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OI基因

COI基因

COI基因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73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水产、渔业、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6801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五届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国际论坛、2011年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等;COI基因的相关文献由115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大命、李琪、杜予州等。

COI基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6801 占比:99.73%

总计:87036篇

COI基因—发文趋势图

COI基因

-研究学者

  • 李大命
  • 李琪
  • 杜予州
  • 陆明星
  • 高天翔
  • 何于雯
  • 侯晓晖
  • 刘萍
  • 卢雪
  • 孔令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淼锋; 廖永林; 林伟; 刘若思
    • 摘要: 用显微镜观察为害紫芝(Ganoderma sinense)的一种谷蛾幼虫及其蛹和成虫形态特征;应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其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并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谷蛾COI基因序列与台湾斑谷蛾(Morophaga formosana)的相似性为97.7%,在系统发育树上两者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结合显微镜观察结果确定该谷蛾为台湾斑谷蛾。
    • 梅增霞; 李建庆; 尚帅; 杨洁; 常志恒
    • 摘要: 以危害白蜡树和杨树的云斑白条天牛2个寄主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序列比对,分别比较危害不同寄主的云斑白条天牛雌、雄成虫线粒体CO I基因在2019和2014年2个世代个体间的碱基序列差异。结果显示:(1)云斑白条天牛的CO I基因在2019年和2014年世代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CO I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变化,但开放阅读框的碱基没有改变。(2)在同一寄主种群内部,均为雄成虫CO I基因碱基序列变化大于雌成虫。危害白蜡树云斑白条天牛种群雌成虫CO I基因在2019年和2014年2个世代间的序列相似度为99.50%,雄成虫为99.20%;危害杨树云斑白条天牛种群雌成虫的序列相似度为99.5%,雄成虫为98.90%。(3)不同寄主种群之间,危害杨树种群CO I基因碱基序列变化大于危害白蜡树种群,危害白蜡树云斑白条天牛雌雄成虫CO I基因在2019年和2014年2个世代间的平均序列相似度为99.35%,危害杨树种群为99.20%。结果表明:危害白蜡树和杨树的云斑白条天牛雌、雄成虫不同世代个体间CO I基因的序列相似度存在差异,碱基发生了突变,雄成虫变化大于雌成虫,危害杨树种群变化大于白蜡树种群。
    • 蒋佩文; 李敏; 张帅; 陈作志; 徐姗楠
    • 摘要: 为建立珠江河口鱼类本底DNA条形码数据库,为珠江河口鱼类种类识别和多样性研究提供信息化基础,于2020—2021年在珠江河口采集鱼类样本251尾,测定了6目10科41属99种鱼类的219条线粒体COI基因5'端的652 bp序列和247条线粒体12S rDNA基因5'端的163~185 bp序列。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珠江河口鱼类COI序列165条和12S rDNA序列128条,共获得172种鱼类的384条COI序列与375条12S rDNA序列,初步构建了珠江河口鱼类条形码数据库。研究发现:COI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20%,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5.54%;12S rDNA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34.39%。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可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而基于12S rDNA基因的DNA条形码不能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11个物种(占总种类的6.4%)存在区分困难的情况。珠江河口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推进该河口鱼类生态系统的环境DNA分析,并为珠江河口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种群动态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 陈治; 蔡杏伟; 张清凤; 李高俊; 马春来; 申志新
    • 摘要: 为确定海南岛淡水鱼类环境DNA研究的最优参考数据库及最优目标基因,比较了自建数据库与公共数据库在COI、12S、16S 3个条形码片段上的物种覆盖度、注释准确率及种间差异阈值。结果表明:1)实地采集鱼类72种,其中有16(COI)、20(12S)和22(16S)种鱼类的参考序列为该研究首次提供;2)仅有68.06%(COI)、66.67%(12S)和69.44%(16S)的鱼类在公共数据库比对到高相似度序列;3)自建数据库对两个数据库共有鱼类的物种注释准确率显著高于公共数据库(COI:100%vs 69.64%;12S:96.15%vs 67.30%;16S:96%vs 70%);4)COI基因是判别海南岛淡水鱼类的最优目标基因,16S次之;5)基于K2P遗传距离确定的种间差异阈值分别为0.0069(COI)、0.0056(12S)和0.0075(16S),其物种判别准确率为94.96%(COI)、89.05%(12S)和92.70%(16S)。结果表明自建数据库优于公共数据库,建议使用COI、16S作为海南岛淡水鱼类环境DNA宏条形码基因。
    • 左佳俊; 徐倩; 邓元告; 梁雪娇; 韩学凯; 隋丽英
    • 摘要: DNA条形码已成为物种分类和进化研究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开发了3种DNA条形码用于卤虫物种鉴定和进化关系研究,并分析比较了其有效性.通过对中国亚洲区域卤虫参考中心储存的48份卤虫卵样本进行DNA条形码检测和系统进化树构建,进一步完成对卤虫种的分类鉴定.结果表明:COI基因和16S-12S rRNA序列均可作为有效的卤虫DNA条形码,在物种水平上显示出7个与现有卤虫拓扑结构相似的群体.但是基于ITS1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与传统的卤虫分类并不一致.此外,COI和ITS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Artemia persimilis位于进化树底部,表明A.persimilis可能是一个原始分支,该结果与前人基于16S-12S rRNA基因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COI和16S-12S rRNA基因可作为一种更有效的DNA条形码用于卤虫的分类学和进化研究.
