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首届中国奶业科技发展论坛
首届中国奶业科技发展论坛

首届中国奶业科技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05-10-19

主办单位:科技部;农业部

会议文集:首届中国奶业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乳与乳制品以其独特的营养与保健功能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但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毒奶”事件,造成了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指出了影响乳及乳制品安全性的相关因素及其危害,提出了安全乳及乳制品生产的综合性技术措施,对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磺胺类抗生素是畜牧业生产中常用的抗生素之一,欧美等对其在牛乳中的残留问题有明确的限制。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中,规定了鲜牛乳中抗生素残留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但该方法对磺胺类抗生素的检测是不灵敏的。HPLC法不仅是美国AOAC确定的分析方法,也是近来较多研究的一种高灵敏检测法,尤其是结合了MS的分析法。基于我国实际,开发/采用快速HPLC分析技术,对批量原料乳或乳制品中进行磺胺类和其他抗生素残留的复查是十分必要的。
  • 摘要:本文对乳制品质量危害最为普遍的原料乳中嗜冷菌和耐热芽孢杆菌的来源、性质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情况、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论述,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和控制乳制品质量提供依据。
  • 摘要:经过几年的研究工作,对乳品加工关键技术有了深入的认识,形成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设想。本文展望和探讨了未来乳品加工在现代技术中,急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促进“十一五”乳业加工技术深入发展。
  • 摘要:人畜共患病的暴发和流行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奶牛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而且构成了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牛奶在人正常饮食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人畜共患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已经成为奶牛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的严峻课题。
  • 摘要:乳中含有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消化及胃肠功能调节因子、对胃肠道有潜在影响的血流动力学调节因子、涉及乳腺、乳儿发育的激素和生长因子,免疫调节因子,非免疫疾病防御及微生物控制因子等。阐述了其功能性,探讨了乳中生物性物质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和意义。
  • 摘要:从国际上流行的功能性液态乳、功能性乳粉及功能性酸牛乳等三个方面,较为全面的论述了国内外功能性乳制品的发展现状。并对承担的“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西北农区(陕西)奶业现代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的子课题“特色乳制品开发与商品化技术集成”项目研发的特色乳制品,即益生菌奶粉、益生菌奶片、功能性酸乳和直投式酸乳发酵剂作了介绍。
  • 摘要:发酵乳制品具有重要的健康功能,为了提高人民的体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大力发展发酵乳制品的生产。
  • 摘要:本文研究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内奶制品配送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奶业发展现状和奶制品配送方式,然后综合运用国际上信息技术和软件架构思想,结合与奶制品息息相关的冷链技术,设计了具有良好可重用性、扩展性和重构性的奶制品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开发了其原型。本体系结构的设计为奶制品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摘要: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提高产品质量是兴国之道,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之策。奶业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食品行业,“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奶业在高举大旗呐喊着做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之余,是否应停下来想一想这杯奶的质量?想在强壮民族之时该怎样“强壮”奶业自身?行业的壮大,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依赖和好评,没有一流的质量,就没有消费者的忠诚,就不可能赢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不可能获取效益,没有效益,企业凭什么扩大再生产?靠什么提高质量?奶业要真正的健康成长、发展壮大,离不开质量与效益,质量与效益相得益彰,互为依托,让质量产生效益,靠效益反推质量。质量效益道路是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浅谈了几点体会:重视项目建设和设备改造;加强质量意识和节约意识,提高全员素质;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效益制度;交流与合作及人力资源开发。
  • 摘要:近年来,奶业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面对奶业高速发展所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应科学规划,做好奶源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养殖,推进品种改良,加强重大疫病防控;科学引导消费,培育潜在市场,积极做好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的实施;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如TMR、SCC和DHI检测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奶业发展水平,实现我国奶业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上海现饲养奶牛5.8万余头,其中成乳牛3.3万余头,平均单产近8 000kg。形成以光明乳业为龙头的奶牛饲养,乳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格局。近十年奶牛呈“头数下降、单产提高、总产增加”的良性趋势发展。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城市、为市民提供优质乳制品、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上海奶牛饲养数虽占全国的份额很低,但成乳牛平均单产约为全国的2.5~3倍,生奶质量、良种培育、规范管理、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方面均为全国领先水平。基本确定了我国南方大城市郊区“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生态型”的现代化奶牛发展模式。上海奶牛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乳品消费市场、优质、高产的牛群和养牛技术、人才、信息、服务、管理等优势,但也存在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大,饲养成本高和夏季高温高湿制约奶牛生产性能发挥等劣势。从长远考虑,上海养牛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牧场搬迁,要科学规划,保持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预测到“十一五”期末上海奶牛饲养数在3万头左右,为目前的一半。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和调整饲养结构等措施来满足与适应乳制品市场需要,提供安全、新鲜、优质的原料奶。构筑服务平台,拓展功能,为长三角和全国奶牛业服务。
