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掺假

掺假

掺假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221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07篇;相关期刊425种,包括监督与选择、肉品卫生、食品与发酵工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第12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首届中国奶业科技发展论坛等;掺假的相关文献由273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丹慧、李梅、丁涛等。

掺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0 占比:74.5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307 占比:25.14%

总计:1221篇

掺假—发文趋势图

掺假

-研究学者

  • 王丹慧
  • 李梅
  • 丁涛
  • 吴斌
  • 张睿
  • 沈崇钰
  • 费晓庆
  • 王骏
  • 熊晓辉
  • 王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周健; 陈晓红; 金米聪
    • 摘要: 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板栗粉和小麦粉中43种真菌毒素的方法,对48份板栗粉和80份小麦粉样品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筛选出5种专属于小麦粉的标志性真菌毒素。样品采用84%(v/v)乙腈水溶液提取,提取液采用C_(18)结合增强型脂质去除净化剂(EMR-Lipid)净化,采用响应曲面-中心组合设计优化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方法。净化液在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上分别采用0.1%甲酸水溶液和含0.1%甲酸的甲醇-乙腈(1∶1,v/v)(电喷雾正离子模式)、水和乙腈(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别采用电喷雾电离(ESI)正负离子模式检测,基质匹配曲线外标法定量。板栗粉中真菌毒素的3水平加标回收率在72.4%~109.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7.5%;小麦粉中真菌毒素的3水平加标回收率在70.7%~112.9%之间,RSD<9.3%;两种基质中43种真菌毒素的定量限均在0.1~20.0μg/kg之间,方法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1。利用所建立的方法监测了128份样品,结果表明,两种基质普遍受到真菌毒素污染,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衍生物3-乙酰化-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乙酰化-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去环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仅在小麦粉中检出。采用GB 5009.111-2016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验证,检测结果与本方法一致。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可有效满足板栗粉和小麦粉中真菌毒素残留的检测要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4种衍生物可以作为两种食品的掺假标志物。
    • 王永瑞; 柏霜; 罗瑞明; 王松磊
    • 摘要: 以宁夏盐池滩羊肉为研究对象,使用电子鼻对烤羊肉掺假烤鸭肉样品进行区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烤羊肉掺假烤鸭肉样品挥发性成分,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个掺假样品中共检测出5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检测出醇类12种、醛类15种、酸类3种、酯类2种、酮类8种、烷烃类8种、杂环类1种、其他物质4种。在整体气味感知上,主成分分析可对掺假烤羊肉样品的电子鼻数据进行有效区分,且能够客观反映出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差异主要是醇类。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在5个掺假样品中寻找出5种特征挥发性物质,分别为1-辛醇、1-戊醇、己醛、乙酸、十二烷。这5种物质可为烤羊肉掺假烤鸭肉样品的掺假比例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吴小松
    • 摘要: 乳及乳制品能够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组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维生素等等。而近些年来,羊奶因其丰富的营养特性而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欢迎。具体而言,其干物质的含量较牛奶稍高。并且,羊奶中的过敏源蛋白质较低,可降低人体的过敏现象。此外,羊奶脂肪球较小、脂肪碳链短,乳糖不耐发生率较低。羊奶还可作为一种天然的抗生素,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因而,羊奶作为一种营养食品,适宜多种特殊人群食用,尤其适合孕妇,老人和小孩。伴随着羊奶价值的升高,羊奶掺假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开发检测羊奶掺假的方法变得尤为必要。本文对羊奶的营养成分、功能特性以及羊奶掺假鉴别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羊奶产品的开发与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 刘琴; 何晓瑞; 陆东林; 李景芳; 徐敏
    • 摘要: 驼乳掺假牛乳是当前驼乳制品市场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之一。本文简略介绍了国内在驼乳掺假牛乳检验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基于核酸和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比较成熟,基于核酸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定性检验)已列入国家检验标准。当前急需解决驼乳制品中乳种定量检测问题。建议质量监管部门和奶业协会组织相关企业和专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筛选乳种定性定量检验技术,尽快形成标准化的检验方法并颁布实施。
