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鱼类多样性

鱼类多样性

鱼类多样性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44331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泊科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2中国·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暨三江源生态文明专题论坛、云南低碳发展科技论坛、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等;鱼类多样性的相关文献由29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伟、付蔷、刘子方等。

鱼类多样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4331 占比:99.98%

总计:444408篇

鱼类多样性—发文趋势图

鱼类多样性

-研究学者

  • 周伟
  • 付蔷
  • 刘子方
  • 杜宝汉
  • 陈贺
  • 孙光
  • 孙典荣
  • 李凤莲
  • 王雪辉
  • 肖能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猛; 张逸譞; 刘园; 宋以兴; 徐丹
    • 摘要: 为了解雅砻江锦屏大河湾水域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于2004、2012、2013、2016、2018和2019年对锦屏大河湾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采集到土著鱼类42种,外来物种2种。结果显示:6次调查均采集到的鱼类有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细鳞裂腹鱼(S.chongi)、长丝裂腹鱼(S.dolichonema)和鲈鲤(Percocypris ping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最低值出现于2018年。时间上看,锦屏大河湾的鱼类群落可聚为2组,组Ⅰ包括2004-2016年,组Ⅱ包括2018年和2019年。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显示,造成大河湾鱼类群落结构时间变化的指示物种为齐口裂腹鱼(S.prenanti)、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长鳍吻(Rhinogobio ventralis)、西昌白鱼(Anabarilius liui)等,大河湾鱼类生态类群以喜流水、营周丛食性和产沉性卵的个体为主。结果表明,锦屏大河湾对于维持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梯级工程实施后的河流环境变化对大河湾鱼类仍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建议加强圆口铜鱼等珍稀鱼类的保护,提升大河湾水域的保护级别。
    • 沈梅; 肖能文; 卢林; 罗遵兰; 史娜娜; 孙光
    • 摘要: 开展鱼类监测对鱼类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环境DNA(eDNA)技术使得鱼类调查更加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无损伤,在鱼类监测中被广泛使用。文章从环境DNA技术及其优缺点、技术流程及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该技术的未来展望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eDNA技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方法。eDNA技术包含了样品的采集及处理、eDNA提取、eDNA扩增、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几个主要步骤,每个步骤又可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而影响eDNA的检测效率。eDNA技术主要应用于鱼类物种多样性监测、入侵物种检测、濒危物种检测和鱼类生物量的估算等方面。虽然国内eDNA的起步不晚,但相比国外研究方向较为单一,研究深度不高,需要进一步重视。
    • 王梦; 杨鑫; 王维; 段聪; 刘智皓; 陈启亮; 李英文; 沈彦君
    • 摘要: 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检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长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方法,为后期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研究于2021年3月在保护区重庆段共设置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eDNA捕获及提取、PCR扩增及测序和数据库对比分析等环境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来检测鱼类的多样性组成。结果表明保护区重庆段6个采样点中共检测出74种鱼类(不包括未鉴定到种水平的3属),隶属于6目16科52属,其中国家级保护鱼类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0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1种,外来物种8种。鲤属(Cyprinus)、鲫属(Carassius)、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和黄颡鱼属(Tachysurus)在各采样点均被检测到且为优势种。各样点鱼类组成的Alpha和Beta多样性的各项指数差异不大,表明保护区鱼类的生态结构较为均衡和稳定。总体上,在现阶段的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监测中,可根据监测任务的需要,将环境DNA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结合使用,用于快速调查长江流域鱼类的多样性组成及分布等。
    • 孙光; 罗遵兰; 赵亚辉; 汉瑞英; 肖能文
    • 摘要: 2017年春季和夏季调查了康定市大渡河和立曲河水系鱼类多样性及分布,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评估康定市鱼类多样性状况及主要威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康定市域内共分布鱼类45种(亚种),隶属于3目8科22属,其中8种为外来种,37种为自然分布的土著鱼类。组成上以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的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和条鍬科Nemacheilidae为主,占土著鱼类总物种数的78.37%0珍稀濒危鱼类共14种,川陕哲罗鮭Hucho bleeker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鱼类。中国特有种25种。为加强康定市鱼类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建议加强流域层面的鱼类本底调查,建立重点物种栖息地保护区域,加强保护宣传,规范放生等。
