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七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浙江兰溪
  • 出版时间: 2015-05

主办单位:中国园艺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从白肉枇杷群体中发现疑似雄性不育单株'221',对该单株花器进行田间观察,同时对其不育性状及特征特性进行初步研究.采集花朵观察形态,并收集花药25℃处理爆出花粉,TTC染色检测花粉活力,离体培养观察花粉萌发情况.结果表明:与花粉发育正常的黄肉品种'大五星'相比,该单株雄蕊瘦小、花药干瘪萎缩,花粉囊内花粉粒稀少,且花粉活力弱,萌发率低.经初步鉴定'221'单株雄性不育,为枇杷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
  • 摘要:香气是果实风味品质的重要指标,鉴于国际市场对果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果实香气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对枇杷香气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枇杷花及精油的香气方面,对枇杷果实香气的研究相对更少.本研究以采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东山校区和浙江柑橘研究所的23个品种枇杷成熟果实为试材,其中10个为红沙类,分别是'金丰一号'、'富阳'、'洛阳青'、'东岙二代种'、'倒挂'、'红白肉'、'日本小红柿'、'大红袍1号'、'大红袍2号'、'大红袍3号';13个为白沙类,分别是'丰玉'、'冠玉'、'青种'、'照种'、'鸡蛋白'、'美玉'、'早黄'、'荸荠种'、'槐梵'、'软圆型软条白砂'、'溪上白砂'、'路桥软条自砂'、"宁海白'.每品种随机抽取10个果实,进行果实基本品质指标测定后,将果皮与果肉分离,切碎,液氮速冻,于-20℃下贮存备用.香气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进行分离收集,然后采用GC-MS进行鉴定和分析,并以辛醛为内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化合成分的相对含量.
  • 摘要:在研究枇杷种子退化原因及退化种子植株遗传多样性的过程中,发现龙泉5号中度退化种子植株的花粉量及花粉形态与其母本有着极大的区别.运用5种方法对其雄性可育度进行了鉴定:石蜡切片法对大蕾期花药结构、花粉显微观测,解剖显微观察花药形态、散粉情况,扫描电镜法观察花粉亚显微形态,TTC法测定花粉活力,离体培养法测定花粉萌发率,同时调查了供试材料自花授粉的坐果率.结果表明,所试龙泉5号系枇杷材料中除母本龙泉5号为雄性可育外,其退化种子植株的花药内花粉量少,开花后多数花药不能正常开裂或迟后开裂;且其畸形和发育不完全花粉多,正常花粉较少,花粉外壁纹饰与母本差异非常明显;同时,退化种子植株的花粉活力和花粉离体培养萌发率均显著低于其母本,分别为3.67%~16.83%和0.89%~15.67%;表现为花粉败育,属孢子发生性雄性不育类型,且其雄性不育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 摘要:枇杷(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为蔷微科枇杷属植物,通常根据果肉的颜色分为黄肉和白肉两大类,果实色泽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酚类色素(主要有花色素、黄酮和黄酮醇等)三大类植物色素的含量与比例所决定,而枇杷果实的颜色取决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国内外关于枇杷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调控已有不少报道,但关于枇杷类胡萝卜素的积累场所质体的调控机制研究还不是特别清楚.在番茄上的报道指出:番茄hp1-3突变体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增加是由于质体数量增加与体积增大为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和积累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为此,本研究以不同颜色的枇杷品种'黄金块'、'解放钟'、'白玉'为试材,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枇杷果肉细胞发育过程中质体的发生及形态学变化和有色体超微结构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以期从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探讨质体发育与果肉颜色的关系.
  • 摘要:为了解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1.)咖啡酰CoA氧甲基转移酶基因(Caffeoyl-Coenzyme A3-O-methyltransferase,CCoAOMT)在低温储藏过程中与其果实木质化的关系,首先从外观上对贮藏不同时期的枇杷'早钟6号'、'解放钟'果实进行观察,并通过5'-RACE、3'-RACE及巢式PCR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早钟6号'CCoAOMT基因的编码区(CDS)序列,再利用RT-PCR从mRNA水平对其在低温贮藏的两种枇杷果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发现枇杷CCoAOMT基因的CDS区全长744bp,编码247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JX885583);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CCoAOMT类蛋白特有的8个保守序列元件,与其它物种上报道的该类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在整个低温储藏过程中,两种枇杷果实外观的变化并不明显;但是RT-PCR的半定量分析表明枇杷果实中CCoAOMT基因在4℃贮存的初期转录水平上调,之后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上述结果表明枇杷CCoAOMT基因很可能在低温贮藏枇杷的木质化过程中发挥作用,低温处理可能影响其在果实中的表达.
