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鼠类

鼠类

鼠类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1101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动物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11篇;相关期刊326种,包括兽类学报、生态学报、大自然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四届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国际论坛暨第一届亚太地区重要传染病与热带病防控国际研讨会、第三届全国口岸卫生处理学术大会、第3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等;鼠类的相关文献由277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知彬、郭天宇、邹波等。

鼠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4 占比:70.30%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1.45%

专利文献>

论文:311 占比:28.25%

总计:1101篇

鼠类—发文趋势图

鼠类

-研究学者

  • 张知彬
  • 郭天宇
  • 邹波
  • 许荣满
  • 武晓东
  • 付和平
  • 范维林
  • 常罡
  • 杨光荣
  • 熊孟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徐国英; 潘敏楠; 刘维俊; 林代华; 韩腾伟; 周淑姮; 王加熊; 刘菁; 肖方震
    • 摘要: 目的了解福建省鼠感染钩端螺旋体(钩体)现状及分离株基因种的特征,为钩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2019年根据疫情选取14个调查点,采用笼夜法捕鼠并采集心血或肾脏标本进行钩体培养,测定血清抗体;对鼠中分离保存的23株钩体菌株提取DNA,PCR扩增16S rRNA基因、PCR产物纯化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收录的钩体17种基因型进行比对确定基因种,并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福建省鼠种以黄毛鼠为主要优势鼠种,占40.87%(499/1221)、其次依次是黄胸鼠19.57%(239/1221)、针毛鼠16.79%(205/1221)和褐家鼠8.85%(108/1221),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9.32%(207/706),以黄毛鼠最高,为42.16%(121/287),不同地区鼠种构成及鼠钩体感染率不同。23株菌株均扩增出16S rRNA基因的目标条带1484 bp,测序及序列分析属于致病性的基因种有13株,其中L.borgpetersenii(伯氏)占8株,L.interrogans(问号)占5株,属于非致病的基因种10株。钩体菌株分离自福建省的优势鼠种(黄毛鼠、黄胸鼠、针毛鼠)及不同地区(闽东、闽南、闽西和闽北)。结论福建省鼠类感染钩体普遍,以致病性基因种(L.borgpetersenii和L.interrogans)为主,也携带非致病性基因种,需加强钩体病传染源啮齿动物的监测工作。
    • 朱邦勤; 林懿; 彭辉
    • 摘要: 目的 掌握贵阳市鼠的密度、种类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鼠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19年在贵阳市省级监测点采用粘鼠板法监测鼠类,每年单月份中旬选择农村居民区和餐饮、食品店、屠宰场等重点行业室内监测1次。结果 2017—2019年贵阳市共回收有效粘鼠板14 456张,捕获鼠类364只,鼠密度为2.52%,优势种为小家鼠,占64.01%。重点行业、农村居民区鼠类密度分别为2.71%和2.45%。监测期间贵阳市鼠密度每年季节消长情况不一。结论 贵阳市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建议根据鼠类习性开展防制,采取物理、化学和环境治理等综合防制措施来控制鼠密度。
    • 姚军善; 张鸿斌
    • 摘要: 为保护陕西秦岭西部林地资源,针对近年来时有严重发生的鼠害,2017—2020年,在宝鸡市马头滩林业局林区采用捕鼠器捕捉法,调查研究了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鼠类种类、种群数量与结构,危害树木种类、时期,不同诱捕器诱捕效果等,结果为该林区鼠类主要有大林姬鼠、黑线姬鼠、褐家鼠等3种,其中大林姬鼠是优势种,黑线姬鼠是次优势种,鼠类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害鼠数量天然林多于人工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鼠害春季重于秋季,主要危害椴树、槭树、华北落叶松、华山松等树种,啃食树木基部树皮等;陷阱法捕鼠效果好于笼捕法。
    • 路畅; 刘丽娅; 马晓菁; 叶锋; 谷文喜; 努尔巴哈提·努尔旦; 易新萍
    • 摘要: 为了解新疆北疆地区鼠类伯氏疏螺旋体携带情况及其基因型分布特征,2021年1—9月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塔城地区乌苏市巴音沟,采集147只野生鼠类的肾脏和膀胱组织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方法,检测鼠类中的伯氏疏螺旋体携带情况;以伯氏疏螺旋体5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巢式PCR检测,对检出的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确定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在147份鼠类样本中,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方法检测,分别检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样本11份和13份,阳性率分别为7.48%和8.84%;13份巢式PCR阳性样本中,吉木萨尔县检出1份,新源县检出1份,乌苏市检出11份,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Borreliella garinii、Borreliella bavariensis为主要致病基因型。结果表明,北疆地区鼠类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自然感染,有传播给家畜及人群的风险,应加强该病原体检测和莱姆病防控。
    • 刘维俊; 王加熊; 肖方震; 韩腾伟; 刘菁; 曾志伟; 徐国英
