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肠道结构

肠道结构

肠道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764636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水生生物学报、动物营养学报、福建畜牧兽医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畜牧兽医分会场——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2015中国畜牧生物科技大会等;肠道结构的相关文献由46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玲、王萍、乐国伟等。

肠道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64636 占比:99.99%

总计:1764736篇

肠道结构—发文趋势图

肠道结构

-研究学者

  • 杨玲
  • 王萍
  • 乐国伟
  • 何娇娇
  • 佘锐萍
  • 余亲平
  • 俞婷
  • 冯建
  • 冷向军
  • 刘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卫力博; 彭祖想; 严林; 高欣; 翟浩杰; 王伟; 任同军; 韩雨哲
    • 摘要: 为探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许氏平鲉肠道结构、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体质量(36.25±0.04)g的许氏平鲉12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鱼,分别投喂牛磺酸添加量为0(T1组,对照组)、0.8%(T2组)、1.6%(T3组)、2.4%(T4组)和3.2%(T5组)的试验饲料,养殖试验为期56 d。结果表明:饲料牛磺酸添加量为0.8%~1.6%时,许氏平鲉肠道消化酶(蛋白酶除外)活性及肠道皱襞高度和宽度依次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显著提升许氏平鲉肝脏酸性磷酸酶活性(P<0.05),并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肝脏溶菌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牛磺酸添加量为0.8%时达到峰值(P<0.05)。综上所述,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适量牛磺酸对许氏平鲉肠道结构、免疫及抗氧化能力均有显著提升作用,根据肠道健康指标,建议许氏平鲉低鱼粉饲料中牛磺酸的最适添加量为0.8%~1.6%。
    • 崔玉晶; 高佩; 文娟; OKYERE Kumi Samuel; 胡延春
    • 摘要: 为探究紫茎泽兰对动物肠道损伤及致毒机制,本试验选取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经7 d适应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不含紫茎泽兰饲料,10 g·100 g^(-1)BW)与试验组(饲喂含30%紫茎泽兰饲料,10 g·100 g^(-1)BW),试验周期为14 d,试验结束后取各肠段(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组织样品,观察结构损伤,计数免疫细胞,测定sIg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紫茎泽兰可使十二指肠绒毛出血及顶端轻度坏死脱落,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其比值极显著增加(P<0.01);空肠充血并伴有绒毛顶端糜烂性坏死脱落,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极显著增加(P<0.01);回肠大量肠绒毛顶端凝固性坏死,并伴有出血与炎性浸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其比值极显著增加(P<0.01);盲肠水肿及充血;结肠淋巴细胞增多、直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增生,其中以回肠和直肠机械损伤最为严重,回肠评分增加722.36%,直肠评分增加976.00%;试验组各肠段上皮内淋巴细胞(intestinal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和杯状细胞(goblet cells,GCs)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同时还可极显著增加sIgA的分泌量(P<0.01),极显著增加促炎因子IL-1β、IL-2、TNF-α和IFN-γ的表达量(P<0.01),极显著降低抑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P<0.01),激活肠道炎症反应,从而破坏肠道黏膜免疫屏障,造成肠道损伤。
    • 余亲平; 黄静宇; 张翠萍; 刘静; 黄远彬; 俞婷; 张晓爱; 王蕾; 陈进胜; 陈文卿; 王志林; 陈庄; 容庭
    • 摘要: 【目的】探究大麦虫粉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肠道结构和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平均体重(BW)为(30.03±0.23)g的1日龄健康的黄羽肉鸡21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分别饲喂以下3种饲粮: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1%大麦虫粉及基础饲粮+3%大麦虫粉。各组饲粮营养水平相同,试验期为63 d。分别统计21、42和63日龄各处理各阶段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体重(BW)、料重比(F/G)和死淘率。