萝卜组活体重;2)不同饵料实验各处理组海胆性腺指数分析,表明添加动物性脂肪对促进海胆性腺发育效果显著,但对其生长影响不显著;3)饵料替代实验各处理组海胆生长性状表型参数分析,对照组海胆壳径和活体重与前期饲喂南瓜组差异不显著,二者显著高于前期饲喂胡萝卜组,前期饲喂胡萝卜组海胆增重率和前期饲喂南瓜组海胆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海胆增重率;4)饵料替代实验各处理组海胆性腺指数分析,表明选取适宜的替代饵料不会显著影响海胆的生长,且对海胆性腺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摘要:本实验通过RACE方法克隆得到泥蚶三种金属组织蛋白酶抑制因子,分别命名为Tg-TIMP-2-like、Tg-TIMP-3-like和Tg-TIMP-4-like,全长分别为869bp、804bp和1164bp;分别编码236、189、222个氨基酸;推导分子量为26.94kDa、20.73kDa和22.67kDa;理论等电点分别为8.38、8.67和8.00。Signa1P3.0分析表明Tg-TIMP-3-like拥有一个含1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Tg-TIMP-4-like拥有一个含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这个信号肽在高度保守的Cys-X-Cys(泥蚶中X为Tyr)上游切除。Tg-TIMPs-like与其他贝类的TIMP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相似性在24.4%-45.6%。利用Mega5.05构建进化树发现TIMP蛋白聚为2大分支,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TIMP分支又包括四个分支(TIMP-1,2,3,4),因此推断脊椎动物的TIMP可能是依据其结构进行分类,而无脊椎动物TIMP研究较少,分类不明显,目前未发现无脊椎动物含有类似TIMP-1基因。荧光定量qRT-PCR检测显示Tg-TIMPs-like基因在血液、肝胰腺、闭壳肌、斧足、外套膜和鳃组织中均有表达,且不同的TIMP基因的组织分布有所不同。发现Tg-TIMP2-like基因在外套膜中表达最大,鳃中次之;Tg-TIMP3-like基因在鳃中表达最大,外套膜中次之;Tg-TIMP4-like基因在血液中表达最大,鳃中次之。血细胞是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成分。鳃是贝类的呼吸器官,对水中的细菌和有毒物质起到过滤的作用,是免疫防御的第一道屏障。而外套膜也是与外界接触最直接的,也是作为抵御外界细菌和有毒物质的第一道防线。根据三种TIMP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量,推测其可能在免疫防御中会起重要的作用。
  • 摘要:为探明彩虹明樱在中国沿海的系统地理发生关系和遗传多样状状况,本文采用形态学多元分析方法结合微卫星标记和ITS分子标记对采自连云港(LYG)、崇明(CM)、宁德(ND)、岱山(DS)、慈溪(CX)、乐清(YQ)这6个自然海域的彩虹明樱蛤种群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聚类分开、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这三种多元分析方法,通过测量其巧个形态学数据,发现宁德和乐清两群体的形态相似度最高,形态差异最大的是宁德群体与崇明群体,同时,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6个地区群体相互之间的形态差异明显;从52个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其中17个扩增效果理想的引物进行荧光标记通用引物套式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分型,表明彩虹明樱蛤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经AMOVA分析,4.70%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95.30%来自于群体内,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因乐清群体的ITS无法扩增,测定了其余5种群205个个体的ITS部分序列,759bp的ITS基因含有545个简约信息位点,变异位点682个,125个单突变,基因的多样性比较丰富。遗传分化与系统聚类与微卫星分析结果一致,说明中国沿海彩虹明樱蛤的遗传分化不显著,遗传多样性较高。
  • 摘要:刺虾虎鱼是西太平洋沿岸的本地物种,为了准确了解浙江沿海刺虾虎鱼的物种多样性,本文采用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研究浙江沿岸刺虾虎鱼物种的DNA条形码、多样性以及种间的系统关系,从获得的30个个体615bp的COI DNA序列中,检测出10个多态性核昔酸位点;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9;核昔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33;根据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的遗传距离得知,刺虾虎鱼种内的遗传距离为0.002-0.013(平均值0.007 ),刺虾虎鱼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158-0.217(平均值0.186),属内种间的距离显著大于种内的距离(约27倍)。条形码结果显示,浙江沿海30个刺虾虎鱼样本共有7个单倍型,都属于斑尾刺虾虎。斑尾复虾虎和矛尾刺虾虎都为斑尾刺虾虎的同种异名。从贝叶斯系统关系上看,斑尾刺虾虎鱼与黄鳍刺虾虎鱼为姐妹物种。
