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级
营养级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普通生物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0809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湖泊科学、海洋与湖沼、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微藻与水族高峰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等;营养级的相关文献由59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丕茂、颜云榕、余景等。
营养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0809篇
占比:99.84%
总计:131019篇
营养级
-研究学者
- 陈丕茂
- 颜云榕
- 余景
- 张波
- 张硕
- 薛莹
- 金显仕
- 金海卫
- 韩东燕
- 高世科
- 麻秋云
- 黄美珍
- 冯雪
- 刘长东
- 徐军
- 戴小杰
- 杜建国
- 秦传新
- 薛利建
- 陈彬
- 黄六一
- 黎小国
- 于雯雯
- 任一平
- 何雄波
- 刘兴国
- 卢伙胜
- 张俊
- 张忠义
- 张欢
- 张虎
- 徐炳庆
- 朱增军
- 朱江峰
- 李凡
- 李宝泉
- 杨纪明
- 潘国良
- 王洁
- 纪毓鹏
- 肖化云
- 袁华荣
- 贺舟挺
- 车轩
- 陈作志
- 陈琳琳
- 龚玉艳
- RUTAKUMWA Edwin Superius
- 严小军
- 于梦杰
-
-
王殿常;
吴兴华;
丁玲;
张蒙生;
谢涵;
张琴;
李松
-
-
摘要:
依据2020年春季(5月)和秋季(11月)2次长江口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构建长江口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分析了长江全面禁渔前夕,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共包括龙头鱼、凤鲚、刀鲚、舌鳎、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游泳生物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长江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结果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营养级集中在1.000~4.438,龙头鱼营养级最高,其他鱼类营养级集中在2.907~3.768,分布较广;底栖生物、软体动物和虾蟹类的营养级集中在2.365~2.826。长江口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分布主要集中在营养级Ⅰ~Ⅱ中,来自营养级Ⅰ的能量流动在系统总能量流动中占比最高。长江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牧食食物链传递为主。与过去相比,2020年长江口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较高,连接指数(CI)与系统杂食指数(SOI)有所上升,但仍小于1,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仍不成熟,总体处于发育阶段。
-
-
张新艳;
陈彬;
丁少雄;
俞炜炜;
杜建国
-
-
摘要:
厦门湾的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厦门湾生态系统承受着十分巨大的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动态模拟,可以为分析生物种类的生物量变动、能量流动变化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9—2020年厦门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EwE软件构建厦门湾生态系统模型,并与根据2010年资料建立的生态系统模型进行比较。模型包括哺乳动物、斑竹鲨、鳐科、鳀鲱科、鯻科、虾类、蟹类、头足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碎屑等26个功能群,基本涵盖了厦门湾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途径。结果表明,厦门湾的大型捕食者相对缺乏,使得厦门湾生态系统的捕食压力较低,因而处于较低营养级的生物,如小型鱼类等种类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优势地位,导致厦门湾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较为简单,同时模型表明该系统目前的稳定性较低。与2010年相比,2020年厦门湾的生物类群有所变化,能量流动也发生相应变化,2020年生态系统较低营养级的生物量、流向碎屑量及总流量小于2010年,而较高营养级功能群的上述参数要高于2010年。总体而言,2020年厦门湾生态系统的能流规模要小于2010年。该研究可以为厦门湾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
张琛;
胡思敏;
林先智;
周天成;
黄晖;
刘胜
-
-
摘要:
波纹钩鳞鲀(Balistapus undulatus)是一种在热带珊瑚礁海域中广泛分布的杂食性鱼类,研究其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组成有助于了解其食物来源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但目前的认识仅限于他们是珊瑚礁区的海胆捕食者,对其准确的食物组成和生态功能定位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17年夏季在南沙珊瑚礁区采集了波纹钩鳞鲀样品,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波纹钩鳞鲀消化道中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其现场食物组成,并测定了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分析其营养级。研究结果显示,波纹钩鳞鲀摄食的食物种类有13种,分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脊索动物门(Chordata)和环节动物门(Annelida)。其中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节肢动物门扇蟹科的蟹类,如滑面蟹(Etisus sp.)、Luniella pubescens、皱纹花瓣蟹(Liomera rugata)等,分别占61.8%、6.7%和1.8%。鱼类也有一定的贡献,占总食物序列的23.5%。同位素结果显示其营养级为3.71±0.07,与分子检测的结果相符。研究结果表明波纹钩鳞鲀的主要食物是小型甲壳类动物以及植食性鹦嘴鱼,这拓展了以往对波纹钩鳞鲀所扮演生态角色的认识。
