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首届广东中医科学大会暨中美肿瘤学高峰论坛
首届广东中医科学大会暨中美肿瘤学高峰论坛

首届广东中医科学大会暨中美肿瘤学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8-11-09

主办单位: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

会议文集:首届广东中医科学大会暨中美肿瘤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五味子乙素对替莫唑胺抗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从FOXM1转录因子调控DNA损伤修复平衡影响细胞凋亡出发,探讨五味子乙素的化疗增敏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用替莫唑胺(TMZ)、五味子乙素(SchB)单独或联合处理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染色法检测U251细胞给药后的形态和细胞凋亡;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U251细胞中Caspase3、8、9酶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U25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γH2AX、Rad51以及FOXM1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U251细胞DNA损伤蛋白53BP1的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法检测U251细胞给药后FOXM1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TMZ与SchB联用后,细胞增殖显著受到抑制,凋亡率明显上升,凋亡和DNA损伤蛋白上调,DNA修复蛋白下调,FOXM1相关基因表达下调. 结论:与单独使用替莫唑胺相比,联合应用五味子乙素发挥了更强的细胞抑制作用.五味子乙素主要通过调控FOXMl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使DNA损伤蛋白上调,修复蛋白下调,从而增强U251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促进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通过设计一种共递送蛋白质和小药物(TCS和ABZ)的新型纳米疗法,用于克服肿瘤多药耐药和抗肿瘤转移. 方法:1、选择天花粉蛋白(TCS)为研究对象,内含肽技术介导得到重组rTL.将荷负电的阿苯达唑白蛋白纳米粒(ABZ@BSA NP和ABZ@BSA/Ag NP)与rTL共孵育,两者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并对该体系进行纯化和表征.2、在耐药细胞A549/T和HCT8/ADR上,考察该体系在细胞上的摄取,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及对肿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通过体外划痕和迁移实验考察药物抗转移作用.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微管蛋白的表达;同时用微管红色荧光探针检测胞内α-tubulin,并对两者免疫荧光共定位考察细胞骨架微管蛋白的变化,研究该体系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机制.3、本研究采用皮下荷瘤小鼠肿瘤模型对联合给药药效学及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初步评价该体系抗肿瘤转移的作用. 结果:研究成功制备rTL,能够与阿苯达唑白蛋白纳米粒通过静电吸附结合. 结果显示,rTL/ABZ@BSA NP具有较高的细胞摄取.在耐药细胞上,rTL/ABZ联合给药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促使细胞凋亡.两药作用于细胞骨架蛋白,促进细胞凋亡.体内实验表示,rTL/ABZ纳米粒有良好的抗肿瘤生长和抗肿瘤转移作用.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天花粉蛋白和阿苯达唑的纳米给药体系,在体内外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多药耐药和抗肿瘤转移效果,为肿瘤多药耐药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摘要:由于化疗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并在脑胶质瘤区域蓄积,从而导致脑胶质瘤的治疗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有的药物递送策略虽然可以提高药物的脑部转运,但是其副作用和/或低递送效率限制了它的应用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中药芳香开窍药的有效成分中筛选出高效的脑部促进渗透剂,将其偶联至白蛋白上,构建出一种基于天然脑部促渗透剂的新型药物载体,安全有效地递送药物至脑胶质瘤区域.该纳米给药系统通过增加脑毛细血管细胞的摄取以及BBB渗透性从而使纳米粒跨越血脑屏障.活体成像实验表明,与转铁蛋白靶向肽修饰的纳米颗粒相比,该给药系统可以进入脑部,并在脑胶质瘤区域蓄积,具有更高的靶向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该纳米颗粒可以被松果体内的亲和蛋白捕获并穿越松果体内皮细胞中的空隙,提示其能够“绕过”BBB将纳米粒递送至脑部,这是一种新颖的入脑途径.该纳米粒子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细胞毒性.综上所述,基于天然脑部促渗透剂的纳米给药系统能够安全有效地递送药物至脑胶质瘤区域.
  • 摘要:目的:比较黄芪破壁饮片煎煮、冲泡与传统饮片煎煮后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为黄芪破壁饮片临床服用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正交实验确定黄芪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最佳煎煮料液比、煎煮次数、煎煮前浸泡时间以及破壁饮片冲泡最佳水温、料液比以及冲泡次数,比较5种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在不同时间点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 结果:黄芪破壁饮片煎煮5-10min(煎煮前不浸泡,料液比为1∶50,煎煮2次)其有效成分含量量已达到传统饮片煎煮30min(煎煮前冲泡30min,料液比为1∶50,煎煮3次)的含量;冲泡条件下有效成分可以溶出传统饮片煎煮的80-90%. 结论:本文通过研究表明,黄芪经过破壁之后可以免去煎煮前浸泡时间,减少煎煮时间、次数,显著提高煎煮效率,有效成分溶出速率更快;此外,冲泡条件下破壁饮片有效成分可以大部分溶出,说明经过细胞破壁处理后,黄芪药物利用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黄芪饮片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临床应用方式.
  • 摘要: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黄芪破壁饮片进行物种鉴定,再建立其黄酮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和鉴定提供依据. 方法:提取15批样品的DNA进行序列分析和物种鉴定.物种鉴定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Aq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15%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6ml/min;检测波长254nm;柱温25°C;结果:经DNA条形码鉴定,实验所用的15批样品均被鉴定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5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11个共有峰,15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9~1.0之间. 结论:DNA条形码和指纹图谱两种方法可对黄芪破壁饮片进行物种鉴定和全面反映黄芪破壁饮片中的成分信息,可用于黄芪破壁饮片的真伪鉴定和批间一致性评价.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黄芪破壁饮片与传统饮片五种有效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进而探讨两者生物利用度的差异.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灌胃给药:黄芪传统水煎液组和黄芪破壁饮片混悬液组(0.35g·100g);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血浆经蛋白质沉淀法处理后进行UPLC-MS分析,测定血浆中五种成分浓度,DAS3.2.6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建立了包括线性方程、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及回收率等在内的测定大鼠血浆中五种有效成分的UPLC-MS分析方法,所建立的样品处理和分析方法均稳定可靠;五种有效物质药时曲线均出现双峰现象,黄芪破壁饮片较黄芪传统饮片五种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提高1.4-2.5倍. 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黄芪破壁饮片混悬液与黄芪传统饮片在大鼠血浆中有相似的代谢行为,黄芪破壁饮片混悬液较黄芪传统饮片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
  • 摘要:目的:考察仁术脐膏制剂面积及药物浓度对大鼠番泻叶腹泻模型止泻药效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番泻叶腹泻模型,探讨仁术脐膏制剂面积与药物浓度对止泻药效的影响. 结果:同等浓度下,不同面积的仁术脐膏均具有显著的止泻效果(P<0.05,P<0.01);同等面积下,不同浓度的仁术脐膏亦具有显著的止泻效果(P<0.05,P<0.01);伴随制剂面积或药物浓度增大,制剂显示起效越快、药效越佳的趋势.以临床等效剂量给药,低浓度大面积与高浓度小面积的仁术脐膏药效无统计学差异,低浓度大面积的剂型设计有起效略快的趋势. 结论:仁术脐膏制剂面积与药物浓度对止泻药效都有显著影响,实验结果对同类制剂的药理实验剂量设置及制剂规格的确定具有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病理与五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方法:对273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五行体质辨识及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检查,根据病理组织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S)分组,比较各组间五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 结果:慢性HBV携带者不同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级五行体质的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两比较,G0、G1组分别与G2+G3组,S0、S1组分别与S2+S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型最为常见,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级中医证型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肝脏病理结果提示随着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加重,其五行体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通过评价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候,能够为间接评价患者肝脏病理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提供一定的依据.
