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鲣鱼

鲣鱼

鲣鱼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水产、渔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2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暨第二十七次学术交流大会、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等;鲣鱼的相关文献由321位作者贡献,包括谢超、陈新军、丁玉庭等。

鲣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53.8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1.63%

专利文献>

论文:82 占比:44.57%

总计:184篇

鲣鱼—发文趋势图

鲣鱼

-研究学者

  • 谢超
  • 陈新军
  • 丁玉庭
  • 陈洋洋
  • 陈志城
  • 周绪霞
  • 汪金涛
  • 朱国平
  • 王欢
  • 许柳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文杰; 李秋萍; 崔晓文; 操敏; 李壹; 熊晓辉; 熊雄
    • 摘要: 该研究建立了金枪鱼制品中的鲣鱼成分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方法。针对线粒体Cyt b基因设计了鲣鱼的特异性引物,着重对内引物FIP/BIP、dNTP Mix、缓冲液和Mg^(2+)浓度等反应参数进行了优化,扩增产物采用恒温实时荧光仪和可视化核酸染料SYBR Green I进行检测,对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0.2μmol/L外引物(F3和B3)、1.6μmol/L内引物(FIP和BIP)、1.6 mmol/L dNTP Mix、3.5μL 10×ThermoPol缓冲液、6 mmol/L Mg^(2+)等参数的优化条件下扩增效果最佳。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其检测限为50 pg/μL。采用此LAMP方法对59份市售样品进行检测,检出6份为阳性样品,与DNA条形码检测结果一致。该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可应用于金枪鱼制品中鲣鱼成分的快速特异检测,为监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 李守江; 孔祥佳; 刘智禹; 赵峰; 苏永昌; 陈晓婷
    • 摘要: 目的:研究鲣鱼活性肽酶解工艺,探讨鲣鱼活性肽对小鼠抗疲劳的影响。方法:以鲣鱼活性肽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对鲣鱼鱼糜最佳用酶进行筛选,考察料液比、加酶量、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酶解工艺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响应面法进行优化设计,得到酶解鲣鱼活性肽的最佳工艺。构建递增负荷式游泳训练所致的疲劳小鼠模型,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安静空白组、运动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鲣鱼活性肽低剂量组(200 mg/kg,简称低剂量组)、鲣鱼活性肽中剂量组(400 mg/kg,简称中剂量组)、鲣鱼活性肽高剂量组(800 mg/kg,简称高剂量组)。除安静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以训练时间为变量进行递增负荷式游泳训练。采用负重力竭游泳实验检测小鼠的负重游泳力竭时间;检测小鼠血清尿素氮(BUN)含量、乳酸(LD)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及肝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1)风味蛋白酶酶解鲣鱼活性肽得率均高于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在固定料液比1∶1(g/mL)的基础上,风味蛋白酶酶解优化条件为加酶量4400 U/g,酶解时间6.5 h,酶解温度42°C;该条件下鲣鱼活性肽得率为33.166%。(2)运动模型组小鼠的BUN、LD、MDA含量和LDH、SOD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安静空白组(P<0.01)。与运动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鲣鱼活性肽低、中、高剂量组均极显著延长小鼠力竭游泳时间(P<0.01),减少运动后小鼠血清BUN、LD和肝脏MDA含量及降低血清LDH活性(P均<0.01),提高肝脏SOD活性(P<0.01)。结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风味蛋白酶酶解鲣鱼活性肽的工艺,验证了鲣鱼活性肽具有减轻力竭游泳小鼠疲劳的作用。
    • 刘洋帆; 李绪鹏; 冯阳; 王迪; 陈胜军; 杨贤庆; 吴燕燕; 邓建朝
    • 摘要: 建立了鲣鱼中精胺、亚精胺、酪胺、色胺、组胺、β-苯乙胺、腐胺、尸胺8种生物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方法。样品依次使用0.2%(体积分数)酸化乙腈和二氯甲烷提取除杂,随后经C18色谱柱进行分离,采用甲醇和0.5%(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通过电喷雾正离子(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扫描,在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下获得质谱数据,并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种生物胺可在6 min内分离,且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性系数R为0.9956~0.9996,检出限为75~150μg/kg,定量限为250~500μg/kg,样品平均回收率为82%~113%,相对标准偏差为2.3%~9.7%。该方法简单、快速,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回收率和精密度,适用于鲣鱼中生物胺的测定。
    • 刘洋帆; 王迪; 李春生; 相欢; 陈胜军; 杨贤庆; 李来好; 邓建朝
    • 摘要: 为探究鲣鱼中优势腐败产胺菌的种类,从冷藏的鲣鱼中筛选出3种优势腐败产胺菌,通过16S rDNA分子鉴定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将鉴定出的优势腐败产胺菌接种至无菌鱼肉中4°C条件下贮藏,通过测定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变化,以腐败代谢产物产量因子(YTVB-N/CFU)分析3种优势腐败产胺菌对鲣鱼的致腐能力,并通过样品中生物胺的含量比较3种优势腐败产胺菌的产胺能力。结果表明:在贮藏8 d后接种荧光假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组的菌落总数分别达到8.36、8.27和8.13 lg CFU/g,TVB-N值分别为28.21、30.30和31.29 mg/100 g,3种优势腐败产胺菌对鲣鱼的致腐能力大小为嗜水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接种荧光假单胞菌组、弗式柠檬酸杆菌组和嗜水气单胞菌组的组胺含量分别为196.23、83.43和261.22 mg/kg,3组样品中总生物胺含量为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综合比较得出,嗜水气单胞菌对4°C冷藏鲣鱼致腐产胺能力最强,本研究增加对冷藏鲣鱼中优势腐败产胺菌种类的了解并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
