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2-10-31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

会议文集: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隶属鲽形目,鲽亚目,鲆科,牙鲆属,俗有比目鱼、牙片、偏口等称谓,在我国以黄、渤海分布最为广泛.由于其繁殖力高,个体大,生长快,肉质鲜美,已然成为我国海水养殖鱼类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关于牙鲆二倍体的遗传分析研究已有众多报道,如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纯合性评价与亲子鉴定,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遗传差异比较,F1代近交系的遗传检测,连续两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遗传特征分析等.在这些研究当中,所使用的标记均从遗传连锁图谱随机抽取,没有考虑标记在染色体上距离着丝粒的相对位置.针对此点,本研究选择均匀分布于牙鲆24个连锁群的72个微卫星标记,利用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估计标记与着丝粒(Microsatellite-Centromere,M-C)之间的相对距离,将标记定位在着丝粒、连锁群中部和远着丝粒三个区域.分别利用这些位置的微卫星标记进行牙鲆不同二倍体的遗传分析,验证标记在连锁群上的位置不同,其鉴定出的二倍体遗传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 摘要:长蛸(Octopus variabilis),隶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Octopodidae),俗称长八带鱼、鲅须.在我国南北沿海海域均有分布,其中北部海域较多.本研究通过测定4个不同地理群体90尾长蛸的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其234 bp的同源片段。经过比较共检测到22个单倍型,除了单倍型1和3为大连和青岛共有,其余单倍型均为4个地理群体所特有。通过对序列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达0.854+0.015,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达0.05855±0.0054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K达13.526,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结果对长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启示。结果表明,我国长蛸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且群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特别是大连和青岛群体所处的黄海、渤海群体和温州、福建群体所处的东海和南海群体之间分化尤其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开发管理中需要区别对待,使长蛸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
  • 摘要:星斑川鲽又称星突江鲽,隶属鲽形目、鲽科、鲽亚科、川鲽属.俗称珍珠鲽、沼鲽等;是极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比目鱼类.我国学者李思忠等(1995)仅对星斑川鲽的分类学研究进行了极少报道.2004年开始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星斑川鲽养殖与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2006年突破了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难题,之后国内对星斑川鲽的相关研究迅速展开;本文报道的是2007-2008年对星斑川鲽苗种健康培育技术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亲鱼促熟培育与采卵,营养与投喂,,温度与孵化速度的关系,苗种生产与管理技术措施,减耗和畸形发生要因,星斑川鲽仔鱼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以及苗种生产节能减排达到无公害健康要求等几个方面。
  • 摘要: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乌贼目(Sepioidea)、乌贼科(Sepiidea)、乌贼属(Sepia),英文名为Golden Cuttlefish,Edible Cuttlefish.地方名为墨鱼、乌鱼、大乌子、针墨鱼等.地理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列岛、菲律宾群岛海域.温度和盐度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和繁殖的两大重要因素,关于盐度和温度对各种水生生物影响的研究很多,但是对金乌贼繁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金乌贼受精卵孵化率影响的研究并不十分具体,董正之等在实验条件进行研究,发现温度对受精卵孵化时间影响显著(18±l)℃时孵化需39.8 d,(20 ±l)℃时需33.2 d,(21±l)℃时需28.7 d,(23±1)℃时需25.1 d。赵厚均发现水温在22℃-24℃时孵化率高达79.13%。但是由于季节关系,增殖站养殖时水温已经较高,而报道中所设置的温度范围较低,所以提高温度对受精卵孵化率及孵化时间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关于盐度对金乌贼受精卵的影响报道尚少,所以本文就温度和盐度对金乌贼孵化率的影响加以研究,希望以此来找出金乌贼孵化的最适温度和盐度,为以后金乌贼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 摘要:浮游幼虫的附着( settlement)和变态(metamorphosis)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其种群分布及数量变动,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问题。虽然附着变态现象在海洋无脊椎动物里有普遍性,但是不同生物之间也有差异。有的从孵化到附着只有几个小时的浮游期,如冠瘤海鞘孵化后3h就开始获得附着变态的能力,在孵化后8h,大部分幼虫都已具有附着变态能力;而贻贝的浮游幼虫期可以达到30—32 d。有的生物还有变态延迟现象。变态延迟是指幼虫具有附着变态能力后,能够保持一定时间的附着变态能力。对于不同海洋无脊椎动物,延迟变态时间短则一天甚至几小时,长则可达上百天。如长牡蛎可以延迟变态30 d以上。在本实验中,可能由于6孔细胞培养板的材质不适合葡萄牙牡蛎幼虫的附着,已经具备条件的幼虫附着变态延迟了数天。本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加入30 mmol/L和40 mmol/L的K+因为对葡萄牙牡蛎幼虫毒性过大造成高死亡率外,10 mmol/L、20 mmol/L浓度均可诱导葡萄牙牡蛎变态。但是20mmol/L的附着变态率最高、效果最好。大量研究表明K+可以诱导多种双壳类幼虫附着变态,但不同种类对K+浓度的反应不一。10 mmol/L的K+对西施舌幼虫附着变态诱导最有效;K+诱导华贵栉孔扇贝幼虫附着变态的有效浓度在12-15 mmol/L;K+对红鲍、诗博加蓑海牛和Astraea undosa幼虫的最佳诱导浓度分别为10 mmol/L,20mmol/L和10 mmol/L;而对皱纹盘鲍幼虫的最佳诱导浓度高达40 mmol/L;10-40mmol/L的K+对紫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没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一般认为K+是通过直接影响细胞膜的电势,使细胞膜去极化,从而诱导幼虫变态。但是幼虫感受器与K+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推测可能有第二信使通过调节离子通道,间接参与了调节作用。
  • 摘要:小黄鱼(Pseudosciaena palyactis),脊椎动物,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又叫"黄花鱼"、"小黄花".体型似大黄鱼,但头较长,眼较小,鳞片较大,尾柄短而宽,椎骨28~30块.耳石较大.体长约20cm.体背灰褐色,腹部金黄色.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为暖温性近海底层集群性洄游鱼类,为我国四大海产经济鱼类之一.2012年笔者在江苏省海水增养殖技术及种苗中心内进对小黄鱼人工繁育进行了试验,小黄鱼人工育苗的受精卵的采集较为困难,故要提高受精卵孵化率和人工育苗成活率,必须储备相当数量的亲鱼,才能确保育苗生产的需要,因此亲鱼的培育尤为重要。对海水鱼类来说饵料系列中的品种虽大致相似,但在粒径和营养方面是否适合,对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在鱼苗培育中,自仔鱼开口,15日龄前,仔鱼生长发育都很正常,16-20日龄是小黄鱼仔鱼高危期,此时给予适口、适量、优质的饵料供应并适时分池及转池培育对提高仔稚鱼期鱼苗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有利。总之,如能注重亲鱼的培育,选择恰当的人工授精方法,调整室内适合的光照度,及时投喂适口的饵料,适时对仔稚幼鱼进行分池培育能提高小黄鱼鱼苗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
  • 摘要: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和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同属于鲈形目、(鳍)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云纹石斑鱼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温度适应范围广,经济价值高;七带石斑鱼为冷温性礁栖鱼类,有资料报道其主要分布在黄海和东海沿岸,具有个体大、耐低温、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一类营养物质全面,蛋白质含量丰富而脂肪适中的海水养殖优良品种.本实验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进行杂交,用盐度胁迫的方法对其受精卵进行胚胎发育的对比观察,以期为开展石斑鱼杂交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提供基础资料,也为石斑鱼类的遗传育种和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前期基础研究。从本实验结果看,不同盐度对杂交子一代受精卵孵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孵化率和畸形率方面。盐度太低或太高会影响正常的胚胎发育,孵化的仔鱼成活率低、畸形率高、耐受性差。本实验中10-20、35-45盐度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卵膜脆弱易变形、胚体边缘界限不清晰并出现模糊解体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低盐条件下细胞骨架解体、高盐条件下胚胎细胞运动过程受影响所致。