  • 摘要: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已被证实依赖于T细胞的参与,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Th1、Th2和Th17等)和调节性T细胞影响着哮喘的发生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药(包括复方、单味药、单体)能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而发挥治疗哮喘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在外文上发表的关于中药对哮喘T细胞亚型免疫调节作用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哮喘的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研究解毒通络调肝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组织中IRE1/JN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9周龄雄性ZDF大鼠88只,饲以Purina#5008颗粒料,9周龄雄性ZL鼠10只,饲以普通颗粒饲料,喂养过程中注意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变化,至第13周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已成模ZD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二甲双胍组(0.5g·Kg-1·d-1),解毒通络调肝方大剂量组(5g·kg-1·d-1)、中剂量组(3g·kg-1·d-1)、小剂量组(1g·kg-1·d-1);ZL大鼠作为空白组,继续饲养第17周处死大鼠,无菌取材肝脏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IRE1α及P-IRE1、JNK、P-JNK蛋白的表达.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盐酸二甲双胍组、解毒通络调肝方大、中、小剂量组肝细胞胞浆中IRE1、P-IRE1、JNK,P-JNK蛋白表达增多(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二甲双胍组、解毒通络调肝方大、中、小剂量组肝细胞浆中IRE1、P-IRE1、JNK,P-JNK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与盐酸二甲双胍组比较解毒通络调肝方大、中、小剂量组肝细胞浆中IRE1、P-IRE1、JNK,P-JNK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解毒通络调肝方中剂量组比较大、小剂量组肝细胞浆中IRE1、P-IRE1、JNK,P-J NK蛋白表达减少(P<0.05). 结论:通过给予Purina#5008高脂饲料,ZDF鼠可诱导形成糖尿病模型;解毒调肝通络汤通过减少IRE1、P-IREI、JNK及P-JNK蛋白的表达,抑制IPEl-JNK信号通路,起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细胞凋亡的作用;解毒通络调肝方中剂量组较其他给药组有更好的改善抵抗,减少凋亡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用量参考.
  • 摘要:目的:观察金福安汤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防治肺癌转移的机制. 方法:用CCK-8分别检测处理后各组细胞的OD值并计算其存活率,以及用Trans well小室检测各组处理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力.用western blot检测p120ctn、其亚型、相关转录因子Kaiso及p120ctn丝氨酸288位点的磷酸化程度的变化. 结果:金福安汤可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且具有一定的时间-浓度依赖性(P<0.05).Trans well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的中药均可抑制H129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且呈浓度相关性(p<0.05).western blot结果提示金福安汤干预后,A549细胞中Kaiso蛋白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弱(<0.05),同时还发现p120ctn亚型1A和丝氨酸288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也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中药干预的p120ctn亚型3A的表达水平却是升高的(p<0.05). 结论:金福安汤干预后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明显减弱,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p120ctn及其亚型1A的表达水平介导Kaiso的表达而发挥作用的,也可能是通过降低p120ctn的丝氨酸288位点的磷酸化程度而发挥其抗肺癌转移作用的.
  • 摘要:目的:建立当归破壁饮片(成品)、破壁粉体(中间体)及传统饮片(原料)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三者的阿魏酸含量,为当归破壁饮片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lient-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1%醋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30°C.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方法测定阿魏酸的含量. 结果:建立了当归破壁饮片-破壁粉体-传统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10批当归破壁饮片、10批破壁粉体及10批传统饮片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中均有14个共有特征峰,各批次破壁饮片、破壁粉体及传统饮片的图谱基本一致,相似度均大于0.96.当归破壁饮片中阿魏酸含量略高于当归药材. 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当归破壁饮片的质量控制和综合评价.
  • 摘要:人类在漫长发展历史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中医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中医事业.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保障.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并首次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的白皮书.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有着旺盛的需求,健康中国建设也需要中医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医学的博大精深.阐述了中医学的文化、哲学、科学属性,中医是民族的、传统的、原创的科学。中医学是古老而先进的医学模式,时空概念体现中医特色与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中医的期望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与公众的改变,中医在传授方式、行医模式、对象与范围等方面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过分依赖现代医学诊治技术可能会转移中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的思维特色和治疗手段的传统性,影响中医临床实践的根本。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发展的关键。所以中医科研的重点应放在对现存理论与实践的进步,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继承和创新是统一整体,创新不能离经叛道,背离中医传统和原创思维,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 摘要:毛发的正常生理周期:头皮有毛发约为10万根,生长期约为3年,退行期约3周,休止期约为3月,80%-90%的毛发处于生长期,每天有70-100根毛发脱落.脱发病(Alopecia)正常情况下,每人每日头发脱落70-100根,属生理性脱发.每天脱落数目比通常要多,持续2-3月,并见毛发稀疏或见斑片状脱发.可能患了脱发病,需前往脱发专科诊治.斑秃的辨证治疗(1)肝肾不足[证候特点]病程日久,平素头发枯黄或灰白,发病时头发呈大片均匀脱落,甚或全身毛发尽脱,或有脱发家族史.常伴腰膝酸软、头昏、耳鸣、目眩、遗精滑泄、失眠多梦、畏寒肢冷、舌淡苔薄或苔剥、脉细或沉细.[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生发.[代表方剂]七宝美髯丹加减.
  •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岭南地区与海外的医药交流历史,整理、总结岭南医学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互通现状,并对岭南医学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作了展望,文章提出:岭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阐明海洋文化与舶来医药是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特色之一,认为中医药是“一带一路”共建合作的最佳载体,“一带一路”是中医药走向世界之契机,是岭南医学实现新的开放发展和集成创新的新机遇,应坚持“双向接轨”之原则,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医药发展架设高速路.
  • 摘要:追溯岭南灸法的起源、代表性医家及著作,梳理岭南灸法的学术源流,并对岭南地区热证辨证用灸、发展隔物灸和重视艾灸醒神等学术特色进行归纳,为更好地继承、发展岭南灸法提供参考.
  • 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提倡“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从不同的侧面把握肝癌的病势和治疗特点,分不同阶段,采用相应治疗策略,准确把握中医治疗切入点,进一步提高肝癌临床疗效.
  • 摘要:中药产业链条长,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多,为保证中药质量及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质量保证体系,其中中药全产业链质量保证体系与溯源体系建设是未来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总结提炼了中药破壁饮片全产业链质量保证体系及溯源体系建设理念,并对中药破壁饮片全产业链质量保证体系与溯源体系建设的原则思路与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与剖析,以期为中药全产业链质量保证体系与溯源体系建设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中医学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机概括.中医肿瘤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学科.基于中医和现代医学肿瘤研究的发展困境,从系统生物学角度解析中医肿瘤证候的科学性已经具备坚实的物质和方法学基础.系统生物学与证候在不同的“组”学层面拥有诸多的共同或者相似对应的特征.肿瘤证候与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组学及免疫组学等存在多层次、网格化的立体关联,生动地体现了中医肿瘤证候的科学性.
  • 摘要:周岱翰,生于1941年,广东汕头人.现为第三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周教授是现代中医肿瘤学学科奠基者之一,拓展中医肿瘤四诊,提出肿瘤辨证施治规范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为临床绳墨.对辨证论治深化,提出“辨证论治三层次,即辨人、辨病、辨证”.师古不泥,首倡肿瘤放疗所致“放射病”按“热毒”论,拓展了温病学说的内涵.中药“直肠滴注”、“外敷”等创新肿瘤外治法.探索证候客观化、标准化,制定“实体瘤的中医肿瘤疗效评定标准”,并在国内推广应用得到验证.拓展“扶脾即所以保肺”之说,创肺癌“益气除痰”治疗大法,研制国内第一个肺癌中成药鹤蟾片.提出辨证论治选药可作为表观遗传调控剂治疗肿瘤的新观点.出版《中医肿瘤食疗学》,创立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推动中医肿瘤学高等教育,首次将《中医肿瘤学》纳入全国高等院校专业培养体系.具体分析了国医大师周岱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除痰祛湿、以毒攻毒、消癥破积、扶正培本肿瘤临证六法。
  • 摘要:本文对中药饮片的创新思路进行探讨,介绍了中药饮片的创新形式——中药破壁饮片的内涵和意义,简述其发展历程,并从产品开发、评价研究、产业化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详细阐述中药破壁饮片的研究体系,以期为中药破壁饮片的研究和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内经》提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十分重视脾胃功能.中医经典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主肌肉等,现代医学从消化吸收、神经内分泌、免疫、骨髓功能等多个方面对脾本质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有胃气则生”理论可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确立治法治则及疗效评价与预后评估等,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 摘要: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是对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的认识.现代医学也认识到社会、环境与人体相互影响,在物质与能量转换与利用、信息与信号传递与转导多方面,从整体、细胞与分子水平,借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的整体调控,以适应外环境的改变并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充分说明中西医研究人的生理与疾病,因对象是统一的故结果是趋同的.
  • 摘要:中医药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与岭南地区实际情况结合的产物,它具有地方与时代的特点.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本人将从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岭南医学的地位和影响及实施方案谈谈对新时代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几点思考.
