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投喂频率

投喂频率

投喂频率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3936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科学、动物营养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一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产科技分论坛暨2014年上海市渔业科技论坛、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201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投喂频率的相关文献由494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立云、孙丽慧、施兆鸿等。

投喂频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3936 占比:99.68%

总计:34046篇

投喂频率—发文趋势图

投喂频率

-研究学者

  • 丁立云
  • 孙丽慧
  • 施兆鸿
  • 何金钊
  • 刘鉴毅
  • 孙瑞健
  • 帅继祥
  • 张利民
  • 樊启学
  • 王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星; 王继涛; 虎治军; 刘艳; 穆晓国; 张海军; 张达林; 安磊; 叶林
    • 摘要: 为评估不同种养密度和投喂频率对鱼菜共生系统中鲫鱼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建立温室基质栽培式鱼菜共生系统(鲫鱼+生菜),设置种植密度分别为28(A1)、42(A2)、56(A3)株·m^(-2);养殖密度分别为8(B1)、10(B2)、12(B3)kg·m^(-2);饲料投喂频率分别为1(C1)、2(C2)、3(C3)次·d^(-1),以明确鱼菜共生系统下种养密度和投喂频率的最优组合方案。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处理水质稳定,鲫鱼各项生长指标均有不同增长。养殖密度对鲫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及饲料系数有显著影响,以A2B1C2处理最优;投喂频率和种植密度对鲫鱼增重量、蛋白质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A1B3C3处理最高,增重量和蛋白质效率分别为303.56 g、3.87;以2次·d^(-1)的频率投喂时鲫鱼水分含量最高;不同处理对鲫鱼肥满度、粗蛋白质、粗脂肪等肌肉成分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鱼菜共生系统中生菜种植密度为42株·m^(-2)、鲫鱼养殖密度和投喂频率分别为8 kg·m^(-2)、2次·d^(-1)时,鲫鱼生长及品质均较好。
    • 邓乾龙; 王文; 董双林; 高勤峰
    • 摘要: 为探究大西洋鲑(Salmo salar)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和胃排空规律,进行了养殖实验和胃排空实验。养殖实验设置了1次/天(F1组)、2次/天(F2组)、3次/天(F3组)、4次/天(F4组)和连续投喂(CF组)共5种投喂频率。胃排空实验采用连续测定胃含物的方法,用数学模型对胃含物数据进行拟合。研究表明:F1组日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组(P<0.05),CF组日摄食率显著低于F3和F4组(P<0.05)。投喂频率从1次/天增加至3次/天,大西洋鲑幼鱼每日单次摄食率显著降低(P<0.05)。CF组饲料系数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P<0.05)。F2、F3和F4组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显著高于F1组和CF组(P<0.05),F1组末体长显著低于其余处理组(P<0.05)。CF组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高于F2、F3和F4组(P<0.05)。大西洋鲑幼鱼摄食后24 h胃排空,平方根模型对胃含物干质量的拟合度最高,通过该模型计算出大西洋鲑幼鱼饱食后4、6、12和24 h的胃排空分别为23%、33%、59%和92%,与大西洋鲑幼鱼在相同时间间隔下的摄食率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为2~4次/天时,大西洋鲑幼鱼具有稳定的摄食节律,其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较高,生长差异小。低强度连续投喂方式不利于大西洋鲑幼鱼的生长和饲料转化。
    • 李刚; 王庆龙; 陈志方; 张龙; 徐扬涛; 温海深; 李吉方; 张凯强
    • 摘要: 为研究淡水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日最佳投喂频率,本研究采用了胃排空试验和投喂频率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胃排空特性及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影响的研究。试验所用花鲈幼鱼规格为体质量(143.18±4.69)g,体长(18.82±0.17)cm。投喂试验设置了F1组(1次/2d)、F2组(1次/d)、F3组(2次/d)、F4组(3次/d)4个日投喂组。胃排空试验结果表明:综合3种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和残差标准差(SDR),发现平方根模型最适合定量描述花鲈幼鱼胃排空特征,由平方根模型公式(Y^(0.5)=9.777-0.307t)得出花鲈幼鱼的胃排空率为0.307 g/h,50%胃排空时间、80%胃排空时间和99%胃排空时间分别为8.82 h、17.29 h、28.59 h。投喂频率试验结果表明:F3组的血液生理指标与F2、F4无显著差异,但与F1组间出现显著差异;各投喂组间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及肥满度无差异,但F3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最高,摄食率较低。综合两试验结果得出淡水养殖花鲈幼鱼每天投喂2次时,生长最快,最节省饲料成本,为最佳投喂频率
    • 仇玉燕; 张志勇; 陈淑吟; 倪可雯; 贾超峰; 孟乾; 祝斐; 张志伟; 汤晓建
    • 摘要: 比较了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或杂交F_(2))与黑鲷幼鱼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表现,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选用杂交F;及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设4个投喂频率组(1T:1次·d^(-1)、2T:2次·d^(-1)、3T:3次·d^(-1)、4T:4次·d^(-1)),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T升至2T,杂交F_(2)与黑鲷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成活率(SR)显著升高(P0.05);抗氧化酶活力3T与2T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4T(P<0.05)。相同的投喂频率下,2T组杂交F_(2)的WGR、SGR、胃蛋白酶、LPS均显著高于黑鲷(P<0.05),4T组杂交F_(2)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均显著高于黑鲷(P<0.05)。研究结果表明,杂交F_(2)及黑鲷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T,且杂交F_(2)在所有组别中的生长性能表现均优于黑鲷。