  • 摘要: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又名白虾、迎春虾,隶属甲壳动物亚门、真软甲亚纲、十足目、长臂虾科,为热温带海区底栖虾类,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其产量仅次于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和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近年来,随着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等传统虾类养殖难度的加大,脊尾白虾养殖面积迅速扩大,成为池塘单养或与其他种类混养和虾池秋冬季养殖的重要品种.本研究通过测定超低温冷冻前后脊尾白虾精子内几种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超低温冷冻对精子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提高脊尾白虾精子超低温冷冻效果提供理论指导,并为脊尾白虾人工繁殖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 摘要:牡蛎又名蚝,分类学上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珍珠贝目(Pterioida),牡蛎科(Ostreidae).本研究采用AFLP方法对福建沿海葡萄牙牡砺( Crassostrea anguldta)海区采苗和人工育苗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了解福建沿海牡砺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以期为牡蜘的遗传育种研究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实验利用微卫星标记比较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中Mitotic -B与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 meiotic gynogenetic diploid,MGD)的遗传差异,并与Mitotic -A和普通二倍体(normaldiploid,ND)进行比较,旨在为分析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的遗传特性以及Mitotic -B在育种上的利用提供基础材料和遗传学依据。为了避免不同亲本对诱导雌核发育所产生遗传差异的影响,本研究将同一尾亲鱼的同一批卵子分成3部分,同时制备了两种雌核发育和一种正常受精的子代,以便于进行相同遗传背景下的比较。在280尾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中,有104尾(占37%)为Mitotic -A,还有176尾为Mitotic -B,说明两种群体的纯合度不同,遗传特征不同。同一尾母本,同一批卵子,诱导方法相同,可是出现两种不同的纯合度,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其成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诱导有丝分裂雌核发育是一种获得牙鲆纯系的有效方法,为获得克隆牙鲆的亲本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利用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个体作为克隆亲本之前,需要分别检测其纯合性,虽为诱导克隆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如不加区分地诱导,也不可能全部成为克隆。有关有丝分裂雌核发育杂合子产生的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乃是日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 摘要: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属冷温性底层鱼类,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域、日本、韩国和我国沿海.牙鲆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等优点,是主要海水养殖对象.近年,由于自然资源急剧减少,人们通过人工放流种苗,以增加群体数量.标志放流是评价渔业资源增殖效果、掌握放流鱼种的生长、死亡及其移动分布规律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标志法,如挂牌法,荧光标记法,通常都只适合于规格较大的鱼类个体,而对仔鱼无法标记,且对鱼类行为及其生理活动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降低成活率。而分子标记法主要是针对亲鱼获取遗传学信息,对放流鱼苗不进行任何操作,对鱼体没有伤害,对各种仔鱼也适用,不影响标记鱼的成活率;标记量大,是对所有放流鱼进行标记,既不会丢失,也不会改变,因此是一种很具优越性的标记方法。分子标记技术除对标记鱼进行效果评估外,还可以检测放流群体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对资源群体数量变动和群体遗传特征的变迁都可以做出评价。
  • 摘要:重金属污染是近年渔业环境污染的公害之一.重金属联合毒性作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金属对鱼类的毒性方面,有关重金属对虾类的毒性报道不多.重金属Cr6+、Mn7+和Zn+2对脊尾白虾的毒性更少见报道.研究重金属及其复合污染,在当前水体污染加剧、野生资源衰退的情况下,对于维护水生态系统安全、恢复脊尾白虾种质资源、推动渔业经济发展方面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探讨Cr6+、Mn7+和Zn2+对脊尾白虾幼虾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旨在探索脊尾白虾增养殖环境的优化和种质资源的保护,为深人研究重金属对虾类的毒性机理积累资料,为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和提高水产品安全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渔业水质标准修订和相关渔业污染事故评估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摘要:早在20多年前,微囊藻毒素的潜在健康危害就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它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癌剂.1990年,微囊藻毒素(MC)制毒的分子基础被明确阐述,即MC在进入靶器官肝后,在肝细胞内能强烈地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1996年,巴西的一家医院,肾透析用水被MC污染,最终导致52人死亡;经统计,中国南方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明显偏高,也被认为是与饮水中的MC污染有关;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饮用水中MC-LR含量的临时指导值为1μg/L;2000年前后,研究人员从巢湖的专业渔民血液中检测出MCs,并发现长期的低剂量慢性暴露引起了一定程度的肝损伤.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证据确凿,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富营养化越演越烈、有毒蓝藻水华肆虐的今天。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与农亚废水,水体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而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大量聚集,使得生活在水中的藻类过度生长、大量繁殖。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水华现象,已经成为了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藻类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其中微囊藻毒素的致病机理研究得最为透彻。当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时,产毒蓝藻往往大量暴发,微囊藻毒素就会产生并释放到水体之中。从200年7月1日起,中国将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微囊藻毒素被列入水质检测指标。关于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很多,诱导细胞凋亡是微囊藻毒素发挥其毒性的关键,微囊藻毒素如何诱导细胞凋亡,总的来说有3种途径:阻滞细胞分化、损伤细胞DNA及损伤细胞线粒体。如今对线粒体损伤途径的研究最为充分和广泛,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 摘要: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x)俗称"大冻"(浙南)、"鸡毛菜"(浙北),是广温、广分布的多年生的暖温带性重要经济海藻.石花菜提取的琼胶(Agar)和琼胶糖(Agarose)在医学工业、食品工业和现代生物技术有着广泛的用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所含a-半乳糖可防治腮腺炎,对B型流感病毒、乙型脑膜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有助于人体内有毒物质和有毒元素的排出.我国石花菜原料缺乏,高级琼胶主要依赖进口.石花菜栽培属劳动密集型的蓝色农业,发展石花菜栽培业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石花菜人工栽培期间生物调查,研究其危害性,危害途径、程度及防治技术,包括海藻栽培多年生产实践中已探索出卓有成效的防范措施和经验,希冀为苍南县石花菜栽培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石花菜自然生长在低潮带以下岩礁或石沼中,周期性,但对淡水浸泡有很强的耐受力。利用淡水浸泡杀死钩虾、沙蚕是一项生态安全的驱除办法,同时兼收清除硅藻群体、海葵等敌害生物的效果。淡水除害的机理不是很清楚,应加强研究,以更大范围地应用这项成果。
  • 摘要: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是东南沿海主要的经济养殖贝类之一.近年来,在对贝类产品质量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贝类产品尤其是泥蚶重金属Cd超标现象严重,而对养殖环境的监测数据表明,养殖水体基本处于良好状况,由此可见,贝产品的生产对水质的要求较高.目前关于贝类的重金属暴毒实验报道很多,但大多数均是以半致死浓度(为渔业水质标准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为参照而设计的急性毒性试验,脱离了实际的养殖环境现状——养殖水体中的重金属浓度尚未或略微超出渔业水质标准.泥蚶及其他经济贝类长期生活在此类水体中,体内富集的重金属亦会使其生理上发生某些重大变化,如抗氧化酶系统、金属硫蛋白等,而现今尚未见到关于低浓度重金属对经济贝类的长期胁迫的报道.因此,本研究基于目前养殖环境现状,以《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 - 89)为参照设定重金属浓度,泥蚶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28 d的重金属Cd攻毒实验,通过测定泥蚶鳃和内脏团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 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一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研究低浓度Cd2+长期胁迫对泥蚶抗氧化酶体系的影响,探讨在低浓度重金属的长期作用下,泥蚶对重金属的响应机制,旨在为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资料,丰富贝类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并为贝类的健康养殖提供依据。
  • 摘要:脆江蓠)属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真红藻亚纲Florideae、杉藻目Gigartinales、江蓠科Gracilariaceae、江蓠属Crracilaria,为暖水性藻类,自然分布于我国的浙江省南部和台湾、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海域,为我国特有种.多生长在潮间带石沼中或潮下带.近年来,脆江篱在我国的福建沿海已开展了规模化筏式养殖,并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其基础生物学研究尚欠缺,限制了其产业规模和健康稳定发展。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下脆江篱的生长情况及生理变化,旨在探讨脆江篱各种生长指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丰富脆江篱的基础研究资料,同时为脆江篱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可知:脆江篱对光照的耐受范围广,对强光照有一定适应能力。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脆江篱光合色素含量大致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表明:低光照有利于脆江篱积累光合色素,高光照对光合色素有一定破坏作用。