  • 摘要: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由周岱翰教授于上世纪60年代创立,是岭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其学术内涵主要有吸收发扬黄河和长江流域优秀学术流派的学术成果,完善中医肿瘤学的辨证论治规范,在肿瘤领域发扬温病学说,倡导“带瘤生存”,开创《中医肿瘤食疗学》,率先开展中医肿瘤本科、研究生教育,构建和充实中医肿瘤学术体系,推动了“中西汇通”学派的发展.
  • 摘要:《内经》提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十分重视脾胃功能.现代研究证实营养不良、贫血、肌肉消瘦、免疫低下、功能状态评分低等于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指标是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指征,体现出“有胃气则生”的现代医学内涵.
  • 摘要:该研究基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提取含虻虫、水蛭、土鳖虫、蜈蚣、蛴螬、斑蝥、芫青、蜥蜴、僵蚕、蝉蜕等常见虫类药的方剂,运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虫类药方剂用药规律.最终纳入方剂95首,涉及中药185味,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中药依次为大黄、虻虫、肉桂、水蛭、桃仁;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水蛭-虻虫”、“桃仁-虻虫”、“虻虫-大黄”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蜈蚣-藜芦”、“蜈蚣-水蛭”等;潜在的药物组合包括“葶苈子、杏仁、柴胡、前胡、厚朴”等.
  • 摘要:澳大利亚是第一个以立法方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它的中医立法之路,为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也为中国的中医进一步走向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澳大利亚中医立法的经验揭示中医国际化发展关键在于中医自身的发展.中医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发展的基础,坚持具有中医特色的循证医学研究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 摘要:目的:研究益气除痰方(YQCTF)对缺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方法:采用氯化钴(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细胞缺氧模型,加入不同浓度YQCTF干预,设立HUVEC常氧(Norm)组、缺氧造模(Hyp)组、缺氧+YQCTF低浓度(L)组、缺氧+YQCTF中浓度(M)组、缺氧+YQCTF高浓度(H)组,采用噻唑蓝比色(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周期;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溅定细胞修复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和QPCR实验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葡萄糖调节蛋78(GRP7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MAPK/ERK1/2)、粘着斑激酶(FAK)、p-ERK、p-FAK蛋白和基因HIF-1α、GRP78、ERK1、ERK2、FAK、mRNA水平表达. 结果:与Norm组比较,Hyp组HUVEC无明显细胞增殖,但细胞修复距离和侵袭能力增强,且HIF-1α、GRP78、MAPK/ERK、FAK蛋白表达和基因mRNA表达升高,ERK、FAK磷酸化水平增强;与Hyp组组比较,YQCTF可明显抑制缺氧下HUVEC增殖,抑制细胞有丝分裂,降低细胞修复和细胞侵袭能力形成能力,呈现剂量依赖性,并可下调HIF-1α、GRP78、MAPK/ERK、FAK蛋白表达和基因mRNA水平,降低ERK、FAK磷酸化水平. 结论:益气除痰方可抑制缺氧诱导的HUVEC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与其调控HIF-1α、GRP78、MAPK/ERK、FAK的蛋白表达和基因mRNA水平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通络化瘀方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使用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系为细胞模型.应用MTT试验及克隆形成试验检测不同组肿瘤细胞的活力和增殖能力.结果:通络化瘀方治疗组肿瘤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较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显示单用通络化瘀方对高级别脑胶质瘤无明显治疗作用.联合用药组及替莫唑胺组肿瘤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均低于阴性对照组;且联合用药组肿瘤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较替莫唑胺单药组明显降低.结论:通络化瘀方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中单用无明显治疗作用,而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时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活力及增殖能力,从而促进其化疗敏感性.本研究为通络化瘀方应用于临床治疗脑胶质瘤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目的:研究益气除痰方(YQCTF)对缺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方法:设立HUVEC常氧(Norm)组、缺氧造模(Hyp)组、缺氧+YQCTF低浓度(L)组、缺氧+YQCTF中浓度(M)组、缺氧+YQCTF高浓度(H)组,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染色)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管腔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测定细胞血管生成和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HIF-1α、VEGF-A、VEGFR-2、PI3K、AKT、p-AKT蛋白表达. 结果:与常氧组比较,缺氧造模组HUVEC无明显增殖抑制和凋亡,但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增强,且HIF-1α、VEGF-A、VEGFR-2、PI3K、AKT、P-AKT蛋白表达上调;与缺氧造模组比较,YQCTF可明显抑制缺氧下HUVEC增殖,促进凋亡,降低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呈现剂量依赖性,并可下调HIF-1α、VEGF-A、VEGFR-2、PI3K、AKT、p-AKT蛋白表达. 结论:益气除痰方可抑制缺氧诱导的血管新生,可能与其调控VEGF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扶正抗癌(FZKA)方联合吉非替尼(Gefitinib)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1650、A549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方法:用空白对照组、FZKA方组(0.4,0.8,1.2,1.6,2.0,2.4,2.8,3.2mg·mL-1)、Gefitinib单药组(2,4,8,10,15,20,25μmol/L)、FZKA方(1.6mg·mL-1)联合Gefitinib组(2,4,8,10,15,20,25μmol/L)分别干预细胞后,采用MTT法分别检测对H1650、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分别计算出半数致死率(IC50);qPCR法检测空白对照组、FZKA方组、Gefitinib单药组及FZKA方联合Gefitinib组对原癌基因c-MET转录水平(mRNA)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析MET、p-Met(Tyr1234/1235)、PI3K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空白组相比,FZKA方、Gefitinib能显著抑制H1650、A549细胞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与Gefitinib单药比,FZKA方联合Gefitinib抑制效果优于Gefitinib单药,FZKA方对Gefitinib具有增敏作用;与空白组相比,FZKA方以浓度依赖性下调和MET蛋白的表达(P<0.05,P<0.01),以时间依赖性下调p-Met(Tyr1234/1235)蛋白的表达(P<0.05,P<0.0);FZKA方联合吉非替尼下调c-MET mRNA和MET、PI3K蛋白表达效果优于FZKA方、Gefitinib单独用药(P<0.05). 结论:FZKA方对Gefitinib起到增敏的作用,这个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MET/PI3K通路来实现.
  •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清热消积颗粒对H22荷瘤小鼠免疫状态及生存期的影响. 方法:取昆明种小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阴性对照组A,槐耳颗粒对照组A及疏肝清热消积颗粒高剂量组A、中剂量组A、低剂量组A,以接种H22小鼠肝癌细胞建立肝癌模型,造模同时分别给药(空白对照组A、阴性对照组A分别喂蒸馏水,槐耳颗粒对照组A及疏肝清热消积颗粒各组剂量为12.5、18.75、12.5、6.25g/kg),14d后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取脾脏细胞以MTT法测定ConA诱导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另取昆明种小鼠36只,同样造模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B,阴性对照组B,槐耳颗粒对照组B及疏肝清热消积颗粒高剂量组B、中剂量组B、低剂量组B,给药14d后观察生存期. 结果:免疫情况:阴性对照组ACD3+(%)较空白对照组A的低(P<0.05);疏肝清热消积颗粒高剂量组A CD3+(%)、CD4+(%)、CD8+(%)比阴性对照组的高(P<0.05);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OD值)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生存期情况:高剂量组荷瘤小鼠生存期B较阴性对照组B长(P<0.05);中剂量组B、低剂量组B、槐耳颗粒组B荷瘤小鼠生存期较阴性对照组B均有一定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高剂量疏肝清热消积颗粒可能可以改善H22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有助于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从而延长生存期.
