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2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2012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2012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7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会议文集:2012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了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快速准确地做出检测,本实验应用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标准菌株CVCC38,利用厌氧肉肝汤培养A型产气荚膜梭菌,经革兰染色观察以及含铁牛奶培养基观察其生化特性.然后使用饱和度为60%的硫酸铵粗提其α毒素蛋白,进行透析纯化并应用SDS-PAGE方法鉴定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α毒素,鉴定之后将纯化的α毒素给小鼠腹腔注射来检测其活性.果表明,厌氧肉肝汤培养基变浑浊且产生大量气体,含铁牛奶培养基发生爆烈发酵现象,革兰染色镜检可见到一种呈阳性的粗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多单个存在,有荚膜,很少见到芽胞,可确定所培养细菌为产气荚膜梭菌;SDS-PAGE检测结果,α毒素分子量为43.6kDa,实验组小鼠出现梭菌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此外,根据Gene Bank上已发表的CVCC38 A型产气荚膜梭菌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α毒素基因进行克隆,菌落PCR成功扩增出1127bp α毒素基因片段。本实验中所提供的检测产气荚膜梭菌方法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等优点而且具有实践意义。产气荚膜梭菌主要致死性毒素的毒性,主要取决于毒素质粒的存在和缺失,由于α毒素是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死性毒力因子和保护性抗原。所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该毒素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并且将对该毒素引起的疾病的预防和诊治起到极大的作用。本实验中将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经硫酸铵盐析、透析脱盐后,能够较好地提纯α毒素,可以作为一种毒素蛋白的提纯、检测方法,并由此可确定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类型。该方法能对α毒素进行提纯并获得纯化的毒素,表明通过该方法既除去了大量的杂蛋白和其他物质,又保证了毒素蛋白的质量浓度,最终获得了较纯的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此次试验中对饱和度为60%硫酸铵沉淀的α毒素进行实验室快速提取与纯化,并将复性后的α毒素注射小鼠,小白鼠出现腹痛,腹泻并迅速死亡典型临床症状,说明复性的α毒素可直接用于下一步研究。可以进一步获得丧失生物毒性但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α毒素,从而为研制α毒素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研制提供理想材料。为进一步开展梭菌毒素的致病机理及制备类毒素疫苗奠定重要的实验基础。
  • 摘要:应激性免疫抑制是禽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为探索ACTH对鸡免疫的影响及建立应激性免疫抑制模型,21日龄体重均匀健康罗曼褐蛋公鸡(170±20g)被分4组,每组20只,腿部肌肉分别注射不同剂量(0、15、30、45IU/kgBW·d)的ACTH(上海强耀合成)7天后,通过组织学、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了评价.rn 结果显示,45IU/kgBW组的体重、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间质明显增生。血清皮质酮浓度和肾上腺指数呈ACTH剂量依赖性升高趋势,但仅45IU/kgBW组的血清皮质酮浓度和肾上腺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肾上腺皮质部细胞肥大和增生明显。各剂量组的血清IgG、IgA、IL-2、IFN-γ,呈现ACTH剂量依赖性的下降,且各剂量组间差异显著(p<0.05)。各剂量组的法氏囊、脾脏的IgG阳性反应物的面密度,法氏囊、脾脏、肠道和肝脏的禽p-防御素6阳性反应物的面密度,均表现出ACTH剂量依赖性的下降,且各剂量组间差异显著(p<0.05)。ACTH处理组的血糖值仅在注射ACTH后2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血糖值恢复正常且各剂量组间差异不显著。
  • 摘要:建立鸡Toll样受体2(ChTLR2)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同时进行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TLRs为Ⅰ型跨膜蛋白,包括胞外区、跨膜区及胞浆区三部分;其胞外区富含亮氨酸重复基序(LRR),胞浆区序列与IL-1受体相似,称为Toll/IL-1受体同源区(TIR)。TLR识别相应配体后,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介导免疫作用,这依赖于Toll样受体接头蛋白的参与。研究表明,TLRs不仅在天然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表达来介导抗病原体反应,并且也在适应性免疫系统的T淋巴细胞表达。TLR信号通路的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因此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必不可少,本研究成功建立了TLR2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初步应用的检测结果提示了TLR直接调节了抗球虫适应性免疫反应。本研究为TLR2及其它TLR相关信号通路中各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提供了重要作用。
  • 摘要:2012兽医病理学会议论文集为了揭示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本研究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皱胃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皱胃幽门腺区胃小凹深度最深(幽门腺区275.2+59.8μm,胃底腺区144.1+52.9μm,贲门腺区为143.9+41.4μm)、腺体最长(幽门腺区827.4±114.7μm,胃底腺区721.1+120.8μm,责门腺区624.4+137.lμm)、肌层最厚(幽门腺区96.1±17.8μm,胃底腺区44.1+8.9μm,贲门腺区25.4±9.1μm);三个腺区肌层厚度、腺体长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幽门腺区与胃底腺区、贲门腺区之间胃小凹差异极显著(P<0.01),胃底腺区与贲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皱胃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胃底腺区2.7+1.8,贲门腺区2.6±1.7,幽门腺区2.1±1.6)和浆细胞数量(贲门腺区5.7+2.5,胃底腺区5.1±1.3,幽门腺区4.5±2.1),三个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肥大细胞数量以胃底腺区最多(26.4+3.3),幽门腺区最少(20.7±5.0),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贲门腺区居中(23.3±4.4)且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的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电镜观察表明,胃小凹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幽门腺区固有层中有大量的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呈高柱状或锥体状,核位于基底部,在细胞顶端常聚集有较多的电子密度较高的颗粒。胃底腺区和贲门腺区有大量的壁细胞和主细胞。牦牛皱胃的组织结构和其他反刍动物基本相似,但各层有其明显特点。牦牛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使牦牛皱胃具有比其他反刍动物更强的黏膜免疫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酯化茯苓多糖(SP)对PCV2体外感染猪脾细胞诱发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及其免疫活性的影响.rn 方法:实验筛选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抗原和抗体均为阴性的断奶仔猪,无菌分离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加入1000×TCID50 PCV2病毒悬液孵育2h后,再加入终浓度分别为400μg/mL、200μg/mL、100μg/mL、50μg/mL、25μg/mL的硫酸酯化茯苓多糖.荧光法测定培养后12h和24h的脾细胞内ROS水平,并根据T-SOD和TAOC试剂盒操作说明测定培养后4h、12h和24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超氧化岐岐化酶(T-SOD)和总抗氧化力(TAOC)活性。同时MTT法测定猪脾T/B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活性;ELISA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2、IL-8、IL-IO和TNF-α等细胞因子含量。rn 结果:SP能下调PCV2诱导脾细胞产生的过量ROS,同时提高感染PCV2的猪脾细胞T-SOD和TAOC活性。SP能协同ConA/LPS促进PCV2感染的猪脾T/B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提高PCV2感染的猪脾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同时,SP能显著促进猪脾细胞分泌IL-2,浓度为50~200μg/mL的SP能显著降低PCV2感染的猪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水平,同时可刺激TNF-a的分泌。rn 结论:SP可以通过促进猪脾T/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以及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细胞免疫应答,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这与SP能降低PCV2感染猪脾细胞内ROS水平,升高T-SOD和TAOC的活性以提高细胞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并保护免疫细胞的作用有关。
  • 摘要:本项目以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细胞培养技术结合MTT检测方法,通过T、B淋巴细胞分别对ConA或LPS的增殖能力的检测,较系统的研究了生物静电场处理对雏鸡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日龄雏鸡高压静电照射后,其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在1-35d,高压正静电场处理雏鸡显著高于对照和高压负静电场处理雏鸡(P<0.05或P0.05)。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在4-35d高压正静电场处理雏鸡显著高于对照和高压负静电场照射雏鸡(P<0.05或P<0.01); 4-2ld高压负静电场处理雏鸡显著低于对照雏鸡(P<0.05或P0.05)。1日龄雏鸡高压静电照射后,其法氏囊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于照射后l-35d高压正静电场处理雏鸡显著高于对照和高压负静电场照射雏鸡(P0.05)。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在4~35d高压正静电场处理雏鸡显著高于对照和高压负静电场处理雏鸡(P<0.05或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静电处理雏鸡,在一定时间内可提高处理雏鸡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应答能力,从而提高处理动物免疫功能。
  • 摘要: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病原菌,可引起人和动物患脑膜炎、脑炎、败血症、心内膜炎、流产、死胎及脓肿等,大约有30%的致死率。因此研制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非常必要。溶血素O(Listeriolysin O,LLO)是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最主要的毒力因子,由hly基因编码。本研究的目的是对LLO进行定点突变,以期提高其免疫原性,制备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提高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检测灵敏度。本研究通过常规PCR方法扩增hly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MD18-T-hly,将扩增的hly基因的第52位的亮氨酸定点突变为苯丙氨酸,然后在将突变前后的扩增基因定向克隆到pET-28b载体中,分别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载体pET-28b-hly和pET-28b-L52P。利用IPTG对重组子进行诱导,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因此在变性条件下利用Ni-NTA亲和层析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将纯化后蛋白制成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ELISA检测,LLO蛋白抗体效价为3×105,突变LLO蛋白抗体效价为6×105,并且测得突变LLO蛋白比LLO蛋白免疫反应性OD值增强0.44,P<0.05,这说明突变LLO的免疫原性明显增强。应用杂交瘤技术,将纯化后的突变LLO蛋白制各单克隆抗体,并确定了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最佳反应条件,以建立的该方法对融合后杂交瘤细胞进行检测筛选,共获得阳性杂交瘤细胞株II株。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3次亚克隆后,最终获得单抗2株,分别命名为286和SD3,腹水ELISA效价以286较高,可达1:320000,平均腹水中抗体效价要比细胞上清中高大约533倍,此单克隆抗体的获得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溶血素O的研究以及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检测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感染新城疫病毒(NDV)后,其TOLL样受体7(chTLR7)基因表达动态变化,为研究chTLR7在抗病毒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生物学意义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rn 材料方法:将培养至单层的CEF分为两组,即对照组(C组)和NDV感染组(I组).其中,I组CEF用IOOTCID50NDV进行感染。采用Trizol法分别提取感染NDV后的12h、24h、36h和48hCEF总RNA,及其相应的对照组CEF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采用SPSS16.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rn 结果:PCR结果显示,在大小为229bp处获得与预计大小相一致、条带单一的chTLR7片段。chTLR7与chβ-actin扩增产物单一,熔解曲线与标准品熔解曲线相符,熔解曲线只有一个峰值,均为特异性扩增。采用2-△△ACt法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CEF感染NDV后12h,其chTLR7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l),24h时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以后逐渐升高,于36h和48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本试验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感染NDV后的CEF chTLR7 mRNA动态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chTLR7 mRNA表达量在感染后的各个时间点均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但却呈现波动变化,24h检测到的chTLR7mRNA表达量较12h表达量降低,36h又逐渐上升,这可能与病毒的复制、chTLR7表达的负调控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的试验证实。本研究提示chTLR7可能参与了NDV感染早期的抗原识别和天然免疫反应。
  • 摘要:目的:为了解贵阳市猪场的寄生虫感染情况,并进行防治.材料rn 方法:采集7个临床健康的规模化养猪场新鲜血液、粪便和皮屑各350份,分别应用血推片法、饱盐水漂浮法及沉淀法,检测附红体、消化道和体表寄生虫.rn 结果:检测结果显示附红体病的感染率达59.14%(207/350);消化道寄生虫主要为蛔虫,感染率为27.71%(97/350);体表寄生虫主要为猪疥螨,感染率为23.71%(83/350).感染猪经贝尼尔、驱虫净和伊维菌素治疗后,复查显示消化道和体表寄生虫治愈率均分别达100%(97/97)和100%(83/83),效果良好;而附红体治愈率也可达73.42%(152/207),效果较好,上述药物可以用于临床健康规模化养猪场猪群的寄生虫病防治.rn 结论:寄生虫病是由于机体感染寄生虫而导致的疾病,多表现为慢性、消耗性,不仅消耗机体营养,使饲料报酬率降低,生长发育迟缓,还因机械性损伤、分泌毒素等使生猪长期处于病理状态,从而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猪源寄生虫种类繁多,各个养殖场的寄生虫感染特点不一,及抗寄生虫药物的适用范围不同,单纯依靠几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定期驱虫,是不科学的。猪群感染寄生虫病如附红体病、蛔虫病、疥螨等,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饲料报酬率低、发育迟缓、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甚至人身健康。同时对感染寄生虫的猪群进行抗寄生虫药物驱虫治疗,还可能引发药物滥用带来的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问题。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用”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防控寄生虫病。明确猪群寄生虫的感染种类及适用驱虫药物,则成为猪群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 摘要:目的:为区分PRRSV隐性感染和灭活苗免疫猪群产生的抗体,为猪场PRRSV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rn 材料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与HindⅢ对重组质粒pMD18-T-Nsp10/JL双酶切,将目的基因Nsp10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Nsp10/JL,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rn 结果: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有分子量约为43.4kDa的融合蛋白获得表达,与预期结果相符;Western-Blotting证实该表达蛋白具免疫学活性。表达产物多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将表达蛋白尿素溶解后用含多聚组氨酸标签的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结果显示纯化效果较好,取梯度透析复性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ELISA方法,结果显示其最佳反应条件是:重组蛋白包被浓度为7.37μg/mL,血清稀释度为1:40,封闭液和血清稀释液以5%脱脂乳为佳,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1000,阴阳性血清临界值为0.32。rn 结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母猪流产、早产、产弱死胎仔等繁殖障碍,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和育肥猪呼吸道症状。PRRS广泛存在并流行于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近几年,PRRS在我国不同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经济损失严重。其病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含有8个开放阅读框(ORFs)框。其中,Nspl0蛋白是由ORFlb所编码,ElidaM. Bautista等鉴定了Nspl0的生化特性,证实其具有NTP酶和解旋双链RNA的活性。本研究通过序列分析表明,Nspl0蛋白具有较好的保守性和良好的免疫原性,因此可以作为诊断抗原来检测PRRSV。