试验鸡于63日龄屠宰,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用于测量肠段长度和肠道结构,取回肠中段内容物和盲肠内容物用于菌群组成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21日龄ADG及21日龄BW、ADFI、料重比和死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2~42日龄,1%和3%大麦虫粉组ADG和42日龄BW均显著增加(P0.05),且1%大麦虫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隐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上,对照组和1%大麦虫粉组回肠中优势菌群依次是乳杆菌属、罗氏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盲肠中优势菌属依次是拟杆菌属、Alistipes属和乳杆菌属;与对照组相比,1%大麦虫粉组回肠中乳杆菌属、拟杆菌属和Alistipes属比例上升,罗氏杆菌属下降;1%大麦虫粉组盲肠中拟杆菌属和Alistipes属比例上升,乳杆菌属和罗氏杆菌属下降。【结论】添加适量大麦虫粉能够改善黄羽肉鸡的生产性能和消化道发育,其具有调控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抑菌作用。
    • 闫志强; 翟少钦; 张邑帆; 陈春林
    • 摘要: 【目的】研究女黄扶正发酵物对脾虚大鼠肠道结构和免疫的影响。【方法】将80只SPF级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发酵菌组和女黄扶正发酵物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处理采用饮食失节加苦寒泻下法人工复制脾虚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发酵菌组和女黄扶正发酵物组分别饲喂添加发酵菌和女黄扶正发酵物的饲料,空白组和模型组饲喂实验鼠维持饲料。试验结束时,各组大鼠称量并测定血常规和免疫器官指数;观察大鼠肠道组织形态变化,测定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隐窝深度;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2、IL-10、TNF-α和IFN-γ以及肠组织sIgA水平。【结果】女黄扶正发酵物组大鼠血液白细胞数和免疫器官指数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血清IFN-γ、TNF-α和IL-10以及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女黄扶正发酵物可通过上调免疫器官指数、IL-2、IL-10、TNF-α、IFN-γ及肠黏膜sIgA水平,进而调节脾虚大鼠的免疫功能,并改善和修复脾虚大鼠受损肠黏膜,恢复肠道黏膜免疫。
    • 赵波; 姜明君; 朱伟民; 毛三利; 邱晓卫; 王萍
    • 摘要: 为研究大蒜素对蛋鸡生长性能和日粮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将720羽1日龄的健康白羽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180羽。每组日粮中分别添加0、30、60、90 mg/kg的大蒜素,试验周期为70 d。结果表明:饲喂1~70 d后,添加30、60、90 mg/kg大蒜素处理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9.50%、17.87%、11.31%(P<0.05),料重比分别比对照组低6.54%、10.00%、5.77%(P<0.05),其中,60 mg/kg大蒜素处理组效果最好;在63~70 d的消化代谢试验中,60、90 mg/kg大蒜素处理组粗脂肪、粗蛋白质、能量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高4.82%、4.78%,10.90%、10.87%,5.96%、5.99%(P<0.05),添加60 mg/kg大蒜素处理组的钙利用率比对照组提高10.98%(P<0.05),添加60 mg/kg大蒜素处理组的饲料表观消化率最优;70 d屠宰后,添加60 mg/kg大蒜素组的回肠绒毛、空肠绒毛、十二指肠绒毛分别高于对照组4.41%、16.22%、17.75%(P<0.05),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绒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60 mg/kg大蒜素有助于改善蛋鸡肠道组织形态,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蛋鸡的生长性能。
    • 余亲平; 张翠萍; 黄静宇; 刘静; 黄远彬; 俞婷; 张晓爱; 王蕾; 陈进胜; 陈文卿; 王志林; 陈庄; 容庭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羽肉鸡早期发育过程中肠道结构和功能发育的变化,以及在饲粮中添加大麦虫粉对其肠道结构和功能发育的影响。选取90只1日龄健康的黄羽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300 g/t 15%金霉素和40 g/t 50%维吉尼亚霉素的饲粮,大麦虫粉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大麦虫粉的饲粮。3组饲粮的营养水平相同,试验期7 d。结果表明:1)1~7日龄,随着日龄的增长,黄羽肉鸡小肠总长度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1~7日龄,黄羽肉鸡小肠总长度、绒毛高度和杯状细胞数量迅速增加,十二指肠claudin-1、AvBD8和回肠AvBD8的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十二指肠pIgR和回肠MUC2、pIgR、NK-lysin的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提高;饲粮添加3%大麦虫粉可以提高黄羽肉鸡十二指肠V/C值,促进回肠ZO-1的mRNA表达,表明大麦虫粉可以改善黄羽肉鸡营养和先天性肠道发育。
    • 郝晓娜; 辛清武; 李丽; 章琳俐; 朱志明; 缪中纬; 郑嫩珠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条件下添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蛋鸭肠道形态结构和十二指肠IgA的影响。试验选用400日龄健康金定蛋鸭24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NT组(温度22~26°C),HS组(温度33~37°C),NT组和HS0组饲喂基础日粮,HS300组和HS600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EGCG 300 mg/kg和600 mg/kg。试验共计4周。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热应激蛋鸭的肠道形态结构有所改善,其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结果较好;(2)HS0组十二指肠的黏膜Ig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5)。