  • 摘要:本文论述了发展陕西关中奶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及其优势,总结分析了关中发展奶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作者认为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的严峻形势下,应用新的理念发展陕西关中奶业循环经济,对全面实现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 摘要:奶品消费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奶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奶业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从生产水平和人均占有量来看,奶业仍然属于弱势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奶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我国奶业竞争力,就必须从科技上下功夫,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我国奶类产品的数量、质量,加快使我国的奶业发展真正实现从外延型扩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本文介绍了奶业发展对奶业科技的需求,对国内外奶业科技发展比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奶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加快奶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 摘要:20世纪90年代,我国奶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新阶段我国奶业发展的动力、特征和趋势,提出高产、优质、生态、高效是我国农区奶业技术发展的长期目标。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奶牛高产优质生产技术、乳制品深加工技术、与奶牛养殖结合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信息技术在奶业中的应用将是我国农区奶业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结合我们在承担“十五”奶业专项课题期间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本文讨论了在华北农区加快实现奶业技术发展目标所应采取的奶业生产组织形式、技术发展道路及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在当前阶段以加快发展龙头企业+“一体化”奶源基地为重点的发展模式。
  • 摘要:本文调查了我国奶业发展的整体情况,生产现状和原料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奶源发展模式的变迁与国内外奶源生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详细介绍了伊利奶源建设模式创新成果——牧场园区的建设方式、经营管理特点、技术集成、经济效益分析等及建设意义与发展前景。体现出科技与创新在奶源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概略描述了“十五”国家奶业重大专项之一《广东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研究》实施以来的研究成果和形成的技术储备,简要阐述了技术规程和生产管理、成本控制等技术体系的大致内涵,初步展示了奶业重大科技专项在广东以至南方的实践和应用中所形成的技术效果,揭示了奶业在我国南方进行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其技术的需求和瓶颈、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经济效益与产量指标的协调等一系列的关键问题。从而得出在我国南方发展集约化的奶业,不仅在经济效益上与北方相差不大,而且可以通过生产和技术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组合,使我国南方成为乳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好跳板和生产基地。
  • 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北方牧区奶业发展对我国整体奶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总结北方牧区目前奶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制约奶业生产的品种、饲料、饲养和加工等因素进行了客观分析。同时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提出了适合该地区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北方牧区奶业产业化养殖加工技术体系。这对促进我国奶业发展,提升我国奶业生产的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从中国南方农区奶业的现状出发,针对南方农区奶业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十五”奶业专项“南方农区奶业现代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围绕推动南方农区奶业健康稳定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平台、信息管理平台和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平台建设的思路和具体内容。
  • 摘要:近年来,奶牛热持续升温。奶牛养殖已成为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发展中新的亮点,同时也为农牧民增加收入找到了新的途径。养殖户往往把优质饲草、精料首先满足产奶牛的需要,而疏忽了对犊牛的饲养与管理。随着奶牛业不断发展,犊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已越来越被养牛者重视。国内外在犊牛的饲养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为奶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是通过参加“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农牧交错区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课题,通过实践并在参考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犊牛饲养管理方面的技术。
  • 摘要:苜蓿是牧草之王,发展奶业,草业必先行。苜蓿是奶牛的优良饲料。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苜蓿在奶业、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国内外苜蓿育种研究发展概况。提出了黑龙江省苜蓿研究和发展方向,使我省奶业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 摘要:奶业已经成为关系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和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产业。但是,在奶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制约奶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2004年以来饲料价格上涨30%以上,奶牛养殖业对应措施不足,效益严重下滑,局部地区奶牛养殖出现大起大落现象,已经危及到我国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挑战,“十五”国家奶业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奶牛现代集约饲养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深入研究了奶牛营养需要与营养调控技术,建立了以小肠可吸收氨基酸为核心的现代奶牛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体系;系统研究了瘤胃微生物发酵和奶牛乳腺养分合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开发了一批瘤胃发酵定向调控、过瘤胃养分平衡、改善牛奶营养价值和乳腺养分合成效率的营养调控高新技术与安全产品;以规模化奶牛场为对象,开发了一批提高奶牛场劳动生产效率、强化奶牛场各生产环节管理、确保奶牛健康高产的现代集约饲养管理新技术和标准规范。这些成果为在未来5~10年彻底改变传统饲养模式;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节约型、和谐发展的现代奶业饲养技术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 摘要:现行的奶牛蛋白质营养体系主要以小肠可消化总氨基酸为基础,例如美国(NRC,1996,2001)和英国(AFRC,1993)的可代谢蛋白质,法国(INRA,1989)和荷兰(Tamminga等,1994)的小肠可消化真蛋白质,北欧(Bickel等,1987)的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等。但这些体系均未反应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平衡,为此,INRA(1995)经研究提出,因赖氨酸和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而将小肠可消化真蛋白中的这两种氨基酸的比例作为氨基酸平衡的基础,赖氨酸和蛋氨酸的阈值分别为6.8%和2.0%,理想值为7.3%和2.5%,己编制成软件在法国推广应用。美国NRC(2001)亦提出相似的建议。澳大利亚(CSIRO,1990)和我国(2000)采用的小肠可消化粗蛋白体系,尚未包括氨基酸营养。因小肠可消化粗蛋白由瘤胃微生物蛋白和饲料非降解蛋白组成,我国已对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的估测和微生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及饲料进入小肠的非降解氨基酸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为奶牛以小肠可消化粗蛋白为基础的赖氨酸和蛋氨骏平衡营养打下了基础。建议奶牛小肠可消化粗蛋白中的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以6%和1.9%为宜,瘤胃微生物蛋白和饲料非降解蛋白的氨基酸组成采用我国的平均参数。奶牛赖氨酸和蛋氨酸的需要按小肠可消化粗蛋白需要量中的比例进行计算。