  • 摘要:本试验以二倍体和三倍体枇杷花药为试验材料,研究品种(株系)、花蕾发育阶段和培养基在枇杷花药形成胚状体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二倍体和三倍体枇杷中,花蕾直径与小孢子发育阶段都存在相关性;二倍体和三倍体枇杷花药在适宜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同,分别可达78%和60%;在胚状体诱导中,虽然最佳培养基因枇杷品种(株系)而异,但生长调节剂ZT、NAA和IBA对二倍体和三倍体枇杷胚胎诱导率的影响一致.
  • 摘要:本研究以枇杷花药胚状体为材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优化农杆菌介导枇杷花药胚状体的外源基因转化条件,进一步完善枇杷胚状体遗传转化体系,为枇杷性状改良及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适当的高渗处理,在加入700mg·L-1安比西林或200mg·L-1头孢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中脱菌培养以及共培养后延迟3d筛选的初步转化效果为佳.
  • 摘要:实验以华南农业大学枇杷属植物种质资源圃所收集保存的窄叶枇杷作为试材,进行了成年树茎尖的离体培养,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与浓度的配比、添加物质、培养环境等因素对窄叶枇杷茎尖离体培养与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浓度的组合与窄叶枇杷的离体培养过程中褐化率、萌动率和成苗率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其中在MS+TDZ0.5mg·L-1+BA0.5mg·L-1+NAA0.1mg·L-1组合与MS+TDZ0.5mg·L-1+KT0.5mg·L-1+NAA0.1mg·L-1组合的培养基下,窄叶枇杷茎尖离体培养的褐化情况得到显著抑制,褐化率均为0,并且其萌动率达到100%,第60d成苗率也达到100%.另外,切口涂凡士林,向培养基添加AgNO3、AC,以及在18℃下进行培养也有利于抑制褐化.通过优化各种培养技术和条件来建立窄叶枇杷茎尖离体培养体系,为今后其它野生枇杷种的快速繁殖、种质资源保存以及转基因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 摘要:醇酰基转移酶类(Alcohol Acyltransferases,AATs)是酯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催化酯类合成的最后一步,可将酰基CoA中的酰基转移到醇类底物形成酯.本研究以'丰玉'枇杷为研究材料,采川CTAB法提取枇杷果实总RNA,根据Genbank中其它蔷薇科植物的AAT1基因序列,运用DNAMAN、Primer5.0等软件设计用于3'端和5'端扩增的引物,采用RACE方法进行AAT1基因3'和5'端cDNA片段的扩增,3'端扩增得到一条约为900bp的条带,5'端扩增得到一条约为1100bp的条带.利用DNAman生物分析软件对批把、苹果、番茄、甜橙、薰衣草、草莓、灯笼草AAT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以进一步研究枇杷AAT1基因与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基因的分子进化关系与其植物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枇杷AAT1与苹果AAT1亲源最近,其次是甜橙,与草莓和灯笼草的亲源关系较远。
  • 摘要:通过SMARTTM与DSN处理技术相结合,构建了枇杷果实发育与成熟期基因丰富的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插入片段主要分布在0.5~3.0kb,平均长度约为1.1kb.在8972个有效测序结果中拼接得到了7451个unigenes,包含2896个全长cDNA序列和5241个未知功能的unigenes.对2896个全长cDNA基因通过NCBI-nr蛋白数据库同源比对分析发现,有2210个全长序列(占76.3%)有匹配源,功能主要涉及细胞信号转导、糖代谢、蛋白转运、细胞衰老、蛋白质代谢、基因转录调节、生殖发育及胁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通过GO网站对主要unigenes从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学过程3个角度进行了功能归类与注释.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对枇杷果实糖代谢和乙烯应答相关基因进行了转录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蔗糖磷酸合酶SPS-Ⅰ、-2和蔗糖合酶合成方向SS-S基因转录水平都逐渐上调,蔗糖分解方向SS-C基因在果实成熟期间转录水平不断下调,共同协调促进了枇杷果实成熟期糖积累品质的形成;3个乙烯受体EjETRs同源基因和乙烯应答转录因子EjETF基因转录水平在果实发育成熟期间皆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表明乙烯及非依赖于乙烯的因子共同调控着枇杷果实发育与成熟过程.本研究构建的全长cDNA文库为进一步研究枇杷果实发育与成熟分子机理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也为今后利用分子手段调控枇杷果实发育成熟期和改善果实品质形成奠定了基础.