    • 吕云云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皱纹盘鲍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以(1.28±0.26)g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组养殖试验,其投喂频率分别是2次/d、1次/d、投喂1 d停喂1 d、投喂2 d停喂1 d、投喂3 d停喂1 d,标记为A、B、C、D、E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0粒鲍鱼。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1)成活率以B、E组最高,与A、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著高于C组(P0.05);(2)C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胃蛋白酶活性以C组(12.09 U/mg prot)最高,较A、B、E组分别提高了0.48、0.41、0.12 U/mg prot(P<0.05),C、D、E组的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综上所述,1次/d的投喂频率,皱纹盘鲍的生长性能最佳,但投喂3 d停喂1 d组的生长性能与其无显著性差异,生产上为节约养殖成本,可采取投喂3 d停喂1 d的投喂频率,该结果可为皱纹盘鲍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 丛湘明; 李向; 华雪铭; 宓水潮; 杭莹; 易婉婷
    • 摘要: 为探究小肽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胃排空特征和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配制3种试验饲料,D0^(+)饲料满足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正对照组),D0^(-)饲料在D0^(+)饲料基础上降低3%蛋白质水平(负对照组),D2饲料则在D0^(-)饲料基础上添加2%小肽。这3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在(21.27±0.17)g的大口黑鲈60 d,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5尾。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分别挑选规格相同、体重为(85.58±1.81)g的大口黑鲈80尾,放入8个网箱中,每个网箱10尾。所有网箱的鱼投喂与养殖试验对应的饲料,表观饱食投喂1次,在投喂结束后的0、3、6、9、12、18、24、30 h随机对各组8个网箱中的1个网箱取样。比较摄食上述3种饲料后胃内容物剩余重量百分比、3种数学模型对各组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以及消化酶活性变化。结果发现:使用大口黑鲈胃内容物干重进行拟合效果较好,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及添加小肽对大口黑鲈的胃排空特征及最优模型未产生显著影响,胃排空变化均为先慢后快再慢型,但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线性、指数和平方根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大口黑鲈的胃排空曲线,模拟D0^(+)组胃排空规律的最佳模型是指数模型,D0^(-)组和D2组的最佳模型是平方根模型。根据各组最佳模型计算可知50%和80%胃排空的理论时间,D0^(+)组分别为8.14和19.04 h,D0^(-)组分别为11.28和21.40 h,D2组分别为10.21和19.67 h。3组大口黑鲈胃肠道中的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胃排空过程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D0^(+)组摄食后9 h时胃肠道中的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同组其他时间点(P<0.05),而D0^(-)组和D2组则在摄食后9 h时胃蛋白酶活性达到最高值,12 h时胃肠道中的淀粉酶、脂肪酶及肠道蛋白酶活性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同组其他时间点(P<0.05)。综上所述,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变化以及小肽的添加,均能引起胃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变,以保持胃排空时间的相对恒定,因此不需要调整投喂频率。结合生产实践,建议大口黑鲈投喂间隔时间为8~21 h,每日2次。
    • 赵楠楠; 崔彦婷; 王忠凯; 王聪; 张志豪; 邓之通; 赵瑞阳; 孙金凤; 王仁杰; 李玉全
    • 摘要: 适宜的投喂频率能提高对虾的代谢和免疫能力,加快生长,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为探讨不同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糖代谢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以(7.6±1.0)g的凡纳滨对虾为实验材料,设置2、3、4、6次/d,共4个投喂频率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实验持续14 d,实验结束时取样,测定PI3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PI3K、Akt、HIF-1α、mTOR,代谢酶基因中HK、PFK、GAPDH、PK、FBP、PEPCK,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GLUT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PI3K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水平显著上升(P<0.05),其中6次/d投喂组PI3K、Akt、HIF-1α和mTO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2次/d投喂组(P<0.05),4次/d投喂组mTO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2次/d投喂组(P<0.05);代谢关键酶基因HK、PFK、GAPDH、PK、FBP、PEPCK的表达水平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6次/d投喂组糖酵解HK、PFK、GAPDH、PK酶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2次/d投喂组(P<0.05),3、4和6次/d投喂组糖异生酶FB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2次/d投喂组(P<0.05),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在2、3、6次/d投喂频率处理组显著高于4次/d频率投喂组(P<0.05)。得出结论认为较高的投喂频率可以通过激活凡纳滨对虾糖代谢酶基因、糖转运蛋白及PI3K信号通路的表达来提高糖代谢水平。