  • 摘要:充分发挥瘤胃微生物消化粗饲料和利用NPN等的有益功能,并尽量避免微生物对高品质饲料的降解损失,保持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本身消化代谢活动的协调统一,是设计奶牛日粮的基本出发点。本文从奶牛日粮结构、不同生产水平时日粮蛋白质来源、精粗饲料的饲喂状态、高效添加剂的选用等方面论述设计奶牛日粮的饲料营养学要点。
  • 摘要:目前我国奶牛业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对策,处理好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等关系,以确保持续、健康发展。国外奶牛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主要是一体化经营,即产、加、销一体化。一体化经营模式大体可归纳为: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企业集团三种。为奶农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和教育培训是其共同之处和工作重点。我国“十五”期间为奶农提供技术服务重大项目实施、启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和转化平台已初步构建,对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正发挥积极作用。我国奶牛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为良种覆盖率低,单产水平低,原料奶质量差距大,生产方式“小、散、低”,饲养技术与管理水平低。“十一五”期间我国奶牛业发展应该由数量快速增长向数量适度增长、重点注重质量方向转变,通过加强对奶农的技术服务和培训,提高单产、经营水平和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走质量效益型模式。
  • 摘要:选用4头2.5岁龄的肉用公牛(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杂交一代),分别进行四种温度水平两种湿度水平的4×2因子设计,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处理结束当天晨饲前取颈静脉血制备血清,对血清中有关激素和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热应激条件对血液激素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生长激素有显著影响(P<0.05),35℃时生长激素低于25℃时水平,降低幅度为26.2%。温度对三碘甲腺原氨酸的含量有影响(P<0.1),35℃时三碘甲腺原氨酸的含量显著低于25℃时的水平(P<0.05),下降幅度为36.8%。温度对甲状腺素和胰岛素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温度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35℃时。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20℃和25℃时的水平(P<0.05),降低幅度分别为50.5%和48.1%。温度对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有影响(P<0.1)。35℃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低于20℃和25℃时的水平(P<0.05),降低幅度分别为15.4%和12.7%。25℃和35℃时,谷草转氨酶活性低于20℃时的水平(P<0.05),降低幅度分别为28.3%和15.6%。温度对血液中尿素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35℃时,血清中尿素含量高于其他温度处理(P<0.05)提高幅度分别为69.8%77.0%和79.5%。温度对血清总蛋白有显著影响(P<0.05),35℃时。血清中总蛋白含量高于25℃和30℃处理(P<0.05)提高幅度分别为6.6%和5.4%。湿度对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总蛋白含量有影响(P<0.1)。
  • 摘要:本文从奶牛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作为生物质能源利用等三方面探讨奶牛排泄物处理和转化利用的必要性,同时介绍发达国家对畜禽排泄物依法管理和处理方法。通过讨论提出适合于北方地区畜禽排泄物的管理措施和处理方法:(1)提高认识,依法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对奶牛养殖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2)加大科技投入,开发适合于北方地区的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和设施;(3)适当地开发快速好氧堆肥技术处理奶牛排泄物;(4)提出高效厌氧沼气技术是北方地区处理奶牛排泄物的最佳方法,以及沼气发酵产物和沼气产业化的综合利用是提高奶牛排泄物资源化可操作性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 摘要:自从1998年开始,我国奶牛养殖业和牛奶加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产生了许多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奶业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中的亮点,成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奶牛热”。但要清楚的看到,5年来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在奶业上的投资热,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国内紧缺的优质奶牛资源,促使了奶牛价格的一路攀升,青年牛已从1998年的6 000元左右上升到2003年的18 000元,增长了3rn 倍多,奶牛价格已经严重背离自身的价值,同时,饲料价格的上涨,较低的规模化程度和奶牛单产等诸多因素已经对奶牛养殖效益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而且,由于散户饲养奶牛对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的控制力度的下降,也造成了我国散养奶牛以及某些开放式养殖小区较高的发病率,导致流产率增加,产间距拉大。原料奶质量问题在夏季尤为严重,几乎每年的6~8月都要出现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牛奶过剩,已影响到局部地区奶业的发展,尤其是2004年我国奶牛养殖业效益普遍不好,有人说中国奶牛养殖业开始进入周期性的低谷阶段,也有人说中国奶养殖业的滑坡不可避免,我国奶牛养殖业目前的状况到底如何?与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业相比,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制约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调整我国奶牛养殖业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 摘要:本文根据黄土高原的现状,从土壤生产力、生态环境、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状况、加入WTO及草产品市场方面分析了黄土高原农区发展草业的可行性,提出了发展途径及种植模式,并指出了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摘要:本文根据东北农区奶牛生产的实际情况和要求,饲料资源特点,参考国内外养牛的先进经验,结合奶业专项实施取得的成果,针对农区奶牛饲养技术体系构成水平和整合程度较低,影响良种牛生产潜力的发挥问题,提出并论述了高效精养技术体系构建与优化的思路、目标、方法、作用和效果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目的是为奶牛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使奶牛生产真正做到标准化和集约化。