    • 路畅; 郭玉龙; 郭艳博; 刘婷; 高鹏飞; 李步高; 郭晓红
    • 摘要: [目的]微生物作为影响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重要因素,在仔猪肠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马身猪与晋汾白猪仔猪在生长发育时期的空肠、回肠微生物组成变化,旨在揭示肠道菌群与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结构的关系。[方法]收集马身猪和晋汾白猪在3个发育时期(1日龄,28日龄和70日龄)仔猪空肠、回肠组织以及内容物(n=3),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与生信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HE染色测定肠道形态结构,相关性分析将微生物菌群与血清免疫指标和肠绒毛结构关联。[结果]仔猪初生期小肠绒毛最长,保育末期隐窝深度最高。晋汾白猪仔猪肠道微生物分布于28个门和518个属;马身猪仔猪肠道微生物分布于19个门和325个属。其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仔猪优势菌门,且乳酸杆菌丰度均较高。此外,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血清免疫指标(LPS、TNF⁃α、IL⁃6、DAO、D⁃LA)以及隐窝深度显著相关,而与绒毛长度显著不相关。[结论]地方品种马身猪仔猪肠道微生物组成更加保守,乳酸杆菌、Ferruginibacter等在猪抗逆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Quinella、Haliangium等在营养吸收代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地方品种与培育品种仔猪小肠微生物多样性比较以及微生物对宿主的影响研究奠定基础。
    • 张媛媛; 吕硕; 卢正义; 崔培; 孙金辉; 乔秀亭; 程镇燕
    • 摘要: 为研究丁酸钠对摄入高糖、高脂饲料的鲤Cyprinus carpio生长及健康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4.74±0.34)g的鲤为试验对象,设对照组、高糖组(7.5%糊精)、高脂组(10%脂肪)、对照+0.5%丁酸钠组、高糖+0.5%丁酸钠组、高脂+0.5%丁酸钠组(均为质量分数)6个处理组,养殖期为70 d,试验结束后测定鲤的生长性能、生化、抗氧化酶和肠道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鲤摄食高糖、高脂饲料后,生长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呈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主体间效应看,饲料中添加丁酸钠后显著影响了鲤生长,与未添加丁酸钠组相比,添加丁酸钠组鲤的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11.28%、25.48%和14.89%(P0.05);鲤摄食高糖饲料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添加丁酸钠后血清GLU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T-CHO含量显著升高(P<0.05);从主体间效应看,与未添加丁酸钠组相比,添加丁酸钠后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了24.45%和18.96%(P<0.05),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了13.53%(P<0.05);从主体间效应看,鲤摄食高糖、高脂饲料后,后肠绒毛长度显著增加(P<0.05),添加丁酸钠后,前、中、后肠绒毛长度较未添加丁酸钠组分别增加了19.51%、27.68%和26.59%(P<0.05)。研究表明,高糖、高脂饲料中添加丁酸钠可以提高鲤的生长性能,且对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结构均有积极的影响。
    • 何维敏; 况世昌; 李筱雯; 王纯; 崔卫涛; 王喜亮; 肖运才; 李自力; 周祖涛
    • 摘要: 选用23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健康仔猪12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0.075 g/kg金霉素+0.015 g/kg恩拉霉素+0.1 g/kg喹乙醇)、试验Ⅰ组(基础日粮+0.3%发酵中药制剂+0.15 g/kg枯草芽孢杆菌TL)、试验Ⅱ组(基础日粮+0.3%发酵中药制剂+0.3 g/kg枯草芽孢杆菌TL)4组,每组30头,试验周期30 d,评价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对断奶应激肠道结构、肠组织基因表达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Ⅰ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H/CD)值最高,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2.27%(P0.05)。试验Ⅰ组大肠杆菌数量降低,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乳酸杆菌数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1.22%、14.32%(P<0.05),比抗生素组提高33.70%(P<0.01)、26.09%(P<0.05)。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VH/CD值,促进盲肠内容物乳酸杆菌繁殖,降低盲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