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珠江河口

珠江河口

珠江河口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海洋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1002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热带海洋学报、海洋通报、海洋学报(中文版)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0年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等;珠江河口的相关文献由403位作者贡献,包括包芸、刘欢、许炜铭等。

珠江河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14.61%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4.52%

专利文献>

论文:1002 占比:80.87%

总计:1239篇

珠江河口—发文趋势图

珠江河口

-研究学者

  • 包芸
  • 刘欢
  • 许炜铭
  • 吴超羽
  • 李春初
  • 卢陈
  • 何用
  • 张蔚
  • 余顺超
  • 吴加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曾滇婷; 李君益; 谢玲玲; 叶小敏; 周达
    • 摘要: 文章使用2019年7月5日—20日在珠江河口伶仃洋定点连续观测的海表面叶绿素a质量浓度、海表面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海表温度、盐度、流速、流向、遥感降雨量数据和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可见光波段影像,利用小波分析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观测期间内伶仃洋海表面叶绿素a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海水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44~1.75μg·L^(-1),平均值为0.80μg·L^(-1),其变化周期主要为6h、12h和24h。其与相对应周期的潮流存在明显的相位关系,并且在降雨后两者的相位关系发生了转换。7月5日—12日,叶绿素a与潮流基本呈反相位关系,涨急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低,落急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高,浓度相差约为0.3μg·L^(-1)。珠江流域在7月8日—13日发生了一次强降雨过程,降雨前后海水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6h、12h和24h周期波段的振幅由0.02~0.09μg·L^(-1)增加到0.15μg·L^(-1)左右。同时,降雨对珠江河口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造成了一个持续80h的增加过程,浓度增加了0.3μg·L^(-1)。发生降雨后,7月13日—20日期间潮流滞后于叶绿素a约6h,水位最高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低,水位最低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高。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降雨不仅引起了河口区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增加,还造成了叶绿素a和潮流间相位关系的转换。
    • 蒋佩文; 李敏; 张帅; 陈作志; 徐姗楠
    • 摘要: 为建立珠江河口鱼类本底DNA条形码数据库,为珠江河口鱼类种类识别和多样性研究提供信息化基础,于2020—2021年在珠江河口采集鱼类样本251尾,测定了6目10科41属99种鱼类的219条线粒体COI基因5'端的652 bp序列和247条线粒体12S rDNA基因5'端的163~185 bp序列。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珠江河口鱼类COI序列165条和12S rDNA序列128条,共获得172种鱼类的384条COI序列与375条12S rDNA序列,初步构建了珠江河口鱼类条形码数据库。研究发现:COI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20%,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5.54%;12S rDNA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34.39%。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可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而基于12S rDNA基因的DNA条形码不能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11个物种(占总种类的6.4%)存在区分困难的情况。珠江河口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推进该河口鱼类生态系统的环境DNA分析,并为珠江河口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种群动态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 李红婷; 张帅; 邹柯姝; 陈作志; 陈晓雷; 蒋佩文; 曹漪婷; 李敏
    • 摘要: 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以珠江河口咸淡水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采用滤膜法富集eDNA,选取直径47 mm、孔径0.45μm的硝酸纤维膜、醋酸纤维膜、玻璃纤维膜和聚碳酸酯膜共4种材质的滤膜,采用4种滤膜保存方法,结合2种试剂盒提取eDNA,评估不同组合方案对e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滤膜材质和保存方法对eDNA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醋酸纤维膜获取的eDNA浓度最高。在DNA提取物质量相当的情况下,海洋动物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的eDNA浓度高于DNeasy Blood and Tissue kit试剂盒。在不同保存条件下,“液氮”保存法获取的eDNA浓度最高。在不具备冷冻条件时,可添加乙醇,常温保存滤膜。采样后立即过滤水样能够有效防止eDNA降解。文章建立了珠江口咸淡水生态系统水样eDNA的获取、保存和提取方案,可为相似水域的eDNA研究提供参考。