  • 摘要:以甘肃省为例,论述了苜蓿草产业在甘肃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说明甘肃省发展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发展方略上应把河西走廊建成全国最大的苜蓿商品草产业化基地,把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建成草畜产业化基地。在经营策略上应遵循企业经营、形成规模、注重质量规格产品、均衡供应的原则。对草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 摘要:奶山羊生产是可持续畜牧业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奶山羊综合经济效益高、羊奶产品多样且具有独特的保健作用,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较多的饲养量,羊奶产品市场稳定,羊奶产量和奶山羊数量多年来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我国的奶山羊业为农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部分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奶山羊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奶山羊生产发展对策和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指出通过充分挖掘奶山羊开发利用潜力,进一步促进奶山羊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西北地区奶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优势以及存在问题等特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提出未来奶业发展策略,从而充分发挥西北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提高西北地区奶业在国内的比重,实现西北地区的奶业产业化。
  • 摘要:牛结核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仅危害养牛业的持续发展,而且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牛奶在人正常饮食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人的结核病发病率也在上升,二者呈明显的流行病学相关性。因此,加强对奶牛结核病的诊断学、病原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等的研究,摸清我国牛结核病的流行、危害和分布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诊断、预防和控制措施,为最终消灭牛结核病奠定基础。
  • 摘要:对西南地区奶牛集聚量最大的洪雅区域内奶牛前后盘吸虫虫种进行了调查,共检查成年奶牛29头,其中剖检4头,采集虫体,药物驱虫25头,淘洗粪便收集虫体。随机选择不同形态、大小、颜色的虫体制成玻片标本鉴定,结果该区域内寄生于奶牛的前后盘吸虫有10个种,分布于2科4属。将一批约1 000头奶牛投入该区域,按当地奶牛场饲养模式饲养,采用廖党金虫卵检测法,分别于2003年3、10月份和2004年3、6、8、10月份对该群奶牛抽样检测其前后盘吸虫病的感染率及病情程度,感染率分别为10.0%、35.7%、82.0%、80.0%、84.0%、86.0%,EPG均值分别为79、160、175、175、177、180,结果分析表明,在该区域饲养一年后,该群奶牛的前后盘吸虫病的感染率增加了72.0%,但病情程度增加不显著。
  • 摘要:本文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奶牛隐性酮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为今后该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奶牛乳房炎的基本现状,阐述了奶牛乳房炎对我国奶业的影响和制约及目前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重视预防工作、加强监测的主要措施,展望了奶牛乳房炎新型预防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的研发前景。
  • 摘要:通过比较以淫羊藿为主要成分的单方及复方中草药提取液对牛冷冻精液解冻后精子活率、畸形率、顶体完整率及低温保存时间的影响。以期开发牛冷冻精液中式稀释液。将三种不同配方的淫羊藿提取液分别以6.25%、12.5%、25.0%、50.0%的体积分数添加于稀释液中,制作牛颗粒冻精,利用干解冻法(40~42%)解冻后分别检查精子活率、畸形率和顶体完整率,评定其品质。结果表明:配方三取得了较佳的冷冻效果,其提取液添加12.5%时精子冻后活率平均达到0.56,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精子顶体完整率最高达到76.80%,畸形率仅14.61%,低温保存时间长达138h。配方三最有利于生产牛冷冻精液。
  • 摘要:本文对陕西陇县一带的荷斯坦改良牛的体质外貌、体尺、体重、繁殖性能、泌乳性能、产肉性能、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在陇县现有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黄改奶必须走以农养牧,以农促牧,农牧结合的良性循环道路。
  • 摘要:本试验根据ETEC的热敏感毒素基因(LT)、沙门氏菌外膜蛋白基因(OMPC)和产气荚膜梭菌的α毒素基因设计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txigenic,Escherichia Coli,ETEC)、沙门氏菌(Salmonellosis)和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等奶牛腹泻主要病原菌的三对特异性引物,同时对这三种细菌进行检测。用标准菌株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达到100%,敏感性很高,能检测到103~104CFU/ml的细菌。
  • 摘要:本文重点叙述了奶牛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别方法,XY精子的分离技术和X-精子生产性控胚胎的慨况,以及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
  • 摘要:我国奶牛结核病情不容乐观,严重威胁奶业发展并构成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欧、美、澳洲发达国家的牛结核病控制与根除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亚非拉洲发展中国家牛结核病问题及控制策略与我国有共通之处。本文结合2005年8月第四届牛分枝杆菌国际会议交流的世界各国控制牛结核病的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对牛结核病控制的重要政策与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供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产业界和科技界参考。本文认为,为控制发展中国家严重的牛结核病,有必要依靠新一代的技术手段而制定新的牛结核病控制政策。新政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包括动物流动的国家监控政策与系统,高效的结核病疫苗及其配套诊断试剂与及合适的淘汰标准与补偿政策。
  • 摘要:本文在寄生虫病对奶牛的危害、我国奶牛寄生虫病研究和防治现状、奶牛寄生虫病特点以及解决问题措施等作了回顾与展望。寄生虫病对奶牛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降低奶牛养殖效益。我国奶牛寄生虫病基础工作和研究工作非常薄弱,亟待加强。奶牛寄生虫病防治目标和方法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有强烈的防治投入与回报比,驱虫用药方法与牛奶及奶制品的安全性。解决问题措施为明确防治工作目标与评估成效的方法,新技术运用以及加强奶牛场寄生虫病的监测工作等。
  • 摘要:口蹄疫是畜牧业的头号杀手,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本文在总结现有防制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口蹄疫防制的未来战略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 摘要:目前影响我国奶牛生产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主要有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结核病;普通病主要包括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蹄病及营养代谢性疾病。本文针对这些疾病在我国发生和流行的现状,对奶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防治存在的问题、关键技术以及对策和措施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家畜的性别控制(Sex Control)目前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分离X与Y精子,以此决定受精时后代的性别;另一方面是通过鉴定胚胎的性别,以控制出生后代的性别比。性别控制一直是生物科学研究领域一项重要课题,对畜牧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按照生产需求控制家畜性别,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应用性激素、改变体液酸碱度、饲喂不同金属元素、改变生殖道环境以及杀死或灭活带某种染色体的精子等,但是这些方法仅能改变一定性比,达不到完全控制性别的目的,并且这些试验结果常常不稳定或者缺乏可重复性。本试验采用LAMP (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法利用可识别牛胚胎细胞中存在的雄性特异的核酸序列的引物及可识别雌雄共同核酸序列的引物进行核酸的扩增反应,使用专用的“Loopamp终端浊度测定仪”来测量扩增反应后的副产物—焦磷酸镁(白色沉淀物),以此判定胚胎的性别。本文旨在探讨LAMP法鉴定胚胎性别在生产中的应用。