  • 摘要:本文以微拟球藻为实验材料,运用平板光生物反应器对微绿拟藻进行培养,在培养液处于稳定期时进行采收,比较研究了在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烘干干燥,新鲜藻液四种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微拟球藻中油脂,蛋白质,糖三种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加工工艺的微拟球藻各种营养成分含量不同,且不同的加工工艺对微拟球藻的藻油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摘要:以大连海洋大学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培育的1龄、2龄、3龄仿刺参为试验材料,采用原位压片法及扫描电镜法对仿刺参棘、体壁、触手、管足、纵肌、呼吸树、肠道7种组织标本进行骨片形态学观察,获得了不同年龄、组织仿刺参中各类型骨片的相对比例,并利用Excel和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仿剌参各组织中存在桌形体、扣形体、杆状体、花纹状体、复合盘状骨片和长孔状体6种骨片类型;2、通过对不同年龄仿刺参各组织的骨片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年龄仿刺参相同组织中骨片比例存在差异,2龄仿刺参触手中桌形体骨片的相对比例为20.96±2.49%,显著高于1龄、3龄仿刺参触手中桌形体骨片比例;3、以往对骨片的研究通常采用NaClO法和NaOH法,通过此种方法制备的骨片标本较干净,但骨片易损坏、不完整。本研究首次采用原位压片法制备组织标本,与NaClO法和NaOH法相比,骨片结构较完整,并且能显示出骨片在组织中的位置,是一种较好的制备仿刺参骨片标本的方法。
  • 摘要:开展水母类海洋生物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揭示水母暴发的原因、机制及生态效应成为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水管系统作为腔肠动物消化循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输、消化吸收、排泄的功能。本文对海月水母水管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水管系统包括主辐管、间辐管、从辐管和环管,自胃囊向伞缘分布有4条分枝的间辐管,胃囊间向伞缘分布有4条分枝的主辐管,主辐管与间辐管之间分布有8条不分枝的从辐管,环管为环绕整个伞缘的一条水管,主辐管、间辐管末端的分枝及从辐管与伞缘的环管相连。随着海月水母的不断生长,主辐管和间辐管自胃囊向伞缘方向发散状生成许多纵横交错的管网。此外本文还对烟台海域海月水母水母体阶段伞径、腕长及体重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生长过程中,水管系统的发育进行了观测。
  • 摘要:本文首次通过对COI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研究了中国沿海及泰国普吉岛8个里氏拟石磺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该群体平均T、C、A、G碱基含量分别为38.0%、15.3%、25.3%和21.3%,分子方差分析表明,50.99%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49.01%的变异发生在种群内。进一步的SAMOVA显示,群体分为3组时,遗传分化固定指数(FcT)最大,为0.601,即泰国普吉岛群体为一类群,中国沿海的北海和东兴群体分化为一类群,其余5个群体为一类群。遗传距离模式(IBD)检测显示出,里氏拟石磺群体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为此推断,在不受地理环境阻隔条件下,里氏拟石磺群体虽具有浮游幼虫阶段,只在小尺度范围内基因交流明显,而在大范围下仍具有显著的基因差异。历史动态检验推断,湛江(ZJ)、苍南(CN)、东寨港(HN)、文昌(WC)及普吉岛(TH)种群可能经历过历史上的种群扩张事件。中国沿海群体扩张时间推测大约为0.725MaBP~0.781MaBP,泰国普吉岛群体约为0.035MaBP,两者可能伴随更新世间冰期的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发生。
  • 摘要:本文对在mRNA水平对日本囊对虾卵黄蛋白原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本实验首先根据卵巢的外观结合组织学切片观察,将日本囊对虾的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即卵原细胞增殖期、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次级卵黄发生期、成熟期和恢复期。再分别对6个不同时期的对虾分别取卵巢和肝胰腺样品,分别测定其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情况,以最终搞清楚日本囊对虾卵黄蛋白原的具体合成部位及其相对表达量。研究表明:在日本囊对虾卵黄蛋白原的合成过程中,卵巢和肝胰腺均有mRNA存在,说明二者都是其合成部位;从卵黄蛋白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来看,卵巢在卵黄蛋白原的合成过程中其贡献比肝胰腺稍大一些。