  • 摘要:目的:采用分子模拟技术以及细胞实验研究探索BRAF在10-姜酚(10-G)抗黑色素瘤中的作用. 方法:将10-G(10、20、40μM)刺激黑色素瘤A375细胞24小时,采用MTT,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采用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技术分析10-G与BRAF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BRAF及BRAF的表达. 结果:10-G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细胞活力和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G与野生型的BRAF之间的结合力为-7.358kcal/mol,与V600E突变型的BRAF之间的结合力为-8.255kcal/mol.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BRAFV600E与10-G之间的结合是稳定的.10-G能显著抑制黑色素瘤A375细胞中p-BRAF的表达水平(P<0.01). 结论:10-G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BRAF激活有关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2A)抑制A549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明确T2A诱导的A549细胞自噬与其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之间的联系. 方法:CCK8法检测T2A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2A对A549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T2A对A549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LC3B的表达影响;采用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和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预处理1h,2μM T2A作用24h,Western blot法检测A549细胞p62、LC3B蛋白的表达,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结果:T2A可明显抑制A549肺癌细胞的增殖,与时间-剂量呈正相关;T2A可导致剂量依赖性的A549细胞阻滞于G0/G1期,T2A可升高Bax/Bcl-2比值,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增加A549细胞凋亡;T2A可提高LC3-Ⅱ/LC3-Ⅰ比值,上调Beclin-1表达,降低p62表达,提示T2A可诱导A549细胞自噬;自噬抑制剂3-MA及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可影响T2A引起的A549细胞周期G0/G1阻滞. 结论:T2A可能通过诱导细胞自噬阻滞A549细胞处于G0/G1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抑制A549、H1650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方法:MTS活力检测法观察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药物对p-EGFR、p-STAT3、p-ERK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扶正抗癌方能抑制A549、H1650细胞的增殖(P<0.05),且联合吉非替尼后抑制效果更好;扶正抗癌方能以时间依赖性抑制p-EGFR的表达(P<0.05);扶正抗癌方、吉非替尼均能下调p-STAT3、p-ERK和p-Akt(Ser473)蛋白的表达(P<0.05),且两者联合后抑制效果更好. 结论: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可通过介导EGFR通路,抑制p-STAT3、p-ERK和p-Akt(Ser473)的表达,进而抑制A549、H1650细胞的增殖.
  •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的体外放射防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后HSF细胞的增殖的影响,细胞流式法观察苦参对HSF辐射后细胞凋亡的影响;DCFH-DA荧光探针检测苦参对HSF辐射后的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受放射后苦参组HSF细胞的增殖率高于单纯放射组(P<0.05);苦参组HSF细胞的凋亡率较单纯放射组明显减少(P<0.05);经复方苦参注射液处理后,氧自由基活性较单纯放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清除放射产生的氧自由基,从而对HSF细胞具有放射防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保肝消脂冲剂(BXG)对高糖高脂肪饲料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α(IL-1α)的影响. 方法:用高糖高脂肪饲料喂养大鼠30天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停止造模,分组并连续给药4周后,通过HE染色、血清生化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保肝消脂冲剂对肝脏组织病理学、血清酶学、血脂和肝脏中TNF-α及IL-1α的影响. 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经保肝消脂冲剂及甘乐片治疗后,血清中TG及TC含量、ALT及AST活性、肝指数与模型组比较都有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保肝消脂冲剂组肝脏TNF-α及IL-1α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都有显著降低(P<0.05),并且保肝消脂冲剂组比甘乐片组作用明显,(P<0.05). 结论:保肝消脂冲剂能明显改善高糖高脂肪饲料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减轻肝组织脂肪变性,同时,也能降低脂肪肝变性肝组织TNF-α及IL-1α的表达,这可能是保肝消脂冲剂治疗高糖高脂肪饲料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 摘要:目的:从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角度研究冠心通络方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调节机制. 方法:将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冠心通络方预处理组、CLT组、5-羟基癸酸盐(5-HD)组,在此基础上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给予缺血预处理、冠心通络方预处理、PKC阻断处理、线粒体KATP通道阻断处理.通过观察各组处理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心肌细胞形态学与超微结构、心肌梗死面积、PKC-ε蛋白表达、NF-kB蛋白表达以及Bcl-2、Bax基因mRNA表达情况,对比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PKC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从不同层面综合探讨冠心通络方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调节机制. 结果:冠心通络方预处理及缺血预处理均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二者均可上调PKC-ε、NF-kB、Bcl-2基因表达并下调Bax基因表达(P<0.01),但前者且调节作用强于后者(P<0.05).其干预能为PKC阻断剂及线粒体KATP通道阻断剂所阻断. 结论:冠心通络方通过调节IRI大鼠心肌细胞PKC信号通道和线粒体KATP通道功能发挥了抗缺血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对心肌细胞的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筛选女贞子-黄芪药抗癌治疗的的主要活性成分,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一步探讨女贞子-黄芪药对抗癌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TCMSP平台筛选女贞子-黄芪的潜在活性成分,采用DisGeNET平台与OMIM数据库预测和筛选其治疗癌症的作用靶点,采用omicshare平台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匹配.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女贞子-黄芪关键作用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及代谢通路分析. 结果:通过筛选得到33个药物活性成分,共涉及203个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有关的活性成分为14个,主要通过调控ERBB2、AR、EGFR、ESR1、SRC等靶蛋白及癌症中的蛋白多糖通路、癌症通路、癌症中的Micro-RNA等通路等发挥抗癌治疗作用. 结论:女贞子-黄芪药对对癌症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阐释其抗癌治疗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岭南膏方与益比奥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疗效差别,为膏方防治CRA提供临床医学证据. 方法:采用前瞻、对照研究方法,按自愿原则将111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分为膏方组51例和益比奥组60例.膏方组:单用岭南膏方治疗,膏方每日3次,每次20克,21天为1疗程,共2疗程.对照组:单用促红细胞生成素10000IU IH tiw,21天为1疗程,共2疗程. 结果:在中重度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中,膏方组RBC、HGB临床有效率与益比奥组疗效相当.膏方能改善患者RBC、HGB及贫血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分、体力疲劳积分,降低输血频次. 结论:岭南膏方治疗重度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有显著疗效,且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输血频次,是中重度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不错的治疗选择.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熏蒸对视频终端性视疲劳的缓解作用. 方法:年龄18-25岁志愿者共35名,进行详细眼部检查,以连续操作电脑游戏“连连看”的方法诱导视频终端性视疲劳临床模型.根据视疲劳诊断标准中所列举的11项症状,以计分方法设计成调查问卷,于游戏前、后分别填写问卷并计算视疲劳症状积分(以下简称积分),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将志愿者随机分为中药组(21名)与对照组(14名),分别予中药或纯净水通过中草药熏蒸机进行眼部熏蒸15min,再一次填写问卷并计算积分.通过观察熏蒸前后积分的变化,探讨不同熏蒸方法对视疲劳症状缓解的作用. 结果:两组熏蒸后积分均低于熏蒸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熏蒸后对视疲劳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熏蒸对视疲劳症状的缓解优于纯净水熏蒸.
  • 摘要:目的:探讨乳积方联合朔望灸对术后放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与临床应用价值,同时评估该疗法的安全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法,对3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乳积方联合朔望灸干预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变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果: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值较治疗前下降,有较显著意义(p<0.05).不良事件观察共发生2例,发生率为5%,均为轻度皮肤病变. 结论:乳积方联合朔望灸能有效改善术后放化疗后的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缓解免疫抑制状态,且临床上应用较为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
  • 摘要:目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类以乳腺小叶病变中心,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乳腺炎病症”.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其难治在于病程长,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本院乳腺科基于“顺势而治”思想,以中医内外合治为原则治疗多例肉芽肿行乳腺炎患者积累出一定的临证经验,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与方法.