  • 摘要:类胡萝卜素是植物重要色素,不仅参与光合作用、激素代谢与胁迫响应,果实中的类胡萝卜、索还决定果实色泽,并影响果实对人体的保健价值.类胡萝卜素分子富含双键,是活性氧的作用位点,因而产生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部分类胡萝卜素分子具VA骨架,可在人体内转化为VA,起着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眼睛健康和免疫力等作用.β-胡萝卜素是最高效的VA原类胡萝卜素,是α-胡萝卜素和β-隐黄质的2倍.然而,多数成熟果实中β-胡萝卜素含量并不高.以黄肉枇杷‘洛阳青’和白肉枇杷‘白沙’为试材,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对两品种果肉cDNA文库进行了比较,未发现涉及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基因。进而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对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上的系列基因的表达强度进行了分析,发现成熟阶段表达增强与类胡萝卜素积累一致,但两品种间基因表达强度差异倍数(大多在0-2倍)远低于品种间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果肉组织相关48倍)。这表明两品种类胡萝卜素的差异积累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较小。
  •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脱水素基因在枇杷抗冻中的功能,将枇杷脱水素基因EjDHN1和EjDHN5在烟草中进行异源表达,共获得7个EjDHN1超表达株系和22个EjDHN5超表达株系,然后各选择表达水平比较高的两个株系进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0℃低温胁迫处理后,14d苗龄的野生型烟草苗的存活率和生长情况要显著差子转基因株系.低温处理导致6叶期野生型烟草苗的光合系统活性显著降低,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加,而转基因烟草苗的受破坏程度要明显轻于野生型.为了研究超表达EjDHN1和EjDHN5对烟草抗氧化胁迫能力的影响,做了不同浓度梯度的甲基紫精(Methyl viologen,MV)胁迫试验.结果显示,MV处理抑制了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的生长,但是这种抑制在野生型中更为明显.当用2.0μM MV处理10d后,EjDHN1和EjDHN5超表达的转基因株系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野生型,生长状况也要明显好于野生型.将6叶期烟草叶盘进行MV处理,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2.0μM的MV处理20h后,野生型烟草叶盘的叶绿素降解程度和膜脂过氧化程度明显比转基因株系要严重.这些结果也说明了脱水素基因可能在提高枇杷抗低温能力和抗氧化胁迫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白沙枇杷肉质鲜嫩、口感极佳且不耐藏,故而90%以上都是用于鲜食,加上主要栽培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地少而贵,大部分果园都是与其它果树或茶树混栽,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树种间的不同要求.在保证果品产量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物理、生物等生态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提高果品质量,增加附加值.
  • 摘要:采用外源钙和钙调素拮抗剂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TFP)处理Hoagland营养液砂培法培养的2年生"早钟6号"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cv.Zaozhong No.6)容器幼苗,于-6℃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探讨钙处理对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Ca2+-ATPase(EC3.6.1.38)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钙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枇杷幼苗叶片细胞CaM含量以及质膜、内质网膜、液泡膜和线粒体膜Ca2+-ATPase活性并激活过氧化氢酶(CAT,EC1.11.1.6)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EC1.15.1.1),降低了细胞H2O2和MDA含量;而钙调素拮抗剂TFP对钙处理所诱导的生理效应起抑制作用,削弱了幼苗对低温胁迫的抗氧化能力,加剧低温对幼苗的伤害.钙处理增加了低温胁迫下细胞内CaM含量和膜Ca2+-ATPase活性,使细胞保持较高的SOD和POD活性,有助于及时清除因低温胁迫而导致细胞活性氧的过度积累,抑制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提高枇杷幼苗的抗冻能力.Ca2+·CaM信使系统可能参与了低温胁迫下枇杷抗冻性的诱导和调控.
