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种鉴定

物种鉴定

物种鉴定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440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水产、渔业、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23868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昆虫学报、四川动物、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五届全国桃学术年会、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等;物种鉴定的相关文献由1559位作者贡献,包括侯森林、张伟、吴姗等。

物种鉴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6 占比:1.39%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23868 占比:98.45%

总计:24244篇

物种鉴定—发文趋势图

物种鉴定

-研究学者

  • 侯森林
  • 张伟
  • 吴姗
  • 周世良
  • 彭建军
  • 李明福
  • 王利利
  • 胡诗佳
  • 许瑾
  • 宋经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邵仕芳; 何鹏飞; 吴毅歆; 何月秋
    • 摘要: 【目的】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鉴定云南省蝇类的可行性,并初步建立云南省蝇类基因数据库。【方法】采用微生物诱剂在云南省河口县、大理市、剑川县、蒙自市和元江县诱捕双翅目昆虫,并以COI基因序列鉴定和比较科、属、种分类单元遗传距离。【结果】云南5地共诱捕到果蝇科、实蝇科、丽蝇科、厕蝇科、蝇科、麻蝇科和花蝇科等7科21属43种昆虫,它们的COI基因序列种内进化分歧均数在0.002~0.098,种间进化分歧数平均为0.156,同一科的物种大部分能聚集在一起,但也有与形态分类不一致的情况;果蝇科、实蝇科、丽蝇科、厕蝇科、蝇科、麻蝇科和花蝇科等7科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是0.151、0.225、0.123、0.143、0.158、0.158、0.103,种内遗传距离分别是:0.006、0.025、0.012、0.013、0.011、0.006、0.01。7科种间遗传距离分别是种内遗传距离的25.2、10.2、10.2、11.0、14.4、27.3、10.3倍。【结论】COI基因为基础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作为形态学鉴定的补充手段用于云南省常见蝇类的鉴定。
    • 郭书含; 罗顺刚; 钟问; 康宁; 胡红英
    • 摘要: 【目的】结合DNA条形码技术与形态学比较,研究并分类克虎天牛属Cleroclytus两近似种新疆克虎天牛Cleroclytus collaris Jakovlev,1885和沟胸克虎天牛Cleroclytus strigicollis Jakovlev,1900,为其准确鉴定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比较克虎天牛的外部形态特征;解剖克虎天牛雌性产卵器和内生殖器,描述其结构特点;从克虎天牛头部和胸部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以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ytochrome Oxidase I,COI),构建DNA条形码。【结果】新疆克虎天牛与沟胸克虎天牛均未发现明显形态差异;克虎天牛的COI基因序列长度约为670 bp,新疆克虎天牛与沟胸克虎天牛序列相似性达到99.60%,二者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6%。【结论】新疆克虎天牛与沟胸克虎天牛为同一种,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基本相吻合。沟胸克虎天牛是新疆克虎天牛的异名。
    • 谢培根; 胡馨予; 俞可心; 胡娟; 吴国生; 蔡平; 管峰; 徐爱春
    • 摘要: 棕熊(Ursus arctos)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棕熊鉴定是生物资源调查和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解决人兽冲突和打击珍稀动物非法盗猎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研究设计棕熊物种鉴定特异性PCR引物,建立基于粪便材料的棕熊特异性PCR鉴定方法,并对粪便材料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研究设计的棕熊特异性引物可以鉴别藏棕熊(U.a.pruinosus)、东北棕熊(U.a.lasiotus)和喜马拉雅棕熊(U.a.isabellinus)等亚种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从粪便材料中高效特异性地鉴定藏棕熊,为棕熊野外调查鉴定提供了技术方法,也为棕熊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 张浩博; 陈建威; 徐大有; 高天翔; 王晓艳
    • 摘要: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对生物物种鉴别具有高效、简便、客观等特点,在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估等相关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大量证据表明高通量测序与传统水生生物调查结果在生物多样性和相对数量上均具有相关性,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生物量评估的准确性尚不明确。本研究以5种常见海水鱼类——大黄鱼、花鲈、黑鲷、褐菖鲉和眼斑拟石首鱼为研究对象,将5种鱼类的肌肉组织和DNA分别按不同比例混合,液氮速冻后干冰寄送至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以12S MiFish-U-F/R为通用引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和检测分析,初步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定量分析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5种海水鱼类均被检出,且未检出其它鱼种;从相关系数和拟合趋势来看,鱼类的丰度变化与其DNA或肌肉比例的变化一致。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适用于海水鱼类生物量评估研究。
    • 王雨吉; 孟学平; 易乐飞