  • 摘要: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Harv.)Yamad]隶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隐丝藻目(Cryptonemiales)、海膜科(Halymeniaceae)、蜈蚣藻属(Grateloupia),系暖温带性海藻,主要生长于潮间带的岩石、沙砾、养殖区的养殖筏架及养殖绳上,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国家.舌状娱蛤藻的生活史属于同型世代交替,果孢子的放散属于有性生殖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舌状蜈蚣藻的果孢子囊在形态上突出于表皮,相比于四分孢子囊在外形上更加容易观察,可以利用采集果孢子进行孢子体的培养。通过研究温度、光照及盐度条件对舌状蜈蚣藻果孢子放散及附着的影响,以确定舌状蜈蚣藻果孢子育苗合适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光照和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影响孢子放散、附着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舌状蜈蚣藻生物学研究以及人工苗种繁育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摘要:紫菜支柱式养殖是国内外早期养殖方式。其主要问题是:紫菜生长慢,日生长最大长度不到2 cm;绿藻类附着危害严重;局限在高、中潮带交界处狭窄的潮区设架,该方式在国内没有得到推广。半浮动筏式养殖(潮间带筏式养殖)是我国首创,也为我国紫菜人工养殖发展作出大贡献,紫菜生长速度快,日生长最大长度可达5 cm以上;而且筏架可搬移,绿藻类危害发生可以卸帘,乃至整个筏架搬移到岸上曝晒;适养海区下延至中潮区,养殖面积成倍增加。其不足之处在于对绿藻类危害没有防范能力,危害发生时,需卸帘并搬移筏架上岸曝晒,所需劳动强度大,同时易造成机械性损伤,影响紫菜生长。插杆养殖为紫菜快速生长、防范绿藻类危害提供保证,养殖海区成倍扩张,并达到高质稳产的目的,是我国紫菜养殖业又一创新。以苍南县为例,1990年前后放养面积一直徘徊此外,紫菜插杆养殖和全浮流筏式养殖只在不同程度满足了紫菜生态习性,缩短了干露时间,延长了生长时间,为达到快速生长、高产的目的,部分地牺牲了对品质的要求,这已引起业内科技工作者关注,已经开始了适养种(品)系选育,这方面日本对条斑紫菜全浮流筏式养殖适养良种选育成功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各级科技工作者和从业人员应该认识到市场新需求,培育适用的优质品种;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并加强育苗期间的技术管理,切实做好紫菜养殖工作。
  • 摘要:目前广泛采用的贝类养殖方式是网笼养殖,但是其在笼内放养一定时间后,一些海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会在贝壳表面和养殖箱笼的表面附着,从而影响养殖贝类的正常生长.污损生物的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贝类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如何有效地防止和减少污损生物对养殖贝类和养殖器具的危害,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不同的海域,附着生物各不相同.本研究以杂交鲍[即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盘鲍(H discus discus)日本群体的杂交及其后代]与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为研究对象,研究两者混养下附着生物的防除效果及杂交鲍的生长情况,以及不同混养方式对鲍存活率的影响。本试验旨在寻求鲍螺混养的最佳比例,以提高鲍养殖的产量和缩短鲍养殖的周期。
  • 摘要:日照开航水产有限公司,在5000亩海水养殖池塘中创新了养殖模式,实行虾、蟹、贝生态健康养殖,这种模式混养的品种是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菲律宾蛤仔.2012年实现亩产值1.3万~1.4万元,亩利润0.5万~0.6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带动了周边海水池塘养殖的发展.试验表明:对虾苗入池后,稚、幼虾需要活饵料,经试验,移植培养蜾赢蜚,养虾效果明显。蜾蠃蜚,主要以浒苔和悬浮的有机碎屑为食。该养殖模式历经多年的经验积累,通过对池塘的精深改造,实行虾蟹贝生态健康养殖,维系了生态平衡,达到了互利共生的目的,提高了池塘的综合利用,有效防止了病害的发生,产出利润高。该养殖模式作为虾蟹贝多茬放养、多级收获的立体生态混养模式,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养殖方式,而是提供一种创新式的海水池塘养殖思路,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池塘条件选择适宜的混养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因此,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该养殖模式中,以经济效益为指标,中国对虾的养殖收益约占50%,居第一位;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收益约占30%;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收益约占20%。
  • 摘要: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俗名刺参,隶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楯手目(Aspidochirotida)、刺参科(Stichopodidae)、仿刺参属(Apostichopus).近年来,很多人提出将北方养殖品种在冬天低温时期转入南方海区养殖,从而缩短养殖周期和增大规格,这是开发我国水产养殖新模式的一个很好的思路。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近年来进行了北方刺参苗种越冬培育及养殖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本试验选择气候条件优势更为明显的海南地区进行刺参苗种中间培育和养殖,通过试验,开创刺参南北接力保苗、养殖的新模式,从而缩短刺参养殖周期,充分利用冬季海南本地闲置的养殖设施和为海南本地增加新的养殖品种,同时为解决北方地区冬季刺参保苗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 摘要: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导致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增加和pH下降的现象.空气中的CO2约有1/3被海水吸收.目前,对海洋酸化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无脊椎动物,如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和棘皮类动物上,研究鱼类较少,而鱼类是海洋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其繁殖、生长发育等都受到海洋酸化的严重影响.因此,加强海洋酸化对鱼类的影响研究是历史使然.本文概述了海洋酸化对鱼类生殖、生长发育和感官的影响,旨在深入理解之,进一步研究海洋酸化对鱼类的影响及机理,今后应加强海洋酸化对鱼类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用多学科、多层面研究海洋酸化对鱼类和其他生物影响和机理,特别是用细胞生物学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和阐明海洋酸化对鱼类生存、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机理,同时研究预防或减少海洋酸化对鱼类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的有效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
  • 摘要:鼠尾藻和江篱均属于潮间带海藻,生活过程中必然受到环境因子剧烈变动的影响,其中以温度和光照的变动最为明显,温度和光照是自然条件下影响海藻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同时也是造成海藻体内生理状态、生化组分(如色素、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样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子,盐度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对于入海口潮间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已有一些关于盐度影响鼠尾藻、龙须菜和菊花心江篱氮磷吸收的相关报道,至于盐度影响海藻生长和生化组成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就盐度对鼠尾藻和江篱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探讨鼠尾藻和江篱生长适宜的环境因子及其对环境因子变动的生理适应机制,旨在为鼠尾藻和江篱的高效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盐度在10-50范围内,鼠尾藻的最适生长盐度为30,江篱的最适生长盐度为20。
  •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水产养殖生物定向选育的国家之一,已经培育出一大批鱼、虾、贝、藻等各类水产养殖良种并推广养殖,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十五"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水产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学术气氛空前活跃,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育种成果开始批量显现.水产育种技术正在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倍性操控等传统的育种技术,向现代分子育种技术迅速发展.生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飞速进展,为了解生物性状遗传基础的调控机理提供了帮助。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攻关)计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行业专项等项目的重点资助,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国水产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在不断完善和丰富选择育种理论的同时,建立了多性状复合育种、鱼类性别控制育种、水产生物BLUP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体系。“十一五”期间,培育出优良水产新品种39个,完成了5个水产养殖品种的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结合我国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正在形成“水产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苗种场”三级水产良种体系,培育出的新品种得到了广泛推广,为水产科技发展以及国家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期间建立的水产育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体系,将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水产遗传育种研究乃至整个水产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不仅要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和生态养殖技术,还要科学规划养殖海域,积极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也要加大养殖标准化示范力度,并且提高主要养殖品种的良种覆盖率,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强化养殖环境监测和外来物种监管,建立养殖病害预警预报与防控体系。