  • 摘要:扶正抗癌方式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吴万垠教授的经验方.本文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两个方面总结近年来扶正抗癌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临床使用中,扶正抗癌方能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同时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大部分肿瘤病人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所以姑息治疗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姑息医学早期介入及贯穿始终是晚期肿瘤治疗的趋势,在中西医并重的中国模式下,中医药治疗早期介入及贯穿始终是中国姑息治疗的特点.本文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中心多年的临床实践及科研成果,对中医药在晚期肺癌、肝癌、癌痛治疗及副作用处理上展开论述.在我国的肿瘤学模式中,中医肿瘤学是姑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也体现了早期姑息医学介入的治疗模式。“带瘤生存”是中医肿瘤学姑息医学的重要学术特色,是中医肿瘤姑息治疗的核心。而在肿瘤的姑息治疗中,以RECIST和WHO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其疗效,因此,建立适合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疗效评价体系,体现姑息治疗的价值是十分有必要的。纵观多个临床研究,中医在姑息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临床上倡导中医药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中应该早期介入,并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 摘要:目的:观察温胆汤合丁香柿蒂汤预防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含顺铂方案所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入组患者均连续接受2疗程含顺铂方案化疗.第1疗程(中药组)止呕方案为温胆汤合丁香柿蒂汤联合现代止呕治疗,第2疗程(对照组)化疗单纯使用现代止呕治疗.现代止呕治疗包括急性期(d1-3)给予托烷司琼及地塞米松止呕,以及延迟期(d4-6)给予地塞米松止呕.选择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两组急性期及延迟期发生恶心呕吐反应的完全缓解率(CR)、完全控制率(CC)、至失败时间(TTF)、严重程度及用药安全性. 结果:30例接受含顺铂方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入组.两组之间的急性期CR率和CC率均无明显差别(P>0.05),但延迟期中药组CR率和CC率分别为83.3%和76.7%,而对照组仅为56.7%和50.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期间(急性期+延迟期)中药组的CC率亦高于对照组(56.7% vs.30.0%, P< 0.05).中药组发生11次失败事件,平均TTF为2.5±0.28天,而对照组发生13次失败事件,平均TTF为1.8±0.30天,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急性期呕吐反应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但延迟期中药组呕吐的严重程度明显较对照组更轻(P<0.01).中药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变化,在观察过程中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温胆汤合丁香柿蒂汤可以提高含顺铂方案化疗现代止呕方案的止呕效果,延迟期尤为明显,该方剂临床使用安全,值得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 摘要:上皮样血管瘤(EHE)是一种多发生在皮肤或皮下的一种良性血管肿瘤,1982年Weiss等首次报道软组织中的EHE后许多部位都有报道,1986年Tsuneyoshi首次报道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以来,国内报道仍较少,发生在胸椎的骨上皮样血管瘤更极为罕见.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有单独报道发生在胸椎的骨上皮样血管瘤的病例.本文详细报道一例发生在胸9椎体的骨上皮样血管瘤的病例.该患者主要变现为胸背部疼痛,皮肤感觉异常,术前影像资料分析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最终病理诊断则考虑骨上皮样血管瘤(良性肿瘤),所以该病很难从临床症状、体征、血生化检查及影像资料上进行明确诊断,最终需要病理检查才能确诊。该病例发病于胸9椎体的骨上皮样血管瘤,国内外仍无单独报道。骨EHE的诊断中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其病理形态学特征为病变由许多分化好的增生的毛细血管型小血管构成,或者肿瘤内及其周围有多少不等的炎细胞浸润,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偶见生发中心形成,也可有组织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炎症细胞chang围绕血管,有时炎症细胞很少或缺乏。该患者的病理学报告符合EHE的病理形态特征。
  • 摘要:本文通过整理近年各种穴位刺激疗法治疗干眼症的研究文献,结合干眼症病因病机分析疗法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干眼症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一种思路.
  •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中药干预食管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为今后的研究开展或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方法:分别用计算机检索网络数据库,外文文献主要来源于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iary(考克兰图书馆),以及Excerptaiedica Database(Embase),中文文献则来源于万方数据库(Wan fang)、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维普,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中国知网,CNKI)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主.并收集所有与中药干预食管癌术后辅助化疗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既定的纳入际准进行逐一排除,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相关资料提取后,运用RevMan5.3统计软件分析相关研究指标. 结果:共纳入26个RCT,合计19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中西医疗效分析:病灶缓解有效率合并分析效应为[RR=1.38,95%CI(1.22,1.56),P<0.001],中医症状有效率合并分析效应为[RR=1.34,95%CI(1.19,1.51),P<0.001],说明试验组的中西医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②生活质量改善率(KPS/ZPS评分)分析:其合并分析效应为[RR=1.72,95%CI(1.46,2.02),P<0.001],说明试验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③免疫功能分析:在免疫细胞方面,NK细胞、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的合并分析效应分别为WMD=5.66,95%CI(2.33,8.99),P<0.001]、[WMD=12.51,95%CI(6.54,18.47),P<0.001]、[WMD=6.25,95%CI(4.07,8.42),P<0.001]、WMD=-3.79,95%CI(-5.66,-1.91),P<0.001]、[WMD=0.38,95%CI(0.27,0.49),P<0.001],在免疫蛋白方面,IgA、IgM、IgG的合并分析效应分别为[WMD=0.48,95%CI(0.16,0.80),P<0.05]、[WMD=0.31,95%CI(0.15,0.47),P<0.001]、[WMD=2.26,95%CI(1.34,3.17),P<0.001],说明试验组免疫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④骨髓抑制分析: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的合并分析效应分别为[RR=0.56,95%CI(0.44,0.72),P<0.001]、[RR=0.68,95%CI(0.49,0.95),P<0.05]、[R=0.89,95%CI(0.66,1.21),P>0.05],说明试验组对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对血红蛋白减少的改善作用不优于对照组;⑤胃肠道反应分析:恶心呕吐及腹泻发生率的合并分析效应分别为[RR=0.43,95%CI(0.30,0.62),P<0.001]、[RR=0.44,95%CI(0.30,0.66),P<0.001],说明试验组对胃肠道反应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⑥生存率分析:1年及3年生存率的合并分析效应分别为[RR=1.35,95%CI(1.16,1.58),P<0.001]、[RR=1.75,95%CI(1.21,2.52),P<0.05],说明试验组延长短期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药在食管癌术后辅助化疗的过程中进行干预能达到增效、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延长短期生存率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能预防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等化疗副反应的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三联疗法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2月至2017年3月,接受中药熏洗、电针、功法锻炼治疗(中医三联疗法)的患者37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VAS评分、Lequesne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4周、结束后3个月,VAS评分及Lequesne评分情况均好于治疗前(P<0.05).结论:中医三联疗法可减轻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不易反弹,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法,观察以益气除痰法为主的中医药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肿瘤瘤内新生血管血流灌注的作用影响,同时评价CTP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将8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益气除痰法联合化疗组(治疗组44例)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43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周期后进行常规CT(平扫+增强)检查及对原发肿瘤进行CTP成像,测定肿瘤的大小及CTP各项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到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P)及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及各项灌注参数的变化及其和两者间的关系,与RECIST标准进行比较.同时评估CTP不同参数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87例患者脱落7例,可评价病例80例,其中联合治疗组40例,单纯化疗组40例.(1)两组治疗2个周期后BF和PS值降低,MTT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周期后,治疗组BF和PS值降低,MTT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个周期后,根据RECIST标准将患者分为缓解组(35例)和未缓解组(45例),缓解组BV、BF、PS值较治疗前下降,MTT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BF值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治疗后BF值的变化将患者分为BF值升高组(34例)和BF值降低组(46例),结果显示升高组中位生存期246天,1年累计生存率13.0%,降低组则分别为387天、5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以益气除痰法为主的中医药治疗可减少肺癌的血流灌注量,改善血管的渗透性,从而提高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法CTP不仅反映了治疗前后的瘤体大小变化,而且反映了即可从形态学又可从功能学方面反应治疗前后瘤体的变化肿瘤血管的功能变化,比其结果与RECIST标准注更能准确反应中医药治疗的效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CT灌注成像CTP参数的变化趋势可作为疗效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四虫散联合鸦胆子油乳配合化疗/分子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68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患者的生存时间、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 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3.2月.治疗组中位生存期11.7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期9.4个月,治疗组有延长生存期趋势,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治疗后躯体功能改善、症状减轻、总的生活质量较前提高;对照组治疗后恶心呕吐较明显、总的生活质量未见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的躯体功能、肿瘤症状及总的生活质量要高,恶心呕吐反应明显要轻,3-4级中性粒细胞下降数量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能达到减毒增效,提高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作用,并有延长生存时间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过敏煎对慢性咳嗽患者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20名慢性咳嗽患者分为中药组及西药组两组,中药组予以加味过敏煎治疗,西药组予以酮替芬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神经源性炎症指标的浓度.结果:治疗后中药组患者疗效明显由于西药组,并能降低SP、NKA、NKB的浓度水平(均P<0.05).结论:加味过敏煎具有明显改善慢性咳嗽患者咳嗽症状的作用,其可能机制与缓解神经源性炎症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喘可治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Ⅲ、Ⅳ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2例老年NSCLC病例按1∶1比例分成试验组(喘可治注射液联合化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其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0例.观察喘可治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瘤体大小、临床症状、体力状况评分(PS评分)、体质量的影响及化疗副反应. 结果:试验组、对照组瘤体客观疗效评价:有效率(ORR)分别为31.3%、16.7%,稳定率(DCR)分别为84.4%、73.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咳嗽、咯痰、夜尿频多、畏寒肢冷等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P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体质量增加率及稳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骨髓抑制程度较对照组轻,其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喘可治注射液应用于Ⅲ、Ⅳ期老年NSCLC化疗患者具有增效减毒的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PS评分、维持体重及有效减轻骨髓抑制.