  • 摘要: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蓝舌病病毒引起,由库蠓等昆虫传播的反刍动物非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绵羊、山羊,牛为隐性感染.由于发病绵羊持续高热、消瘦、口鼻和胃粘膜出现溃疡损伤、口腔粘膜及舌头发蓝,因此命名为蓝舌病.蓝舌病VP7蛋白位于病毒颗粒内衣壳的最外侧,约占病毒成分的36%,是主要的血清群特异性抗原,因此获得针对VP7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就为蓝舌病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实验筛选出两株针对VP7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其中一株单克隆抗体与蓝舌病24个血清型都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群特异性,为建立特异的蓝舌病免疫学ELISA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VP7蛋白相应的抗原表位的定位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为了解PRRSV免疫后猪群发病的基本状况及疾病状态下免疫发病猪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探究PRRSV免疫后依然发病的原因,为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防控该病提供参考和依据.rn 方法:本研究以豫西地区PRRS自然发病猪群为对象,通过对免疫后发病猪群免疫状态和发病状况的调查,并详细记录各病例的免疫实施情况及实施后的免疫状态和发病情况等背景资料.收集疑似PRRS发病病料和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发病猪群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并将免疫后发病猪群的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观察.rn 结果与结论:调查结果显示,豫西地区存在PRRSV感染现象,且在全年任何季节均可发病,秋冬季节的发病率相对高于春夏季节:PRRSV可感染危害任何生长阶段的猪群,除了1~30日龄仔猪及母猪的高发病率外,31~60日龄猪的发病率也占较高比例:在不同规模养殖场PRRS的感染率和阳性检出率中,存栏量在100~500头的养殖场所占比例最高。对PRRS猪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观察发现,大部分病猪肺脏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病变;肺脏各管腔和肺泡内含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和浆性渗出液,肺泡壁肿胀增厚,肺泡间隔增宽,个别病猪肺脏表现肺萎陷;淋巴结的皮质和髓质内含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脾脏白细胞浸润,红髓和白髓内充盈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变性甚至坏死、消失;肝脏毛细血管出现出血现象,肝小叶出现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增生等典型特征。本研究为实验室进行PRRS的病理学诊断提供了参考,也为临床防控PRRS及制定豫西地区PRRS的最佳防控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主要由库蠓传播的反刍动物烈性非接触性传染病.BT血清型众多,目前已发现24个血清型,最近又相继分离到BTV25和26型.BTV基因组由10个线性双链RNA片段组成,共编码11种蛋白,七种结构蛋白(VP1-VP7)和四种非结构蛋白(NS1、NS2、NS3/NS3a和NS4).其中VP2蛋白是由L2基因编码的,是BTV外壳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是BTV的主要型特异性抗原.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的BTV8 VP2蛋白为免疫原,以真核表达的VP2蛋白为包被抗原制备VP2蛋白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并利用肽扫描技术对其抗原表位进行鉴定,为BTV8型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VP2蛋白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BTV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性保护差,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建立快速的血清型检测方法。本研究以原核表达的BTV8 VP2蛋白制备了2株BTV8型特异性Mab,为BTV8型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利用肽扫描技术对其表位进行了鉴定,为VP2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本研究旨在检测内源性绵羊肺腺瘤反转录病毒(enJSRV)与干扰素-τ(IFN-τ)在妊娠早期蒙古绵羊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水平及相关关系.运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电化学发光法对enJSRV和IFN-τ在妊娠早期蒙古绵羊子宫内膜组织相对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nJSRV和IFN-τmRNA在妊娠早期绵羊子宫内膜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SAS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子宫内膜组织中enJSRV mRNA在妊娠12~14 d(交配日为0d)的表达较高,2~10、16~30 d的表达均低于前者.IFN-τmRNA仅在妊娠的12~25d表达,14d达其峰值,30d就不能检出,且差异都极显著(P<0.01).以上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组织中enJSRV mRNA的表达与IFN-τ的分泌变化相关,提示enJSRV在胎盘的形态发生及生殖生物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为了获得特异性的抗绵羊肺腺瘤病毒内蒙毒株囊膜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利用DNAStar-Protean软件分析绵羊肺腺瘤病毒内蒙毒株囊膜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囊膜蛋白线性B淋巴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在线分析囊膜基因原核表达稀有密码子,根据分析结果选取囊膜蛋白的两段基因分别表达,命名为env-1和env-2.为了获得特异性的抗绵羊肺腺瘤病毒内蒙毒株囊膜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利用DNAStar-Protean软件分析绵羊肺腺瘤病毒内蒙毒株囊膜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囊膜蛋白线性B淋巴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在线分析囊膜基因原核表达稀有密码子,根据分析结果选取囊膜蛋白的两段基因分别表达,命名为env-1和env-2。以本实验室构建好的pCDNA3.1-exjSRV-env质粒为模板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利用5min快速T-A克隆技术将PCR扩增片段克隆入pEASY-E2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pEASY-E2-env-l和pEASY-E2-env-2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将质粒转化入Ttransl克隆菌中,经酶切、PCR及DNA测序鉴定后,利用pEASY-E2载体上的的NdeⅠ和XohⅠ两个酶切位点将env-l和env-2片段从载体中切下来,并与同样经过Nde I和Xoh I酶切过的pET30a载体连接,构建pET30a-env-1、p ET30a-env-2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PCR及DNA测序鉴定后,将pEASY-E2-env-1、pEASY-E2-env-2、pET30a-env-1、pET30a-env-2阳性质粒转化入TransB(DE3)表达菌中。在OD值为0.5时加入IPTG,在IPTG终浓度为0.5mM、ImM、2mM和4mM,于30℃分别诱导表达4h、6h和8h。表达产物经超声破碎,用SDS-PAGE分析鉴定。结果表明,pET3a-env-l转化的重组表达菌随着IPTG浓度的增加表达量增加,表达产物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表达的目标蛋白表观分子量约为18KD,与预计蛋白分子量相符。pEASY-E2-env-1、pEASY-E2-env-2、pET30a-env-2重组表达菌的没有目标蛋白的表达。本研究为下一步利用重组蛋白研制绵羊肺腺瘤病毒内蒙毒株的多克隆抗体及诊断方法奠定基础。
  •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一种具有多种血清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多种病症.目前,该病的广泛发生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危害与经济损失.2011年从辽宁省对以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为主要特征的病猪,应用细菌学和PCR检测方法确诊了副猪嗜血杆菌病13例,对确诊的病例应用病理剖检和组织切片技术观察眼观和组织学病理变化,总结提炼该病的病理变化特征,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理学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细菌学和PCR检测结果:在TSA和TSB培养基上可见圆形、灰白色半透明菌落;革兰氏染色大部分可见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无芽孢,个别呈两极浓染的球杆状;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线周围呈现出明显的“卫星现象”;疑似菌株生化培养结果符合HPS生化特性。PCR扩增后在1%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可观察到大小片段在822bp的DNA片段。以DL-2000DNA Marker为标准,可见待测样品与预期大小相符合。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主要病理形态学变化特征表现为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纤维素性浆膜炎以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为主;淋巴结和脾脏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出血性炎症;肺、心、肝、脑各器官表现为以纤维素和单核细胞渗出为主要特征的间质性炎症,肾脏呈现间质性出血性炎症变化。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副猪嗜血杆菌致病特征和建立病理学诊断方法奠定了一定基础。
  • 摘要:TSE(传染性海绵脑病)或者prion疾病,是一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神经疾病.许多哺乳动物可感染这种疾病.当感染时,在TSE致病因子先在淋巴组织中蓄积再传播到神经和大脑.许多研究将重点放在发现在TSE致病因子从感染部位运行到大脑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细胞,目前已经确定有几种重要的细胞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确定的影响疾病不同传播阶段的关键细胞可能成为治疗的突破口.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MNPs可能在TSE疾病的转运,TSE致病因子在淋巴组织中清除;在大脑神经病理中作为调节者和保护者等多方面发挥作用。以上提到的多项研究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研究MNPs对TSE发病机理的影响。TSE感染的途径,TSE致病毒株和宿主的种类可能都会影响MNPs在疾病中作用。不断研究新方法和新模型的对解决TSE病理过程的谜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 摘要:戊型肝炎是一种动物传染病,除了宿主动物猪和鸡外,HEV从越来越多的动物如鹿、猫鼬、兔子和老鼠等中被分离鉴定出来。此外,在日本等国家相继发生了通过食物而感染戊型肝炎的病例。因此,掌握戊型肝炎在动物中的流行情况在公共卫生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研究室夏抗抗2007年曾对同一肉鸡公司屠宰鸡肝脏和肠道HEV抗原进行过检测,结果在115例肝脏样品中HEV抗原阳性率为91.30%,93例肠道样品中HEV抗原阳性率为73.12%。时隔5年后本观察结果表明肝脏和肠道HEV抗原阳性率有所降低。但屠宰鸡肝脏HEV抗原的阳性率仍在80%以上,而且从肝脏的病理变化情况来看,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中炎性细胞浸润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以及各段肠道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均比5年前采的样品严重。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表明,HEV抗原在肝脏和肠道中都有检出,尤其在肝脏中表现出较高的阳性检出率。综上所述,HEV在北京地区屠宰肉鸡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屠宰鸡对于戊型肝炎在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屠宰鸡肉制品的监管,加强食品卫生检验,保证动物性产品的卫生安全,从而控制此类疾病的流行、蔓延,保障人类的健康。
  • 摘要:朱宣人教授是中国现代兽医病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兽医病理学界的第一位博士和教授.他十分关心国家兽医病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亲自主持、参与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规划,及时提出和指导研究方向.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朱宣人教授的生平事迹,在兽医学领域的求学、工作、研究、教育等方面的经历,并肯定了朱教授在兽医实践和教育方面上的成绩。
  • 摘要:朱宣人教授是中国现代兽医病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兽医病理学界的第一位博士和教授.他十分关心国家兽医病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亲自主持、参与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规划,及时提出和指导研究方向.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朱宣人教授的生平事迹,在兽医学领域的求学、工作、研究、教育等方面的经历,并肯定了朱教授在兽医实践和教育方面上的成绩。
  • 摘要:当前流行鸭病的流行广、传播快、发病急、发病率高、药物治疗无效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病毒性脑炎、广泛性淋巴细胞浸润增生及淋巴组织坏死等组织病变特征,均表明该病是病毒性疾病。rn 病理组织学变化说明消化系统及免疫器官是该病毒主要侵害的靶器官,有病毒性脑炎病变表明该病毒也侵害中枢神经,但病毒性脑炎的检出率较低。免疫器官的病变会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致使病鸭群对某些常见鸭病的免疫水平下降,病鸭群容易继发其它鸭病,造成二次产蛋下降。以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状可能主要与病毒性脑炎及营养代谢障碍有关。
  • 摘要:目的:rn 研究发现克隆动物死亡与各种组织器官异常发育有关.Li等报道死亡克隆牛心、肝、肺和肾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本研究对死亡克隆绵羊的各种组织器官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分析,初步表明了死亡克隆绵羊的各种组织器官发育异常情况,为后续研究导致克隆绵羊发育异常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参考。rn 材料方法:rn 收集死亡克隆羔羊(11-1和11-2)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肺脏和胎盘组织,放入10%的福尔马林中固定24小时,在梯度浓度的无水乙醇中脱水,在二甲苯中脱水。石蜡中包埋并切片,再进行脱蜡,复水和常规HE染色过程。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的病理学特征。rn 结果:rn 对11-1和11-2两只死亡克隆羔羊和对照羔羊心脏、肝脏、肾脏、肺脏和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11-1和11-2绵羊除心脏外、肺脏、肝脏、肾脏和脾脏存在不同程度的病交。11-1和11-2表现典型的肺不张、肺泡壁增厚、肺泡破裂、毛细血管高度扩张;肝细胞有脂肪变性;肾脏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脾脏淋巴窦内有明显亢血、淋巴坏死。rn 结论:rn 目前,体细胞克隆效率较低,大多数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效率大约为1-10%。另外,克隆动物常常表现出严重的生理缺陷。在绵羊和牛等家畜动物的研究中发现,大约有一半的移植后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发育停滞。即使出生的克隆动物也有一些异常表型,如克隆胎儿过度发育,呼吸系统异常,肾脏发育异常和肝脏发育异常。本研究对两只死亡克隆羔羊和对照羔羊各种组织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初步确认死亡克隆绵羊各组织器官发育或病变特征,为后续从分子水平研究克隆绵羊发育异常的机制提供数据参考。