  • 摘要:我国是海水贝类养殖大国,2007年以来海水贝类养殖产量一直保持在1000×104 t以上,到2010年贝类产量超过1100×104 t,2011年达1134×104 t,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5%以上,贝类增养殖在我国水产养殖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图1-5).巨大的海水贝类养殖产量,一方面给渔业、渔村、渔民的增收致富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实惠;另一方面,在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广大消费群体,贝类质量安全日渐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拟针对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及多溴联苯醚对贝类质量安全影响研究及其面临的任务进行分析和综述,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海水珍珠养殖概况,发现近年来合浦珠母贝养殖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个体小型化珍珠质量严重下降,导致珍珠养殖业严重滑坡,分析其主要原因,建议设置行业专项资金,开展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研究,重点开展养殖设施的研制,提高生产力水平,并且建立国家级遗传育种中心,统筹开展优良品种选育,主养区建立良种场,进行良种扩繁推广,形成类似种植业种子的管理模式,还要呼吁主产区行业管理部门考虑珍珠养殖与旅游相结合,建立珍珠旅游观光养殖园区,保障发展空间,促进旅游观光与珍珠养殖协调发展。
  • 摘要:VDAC的表达水平在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中可能起关键因素。PoVDAC在鱼类细胞中过量表达可以诱导细胞凋亡,这与从转染人类VDAC的哺乳类细胞中的结果类似。VDAC是一个细胞核编码蛋白,在细胞质核糖体合成后运往线粒体。因此,VDAC在转染细胞内也可能定位于线粒体和胞质分布。我们曾采用VDAC抗血清进行亚细胞定位显示在病毒感染细胞中Po VDAC分布发生显著变化。VDAC不同的表达模式可能反映在应激和非应激状态下行使不同的功能。VDAC是一个多效应因子。VDAC具有双重功能,在正常细胞中维持氧化还原动态平衡,在凋亡细胞中促进阴离子流动。研究表明,病毒感染细胞呈现核浓缩,凋亡小体形成和荧光信号增强。目前认为病毒感染细胞引起的细胞凋亡是机体限制病毒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总之,VDAC基因对应激诱导的确切机理还需要进一步阐述,特别是对病毒感染诱导机制。最近研究表明VDAC在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已有报道表明三氧化二砷( As2 03)诱导人类凋亡骨髓瘤细胞中VDAC上调表达,而且VDAC的表达增加与鼠子宫上皮细胞凋亡有关。综上所述,提示PoVDAC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介导鱼类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同时也意味着,PoVDAC在免疫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PoVDAC在其中也可能与干扰素信号通路有关。这一猜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本研究的工作将为进一步研究牙鲆VDAC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随着全球渔业资源的逐年下降和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鱼油作为水产养殖饲料中主要的脂肪源,其供给日趋紧张.据估计,目前水产养殖饲料消耗了大约87%的世界鱼油产量,随着近年来捕捞产量的下降,鱼油的产量逐渐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然而,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鱼油的消耗量和价格也节节攀升,这种供需矛盾必将导致鱼油的供给不能满足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进而成为其主要的制约因素.目前鱼油替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n-3高不饱和脂肪酸的严重匮乏,在目前养殖条件下,如何节省使用鱼油和寻找新的替代脂肪源是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从寻找新的替代脂肪源的角度来看:大量生产富含n-3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新型饲料原料,如裂壶藻、隐甲藻和微绿球藻等微藻,扩大养殖规模降低成本,并与动植物油混合使用替代鱼油。遗传改造农作物,使之能产生n-3高不饱和脂肪酸,用来替代鱼油。但是,目前转基因食品受到的质疑和抵触越来越多,无论是转基因鱼类还是转基因农作物都不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替代鱼油应从鱼类自身的代谢特点出发,采用合适的替代脂肪源和替代策略,才能真正达到减少使用鱼油的目的。
  • 摘要:据报道,水产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决定了其生长情况,动物消化酶的活力决定了对饲料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能力。动物消化道内消化酶的研究可以协助确定动物的营养需要量,并能够预测和阐明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和机理。因此消化酶活力可以作为研究动物消化功能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肝胰脏蛋白酶活力在偏碱性条件下活力较高,淀粉酶活力在偏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该结果与黄燕华等研究基本一致。黄燕华等通过对凡纳滨对虾不同消化道组织主要消化酶活力研究发现,凡纳滨对虾肝胰脏和肠的蛋白酶的最适pH均偏碱性,并指出偏碱性条件有利于蛋白酶活力的发挥,这可能与凡纳宾对虾适宜生长在pH为8.0-9.0的偏碱性水环境有关。大多数甲壳类动物淀粉酶的最适pH偏酸性,在pH为5-7范围内。本研究中淀粉酶的适宜pH为6. 9,偏酸性。黄燕华等研究也表明,凡纳滨对虾消化道内的淀粉酶活力最适pH,偏酸性。
  • 摘要: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是先天性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负责识别细菌细胞壁特有成分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在软体动物先天免疫系统中,肽聚糖识别蛋白在识别入侵病原物和激活免疫调控途径中起重要作用.文章从软体动物入手阐述肽聚糖识别蛋白在先天免疫中的结构,功能.本课题组在大竹蛏中鉴定出两段小片段PGRPS(SgPGRPSl和SgPGRP-2),鉴别不同组织中mRNA的分布,以及3种典型PAMPs(PGN,LPS,β-1,3-葡聚糖)分子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的时间差异。这两段PGRPs有不同的组织表达模式。SgPGRP-Sl在肌肉和肝胰脏中高度表达,而SgPGRP-S2在鳃和覆盖膜中高度表达。SgPGRP-Sl的mRNA的表达可以受PGN强烈的刺激表达,也可由β-1,3-葡聚糖刺激表达,而不能由LPS刺激表达,然而当大竹蛏受三种PAMPs刺激时,SgPGRP-S2表达的调节显著(P<0.01),但是表达水平比SgPGRP-Sl较低。这揭示了肽聚糖识别蛋白在软体动物中很可能在免疫识别反应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另外,SgPGRP-Sl和SgPGRP-S2作为模式识别蛋白与免疫识别有关,而且他们在抵御入侵生物上发挥不同的免疫应答反应。在探索软体动物新成员PGRPs和揭示其在先天免疫中潜在的作用,在进一步理解PGRP在软体动物免疫系统的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 摘要:目前,在水产养殖业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滥用抗生素药物使许多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为了保证生产量而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仅使菌株产生耐药性,而更重要的是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也易引起养殖动物体内菌群失调,诱发二重感染;另外,一些抗生素对其他生物功能还有一定的损伤.为了进一步研究常用中草药对引起水产养殖疾病重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选择水产养殖中常用中草药:蒲公英、连翘、石榴皮、鱼腥草、黄柏、黄芩等6种中草药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溶藻弧菌两种菌进行体外抑菌效果试验,用纸片法、试管法,分别进行比较试验。以便探寻预防、控制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溶藻弧菌引起的暴发性鱼病的发生和蔓延的作用,为养殖生产提供使用中草药的依据。6种不同的中草药对同种细菌的抑制效果不同,纸片法作用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6种药,抑菌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石榴皮、黄芩、蒲公英、连翘、鱼腥草、黄柏;试管法作用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6种药抑菌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芩、石榴皮、黄柏、连翘、鱼腥草、蒲公英;纸片法作用于溶藻弧菌的6种药抑菌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石榴皮、蒲公英、连翘、黄芩、黄柏、鱼腥草;试管法作用于溶藻弧菌的6种药抑菌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石榴皮、黄芩、连翘、蒲公英、黄柏、鱼腥草。综合6种中草药的纸片法和试管法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溶藻弧菌两种菌抑制作用的结果,说明黄芩和石榴皮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溶藻弧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因此,石榴皮、黄芩可以作为预防和控制爱德华氏菌病和溶藻弧菌引发疾病的首选药物。
  • 摘要: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国海水大型经济蟹类,由于经济价值高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大环境逐日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梭子蟹病害频发,经济损失严重.目前报道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假丝酵母菌(Cnadida oleophila)、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以及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均能感染梭子蟹,并引起梭子蟹的发病死亡.2007年在对海捕梭子蟹进行病害监测时,发现了一种形态学上与近年报道的血卵涡鞭虫比较相像的寄生性鞭毛虫。为了丰富海捕梭子蟹寄生原虫的生物学性状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开展了该海捕蟹上寄生的原虫的形态学特征、核糖体DNA基因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学等初步研究,旨在对梭子蟹寄生性原虫类的有效检疫及深入研究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 摘要:迟缓爱德华菌是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的重要病原菌,研究其感染机制可以对预防和控制迟缓爱德华菌感染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应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迟缓爱德华菌强毒株Et-SM株,通过浸泡和肌肉注射的方式分别感染黑鲷.试验共分6个组,第1组通过浸泡的方式感染;第2组,通过人工擦伤后浸泡感染;第3组,擦去体表黏液层后感染;第4组,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感染;第5组,浸泡空白对照组;第6组,注射感染空白对照组.