    • 李嘉华; 陈舜; 陈万东; 谢尚微; 倪孝品; 郑小东
    • 摘要: 2020年6~12月在南麂列岛采捕一种中大型章鱼44只,描述了形态特征,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形态多样性,并比较了与真蛸的差异,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计算了Kimura-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此种章鱼形态特征与中华蛸基本一致,而与真蛸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其第二、三对腕的扩大吸盘位于第12~15个吸盘之间,而真蛸则位于第15~19个吸盘之间;茎化腕吸盘数少于真蛸;舌叶指数小于真蛸。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能将真蛸群体显著区分开,判别准确率为100%,而其余四个群体(南麂列岛与三个中华蛸群体)间存在重叠;聚类分析表明南麂列岛群体与中华蛸更近,二者均与真蛸存在较大距离。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南麂列岛群体单倍型4个,单倍型多样性水平为0.320±0.121,多态位点6个,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111;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群体与中华蛸亲缘关系最近,K2P遗传距离0.14%,而与真蛸复合体其他类型为2.96%~12.11%。因此,从形态和分子水平鉴定南麂列岛章鱼为中华蛸。
    • 常志恒; 梅增霞; 李建庆; 张颖
    • 摘要: 本文以2014年和2019年为害白蜡树和杨树云斑白条天牛雌、雄成虫的COI基因为研究对象,拼接获取8个样品COI基因的初始序列和剪切序列,利用初始序列和剪切序列分别分析比较为害白蜡树和杨树云斑白条天牛雌、雄成虫COI基因在2019年和2014年之间的差异,以此验证序列长度与基因差异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9年为害白蜡树和杨树云斑白条天牛雌、雄成虫COI基因序列的碱基含量方面,剪切序列和初始序列获得碱基含量不一致,但差异较小;碱基相似度方面,剪切序列分析所得COI基因的碱基相似度较初始序列变大,但不同样品间的相似度差异规律没有变化。综上所述,云斑白条天牛不同样品COI基因的碱基序列剪切成统一长度后,碱基含量及序列相似度都会发生改变,但变化的幅度较小,对定性分析的结果影响不大,是否需要将碱基序列剪切统一,可根据研究需要自行判断。
    • 付春正; 王晖; Alireza Asem; 郭慧芳; 钱彬彬; 刘文茹; 沈春阳
    • 摘要: 伴随着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原产美国的旧金山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被引入至我国渤海湾地区。为研究旧金山卤虫被引入中国后其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改变情况,本研究利用COI线粒体分子标记,评估旧金山卤虫在非原生栖息地,即唐山曹妃甸南堡镇(渤海湾,河北省)定殖的旧金山卤虫的遗传多样性现状。研究分析发现:相比于美国原产地区的旧金山卤虫种群(大盐湖种群和旧金山湾种群),旧金山卤虫南堡种群表现出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旧金山卤虫南堡种群与美国原产地区种群(大盐湖种群和旧金山湾种群)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表明旧金山卤虫南堡种群并非是从美国大盐湖虫种群和旧金山湾种群直接引入。
    • 李大命; 刘洋; 刘燕山; 张彤晴; 殷稼雯; 张伟; 穆新武; 蒋琦辰
    • 摘要: 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骆马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种鱼类的201条线粒体COI条形码,并对20种鱼类的COI条形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OI基因序列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A 24.4%、C 28.3%、T 28.5%和G 18.8%,碱基AT含量(52.9%)大于GC含量(47.1%)。20种鱼类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77和0.0080~0.3088,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029和0.2025,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69.8倍。科内属间、目内科间和目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503、0.2061和0.2364,表明遗传距离随着分类界元上升有增加趋势。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20种鱼类在系统进化树上均为单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该研究首次构建了骆马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种鱼类的COI条形码,可为保护区渔业资源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张莉; 李帅; 张金峰; 王威锐; 孟泽洪
    • 摘要: 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Kasai)是近年来提出的区别于橘黑刺粉虱[A.spiniferus(Quaintance)]的独立物种,为实现茶黑刺粉虱的精准鉴定,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成功获取了来源于贵州独山、贵阳、湄潭以及山东泰安茶园的6个茶黑刺粉虱样本的mt DNA COI基因DNA条形码特定的标准区域序列片段,登录号分别为ON534214、ON534215、ON534319、ON534320、ON548917、ON548918,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茶黑刺粉虱个体间的遗传距离(0~8.7%)远小于与外群刺桐粉虱的遗传距离(28.9%~29.8%),证明DNA条形码技术应用有效;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来源于不同地区的茶黑刺粉虱明显分化为2大分支,分别为贵州湄潭、独山和山东泰安分支以及贵州贵阳分支,其结果可支持茶黑刺粉虱的单系性结论,同时2大分支分化明显,尚可能存在隐存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