  • 摘要:以3年生枇杷品种'早钟6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Zaozhong No.6')容器嫁接苗为试材,于0℃、-1℃、-3℃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探讨枇杷幼果细胞膜磷脂及相关酶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度胁迫过程中,枇杷幼果磷脂酶D(PLD,EC3.1.4.4)和脂氧合酶(LOX,EC1.13.11.12)活性均呈上升趋势;质膜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肌醇(PI)含量因逐渐被降解而呈下降趋势,磷脂酸(PA)含量出现积累增加,而膜结合Ca2+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温度的降低,枇杷幼果细胞PLD和LOX活性增幅加大,从而加速了膜PC和PI的降解和PA的积累.低温胁迫过程中幼果细胞膜PC含量的降幅大于PI,膜结合Ca2+含量的变化与PLD和LOX活性变化呈负相关.低温胁迫下枇杷幼果细胞膜结合Ca2+含量的减少诱导了膜脂降解酶PLD和LOX活性的提高,并导致膜结构稳定性下降,加剧了低温胁迫对膜脂的降解和脂质过氧化伤害,其中尤以-3℃胁迫处理4~6h对幼果细胞质膜的伤害最严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Ca2+·CaM信使系统可能参与枇杷幼果细胞膜PLD和LOX活性的调控.
  • 摘要:为阐明温度对枇杷花粉原位萌发、花粉管生长和胚囊寿命的影响,明确枇杷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枇杷花期管理及生态区划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以'大五星'为试材,将其离体花枝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进行培养,用'龙泉5号'进行异花授粉,授粉后不同时间段分别采集花朵,采用荧光显微观察方法观察统计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和胚囊活力情况.结果表明,在10.0、15.0和20.0℃的温度条件下花粉萌发率、被花粉管生长穿过的花柱比率和有花粉管的胚珠比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当温度为5.0℃条件时花粉的萌发率仅约为10%,温度升高至25.0和30.0℃时,萌发率又分别显著下降至约65%和45%.当温度为5.0和30.0℃时,在授粉后120h均未发现有花粉管穿过花柱生长至胚珠.上述结果表明温度对枇杷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和胚囊寿命有显猪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枇杷花粉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9.9℃,花粉管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0℃.
  • 摘要:本义以丽水红肉、黄肉、白肉3种枇杷花为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枇杷花中的槲皮素、槲皮苷和苦杏仁苷等功能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品种间的3种功能成分有差异,苫杏仁苷含量以白枇杷花的最高,而槲皮素和槲皮苷的含量以红肉枇杷花的最高.不同花期3种功能成分的含量也有差异,以盛花期的花朵苦杏仁苷含量最高,而晚花期的花朵所含的槲皮素和槲皮苷最高.加工方法对3种功能成分含量也有影响,以烘箱50℃干燥法中枇杷花的槲皮素、槲皮苷和苦杏仁苷含量较高.
  • 摘要:目的:研究大孔树脂初步纯化枇杷粗多糖的工艺条件及效果. 方法:分别比较了D-101、AB-8、X-5、ADS-7、ADS-17、DM-130六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枇杷多糖水溶液的脱蛋白和脱多酚效果.在静态吸附解吸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以蛋白和多酚的吸附率及多糖的回收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出最佳的大孔树脂,并考察优化树脂的静态和动态行为,找出纯化枇杷多糖的优化工艺. 结果:ADS-7树脂对枇杷多糖提取液的纯化效果最为理想,最佳工艺为-上样流速1.2BV/h,pH为13,多糖浓度24.59mg/mL,上样量为5BV,回收流出液,并以10%乙醇洗脱回收多糖,在此条件下多糖回收率85%,纯化倍数2.10倍,吸附的杂蛋白及多酚可用95%乙醇洗脱. 结论:ADS-7大孔吸附树脂对枇杷粗多糖可以获得较高的纯化效率和回收率.