  • 摘要: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池塘养殖业竞争加剧,经济利益下降,同时,大量剩余饵料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带来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造成环境污染.而养殖大型经济海藻不仅可以提高池塘的经济产出,更能进行生境修复),国内外有在池塘成功养殖大型海藻的报道.本研究选择的养殖地点都在山东省,龙须菜和海黍子都是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并且都是山东省的常见海藻。同时探讨了不同的养殖方式对它们的影响,不仅发明了适宜于它们的养殖筏架,而且也研究了不同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他们能够在池塘中适宜条件下长时间生长,达到较大的生物量,在7月中旬,乳山池塘中绿藻暴发,但是藻体上没有绿藻附生,说明在龙须菜快速生长期对于绿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笔者认为在池塘中养殖大型海藻的原则有两个:一是经济价值,这有利于推广;二是首先选择本地种,其适应性较强。大型海藻一般都有将强的氮磷吸收能力,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减少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本研究也发现,两种大型海藻对于氨氮和活性磷都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但仅限于海藻养殖中心区和其他区域的对比,研究结果较为浅显,这是因为在池塘这种动态的大的水体中,影响因子较多,如水体大小,水流交换,不同季节及海藻多少等,要精确地研究这两个指标,是需要长期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龙须菜和海黍子适合于山东地区的养殖池塘,并能有效地去除氨氮和活性磷这两个主要的营养元素,可以作为提高池塘经济价值和生境修复的工具藻种。
  • 摘要: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隶属红藻门(Rhodophyta)石花菜目(Gelidiales)石花菜科(Gelidiaceae),俗称"牛毛菜"(山东、辽宁)、鸡毛菜(浙北)、大冻(浙南),为暖温带性海藻.作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主持浙江省《石花菜混水海区养殖》项目和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石花菜混水海区育苗及养殖》。在此基础上,作者近年先后承担苍南县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和苍南县科技局资助项目,进行石花菜张力型筏架栽培技术研究、石花菜栽培技术中试和石花菜筏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获得石花菜人工栽培的成功。这些实验结果对普及和推广石花菜全人工栽培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2010年在1号和2号观测点适时投放附苗绳,成功地重复了半人工采苗和海上成苗,取得苗全苗旺的效果。石花菜半人工采苗,海上成苗就是海上育苗,节省了育苗室投资和营运,操作简便。无疑,作为一种石花菜苗种技术尚有待继续重复试验中不断改进、完善和成熟。从目前进展情况看,海上育苗,养成有可能满足“多年多茬采收”的需要,可以转移到采收相关的技术研究,包括采收规格、采收时间及时间间隔,采收后苗绳养护等可操作性技术规范。
  • 摘要: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闭壳肌肥大,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海珍品.栉孔扇贝自然分布于辽宁、大连和山东半岛沿岸,生活在水流较急,盐度较高,透明度较大的低潮线以下-10~-30m的浅海岩礁上,是我国黄、渤海区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本项试验旨在探索处于该混水带消长范围内的苍南海域进行栉孔扇贝养殖的可能性,并以南麂岛养殖结果为参照。试验表明:苍南沿海可以有条件选择性地养好原产清水海区的栉孔扇贝。与南麂岛栉孔扇贝养殖相比较,首先得益于苍南沿海以中细沙及细中沙分布为主,悬沙粒径较大,黏性小,黏结成稀松的团块中混有麦杆虫活体而易于崩解,对扇贝生存不构成致命性伤害。南麂海域粉砂质黏土悬沙黏稠,粒径0. 002~0.004 mm,充斥扇贝外套膜腔,黏附鳃片上,影响鳃纤毛运动以及鳃小片移动,导致扇贝窒息致死,尤其南风大作的夏至前后,危害尤甚,大量成贝死亡。次之苍南沿海扇贝养殖敌害生物危害较轻。
  • 摘要: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养殖模式,其封闭的养殖环境,高效的人工调控,保证其优良的养殖环境,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有利于养殖对虾的健康成长,由于其高密度养殖和良好的环境调控,其产量均显著高于现有其他养殖模式.但近年来低碳养殖的兴起,对对虾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工厂化养殖模式的高度集约化,使其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养殖污水,如何通过改善养殖环境,从而减少养殖污水的排放,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甘蔗渣是一种廉价的农产品加工副产品,通过向养殖池塘内添加甘蔗渣,可为细菌提供良好的附着基,并提供丰富的碳源储备,从而有益于细菌的繁殖,细菌通过自身代谢分解水体中过量有机物及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减排甚至是零排放养殖污水的效果.本实验目的在于在向养殖池塘添加不同量甘蔗渣的条件下,监测养殖池塘的水质变化情况,及其对虾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从而得到养殖池塘甘蔗渣的合理添加量.从实验结果看,添加蔗渣有利于水体细菌的繁殖及生物絮团的产生,在减少47%换水量的条件下,有效地控制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的含量,并提高了凡纳滨对虾的抗病力和产量,实验结果表明,每平米甘蔗渣的添加量为1 kg效果更为理想。
  • 摘要:新世纪初期,为了解决对虾养殖病害暴发的难题,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东营市水产养殖服务中心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创造性地开发了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控绿色养虾技术,将一定量的藻钩虾、青苔、蜾赢蜚、拟沼螺等不同的生物移植在同一虾池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生态体系,实现生态绿色养殖,目前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日本对虾养殖业。近几年来,对其不断地进行发展和探索,成功进行了利用川蔓藻代替青苔的研究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青苔比较,川蔓藻属多年生沉水植物,且发芽生长早,可一次移植长期利用,便于控制,青苔缺少沉水植物的优点,占据大量水体上层,有时漂浮水面,会造成不利影响。川蔓藻替代青苔的成功,解决了青苔需要每年移植、成本高、操作难等问题,川蔓藻可以一次移植、长期利用,成本低、效益高,为日本对虾的生态养殖,开辟了一条新路。在2010年和2011年的试验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实验表明:严格清池、进水是建立人工生态体系的基本保证,饵料生物的移植建立起了虾池新的物质能量流动系统,川蔓藻是虾池人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藻钩虾是虾池食物链中的重要链接,蜾赢蜚是净化虾池底质的理想生物和对虾的优质饵料充足的饵料,生物是对虾健康养殖的重要保障,人工生态系统是养虾病害防治的有效途径。
  • 摘要: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俗称花蚶、血蚶、粒蚶等,属双壳类,常见于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近岸海域,我国山东半岛以南诸海区均有分布,是我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西等地的主要养殖贝类之一.泥蚶等双壳类由于自身用于代谢的混合氧化系统存在缺陷,对重金属的释放与鱼类和甲壳类动物相比慢得多,导致了体内重金属含量不断升高,也就是所谓的对重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双壳类中的泥蚶是近年来出现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较多的种类之一.关于贝类富集重金属的研究报道已有不少,初步表明影响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因子包括自身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但其具体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以我国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养殖贝类泥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年龄、暴露时间、水温和盐度对泥蚶富集重金属Cd,Cu的影响,以期为研究贝类富集重金属机理提供参考,同时为新的近岸海域水质标准的制定,全面有效地防治日益严重的海洋重金属污染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大莲湖生态系统恢复情况,掌握大莲湖水质的变化趋势,更好的评估生态修复措施的效果,以及为将来大莲湖生态修复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始数据资料,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对生态修复区进行了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从一年的监测数据来看,大莲湖生态修复措施得到了较好的成果,生态修复湖区各项水质指标明显好于周边鱼塘和藕塘;并且与进水口,河道相比,生态修复湖区因面积大,自净能力强,水质也好于进水口和河道。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和COD主要通过水体的水生植物生长吸收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水体的氨氮、亚硝态氮主要通过水体的光合细菌、硝化反硝化菌等细菌的作用吸收。生态修复措施为大莲湖生态修复区内的水生植物、浮游植物以及一些净水细菌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大莲湖生态修复区的水质指标明显好于周边鱼塘、藕塘、进水口的水体;此外,一个大的疏通的水体相对于一个小的封闭的水体具体更好水体交换作用,风力,光照等外界因素可以更好地作用于水体,使得水体中的溶氧达到饱和值,有利于水中的浮游动植物的生长,间接的产生净化作用。鱼是水体中的主要消费者,也是水体生态链的主角,鱼的生长活动会消耗水体的浮游动植物,从而抑制水体浮游动植物过度生长,防止水华;并且,鱼类的生长活动可以促进水体的营养盐的循环,加速水体的净化作用,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从监测数据的结果来看,大莲湖生态系统已基本稳定。大莲湖生态修复湖区部分指标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部分指标还达不到三类标准,这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态修复措施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还需要长时间的管理。大莲湖生态修复区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要明显高于外河水,这说明大莲湖生态修复区浮游植物呈现多样化。监测结果显示,大莲湖生态修复区浮游植物密度在监测初期高于进水口,在监测后期生态修复区浮游植物密度低于进水口。这表明大莲湖生态修复区浮游植物密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进水口浮游植物密度较低,主要是由于受外源水的影响较大,而生态修复区浮游植物密度从夏季到冬季逐渐下降,则说明生态修复区生态系统逐渐稳定。在实际调查取样过程中发现,大莲湖生态修复区水体的透明度较高,水质良好,水体颜色呈绿豆青。
