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56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9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28727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农村养殖技术、河北渔业、科学养鱼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第十六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等;养殖密度的相关文献由187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跑、孙学亮、张士罡等。

养殖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9 占比:0.7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8727 占比:99.28%

总计:129659篇

养殖密度—发文趋势图

养殖密度

-研究学者

  • 徐跑
  • 孙学亮
  • 张士罡
  • 刘永士
  • 孟长明
  • 常忠岳
  • 徐钢春
  • 李吉方
  • 李玉全
  • 温海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尧; 陈晨光; 张洁若; 高煜杰
    • 摘要: 本研究拟通过养殖实验确定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最适养殖密度;同时,利用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养殖密度对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5个密度处理组,分别为0.15 kg/m3(50尾/桶)、0.24 kg/m3(80尾/桶)、0.34 kg/m3(110尾/桶)、0.42 kg/m3(140尾/桶)和0.50 kg/m3(170尾/桶),每组设置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42 d.结果 显示,当养殖密度从0.15 kg/m3逐渐升高到0.50 kg/m3时,厚颌鲂幼鱼生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最大密度时(0.50 kg/m3)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0.34 kg/m3密度实验组(P<0.05).同时,最高养殖密度处理组(0.50 kg/m3)饲料系数显著高于中低密度实验组(0.15、0.24和0.34 kg/m3) (P<0.05),说明过高养殖密度不利于厚颌鲂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实验表明,提高养殖密度并未影响厚颌鲂幼鱼成活率(P>0.05),各组存活率均较高(>97%).当养殖密度为0.34 kg/m3时,厚颌鲂幼鱼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密度实验组(P<0.05).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受到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其中,0.24和0.34 kg/m3密度处理组鱼体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最低密度组(0.15 kg/m3)和高密度组(0.42、0.50 kg/m3)(P<0.05);最高密度实验组(0.50 kg/m3)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低,而丙二醛(MDA)含量最高(P<0.05);谷胱甘肽(GSH)含量最高值出现在0.34 kg/m3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最低密度实验组(0.15 kg/m3)厚颌鲂幼鱼肠道细胞色素P450 (CYP1A)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较高密度实验组(0.42 kg/m3)(P<0.05);最高养殖密度组(0.50 kg/m3)鱼体肠道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 (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nSOD)相对表达量最低,与0.34 kg/m3密度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时能引起鱼体的氧化应激反应.研究表明,体重为0.45~1.36 g的厚颌鲂幼鱼最适养殖密度为0.34 kg/m3,该结果可为提高厚颌鲂苗种培育效率,促进其种质资源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 蒋庭松; 王红梅; 唐发军
    • 摘要: 肉鸡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养殖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技术也不断改善,现阶段肉鸡规模化养殖中主要是采取多层笼养的模式.多层笼养的肉鸡养殖模式有效的利用的养殖空间,增加了单位面积内肉鸡养殖的数量,提高了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肉鸡笼养中需要注意笼具的清洁消毒,笼养的饲养管理措施以及笼养肉鸡密度的合理控制.下文将对肉鸡笼养过程中的科学饲养管理措施进行介绍,旨在为肉鸡的健康养殖以及肉鸡养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帮助.
    • 夏勇
    • 摘要: 为探索在苏洼龙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循环水系统中鱼苗的最佳养殖密度,苏洼龙水电站以鱼类增殖站循环水系统为依托,对不同养殖密度模式下短须裂腹鱼鱼苗的行为、存活、生长、摄食、代谢生理机能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试验,通过苗种的成活率、成长率、投饵率、抗病率等指标得出2000尾/m^(3)是最佳的养殖密度,为国内高寒高海拔地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陈燕乐; 唐昭山; 杨岸奇; 杨广民
    • 摘要: 在目前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中,由于养殖密度加大,再加上很多地方应用全封闭的养殖场所,造成养殖场地空气流通缓慢,空气质量较差,呼吸道疾病成为畜禽的主要疾病之一。如果在养殖过程中防治失当,容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呼吸道疾病的病原性因素主要是细菌和病毒,而中药黄芩在抑菌、抗病毒、抗炎和抗氧化等方面均有较好防冶效果,在相关的药理药效方面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对黄芩在呼吸道疾病相关领域的药理药效、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为养殖行业更好地应用黄芩提供参考。