  • 摘要:四川枇杷产业在本世纪初得到快速发展,己跃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栽培面积达80万亩左右,产量约20万吨,生产规模仅次于柑桔和梨,成为四川省第三大水果.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问题以及产业瓶颈突显,面临重大的挑战,亟需进行产业转型发展.应适当调减种植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显著区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枇杷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品牌发展战略和枇杷产业文化开发战略,探索适宜的经营模式。
  • 摘要:本文分析比较了枇杷白肉突变体与野生型生物学特性和果实品质差异.研究表明,枇杷白肉突变体与野生型的物候期十分接近,突变体的果实始熟期比野生型晚一周左右.突变体叶片长度、叶柄长度明显长于野生型,叶片厚度明显薄于野生型.突变体果实的平均单果重和果实纵横径均小于野生型,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分别比野生型高出9.2%和9.3%,总酸含量比野生型低21%;突变体果肉的维生素C含量与野生型基本相当;突变体果肉的粗纤维含量比野生型低14.3%,β-胡萝卜素含量仅为野生型的7.55%;突变体果肉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分别比同时期野生型高19%、8%和23%.
  • 摘要:本研究采用普通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品种为"大五星")和南亚枇杷(Eriobotrya bengalensis Hook.f.)进行种间正反杂交,观察杂交苗叶片形态表现,结果表明,杂种叶片形态均介于双亲之间,略偏母本,部分子代出现新性状.
  • 摘要:通过低温处理,研究了不同枇杷材料幼果的抗寒性.研究表明,枇杷幼果果肉的SOD活性、脯氨酸含量与材料的抗寒性成正相关,MDA含量、相对电导率与材料的抗寒性成负相关,其中相对电导率、MDA含量这两个指标对枇杷幼果果肉抗寒性的贡献率达到99.47%.利用相对电导率模拟Logistic方程计算出7个材料的半致死温度分析表明,7个材料的抗寒性强弱依次为:6-3-10>6-4-10>4-1-11>6-6-10>大五星>川农2号>川农1号.
  • 摘要:以栎叶枇杷(E.prinoides Rehd.&Wils.)花粉为试验材料,经干燥保存于液氮中,研究不同低温保存时间对"栎叶"枇杷花粉性状及SOD、CAT、POD酶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粉的低温保存过程中,花粉保存前期108-216d花粉萌发率保持相对稳定,花粉保存后期第252d萌发率急剧下降,而花粉管长度在低温保存期间呈"升-降"的变化趋势;花粉细胞SOD、CAT和POD酶保护酶活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花粉保存过程中SOD酶活性的衰退较CAT和POD明显,花粉保护酶活性的下降可能引发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并导致花粉活力的降低.
  • 摘要:本文以'卵圆型软条白沙'枇杷变异种质为试材,母株'软条白沙'及中国、日本、新西兰3个国家的30个白肉枇杷栽培品种为对照,以形态学性状调查为基础,结合SRAP分子标记对变异种质进行鉴别研究.SRAP标记从96对引物中筛选出18对进行扩增,结果共获得135个位点,其中10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为75.6%.不同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GS)在0.53-0.89之间.在GS为0.65处,可将31份枇杷种质分为四类.Ⅰ:均为来白中国浙江的8份种质.Ⅱ;为来自日本、新西兰和中国江苏和福建的19个种质,GS在0.58-0.89之间.Ⅲ:为'上海白沙'和广西'白蜜枇杷'两个种质,GS为0.69.Ⅳ:为福建'白梨'和'龙才白'两个种质,GS为0.69.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卵圆形软条白沙'与对照相似系数处于0.55-0.88之间;与'白荔枝'的遗传相似度最大(GS=0.88);与'乌躬白'遗传相似度最小(GS=0.55);与母株'软条白沙'的相似系数为仅0.73,两者的遗传相似度不大.生物学性状调查表明,'卵圆形软条白沙'变异材料与母株'软条白沙'在果形、种子数和可食率等性状上具有明显差异.综合研究结果,可见卵圆形软条白沙'与母株'软条白沙'相比,综合性状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变异,它应属芽变种质(利料).本研究对枇杷变异利料的创新利用、新品种审定与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摘要:为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枇杷属植物种质资源,对栎叶枇杷(E.prinoides Rehd.et Wils.)和解放钟枇杷进行种间正反交的杂交试验.本文涉及反交后代群体63株的真假杂种鉴定和正反交后代抗性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SRAP分子标记多态性和稳定性好,通过杂交获得的63株杂交后代都为真杂种.正反交群体后代电导法拟合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了栎叶枇杷和解放钟枇杷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99℃、-7.81℃.耐寒能力:栎叶枇杷<正交后代<反交后代<解放钟;抗病虫害能力:解放钟<反交后代<正交后代<栎叶枇杷.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抗性性状都遵循"偏母遗传".