  • 摘要: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和水温条件,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开展海水网箱养鱼试验,随后粤西沿海渔(农)民发展了内湾浮式网箱养鱼,同时利用老化虾塘及鱼塭和池塘养鱼等,开创了群众性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先例,在广东全省得以推广,并且辐射广西、海南,出现了南方海水鱼类养殖的崭新局面。南方海水鱼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养鱼产量逐年上升,广东、广西、海南海水鱼养殖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0%以上。重点分析了病害现状及,发生特点,疾病种类,提出了病原快速准确诊断技术,病害远程诊断技术,高效水产疫苗,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的防控办法。
  • 摘要: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是苍南县海水养殖主要种类之一.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坛紫菜养殖是一项投资省、见效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彰显的朝阳产业,为老、少、边、穷的沿海渔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渔业结构调整、活跃渔村经济、和谐新渔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回顾,反思,总结紫菜养殖机械化进步发展存在的不足,更清楚面临的挑战,将有利推进坛紫菜产业现代化。而渔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紫菜产业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机械化。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总结出海水鱼类养殖方式正在向装备工程化方向发展,养殖技术正在向技术现代化方向发展,养殖设施正在向生产工厂化逐步推进,以及养殖管理向管理工业化方向发展。总之,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渔业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将迎来一个质和量的飞跃。
  • 摘要:为实现池塘养殖污染物排放的有效监控和综合治理,进行广西海水池塘养殖排污状况调查,掌握池塘养殖排污的第一手数据,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通过分析广西海水池塘养殖情况发展趋势,养殖模式与排污之间的关系,根据广西沿海池塘的排污状况调查结果,铜、锌和硫化物三项指标的排污水平远低于标准,这可能与广西海水中铜、锌本底值较低,和对虾养殖模式中含铜、锌、硫的药剂使用较少,其他各项指标达标率均不高有关,表明养殖工艺还需提高,如采用清洁生产模式,进行废水排放治理等。此外,总氮和总磷是海洋环境公报、环境质量公报等统计排污水平使用的主要指标,SC/T9103一2007中对这两项指标未做规定,不利于养殖业的排污控制,应尽快对标准进行完善或编制指标更全面的地方标准。
  • 摘要:通过对坛紫菜杂交实验的F1叶状体遗传分析,结合杂合壳孢子的四分子萌发体发育观察以及对从F1颜色嵌合体的单色块的单性生殖后代叶状体的性别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坛紫菜的性别由等位基因决定,性别决定基因在壳孢子发生减数分裂时进行分离。决定性别的基因位点距离着丝粒较远,遗传图距约为36.1 cm。经有性生殖产生的坛紫菜叶状体以雌雄同体为主,兼有少数单性个体。坛紫菜的性别决定基因在同源重组的过程中既有交换事件,同时又有基因转变事件发生。坛紫菜的性别属于早期决定,不会发生逆转。
  • 摘要: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在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生长快、个体大、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已成为我国增养殖业的重要经济物种之一.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储存的重要器官,它不仅可以合成和分泌消化酶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和储存,还可以作为其营养健康状况和生理状态评价的重要指标;它对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探讨了三疣梭子蟹软壳蟹肝胰腺的常规营养成分与消化酶活力之间的关系,对其脂肪酸和氨基酸成分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三疣梭子蟹在软壳蟹期间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代谢特征,旨在进一步认识肝胰腺的功能,为蜕壳阶段的饵料供应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在鱼类养殖中,合理的投喂方式可以缩短养殖周期,提高饵料利用率,进而节省成本.随着海马逐渐长大,其生长速率不断下降,尤其在海马雌雄分化后,其生长速率显著降低.因此,探究最优的投喂方式将为提高养殖效益和实现海马养殖的规模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外形刚可辨别雌雄的灰海马为实验对象,在雌雄混养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投喂频率对灰海马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饵料转换效率、肝体指数、性体指数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探究投喂频率对雌雄分化后灰海马生长、饵料利用率及性腺发育的影响,为灰海马养殖效益的提高和灰海马亲体的培育提供依据,以作为灰海马大规模养殖的参考资料。
  • 摘要:在本试验中,添加酵母硒显著影响鳡肠道消化酶活性(P<0.05),说明酵母硒促进鳡的消化和吸收。在添加量为0.6 mg/kg湿饲料时,尽管第5、10周所检测的消化酶活性不同,但均为最高。换言之,在本实验条件下,酵母硒的最适添加量是0.6 mg/kg湿饲料。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孙传福等报道,添加硒为0.6 mg/kg湿饲料时,草鱼的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最高。Tovar等发现,添加富硒活性酵母显著提高狼鲈仔鱼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鳡肠道消化酶活性提高了,在正常条件下可促进鳡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添加不同剂量酵母硒第5周对鳡肠道前段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比第10周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添加酵母硒增多,第5周的消化酶活性先降后升,而第10周则先升后降。这可能与养殖期、温度相关。前期生长比后期迅速,前期消化酶活性比后期高;第5周取样于夏末秋初,气候温暖,酶活性较高;而第10周取样于秋末冬初,温度较低,酶活性偏低。鱼类消化酶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鱼类的食性、饵料、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环境等。用不同蛋白能量水平的饲料投喂奥尼罗非鱼,显著影响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投喂轮虫(Rotatoria)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最高,而投喂桡足类的军曹鱼蛋白酶活性最高,投喂鱼糜的蛋白酶活性较高。投喂冰鲜时,鱼类消化酶活性比投喂配合饲料高,可能与冰鲜饵料中存在一定量外源硒相关。
  • 摘要:近年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苗种工厂化培育得到了快速推广,这大大促进了刺参产业发展.但这种养殖方式在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对饲料尤其是蛋白原料(鱼粉、豆粕等)需求量增加,养殖废水中无机氮和有机物负荷过大,造成水质恶化,病害泛滥等现象.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s technology,BFT)是一种新兴的改善养殖水体水质的生态养殖技术,融合了高效、低碳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将有望解决上述问题.生物絮团技术是指在可控条件下,将异养细菌和微藻共同培养形成不规则的絮团状微生物聚集体,具有净化水质和为养殖动物提供饵料等作用.本文研究了生物絮团对水中无机氮含量、幼参生长成活及其免疫等的影响,而添加碳源提高养殖水体C/N比是近年来在养殖生产中应用的环境调控方法,通过促进与优化异养细菌的生长往往能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生物絮团不但可以改善水质,还可作为一种高效的饵料来源。通过平衡添加有机碳源,生物絮团可以促进氮的同化。研究表明,添加葡萄糖使C/N比达到10时,水中10 mg/L NH4+-N在5h内几乎全部被细菌所吸收,且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产生。本研究表明,生物絮团及添加芽孢杆菌对去除水中氨氮与亚硝态氮效果明显。