    • 刘文博; 柯志刚; 徐霞; 邬华威; 王求娟; 周绪霞; 丁玉庭; 刘书来
    • 摘要: 选用褐藻胶、褐藻胶+D-异抗坏血酸钠、褐藻胶+复合磷酸盐3种不同的冰衣镀液对冷冻鲣鱼进行镀冰衣处理,并在-18°C下贮藏300 d,比较研究了冻藏过程中不同冰衣镀液对鲣鱼的鲜度品质、蛋白质与脂质氧化的影响,分析了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过氧化值、荧光强度、镀冰衣失重率、pH值、汁液流失、质构特性、感官特性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镀冰衣的鲣鱼在冷冻贮藏180 d后品质显著下降,在300 d冷冻贮藏期内,与未镀冰衣的对照组相比,镀冰衣处理能显著抑制鱼肉的腐败、蛋白质和脂肪氧化,并且大大降低鱼肉的品质损失。其中D-异抗坏血酸钠与褐藻胶的复配冰衣组的鲜度品质、脂肪氧化、蛋白质变性、汁液流失发挥了最优的效果,冻藏300 d后,其TVB-N值低于对照组7.11%,TBA值低于对照组57.34%,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21.31%,汁液流失率低于对照组68.18%。
    • 戴振庭; 周惠敏; 殷泽生; 周瑜; 陈舜胜
    • 摘要: 以鲣鱼的背部肌肉为原料,通过测定其质量损失率、pH、质构特性、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含量、水分分布、游离氨基酸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及人工感官评定分析蒸制过程中的品质和风味的变化。结果表明,蒸制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率在0~6 min迅速上升后趋于稳定、pH整体呈上升趋势,硬度显示两个波峰,在蒸制8 min时的弹性达到2.20 mm,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含量在0~6 min内显著下降(P<0.05)后趋于稳定,不易流动水含量不断下降,自由水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呈鲜甜味的谷氨酸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随蒸制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同,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游离氨基酸总量在蒸制6 min和8 min时总量分别为3369.03 mg/100 g、3438.76 mg/100 g。GC-MS分析结果显示,蒸制过程中呈腥味的庚醛和壬醛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且在蒸制8 min的相对含量仅为1.14%和1.69%,去腥效果最好。人工感官分析也表明蒸制8 min时的整体评分最佳。因此选用蒸制6~8 min的条件获取到的鲣鱼鱼块的品质及风味最佳。
    • 朱若雅; 许子安; 汪金涛; 邓荣成; 隋恒寿; 李彬; 陈新军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捕捞种类在不同季节对海洋环境的需求,构建科学的栖息地模型,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渔场预报奠定基础。【方法】根据2009―2017年中西太平洋海域鲣鱼渔业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ST)和叶绿素浓度(CHL)等数据,以及海表水温梯度(GSST),以捕捞努力量作为适应性指数,构建不同环境因子权重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优化筛选出最佳模型,并以2018―2019年渔业生产统计数据进行验证。【结果】2009―2017年中,3―5月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1,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7.8%和74.6%;6―8月和9―11月的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6,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9.5%、76.2%和74.6%、71.3%;12月―翌年2月的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10,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9.7%和76.6%。2018和2019年各月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在78%~90%之间,验证模型准确。【结论】环境因子在不同月份对中西太平洋海域鲣鱼的栖息地影响程度不同,3―5月SST、GSST和CHL权重相等,6-8月和9-11月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GSST,12月―翌年2月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CHL。较算术平均法而言,赋予各因子不同的权重系数可有效提高准确率。
    • 梁同正(文编)
    • 摘要: 很多人对木鱼花的印象,应该来自街边买的章鱼小丸子吧。每次买章鱼小丸子,总是要提醒一句麻烦多加点木鱼花,毕竟章鱼小丸子不过是配菜,木鱼花才是灵魂呀!其实木鱼花是鲣节刨出来的薄片。所谓的鲣节是金枪鱼科的鲣鱼晒干后的产物。鲣鱼是日本很常见的鱼类,日本飞鸟时代朝廷颁布的《大宝令》中就有关于鲣鱼晒干用来煮汤十分鲜美的记载。
    • 梁静坤; 谢鑫刚; 李杰峰; 于淑池
    • 摘要: 利用宽温型PLC设计了一套能在-18 °C低温环境下完成鲣鱼切割处理的模拟装置.结果表明,系统在鲣鱼的加工温度、切割速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常温下的人工处理以及超低温解冻后的机械切割,缩减了冷链物流中的加工及暴露环节,有效减少了温度波动.该装置可以直接装配在围网捕捞船舶的处理舱与速冻舱的中间环节,实现切割与速冻同步进行.
    • 张建友; 王珍; 陈立帆; 吕飞; 丁玉庭
    • 摘要: 为明确复合磷酸盐用于鲣鱼品质优化的条件,采用优化后的复合磷酸盐配比,以添加1% 食盐腌制为对照组,通过1% 食盐与1%,2%,3% 等复合磷酸盐复配溶液对鲣鱼进行预处理后,分析腌制时间(0,15,30,45,60 min)对鲣鱼片质量变化率、持水力、pH值、肌红蛋白质量分数以及磷质量分数的影响,结合挥发性盐基氮质量分数的变化分析其安全性.结果表明:添加2% 复合磷酸盐组在腌制30 min时质量变化率和持水力分别显著增加至5.62%,84.43%(P<0.05),pH值增至6.43,磷质量分数增至27.13 mg/kg,提高了鲣鱼片的保水性,降低了鲣鱼肉质酸性,抑制了肌红蛋白溶出和挥发性盐基氮质量分数的升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