    • 刘真
    • 摘要: 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鱼苗种类和养殖池塘数量不断增多,由于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较大,需做好鱼病防治工作,避免鱼病大范围传播。使用抗菌药物防治鱼病时,需确保药物种类和剂量使用的合理性。因此,养殖人员应正确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刘星; 王继涛; 虎治军; 刘艳; 穆晓国; 张海军; 张达林; 安磊; 叶林
    • 摘要: 为评估不同种养密度和投喂频率对鱼菜共生系统中鲫鱼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建立温室基质栽培式鱼菜共生系统(鲫鱼+生菜),设置种植密度分别为28(A1)、42(A2)、56(A3)株·m^(-2);养殖密度分别为8(B1)、10(B2)、12(B3)kg·m^(-2);饲料投喂频率分别为1(C1)、2(C2)、3(C3)次·d^(-1),以明确鱼菜共生系统下种养密度和投喂频率的最优组合方案。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处理水质稳定,鲫鱼各项生长指标均有不同增长。养殖密度对鲫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及饲料系数有显著影响,以A2B1C2处理最优;投喂频率和种植密度对鲫鱼增重量、蛋白质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A1B3C3处理最高,增重量和蛋白质效率分别为303.56 g、3.87;以2次·d^(-1)的频率投喂时鲫鱼水分含量最高;不同处理对鲫鱼肥满度、粗蛋白质、粗脂肪等肌肉成分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鱼菜共生系统中生菜种植密度为42株·m^(-2)、鲫鱼养殖密度和投喂频率分别为8 kg·m^(-2)、2次·d^(-1)时,鲫鱼生长及品质均较好。
    • 任常军
    • 摘要: 水产品在养殖生长过程中体积和体重不断增加,单位水体的载鱼量必然会发生不断的变化,所以说,如果是一次放养一次捕捞的养殖模式,其最佳养殖密度是相对某一个较为短暂的时间段而言的。要想延长这一最佳养殖密度的持续时间,充分发挥养殖空间的利用率,就必然要采取多品种、多规格鱼的混养,即多次放养、多次捕捞的养殖模式。
    • 吴志广; 田和炳; 闫智勇; 马超英
    • 摘要: [目的]用有机及无公害2种种植模式,扩大试验区域及种植面积,研究紫山药在四川高山及丘陵地区种植的适应性、产量、外观形状、品质、口感等变化,进一步论证其推广价值。[方法]分别选择四川境内高山及丘陵坡地、平坝地区进行大田及林下有机及无公害种植,各种植单位按照统一技术规范操作,统计其产量、外观品质变化,品尝不同土壤、水肥条件下,不同种植模式出产的紫山药的口感并进行归纳描述。[结果]高山坡地未成林及半成林下无公害种植产量可达1500kg/667m^(2),丘陵坡地半成林下有机种植产量可达800kg/667m^(2);已成林下有机种植试验产量低下;丘区种植的紫山药分叉多,多呈脚板状,质地硬实,组织致密,水分少,口感绵韧;高山坡地种植的紫山药分叉少,多呈长圆柱形,质地松脆,组织疏松,水分多,口感爽脆;不同土质及种植模式对紫山药产量、外形、口感均有影响,改变种植模式及种植地区后上述特征又可相互转化。土壤肥沃疏松的高山坡地种植的紫山药与原产地在产量、外形、口感等方面一致,丘区贫瘠板结的坡地种植的紫山药外形更接近野生紫山药,产量也明显降低。[结论]四川高山及丘区坡地适宜种植紫山药。在引入食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解决好市场营销的基础上,可加大推广力度。
    • 杨丽; 陶全霞; 王敏; 钟光谱; 唐静
    • 摘要: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属于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es)、鳖科(Trionychidac)、鳖属(Pelodiscus),俗称甲鱼、团鱼、水鱼等,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品种之一。中华整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因其滋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广受消费者的喜爱。由于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华鳖的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导致中华鳖的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加之中华鳖贪食好斗,为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提供了便利,各类疾病频繁暴发,时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 张奇; 侯杰; 杨军; 廖伟坚; 卢建超; 何绪刚
    • 摘要: 通过分析不同圈养密度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及其相关健康指标,探讨大口黑鲈适宜圈养密度。试验大口黑鲈初始体重为(9.71±3.75)g,设置低密度组(LSD;1000尾/圈,50尾/m^(3))、中密度组(MSD;2000尾/圈,100尾/m^(3))和高密度组(HSD;4000尾/圈,200尾/m^(3))3个养殖密度组,每个密度组3个重复,养殖周期为2019年5月17日至11月16日,为期180d。结果表明,0—30d阶段,HSD组平均体重(W)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LSD、MSD组(P<0.05),30—180d阶段,平均体重(W)和特定生长率(SGR)随密度升高呈降低趋势。在养殖结束时,HSD组的甘油三酯(TG)、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和谷丙转氨酶(ALT)显著升高(P<0.05);HSD组的总抗氧化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丙二醛(MDA)浓度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养殖前30d,高密度(4000尾/圈,200尾/m^(3))对生长有利;但随养殖时间延长,高密度对生长及有关生理指标和抗氧化性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口黑鲈早期阶段(9.7—40 g/尾)圈养密度宜为4000尾/圈(200尾/m^(3));鱼体重达到40 g后,圈养密度宜为2000—3000尾/圈(100—150尾/m^(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