  • 摘要:本文以泥蚶为实验对象,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在不同重金属浓度梯度下,开展了典型重金属(Cd+)对泥蚶的生态毒理研究。通过泥蚶短期和长期的重金属暴毒实验,分别在Oh、3h、6h、9h、24h、48h、72h、96h、10d、20d和30d,研究蛋白水平的血红蛋白浓度、分子水平的mRNA表达变化,以期探索血红蛋白作为生物标记物检测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氰化高铁标准液与SLS-hb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泥蚶血红蛋白的浓度,在不同浓度重金属Cd+胁迫条件下,泥蚶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的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血红蛋白浓度呈脉冲式波动,对泥蚶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造成显著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AR法,研究了泥蚶血液及鳃组织中血红蛋白mRNA的特异性表达,以及不同浓度梯度重金属Cd+对泥蚶血液及鳃中血红蛋白mRNA的诱导效应,对照组泥蚶血液及鳃中血红蛋白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因此,初步研究表明泥蚶血红蛋白与水体中重金属Cd污染有一定相关性,有可能作为监测环境中Cd污染一种指示物。
  • 摘要:为研究养殖密度对中间球海胆选育家系早期生长和变异的影响,选择6月龄的6个选育至第4代的中间球海胆家系(分别记为12F4S4、12F4S5、12F4S3、12F4C1、12F4C4、12F4C5号家系),设置小、中、大3种养殖密度水平(分别为10只/笼、20只/笼和30只/笼)进行海上浮筏养殖实验.实验持续时间为60d,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所有用于实验的中间球海胆个体的壳径.分别对终末壳径、壳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终末、初始壳径变异系数(CV)的差值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密度水平间以及家系水平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初始壳径(协变量)、家系、密度及家系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终末壳径,家系、密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海胆壳径的特定生长率SGR,可认为,在不考虑家系差别下,本实验设置的中密度为中间球海胆最适宜的养殖密度,密度过大会显著降低海胆的生长速度,而密度过小并不会提高海胆的生长速度。海胆在生长过程中,表型差异会逐渐减小,遗传差异(家系)在海胆的表型变异中起主要作用,而一定范围内密度及密度与家系的交互作用不会对海胆的表型变异产生影响。
  • 摘要:Smads蛋白家族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的转化生长因子-p(TGF-田信号的细胞质内介导者。本研究基于己构建的泥蚶转录组文库,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泥蚶Smad1基因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泥蚶Smadl与太平洋牡蛎同源性最高,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均在70%以上。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泥蚶Smadl基因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与太平洋牡蛎内含子数目相同,其中4个外显子分别长604bp、351bp、222bp、1265bp,内含子长504bp、555bp、631bp。泥蚶Smadl基因的3个内含子都起始于GT,终止于AG,符合内含子共同剪接位点序列。利用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对泥蚶外套膜、鳃、血液、斧足、闭壳肌、内脏6个组织中Smadl基因的表达特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Smadl在6个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在斧足和闭壳肌两个横纹肌丰富的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初步推测Smadl基因对泥蚶肌肉组织的生长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泥蚶Smadl基因的功能分析、SNP位点分离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奠定了重要基础。
  • 摘要:本文旨在以海区具有代表性的优势海洋细菌浓度加富的方法,选用防污涂料中广泛使用的防污剂和实验室自制防污剂为受试化合物,以凝胶板模拟涂层进行室内模拟浅海挂板,以探索基于海洋细菌的室内短期挂板方法在防污剂快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中用海区优势海洋细菌作为受试生物,在室内用天然海水人工加富的方法模拟海上挂板,从而对防污剂进行快速有效评价。其中,研究采用凝胶层模拟防污涂层,此法更加方便快捷;室内短期挂板采用海区优势代表性菌种在海水人工加富浓度,能更好的模拟复杂的海水环境,而且方法简便快速。评价试验相当于在含高浓度优势菌种的实海中进行,因而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将测定OD-t生长曲线的方法应用到溶剂可溶性防污剂的评价中,操作快速且灵敏度极高,且与防污剂室内短期挂板结果具有一致性,因而可作为辅助评价方法。