  • 摘要:目的:观察以小承气汤合增液汤为基本方的中药汤剂治疗阿片类止痛药所致便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规范化治疗阿片类止痛药所致便秘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最终剔除不合格病例2例.其中治疗组50例予小承气汤合增液汤治疗,对照组48例予果导片治疗,治疗期1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便秘评分均较治疗前减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和6.2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小承气汤合增液汤为基本方辨证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安全有效,可形成规范的统一的辨证分型.
  • 摘要: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其中一个亚型,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piclenn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表达状态均阴性.TNB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较其他亚型的乳腺癌有更强的侵袭性以及无病生存期较短,软组织及内脏转移率高,五年内死亡率明显要比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高.目前治疗乳腺癌主要以ER,PR,HER2为靶点,但TNBC患者因为缺少这些靶点,不能从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中获益,导致了其预后差、复发转移率高、死亡率高.因此TNBC成为近几年乳腺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对TNBC治疗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TNBC局部复发率高、易转移和预后差,目前治疗方法除一般的手术、放疗外,主要以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为主,目前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尚少,但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临床试验,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新途径、新药也给TNBC的治疗带来曙光,如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祖国医学对乳腺癌这种疾病的治疗可以追溯到金元时代以前,但对乳腺癌中的TNBC亚型的专项研究方兴未艾,针对乳腺癌中危险程度较高的亚型,制定何种中医治疗策略仍需我辈人进一步探索。总的来说,TNBC患者综合治疗方案的探索仍然任重而道远。
  • 摘要:目的: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自然生存期短,索拉非尼(Sorafeinib)被批准为晚期肝癌一线的标准治疗.舒尼替尼(sunitinib)是一种高选择性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既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也能够抑制血管生成VEGFR-1/2/3、PDGFR-α/β等多种信号通路,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但舒尼替尼由于其毒性限制未能在肝癌治疗中获得批准.本文报道一例肝细胞癌术后两年复发伴右肺下叶、双肾上腺、胰腺转移,经中药配合舒尼替尼治疗,疗效评估为PR,至今已持续20个月.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版易筋经结合呼吸治疗脊柱侧弯的经验.方法:采用改良版易筋经结合呼吸治疗脊柱侧弯,第一个月采用改良版易筋经双侧对称用力,配合腹式呼吸,之后采用改良版易筋经不对称用力,凹侧用力较凸侧多,配合腹式呼吸及凹侧呼吸,半年后复查,Cobb角较前减少10°,效果显著.结论:改良版易筋经结合呼吸针对脊柱侧弯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针灸(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acupuncture;ESWA)治疗中老年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冲击波针灸治疗组30例,单纯冲击波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冲击波针灸治疗方法,运用体外冲击波弹道式探头刺激手阳明大肠经,曲池、合谷、手三里、手五里、肘髎、外关、尺泽及痛点阿是穴,2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对照组采用药物注射封闭疗法,5日治疗1次,共治疗3次.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肱骨外上髁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并通过Mills征及疗效判定标准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治疗后两组肱骨外上髁的疼痛VAS评分和Mills征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的疼痛VA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3、6月随访,治疗组的疼痛VAS评分、Mills征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月时,治疗组疼痛评分虽然较治疗后1、3月时有所增加,但并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疼痛VAS评分有所增加,且较治疗结束时增加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存在2例患者无效,无患者复发;对照组存在4例患者无效,3例患者复发. 结论:体外冲击波针灸(ESWA)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肱骨外上髁的疼痛,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吴万垠教授采用中医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的用药规律. 方法:以2016年3月-2017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吴万垠教授处行中医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的门诊病例作为信息来源,筛选出非小细胞肺癌病案,对原始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建立使用Excel数据库,以此为基础,使用SPSS Statistics23和SPSS Modeler18进行数据挖掘,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pal Factor Analysis)进行因子分析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始处方进行分析,总结吴万垠教授以扶正抗癌方为主治疗该病的用药特点. 结果:1203张处方所属的297列患者中,男性占41.87%,女性占58.13%,就诊患者以女性居多.所属患者中主要在30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90岁,年龄段在50-70岁最多,占总数的59.92%.纳入的297例患者中,在门诊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吉非替尼时间超过6个月的有176例,占59.26%,用药时间长于12个月的有135例,占45.45%.用药频数分析显示,在纳入的1203份处方中,共出现中药168味,其中位于前十五的中药分别为:甘草、龙葵、红豆杉、石见穿、蛇舌草、蛇泡勒、白术、黄芪、太子参、连翘、薏苡仁、白茅根、莪术、蛇莓、延胡索.本研究挖掘出吴万垠教授的常用药对共20对,多味中药组合共8个组合,因子分析挖掘出13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 结论:吴万垠教授在中医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上,倡导“辨证+辨病”相结合,拟扶正抗癌方,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辨证用药,可以明显延长患者服用吉非替尼的用药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下手法松解肩关节配合术后康复锻炼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0例肩周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全麻下手法松解一次后,配合康复锻炼治疗3周,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锻炼治疗3周.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肩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并通过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对治疗前后的患肩活动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1周、3周时,两组患肩的VAS疼痛评分、ARO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3周时,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AROM评分均优于治疗1周时(P<0.05);对照组的VAS疼痛评分较治疗1周时无明显差异(P>0.05),AROM评分优于治疗1周时(P<0.05).治疗1周、3周时,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ARO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结论:全麻下手法松解配合康复锻炼治疗肩周炎的短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锻炼,且安全有效,疗效稳定.
  • 摘要:目的:观察增液汤加减治疗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所致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增液汤加减治疗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药物所致便秘患者40例,1剂/日,1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结果:治愈21例(占52.5%),显效10例(占25.(0%),有效6例(占15.0%),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92.5%.结论:增液汤加减治疗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所致的便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和五脏、泻邪实”理论在指导冠心病诊治中的价值.张天奉教授在“和五脏、泻邪实”理论下论治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此简述张天奉教授应用该理论的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
  • 摘要:目的:探讨癌理通膏外敷法辅助治疗骨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骨肿瘤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癌理通膏外敷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施康定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内皮素(ET-1)、β-内啡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PS评分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KPS评分(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GF、TNF-α及ET-1均明显降低,β-EP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1%,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7%,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癌理通膏外敷辅助治疗骨肿瘤患者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癌性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探析赖新生教授通元针法在Meige综合征的运用.赖教授认为Meige综合征的治疗要从整体入手,其创立的通元针法以“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为原则,一元二分,前者取穴以督脉、脑及背俞穴为主,后者取穴以任脉、三阴经及募穴为主,配合其他特定穴、井荥输经合穴及针灸补泻手法,临床效果显著.