  • 摘要:褐化是枇杷离体培养的严重障碍,是离体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十年生'大五星'枇杷树的幼嫩叶片为试材,对叶柄及叶脉离体培养中抗褐化方法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热激处理以45℃、4min抗褐化效果最佳;防褐化物质以PVP效果最佳,Vc次之,AC最差,高浓度的AC甚至能促进褐化;蔗糖随着浓度增加褐化率升高,但是过低浓度的蔗糖会由于碳源缺乏而影响愈伤组织生长,以25g/L为宜,琼脂以7.5g/L、PH为5.8抗褐化效果最为理想;培养条件以暗培养2w,5d转瓶一次,20℃低温培养褐化率最低,抗褐化最为理想.
  • 摘要:果肉颜色是制约枇杷种类和果实品质口感的限制因素,秕杷根据果肉颜色不同分为黄肉枇杷和白肉枇杷,本研究以枇杷白肉突变型和野生型为材料,从果实转色到成熟分4个时期取样提RNA,利用RNA-Seq技术开展枇杷黄肉野生型和白肉突变型果实不同时期混合样本的转录组差异分析,并借助差异表达谱研究各个时期基因表达差异,探究枇杷白色果肉突变机制.结果:通过转录组测序,共获得9千多万条高质量的短序列,产生了61,587条unigenes约9.5Gbp的数据信息量.通过与NCBI蛋白质数据做blastx比对,44,406条Unigenes(72.1%)比对到Nr蛋白质数据库,31,528条(51.2%)比对到Swiss-Prot数据库.归类到GO、COG功能类别和123个经典KEGG代谢途径的已注释Unigenes分别有19,386,15,354和13,041个.表达谱分析表明,突变型相对野生型大部分基因的表达呈低-高-低-高趋势,根据GO注释,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集中于细胞过程,酶活以及细胞结构三个注释类中;根据KEGG注释,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splicesome,VB6新陈代谢,内质网蛋白加工,RNA转运,柠檬酸盐循环,苯丙素生物合成,蛋白酶体,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及花生四烯酸新陈代谢途径.
  • 摘要: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根据已有的EST和转录组序列开发genic-SNP标记已得到重视,也因其具有较高突变率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研究中.在本研究中,以26个枇杷品种与资源为材料,利用9对引物扩增获得了总长度为4,183bp的基因组序列,获得多态性SNP位点103个,分布密度为1SNP/41bp,包括:55个转换,37个颠换,8个缺失或插入,3个其它类型.在这些转换和颠换的SNPs中,以A/G,C/T,G/T,A/T G/C和A/C为主,数量和比例依次为31.1%(32),22.3%(23),13.6%(14),11.7%(12),6.8%(7),3.9%(4).另外,SNP状态有84个纯合位点,8个杂合位点.根据103个genic-SNPs位点多态性资料,应用MEGA程序构建了白沙和红沙枇杷种质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所有枇杷品种均被区分鉴定开,而且没有形成白沙和红沙形式的两大组群,说明白沙与红沙枇杷在遗传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是同一树种中某些性状(主要是果实)存在一定差异的不同品种类型.本研究所鉴定的新的genic-SNPs将为枇杷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
  • 摘要:红肉枇杷果实为冷敏型果实,采后低温贮藏过程易发生冷害,其典型特征为冷害木质化,表现为果实硬度上升和木质素积累.大量研究表明,枇杷冷害木质化受程序降温(LTC)、1-MCP、热处理(HT)、ASA、MeJA等外源处理调控,且相关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解析已广泛开展,但枇杷果实木质化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洛阳青'枇杷(Eriobotryajaponica Lindl.cv.Luoyangqing)果实为试材,采用LTC和HT调控果实冷害木质化进程,探索MYB、AP2/ERF等转录因子参与枇杷果实冷害木质化的转录调控机制.