  • 摘要:采用磁珠富集和PCR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分离含有微卫星核心的序列,共得到12对缢蛏的多态性微卫星引物.首先从缢蛏闭壳肌中提取基因组DNA,经酶切、接头连接、PCR扩增后,再采用生物素标记(CA) 16和(GA) 16探针对扩增产物进行杂交富集,经再次PCR扩增及T-A克隆,成功构建了缢蛏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采用三引物PCR筛选法检测阳性克隆,挑取32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其中21个含有微卫星序列,富集效率达到了65.62%。所有序列中完美型占52.38%,非完美型占33.33%,复合型占14.29%,可观察到的重复单元有CA、GA、TG、AC、AG、TACA、AAC、CAAG。对所有引物在近缘种长竹蛏、大竹蛏和小刀蛏的通用性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竹蛏中,共有8对引物扩增出了相应大小的产物,位点SCl-7、SC1-12、SC4-4、SC4-6表现为单态,位点SC1-4、SC2-8、SC3-1、SC3-14表现出了高度多态;大竹蛏中,有8对引物可扩增出目的条带,位点SC1-12、SC3-1、SC3-14、SC4-4表现为单态,而位点SC3-4、SC3-7、SC4-6表现出了高度多态性,SC2-9为低态位点;小刀蛏中,共有7对引物扩增出了目的条带,位点SC1-12、SC3-4表现为单态,而位点SC1-7、SC2-9、SC3-4、SC3-14表现出了高度多态性,SC4-6为低态位点。
  • 摘要:研究短蛸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及其功能将有助于深入了解短蛸先天性免疫防御机制。本研究在构建的短蛸转录组文库中,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得到了一个Serpin型蛋白酶抑制剂基因OoSerpin的cDNA序列全长。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OoSerpm在健康短蛸各个组织以及短蛸受到鳗弧菌或藤黄微球菌浸浴刺激后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rOoSerpin与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以质量比18:1比例混合时,能分别抑制86.5%和55.0%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rOoSerpin能够显著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在抑制实验7.5h,抑制百分比为40.6%。
  • 摘要:本研究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大菱鲆、星斑川鲽及其杂交种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可数性状中,杂交种的背鳍鳍条数、臀鳍鳍条数、胸鳍鳍条数、尾鳍鳍条数与父母本都有重叠,不能利用可数性状将三者直观地区分,在腹鳍鳍条数上三者一致。(2)可量性状中,除腹鳍长/体长性状在三者中的差异都不显著外,杂交种有9个性状与大菱鲆差异不显著,但其19个可量性状与星斑川鲽都为显著差异。(3)判别分析表明,利用10个对结果影响贡献率较大的参数分别构建了其判别函数,对大菱鲆、星斑川鲽和杂交种的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8.9%,判别效果非常显著。(4)主成分分析表明,共获得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总变异的贡献率为73.49%。其中第一主成分中具有较大方差贡献率的性状遍布全身,这与判别分析得出的结果一致,其可以将星斑川鲽和另外两种区分开,但不能彻底区分大菱鲆和杂交种。大菱鲆和杂交种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三主成分上,第三主成分上具有较大方差贡献率的性状为腹鳍长和体厚度,说明杂交种在这两个性状上更多继承了星斑川鲽的特征。
  •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3种碳水化合物水平及3种营养状态对斜带石斑鱼生长、血浆生化指标及肝/机糖原的影响。选取300尾斜带石斑鱼(35土0.28g),随机分为5个实验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20尾鱼(初重35±0.28g):分别是持续投喂高、中、低碳水化合物水平组、饥饿组和饥饿再投喂组。实验期8W,实验结束后每处理组选取14尾鱼,腹腔注射葡萄糖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表明: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斜带石斑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在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下,各组在注射葡萄糖后1-3h血糖水平达峰值,随后显著下降,其中21%组在6h内迅速恢复到注射前水平;0-3h各组血浆胰岛素水平呈先降后升趋势,但7%组随后又急剧下降;各组肝糖原、血浆甘油三酷含量在注射后均显著上升,而肌糖原无显著影响;不同营养状态下,各组注射葡萄糖后均呈现持续的高血糖现象,其中持续投喂组血糖水平在6h时迅速恢复至注射前水平;持续投喂组和饥饿再投喂组血浆胰岛素水平在1h内显著下降,但饥饿组随后缓慢上升。