  • 摘要: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机率是正常同龄人的数倍,尤其是接受多程放、化疗后的病人免疫力低下更易发生.肿瘤患者一旦发生带状疱疹,多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带状疱疹在肿瘤患者中日渐引起重视.鉴于日达仙抗HBV病毒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应用日达仙治疗带状疱疹,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病案报告的患者既是肿瘤患者又合并感染,加用胸腺法新,充分发挥了该产品抗感染和抗肿瘤的双重功效,还能减少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积极解决常见的并发症,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让其临床获益更多。
  • 摘要:田华琴教授为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联合会第一届肿瘤康复与姑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恶性肿瘤防治工作三十余载,在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推崇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三阴乳腺癌,并提出“三阴乳腺癌全程管理”的干预理念.田师对三阴乳腺癌的防治心得处处体现中医的哲学思维,从三阴乳腺癌的三级预防,强调情志调畅、起居有常,是为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的理论延续.“三阴乳腺癌全程管理”中的干预措施则是以“瘦后防复、防微杜渐、既病防变”为指导思想。从癌前病变开始予及时的中医药介入治疗,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到确诊乳腺癌,以积极规范的手术、化疗、放疗,联合中医中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以期达到最大临床获益率,实现远期无疾病生存时间的延长。在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中,中医药的运用对于患者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疾病进展、复发及转移的患者,当积极运用多种治疗手段,中医药联合西医的化疗、放疗、介入治疗、甚至手术等手段以求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田师认为,中医与西医并不矛盾,二者同为治疗三阴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时期,有机地联合运用才能使患者取得最优的治疗效果。乳积方为田师治疗乳腺癌之经验方,具有舒肝健脾,化痰散结,软坚消积之功效。临床根据肝郁气滞证、痰淤互结证、热毒蕴结证、冲任失调证和气血亏虚证辩证辩证加减使用门。本例患者属三阴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高,从治疗伊始至今以积极规范的手术、化疗,联合中医中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收获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贴与莉芙敏能否有效改善患者的潮热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及安全性差异. 方法:选取我科门诊及住院的57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9例,对照组28例.实验组予耳穴压贴,选取肾、肝、脾、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7个穴位,连续治疗3个月;对照组予口服莉芙敏(1粒/天,2次/天),连续治疗3个月.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4、6、8、10、12周潮热次数、程度比例及生存质量积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估其安全性. 结果:1.实验组治疗后潮热次数较治疗前减少(P=0.000<0.05)、潮热程度较前减轻,其中中、重度潮热积分下降明显.2.对照组治疗后潮热次数较前减少,潮热程度中轻度、重度潮热的积分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中度潮热的积分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3.组间比较显示:组间治疗前后潮热次数及程度总积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4.实验组治疗后生存质量量表四个维度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其中生理状态维度积分下降明显,其次为血管舒缩维度、心理状态维度.且不同维度起效的时间点不同.5.对照组在治疗后生存质量量表四个维度积分皆有所下降(P<0.05).6.组间比较结果提示:对于血管舒缩维度、心理状态维度及性生活情况维度,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生理状态维度的评估,前8周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7.本课题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压贴部位皮肤潮红及瘙痒、胃痛、白带增多和血压升高,但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1.耳穴压贴和莉芙敏均可有效减少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的潮热次数,且两者疗效相当,从第2周开始起效.2.耳穴压贴和莉芙敏均能从总体上减轻患者潮热程度,但耳穴压贴对重度潮热的改善比莉芙敏显得更有优势.3.耳穴压贴和莉芙敏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疗效相当,但对于每个维度症状的改善时间不相等.随着时间推移,耳穴压贴的效果似乎更好.4.与莉芙敏组相比较,耳穴压贴组仅出现1例压贴部位皮肤发红、瘙痒,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应用较为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外涂橄榄药油对乳腺癌放射性皮炎红疼痛、瘙痒、红斑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试验设计方法,将乳腺癌术后放疗并出现急性放射性皮炎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采用外涂橄榄药油的治疗方法;对照组32例,采用外喷奥克喷的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用药后疼痛、瘙痒、红斑首次缓解的时间及患者治疗第14天疼痛、瘙痒、红斑程度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①治疗组疼痛、红斑首次缓解的平均时间分别为8.93±63.10h、7.91±2.97d;瘙痒首次缓解的中位时间为0.75h.对照组疼痛、红斑首次缓解平均时间118.92±63.02h、10.31±2.46d.瘙痒首次缓解时间中位数为72h.②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治疗组有31例患者出现疼痛,疼痛中位值为0.5分,较治疗前中位值为2.25分稍有降低,治疗前后治疗组内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有26例患者出现疼痛,中位值为0.5分,较治疗前中位值(1.50分)降低,治疗前后对照组内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四分位数分别为(0.00,1.00)分、(0.00,0.50)分,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约有93.50%、96.20%患者疼痛缓解.治疗第14天,治疗组有33例患者出现瘙痒,对照组有29例患者出现瘙痒,两组内及组间治疗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约有42.40%、45.20%患者瘙痒治愈.经治疗第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有35例、32例患者出现红斑,两组内及组间比较治疗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红斑缓解的患者分别约97.1%、96.9%.③用药期间两组均未出现血液分析及肝肾功能明显异常、皮肤过敏等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橄榄药油外用较奥克喷可以更快的缓解疼痛、瘙痒、红斑症状;但在疼痛的缓解上稍劣于奥克喷组.在瘙痒、红斑症状、皮损缓解程度上橄榄药油不亚于奥克喷,药物经济学方面有明显优势.
  •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目前西医治疗仍有局限性,中医药治疗慢乙肝大有可为.上溯经典,借鉴“伏邪温病”理论,总结并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基本病机为脾胃亏虚,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伏于厥阴少阳,而以伏于厥阴为主的观点;治疗上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大法,其中扶正以健脾益气、养阴为主,透邪以运转少阳枢机、驱邪外出为主并配合清热化湿、利湿、活血消瘀、导滞等治法,实践于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从代谢组学角度进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中维西医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解析中维医不同分型间及其与正常人群间代谢表型的构成差异,寻找并鉴定中维医证型的代谢生物标记物,阐述中医肾虚痰瘀证及维医异常黑胆质证在代谢组学方面的共性特征改变及其物质基础,以体现两者在代谢组学方面的交互性,为COPD的诊断、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奠定一定的基础.首先,按照纳入标准收集COPD稳定期患者105例,进行西医的诊断分级以及中医、维吾尔医的辨证分型,分为中医肾虚痰瘀证组和维医异常黑胆质证组,对所有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血样分批进行核磁共振技术(NMR)的代谢组学方面的测定和分析;得到健康人与各组COPD患者的血浆一维及二维氢谱,对1H-NMR谱进行分段积分后的积分值进行OPLS-DA分析,得到3D平面分布图,显示COPD患者肾虚痰瘀证组、异常黑胆质证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的分布区域完全分开,而中维医二组的分布区域未完全分开,说明两组血浆在代谢成分上无明显差异,同样表现为血桨中多种氨基酸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包括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酪氨酸、苯丙氨酸.此外,糖蛋白、不饱和脂类及极低密度脂蛋白也较健康人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肉碱及丙酮、乙酰乙酸较健康人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COPD二组中维医证患者血浆中代谢紊乱较正常对照组严重,提示氨基酸、蛋白质的代谢异常及脂肪代谢减弱、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反复相互影响的程度更重,使代谢紊乱状态更加严重.总之,从代谢组学角度出发,进行COPD中维医病证结合的对比研究,发现肾虚痰瘀证及异常黑胆质证患者代谢组学改变更突出,但两证的代谢组学变化基本一致,其生物表型相似,表现为氨基酸、脂肪及糖代谢异常,提示COPD肾虚痰瘀证与异常黑胆质证患者机体内三大物质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相比健康人显示机体的免疫功能更低下、内分泌功能更紊乱、预后更差.
  • 摘要:大肠癌是指发生在下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已跃居到国内恶性肿瘤前五位,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巨大的健康挑战及经济负担.大肠癌发生于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和直肠,在国内发生于直肠多于发生于结肠.大肠癌因为生长位置隐蔽,因此具有易忽视、易漏诊的特点,往往发现时已经是错过最佳发现时间.对于大肠癌的治疗,目前仍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辅助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同时中医药治疗在肠癌保守治疗、术后调理及放化疗相关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及价值.通过研究表明,内服中药对缓解大肠癌临床症状、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具确切的疗效。中医外治法常配合内服药物使用,通过局部作用缓解了大肠癌所致的乏力倦怠、便秘、肠道胀气、便血等并发症。对低位性大肠癌患者,中药灌肠疗效显著。对于高位性大肠癌中医外治作用局限,究其原因考虑高位性大肠癌中药灌肠药物无法很好地到达肿瘤所在。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80例扶正消积法干预的三阴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明确影响三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05.01~2016.2在佛山市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接受扶正消积法治疗的三阴乳腺癌术后病例80例,填写生存资料采集表,记录确诊时间、扶正消积法干预具体时间、复发转移/死亡/末次随访时间,建立数据库,运用寿命表计算生存率,运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果:全组患者1、3、5年无病生存率为61%、54%、35%,中位无病生存期为40个月;全组1、3、5年总生存率为95%、81%、65%,中位总生存期为115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月经状况、PS评分、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数目、分期、中医证型、手术类型、扶正消积法干预时间为影响患者DFS的预后因素(P<0.05);其中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数目、手术类型、扶正消积法干预时间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月经状况、合并重要疾病、肿瘤大小、分期、中医证型、扶正消积法干预时间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P<0.05),其中月经状况、合并重要疾病、分期、扶正消积法干预时间是影响OS独立预后因素(P<0.05).扶正消积法干预时间>24个月均可显著延长全组患者的DFS和OS(P<0.05). 结论:本研究分析出影响三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为扶正消积法治疗三阴乳腺癌的疗效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打下了基础.