  • 摘要:本研究以'大五星'枇杷花药为外植体,旨在通过胚胎发生建立枇杷花药培养的高效体系.结果表明:枇杷花蕾直径和小孢子发育时期存在相关性,当花蕾的横径为4.68mm左右、纵径为4.52mm左右时,此时枇杷花蕾正处于单核靠边期,正适于胚状体的诱导.黑暗条件下4℃低温预处理2d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69.9%.枇杷花药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2,4-D0.5mg/L+6-BA2.0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8.3%.枇杷花药愈伤组织诱导胚状体的最适培养基为MS+ZT0.05mg/L+NAA0.01mg/L+IBA0.05mg/L,胚状体诱导率为25.7%.枇杷花药胚状体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ZT0.05mg/L+NAA0.02mg/L+IBA0.02mg/L,增殖系数达5.8.
  • 摘要:以三倍体枇杷叶脉为外植体,研究了外植体表面灭菌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三倍体枇杷叶脉培养与植株再生过程中污染、褐化、愈伤组织诱导、增殖的影响,首次初步建立了三倍体枇杷叶脉培养与植株再生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三倍体枇杷叶脉的污染防止以75%酒精处理20s、0.1%升汞处理15min为宜,褐化防止以Na2S2O32.0g/L、Vc2.0g/L为宜;愈伤组织适宜的诱导材料为10d左右的基部叶脉,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mg/L+2,4-D0.5mg/L,此条件下诱导的愈伤组织为黄绿色、颗粒状;增殖适宜培养基为MS+6-BA0.5mg/L+2,4-D0.1mg/L+NAA1.0mg/L,该条件下愈伤组织增殖速率最快,生长质量最佳,呈深绿色、致密、颗粒状.
  • 摘要:以'大五星'枇杷花药胚状体为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单性结实iaaM基因.结果表明:花药胚状体经预培养2~3d,农杆菌侵染15min,共培养3d,共培养基中加入AS10mg/L,最适合进行遗传转化.抗菌素选用250mg/L的头孢霉或安比西林750mg/L脱菌效果较好.采用此转化体系进行遗传转化最终获得了16个卡那霉素抗性芽,对抗性芽次生胚进行iaaM特异性扩增检测,结果显示有9个胚系扩增出了预期目的条带,PCR阳性率为56.25%,进一步对抗性芽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其中有8个胚系出现了明显的杂交信号,表明iaaM基因已导入枇杷胚状体中,转化率约为0.5%.
  • 摘要:枇杷秋冬开花座果,冬季低温冻害是影响枇杷产量的制约因子之一.本文以本省白沙枇杷主栽品种'宁海白'试材,用白色防水纸袋、薄透气膜袋、厚透气膜袋、纸袋+薄透气膜双层袋进行冬季套袋并与大棚进行比较,探讨套袋对袋内温湿度、座果率与枇杷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套袋都提高了袋内温度,特别是提高白天最高温度最为明显,而对最低温度提高不明显.其中以厚厚透气膜袋效果最好,双层袋次之,纸袋最差.套袋对整个冬季平均温度提高0.2-1.7℃不等.套袋处理提高了座果率,其中以双层袋效果最好与大棚接近.套袋提高单果重与TSS含量,特别是厚透气膜袋对提高单果重效果最好,而提高TSS含量则以纸质袋效果最好.