  • 摘要:应用X精子冷冻精液对75头超排供体母牛进行2~3次(3~4支细管)输精,共采集胚胎633枚,其中可用胚383枚,退化胚135枚,未受精卵159枚。胚胎的受精率为81.8%(518/633),可用率为60.5%(383/633),发育率为73.9%rn (383/518),头均获得可用胚胎5.1枚。输二次精3支细管,与输三支精4支细管,均可获得同样的胚胎采集效果。应用LAMP法对61枚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后,确定雌性胚胎比例为100%(61/61)。11枚X精子冷冻精液生产的体内性控冷冻胚胎移植后,怀孕率为63.6%(7/11)。因此,应用X精子冷冻精液对供体母牛进行输精,不仅可获得与未分离冷冻精液输精后相接近的胚胎的数量和质量,而且移植后可得到较高的怀孕率。应用X精子冷冻精液生产体内性控胚胎,可在我国胚胎移植技术中大量推广应用。
  • 摘要:在简要介绍牛精液冷冻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牛冷冻精液的现状和影响牛冷冻精液受胎率的主要因素,指出了我国牛冷冻精液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精液冷冻机理、精液冷冻保护剂、精子质量评估和分离精子的冷冻保存等方面的研究,最后展望了牛冷冻精液的发展前景。
  •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陕西关中地区的良好基础条件和明显的科技优势,比较陕南、陕北,突出本地优势,并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创建陕西关中奶业产业带,带动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 摘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是奶牛遗传改良和奶牛场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DHI测定一方面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奶牛个体产奶性能资料,保证遗传评定和育种工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利用DHI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科学指导奶牛群生产管理的资料信息,提高奶牛场的生产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本文就奶牛DHI测定的方法和如何最大程度分析使用DHI报告进行牛群管理作了简要介绍,希望能以次促进中国奶牛DHI测定工作的推广和应用。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奶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以及优质青粗饲草对奶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我国青粗饲草的生产、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建立优质青粗饲草生产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乳在膳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且极易被污染。因乳的生物安全问题导致的危害和健康问题屡见不鲜。乳的安全性不仅重要而且影响广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包括乳品在内的食品中的致病菌及有害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乳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制作方式的改变使乳品安全保障面临新的挑战。以国内及国际科学信息为基础的乳品安全措施必须贯穿整个食物链。必须加强对与乳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新的乳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评价的能力,需要有评价和降低乳源性疾病负担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乳制品安全的国内外形状,提出保证乳制品安全的战略思考。
  • 摘要:这次中国奶业科技发展论坛就要闭幕了。论坛是在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是奶业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奶业界和科技界的一次盛会,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对推动我国奶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想通过学习刘部长和张部长的讲话,结合大家交流研讨的情况,谈几点体会。
  • 摘要:我国农村奶品消费量仍很低,但城镇居民奶品消费量与收入水平呈对数正相关,根据预测模型,随着收入的增长,奶品消费仍会有一个较快增加的时期。现农村奶牛的单产奶量多数较低,奶牛单产与饲料效益呈正相关,提高单产是当务之急。青粗饲料质量差致使粗饲料进食量过低,使精饲料消耗量过高,乳脂率较低,既增加了饲料成本,又会引起奶牛的代谢障碍,须加强研究推广优质高产的全株玉米青贮和其他优质高产饲料作物。随着奶牛头数和产奶量的增加,精饲料的缺口会不断加大,须进一步研究开发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利用,如全棉籽、果品加工副产品等。我国蛋白质饲料不足,而由于饲料氨基酸的不平衡而饲料蛋白质用量往往超过标准,既增加了饲料成本,而且乳蛋白率难以提高,又会出现代谢问题,因此须加大现行的小肠可消化粗蛋白的赖氨酸和蛋氨酸平衡技术及其他氨基酸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同时研制氨基酸过瘤胃保护技术及推广高效尿素饲料利用技术。随着奶牛规模化饲养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条件的普及,为了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奶牛产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已提到日程,其软件系统包括奶牛的营养、饲料、日粮配合、繁殖管理、种公牛信息和选种选配、DHI信息及分折、企业经营及管理等,现中国农大第一版正在试用,并进行第二版的升级研究。
  • 摘要:奶品消费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奶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我国奶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已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我国城乡居民奶业消费快速增长,奶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实用技术在奶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步伐不断加快,奶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分析了我国奶业发展概况、竞争力以及发展潜力,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 摘要:本文叙述了国内外近期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发展慨况,以及我国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在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同时简述了与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相关的体外受精、性别控制、克隆技术。
  • 摘要:奶牛业是饲料转化效率最高、资源利用最节约的畜牧业,是现代技术和资金投入最为密集、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养殖业,是市场化和产加销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也是极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发展奶牛业放在畜牧业的首要位置。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高速发展,肉类和禽蛋生产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肉类和禽蛋的人均占有量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奶牛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在奶类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奶牛平均生产水平和奶制品的质量等方面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畜牧业。而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为此,农业部提出了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是“两稳定,两加快,两突出”,其中将奶类生产列为突出发展的位置上。因此,全国各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奶业发展的热潮。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科学地确定我国奶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策略问题,本文拟就我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策略作一个粗浅的论述。