    • 潘洪洲; 何颖清; 冯佑斌; 熊龙海; 吴俊涌; 杨敏
    • 摘要: 珠江河口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水域,战略位置重要,区内河网密布交错,河道、河口区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泥沙运动较为复杂。泥沙输移是河床演变的物质来源,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防洪、供水、航运安全。文章利用高分四号卫星高频次影像数据开展珠江河口区潮周期内水表层泥沙定量反演,结合野外观测数据,以枯季2019-12-28及洪季2020-06-20两期多时相数据为例,探究潮周期内珠江河口泥沙含量时空分布。结果表明,高分四号卫星影像数据大气校正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8.85%;基于高分四号卫星影像数据近红外、红波段与蓝波段比值构建了泥沙反演模型,实现对珠江河口区间隔2 h日变化尺度泥沙输移连续动态监测,其中洪、枯季最优模型MAPE误差分别为30.00%、23.54%。反演结果能较为形象地展示河口区整体泥沙动态输移特征,与实测站点泥沙质量浓度相比,反演结果在潮周期泥沙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上相一致,实现了珠江河口区径潮作用下面上泥沙动态输移的特征分析。该方法为复杂河口泥沙输移大范围业务化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为珠江河口泥沙输移数值模拟与遥感监测提供了交叉验证的新思路。
    • 裴少锋; 温孟婵
    • 摘要: 珠江河口是珠江流域尾闾,承担流域洪水安全宣泄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强化珠江河口监督管理,保障行洪通道畅通,近日,珠江委派出检查组赴中山、珠海等地开展珠江河口管理专项巡查,跟踪核实疑似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督促地方推进整改落实,维护正常水事秩序.
    • 袁菲; 卢陈; 何用; 杨裕桂
    • 摘要: 基于珠江河口原型观测试验平台开展数据分析研究,结合珠江河口治理和保护需求,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建设提供水利基础数据。根据原型观测试验站1—12号测站2019年潮流数据分析得出结果。①伶仃洋全年涨潮平均流速为0.16-0.38 m/s,落潮平均流速为0.17-0.36 m/s。湾内受径流作用的显著影响,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洪季流速略大于枯季流速。湾口径潮相互作用,涨落流速差异不大,枯季流速略大于洪季流速。②磨刀门河口全年涨潮平均流速为0.20-0.27 m/s,落潮平均流速为0.29-0.51 m/s。受径流作用,磨刀门水道及西汊内落潮流速接近涨潮流速2倍,西汊落潮流速显著大于东汊。磨刀门附近的澳门外海水域受西南向沿岸流影响,枯季落潮流呈明显的西南向,涨潮流以西北向为主。③黄茅海全年涨潮平均流速为0.12-0.26 m/s,落潮平均流速为0.24-0.40 m/s。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湾内深槽流速大于湾外流速。
    • 杨芳; 吴尧
    • 摘要: 澳门地区附近水域是珠江河口重要的组成单元,其治理和保护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澳门地区附近水域新老水问题交织,水安全保障存在短板;进入新发展阶段,水域综合治理和保护面临更高要求。系统回顾了澳门地区附近水域的治理与保护历程,研判其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总结分析在防洪潮排涝、河势控导、水生态环境、智慧水利等方面的对策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澳门附近水域治理与保护思考。
    • 许伟; 刘培; 黄鹏飞; 龙晓飞
    • 摘要: 为评价珠江河口河网的水资源调度方案,以横琴中心沟水系为研究区域,针对原调度方案存在的调水规模问题,结合横琴中心沟水系、外江潮汐和水环境特征优化了调度方案,并提出以水体交换能力为评价指标,对原调度方案和优化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原调度方案水体交换能力不足,优化方案调水幅度增加后,半交换周期普遍缩短,水交换率提高,可以满足规划水质目标。
    • 蒋佩文; 李敏; 张帅; 陈作志; 徐姗楠
    • 摘要: 文章采用环境DNA宏条码和底拖网对珠江河口鱼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利用环境DNA宏条码检测到了175种鱼类,而利用底拖网采集到了47种鱼类,结合两种方法共检测出179种鱼类,隶属于15目63科128属。其中两种方法共同识别了鱼类43种,占总检测物种的24.02%,基于底拖网的调查未能收集到基于环境DNA宏条码检测到的大多数物种。根据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 DNA宏条码所检测珠江河口鱼类群落α多样性显著高于底拖网方法(P<0.05)。两种方法的PCoA结果均显示珠江河口鱼类群落存在空间结构,基于环境DNA宏条码的分析显示空间重叠更多。两种方法基于冗余分析均显示溶解氧和盐度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环境DNA宏条形码是一种环保且可靠的评估方法,将其搭载到现有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河口鱼类多样性。
    • 熊朋莉; 徐姗楠; 陈作志; 张帅; 蒋佩文; 范江涛
    • 摘要: 根据2019—2020年珠江河口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实测环境数据和遥感环境数据,建立以资源密度为响应变量的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的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分析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 lucidus)时空分布规律,筛选影响其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主要分布在伶仃洋海域,相对于冬、春两季,秋季棘头梅童鱼向南移动。构建最佳GAM模型的变量组合为底层盐度、叶绿素a浓度、底层酸碱度和季节,该模型对资源密度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96.8%,其中叶绿素a浓度对资源密度的贡献率最高,为58.2%,季节、底层盐度、底层酸碱度对其资源密度的贡献率分别为21.1%、14.8%、2.7%。研究结果可为棘头梅童鱼资源保护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