  • 摘要:目前用于预防PRRS主要是灭活苗和弱毒苗,灭活苗的效果不稳定,经常导致免疫失败;弱毒苗存在毒力返强的危险,而且有可能传播疫苗毒.相关研究数据显示,PRRSV ORF6(M蛋白)也与病毒中和作用有关,而且M蛋白在细胞免疫中居主要地位,为进一步研究M蛋白的功能以及重组杆状病毒Bacmid—ORF6的免疫效果奠定基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在我国自1996年发现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流行。如何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经济、安全、实用、标准规范性的PRRS检测方法,是整个兽医界所面临的一个课题。本实验研究对TA-12分离株的ORF6全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克隆,用杆状病毒做载体,构建了ORF6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此载体可高效表达外源基因。这个表达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获得大量抗原性、免疫原性较好的,与天然蛋白功能相似的可溶性重组蛋白。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后,可以对外源蛋白进行许多真核细胞的转录后加工作用,包括糖基化、磷酸化、酰基化、正确的信号肽切割、蛋白水解以及适当的折叠作用,而且还可将重组蛋白聚集定位于天然蛋白的同一细胞器上,还能进行适当的寡聚化装配,因此是表达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的理想载体。本研究对于PRRS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研究及诊断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2003年Gould等人提出“特洛伊木马假说”,指出反转录病毒可截取exosomes的分泌途径,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本研究以ALV-J为模式病毒,感染正常DF-1细胞,通过电镜观察发现提取的exosomes与相关报道关于其它细胞分泌的exosomes特征分析的结果相一致,且观察并未发现病毒粒子。定量分析显示病毒可以促进exosomes及其他蛋白的分泌。免疫印迹方法,可以检测到ALV-J感染细胞释放的exosomes中含有ALV-J的囊膜蛋白成分。在免疫抑制实验中ALV-J感染DF-1细胞分泌的exosomes对脾脏淋巴细胞CD4/CD8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exosomes本身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对ALV-J抗原的提呈具有协同作用,可使T淋巴细胞对其作出更加快速的免疫反应。通过本研究证明ALV-J感染细胞产生的exosomes含有与ALV-J相同的造成免疫抑制成分,病毒感染细胞释放的胞外体可以充当传递病毒基因编码的免疫抑制性蛋白的载体,并诱导产生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
  • 摘要:不同妊娠时期攻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母猪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子宫、输卵管、肺脏及淋巴结。妊娠前期和中期子宫的病变轻微,病变主要表现在子宫黏膜水肿,黏膜固有层及腺体周围轻微的炎性细胞浸润,其中有许多嗜酸性粒细胞;而输卵管基本没有什么病理变化。妊娠后期子宫的病变比较严重,子宫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黏膜固有层充血、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腺体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黏膜下层水肿。黏膜内动脉呈明显的炎症表现,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血管周围袖套现象明显。输卵管浆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不同程度的水肿。血管周围有程度不同的“袖套现象”,黏膜下层轻微炎症反应。rn 不同妊娠时期母猪玫毒后的病变特点主要体现在子宫及输卵管病变程度的不同,妊娠后期病变较前、中期严重。其他的组织器官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差异。攻毒后一周就有比较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随着攻毒时间的延长,病变逐步加重,至攻毒后第4周,有轻微缓解的趋势。攻毒1周后,在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现大量灶状或弥漫性分布的嗜酸性粒细胞,这些粒细胞的浸润、活化可能具有抗病毒、抑制组织损伤及减轻临床症状的作用,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肺脏主要表现为肺泡壁巨噬细胞、纤维细胞增生以及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周围淋巴小结样增生,血管中有透明血栓形成,具有典型间质性肺炎的显著特征。其他器官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包括扁移g体隐窝内有大量的坏死脱落的嗜中性粒细胞,并伴有淋巴细胞的严重缺失;脾的病变为脾小体淋巴细胞坏死,红髓充血、出血;淋巴结水肿、出血,淋巴细胞明显坏死,伴有巨噬细胞浸澜:脑组织出现明显的微血栓、小胶质细胞结节及血管套等病变;肝脏、肾脏、心脏和消化系统病变特征相似,主要因微循环障碍导致器官严重的颗粒变性和出血,淋巴细胞浸润。PRRSV感染后引起的血管病变可见于任何器官中的血管,不同组织器官中的病变程度不同,主要表现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袖套,静脉内血栓形成等。本实验以HP-PRRSV感染不同妊娠时期的母猪,在子宫、输卵管、脑、肺等组织也观察到类似病变。妊娠后期子宫病变尤其严重,这可能与妊娠后期母猪更易发生早产、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有关。
  • 摘要:本文对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和曲霉菌自然感染蛋鸡的诊断及其致病性的观察。AIV-J与曲霉菌自然混合感染蛋鸡的致病性与其单纯感染的致病性相比又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ALV-J单独感染蛋鸡引起蛋鸡的髓细胞白血病时在骨髓、肝脏、脾脏、卵巢基质、肾脏间质、肺脏间质、心肌间质、骨骼肌间质和胰腺背膜下都有数量不等,呈灶性或弥漫性分布的髓细胞样瘤细胞。但是现在曲霉菌的影响下,瘤细胞主要分布在骨髓、肝脏、脾脏和肠系膜。在肺脏、肾脏,肌肉间质等没发现髓细胞样瘤细胞存在。其次,本次曲霉菌感染为内脏型,未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和病变。再就是明显的动脉壁的病变。该鸡群为ALV-J与曲霉菌混合感染,其致病性呈现出新的特点。李国勤、曹光荣提出禽曲霉菌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宿主自身的抵抗力显著降低和大量接触或吸入致病性曲霉菌。ALV-J同时作为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鸡群后为曲霉菌病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两种病原的混合感染给养禽业带来严重危害。本研究为ALV-J和曲霉菌混合感染的诊断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 摘要:目的:用PCR扩增及产物测序的方法对棘球蚴感染羊进行病原学鉴定,并用病理学方法对患病羊的肝脏和肺脏病灶进行病理学分析,以确定病原体的性质及导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rn 方法:从疑似棘球蚴病病羊的肝脏以及肺脏分离包囊,抽取囊液,离心取沉淀,分离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NADH脱氢酶亚基1(ND1)基因并测序.通过NCBI中BLAST分析,结果显示所获ND1序列与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ND1序列相似性达99.9%,判定该病例由G1型细粒棘球蚴引起.取包囊及其周围肝脏、肺脏组织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对组织病变进行观察分析.rn 结果:结果显示,患细粒棘球蚴病的绵羊包囊结构具有典型的寄生虫肉芽肿特征。细粒棘球蚴包囊的形成对肝脏和肺脏造成的损伤是多方面的,除有压迫性组织萎缩,结缔组织及胆管大量增生造成的肝硬变外,尚见肝脏急性变性、过敏性炎症反应等。肺脏除造成压迫性萎陷外,还有间质增生炎症、囊液外渗引起过敏反应等。rn 结论:本研究从基因水平进一步确定了该绵羊棘球蚴病的病原型别,应用细粒棘球蚴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地区流行的细粒棘球绦虫虫株为G1型,为棘球绦虫(蚴)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测等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了便利。理组织学研究对认识该病的发病机制、确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也有助于阐明包虫纤维囊壁的形成及对虫体宿主的致病作用,并能指导本病的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在体内,PRRSV的主要靶细胞是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PAM)。因此,研究PRRSV感染对猪肺泡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有助于阐释PRRSV的致病机理。rn 方法:本实验用包含43803个转录本的Agilent猪基因芯片技术首先筛选出PRRSV感染PAMs的差异表达基因,然后选取免疫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用荧光定量PCR及激光共聚焦方法进行初步验证。rn 结果:1、基因芯片结果PRRSV感染PAMs后12小时,2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186个,其中上调表达99个,下调表达87个;24小时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2749个,其中上调表达1955个,下调表达794个。主要涉及免疫、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基因。rn 2、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TLR4、TLR6、MyD88、NOD2等信号转导相关基因,MHC、TNF-α、IL-2、IL-6、IL-8、IL-10和SLA-1等免疫相关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相一致。rn 3、激光共聚焦验证结果用激光共聚焦方法对PRRSV感染PAMs过程中病毒和NF-κB进行定位检测,结果表明,PRRSV感染后6h PAMs中就能检测到病毒,然后逐渐增多,24h病毒量最多,且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胞浆;PRRSV感染后6h的PAMs中就能看到明显的P65信号,并随着感染时间延长,P65信号逐渐增强,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效应;同样发生核易位的P65蛋白也随PRRSV感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说明P65蛋白在细胞内逐渐增加的同时也伴随核移位的增多。证实了PRRSV可以上调P65蛋白在PAMs中表达,并促进其发生核易位。成功构建了MyD88基因沉默的PAMs,并发现,在MyD88基因沉默的PAMs中,PRRSV感染后6h未见到P65蛋白的阳性信号,12h和24h只有极少细胞内有微弱的P65信号,到感染后36h才能见到明显的P65蛋白信号,但发生核移位的极少。初步证实了PRRSV对PAMs中NF-κB的影响受MyD88的调控。
  • 摘要:黄曲霉素对动物有强致癌作用,同时影响动物的免疫功能.硒作为动物的必须微量元素,在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还未见日粮中添加梯度剂量亚硒酸钠对黄曲霉素B1中毒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2、IFN-γ含量的影响的研究.本实验通过添加梯度剂量的亚硒酸钠,研究其对AFB1中毒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2、IFN-γ含量的影响,以探讨日粮亚硒酸钠对AFB1所致免疫毒性的拮抗作用,为家禽生产中防控黄曲霉毒素中毒提供理论依据.rn 添加不同剂量亚硒酸钠对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血清IL-2、IFN-γ含量产生不同影响可能是由于:(l)适量亚硒酸钠可清除活性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降低机体氧化损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高剂量亚硒酸钠由于氧化胁迫作用加重AFBi引起的细胞氧化损伤,减少T淋巴细胞分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降低机体免疫功能.
  • 摘要:目前,关于氟对畜禽肠道免疫功能的研究未见系统报道.而盲肠扁桃体作为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黏膜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有鉴于此,本试验选用1日龄艾维茵(AA)肉鸡健雏,饲以梯度剂量的高氟日粮,通过对盲肠扁桃体抗氧化功能的检测,以此衡量盲肠扁桃体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氟的免疫毒性提供数据参考及动物模型.氧自由基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在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协调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体内许多生理生化反应和免疫反应。一旦这种协调与动态平衡产生紊乱与失调,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新陈代谢失常和免疫功能降低,形成氧自由基连锁反应,损害生物膜及其功能。在本研究中,脂质过氧化的代表产物-MDA的含量上升,有文献报道,NaF可以增加雄性小鼠肝脏和雏鸡脾脏MDA的含量。MDA高于正常水平表明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氧化应激主要通过酶系统SOD、GSH-Px、CAT和非酶系统GSH等来消除,本研究中,高氟导致SOD、GSH-Px、CAT的活力降低,组织抑制羟自由基能力下降,GSH含量降低,表明氟中毒引起机体自由基的积累和活性酶的消耗,进一步导致细胞膜的损伤。有报道称单独饲喂NaF和联合饲喂NaF与乙醇均可导致兔肠道SOD、CAT、GSH-Px活力下降;也可导致兔肝脏GSH-Px、CAT的活力降低,引起氧化虑激。综上所述,饲料中氟在800-1200mg/kg时,能够抑制抗氧化酶活力、提高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自由基的产生,由此引起氧化损伤,导致雏鸡盲肠扁桃体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功能损伤。
  • 摘要:作为高氟对雏鸡盲肠扁桃体研究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盲肠扁桃体T淋巴细胞亚群和IL-2含量的检测,以此衡量机体细胞免疫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氟的免疫毒性提供数据参考及动物模型.rn 在盲肠扁桃体中,有35%的淋巴细胞属于T细胞,均匀的分布于盲肠扁桃体的黏膜层,参与抗体的产生和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与哺乳动物类似,禽类的T细胞可以根据表面蛋白分成几个亚群。CD3+分子是成熟T细胞的表面标记。表达CD4+CD8+双阳性分子的幼稚T细胞在胸腺内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进一步分化成CD4+和CD8+单阳性T细胞并至外周循环系统和二级免疫器官发挥功能。在本研究中,高氟Ⅱ和Ⅲ组盲肠扁桃T-cell中CD3+、CD3+CD8+和CD3+CD4+的比列下降,表明高氟影响了成熟T淋巴细胞的分类和生物功能,这与本实验室之前报道的高氟降低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相符合。CD4+/CD8+的比例可以用以观察在疾病、营养压力、自身免疫性疾病问题状态下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在本研究中,CD4+/CD8+比率没有明显的改变,表明相应比例的T细胞亚群在所有的群体中维持正常水平。这很可能是因为CD4+/CD8+比率的变化是由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同一个时间点同时变化引起的,因此每一个亚群的微小变化可能不会引起其比率的巨大变化。IL-2作为一种胸腺刺激因子,是由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刺激、增强细胞毒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生物学活性等作用,是机体细胞免疫应答中具有重大作用的细胞因子,本研究中,高氟Ⅱ和Ⅲ组盲肠扁桃中IL-2含量下降,这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一致,表明高氟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值和IL-2的分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影响。
  • 摘要:硒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足量的硒添加为机体维持正常免疫功能所必需,且适量补硒可增强动物免疫功能并提高抗病能力.但过高剂量的硒又会导致免疫功能受损.高剂量亚硒酸钠添加是否导致雏鸡免疫功能损伤,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率变化,探讨高硒对雏鸡免疫器官损伤的机理。研究表明,水平超过5mg/kg,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细胞不能顺利进入S期,发生G0G1期阻滞,细胞分裂增殖能力下降。本试验中高硒抑制免疫器官细胞增殖的机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高硒降低细胞摄取碱基能力。②高硒抑制DNA和RNA合成。③高剂量亚硒酸盐可通过降低鸟氨酸脱羧酶活性抑制精胺生成,由此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或S期。高硒导致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率增多的机理与活性氧自由基产生,前凋亡蛋白释放和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 摘要:目前,关于钒对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未见系统报道.盲肠扁桃体作为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黏膜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本实验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钒,通过对雏鸡盲肠扁桃体IgA+细胞数量的测定以及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测定,衡量机体黏膜免疫功能的变化.同时,为钒对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提供新的实验室依据以探讨其影响机理.IgA是肠道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因子,而IgA分泌细胞数量的变化已成为评价小肠局部黏膜免疫力的标准之一。有研究报道表明,在盲肠扁桃体中45%~55%的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T淋巴细胞不断的从黏膜固有层底部向上皮下区域迁移,从而使盲肠扁桃体具有成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法氏囊是禽类独有的免疫器官并担负着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与分化的重要作用,与体液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而来自于法氏囊的B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可以到达盲肠扁桃体固有层后会迅速迁移至黏膜上皮下区域,以发挥其免疫功能。有文献报道,日粮钒水平超过30mg/kg可引起雏鸡法氏囊结构的损伤,其可能导致B淋巴细胞转移到盲肠扁桃体中B淋巴细胞的减少,而且Ⅳ组和Ⅴ组在整个试验期间IgA+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高剂量钒可引起IgA+浆细胞的数量减少,将削弱肠道免疫学屏障和机械屏障功能,从而削弱了肠道体液免疫功能。另一方面,盲肠扁桃体内细胞因子(IL-2,IL-6,IL-10,IFN-γ和TNF-α)分泌的减少,也可影响B淋巴细胞的分化与活性,阻碍浆细胞分化为IgA+浆细胞,分泌SIgA,而SIgA可在肠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肠黏膜结构和功能受损,最终影响肠黏膜体液免疫功能。