  • 摘要: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畜牧业以至于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奶业也是节粮、高效、行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初,中国奶业协会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中国奶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笔者谈几点意见,供业界思考。
  • 摘要: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和性别控制等四大繁殖新技术的相结合,对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美国XY公司所开发的XY精子分离技术是当今全球最新最先进的性别控制技术,我们把冻精冷配称作家畜繁育改良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把胚胎移植称作家畜繁育改良的二次技术革命。XY精子分离技术毫无疑问地成为家畜繁育改良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而且由于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冷配、胚移、克隆等技术配套和加速产业化成为可能。本文探讨了XY精子分离技术在国外良种奶牛繁殖上的应用:XY精子分离技术的应用,将大大加速我国良种奶牛种群的扩繁。
  • 摘要:本文对黑龙江省近10年来奶牛品种遗传改良工作进行了回顾,对国外奶牛群体改良技术体系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黑龙江省奶牛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与国外的差距,论述了目前在黑龙江开展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可行性。明确提出黑龙江必须发展质量效益型奶牛业,全面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奶牛群的遗传进展速rn 度,在稳定发展奶牛数量的同时,重点提高奶牛个体质量。针对目前黑龙江省奶牛改良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借鉴国内外奶牛遗传改良成功的经验,对黑龙江省开展奶牛群体改良的模式进行了选择,利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提出了实施奶牛群体改良计划的具体对策和保证条件。
  •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20多年从事奶牛胚胎移植研究与推广工作的实践,并查阅大量文献,全面总结了我国奶牛胚胎移植和胚胎工程发展的历程,取得的主要成绩,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一五”重点研究领域。
  • 摘要:奶牛胚胎工程技术是加快良种奶牛繁殖的一类高新技术,其中奶牛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已应用于生产,国内外已有相应的公司商业化运作,并显示出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胚胎分割技术、胚胎克隆技术、胚胎体外生产技术、胚胎嵌合技术和基因导入技术有着更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潜力,各国学者研究争先恐后,有的技术处于由实验室逐步走向生产应用阶段。近年来,通过PCR等方法对早期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和应用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分离XY精子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研究,有比较大的进展,有的已试用于生产,但进一步推广还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对以上各种胚胎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作简要的综合分析,以加快这些技术在生产中应用的步伐。
  • 摘要:一个国家的奶业状况标志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奶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奶源基地建设决定奶牛质量与数量。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奶牛养殖传统,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的中国黑白花奶牛群,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奶源基地。黑龙江具有奶业发展的历史优势、政策优势、自然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奶源优势,这决定了黑龙江奶牛存栏、鲜奶产量、奶源基地建设和乳产品加工能力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黑龙江奶业优势的形成既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也是政府重视的成就,还是产业基础雄厚带动的结局。为确保黑龙江省在我国奶业产业中地位,继续发挥优势,黑龙江将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建设,即奶牛良种改良工程、草原改良工程、青贮利用工程、奶源基地建设工程、乳制品加工及安全工程和科技创新等工程,为国家奶业振兴继续做贡献。
  • 摘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奶牛遗传改良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遗传基础水平即平均水平和改良速度上。优秀公牛的精液是高科技、高投入的遗传材料,应当充分发挥公牛在群体遗传改良中的核心和关键作用。大量使用经过后测的优秀公牛的冻精进行人工授精,同时采用胚胎移植技术,繁育优秀小公牛,不经后测直接使用,用高遗传水平的精液大面积改良我国牛群。主张大面积使用胚胎来创造或改造整个生产牛群的设想,由于供体资源缺乏、巨额资金投入、技术设备及人员不足、总体改良效果缓慢和加重农民负担等弊端,不宜采取。同时,我国还应该大力加强纯种系谱注册登记、牛奶纪录分析和质量控制、体型外貌鉴定评分等基础工作,建立牛群的国家数据库和统一的种牛遗传评估系统,迅速增加后测公牛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
  • 摘要:经过了两天的紧张工作,“首届中国奶业科技发展论坛”的议程已经接近尾声。本届论坛由科技部和农业部主办,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安银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来自科技部、农业部有关司局和部分省市区科技部门的负责人,有关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全国奶业科技领域的知名专家,各大乳品企业科技主管人员,以及各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奶业科技人员,近200人参加了会议。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79篇,这些论文针对当前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重大理论、技术、体制和政策等问题,围绕奶业科技的发展现状、研究目标、关键技术以及发展政策和措施等内容,展开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和探讨。论坛以“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促进我国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主要围绕“我国奶业与奶业科技现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其发展方向”、“实施奶业重大科技专项对我国奶业整体水平的影响”、“我国奶业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对策”、“奶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路、经验及其举措”和“提升我国奶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的关键措施”等6个主要议题,采取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认真交流与研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文就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十五”期间,在国家奶业重大科技专项、奶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等的直接推动下,我国奶业在数量上实现了高速增长。