    • 黄文庆; 黄龙; 赖明建; 李湘妮; 陈佳佳; 刘凤坤; 徐志雄; 胡俊茹
    • 摘要: 【目的】于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条件下研究投喂频率、水温和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肝脏GH和IGF-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确定大口黑鲈的适宜投喂频率、水温和养殖密度。【方法】采用3因素2水平交互设计8个处理(Ⅰ~Ⅷ),养殖8周后,评估大口黑鲈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系数、存活率等生长性能指标,肠道组织的绒毛高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以及肝脏生长因子GH和IGF-1基因表达量。【结果】主效应仅养殖密度对摄食率的影响和投喂频率对肥满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交互效应仅对肥满度有显著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处理Ⅴ生长性能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其中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处理Ⅱ、Ⅳ、Ⅵ、Ⅷ,分别提高10.16%、10.61%、9.27%和8.4%;摄食率显著高于处理Ⅰ、Ⅱ、Ⅳ、Ⅵ,分别提高10.94%、27.02%、26.45%和17.38%;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处理Ⅳ、Ⅶ、Ⅷ,分别降低7.87%、8.89%和8.89%。而处理Ⅰ生长性能与处理Ⅴ相比,仅摄食率显著降低,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并无显著差异。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对肠道绒毛高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以及肝脏GH和IGF-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处理Ⅴ肠道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处理Ⅳ、Ⅵ、Ⅶ,处理Ⅰ、Ⅴ绒毛宽度均显著高于处理Ⅲ,处理Ⅰ、Ⅲ肌层厚度均厚于处理Ⅶ,其他各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处理Ⅰ和Ⅴ的肝脏GH和IGF-1基因表达量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大口黑鲈最适宜的投喂频率为2~3次/d,水温为25°C,150 L水体养殖25尾。
    • 马建忠; 曾国权; 聂鹏程; 张立宁; 邵鑫斌; 单乐州; 蔡诚勇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采用人工配合饲料,以1次/d、2次/d、3次/d、4次/d等4种投喂频率,对体质量(13.8±0.83)g的绿鳍马面鲀幼鱼进行了饲养试验,试验时长为42 d.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增加,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终末体质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特定生长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3次/d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1次/d组(P<0.05);饲料系数也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升高,3次/d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1次/d组(P<0.05),4次/d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1次/d组和2次/d组(P<0.05);肌肉品质方面,4次/d组幼鱼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组间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和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指标,绿鳍马面鲀幼鱼适宜的投喂频率为日投3次.
    • 曲焕韬; 陈磊; 廖建新; 代伟; 鲁雪报; 高煜杰; 杨元金
    • 摘要: 为了研究投喂策略(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厚颌鲂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发育的影响,本实验在流水养殖系统中开展了42天的厚颌鲂幼鱼养殖实验,设计了3个投喂率(5%,6.5%,8%体重/d)和2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每种投喂策略设定3个平行,饲喂商品饲料(33%粗蛋白,4%粗脂肪).结果表明,在投喂6.5%体重/d和3次/d的实验组,其鱼体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2次/d和3次/d投喂频率下投喂率为5%体重/d和8%体重/d的投喂组增重率,表明厚颌鲂幼鱼的生长显著受到投喂率的影响,但投喂频率对生长的影响并不显著;投喂率为8%体重/d和投喂频率为3次/d时,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的饲料系数;在实验过程中,投喂策略为8%体重/d和2次/d的实验组,其死亡率较高,而其他组的实验鱼其存活率均较高(90%以上),且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与其他处理组相比,在8%体重/d和3次/d的实验组,其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和肠消化酶活性显著降低;同时,该组与其他处理组相比,其肠道绒毛有融合和脱落的现象.综上所述,在流水养殖模式下,投喂率为6.5%体重/d和投喂频率为2次/d的投喂策略对于厚颌鲂幼鱼的生长最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