  • 摘要:近年来研究表明,包括啮齿类、牛、鹿、马、狗、猫等多种动物中均检测出了戊型肝炎IgG抗体,说明这些动物可能都是戊型肝炎的传染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猪戊型肝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凸现出猪戊型肝炎的公共卫生意义.为了解猪戊型肝炎病毒在石河子市猪场中的感染与流行情况,随机收集石河子市屠宰场猪100份肝脏样品,进行免疫组化及HE染,以加强对石河子地区猪戊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提高人们对猪戊型肝炎的警惕性,不仅对猪养殖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更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rn 本实验结果表明石河子市猪场猪的肝脏内检测出有戊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并且可使肝脏发生病变。此结果与马勋报道的新疆某猪场猪粪便HEV刚性率达18.57%,共同说明新疆存在猪源HEV的感染。经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猪不仅内脏中存在大量的病毒,粪便中也有病毒的存在。非特异性染色给免疫组化的正常诊断带来了困难,过高的抗体浓度是造成非特异性染色的主要原因,本实验经过多次重复免疫组化染色,确定一抗最佳滴度为1:200,在此滴度下结果最明显,在阳性结果中明显发现肝脏细胞浆或细胞核中有棕黄色颗粒或块状物。HEV可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曾经发生数起戊型肝炎的食物型暴发,加强对猪戊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对猪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猪内脏的食用加以警惕,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探讨羊种布鲁氏菌16M是否能激活巨噬细胞自噬途径,以及该途径对布鲁氏菌胞内生存繁殖能力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自噬是细胞维持稳态的一种机制。在大多数组织中,自噬处于低水平未激活状态。当氨基酸、血清、生长因子水平下降时,或受到外界刺激时会明显促进自噬。在病原体感染中,一些病原体可以诱导自噬促进自身的复制,而另一些病原体则被宿主细胞的自噬途径清除掉和志贺杆菌。研究发现16M可以激活巨噬细胞自噬途径,且有利于16M在宿主细胞内生存繁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噬和凋亡密切相关,研究发现16M激活的自噬途径能够抑制Caspase-9凋亡通路从而抑制宿主细胞的凋亡,是自噬有利于16M在宿主细胞内存活的重要机制,为布鲁氏菌在宿主细胞内生存繁殖形成持续性感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推测自噬抑制细胞进入凋亡途径的可能机制:自噬能够吞噬受损的线粒体,将其消化、分解,从而避免其释放出细胞色素C,阻断了细胞色素C对caspase-9的激活。从而抑制了caspase级联反应,最终起到抑制巨噬细胞凋亡的作用。
  •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oea virus,BVDV)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BVDV感染家畜后引起腹泻、流产、呼吸道疾病和免疫机能障碍,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目前还没有控制BVDV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RNAi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备整合有靶向BVDV基因组shRNA的转基因胚胎和胎儿,探讨RNAi防治BVDV疾病及培育抗BVDV家畜动物的可行性.rn 前期研究中,本研究组已筛选出可抑制BVDV复制的shRNA片段,抑制效率可达85%。本研究进一步获得整合有shRNA基因的绵羊成纤维细胞,构建了转基因克隆胚胎,胚胎移植后受体绵羊妊娠,说明外源shRNA基因并未影响克隆胚胎的体内外发育。本研究虽然并未获得成活的转基因绵羊个体,但获得了一只流产的克隆胎儿,培养克隆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攻毒后,发现转基因胎儿成纤维细胞可显著抑制BVDV的复制,这些说明通过RNAi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有可能制备抗BVDV的转基因克隆绵羊。本研究结果为培育抗BVDV的转基因家畜新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犬牙龈瘤(epulides)是指牙龈的局限性肿大,常与慢性刺激有关。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第6版)中,认为牙龈瘤在组织病理学上分为3型,即纤维性牙龈瘤、血管性牙龈瘤和巨细胞性牙龈瘤。肉芽肿性牙龈瘤和血管性牙龈瘤在组织学上非常相似,难以区分,常合并为一种类型,即血管性牙龈瘤。三种牙龈瘤临床表现相似。被覆上皮常发生溃疡,致使病变表层为肉芽组织。由于刺激常持续存在,各型牙龈瘤均易复发。对该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时,可见肿物表面破溃,破溃处形成新生肉芽组织;肿物由角质层包裹,实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小叶。因此归于血管性牙龈瘤。近年来,采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牙龈瘤取得了良好效果,临床治愈率(100%)高于微波组(90.6%)和手术治疗组(83.1%)。
  • 摘要:宿主对抗细菌、病毒感染或组织损伤的一个重要的固有免疫反应是炎症复合体的快速激活.炎症复合体可活化caspase-1,caspase-1由前体45KD的pro-caspase-1切割成有活性的20KD和10KD的形式.活化的caspase-1可将pro-IL-1β和pro-IL-18的切割成成熟的IL-1β和IL-18.现在研究最多的炎症复合体是NALP3炎症复合体,各种刺激物均可通过溶酶体去平衡化的机制激活该炎症复合体.尽管AIM2在土拉弗朗西斯菌、牛痘病毒以及小鼠巨细胞病毒的感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AIM2并不是在所有的胞内菌感染中均被激活。例如,与野生型小鼠的巨噬细胞和DC细胞相比,AIM2-/-的巨噬细胞和DC细胞感染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后仅表现IL-1β的部分较少。而AIM2在鼠伤害沙门氏菌的感染中没有任何作用,鼠伤害沙门氏菌主要是激活NLRC4炎症复合体。土拉弗朗西斯菌也可以激活DC细胞上的AIM2受体。如同在巨噬细胞中一样,在DC细胞中土拉弗朗西斯菌逃离了吞噬小体以后,会在细胞质中快速的繁殖。在此过程中,土拉弗朗西斯菌的DNA与细胞质中的AIM2受体结合,激活AIM2炎症复合体,释放大量的IL-1β,并导致细胞死亡。在感染的DC细胞中IFN-β上调,IFN-β信号通路在炎症复合体的激活中起部分作用。
  • 摘要:朊病毒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异常的疾病相关蛋白PrPSc积聚为特点.在Prion感染的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朊病毒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虽然大量文献报道了prion诱导小胶质细胞释放IL-1β,但是没有阐明朊病毒使小胶质细胞激活并释放IL-1β的机制.NALP3受体是一种胞浆蛋白,是NALP3炎症复合体(包括NALP3蛋白、ASC和caspase1蛋白)的重要组成蛋白,在固有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NALP3受体在prion毒性片段(PrP106-126)诱导小胶质细胞释放IL-1β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NALP3蛋白在PrP106-126引起BV2细胞产生IL-1β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rP106-126可以导致BV2细胞caspasel的激活以及IL-1β的产生,而该过程的发生依赖于NALP3蛋白的作用。利用siRNA技术沉默NALP3蛋白后,IL-1β的产生显著降低。证明了NALP3蛋白在prion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北京动物园一只大熊猫,呼名京蕙,雄性,10岁.长期食欲不振,体质较差,后期呕吐,内容物粘稠伴有血凝块,排血便.2009年11月4日转入北京动物园兽医院输液,数天医治不愈,11月8日凌晨4∶30左右死亡,死时右侧卧.经大体剖检变化,组织病理学变化,HEV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原菌鉴定等方法,该熊猫确诊为由粪肠球菌引起了出血性坏死性胃肠炎,最后导致败血症,且免疫组化证明该熊猫感染了HEV。
  • 摘要:乳腺肿瘤一般发生于七岁以上的母犬,其中约60%为良性肿瘤,40%为恶性肿瘤。大乳腺肿瘤的发病原因未知,但以下因素可能会诱发肿瘤的生成。激素水平如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肿瘤的发生,绝育母犬乳腺肿瘤的发生率降低。如果是在首次发情之前进行的手术,发生率低于1%。如果是在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发情之前,发生率分别大约是在8%和26%。肥胖被认为是与犬的乳腺肿瘤的发生有关。同时遗传因素在乳腺肿瘤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尚无很明确的研究报道。需要与复合型腺瘤相区分。与复合型腺瘤相比,复合型癌上皮细胞多形性更为显著,有丝分裂相比率更高,瘤组织中存在较多的坏死区,瘤体呈现浸润性的生长状态。
  • 摘要: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急性肺损伤被认为是造成动物或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感染病毒后机体过度的炎性反应(过量的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被普遍认为是A型流感病毒造成急性肺损伤的主要因素.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NK细胞等已经被证实在流感病毒致肺损伤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肥大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已经被证实在登革热病毒,免疫缺陷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流感感染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流式细胞术、ELISA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法等实验手段,进行了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发现,肥大细胞通过释放类胰蛋白酶,组胺,IFN-r等炎性介质参与了A型流感病毒感染致小鼠肺损伤的过程,且肥大细胞活性被抑制后,肺损伤显著减轻,小鼠的存活率显著上升。该结果揭示流感病毒感染并激活肥大细胞是流感病毒感染致肺炎性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宠物的健康和福利.不可否认,宠物年龄不断提高的同时,宠物肿瘤的发病率也出现上升的趋势,从而受到了临床医师的重视.本研究中,收集到了2个来自犬眼睑皮肤的肿物. 诊断为水母状毛母细胞瘤(Medusoid Trichoblastoma)。水母状毛母细胞瘤过去称为基底细胞瘤(Basal cell tumor),会出现典型栅栏状排列的细胞,大部分生长缓慢,切除不完全会复发,是一种良性且不会转移的肿瘤。毛外根鞘瘤( Tricholemmoma)的最大特点就是会出现中央发生角质化的毛囊结构,为良性肿瘤,最好进行大范围地切除。这两种肿瘤都属于毛囊肿瘤。
  • 摘要:朊病毒病是由朊病毒(Prion)引起的人克雅氏病(CJD)和牛海绵状脑病(BSE)等具有共同特征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朊病毒病的生物学特性在于它是由动物体正常编码的prion蛋白(PrPc)构象改变形成的异常感染形式PrPsc引起的.目前,prion介导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详细机制并不明确.普遍认为PrPsc通过未知途径获得毒性,或者中间低聚物的形成导致了神经元的死亡.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参与细胞内80%以上蛋白质的降解,UPS由泛素结合系统和26S蛋白酶体组成.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参与真核细胞许多生物学功能,如炎症、细胞增生、信号传导、转录调控、细胞凋亡等的调节.UPS对细胞内蛋白质的精准调控是很重要的,一旦病理过程启动,UPS可能无法降解毒性蛋白却促进炎性损伤的发生。细胞质PrPc或PrPsc的聚集、神经毒性的产生,可能因为PrPc的数量超过UPS降解能力,可能因为衰老进程或体内prion感染导致的UPS障碍,目前还不清楚蛋白酶体的功能障碍在朊病生理病理学中到底是原发因素还是继发因素。
  • 摘要: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简称Mtb)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简称M.bovis)有较广范围的宿主,牛是最主要的宿主.临床报告和相关研究显示Mtb (H37Rv)对牛无毒力,不引起疾病病理学变化;相反,M.bovis却能引起人发病,并且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病源之一,即这两种菌存在宿主偏爱性.本文试图从这两种菌的性质差异和相关研究进展来阐述存在这种差异性可能的原因.提出决定Mtb和M.bovis宿主偏爱性的因素主要是它们基因差异为基础的抗原成分的差异,可能还包括动物的免疫状态。目前的研究还没有解释引起这种差异的具体因素及其机制,因此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摘要:猫梭形细胞血管瘤是少见的疾病,病变位于远侧肢端皮下。现认为其是良性、多中心性病变,局部切除后50%复发。梭形细胞血管瘤常需与其他类型血管瘤相区分,组织病理学上应与Kaposi肉瘤相鉴别。梭形细胞血管瘤具有Kaposi肉瘤的组织学特点,但其没有异形细胞和病理性核分裂像以及Kaposi肉瘤的嗜酸性小体,而具有扩张的薄壁血管窦和组织细胞样圆形空泡细胞,常位于血管内生长。
  • 摘要:猫乳腺肿瘤分别占所有猫肿瘤和母猫肿瘤中的12%和17%。有人做过调查发现,猫乳腺肿瘤年发病率为平均每10000只猫就约有12.8只猫发病,平均每10000只母猫就约有25.4只猫发病。首次检查到乳腺肿瘤的平均年龄为10-11岁,发病年龄可从2.5岁-13岁不等。猫乳腺癌具有高侵袭性,手术切除肿物后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27%病例出现向局部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家总结发现,在多因素实验中,年龄大、原发性肿物直径大、高分裂像、坏死面积大、向局部淋巴结转移、手术难以切除干净,是相互独立的、预后不良的因素;而在单因素实验中,乳腺肿物的体积是最为重要的、单一的预后指征。猫乳腺肿瘤中多为恶性肿瘤,单纯癌是其中一种,恶性程度严重。这种癌组织通常仅有一种细胞成分,对周围组织和血管有极强的侵袭性(几率高达50%)。淋巴转移方式通常有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两种。肿瘤组织间质数量不定。瘤周组织常可见淋巴细胞,瘤周坏死组织不一定可见。平均存活期仅10-12个月。
  • 摘要:目的:牛布氏杆菌病(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B类传染病,是国际贸易检疫中必检的传染病,我国将它列为B类传染病.加强牛布氏杆菌病检测,扑杀阳性牛是控制牛布氏杆菌病的关键措施之一.rn 方法:本研究选取高度保守的布氏杆菌属特异性的BM28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Express 3.0软件进行引物和探针的设计。rn 结果:5个稀释度的范围内定量PCR有S型扩增曲线,符合定量PCR的Ct值与起始拷贝数之间严格的线性关系。通过对扩增曲线的分析,检测的R2值达到0.999。因此,标准曲线在5.O×105拷贝~5.O×l01拷贝每微升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本实验绘制的标准曲线可以达到试验要求。rn 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是近年来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适用于出入境动物产品的快速检测和排查。本研究从引物探针设计、模板纯化,PCR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较为完善牛布氏杆菌病的鉴定检测方法,对布氏杆菌病的普查监测,以及进出口活动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白介素-12(IL-12)是人和哺乳类动物体内一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调控激活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和炎症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激活吞噬类细胞产生IL-12,IL-12进一步诱导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IFN-γ可进一步刺激吞噬细胞产生IL-12,从而在感染早期形成一正反馈放大信号,诱导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激活NK细胞的杀伤活性,以抑制微生物的感染.但是,此正反馈信号的过度激活则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IL-12信号自调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是相应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本研究检测了持续的IL-12刺激对人外周血NK细胞的作用及相应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IL-12刺激早期可通过激活JAK/STAT4信号途径促进IFN-γ的产生和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IL-12可通过上调靶向于STAT4(IL-12信号通路关键信号分子)的miR-132、miR-212和miR-200a的表达.miR-132、miR-212和miR-200a特异性的靶向STAT4mRNA的3’-UTR,并且受IL-12调控,可反馈性负调控STAT4分子表达,进而降低STAT4的表达,使JAK/STAT4信号通路受阻,反应性降低,从而使IL-12刺激IFN-γ产生的能力减弱,再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IL-12信号途径的长期激活使ROS,过度累积,从而损害线粒体的完整性,激活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诱导NK细胞凋亡,最终使IL-12激活NK细胞产生的所有效应终止。