    • 摘要: 近10年的遗传研究表明,我国沿海西施舌可分为2个隐种,即北方西施舌和南方西施舌。为辅助鉴别这2种西施舌以及准确评估其种质资源,以转录组数据为基础,分别挖掘并分析这2种西施舌转录组上的微卫星序列以及直系同源基因上的微卫星序列,并随机选取4组直系同源基因上的微卫星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北方西施舌每16.6个unigene含有1个微卫星,出现频率为6.0%,含63种重复基元。南方西施舌每10.5个unigene含有1个微卫星,出现频率为8.2%,含89种重复基元。在2个隐种的转录组中,除单碱基重复外,优势重复类型均为三碱基重复。在北方西施舌和南方西施舌的转录组中,三碱基重复的优势基元分别为AAC/GTT和ATC/ATG,最常见的微卫星长度均为15 bp。在2个隐种的转录组中,微卫星的重复次数主要为5~10次。有409组直系同源基因在2个隐种中所含微卫星序列长度不同,可以作为潜在的物种特异性分子标记。验证结果表明,4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的PCR扩增产物清晰、明确,无杂峰,组合使用2对引物可以初步区分北方西施舌和南方西施舌。
    • 王萌; 苑艺; 于海燕; 贾显乐; 黄浩然; 陈月仙; 金小伟; 林晓龙; 王备新
    • 摘要: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得到广泛应用的水质生物监测和评价指示生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类群多样性高、形态鉴定专业性强、鉴定资料不全等影响,难以将其精确鉴定到种。新兴的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地鉴定物种,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等领域被寄予厚望。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依赖于完整、全面的参考数据库,然而现有公共数据库无法满足底栖动物鉴定的需求。鉴于此,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携手构建了中国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条形码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线进行底栖动物条形码和环境DNA-宏条形码比对,完成对物种的精准注释。该数据库的建成为我国应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开展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源。
    • 吕小艳; 李斌强; 何诗远; 何小涛; 王野影
    • 摘要: 贵州是中国具有丰富喀斯特洞穴生态系统的省份之一,裸灶螽作为洞穴中的优势物种又为生态环境指示种,其遗传多样性能够反应洞穴生物多样性。为评估洞穴开发对洞穴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形态鉴定和分子辅助鉴定的方式对来自贵州省毕节、黔西南、铜仁和黔南4个地区8个洞穴97号裸灶螽标本进行鉴定,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裸灶螽亚属Tachycines(Gymnaeta)的8个种和3个形态鉴定模棱两可的待定种,包括此次在贵州首次报道的伪裸灶螽Tachycines(Gymnaeta)fallax和洞穴裸灶螽Tachycines(Gymnaeta)cavernus;通过使用线粒体COI基因构建裸灶螽亚属的系统发育树,对待定种进行了辅助鉴定,认为洞穴裸灶螽Tachycines(Gymnaeta)cavernus、实心裸灶螽Tachycines(Gymnaeta)solidus和波氏裸灶螽Tachycines(Gymnaeta)borutzkyi之间可能存在复合种;洞穴空间小和相对湿度低或人为活动干扰和洞穴开发情况严重会减少裸灶螽的数量和降低其遗传多样性。因此,建议对洞穴空间较大,物种较丰富的洞穴建立洞穴物种基因库,做到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力争向生态科技旅游推进。
    • 许文杰; 李秋萍; 崔晓文; 操敏; 李壹; 熊晓辉; 熊雄
    • 摘要: 该研究建立了金枪鱼制品中的鲣鱼成分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方法。针对线粒体Cyt b基因设计了鲣鱼的特异性引物,着重对内引物FIP/BIP、dNTP Mix、缓冲液和Mg^(2+)浓度等反应参数进行了优化,扩增产物采用恒温实时荧光仪和可视化核酸染料SYBR Green I进行检测,对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0.2μmol/L外引物(F3和B3)、1.6μmol/L内引物(FIP和BIP)、1.6 mmol/L dNTP Mix、3.5μL 10×ThermoPol缓冲液、6 mmol/L Mg^(2+)等参数的优化条件下扩增效果最佳。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其检测限为50 pg/μL。采用此LAMP方法对59份市售样品进行检测,检出6份为阳性样品,与DNA条形码检测结果一致。该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可应用于金枪鱼制品中鲣鱼成分的快速特异检测,为监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 陈爱亮
    • 摘要: 脱氧核糖核酸(DNA)分析技术已经成为食品真实性鉴别中物种源性成分鉴定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技术,其中基于物种特异性单一DNA标记扩增检测的食品真实性定性鉴别技术是最准确可靠,也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的技术。本文综述了该技术物种特异性单一DNA标记主要类型及目前常用的扩增检测技术优缺点,并探讨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韦丽明; 张莹; 吕振明; 龚理; 苗增良
    • 摘要: 线粒体COI基因在物种鉴定及系统进化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测定了德汉劳绵蟹和阿特拉斯平壳蟹的线粒体COI序列,并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了15种绵蟹科种类的COI基因序列。对这17种绵蟹种类的COI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遗传距离及序列相似性分析显示4个德汉劳绵蟹个体中的德汉劳绵蟹2和3鉴定有误;本研究中所有物种都能被区分开,表明COI基因可以作为绵蟹科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基于COI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贝叶斯树和最大简约树在属间水平差异较大,且支持率均较低,暗示COI片段有限的信息位点不适用于绵蟹科的系统发育分析;但是3种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均表明绵蟹科未定种1和6以及德汉劳绵蟹1和4分别为同一物种,与遗传距离及序列相似性结果吻合。本研究在识别隐种及发现新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价值,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