  • 摘要:白沙枇杷因其营养丰富、鲜食品质优异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较好.江苏苏州是中国白沙枇杷集中的传统产地之一,由于受到冬季低温的制约,江苏枇杷产业发展相对较缓,至今不足3万亩.白沙枇杷抗寒育种及防冻技术研究一直是北缘地区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除采用花期育种、实生选种及设施栽培外,针对白沙枇杷抗寒性的生理研究也在逐渐展开.采用人工模拟低温胁迫,研究白沙枇杷品种'白玉'的叶片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电解质外渗率的变化,探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在快速测定枇杷抗寒性上的应用,为进一步研究和鉴定白沙枇杷种质资源及杂交后代的抗寒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摘要:枇杷(E.japonica Lindl.)为原产于中国亚热带的重要果树,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江苏、四川、浙江、贵州、安徽以及陕南等地,冬季开花,果熟于春末夏初.枇杷对低温敏感,当极端低温降至-2~-3℃就会对枇杷花果产生冻害.在中国不同枇杷产区特别是分布北缘地区,低温冻害成为制约枇杷生产的重要影响因子.安康地处陕西南部,属北亚热带,是枇杷自然分布的北缘地区.由于枇杷开花坐果期处于冬季,当出现冬季较低气温时,就会导致枇杷幼果受冻而影响产量.随着秋季转入冬季气温降低,枇杷体内的抗冻相关指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来积极应对低温环境。灌水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和批把叶片水分含量;随着气温不断降低,枇杷体内可溶性蛋白、Pro, MDA含量以及SOD活性都呈逐渐升高趋势,CAT活性在后期略有下降。试验认为,对于10年以上的大树在秋冬干早季节,按每月每棵树30kg灌水量浇灌是提高枇杷冬季抗冻性的适宜灌水量。
  • 摘要:以'大五星'枇杷为材料,研究了三种叶面液对其果实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得到了效果最好的叶面液组合.结果表明:喷施壮果蒂灵300000倍+绿芬威600倍对'大五星'枇杷各个时期的生长发育和品质效果最好,在果实生长过程中果实纵横径及单果重增长最快,成熟时平均单果重51.91g、纵径4.698cm横径4.601cm、可溶性糖7.56%、可溶性固形物12.8%、可食率82.25%等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且可滴定酸0.204%较低;单喷施壮果蒂灵300000倍或绿芬威600倍的效果次之;含有"爱多收"的处理效果虽较对照好但明显低于没有添加"爱多收"叶面液的处理;对照效果最差.
  • 摘要:通过多年来对福建省云霄县枇杷生产冬季异常落叶的调查与叶片土壤分析,在云霄县元旦前后枇杷异常落叶是由锰中毒引起的.枇杷锰中毒的症状:初期枇杷叶片细胞间隙呈现黑褐色,在11月中下旬开始发生;随着症状发展,叶肉部分呈现黑褐色的小斑点,斑点逐渐扩大,从叶缘向离叶片主脉0.5cm处成列分布,有时呈条状或块状紫色分布,此为中期,在12月上中旬可以见到;最后叶片没有光泽、变黄脱落,枝条上保留的叶片变脆,一般在12月下旬到元旦开始出现落叶,此为后期.落叶以枇杷结果枝中部严重,发生严重的植株结果枝叶片脱落一半以上,剩下顶端6-8片叶片和基部1-2叶片,许多果农误认为是开花幼果期消耗大量营养和冬季低温造成落叶.落叶严重的植株严重影响果实脚大,在刮东北风时果实极易皱缩.生产上通过增施石灰和有机肥,清理果园积水、培土、扩穴改土、少用慎用含锰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枇杷锰中毒发生。
  • 摘要: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钱塘江上游,素有"三江之会,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农林牧渔俱全,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初步形成了水果、蔬菜、畜牧、淡水养殖、花卉等六大特色产业.其中,枇杷是兰溪最具特色优势的两大水果产业之一,现种植面积约为1.85万亩,产量5000吨左右,产值7200万元左右,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立兰溪枇杷研究中心,引导批把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组建枇杷社会化服务队伍,形成公益化和社会化互为补充的现代新型农业服条体系。加强政策扶持,整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制订加快枇杷产业发展以奖代补政策,引导果农和专业合作社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加强市场营销,在传统的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媒体广告宣传的基础上,结合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的创建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求,指导和开发出多档次、多规格的枇杷产品,加强节事活动策划,创新营销网络,把兰溪批把文化节打造成为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 摘要:综述了湖北省枇杷产业发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湖北省发展枇杷产业的优势,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应加强政府引导扶持,积极稳步发展,搞好良种区划,调整品种结构,发展枇杷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品牌建设。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