进一步的研究显示,miR-132、miR-212和miR-200a高表达可模拟持续的IL-12刺激诱导NK细胞对进一步IL-12刺激的低反应性,而miR-132、miR-212和miR-200a抑制物则可逆转持续的IL-12刺激诱导的NK细胞低反应性。此研究结果揭示了IL-12信号通路在NK细胞的自调控机制,丰富了炎症晚期机体免疫系统限制过度炎症反应发生的分子机制,同时也在细胞水平阐明了IL-12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低反应性的分子机制,为IL-12进一步在临床抗感染和抗肿瘤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 摘要:在细胞和小鼠中研究miR-30d对β细胞中胰岛素产生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的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中,miR-30d通过特异性上调胰岛素转录因子MafA的表达而促进胰岛素基因的转录。但MafA并不是miR-30d的直接靶基因,实验证明Map4k4是miR-30d其直接的靶基因。Melkman等研究发现,特异性敲除β细胞Dicer基因而引起的胰岛素产生降低的糖尿病小鼠中,其总miRNA水平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虽然MafA也能激活胰岛素的分泌,但在正常条件下过表达miR-30d不能显著促进胰岛素分泌。这说明,正常条件下,胰岛素分泌被已经被内源性的miR-30d完全激活,而不能再受外源性的miR-30d的影响。然而β细胞经TNF-α处理之后,胰岛素分泌下降,因此,过表达miR-30d至少能够将胰岛素分泌水平恢复到可以检测到的水平。这表明miR-30d有多个靶基因参与调控胰岛素的分泌。综上所述,miR-30d对胰岛素基因转录及保护p细胞免受促炎因子的侵害。对于糖尿病人引起的一些并发症,miR-30d可为其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另外,将来会在转基因小鼠上研miR-30d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rn 该试验以1日龄健康肉鸡为研究对象,饲喂梯度剂量的高铜日粮,旨在探讨梯度剂量的高铜日粮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为生产中正确使用高铜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rn 材料与方法:rn 1.试验材料rn 1.1 试验动物:1日龄玉溪新广铁麻肉鸡120只.rn 1.2 试验日粮: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作为对照组日粮,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铜配制成高铜日粮。rn 2.试验方法:试验选用1日龄玉溪新广铁麻肉鸡1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5种试验日粮。试验期6周。rn 2.2 临床观察:试验期间每日进行临床观察,记录临床症状,每天按组称重一次,随机抽取5只雏鸡称重,统计并记录体重增长情况。rn 2.3 数据处理rn 结果:rn 1.临床观察rn 1.1 临床症状rn 1.2 病理变化rn 1.2 体重增长rn 结论:rn 1.高铜日粮下雏鸡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rn 2.高铜日粮下雏鸡的生长观察5结论高铜对雏鸡生长有影响。日粮中添加100~200 mg/kg的铜对雏鸡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日粮中铜含量≥400 mg/kg会致使雏鸡生长发育受阻,并引起肝脏及其它器官出现病理损伤。
  • 摘要:动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形态学科,在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学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传统的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便是形态学为主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有机结合,是基于标本的实物教学,必须具有足够数量和品种齐全的典型病例切片标本,学生在实验室借助显微镜观察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参照图谱或多媒体教学中的局部典型图片在显微镜下来观察切片、寻找典型结构,只能起示教作用,却无法让学生从整张切片中自主定位寻找这些结构。目前,面临着典型病理样本日渐匮乏、原有标本使用过久的矛盾日趋突出,用于教学切片种类和数量都逐年减少。因此,有效整合各地区动物病理学资源,建立动物数字化病理切片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有效地促进动物病理学科的健康持续发展。 数字切片观察与显微镜下相仿,可进行全视野信息浏览,其分辨率高、图片清晰、色彩逼真。数字切片不仅可克服动物病理学教学实践中师生间无法交流和互动的不足,而且便于永久保存珍贵的病理学切片信息,克服了形态学教学显微镜和切片相对匮乏的缺点,随着数字切片扫描系统病理资源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自学和不同地域间的资源共享。
  • 摘要:目的:实验旨在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筛选出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HEV)S蛋白RBD,为后续研究PHEV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rn 材料方法:本实验通过应用现代生物信息学对HEVS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推测,预测S蛋白的各项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根据推测出的生物学信息结果将S蛋白S1功能域分为三段基因片段,分别编码291个aa、319个aa和516个aa。包含了所有可能成为受体结合位点的区域,并将三段目的片段分别与pGEX-4T-1线性化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rn 结果:在体外成功的获得了原核大肠杆菌细胞诱导表达的目的蛋白并对其进行纯化,将纯化后的三段重组蛋白将分别与PK-15细胞进行结合试验,同时与PK-15细胞总蛋白进行GST-Pull down实验,以期筛选出能与细胞结合的重组蛋白。rn 结论:本研究中,选用了pGEX原核表达载体系统,此系统具有高表达效率,通过体外表达已经成功获得三段分泌型表达蛋白,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基本包含了可能成为RBD的全部结合位点区域。这些蛋白的获得,有助于PHEV的RBD筛选鉴定的顺利进行。
  • 摘要:水貂又名美洲水貂属食肉目、鼬科、鼬属的小型珍贵毛皮兽类,原产北美,是珍贵的毛皮兽动物,60年代引入我国饲养.其毛皮绒厚,细柔而有光泽,保暖性能好,被称为"毛皮之王".随着水貂养殖的逐步兴起,水貂的各种疾病也不断出现,但目前国内外对于水貂疾病的报道并不多见.本文报道了一起河北某个体水貂养殖户的群发性病例的病理诊断及治疗情况.据畜主所述,该养殖场水貂发病传播较快,主要的症状是腹泻,发病后先是怀疑饲料问题,但是更换饲料后,疾病仍然得不到控制,后来一直用利弗平,林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没有效果。结合细菌培养没有细菌菌落长出,说明该病不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建议其用抗病毒的中药进行治疗后,疾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可见,引起该水貂场水貂发病的原因应该是病毒。通过大体剖检观察得知该病的主要病变集中在肝脏,肾脏和肠道;从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肾脏为间质性肾炎,损伤严重,肾小管壁内有棕黄色物质沉积怀疑是水貂阿留申病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肝脏有空泡变性和脂肪变性,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肝脏和肾脏HBs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说明水貂有感染乙型肝炎,这可能与长期饲喂屠宰场的鸡肝有关系。患病水貂主要症状是严重腹泻,大体剖检观察到肠管鼓气,肠壁菲薄,组织病理学见到明显的卡他性肠炎,结合细菌培养的结果排除细菌感染的因素怀疑为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要确诊还需进一步进行病原学方面的鉴定。
  • 摘要:乳腺癌肉瘤(Carsinosarcoma),又称为乳腺化生性癌,在动物乳腺肿瘤中非常罕见.它是指癌和肉瘤共同发生的肿瘤,组织学上由恶性间胚叶组织及恶性上皮组织混合构成.乳腺癌肉瘤通过血液或淋巴循环途径进行传播,肺脏是其最常见的转移的部位。乳房切除术是外科治疗的根本的首选的方法。随后按照常规的乳腺癌的术后治疗、化疗和免疫疗法进行治疗。一般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为18个月。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细胞的异型性及有丝分裂相可作为评价其预后的参考因素。犬乳腺癌肉瘤与犬乳腺混合癌、良性混合瘤、纤维腺瘤在病理学上需要加以区别。犬乳腺混合癌由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成分组成,腺上皮细胞排列成管状乳头状或实体样,肌上皮细胞的排列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星型、网织状,有时细胞内存在粘液状物质。良性混合瘤由良陛的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混有各种各样的纤维组织、软骨、骨和/或脂肪细胞。纤维腺瘤由腺上皮成分和丰富的纤维样间质细胞组成,有时混有肌上皮成分,没有清晰的软骨、骨或脂肪存在。而乳腺癌肉瘤则同时包含有恶性上皮和恶性间质。
  • 摘要:抗菌肽因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特性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抗菌肽还可作为饲料/饮水添加剂,促进动物生长发育,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但抗菌肽抗热应激的研究报道还很少见,本研究观察了口服抗菌肽对热应激肉鸡造成的肠道组织结构损伤的减缓作用。在热应激时,肉鸡口服抗菌肽可以明显减轻热应激对肠道结构的病理损伤作用,保持肠黏膜上皮的正常发育,使其具有正常的绒毛长度,从而维持肉鸡的正常生理功能,提高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保持正常的生产性能。
  • 摘要:目的:为了弄清鸭肝炎病毒对雏鸭的易感性的特点,对生长期肉鸭的肝脏脂代谢进行了研究。rn 材料和方法:42只1日龄樱桃谷雏鸭自由采食,分别于饲喂后的第3、7、14、21、28、35、42d进行分批剖杀,采集肝组织和血浆,进行血浆内脂代谢相关指标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酯(CHOL)的检测:索氏提取法测定肝脏内粗脂肪含量、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检测中性脂肪含量和常规石蜡切片进行肝脏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法测定PPARr动态变化。rn 结果:血浆TC和LDL浓度在3日龄时浓度最高,分别为14.87+2.77 mmol/L 7.78+1.89 mmol/L.和其他日龄相比极显著的高于7日龄以后鸭血浆内的浓度;TG和HDL浓度变化呈现波浪状,但是在第7日TG的浓度最高为2.63+0.58 mmol/L,HDL的浓度较低为3.63+0.4 mmol/L。3日龄雏鸭肝脏粗脂肪最高为38.65+5.43%,随日龄逐渐下降,21日龄后趋于稳定在10%左右,中性脂肪的含量和粗脂肪的含量变化一致。镜下可见7日龄前雏鸭肝组织内大量空泡,14日龄才能明显的观察到肝小叶。肝组织内PPARr阳性信号随着雏鸭日龄增长而增强,到21日龄以后变化不明显。rn 结论:根据上述的结果3日龄时雏鸭肝脏内脂肪含量最高,3-14日龄肝脏脂肪处于高代谢(转移)的状态。因此在此时雏鸭肝脏如果受到病毒的攻击,就会抑制脂肪代谢,大量的脂代谢中间产物聚集,也包括大量自由基的产生可能是导致这一时期雏鸭易感的原因之一。
  • 摘要:禽化脓性关节炎是经血源性传播或外伤感染引起的以跛行、关节化脓肿胀为特征的疾病.多种细菌能引起鸭的关节炎,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2011年湖北崇阳某种鸭场种蛋鸭爆发以关节化脓肿胀为特征的疾病,本实验通过对病鸭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以期找出引起本场种鸭爆发化脓性关节炎的致病菌,提供治疗线索.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化脓性关节炎是细菌感染引起。一般认为禽链球菌病是继发感染。从禽类疾病分离出的链球菌包括兽疫链球菌、牛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多形链球菌、变异链球菌、猪链球菌,而本研究分离出的乳房链球菌,在患病家禽中不常分离到。化脓隐秘杆菌是经济型家畜的条件致病菌,大部分寄居在健康动物的乳房、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胃肠道粘膜,已有报道化脓隐秘杆菌引起火鸡爆发骨髓炎,在患蜂窝织炎的肉鸡中分离出该菌。Calnek建议将该菌列为禽的致病菌予以关注。但未有鸭感染该菌的报道。本研究从患关节炎的鸭浓汁中分离出化脓隐秘杆菌,有必要对其致病意义进一步研究。外伤感染可能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在本次剖检的患病鸭只中有足垫皮肤溃疡现象,可能是公鸭过多,频繁追逐母鸭,致使其皮肤破溃,引起致病菌侵入血流而造成关节感染。
  • 摘要:结核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性、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病原为分支杆菌,目前可以引起人兽共患的分支杆菌主要有结核分支杆菌、牛分支杆菌和禽分支杆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不但人和牛结核病发病率较高,而且野生动物结核病发病率同样具有升高的趋势.为进一步掌握猴结核病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其病原类型,本文将采用传统病理组织学方法和多重PCR技术,对一例疑似猴结核病群发病例进行诊断.对送检样品进行病理组织观察发现,在肝脏、脾脏、肾脏和心脏中均可见面积大小不等的肉芽肿结构。其中肾脏和心脏中主要以较小的粟粒性肉芽肿为主;而在肝脏和脾脏中可见面积较大的结节性肉芽肿,其内部伴发干酪样坏死,有时可见钙化灶出现。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初步诊断为疑似猴结核病。由于该病例发病日龄较小、发病速度较快,并在全身多个器官内友现形态典型的传染性肉芽肿结构,因此推断该猴群可能为初发性结核。另外,剖检时可见肺结核及淋巴结肿大,同时在静脉内膜、心脏乳头肌和肾脏等组织中可见粟粒性结核,由此推断,该结核可能通过管道蔓延、淋巴源性蔓延和血源性蔓延三种途径在体内不断扩散。为进一步确认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本研究相继采用多重PCR和单PCR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该多重PCR反应可用于区分结核分支杆菌、牛分支杆菌和禽分支杆菌三种分支杆菌,检测结果表明该结核病病原应为牛分支杆菌。同时采用针对牛分支杆菌TDI基因片段特异性引物,进行再次检测,以确认多重PCR结果。两种PCR结果表明,该病例为非人灵长类感染牛分支杆菌病例,进一步证明恒河猴具有感染牛分支杆菌的可能。本诊断结果再次表明恒河猴可以感染牛分支杆菌,对于恒河猴初次感染病例,牛分支杆菌对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尤其是幼龄猴,可以在短时间内蔓延至全身多个器官,并最终引起死亡,该诊断结果将为猴结核病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本观察通过采集襄阳地区某屠宰猪肝脏进行乙型肝炎检测,为研究乙型肝炎在该地区屠宰猪中的流行情况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结果显示,湖北襄阳地区屠宰猪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还是十分普遍的。这可能与该地区的饲养管理情况有关系,虽然现在规模化的大型养猪场正在逐步建立,但是散户或小型养殖场的数量仍然占有大量的比例,他们的饲养管理比较传统尤其是家庭养殖户用泔水养猪的情况十分普遍,而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又较多,这无疑为其传播埋下了隐患。乙型肝炎感染的商品猪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往往会被人忽视,但是其对肝脏的损伤还是很严重的,如果这样的屠宰猪大量上市,无疑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综上所述,面对屠宰猪乙型肝炎普遍流行的现状,应当加强认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阻止其传播,逐步改变传统的的饲养管理模式,推行规模化科学养殖。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中α-防御素表达紊乱促进了UC的发生和迁延不愈.本研究以UC小鼠α-防御素表达紊乱为核心,分别从防御素的诱导、表达及对机体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影响角度,探讨防御素表达紊乱的原因和防御素在U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UC小鼠结肠内CRP4、MMP-7、Tcf-4、NOD2表达水平的变化,未影响潘氏细胞的形成和脱颗粒,但影响了防御素的成熟,无活性防御素的表达可能是引起结肠内稳态失调的重要原因,抑制了获得性免疫的启动,加剧UC的进程。
  • 摘要:鸭源性传染性支气管炎(IBV)是刘兴友教授2004年从郑州一养禽场发病的鸭体内分离的毒株,病鸭主要表现为免疫抑制和生长抑制.此后,又从该场发病鸡体内分离出相同毒株.经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等,证明该病的病原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变异毒株,与GenBank上公布的12株IBV的基因全序列的同源率介于86.3%~93.7%之间,命名为鸭源性IBV ZZ2004株.鸭源性IBVZZ2004株在致病性上与国内外所报道的IBV存在明显不同,可以引起显著的免疫抑制和生长抑制,且对鸡和鸭均能感染致病,这些都不同于以往的报道.本试验证明了鸭源性IBVZZ 2004株可以在肠上皮细胞中增殖,导致肠道正常的形态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消化吸收的面积减少,吸收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使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缺乏,进而引起发育不良。另外,本研究用透射电镜检查还发现鸭源性IBVZZ2004株能在肠上皮细胞的胞核内增殖。这与以往报道的IBV病毒的只在内质网中的增殖方式有所不同。
  • 摘要:PR、PCVD和CSFV种伴有神经症状的免疫抑制性疫病,对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危害。既能造成繁殖障碍,又能引起免疫抑制。本研究对84份采集豫西地区伴有神经症状的病料检测,分析发现:该地区存在这三种伴有神经症状疫病的流行,包括单感流行和混感流行;单感中以PRV为主要流行,混感中以PRV/PCV2这种混感型为主要流行:混感复杂,混感总混感率比单感总单感率高,而PRV的单感率比PRV/CSFV、PCV2/CSFV和PRV/PCV2/CSFV三种混感型的混感率却都要高,却比PRV/PCV2混感型的混感率要低,这与PRV这种病本身不无关系。检测的病料样本都是伴有神经症状的,而PR是一种初生仔猪伴有神经症状,病程短,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初生仔猪PR发病时,由于病程短或者处在病程的早期阶段,还未来得及继发PCV2和CSFV,从而造成混合感染,出生3d的仔猪易发PCVD。因此,PRV/PCV2的混感率比PRV的单感率高也有因可解。