  • 摘要:海参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要养殖经济种类之一。近年来,很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大面积的海参病害,严重危及海参养殖业的发展。由此而产生的抗生素大量使用也严重威胁了食品安全和环境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免疫防病已成为首选途径和必然趋势。海参具有巨大的体腔,里面充满着体腔液,悬浮着各种类型的体腔细胞,其功能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血细胞,除了执行气体交换、营养物质的运输与储存等功能外,更是动物体内主要的免疫防御防线。对抗病原的入侵,体腔细胞会使用包囊外来物质,吞噬,释放出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溶解颗粒,产生超氧阴离子,或产生具有抗感染效应的免疫酶来应对。目前,很多学者已经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对海参的免疫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还有很多防御机制还是未知的,今后应加强对未知免疫相关基因、蛋白质、信号传导途径及效应分子的研究。
  • 摘要:钢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俗称丹虹三文鱼、钢头三文鱼、钢头鲑、钢头、三文鳟等,属于鲱形目(Clupeiformes)、鲑科(Salmonidae)、太平洋鲑属(Oncorhynchus).钢头鳟与虹鳟(rainbow trout)属于同一个科,但是在产卵时期、分布区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智利等国家都已经开展了大规模养殖.本研究所选用的钢头鳟是本单位引进的丹麦降海型DK新品系之一,它与国内以前引进并已开展大规模养殖的陆封型虹鳟品种如金鳟、硬头鳟、道纳尔逊优质虹鳟等均属于同一物种虹鳟的不同品系,具有耐高温、速生、抗病、饲料转化率高、高产和适应淡、海水等特点,这些优点较目前已开展大规模养殖的其他虹鳟品系更具优势.通过对丹麦引进的DK品系钢头鳟的生化遗传特性、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对其进行18S和ITS分子系统学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该鱼种种质、遗传育种研究和养殖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 摘要: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俗称蛏子,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竹蛏科(Solenidae)贝类.缢蛏上可有效利用的微卫星标记数量非常有限,仅牛东红等发表了关于缢蛏基因组SSR标记开发的初步报告.作为来源于基因编码区的新型分子标记,EST-SSR在种质遗传分析以及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已在鲤鱼等水产动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缢蛏上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利用缢蛏EST数据库开发了14对多态性SSR分子标记。本实验使用了较低复杂重复的SSR,但缢蛏的EST - SSR标记仍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出现率(48.28%),高于牛东红等以SSR对缢蛏的多态性出现频率(44.44%),说明利用EST数据开发SSR标记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有效手段。这对于生物数据库中EST数量相对较少的缢蛏来说,大大提高了EST的利用价值并扩大了标记的数量。本研究随机合成的引物均严格按照标准设计,但仍有11对引物不能扩增出产物,原因主要可能有:引物的序列落在两个外显子上;基因组上的对应序列含有内含子而不具备SSR序列的特征,扩增不出产物;设计引物的EST序列存在问题,或cDNA克隆比较荒诞。总之,乐清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但与崇明岛缢蛏群体相比,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需加强资源保护。
  • 摘要: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是名贵优良的海水养殖品种,在我国东南沿海已有较大规模的养殖.但是,育苗过程中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存活率很低,导致目前市场上石斑鱼鱼苗供不应求,严重制约了我国石斑鱼产业的发展.本实验室已从斜带石斑鱼肠道分离到2株有益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SE5和克劳氏芽孢杆菌DE5。这2株菌均能调节斜带石斑鱼幼鱼肠道菌群,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本研究拟以这2株芽孢杆菌强化桡足类,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稚鱼生长、存活率和消化道细菌总数和弧菌数量的影响,以及对养殖水体水质、细菌总数和弧菌数量的调节作用,为海水仔稚鱼益生菌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总之,芽孢杆菌SES和DES能促进斜带石斑鱼稚鱼生长,提高其存活率,但有关芽抱杆菌的益生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近年来,海域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水域生态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进一步加重,严重影响了渔区稳定、渔民增收和渔业增效,给渔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为此,国家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计划,保护渔业资源的重大举措.在今年的放流增殖验收评估工作中,发现有些地市中国对虾放流增殖的苗种中间培育的好,有些地市中间培育的差一些,其原因还没有完全掌握中国对虾放流增殖的苗种中间培育与肥水技术.为了使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保证培育出优质足量的对虾苗种,从对虾苗种中间培育场地的选择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方面,放苗,虾苗入池,中间培育管理,加强水质管理,以及投喂优质饵料方面对对虾放流增殖苗种肥水培育技术进行了介绍.
  • 摘要: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属江蓠属(Gracilaria),是一种大型经济红藻.藻体直立,线形,圆柱状,藻丝直径2~4mm,长度20~50cm,最长可达1m或以上,藻体呈红褐色,营固着生活;原产于山东省和辽宁省,自引种成功以后,在中国沿海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养殖.由于夏季高温期间北方池塘海水温度达到30℃以上,是北方池塘大型海藻栽培的空白期,导致了池塘海水受到污染后得不到及时净化,直接影响到池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问题。为了解决北方池塘夏季无大型海藻栽培的技术难题,笔者于2011年6月从福建引进了南方高温藻种龙须菜,在烟台莱州市进行了池塘栽培试验,试验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及龙须菜的生长特性设置了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并重点观测了池塘水温、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
  • 摘要: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英文名kelp bass,俗称草斑、真油斑,隶属硬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鳍)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为海洋大型中下层鱼类,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具有耐受性强,生长速度快,质量优,价格高等特点,是我国温带海域增养殖的理想品种.本文研究了不同盐度、pH条件下云纹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旨为苗种培育提供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笔者通过本实验中对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和仔鱼的观察,认为两阶段中各器官和调节机制还不完整,特别是前期仔鱼和受精卵阶段,各主要器官尚未形成,鱼类的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轴还无法发挥作用。实验中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pH的适宜范围为6.5-9.0 ,与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的pH适宜范围(5.5-8.5)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 摘要: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俗称东星斑,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鲳)科(Set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鳃棘鲈属,是石斑鱼的近亲.属暖水性礁栖鱼类,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西两岸,印度洋及西部热带海域,菲律宾部分海域及我国南部海域,但数量稀少.东星斑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深受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外早已开展了豹纹鳃棘鲈研究,多集中在生态学领域,国内学者观察了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的形态学变化观察,并对该鱼的人工养殖条件、盐度、温度等生态因子对受精卵孵化与仔鱼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摸索与尝试,为豹纹鳃棘鲈人工育苗技术积累了宝贵资料。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工厂化养殖方式中,豹纹鳃棘鲈仔、稚、幼鱼的形态学、观察其色素细胞转变过程,探讨了螺旋藻粉与虾青素两种添加剂量,对东星斑生长性能的影响及体色变化的调控作用。
  • 摘要: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又称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分布于两广、海南、台湾沿海,尤其是广西合浦至广东大亚湾为多,主要栖息于低潮区至水深约10m的砾石或岩礁底.日本千叶县以南、菲律宾、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等地也有分布.壳色是贝类最主要的外观特征,本实验室以壳色为标准对马氏珠母贝进行选择育种,构建出黑、红、白、黄4种壳色家系。贝壳壳色色素主要有多烯类和卟啉类,其中金属卟啉是卟啉类中较为重要的一份子,因此金属离子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贝壳颜色的贡献,本实验中分析4个壳色系贝壳中金属离子含量的区别,分析比较可能对壳色产生影响的金属离子。