    • 摘要: 目的了解福建省北部地区鼠类钩端螺旋体(钩体)感染状况及分子特征。方法对捕获的鼠类进行信息登记,采集鼠肾进行PCR检测,确定其感染状况。EMJH培养基用于鼠肾标本的钩端螺旋体菌株分离。应用MAT方法对分离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分别采用16S rRNA、MLST和PFGE的方法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捕获鼠类227只,检出感染钩端螺旋体的鼠类27只,检出率为11.89%,野栖鼠检出率高于家栖鼠,雄性鼠检出率高于雌性鼠。共分离到4株钩端螺旋体分离株,分离率为1.76%(4/227)。血清学分群显示4株分离株均为黄疸出血群。基因种分型显示4株分离株均为Leptospira interrogans。MLST分型将4株分离株分为2个ST型,PC29、PC30为ST1型,JY19、JY37为ST17型。4株分离株呈现2种PFGE带型,其中,PC29、PC30与黄疸出血群参考株带型一致,JY19、JY37与波摩那群带型具有较高相似度,聚类关系相对较近。结论福建省北部地区的鼠类中存在钩端螺旋体感染。黄疸出血群和Leptospira interrogans分别为福建省北部地区钩端螺旋体的优势血清群和优势基因种,具有不止一种的ST型和PFGE带型,且ST型与PFGE带型呈现地域差异。
    • 野性中国(图/文)
    • 摘要: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Hodgson,1841属于大型啮齿动物,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个类群。它们体型肥壮,颈粗吻阔,耳小眼细,四肢粗短,利爪坚硬,松尾短扁。在外形和生活方式上都与鼠类相似,常被称为“土拨鼠”。
    • 加曼草
    • 摘要: 在银黑狐投放区域采取路线调查和实地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样地和样方对害鼠密度、植被种类、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等进行调查,为今后银黑狐投放进行生态控鼠提供科学依据.
    • 杨梦; 潘欢弘; 王鹏; 袁辉; 刘晓青; 周海健; 徐晓倩; 熊长辉; 黄星魁; 谢昀
    •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西省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的携带状况和基因型特征,为巴尔通体感染的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19年在南城县、广信区、横峰县、广丰区、铜鼓县5个鼠传疾病监测项目点,采集130只鼠形动物的肝、脾组织标本进行巴尔通体分离培养,挑取形态疑似巴尔通体的菌落纯培养后提取核酸,PCR检测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基因gltA,阳性菌株鉴定为巴尔通体.对巴尔通体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构建聚类树.结果 从130只鼠形动物的组织样本中分离巴尔通体14株,携带率为10.77%.黄毛鼠携带率最高(2/6),其次为黑线姬鼠(8/72)、褐家鼠(3/27)、臭鼬鼱(1/12).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14株巴尔通体分为5个不同的分支,分为5种基因型,聚类结果显示在分离地区和宿主类型上没有聚集性.结论 江西省鼠形动物中存在巴尔通体携带,携带的宿主类型多,菌株基因组多样性大,存在与人类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型,存在人类感染的风险.
    • 张骥; 李杨; 姚丹成; 朱爱娅
    •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广州管圆线虫鼠类终末宿主感染率.方法 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发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BM、CNKI、CQVIP、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lsevier/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 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我国大陆鼠类终末宿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现状的研究,根据制定的标准筛选、纳入文献.利用R3.6.2软件计算鼠类终末宿主感染率及其95%CI,并对纳入研究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31篇文献,其中中文25篇,英文6篇,27 819例研究对象.结果显示鼠类终末宿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8.52%(95%CI:7.06%~10.10%);分组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感染率最高,褐家鼠、雄鼠、成年鼠、野栖鼠感染率高于其他鼠种.结论 我国大陆广州管圆线虫鼠类终末宿主的虫感染率较高,需要加强监测和健康教育.
    • 李园; 沈友笔; 王明卉; 易现峰; 王振宇
    • 摘要: 种子中的单宁影响鼠类的取食和贮藏策略.高单宁假说认为鼠类倾向于优先贮藏单宁含量高的种子、取食单宁含量低的种子.同域分布的鼠类对种子的取食和贮藏选择是否符合高单宁假说的预测尚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本研究通过围栏实验研究了四川都江堰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小泡巨鼠(Leopoldamyys edwardsi)、针毛鼠(Niveventer fulvescens)、北社鼠(N.confucianus)、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中华姬鼠(A.draco)对单宁含量高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种子和单宁含量低的锥栗(Castanea henryi)种子的取食和贮藏偏好,旨在进一步验证高单宁假说.结果表明:(1)5种鼠均偏好取食锥栗种子,很少取食或不取食栓皮栎种子;(2)仅具集中贮藏习性的针毛鼠和北社鼠偏好集中贮藏锥栗种子;兼具集中和分散贮藏习性的小泡巨鼠和高山姬鼠也倾向于贮藏锥栗种子;(3)兼具集中和分散贮藏习性的中华姬鼠偏好分散贮藏栓皮栎种子,集中贮藏锥栗种子.研究结果并不完全支持高单宁假说,表明同域分布的鼠类对种子取食和贮藏偏好表现出种间分化,高单宁假说在同域分布鼠类中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