  •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一种猪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疫苗免疫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PRRS疫苗免疫实施情况比较混乱.本研究仅对洛阳地区不同首免日龄免疫PRRS疫苗,猪群的免疫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分别选取7日龄,14日龄,21日龄,35日龄4个首免日龄实验组,免疫同一种PRRS疫苗,比较不同首免日龄疫苗免疫猪群免疫效果,为洛阳地区PRRS防控提供有价值的指导资料.本次试验说明,就体液免疫而言,仔猪在35日龄时首免PRRS疫苗的免疫效果要明显优于仔猪在7日龄,14日龄,21日龄首免PRRS疫苗的免疫效果,另外也说明了仔猪只进行一次免疫预防是不够的,所以,养殖户在制定免疫程序时,最好根据猪场自身情况不同,在仔猪首免后30-50天,进行一次二次免疫,以使猪群得到更有效免疫保护。
  • 摘要:常见的一种病症,多发于夜间,病鸡表现瘫痪症状,且病程短、死亡快,给养鸡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该病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调查了洛阳地区初产母鸡瘫痪猝死症流行病学情况,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帮助.本试验对2l例病变组织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IBV扩增,成功从l例病变组织分离出一株细菌,经检验证明为巴氏杆菌;但没有扩增出IBV。在发病鸡舍设立18个监测点,利用环境监测仪器对鸡舍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发病鸡舍内氨气浓度显著高于对照鸡舍(P<0.05);二氧化碳浓度与对照鸡舍差异不显著(P>0.05)。发病鸡血液粘度值为3.58,PaC02为4.93 k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02为7.23 k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 摘要:鼠伤寒沙门氏菌能引起家禽和人类等哺乳动物的传染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为研制更加安全有效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基因缺失株,并将其开发为适于黏膜免疫的活载体,本研究运用重组自杀性质粒介导细菌的等位基因交换技术,将已缺失crp基因的SL1344株进一步缺失asd基因,构建鼠伤寒沙门氏菌SL1344ΔcrpΔasd双基因缺失突变株,并初步应用该缺失株为载体构建携带新城疫HN基因的重组菌株,为开发鸡新城疫的口服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重组自杀性质粒介导细菌基因等位交换技术两步法筛选SLl 344△crp△asd基因双缺失株,并初步以其为载体构建了携带新城疫HN基因的重组菌株。利用该方法获得的重组菌株稳定性得到提高,且不含任何抗生素抗性。该菌株可做为疫苗通过口服途径对鸡群进行免疫,能大火降低人力资源和免疫成本,为鸡新城疫基因工程新型口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地还需要实验观察效果和加以评价。
  • 摘要:为探索禽防御素对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28日龄体重均匀健康罗曼褐蛋公鸡(190±20g)分5组:CK组(注射PBS)、ACTH组(注射25IU/kgBW·d的ACTH)、BD6组(注射10μg/kg BW·d的AvBD6,上海强耀合成),前3组注射3d间隔1d,共注射9d; ABD6组(提前注25IU/kgBW·d的ACTH 3d,然后注10μg/kg BW·d的AvBD6,均注射6天)、BD6A组(提前注10μg/kg BW·d的AvBD6 3天,然后注射25IU/kgBW·d的ACTH,均注射6天).第4、8、12d采样,采用形态学和免疫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样时间点的血糖值和体重组间差异均不显著。第12d,BD6组的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CK组(p<0.05);而ACTH组的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著低于CK组(p<0.05),但肾上腺指数显著高于CK组(p<0.05)。ABD6组和BD6A组的器官指数同CK组之间无显著差异。ACTH组血清皮质酮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四组(p<0.05),而其他四组的血清皮质酮水平无组间差异。循环IgG和IgA水平,BD6组显著高于CK组(p<0.05),CK组显著高于ACTH组(p<0.05),ABD6组、BD6A组和CK组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AvBD6能够显著提高IL-1、IFN-γ的水平(p<0.05)。提前3d注射AvBD6能显著拮抗ACTH引起的IL-1、IL-2、IFN-γ和TNF-α下降(p<0.05);但提前3d注射ACTH后再注射AvBD6仅能显著拮抗ACTH引起的IL-2和IFN-γy下降(p<0.05)。本研究可以初步得出结论,10μg/kg BW·d的AvBD6能有效拮抗25IU/kgBW-d的ACTH引起的免疫抑制。
  • 摘要: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 diseases,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 diseases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病.TGF-β1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因子,可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上皮细胞等产生.本项目以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定量PCR法,通过检测SPF雏鸡外周血液淋巴细胞TGF-β1mRNA表达含量,旨在揭示其变化规律及其与机体全身免疫的协同关系,进一步理解IBDV感染雏鸡免疫抑制机理.验将70只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于21日龄经点眼、滴鼻和口服接种IBDV稀释液0.5ml/只;对照组按同样方法接种等量灭菌PBS。两组雏鸡分别于感染病毒后1、3、5、7、14、28、42天,每组随机抽取5只雏鸡,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检测IBDV感染鸡外周血TGF-β1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21日龄雏鸡感染IBDV1-42天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TGF-β1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雏鸡,感染后3—28天显著高于对照雏鸡(P<0.05或P
  • 摘要:从兰州某猪场疑似猪圆环病毒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仔猪采取数块肺、脾脏、淋巴结等组织,经PCR检测扩增出616bp猪圆环病毒2型和309bp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特异性片段。确诊该猪场自然感染猪病为猪圆环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混合感染。病理变化表现:肺脏呈浆液性、纤维素性及化脓性肺炎;心肌纤维广泛变性、坏死,肌纤维间水肿;肝脏淤血、出血,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隙充满红细胞,肝细胞普遍变性、坏死,并有多少不等变质性肝炎病灶;肾脏程度不等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脱落;脾脏呈败血脾变化,淋巴细胞广泛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全身淋巴结呈急性浆液性和出血性淋巴结炎;胃肠道呈急性卡他性肠炎,黏膜上皮广泛坏死、脱落,黏膜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由此可见,全身病变的发展以急性炎症与实质变质为主要特点。这也是导致病猪多系统迅速衰竭死亡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显示,肺脏呈现出程度不等的各级肺炎(小叶融合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甚至化脓性肺炎)。表明肺脏的变化是两病混舍感染的主要病变场所,但变化形势有所不同,这可能与疾病的程度、发展的特性及有无继发感染等都有关系。由于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均是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导致猪的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免疫失败,造成其他细菌入侵机体引起感染。并且,本研究中发现了明显的变质性肝炎病灶,肝炎病灶以肝细胞坏死和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增生为特点。
  •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Stx2e基因与STEC的毒力相关性,本研究选择从江苏地区临床分离的F18阳性的STEC,利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对目的基因Stx2e进行敲除。根据GenBank发表的Stx2e A单位基因序列(M21534)以及Red重组系统试剂盒提供的FRT-PGK-gb2-neo-FRT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引物两端分别为50 bp的Stx2e基因同源序列,中间为两端带有FRT位点的卡那霉素筛选基因片段。结果将pRedET诱导表达质粒电转化入了S451521感受态细胞中;携带pRedET质粒的菌株经30℃培养,10%的L-阿拉伯糖诱导Red/ET重组蛋白表达后,将扩增回收好的同源臂电转化入诱导后的感受态细胞中,在Red重组酶的作用下,外源DNA片段与染色体上对应区域发生了重组,基因Stx2e被置换,构建Stx2e基因缺失株。经过基因组PCR鉴定结果表明,重组片段成功与目的基因发生同源置换,获得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Stx2e基因缺失株。最后,在FLP重组酶的作用下将FRT位点间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消除,达到了无痕敲除的目的。该研究还发现Stx2e基因在STEC基因组中并非单拷贝,为构建F18+STEC毒素基因缺失株奠定了基础,也为未来制成无毒性口服黏膜疫苗和预防仔猪水肿病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 摘要:为了探究沙冬青种子总生物碱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特性,并为进一步有效利用沙冬青资源提供相关依据,本试验采用酸水法提取沙冬青种子总生物碱,并采用给小鼠口腔灌服的方法对该生物碱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改良寇氏法测定该生物碱的LD50及其95%的可信限。结果表明,沙冬青种子总生物碱对小鼠口服的LD50为588.71 mg/kg,LDso的95%可信限为513.93~674.37 mg/kg。剖检变化为心脏色泽暗淡,肝脏和肾脏肿大,其它脏器无眼观病变。组织学变化呈现心肌纤维肿胀,肌浆内出现大量红色细小颗粒,间质血管充血;肝细胞肿大,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空泡,部分肝细胞坏死崩解;脾小体萎缩,淋巴细胞减少;肺脏血管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崩解。综上所述,沙冬青种子总生物碱为低毒化合物.通过对试验期内死亡小鼠的病理学观察可知,不同剂量组死亡小鼠的剖检变化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基本相同,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心、肝、脾、肺、肾等实质器官细胞颗粒变性为主,肝脏的损伤较其它器官严重,说明沙冬青种子总生物碱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可能是肝脏。
  • 摘要:目的:为了解贵阳市某奶牛场的寄生虫感染情况,并进行针对性防治.rn 材料方法:采集新鲜血液和粪便各50份,分别应用血推片法和尼龙兜淘洗虫卵法,进行血液原虫和消化道寄生虫的检测.rn 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血液原虫主要为巴贝斯虫和附红体,感染率分别为22%(11/50)和44%(22/50);消化道寄生虫感染主要为吸虫、绦虫和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4%(7/50)、8%(4/50)及2%(1/50).经贝尼尔和阿苯达唑治疗后7d,复查显示巴贝斯虫及消化道寄生虫治愈率均达100%,效果良好;而附红体治愈率则为68.2%(15/22),效果也较好,故上述药物可用于该牛群寄生虫病的驱虫治疗.rn 结论: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贵州省的奶牛养殖都有较大比例的青草饲料,而这也导致了寄生虫病的易发频发。寄生虫病多为慢性、消耗性疾病,不仅消耗体内营养,使饲料报酬率降低,还会因机械性损伤、分泌毒素等使奶牛长期处于病理状态,产奶量下降,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寄生虫感染后则需要应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驱虫治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一般抗吸虫药物的废奶期为10~60d,若驱虫药物滥用,不仅带来经济浪费,严重还可能引发药物滥用带来的牛奶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等一系列问题;而驱虫效果不佳,不仅影响牛奶产量和奶质甚至导致奶牛死亡。当前由于奶牛寄生虫种类繁多,不同奶牛对寄生虫的易感性相异,加之奶牛寄生虫对驱虫药敏感性不同,且各个养殖场的寄生虫感染特点不一,各个奶牛场根据经验采用传统方式。科学合理的奶牛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要通过对寄生虫病的诊断、监测与防治,明确奶牛寄生虫的感染种类及适用驱虫药物。
  • 摘要:鸡球虫病是危害养禽业的全球性重要寄生虫性疫病之一,深入探索球虫病免疫发生机制是防治该病的关键,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资料,对球虫生活史、流行病学、抗原组分和疫苗研制等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对球虫感染雏鸡,特别是E.necatrix感染雏鸡后,其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黏膜的体液免疫变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1日龄健康艾维茵2000肉用混合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酶检测手段结合传统病理组织检测技术,通过IgA、IgM、IgG生成细胞数量的检测,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了Enecatrix感染雏鸡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黏膜组织——哈德尔腺和盲肠扁桃体中免疫球蛋白生成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1日龄雏鸡感染E.necatrix后,其哈德尔腺和盲肠扁桃体的3种抗体生成细胞均不同程度的高于未感染E.necatrix的对照雏鸡,其中,盲肠扁桃体弥散区IgA、IgM、IgG生成细胞数量分别于感染后4~2ld、7~2ld、10~18d较对照雏鸡明显升高(p<0.05成p<0.01),16d达峰值。而盲肠扁桃体淋巴小结的IgA、IgM和IgG生成细胞数量分别于感染后7~2ld和10~2ld较对照雏鸡明显增加(p<0.05或p<0.01); IgA生成细胞数量于感染后16d达最高值;IgM、IgG生成细胞数量均于感染后14d达峰值。哈德尔腺集合管周围IgA和IgM、IgG生成细胞数量于感染后10~2ld和7~2ld明显高于对照雏鸡(p<0.05或p<0.01);IgA、IgM生成细胞数量均于感染后16d达最大值;IgG生成细胞数量于感染后14d达高峰。哈德尔腺分泌管周围IgA和IgM生成细胞数量均于感染后7~2ld明显高于对照雏鸡(p
  • 摘要:本项目以10日龄海兰褐蛋鸡肝脏为实验材料,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技术,通过总RNA提取、TLR-7蛋白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后经酶切鉴定,成功获得高效表达鸡TLR-7蛋白的重组质粒pET-TLR7载体,并对诱导表达过程进行优化,结果发现通过IPTG在37℃诱导6h时蛋白表达量最大。经Westem Blot鉴定后,成功获得了40kd的蛋白条带,与预期的目的蛋白大小一致,从而成功获得目的蛋白。rn 对上述已获得的目的蛋白采用蛋白浸提法从SDS-PAGE胶中纯化回收融合蛋白,并通过透析对目的蛋白进行复性。用佛氏(完全、不完全)佐剂乳化纯化复性目的蛋白后,分别经3次对家兔进行免疫,获得多克隆抗体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测定抗体效价,从而获得了效价为1:64000的兔抗鸡TLR-7蛋白的多克隆抗体。rn 应用上述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已知IBDV感染雏鸡的组织器官的TLR-7蛋白表达量做了定性测定,结果发现,IBDV感染雏鸡的组织器官中TLR-7蛋白表达量较对照雏鸡明显升高。表明所获得的原核表达重组鸡TLR-7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兔产生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并能够有效识别天然TLR-7蛋白。为今后分子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 摘要:本文对益生素应用雏鸡ND疫苗免疫后,其外周血液的B淋巴细胞数量,IgG、IgM和IgA含量等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益生素应用雏鸡对ND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益生素雏鸡ND疫苗免疫后7d内,其血液的上述被检指标显著高于N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p<0.05).表明益生素可提高雏鸡外周血液对ND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益生素Ⅰ组雏鸡外周血液的体液免疫指标又略高于益生素Ⅱ组雏鸡,说明以乳酸杆菌为主的益生素Ⅰ,其疫苗免疫增强效果优于以芽抱杆菌为主的益生素Ⅱ。该项研究为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和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科学试验依据。