2004年,全国奶类总产量达2 368.4万t,奶牛存栏1 108万头,奶业产值达503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乳制品产量949.1万t,乳制品加工业产值占食品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从1999年至2004年,全国人均年乳制品消费量从7.1kg增长到18.8kg;乳制品进口34.72万t,进口金额4.44亿美元。2004年,我国饲养奶牛的农户大约有200万户,从业劳动力400万个,乳制品加工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6万人。奶业还为奶农带来了丰厚的收益,2003年国有集体牛场每头奶牛成本纯收益率达17.32%,农村专业户奶牛平均成本收益率则高达39.63%,分别为生猪和肉鸡的2.0倍和4.6倍。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奶业优势产区,饲养奶牛使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步伐加快,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做出了贡献。奶牛饲养业成为畜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乳品加工业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奶业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家庭副业,而是一跃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对改善城乡居民膳食质量、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正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奶牛养殖业面临的问题,对建立现代奶牛养殖业的科技对策进行了讨论。
  • 摘要: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乳制品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发展成为技术装备先进、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食品制造业。本文回顾了我国乳制品工业取得的成就,并介绍了我国乳制品行业在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
  • 摘要:我国奶牛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给奶牛疫病防治带来巨大压力。虽然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预警系统,但尚不能满足疫情的实时测报和预警的实际需求。需要从支撑技术、网络建设、信息系统等各方面加强我国奶牛重大疫病的检测与预警体系建设,以保证奶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
  • 摘要:这次“首届中国奶业科技发展论坛”,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即将迈人“十一五”的重大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当前,随着奶牛养殖业蓬勃发展,奶业作为现代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这次论坛也是我国奶业科技进步史上一次重要会议。为全面总结近年来奶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成就,深入研究新阶段奶业发展趋势和热点科技问题,探讨“十一五”期间我国奶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奶业健康持续发展,科技部和农业部共同举办了这次论坛。本文仅就我国奶业发展问题谈两点意见:1、科学把握奶业发展方向,提升奶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2、群策群力,共同谋划,推动我国奶业健康持续发展。
  • 摘要:笔者就我国奶业和奶业科技的定位和发展等问题谈几点意见:以奶业为重点的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科技进步是奶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此外还探讨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奶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重点以及加快我国奶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 摘要:随着社会对奶制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如何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实践来促进奶制品行业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时间变量的奶制品物流配送线路优化问题。首先,介绍了奶制品物流配送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然后建立以时间为决策变量的车辆调度模型,通过设计根据保鲜时间决定车次调度的线路优化算法,得到可有效缩短奶制品运输在途时间、提高车辆运营效率的线路优化方法。
  • 摘要:乳是营养最为丰富和均衡的全价食品,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因此能够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此外,由于乳中存在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使得对乳的研究和开发已经超出了简单的营养范畴而进入到改善健康状况的功能性领域。本文综述了13种乳酪蛋白、乳清以及乳脂肪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存在、生物功能及其关键性加工技术。
  • 摘要:本论文是紧密围绕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奶业关键技术”和“食品安全”攻关研究的目标,针对目前我国奶业大发展形势下,多数分散养殖奶牛户或零散挤奶售奶点,仍然普遍存在鲜奶严重掺假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应用研究攻关任务,主要研究解决鲜奶中掺入铵盐、甲醛、亚硝酸盐、重铬酸盐、食盐、硼酸及其盐、淀粉、锌盐、铝盐、可溶性钡盐、芒硝、石灰水、尿素、豆浆(豆饼水)、硫化物、明胶、敌敌畏、敌百虫等十几种常见的对人体具有显著危害作用或者对消费者有明显欺骗行为的成分快速检测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灵敏快速特效显色反应体系的筛选;(2)最佳显色条件的确定;(3)检测下限的确定;(4)显色体系稳定性的研究;(5)商品速测试剂盒的初步设计与研制(包括包装组材的选择、型式设计和组合装配)。rn 通过近两年来的试验研究,已经较为圆满的完成了鲜奶掺假试剂盒的研制工作,即确定了铵盐、甲醛、亚硝酸盐等十八种掺假物的快速检测体系,在反应条件优化试验基础上建立了检测操作规程,各种检验方法均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稳定性、方便、价廉、便于现场检测、易于推广普及等优点,特别是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和试验研究工作,建立了鲜奶中掺入铵盐、甲醛、石灰水、硫化物、农药等几种物质的快速检测新体系。截至目前,鲜乳中掺铵盐和甲醛的速测新方法已经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并先后在发明专利公报上刊出。这将会对于工业奶源质量和消费者饮用“放心奶”、“安全奶”均会起到有力的保证作用,也会对我国奶业的健康持续和良性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故本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将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并且会获得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乳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黑龙江奶牛业、乳品加工企业和高校之间多年形成的优势组合,为乳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铺垫基础,并促使高新技术在乳业中的应用得以实现。“十一五”期间将以生物技术应用为重点,通过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实现对牛乳成分的改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功能保健液态乳系列产品。同时利用冷杀菌、微胶囊、循环超声、在线检测与监测、智能评价等高新技术提高乳品加工及质量安全检测的技术装备水平。