  • 摘要:目的:通过收集艾迪注射液联合一线化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艾迪注射液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方法:检索Pubmed、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由建库至至2015年3月,获取艾迪注射液联合含铂类一线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RCT研究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Meta分析使用Cochrane网RevMan5.3软件进行. 结果: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计1207个病例.Meta分析结果:和单用化疗组相比,艾迪联合化疗组能提高治疗有效率(OR=1.28,95%CI:1.01-1.62,P=0.04);改善生存质量(OR=2.63,95%CI:1.78-3.88,P<0.00001);降低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OR=0.52,95%CI:0.35-0.78,P=0.001).联合组在降低血红蛋白下降的发生率方面可能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3,95%CI:0.43-1.24,p=0.24);在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方面联合组是否优于单纯化疗组尚需存疑(OR=0.51,95%CI:0.26-1.00,P=0.05). 结论:艾迪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生存质量和减轻胃肠道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可能能够减少化疗患者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但由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仍有待验证;艾迪注射液能否减少化疗患者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仍需存疑.
  • 摘要:目的: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晚期结直肠癌维持治疗的疗效,并分析其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9例,经含5-Fu两药标准化疗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1例,观察组38例,两组基础治疗均按“国家结直肠癌中因临床路径”口服中药及中成药,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维持治疗,观察两组的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生存分析.再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将两组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组,观察两组ECOG受益率、不良反应并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观察组在生存质量、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两组患者中中医体质均以痰湿质为主,观察组痰湿质患者的ECOG受益率和PFS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于改善大肠癌患者生存质量具有一定效果,可能对痰湿体质患者效果更佳,且用药安全.
  • 摘要:将带状疱疹病理过程划分为疹前期、出疹期、疹后期,认为疹前期的壮医病机为正虚而初感毒邪,龙火二路气血不畅.治以清热解毒,通畅二路,宣散气血,药线灸取“长子穴”、“梅花穴”及抓取“蛇头蛇尾”,针刺头尾各3针;出疹期病机为毒滞二路,蕴结肌表,气血失常,三气不调.治以祛邪解毒,辅以调畅气血,除旧生新.药线灸取“长子穴”、“葵花穴”及皮损头尾,针刺按皮损相应肋间神经起止点局部排刺;疹后期病机为余邪与瘀血阻滞二路,治以活血化瘀,兼清余邪.药线灸取“长子穴”、“梅花穴”及皮损头尾部,或采用扫散法及拖法.及时运用药线灸治疗可遏制带状疱疹的发展,痊愈后可不遗留后遗神经痛.
  •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估健脾养胃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蛋白酶的影响. 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15年1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诊断明确的102例CAG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02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健脾养胃化瘀方组(治疗组)、胃复春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疗程为12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疗效、病理等级及血清胃蛋白酶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78.43%(x2=5.299,p<0.05),在病理等级及PGI改善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健脾养胃化瘀方用于治疗CAG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逆转病理组织学改变,调节血清胃蛋白酶水平,对CAG患者胃黏膜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疗效.
  • 摘要:酸相关疾病是胃酸相关的疾病,包括多种消化内科疾病,尽管有高效抑酸药物应用于临床,仍然有患者无法得到满意疗效,而采用中医药治疗,这部分患者多能得到满意的疗效.引起肝失调达,而肝失调达则引起酸分泌的异常。因此对于酸相关疾病的治疗,谢晶日教授认为应从“解郁”入手,而调畅肝之气机则为治疗的关键。谢晶日教授提出的“无郁不成酸”理论,为临床辨证治疗酸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理论依据.郁有气、血、痰、火、湿、食六种,而气郁、血郁、火郁首当责之于肝,而食郁、湿郁、痰郁则首当责之于脾,而此六郁常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因于脾者,终将累及于肝,而因于肝者,脾必受累。因此,在酸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当以疏肝健脾为要,再酌情有所侧重,谢教授的辨治规律为:以气郁为主的疾病,表现为胃脱胀痛、泛酸、急躁易怒,因情志波动而加重,舌淡苔薄,脉弦,治疗以疏肝理气,佐以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越鞠丸加减;以血疲为主的疾病,表现为胃脱疼痛,固定不宜,入夜加重,舌质紫暗,脉弦涩,治疗当以理气活血、健脾和胃止痛,方用失笑散合越鞠丸加减;以火郁为主的疾病,表现为胃院食管灼痛,吞酸嘈杂,口气臭秽,舌苔黄,脉弦数,治疗当以清肝泻火,和胃止痛,方用左金丸合越鞠丸加减;以食郁为主的疾病,表现为暖腐吞酸,胃脱胀满,舌淡苔黄腻,脉滑,治疗当以健脾消食、和胃止痛,方用保和丸合越鞠丸加减;以湿郁为主的疾病,表现为胃脱隐痛,喜温按,呕吐酸清稀酸水,畏寒,舌淡,苔薄白腻,脉濡缓,治疗当以健脾温中、化湿和胃,方用健脾丸合越鞠丸加减;以痰郁为主的疾病胃脱疼痛,胀满,头身困重、舌苔厚腻,脉滑数,治当以清化痰热,解郁和胃,方用小陷胸汤合越鞠丸加减。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医证候及证素特点. 方法: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375例AECOPD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信息采集,进行临床横断面调查,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 结果:①本组病例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基本集中在老年(60-89岁之间),汉族病例明显多于其他民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与吸烟、过敏体质及家族史相关.②证素特点:实证的发生率由多至少依次为:痰热犯肺证、痰浊阻肺证、血瘀证、表寒肺热证;虚证的发生率由多至少依次为:肺气虚证、肾气虚证、脾气虚证,构成该病的证素居前4位的是痰、热、血瘀、气虚,但在证候构成中主要以虚实夹杂为主;其靶点主要是肺脾肾.③证候组合结果分布:以4-5种以上复合证候多见,尤以肺脾肾虚兼痰热瘀阻肺最为常见.表寒肺热、肺肾阴虚痰热犯肺、肺脾气虚痰瘀阻肺及肺脾肾虚痰瘀阻肺、肺脾肾虚痰热瘀肺证S种证型为AECOPD主要证型,分别为7.20%、10.40%、21.07%、16.80%及44.53%.④不同病情分级的中医证候分布:Ⅱ级(中度COPD)和Ⅲ级(重度COPD)在本组病例中分布较多;Ⅰ级(轻度COPD)与Ⅳ级(极重度COPD)病例分布较少.Ⅰ级患者以痰热阻肺、表寒肺热为主,Ⅱ级患者以肺脾气虚痰浊阻肺多见,Ⅲ级以肺脾肾虚痰瘀阻肺证为主,Ⅳ级患者则以肺脾肾虚痰瘀阻肺证为主. 结论:AECOPD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的时期;痰浊瘀热和正气亏损代表了AECOPD的主要病机和证候要素特点;中医证型多为“肺脾肾虚痰热瘀阻肺”的复合证型.
  • 摘要: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肝癌重要治法之一,目前报道较多.本文对近年来活血化瘀法防治肝癌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总结其主要作用方向及靶点,及其防治肝癌的优势.并指出进一步研究应注意规范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及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研究以为活血化瘀法裨益于临床扩宽道路.
  • 摘要: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肺部原发的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于2004年WHO肺癌组织学类型分类中将其分入了大细胞肺癌之中,但在2015年WHO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LELC被归类于未分类癌的一个亚型,预后优于其他类型的肺癌.1987年其首次由Begin等报道,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病例不足200例.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报道多集中在临床病理诊断和预后,而对于治疗和随访均较少,本文就本院收录的1例已确诊的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肺癌的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分析.在本例报道中,根据辨证施治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茯苓、白术、党参、墨旱莲和金樱子等健脾补肾,共补先天和后天之源以顾护正气,同时根据患者的兼证对原方进行化裁,以竹茹、桔梗、批把叶、烧桃仁和三七等化痰祛瘀,意祛邪。在补益整体的基础上,针对局部邪深毒藏的予以虫类药治疗,可在正气尚能耐攻的情况下,可借其毒性以抗癌。本方用守宫、全蝎、土鳖虫和娱蚁等祛瘀药能搜剔经络,缓攻渐消。研究还发现,运用鸦胆子油联合TP方案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