  • 摘要:目的:通过绵羊肺炎支原体(Mo)贵州分离株的遗传进化特征分析,为贵州省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控CCPP爆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rn 材料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对所分离支原体进行分子鉴定,从Mo贵州分离TZ株与WN株的DNA中扩增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连接pMD18-T克隆载体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中,并进行重组质粒的PCR与酶切鉴定,通过序列比对分析比较了Mo贵州分离株与国内外其他毒株及多种支原体的遗传进化关系.rn 结果:Mo贵州分离TZ、WN株与标准株Y98仅各有5个碱基的差异,与国内分离MoGH3-3株同源性高达99.9%;与丝状支原体簇16S rRNA基因亲缘关系较远,而与Mcanis PG14等支原体亲缘关系较近。进一步证实了TZ、WN株为Mo。结果Mo贵州分离TZ、WN株16S rRNA基因与Mo标准Y98株间仅存在5个碱基的变异或缺失,从分子指征上再次鉴定TZ、WN株为Mo,表明了贵州省CCPP病原不仅存在Mmc,而且Mo也是致山羊发病主要病原之一。rn 结论:绵羊肺炎支原体(Mo)是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病原之一,主要感染山羊及绵羊,表现为呼吸障碍、消瘦、高热、卧地不起等症状,病死率较高,给山羊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自1972年首次分离鉴定Mo后,Mo已呈全球性分布,我国山东、新疆、广西等地皆有M03感染山羊的报道。16S rRNA分子是原核生物核糖体30S亚基中稳定的组分,编码的基因序列内部由保守区和可变区组成,并共存的独特分子进化格局使编码16S rRNA基因序列为微生物鉴定分类的重要科学指标。目前关于Mo基因组学的研究暂属空白,通过绵羊肺炎支原体(Mo)贵州分离株的遗传进化特征分析,佐证Mo与Mmc在免疫原性上存在差异,这将对当地采用何种疫苗,以何种免疫方式针对病原防控有重要意义。
  • 摘要:为了阐明IFN-y在早期牛分枝杆菌感染的PMA分化的THP-1细胞中的作用,本实验研究了IFN-γ诱导的感染牛分枝杆菌的细胞的凋亡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结果如下:使用不同浓度的PMA刺激THP-1细胞,在不同时间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果表明,浓度为60ng/mL的PMA刺激72h后,THP-I细胞完全分化为巨噬细胞表型,且细胞活力稳定。使用不同浓度牛分枝5:1,10:1,20:1,30:1)作用于PMA分化的巨噬细胞,在不同时间12h,24h,36h,48h,60h,杆菌北京株(MOl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表明:MOI为30:1时,PMA分化的THP-1细胞死亡主要以坏死的方式进行。
  • 摘要:蓝舌病病毒(BTV)是由虫媒传播的非接触性反刍动物急性传染病,OIE将其列为实时通报疫病,我国将其规定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可以检测BTV抗体的竞争ELISA方法,为BTV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安全及低成本的技术手段,同时为研究VP7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阻断机制奠定理论基础.竞争ELISA方法为OIE确定的BTV血清学诊断首选方法。本研究建立了竞争ELISA方法,其检测结果与国外商品化试剂盒相当,可用于BTV血清学的诊断。在构象抗原表位中,绝对特异性的氨基酸残基被一些限制不严的序列所隔开。本研究初步证明单克隆抗体BTV-4H7所识别的构象抗原表位是由编码VP7蛋白上的4个区域的9个氨基酸组成的,为研究蓝舌病病毒的特异性阻断机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为了体外获得高纯度的绵羊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为后续的细胞转染和RNA干扰试验提供细胞基础。本试验经过培养不同孕期(早、中、晚)蒙古绵羊滋养层细胞,通过分析胎盘的采集时间对细胞的贴壁率及细胞活性的影响,确定采集胎盘的最佳时期为孕中期。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血清,筛选出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体系较好,细胞形态及生物特性保持不变,细胞生长速度及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采用组织块法培养滋养层细胞,消化差速法纯化细胞,纯化后的细胞经H.E染色,观察到细胞呈多角形或卵圆形,细胞界限清晰,胞浆透明,核圆形或呈小泡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不同孕期正常绵羊胎盘绒毛组织,以及来源于绒毛组织的体外培养的滋养层细胞,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染色呈阳性反应,波形蛋白染色呈阴性反应,表明细胞性质为上皮来源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且纯度达90%以上,符合后续的实验要求。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的滋养层细胞.结果显示所培养细胞膜外有微绒毛,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和多聚核蛋白体,高尔基复合体明显,位居核旁,核大,核内异染色质分散,胞质内还可见电子密度高的脂滴和膜包颗粒等滋养层细胞的典型结构。RT-PCR技术检测到体外培养的滋养层细胞能表达该细胞所分泌的特有的滋养层蛋白-1基因片段。证实该方法可以有效获得较高纯度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绵羊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为本实验室后续的体外研究提供试验基础。
  • 摘要:在所有已研究过的正常绵羊基因组中都包含约20拷贝的内源性绵羊肺腺瘤逆转录病毒(enjSRV)序列,近来研究表明enjSRV在绵羊生殖道内的表达提示它对机体的可能作用是有益方面大于有害方面。但enjSRV在绵羊发育过程中所发挥的确切作用仍不明了。为了搞清enjSRV在绵羊妊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本试验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njSRV在蒙古绵羊妊娠早期第2、8、10、12、14、16、19、25和30 d时绵羊子宫内膜、宫颈、输卵管、阴道上皮组织mRNA相对表达量,并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以上相对应时期蒙古绵羊血清中孕酮水平。RT-PCR结果提示,enjSRV在蒙古绵羊子宫内膜、宫颈、输卵管、阴道上皮中均扩增出单一的基因片段,且该片段经测序,与GenBank中登录的绵羊enjSRV序列的同源性达94.9%~98.8%。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njSRV在妊娠早期不同组织均有表达,SAS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子宫内膜组织中enjSRV mRNA在妊娠第12~14 d的表达较高,第2~10、16~30 d的表达均低于前者;子宫颈组织中enjSRV mRNA在妊娠的第10 d表达量最低,之后升高,第30d达到最大表达量:输卵管组织中enjSRV mRNA的表达于妊娠第10 d较低,之后升高,第25d表达量最高:阴道上皮组织中enjSRV mRNA于妊娠第lOd和19d的表达量相对较高,第30d的表达量较低,且差异都极显著(P<0.01)。电化学发光法结果显示,孕酮水平在妊娠第2 d为0.4 ng.mL-l,以后升高,妊娠第8~16 d维持在8.3 ng.mL-1左右,在妊娠第19~30 d孕酮水平有所下降,第30 d为2.5 ng.mL-1。以上结果提示,enjSRV mRNA的表达在输卵管、子宫内膜、子宫颈和阴道上皮均被检测到,说明enjSRV在母羊生殖道上皮细胞大量且特异性表达,且子宫内膜组织中enjSRV mRNA的表达与外周血孕酮含量的变化相关,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enjSRV在绵羊妊娠早期可能发挥的生殖生物学作用提供了理论数据。
  • 摘要:为了制备用于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绵羊肺腺瘤病(OPA)的特异性和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参照本实验室上传到Genbank中的绵羊肺腺瘤病毒NM株env基因序列,登录号(JQ837489),利用DNAStar软件分析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绵羊肺腺瘤病毒代表株JSRV21(AF105220)和JSRVJS7(AF357971.1)的囊膜蛋白氨基酸序列比较同源性均为99.5%.JSRV21和JSRVJS7的囊膜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8%.应用Gamier-Robson方法、Chou-Fasman方法预测绵羊肺腺瘤病毒NM株囊膜蛋白的二级结构.用Kyte-Doolittle方法预测蛋白质的疏水区和亲水区,用Emini方法预测特定区域位于蛋白质表面的可及性,以Jamson-Wolf方法预测蛋白的抗原指数,然后将亲水性、表面特性、柔韧性、二级结构四参数联合对预测的表位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Bcepred,IEDB,ABCpred服务器对囊膜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去掉α螺旋和β折叠区,预测的615个氨基酸的主要优势抗原表位分别是52-76aa 101-110 aa, 118-165 aa,182-196 aa, 201-215 aa, 240-264 aa, 268-275aa,281-305 aa,309-332 aa,335-356 aa,461-476 aa,502-512 aa,530-574 aa。分析结果表明囊膜蛋白具有多处抗原指数较高的区段,因此其在免疫学中的地位应当引起重视。生物信息学预测JSRV-env基因抗原表位,为寻找有价值的抗原靶点提供了参考,具有优势抗原表位的重组蛋白片段制备的抗体在绵羊肺腺瘤病诊断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可作为联合诊断的备选抗体。
  • 摘要:自2008年以来,我国部分省区的肉牛和规模化奶牛场犊牛陆续发生以呼吸道症状-坏死性肺炎为主,有的伴发膝关节肿大为特征的牛支原体病。发病牛主要是6月龄以内的犊牛,其中以1-2月龄犊牛多发。本牛场诊断的患支原体病的犊牛发病日龄更早,从犊牛下生后4-7天开始发病,主要的病变特征以关节炎主,前肢腕关节,后肢的膝关节和附关节明显肿大,而肺炎症状在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只是在发病后期出现的轻度的呼吸道症状,出现轻度的肺炎病变。
  • 摘要: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是能够水解组织细胞基质当中透明质酸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可增加组织的通透性,促进皮下和局部组织的渗出液或血液的吸收.本试验为了构建绵羊Hyal-2基因体外克隆载体,并在测定Hyal-2基因序列基础上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了解Hyal-2的生物学功能及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根据Genebank中登录的Hyal-2的基因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并分别在前段上游和后段下游引物57端引入HindⅢ酶切位点和BamHI酶切位点,以健康绵羊胎盘组织提取RNA后反转录产物cDNA为扩增Hyal-2基因的模板,进行分段PCR扩增。以扩增的两段产物为共同模板运用Overlapping PCR技术扩增全长Hyal-2基因。将经双酶切并纯化之后的目的片段连接于克隆载体PMD19-T上,转化感受态细胞DH5a,之后以菌液PCR方法鉴定为阳性的菌液扩大培养后,以质粒小提试剂盒提取质粒,进行单、双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确定成功构建了Hyal-2基因克隆载体,并将测定的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本试验结果可为Hyal-2的分子生物学与分子病理学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对迸一步分析研究Hyal-2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性工作。
  • 摘要:在PrP中16个氨基酸疏水序列VAGAAAAGAVVGLGG是蛋白中最保守的部分。这一序列的变异很少,疏水区PrP序列中没有插入或缺失。已有证据显示PrP的疏水部分是其他蛋白,如环境压力诱导蛋白1(STII)的结合位点,同时它调控了跨膜型PrP的形成且对细胞外侧PrP的分布很重要。而且,回文结构AGAA AAGA可能在疾病特异性的PrPSC-PrPc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含有这个序列的肽段是有神经毒性和成淀粉状性的,变异后的AGAAVAGA与有遗传性的人类的朊病吉斯氏病(GSS)有关。PrP和Sho在这个区域的相同性暗示了他们之间可能有相似的细胞分类和配体并且有相似的促使其神经保护特性的机制。本研究发现三种地方品种的绵羊(苏尼特羊、蒙古养、乌苏穆沁羊)的Shadoo蛋白在疏水区的69-70位有两个丙氨酸的缺失,这一缺失导致了丙氨酸富集区与变异之前的绵羊Sho蛋白疏水序列AAAGAAAGAAAAAGAAAGLAAG相比形成了四肽A(L)AAG的完美重复,这一重复的出现暗示了Shadoo与PrP这个序列高度保守且没有插入或缺失的一个不同的功能,因此Sho蛋白疏水区域的氨基酸变异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 摘要:犬肥大细胞瘤发病率约为90/100000。通常为无毛、发红、水肿的皮肤结节,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根据组织病理学分级,Ⅱ级肥大细胞瘤应进行大范围手术切除(保证边缘3cm),切除不净应配合放疗。局部复发率高,术后18个月存活率84%。
  • 摘要:朱宣人教授是我国现代兽医病理学的开拓者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教坛辛勤耕耘,培养了一大批兽医病理学专业人才,成为兽医学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他积极创建兽医病理学研究会,团结全国兽医病理学工作者,热心组织和指导科学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活动,为我国兽医病理学乃至整个兽医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朱宣人教授的生平事迹,在兽医学领域的求学、工作、研究、教育等方面的经历,并肯定了朱教授在兽医实践和教育方面上的成绩。
  • 摘要:探讨钙信号转导在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裂殖生殖期对宿主细胞膜的损伤机制.E.tenella裂殖生殖可引起宿主细胞膜损伤,通透性增大,接种E.tenella子孢子后的72h~96h,宿主细胞培养液中LDH的活力显著升高,宿主细胞中PLA2活性和FFA含量显著增高,表明钙超载激活PLA2,引起膜磷脂降解,形成游离脂肪酸导致宿主细胞膜损伤,引起LDH外溢。E.tenella裂殖生殖可导致宿主细胞活性和游离的活性钙调蛋白显著降低。胞内Ca2+螯合剂和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能显著抑制E.tenella对宿主细胞膜的损伤,表明细胞内钙超载和钙调蛋白激活在E.tenella宿主细胞膜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布鲁氏菌外膜蛋白BP26是布鲁氏菌的重要毒力因子,本研究采用bp26基因缺失株和BP26蛋白分别与胚胎滋养层细胞(HPT-8)作用,探讨布鲁氏菌bp2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rn 材料方法:从布鲁氏菌疫苗株M5-90克隆出bp26基因并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中表达,采用Ni柱亲和层析法纯化BP26蛋白,经SDS-PAGE、Western-Blot检测并鉴定疫原性.采用overlap技术将目的片段bp26基因的上臂插入到自杀载体pGEM-7zf中,电转至布鲁氏菌疫苗株M5-90感受态细胞中,成功筛选出具有遗传稳定性的bp26基因缺失株.用BP26蛋白和bp26基因缺失株分别侵染HPT-8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ELISA检测上清中的细胞因子.rn 结果:成功获得了布鲁氏菌BP26蛋白和M5-90Abp26缺失株,BP26蛋白侵染HPT-8细胞后可以引起细胞的炎性反应,对细胞有细胞毒性作用;bp26基因缺失株对HPT-8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6、TNF-α和LDH均高于PBS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bp26基因在布鲁氏菌侵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的细胞因子IL-6、TNF-α均高于M5-90对照组,LDH和IL-IO均低于M5-90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rn 结论: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妊娠母畜典型的症状是流产,产死胎、弱胎或是早产,通常在怀孕后2个半月内出现胎儿死亡或子宫炎。除了流产症状之外,还可以出现睾丸炎,跛行,后肢麻痹或脊椎炎等炎性反应的临床症状。布鲁氏菌不具有外毒素,也没有典型的Ⅲ型分泌系统,一般认为布鲁氏菌的毒性主要是由其毒力因子引起的,外膜蛋白是其主要毒力因子之一,可以引起宿主细胞的各类炎性反应。本研究通过分别测定BP26蛋白和bp26基因缺失株侵染HPT-8细胞后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变化量,认为BP26蛋白可以引起HPT-8细胞的炎性反应,有细胞毒性作用,bp26基因缺失株对HPT-8细胞有损伤作用,并且bp26基因缺失株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要小于M5-90疫苗株,说明bp26基因在布鲁氏菌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通过病理学和病原学明确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在蛋种鸡中同时诱发罕见的成红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实验结果证实,该病例是由ALV-J自然诱发的成红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并且主要发生于骨髓、肝脏、肺脏和卵巢,在肺脏和卵巢中发生ALV-J诱导的这两种肿瘤较罕见。遗传变异结果表明该次病例与ALV-J的原型HPRS-103的亲缘关系最近,而原型株HPRS-103主要诱发肉鸡的髓细胞性白血病,但致病性比较低,前期本实验室分离得到的WS0705毒株也出现该种现象,同源性很高的病毒引发的疾病存在巨人差异,推断可能是国内流行的ALV-J野毒株在蛋种鸡体内出现返祖现象,也就是变异的毒株再次出现重组,而与原型株高度一致。到目前为止,对ALV-J还没有发现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国内外主要从切断本病的垂直传播途径入手净化种鸡场。
  • 摘要:本研究利用分离纯化的高致病性PRRSV成功感染妊娠不同时期的母猪,高致病性PRRSV感染后不仅能引起妊娠母猪的各系统病变,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妊娠中期、后期除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外两个妊娠时期的病变相同,其主要区别是妊娠后期病毒性脑炎及子宫的病变更加明显。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高致病性PRRSV定位结果表明高致病性PRRSV可以分布于多个组织器官,除了已报道的组织器官外,还在甲状腺、肾上腺、颌下腺内分泌器官中检测到了病毒。