持续投喂组血浆甘油三酷含量在0-6h内显著高于其它两组。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石斑鱼生长和存活无显著影响;GTT结果显示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石斑鱼葡萄糖耐受能力具有显著的时间剂量效应,中等水平碳水化合物水平可显著提高石斑鱼葡萄糖耐受能力;3种营养状态下,则以持续投喂组石斑鱼对糖耐受能力最强。
  • 摘要:本文研究了温度与光照强度对脆江蓠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脆江蓠实验材料采于福建宁德海区,24小时低温运回青岛实验室。设置光照梯度:40、80、120、160、200μmolm-2s-1、温度梯度10、15、20、25℃,共分为20组,每组设3个平行。光周期为12L:12D、培养基为氮磷加富海水,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28天。培养结束后测定其鲜重并计算相对生长速率、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丙二醛(MA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表明:脆江篱最适生长条件为20℃、120μmolm-2s-1,25℃、120μmolm-2s-1次之;低温、高温与过强的光照均会使藻体受害;高温更有利于藻体光合色素积累,过高或过低的光强都会造成光合色素的减少。
  • 摘要:本试验采用四种常用消毒剂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受精卵进行消毒,得出各种药物对受精卵孵化的影响,以期为适宜消毒剂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本次试验,在27±0.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四种常用消毒剂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受精卵的孵化效果研究,其中,聚维酮碘、甲醛和二氧化氯的消毒时间均为10min,臭氧消毒分1min、2min和3min三个梯度。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受精卵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呈负相关;甲醛和二氧化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孵化率与畸形率差异性显著,聚维酮碘处理组,25ppm、50ppm与75ppm各处理间无差异,100ppm处理出现显著差异;臭氧处理组,0.3ppm处理中的各时间梯度间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0.5ppm、0.7ppm及1.0ppm处理中各时间梯度间差异性极显著,0.5ppm处理2min时,孵化率已极低,仅为4.14%,畸形率为50%。根据试验结果,珍珠龙胆石斑鱼育苗生产中受精卵消毒建议:聚维酮碘25~50ppm消毒10min;臭氧0.3~0.5ppm消毒1min;鉴于二氧化氯和甲醛的高致畸性、对环境及人体的危害等毒副作用,生产中不建议使用。
  • 摘要:采用磁珠富集法筛选具多态性的许氏平鲉微卫星标记,并用一个长岛野生群体对其多态性进行了评价.许氏平鲉基因组DNA经酶切,生物素标记的(CA)12和(GA)12探针杂交,磁珠富集,T载体连接和转化培养,构建了其微卫星富集文库,最后采用三引物菌落PCR法筛选阳性克隆.选取98个阳性克隆进行了测序,共得到47个含微卫星核心的DNA序列。采用primer 5.0软件设计并合成引物42对,以长岛野生群体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出15对扩增稳定且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所有位点上共得到66个等位基因片段,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为2-14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4;观测杂合度(Ho)为0.0625-0.9688,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027;期望杂合度(He)为0.0615-0.929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144;香农指数为0.1391-2.5392,平均香农指数为0.7627。每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586-0.9081,其中高度和中度多态位点分别为3个和3个。经Bonferroni校正后,除HJ2-32,4-27,HJ4-45和HJ4-47四个位点外,其余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连锁不平衡检测表明,各位点间无连锁不平衡现象。结果表明,所筛选位点可用于许氏平鲉遗传分析和种质资源研究。