    • 陈治; 高天翔
    • 摘要: 本研究以青岛海底世界软骨鱼缸为调查水域,初步探究了环境DNA技术用于鱼类多样性调查的准确性,结果显示:软骨鱼缸中共纪录有25种鱼类,环境DNA技术检测出了其中的23种,表明该技术具有高物种检出率的优点;然而,环境DNA技术也检测出了一些来源未知或/和难以注释的OTUs,暗示该技术存在样品易污染、实验过程监管困难、参考数据库不够全面、近缘鱼类难以区分等缺点。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环境DNA技术可以作为鱼类多样性调查的辅助手段,同时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 邓嘉俊; 王小东; 同琳钿; 徐亮亮; 向朋; 孙光; 肖能文; 宋昭彬
    • 摘要: 为了解雅砻江中游支流力丘河的鱼类多样性现状及栖息地保护价值,于2019年9月和2020年6月、11月在力丘河11个采样点进行了3次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2 557尾,隶属于2目4科9属13种。西溪高原鳅Triplophysa xiqiensis、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和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其余种类仅有零星分布。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力丘河鱼类群落受到中等程度干扰。Spearman秩相关性系数显示,鱼类多样性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表明,不同海拔区域的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差异显著,雅砻江干流的许多鱼类仅分布到力丘河下游普沙绒乡罗让以下河段,力丘河中游甲根坝乡以上河段及塔拉沟、色物绒沟等支流仅分布有西溪高原鳅和软刺裸裂尻鱼。由于相对较低的鱼类多样性、严酷的生态环境和海拔对鱼类分布的限制,力丘河作为雅砻江中游干流水电开发后鱼类栖息地的保护价值将一定程度降低,建议同时考虑雅砻江干流鱼类栖息地的保护。
    • 蒋佩文; 李敏; 张帅; 陈作志; 徐姗楠
    • 摘要: 文章采用环境DNA宏条码和底拖网对珠江河口鱼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利用环境DNA宏条码检测到了175种鱼类,而利用底拖网采集到了47种鱼类,结合两种方法共检测出179种鱼类,隶属于15目63科128属。其中两种方法共同识别了鱼类43种,占总检测物种的24.02%,基于底拖网的调查未能收集到基于环境DNA宏条码检测到的大多数物种。根据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 DNA宏条码所检测珠江河口鱼类群落α多样性显著高于底拖网方法(P<0.05)。两种方法的PCoA结果均显示珠江河口鱼类群落存在空间结构,基于环境DNA宏条码的分析显示空间重叠更多。两种方法基于冗余分析均显示溶解氧和盐度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环境DNA宏条形码是一种环保且可靠的评估方法,将其搭载到现有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河口鱼类多样性
    • 凌建忠; 姜亚洲; 孙鹏; 袁兴伟; 张辉; 唐保军
    • 摘要: 通过对象山港水域环境DNA(eDNA)样品的采集和高通量测序分析,并结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阐述象山港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探讨了环境DNA技术在典型海域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共从象山港水域环境DNA样品中检测到26个常见鱼类物种,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的7个目中的21个属.其中,丰度最高的两个目为鲱形目(Clupe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es),其相对丰度合计占到总鱼类物种丰度的92.5%.在所有鱼类中,象山港海域渔获物中资源量较高的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和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在环境DNA调查中序列丰度最大,分别占到鱼类总丰度的45.85%和17.69%,其次是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几个门类序列丰度与渔获物种资源量组成变化趋势相似.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环境DNA测定灵敏性高、数据准确性高且成本低,适用于相关海域的鱼类多样性研究.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象山港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信息,还可以为系统开展该水域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与修复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 严太明; 何佳洋; 罗杰; 张骞; 邓发强; 马志军; 苏中海; 何智
    • 摘要: 根据成都平原南河中上游流域2016-2017年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利用鱼类种类组成、鱼类耐受性和敏感性等构建了鱼类多样性及鱼类完整性指数(The fish-based biotic integrity index,F-IBI)评价体系,并据此评估了调查河段的健康状况.结果 显示:2016年9-11月和2017年3-6月,在南河中上游干流及支流共采集到鱼类45种,隶属于4目11科34属,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花(?)(Hemibarbus maculatu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等小型种类.鱼类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干流宝林河段最高,支流邮江河的温泉小镇河段最低,均匀度(Pielou)指数在支流白沫江采样点差异最大.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发现,本次调查采集渔获物的鱼类区系组成较之前变化明显,其中属科多样性指数(G-F)由0.32降至0.29,物种总数、鲤形目种类数和鲇形目种类数增加比例均超过了50%,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等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河流健康等级评价为"一般"及以下的河段比例高达75%,干流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支流,支流的中下游优于上游,这表明南河中上游河流健康状况较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