  •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以妊娠母猪严重繁殖障碍以及仔猪的呼吸道症状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PRRSV自1987年首次报道发现于美国以来,现已遍及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与地区,并已成为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我国在2006年春夏交接之际,南方地区发生了以高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而后迅速蔓延至周边地区,至2007年已遍及全国绝大部分省份.目前普遍认为该疫情是由高致病性PRRSV变异株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在混合感染的条件下所致. 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在无菌和控温、控湿条件下病毒气溶胶采集模型。研究以H9N2亚型禽流感(AIV)为研究对象,以鸡为载体。通过实验掌握了其排毒和形成气溶胶规律。将SPF鸡饲养于正负压隔离器中,采用AGI-30收集器和棉拭子在攻毒后不同时间收集空气、气管和泄殖腔样品,并利用HI、Dot-ELISA和RT-PCR检测样品。结果发现攻毒后第4天开始形成气溶胶,并持续到第43天,实验证明H9N2亚型AIV不仅可以在呼吸道和泄殖腔复制,而且可以形成气溶胶。气管泄殖腔棉拭子在接种后第3天至第5天都可分离到病毒,排毒时间可持续35天-45天。但泄殖腔的排毒量明显低于气管的排毒量。这说明H9N2型禽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排毒。本模型对研究PRRSV的气溶胶传播奠定了基础。将无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抗体35日龄仔猪饲养于两个无菌正负压隔离器中,采用AGI-30收集器、棉拭子等在攻毒后不同时间收集样品。将样品接种细胞后采用RT-PCR检测样品,并检测血常规和抗体变化。结果发现,攻毒组于攻毒后第4天开始形成气溶胶,并持续到实验结束,气溶胶高峰出现在攻毒后第15天;气溶胶传播的间接接触组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提取病理组织核酸和抗体检测等多个方面都证明其感染了PRRSV,并经鼻腔向外排毒;直接接触组和间接接触组几乎同时感染PRRSV。实验表明,PRRSV不仅能形成气溶胶并且能够通过其迅速感染临近猪群。本研究建立了无菌条件下病毒气溶胶的采集模型,并证明H9N2亚型AI可形成气溶胶,掌握了高致病性PRRSV的气溶胶传播规律。
  • 摘要:为了评价临床上从自然感染的中国麻鸡中分离的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JX0927)的致病性和致瘤性特点,本研究将病毒-REV-JX0927接种于SPF白航鸡,并于接种后不同时间进行检测.对于禽反转录病毒来说,机体的体重和免疫器官相对重量可用了评价免疫状态。体重、胸腺、法氏囊在和脾脏相对重量,以及细胞凋亡结果,暗示REV-JX0927诱导感染动物免疫抑制与免疫器官,尤其是胸腺的淋巴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血液中和细胞凋亡结果暗示,感染后7周是淋巴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的重要转折点。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REV-JX0927诱导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发生在早期(1周),淋巴肉瘤在中期(7周)。此外,还发现了从未见过报道的鳞状上皮癌、腺癌和动脉瘤,暗示REV-JX0927是多致瘤性病毒。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显示,动脉壁和内皮细胞是REV-JX0927重要的靶位,动脉炎与血清蛋白及脂肪浓度有关。REV对腺胃、肾脏、肝脏、淋巴组织、胰腺、淋巴肉瘤细胞和血管具有高亲嗜性。REV-JX0927感染SPF白航鸡表现出新的致病特点。
  • 摘要: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基因片段或全基因整合进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FPV)已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但至今,FPV分离株的REV整合区全基因分析以及有关FPV分离株和疫苗株整合序列差异比较的报道尚属少见.本文旨在了解山东地区FPV流行株整合REV前病毒的情况,同时比较FPV分离株和弱毒疫苗株整合REV前病毒序列的差异.分离株整合区LTR序列变异最大,尤其是3'LTR明显缩短,这表明整合的REV序列经过了修饰,使之与FPV序列之间的结合更适于两者的生存和复制,整合过程中的这种修饰与REV-LTR尤其是3'LTR的明显缺失有关,国外也有类似报道。分离株5、10和14的整合区序列高度同源,无论是整合的LTR基因还是中间的gag、pol和env基因均差异甚微,这有可能如现在报道的两株MDV所体现出来的现象,即这3个分离株很有可能是来自同一个原始重组病毒,由该原始重组病毒在鸡群中形成的流行毒株。而分离株12由于gag基因出现较大面积缺失可能与其他3株来自不同的原始重组病毒。分离株整合几乎全长的REV序列,而疫苗株仅整合REV-LTR序列,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国内外均有研究将整合几乎全长REV序列的FPV分离株在CEF细胞上传代致弱过程中几乎全长的REV序列在FPV中不断丢失中间部分。但是,对于疫苗整合片段大小不同,在疫苗效力、安全性等方面究竟有无差异,有何差异,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绵羊肺腺瘤病毒(exogenous Jaagsiekte sheep retrovirus exJSRV)是引起绵羊肺腺瘤病(Ovine pulmonary adenomatosis,OPA)的病原.JSRV具有相互重叠的gag、pro、pol、env的反转录病毒典型的基因结构,其中env基因编码病毒的囊膜蛋白(ENV),ENV主要负责病毒粒子与病毒的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同时发生膜融合使病毒粒子侵入靶细胞内.为了进一步探索exJSRV囊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揭示绵羊肺腺瘤病的发病机理.本研究以绵羊腺瘤病的病肺组织为原料,提取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以此cDNA为模板,F-env,R-env1,R-env2为引物,利用半巢式PCR扩增目的基因,胶回收纯化PCR产物并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均用kpnl和XbaⅠ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双酶切。结果表明质粒单、双酶切和测序结果证明本试验构建的pcDNA3.1(+)/exjSRV-env重组质粒的DNA序列完全正确,将其瞬时转染293T细胞后,裂解细胞并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目的基因env片段约2000bp,与预期大小一致。而阴性对照与空白对照组均无条带。说明pcDNA3.1(+)/exjSRV-env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并能在293T细胞内表达。
  • 摘要:本课题从经鼻腔接种牛型分枝杆菌的Balb/c小鼠早期感染阶段展开研究,分不同时间点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病理学检查。就细菌毒力与感染强度对小鼠脏器的损伤进行评价,结合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了解不同状况下牛分枝杆菌侵入宿主后的致病特点及机体所产生的抗感染机制,探讨主要细胞因子在感染早期的作用及其规律性,为结核的预防与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在接种后7日时,肺脏结构未见明显的实质性变化,具有正常肺脏的结构,可见小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囊、肺泡管以及肺泡。随着病程的发展,可见肺泡隔内的毛细血管充血,最后形成了肺泡内、肺泡隔内的出血。无论是BCG接种组、毒力型菌株C68006接种组,出血和其它一些病变往往都围绕着一些大的导气管分布,呈区域性分布。此外,随着感染天数的增加,肺泡隔内以及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感染后14天、21天都可见)。在BCG组和C68006接种组,接种后21天的小鼠肺脏导管周围都可见聚集的细胞团。导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黏膜上皮脱落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在不同感染强度以及不同时间段里,少有病变或不出现病变。有的感染组小鼠的肾脏在髓质肾小管间血管充血明显。从毒力型菌株接种小鼠的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不难看出,无论是BCG接种组、毒力型菌株C68006接种组,出血和其它一些病变往往都围绕着一些大的导气管分布,呈区域性分布,组织学变化呈现扩散及加剧趋势。随着感染天数的增加,肺泡隔内以及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感染后14天、2l天都可见)。在BCG组和C68006接种组,接种后21,天的小鼠肺脏导管周围都可见聚集的细胞团,怀疑是正在形成的肉芽肿雏形。导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黏膜上皮脱落和炎症细胞的浸润。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哪种毒力的细菌,随着时间的推移,肺脏的病理变化也在逐渐加剧。在不同感染强度间,也存在着随着感染强度的加大,肺脏组织病变也在加剧。本研究结果证实,一旦巨噬细胞被感染及细菌在细胞内的生长繁殖得以实现,不同毒力牛分枝杆菌菌株都嗜好于在细胞间传播。
  • 摘要:作为高氟对雏鸡盲肠扁桃体研究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盲肠扁桃体组织悬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以此衡量盲肠扁桃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氟的免疫毒性提供数据参考及动物模型.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有报道称氟可以诱导IL-6和IL-8在人类肺脏上皮细胞的合成,阐明了氟可影响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本研究中,高氟引起TNF-α,IFN-γ,IL-4和IL-6的含量均下降。免疫学上比较有影响的发现是将Th细胞分成Th1和Th2两个亚群,Thl细胞可以产生IL-2,TNF-α和IFN-γ;而Th2细胞则产生IL-4,IL-5,IL-6和IL-13等。TNF-α是由T细胞分泌的促炎和免疫调节因子,既可由Thl细胞分泌又可由Th2细胞分泌,是由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可以增强肠道的通透性的一种细胞因子,IFN-y可诱导肠上皮细胞合成组织相容性Ⅱ类抗原(MHC-Ⅱ)分子,提高抗原递呈能力,增强免疫应答能力,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IgG,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值等。本研究中,TNF-α和IFN-γ的含量降低,与之前报道的IL-2的变化规律一致,表明高氟可以影响细胞免疫功能。IL-4和IL-6作为Th2细胞因子可产生于各种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可增强机体和黏膜免疫功能。IL-4也被称为B淋巴细胞生长因子-1(BCGF-1),能促进B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slgA的形成。IL-6能促进B淋巴细胞的分化,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和再次免疫应答;还可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分化,促进T淋巴细胞产生IL-2。本实验结果显示,高氟引起IL-4和IL-6的含量下降,可能与高氟引起胸腺、脾脏和盲肠扁桃体病变导致成熟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降低,从而导致其分泌减少,IL-4和IL-6分泌的减少会进一步引起T淋巴细胞增殖的受阻,导致成熟T淋巴细胞数量的下降,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受到抑制,肠黏膜免疫系统功能减弱。
  • 摘要:硒是动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硒缺乏导致牛羊白肌病、猪的营养性肝病、家禽渗出性素质和胰腺萎缩[1];硒中毒症又导致牛"失明性跛行"、牛羊"碱病"、猪脊髓灰质软化以及野鸭羽囊萎缩和淋巴细胞坏死.养禽生产上,因饲料错配可能导致硒中毒症发生.为此,本试验研究日粮高硒对雏鸡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组织形态的影响,探讨高硒导致免疫功能损伤的组织学基础. 结果表明,5mg/kg及以上水平的日粮硒致雏鸡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生长发育抑制,各高硒组免疫器官脏器指数降低的组织学基础是组织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比较高硒对雏鸡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影响发现,1mg/kg硒致14日龄左右雏鸡的脾脏和法氏囊的重量增大,但长期摄入却导致胸腺重量在35日龄时降低;5mg/kg及其以上的硒对3个免疫器官均有生长抑制作用,但脾脏和法氏囊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胸腺则表现出蓄积毒性。上述现象提示,可能亚硒酸钠对T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比对B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大,也可能胸腺组织中更易蓄积硒。
  • 摘要:目前,关于钒对肠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未见系统报道.在家禽中因其特有的组织结构,使得黏膜系统成为了机体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其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本实验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钒,通过对肠道四个不同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扁桃体)生化指标的测定,衡量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机理.同时,为钒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和实际生产中的钒中毒诊治提供理论依据.rn 研究表明,钒具有产生活性氧的能力,而过多的产生活性氧可能会导致抗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改变。因此,钒产生自由基的能力可能通过降低抗氧化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细胞化合物的浓度,使得细胞更容易受到损伤。由于肠道中的内容物(氧化食物、过渡金属)等所产生的活性氧化物不断的暴露在其管腔中,所以肠黏膜极易受到氧化应激。如果这种氧化应激过程长期的存在于肠细胞中,由于过氧化脂质的不断积累,过量的自由基引起蛋白质结构损伤,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肠黏膜屏障就会受到损伤。机体内存在氧化,抗氧化平衡,SOD和CAT是抗氧化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SOD是机体内主要的自由基清除酶,其活力反应了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及内源性抗氧化能力,CAT则是通过高活性的羟自由基来分解过氧化氢和保护组织,而GSH-Px可通过催化还原有机和无机过氧化物,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使机体免受过氧化损伤。有报道表明,钒盐在氧化反应中可以催化过氧化氢自由基、羟自由基和次级派生的自由基;此外,羟自由基是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的主要氧自由基之一。GSH是重要的非酶抗氧化物质,是细胞质中最强的还原剂之一,可以将+5钒还原为+4钒或VO2+,而且GSH作为细胞内的一种防御物质,可以抑制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尤其是活性氧的中间产物,自由基过量也会消耗谷胱甘肽的产生。而MDA则是反应机体内自由基积累而导致组织抗氧化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MDA含量增加使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受到障碍,从而诱发组织内脂质过氧化。综上所述,日粮钒添加量超过30mg/kg可明显降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扁桃体抗氧化能力,通过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升高脂质过氧化水平,最终导致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 摘要:目前,关于钒对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未见系统报道.盲肠扁桃体作为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黏膜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本实验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钒,通过对盲肠扁桃体病理变化的研究、IL-2含量的测定以及T-cell亚群比例变化的测定,衡量机体黏膜免疫功能的变化.同时,为钒对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提供新的实验室依据以探讨其影响机理.rn 在禽类中,CD4+T细胞被认为是作为辅助炎性T细胞而响应Ⅱ型MHC分子,而CD8+T细胞被认为是能识别内源性抗原并识别Ⅰ型MHC分子的细胞毒性T细胞。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在盲肠扁桃体CD3+CD4+和CD3+CD8+T细胞百分率下降表明这些亚群的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导致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生物学功能受到影响。T淋巴细胞的成熟和活化于胸腺网状细胞密切相关,而来自于胸腺的成熟T细胞转移到外周血和次级淋巴细胞组织盲肠扁桃体中。已有研究报道胸腺和脾脏形态结构损伤,从而T-cell分裂增殖和活化受阻,导致了盲肠扁桃体中相应的T淋巴细胞的减少。IL-2是由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淋巴细胞的增殖、成熟、分化,增强黏膜免疫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比较本实验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结果,可见IL-2含量变化与T-cell的变化密切相关,且规律相符。当日粮钒水平高于30mg/kg时,盲肠扁桃体中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分化率下降,进而影响CD4+T淋巴细胞的减少,其IL-2的分泌量相应减少,从而减弱了IL-2促进早期T细胞发育的作用,进一步反馈性地抑制T淋巴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和繁殖以及各种重要的具有免疫促进作用的细胞因子。
  • 摘要:研究羊种布鲁氏菌糖基转移酶(WboA)在诱发胚胎滋养层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表明WboA蛋白具有细胞毒作用,布鲁氏菌的致炎作用与脂多糖O链相关,为进一步阐明布鲁氏菌感染宿主细胞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rn 布鲁氏菌是兼性胞内寄生菌,胚胎滋养层细胞是布鲁氏菌侵染的靶细胞。胚胎滋养层细胞受到损伤会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影响胎儿向母体的植入,容易引发母畜流产。布鲁氏菌LPS是一种毒力因子,已被初步证明与引发母畜流产相关。光滑型布鲁氏菌的外膜存在完整的LPS,而粗糙型布鲁氏菌的外膜缺少O链多糖,当布鲁氏菌LPS的O链多糖缺失时,布鲁氏菌从光滑型转变为粗糙型,同时导致细菌的毒力减弱。布鲁氏菌的WboA基因编码的糖基转移酶与光滑型布鲁氏菌LPS O链的合成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通过纯化WboA蛋白和构建△WboA并将其分别作用于胚胎滋养层细胞,ELISA检测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研究了布鲁氏菌所引发的致炎作用与LPS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布鲁氏菌感染机制奠定了基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