  • 摘要:本论文以日本无针乌贼为实验对象,通过急性毒理实验预实验,得出最佳的四环素浸泡标记浓度,利用四环素与乌贼内壳的络合原理,对其内壳进行标记。所用的四环素最佳浓度为120mg/L,浸泡时间为21d,将标记组和对照组的日本无针乌贼分别暂养于lm*lm*lm的水泥池中,分别在浸泡后的7d、14d、21d后对日本无针乌贼随机取样,解剖出内壳观察标记状况并对日本无针乌贼的生长发育及存活率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标记日本无针乌贼的成活率为100%,方差分析显示,标记组和对照组日本无针乌贼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浸泡标记为黄褐色标记,并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加深。浸泡21d后转移至纯净海水暂养,90d后随机取样,乌贼内壳仍保持初染时的黄褐色标记:四环素溶液浸泡标记方法操作容易,成本低廉,可一次性大量进行标记处理,鉴别简单,无需借助其它仪器,肉眼便可直接观察到标记颜色,并且标记色保持率高,保留时间长,是一种理想的标记日本无针乌贼的方法。
  • 摘要:自罗非鱼养殖池塘中分离筛选了6株优势产酶菌株,进一步研究其对饲料浸出液和罗非鱼饲料的降解率,并测定了其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筛选的6株菌中,菌株D11、D45、D51和D55既具有较高的蛋白酶活力又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活力,菌株D52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活力,菌株D53具有较高的蛋白酶活力.在备选菌株对饲料浸出液的降解效果研究中,将罗非鱼饲料烘干、粉碎,用无菌水浸泡24h,过滤后稀释灭菌使用.分别接入备选菌株后,28℃振荡培养72h,检测实验前后各菌株饲料浸出液中COD的变化情况,发现,6株菌对饲料浸出液中的有机物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在研究备选菌株对罗非鱼饲料降解效果的实验中,直接将罗非鱼饲料烘干粉碎后加水灭菌作为饲料培养液,分别接入备选菌株后28℃恒温培养15d,每3d测定各组饲料培养液COD的变化情况,发现各菌株对饲料培养液中的有机物均有降解。通过Biolog Eco微板法测定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研究发现,菌株D45对31种碳源的分解能力强于其他菌株,表现出较强的代谢活性。此外,对这6株潜在有机物降解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
  • 摘要:深入开展电磁对海洋生物的生物效应研究,探索生物效应的发生机理,对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近海的风电设备运转时就产生电流,电流的流动产生磁场,磁场对海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均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同时电磁场对海洋生物生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等都会产生影响。关于电磁场对水生生物作用机理,目前还不清楚。据一些学者的实验证明,其原因可能包括:首先电磁场使水环境的若干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对生物产生各种效应。其次,电磁场或磁化水影响了生物体内酶的活性,从而使生物体的代谢机制发生改变。第三,电磁场和磁化水影响水生生物的渗透作用,从而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关于电磁波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机理可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磁水提高亲鱼的精、卵质量,电磁波激活了卵和精子的活力,进而提高了胚胎发育的生命力。其次,磁水对胚胎发育的作用,可能在于对胚胎的某些酶活性,酶活性的改变使发育过程中能量代谢、蛋白质转换等生理功能起到某种调整或促进作用。再次,有报道显示磁水中受精的卵膜直径变小,这与在等渗液中卵膜吸水膨胀的现象相似,可能是由于磁水渗透性能力以及对生物膜的渗透作用不同。另外,电磁波还能提高胚胎发育期抗温变能力,使鱼苗的体质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生物的成活率。但电磁波对胚胎发育不仅具有积极作用,有研究表明,磁水的强度过大,作用的时间过长,对胚胎发育有不良影响,往往畸形胚胎较多,死亡率亦高。不同生物,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对胚胎发育的效应不同,需要根据磁场强度、磁场梯度、水的流速、作用时间等因素不同,在大量实验中探索磁处理的最佳条件,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测定了性腺发育处于Ⅲ-Ⅴ期的野生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亲鱼不同组织中脂肪含量、不同脂质类别的脂肪酸绝对含量,以期掌握繁殖季节日本鬼鲉亲鱼对脂类的利用规律.结果表明:日本鬼鲉亲鱼各组织的总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肝脏总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卵巢和精巢总脂肪含量,更显著高于肌肉总脂肪含量.总脂肪的组成在不同组织中也呈现出显著差异。亲鱼卵巢、精巢和肌肉的总脂肪以极性脂肪为主,而亲鱼肝脏中的总脂肪则以中性脂为主。在日本鬼鲉亲鱼的卵巢和精巢极性脂肪中,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在卵巢从Ⅲ期发育至Ⅴ期过程中,各类脂肪酸及主要脂肪酸含量均未呈现显著变化。精巢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与卵巢大致相同。但精巢中、极性脂肪中的DHA、EPA和ARA含量均随着精巢的发育而增加,精巢极性脂肪中的SFA、MUFA和HUFA含量分别在精巢发育至W期时显著升高。