  • 摘要:本文阐述了近几年来陕西奶业的发展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奶业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集约化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并指出了今后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对陕西奶业乃至区域性奶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奶业产业化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综述了国内外奶业产业化模式的运作特点,研究适应国情省情、保证企业与农民双方利益的新型奶业产业化模式,拉动黑龙江的奶业产业化全面发展,并示范全国,推动全国的奶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提出建立这种新型经营模式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 摘要:宁夏农区奶业经过“九五”、“十五”的快速稳步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奶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对宁夏农区的吴忠、银川市奶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该模式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示范带动作用、产生的效益及发展趋势作了分析,进而从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对策。
  • 摘要:在科技部、农业部的“十五”国家奶业重大科技专项的资助下,长富乳业集团摒弃了传统的“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而创建了“公司+规模牧场”的新模式,乳品企业与拥有3.5万头奶牛的34个现代化奶牛场浑然一体,并延伸至饲料种植业。重点在胚胎移植、机器挤奶工艺、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与工艺、缓解奶牛热应激、牧场的环保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建立了我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开创了我国南方农区乃至中国奶业发展的新模式——长富模式。
  • 摘要:水牛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使用年限长等生物学特性,而且水牛奶乳质优良、营养丰富,干物质含量高,加工优势明显,是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长期以来,水牛作为生产资料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耕作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牛的役用性能和价值逐渐减小,因此,水牛从役用型向乳用、肉用生产方向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近二十年来,国外水牛主产国在水牛产业rn 开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对水牛改良和开发利用工作已进行了几十年,但进展缓慢。文章从国外水牛主产国开发水牛的特点与成功经验出发,分析了我国水牛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未来快速发展我国水牛奶业的措施。
  • 摘要:本文阐述了黑龙江省在实施国家奶业重大科技专项前奶业科技状况,分析重大专项实施后对黑龙江省奶业科技水平,推动奶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进程的作用,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奶业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 摘要:大力发展奶业,对促进华北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就业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华北农区奶业生产现状、实施奶业重大专项对华北农区奶业产业、科技发展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华北农区奶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华北农区奶业技术升级;适度规模饲养,促进绿色、有机奶业发展;产、学、研结合,加强奶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奶源及乳品安全生产;提高奶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华北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战略。
  • 摘要:为寻找防治奶牛前后盘吸虫病的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了药物筛选试验及药物对不同前后盘吸虫虫种的效果观察试验。选择自然感染前后盘吸虫病的15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将10头分为40mg/kg剂量的硫双二氯酚治疗组,5头为不治疗的对照组,结果投药后第5d的虫卵转阴率为100%、虫卵减少率100%;第10d的虫卵转阴率90.00%、虫卵减少率99.17%;第20d的虫卵转阴率30.00%、虫卵减少率87.07%;第40d虫卵转阴率10.00%、虫卵减少率70.51%,而对照组虫卵转阴率均为零,EPG变化不明显。有4头奶牛在投药后3~5d内出现严重腹泻,表明不宜加大剂量进行治疗。另选择自然感染前后盘吸虫病的20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分别用丙硫咪唑25mg/kg+吡喹酮25mg/kg、吡喹酮40mg/kg、吡喹酮60mg/kg(第2d重复用药一次)治疗,另5头为不投药作对照,结果3个治疗组在治疗后第5d的虫卵转阴率分别为20.00%、60.00%、100%,虫卵减少率分别为83.16%、92.80%、100%;第10d的虫卵转阴率均为零,虫卵减少率分别为82.87%、76.21%、86.96%;第20d的虫卵转阴率均为零,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7.00%、30.46%、67.70%;第40d的虫卵转阴率均为零,虫卵减少率分别为rn 19.04%、5.15%、22.71%,驱虫率分别为5.39%、13.62%、23.05%;而对照组虫卵转阴率均为零,EPG变化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硫双二氯酚的效果优于其他2种药物,但硫双二氯酚的毒性较大。硫双二氯酚治疗组与其他药物治疗组所驱出的虫体分别制成玻片标本并鉴定,分别有8种和7种。
  • 摘要:分别提取金葡菌的英膜多糖和链球菌的G蛋白,通过碳二亚胺将二者偶合制成一种偶联苗,希望获得一种对金葡菌和链球菌皆有预防效果的疫苗。用此苗免疫小鼠,采血分离血清,通过EUSA检测小鼠血清中抗荚膜多糖抗体水平及抗链球菌G蛋白抗体水平,并用豚鼠血清补体介导进行体外杀菌实验,结果显示该偶合疫苗免疫小鼠后小鼠血清中能同时检测到抗金葡菌荚膜多糖和链球菌G蛋白抗体,比单独用多糖和蛋白免疫小鼠产生了较强的抗体效价水平,而且产生的抗体有较强的体外杀菌活性。
  • 摘要:人工授精(AI)是第一代动物繁殖生物技术,对家畜遗传品质的提高,尤其是与精液冷冻技术结合以后,在奶牛生产上已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几十年以来,研究人员已经探索出了许多评估冷冻一解冻后精液品质的新技术。由于精子质膜在低渗条件下的功能状态、离子分布及浓度和各种细胞器的功能都与冷冻解冻后精子的存活能力相关,冻精质量的评定也从最初的形态和主观活率分析,发展到更精确的染色质、质膜完整性及分解代谢活性的分rn 子变化分析。考虑到卵母细胞等源于雌性动物的因素,在利用透明带结合试验、体外受精和胚胎生产等技术预测冻精人工授精效果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许多方法花费很大,况且单个的评估参数都与动物精子实际的受精力相关性不强。因此,要提高牛冻精质量的预言强度,应该将这些独立的参数结合起来,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一套更完美更精确的评估体系。
  •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乳品加工能力和建设速度大于奶牛增长速度,使乳品加工与产奶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牛(奶)源不足造成加工生产能力过剩。牛(奶)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奶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解决牛源不足,以缓解牛(奶)源与加工之间的矛盾是当务之急。本文从我国奶牛养殖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解决我国牛(奶)源不足的五条途径和方法。
  • 摘要:本文简述了奶牛常见疫病诊断系统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常见疫病预警系统,旨在对奶牛养殖中常见疫病进行预警监测,为奶牛养殖服务。该系统科学性、针对性强,易于推广。
  •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奶牛疾病防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奶牛疾病及其防治的特殊性,提出了保障我国奶牛健康和乳品安全应该开展的研究工作和达到的目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