  • 摘要:丹虹三纹鱼(Oncorhynchus mykiss)学名钢头鳟(Domsea Steelhead trout),又称钢头三纹鱼(steelhead-salmon)、钢头(steelhead)、三纹鳟(salmon-trout)等,丹虹三纹鱼与虹鳟(rainbow trout)属于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在产卵时期、分布区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丹虹三纹鱼的肉呈鲜橙色,肉质结实中不乏爽滑,做生鱼片,味道可与极品鲑鱼媲美.亲本经多年科学选育,血统优良,无病原体,抗病力强;耐高温、速生、饲料转化率高、成活率比其他鲑科的鱼更高,适宜集约化淡、海水养殖,通常达到30~40kg/m3,世界水平达到60kg/m3以上.这些优点较已大规模养殖的其他虹鳟品系更具优势;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智利、丹麦等国家已经进行大规模养殖,我国尚未开展丹虹三纹鱼的海水养殖,2011年将其引入中国并在山东烟台地区建立了育苗与养殖试验基地。重点对丹虹三纹鱼分类地位与分布,外部形态特征,生态特性,生长特性,食性与饲料转化,繁殖与生活史,遗传特性,以及鱼肉品质进行了研究。
  • 摘要: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是一种冷水性的大型蚶类,又被人们称为"赤贝"、"血贝"、"大毛蛤"等,广泛分布于日本北海道以南、朝鲜、菲律宾、俄罗斯南部等沿海,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海域,其中山东、辽宁及河北是其主要产区(刘世禄等,2005).杂交是进行动植物种质改良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近些年,国内许多单位特别是山东、河北等地的一些育苗企业引进了韩国魁蚶并开展了苗种繁育和养殖方面工作的尝试和探讨(王廷贵等,2012).生产实践中发现韩国魁蚶一旦适应了当地的水质条件,在生长速度等方面较国内魁蚶会具有一定的优势.吴彪等(2010)对韩国统营和中国江苏的两个群体魁蚶进行了外形对体质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梁超等(2010,2011)也对一个韩国魁蚶群体和三个中国魁蚶群体的形态及遗传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韩国魁蚶与中国魁蚶在外形上有一定的差异,遗传距离相对于国内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要大,所以将这两群体魁蚶杂交有可能产生可以供利用的杂种优势.为此,要确定两群体魁蚶能否产生杂种优势,能顺利完成受精过程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是基本前提.利用显微观察技术对受精过程中双亲遗传物质形态变化过程进行跟踪,能够有效判定受精成功与否。为了明确韩国魁蚶与中国魁蚶进行人工杂交育种的可行性,本实验运用荧光显微观察技术研究了中国魁蚶(♂)×韩国魁蚶(♀)的受精生物学过程及早期的胚胎发育,为开展魁蚶种质改良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
  • 摘要:由于石斑鱼的性逆转特性,导致自然海域石斑鱼种群中雄性比例较小,个体大的雄性亲鱼极难获得,人工培育难度较大,给石斑鱼的人工繁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解决人工繁育过程中石斑鱼雄性亲鱼数量少,雌、雄亲鱼生殖腺发育不同步等问题,以人工方法促进雌鱼性转变,提高雄性亲鱼的比例成为石斑鱼大规模人工繁殖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石斑鱼性逆转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探讨其发生机制,为人工控制石斑鱼性逆转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石斑鱼性别控制,提高繁殖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研究动物的进化过程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 摘要:通过海带群体的生产性能比较,把握海带收获时期,然而养殖海区环境条件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海带的产量和质量。沿浦湾多条山溪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盐汇入,属富营养区。3个试验海区的主要环境差异在于海流流速的大小。港中区虽然流速小,水体交换不足,但不至于发生营养饥饿,但海带飘动机会太少,稍部下垂不利光合作用,尤其严重的是浮泥沉积叶片上,硅藻、水螅类等敌害生物危害海带生长,加快细胞衰老、凋亡,叶片腐烂。利用“三海”前期生长较快的优势,争取早分苗、分大苗、分壮苗,适当密植(苗距3 cm),放养在港中区,以群体生长优势制胜,长度高峰出现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收割满足即食海带加工需要;老鼠尾海区紫菜筏架和海带筏架犬齿交错,注意在筏架布局上错开导流,以常规模式放养,在鲜重量高峰的4月下旬至5月中旬收割;外侧强流海区,收割期可安排海带干物质快速积累的5月中下旬。
  • 摘要: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的规模日益扩大,水产品产量逐年提高,使得养殖水环境的水质变化频率加快,造成池塘水质富营养化,藻类和浮游动物群落成为解释营养水平的工具.由于池水污染源的增多,水质恶化,水体中悬浮物增多,氮、磷含量增加,溶解氧下降,有益藻类数量下降,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采取在室内模拟养殖池塘的用药方法,在水族箱中分别泼洒不同的单一中草药和复方中草药,观察研究使用中草药对养殖水环境的调控作用,比较不同中草药对水质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减少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为渔业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文中草药对水质的调控作用可知,苦参和青篙对pH的降低比较明显;苦参在96h可使铵氮降低41%;百部和复方中草药可有效降低亚硝酸态氮含量;单一中草药和复方中草药对其余的理化因子的影响并不明显。对于浮游植物,中草药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浮游动物的效果不如浮游植物显著。适宜的中草药进行配伍可以增加其药性。在细菌方面,这几种中草药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菌能力。根据试验可知,这些中草药在养殖生产中应用是很安全的。
  • 摘要:紫菜属植物是一类原始大型经济红藻,生长范围广泛,从热带到寒带均有分布,几乎跨越整个纬度范围.目前紫菜种类在世界上有134种之多,中国已记载了22个物种或变种,主要分布在南方和北方沿海地区.中国栽培的紫菜主要有两个物种:南方为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 Chang et Zheng),北方为条斑紫菜(P.yezoensis Ueda).在坛紫菜选育研究上可以通过蛋白质、藻胆蛋白以及叶绿素a含量、生长速度、藻体厚度等重要指标来确定其品种的优劣。叶绿素a是海藻重要的光合色素,盐度也是影响紫菜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光照强度与紫菜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在植物的正常生命过程中,植物细胞中存在着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两个过程。逆境胁迫会促进活性氧的产生,其结果一方面诱导有关保护酶的活性升高;另一方面可以直接破坏生物大分子,使酶活性丧失,表现为低强度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酶活性随着胁迫程度增加而上升,当胁迫程度超出植物体忍耐范围之后,胁迫程度越高,酶活性越低。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近海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其向海洋输入的营养盐含量急剧增加,从而使得近海海水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杨宇峰等,2003).为缓解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研究利用大型藻类对富营养化环境进行生物修复,取得较好的效果(Marinho-Soriano et al,2009;Kang et al,2008).本文所选取的五种大型海藻均来自于温带海区的潮间带地区,昼夜环境温差明显.温度是大型海藻吸收营养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对藻类的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酶活性都有显著的影响.近年来,变温条件下对大型海藻影响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金玉林等,2012,赵建刚等,2011).本文主要研究温度对5种大型海藻的生长以及对NO3-N吸收的影响,以期对目标海区人工藻场的投放藻种进行初步筛选,并为大型海藻对水产养殖体系的修复及海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沿海滩涂高潮线附近的海洋珍稀腹足纲贝类,在潮间带营穴居生活,喜欢在大穗结缕草和芦苇丛中栖息,基本上不在水中生活,但对温度、盐度和相对湿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对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及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瘤背石磺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养殖试验,对影响瘤背石磺人工养殖的关键因素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并探索出一套适合瘤背石磺人工养殖的仿生态养殖模式,为今后开展瘤背石磺的人工养殖奠定了理论基础。实验表明:瘤背石磺能够通过模拟生态环境、改善养殖条件等方式提高成活率,实现人工条件下的长期养殖。瘤背石磺对养殖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当养殖温度控制为20-26℃且昼夜温差不高于3℃,盐度控制为35左右,相对湿度调节为80%以上,养殖密度低于即50只/箱(即333只/m3),底泥采用海边高潮线附近的表层粉砂性盐成土,含水率为30%,以3 cm的厚度铺于养殖箱底部,光照强度低于70 lx时的死亡率最低,其存活率可达90%以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