  • 摘要:本试验使用便于收割的延绳式在室外养殖虾池开展水蕹菜种植试验,探讨水蕹菜对养殖池塘中营养物质去除效果,以及对对虾生长的影响,为今后在对虾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提供了一种科学简便有效的生态养殖方法。试验结果显示,种植水蕹菜后池塘水体透明度、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稳定性都优于对照塘,并对有害细菌的爆发有明显抑制作用,种植塘中凡纳滨对虾产量以及对水体氮磷去除率均高于对照塘。表明种植塘的有机物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增长状态,水体CODMn含量的稳定不利于细菌的繁殖,试验期间对照塘中水中弧菌大量繁殖,而种植塘的异养菌和弧菌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细菌的不规律变化除了与池塘有机物的积累分解有关,泼洒微生物制剂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上结果均表明种植水生蔬菜对于稳定虾池水质,抑制藻类和有害微生物暴发性繁殖有一定的作用。水蕹菜对养殖水体的TN、TP和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通过去除的营养物质改善水中氮磷循环,从而抑制浮游植物和微生物的暴发性增长,有效改善养殖水质,为对虾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水质条件。
  • 摘要:凡纳对虾设施养殖塘的养殖模式是半封闭的人工调控养殖,调控关键在于水体的理化因子及浮游生物的种类及密度.2012年5月,对宁波市鄞州区椿霖养殖场同一时期不同的凡纳对虾设施养殖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化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凡纳对虾养殖塘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5属40种,浮游动物3门14属17种,未知种类8种。检出的浮游生物种类中,浮游植物主要包括蓝藻门的色球藻、胶鞘藻、林氏藻,硅藻门的根管藻、旋链角毛藻,甲藻门的裸甲藻,绿藻门的丝藻等。浮游动物主要有原生动物门的腐生尖毛虫、游仆虫、侧扁状游仆虫,轮形动物门的褶皱臂尾轮虫等。虾塘浮游植物密度硅藻门最大蓝藻门次之。硅藻门密度及生物量超过其它藻类之和。浮游动物种类以原生动物门和轮虫动物门为主。各虾塘香农多样指数显示,多样性最低的是4号塘,香农多样指数为0.264,多样性最高的是14号塘,香农多样指数为2.243。各塘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对各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可将所有虾塘分为3类:20号、27号、28号、29号塘为一类,24号、25号塘为一类,其余各塘为一类。
  • 摘要:本研究采用有机磷培养基从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的底泥中筛选解有机磷细菌,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和Biolog鉴定系统对其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两菌株对温度、盐度和pH的适用范围,探讨了解磷菌在养殖池塘环境中应用的可行性和解磷效果。结果发现,菌株HY-3和HY-6在初筛和复筛中表现出较强的解磷效果。16SrDNA序列分析发现,两株菌均属于芽孢杆菌属,进一步采用Biolog鉴定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菌株HY-3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菌株HY-6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HY-3对温度、盐度和pH具有较广的适应范围,在温度15~35℃、pH6~8.5、盐度10~40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在温度25~35℃、pH6~8.5、盐度10~40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解磷效果,说明其对池塘养殖环境可以较好地适应。菌株HY-6对温度和盐度有较广的适应范围,在温度15~35℃、pH6~8、盐度0~40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在25~35℃、pH6~7、盐度0~40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解磷效果,说明其在温度和盐度方面可以适应养殖池塘环境,但对pH值的适应性较差。本研究将进一步研究两株解有机磷菌株与有机磷肥混合施用对养殖池塘中活性磷含量和浮游微藻生长的影响,为解磷菌的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