    • 李占明; 戴宇琪; 宋嘉慧; 贺光云; 陈明煌; 付才力; 侯雪
    • 摘要: 受产地、加工、贮存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引起食品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导致食品的掺假及溯源分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现有的食品掺假溯源方法主要集中在理化测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相关鉴别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的代谢组学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可以完整地描述食品的整体特征,收集食品的产地、品质等信息,近来在食品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已成为食品质量分析和溯源等的有力工具。本文阐述了^(1)H NMR组学技术在农产食品掺假及溯源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在概述^(1)H NMR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针对^(1)H NMR与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的结合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对其在典型性食品的掺假及产地溯源上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旨在为^(1)H NMR组学技术在食品品质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李杰; 钱云开; 王伟; 申应德; 姜庆; 张文萌; 王建昌
    • 摘要: 检测临沂市居民日常消费鸭血制品的动物源性成分,对临沂市2021年销售的鸭血制品进行抽样检测。提取鸭血样品的DNA,进行PCR检测,分析样品中鸭、鸡、猪、鹅、牛、火鸡、鸵鸟、狐狸、狗、兔子、貂、水貂、驴源性成分。53批市售鸭血样品中1批检测出鹅源性成分,1批检测出牛源性成分,结果表明抽检的鸭血样品中存在鹅血和牛血掺假的现象。2021年53批临沂市售鸭血制品中存在2批掺假现象,但总体掺假检出率较低,仅为3.77%。
    • 林茂铨; 金鸣; 林红
    • 摘要: 目的提高对中药和食品中非法添加染色物的监管水平。方法从现行质量标准对染色添加物的标准要求,各国对掺假现象的监管,以及非法添加染色物的检测3个方面分析中药和食品中非法添加染色物的现状。结果各国允许中药和食品中添加染色物的标准存在差异,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可准确、快速地测定添加的染色物。结论及时制定和更新国家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开发新检测技术,可有效提高中药和食品中非法添加染色物的监管水平。
    • 许文杰; 李秋萍; 崔晓文; 操敏; 李壹; 熊晓辉; 熊雄
    • 摘要: 该研究建立了金枪鱼制品中的鲣鱼成分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方法。针对线粒体Cyt b基因设计了鲣鱼的特异性引物,着重对内引物FIP/BIP、dNTP Mix、缓冲液和Mg^(2+)浓度等反应参数进行了优化,扩增产物采用恒温实时荧光仪和可视化核酸染料SYBR Green I进行检测,对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0.2μmol/L外引物(F3和B3)、1.6μmol/L内引物(FIP和BIP)、1.6 mmol/L dNTP Mix、3.5μL 10×ThermoPol缓冲液、6 mmol/L Mg^(2+)等参数的优化条件下扩增效果最佳。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其检测限为50 pg/μL。采用此LAMP方法对59份市售样品进行检测,检出6份为阳性样品,与DNA条形码检测结果一致。该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可应用于金枪鱼制品中鲣鱼成分的快速特异检测,为监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 李玲玉; 王俊; 李敏婧; 杨迎春; 苗静; 赵仲凯; 杨洁
    • 摘要: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技术,建立一种以牛β-乳球蛋白为掺假标识物的检测方法,用于定性定量检测骆驼乳中掺假的牛乳,并且探讨不同热处理方式对掺假标识物的影响,以期满足不同商品化驼乳制品的检测需求。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检测鲜驼乳、巴氏杀菌驼乳以及驼乳粉中掺假的牛乳,3种类型掺假乳样本的定量检测回归方程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79、0.9969和0.9978;鲜驼乳、巴氏杀菌驼乳和驼乳粉中掺假牛乳的检出限分别为2%、3%和5%,可满足检测需求;利用该方法在10种不同品牌市售纯驼乳粉中检测出4种掺假驼乳粉产品。UPLC法可以有效地检测骆驼乳及其制品中掺假的牛乳,为骆驼乳行业的掺假检测提供一定的技术方法支持。
    • 孙瑞雪; 邢冉冉; 张九凯; 葛毅强; 张葳葳; 陈颖
    • 摘要: 以特洛维塔、早金、哈姆林3种甜橙为原料,按照市售橙汁的主要生产工艺,模拟制备非复原(not from concentrated,NFC)橙汁和复原(from concentrated,FC)橙汁。针对甜橙叶绿体成熟酶K蛋白基因(maturase K,matK)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基因(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dehydrogenase,ndhF),共设计8对引物用以扩增得到不同长度的目标条带,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技术分析了鲜榨、均质、巴氏杀菌、浓缩、二次巴氏杀菌关键加工工艺,对特洛维塔橙汁叶绿体matK和ndhF基因的DNA降解变化的影响,探讨NFC橙汁与FC橙汁DNA降解程度的差异,筛选出NFC橙汁和FC橙汁的特征差异性片段组,建立基于PCR-CE技术的NFC橙汁与FC橙汁鉴别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分析货架期内的NFC橙汁与FC橙汁,且同样适用于早金和哈姆林甜橙为原料的NFC橙汁与FC橙汁的鉴别。应用该方法对市售NFC橙汁进行检测,发现市售NFC橙汁存在标签不符的现象。本研究建立的基于PCR-CE技术的NFC橙汁与FC橙汁定性鉴别方法可以为果汁行业的有效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