-
-
张传鑫;
陈静;
纪莹璐;
陈琳琳;
李海汇;
王全超;
李宝泉;
邢荣莲
-
-
摘要:
为了掌握小清河口邻近海域底栖食物网结构特征,于2020年10月在小清河口邻近海域采集沉积物有机质、悬浮颗粒有机物、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4种潜在食源及35种生物样本,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以及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分析了小清河口邻近海域底栖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结果显示,潜在食源的δ^(13)C值范围为−25.56‰~−17.91‰,δ^(15)N值范围为2.43‰~10.33‰;底栖生物的δ^(13)C值范围为−23.48‰~−18.31‰,δ^(15)N值范围为8.79‰~18.01‰;底栖生物营养级范围为1.65(凸壳肌蛤)~3.54(中华栉孔虾虎鱼)。营养关系分析表明,小清河口邻近海域主要存在两条能量传递途径,一是以浮游生物为主要能量来源的浮游食物链,其中双壳类(除短竹蛏)、小型虾类和多毛类等为主要初级消费者;二是以沉积物有机质为主要能量来源的底层食物链,短竹蛏和腹足类为主要初级消费者。整体而言,小清河口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类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位重叠,竞争较为激烈。
-
-
杨蓉;
李垒
-
-
摘要: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研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途径的重要方法.稳定同位素的丰度变化反映了自然界和生物体内混合、分馏双重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作为指标计算混合物的来源贡献,或研究造成分馏的化学反应和生物代谢路径.从20世纪中期确立稳定同位素的基础原理,70年间该技术在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等领域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其中,水体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和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已有诸多研究涉及稳定同位素在水环境中污染物溯源、水生态系统元素迁移转化、水生生物营养来源和营养关系等方面的应用.通过梳理常见的碳、氮、氧稳定同位素在水环境和水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发现污染物和食物来源分析已不局限于定性识别,基于数学模型的混合物组分定量评估方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同时,为开展水体脱氮强度和通量估算、水生生物营养级计算及食物网分析,精确测量^(18)O、^(15)N和^(13)C的富集程度以及通过试验和调研获取运算所需的基础参数都是关键步骤.虽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待完善之处,但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前沿研究仍昭示了其整体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未来与计算科学的方法学进步相结合,将为水科学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
-
李文娟;
英晓莉;
雷智铭;
周长发
-
-
摘要:
判断生态系统中杂食性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地位是生态学研究与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判断生物营养级的三种常见方法,即通过能量流动过程、食性分析与稳定同位素测量等。由于特定生物营养级数值往往不是整数,其与简化理论模型亦有差异,认识此点,可帮助教师更客观、深刻地认识和选用教学案例与解释实际问题。
-
-
何春;
邓华堂;
王果;
刘寒文;
沈子伟;
刘绍平;
段辛斌;
陈大庆;
李云
-
-
摘要: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8年7月—2019年1月采自三峡库区干流木洞、涪陵、云阳和秭归江段的38种鱼类进行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同时计算鱼类营养级并构建了鱼类连续营养谱。研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干流鱼类δ^(15)N值平均值为11.02‰,变化范围为5.31‰~17.79‰。以初级消费者螺类作为基准生物估算出三峡库区干流鱼类平均营养级为2.67,范围为1.47~4.12。营养级大于4级的鱼类仅有1种,营养级位于2~3级之间的鱼类种类数最多,占种类总数的50.0%,其次是营养级大于3级的鱼类,占种类总数的31.6%,不同食性鱼类组合的营养级存在差异。库区干流鱼类营养级的时空差异均不显著,而越靠近大坝的江段食物链长度的季节性波动幅度越大。和水库蓄水运行初期相比,鱼类营养级显著升高且高营养级鱼类的群落结构和营养特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拥有较高营养级的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在库区干流逐渐扩张并成为优势种,其可能对库区干流鱼类营养结构产生影响。
-
-
车轩;
李新丰;
陈晓龙;
刘兴国;
朱浩;
王小冬
-
-
摘要:
针对白洋淀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问题,设计并实施了“白洋淀水域生态修复工程”,营造了水生动物栖息生境、恢复了水生植物多样性、开展了底栖生物增殖改底。为研究该工程对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调控效果,该研究选取修复区(鲥鯸淀)为研究对象,相邻的水域(大白洋淀)作为对照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和食物网结构及营养级分析。结果表明,修复区渔获种类数、渔获丰度和渔获生物量相较于对照区分别增加了35.29%、58.60%和200.00%,修复区鱼类体征值(平均全长、体长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修复区的主要渔业生物δ^(13)C、δ^(15)N均值显著高于对照区,且修复区的δ^(13)C跨度(6.30‰)明显大于对照区(4.47‰)。修复区内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范围、总跨度和均值均高于对照区,修复区多数物种营养级集中在>3.0~3.5,而对照区多数集中在>2.5~3.0。因此,该研究表明,综合性、系统性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能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食物网结构和提高营养级水平,加速白洋淀的生态功能和渔业资源的恢复。
-
-
邓悦;
郑一琛;
常剑波
-
-
摘要:
“保水渔业”是中国控制“水华”暴发等生态灾变的措施之一,其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浙江省的新安江水库(千岛湖),“保水渔业”的实施带来了水质改善和渔业增产的双重效果。但在生态系统自组织层面,这种人工干预手段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化效应的研究,尚未真正展开。基于2008—2010年千岛湖的生态和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EwE(V6.6)构建了201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并将其与2004和2016年的模型进行对照,分析了千岛湖生态系统在鲢、鳙鱼放养下的变化。千岛湖生态系统在3个年份均为4个整合营养级,营养能流分布成典型的金字塔型,且营养流总量中流向碎屑的占比很大,营养级Ⅰ、Ⅱ的能量被利用得不够充分;除鲢、鳙鱼外大部分鱼类的生物量逐渐下降,浮游植物和碎屑的生物量增多;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规模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总体的能量转换效率有所降低。在一些和系统成熟度、复原力和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参数方面,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增加,Finn氏循环指数和Finn氏平均路径长度逐渐降低,3个年份的连接指数(CI)分别为0.223、0.219、0.263,系统杂食指数(SOI)分别为0.087、0.102和0.131。研究分析表明,长期的鲢、鳙鱼放养使千岛湖的食物网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动,生态系统的营养交互关系不够复杂,成熟度和稳定性有所下降。千岛湖作为一个由水库发展而来的淡水水体,食物网关系本身就较为简单。因此,未来需要避免过多的人为干扰,并基于生态学原理更系统地进行修复工作。
-
-
王腾;
刘永;
李纯然;
李纯厚;
唐广隆;
肖雅元;
林琳;
吴鹏
-
-
摘要:
隆背笛鲷(Lutjanus gibbus)是一种肉质鲜美且经济价值高的珊瑚礁鱼类,其产卵集聚容易造成过度捕捞。以2020年7月在美济礁海域潜水捕捞采集的67尾隆背笛鲷样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性比、性成熟体长、卵径特征、繁殖力和食性等生物学特征,以期为这一珊瑚礁经济鱼类提供保护和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数据。结果显示,隆背笛鲷雌雄比为2∶1;雌、雄性的50%性成熟体长(L_(50))分别为204.757和201.623 mm;IV期性腺卵径为0.176~0.419 mm(平均0.296 mm);卵径频率分布为单峰型。隆背笛鲷的繁殖力为51858~276205粒(平均139145粒),其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成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美济礁隆背笛鲷可摄食蟹、鱼、螺、贝和虾。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隆背笛鲷的平均营养级为3.33,其食性随个体发育转变明显,如生态位变窄和营养级变高等。
-
-
Zhang Zhongyi;
张忠义;
Xiao Huayun;
肖化云
- 《第一届全国气体同位素技术及地球科学应用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有机体在生态系统中所处营养级位置的确定,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依据营养级位置划分的食物链(网)层次结构能够清晰地解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污染物(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效应.从捕食习惯的角度判定营养级位置,需要生物详细准确的食谱特征;而如果采用传统的总氮同位素分析方法,则不仅需要该生物体的δ15N值,还需要生态系统基准δ15N值,该基准值时空差异极大,并且总氮同位素方法采用的富集因子△15N只是经验观测值,在不同物种间差别极大.氨基酸氮同位素技术可以较好地规避上述缺陷,近年来被广泛用来判定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生物营养级位置.
-
-
杜建国;
陈彬;
陈明茹;
杨圣云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利用2004-2009年“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四个季度所获得的1119个站位的鱼类调查资料,结合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266种重要鱼类营养级历史数据的修正,探讨我国海洋鱼类的平均营养级特征.结果表明,渤海重要鱼类资源种类春夏秋冬四季的营养级分别为3.70,3.66,3.99和3.78;黄海分别为4.05,3.49,3.81和4.03;东海分别为3.80,4.41,4.37和4.11;南海分别为4.14,3.80,3.54和3.79.我国海洋鱼类四个季度的平均营养级分别为4.06,3.66,4.10和3.91.我国海洋鱼类的平均营养级存在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
-
高月香;
张哲;
张毅敏;
朱月明;
张涛;
吕玉娟;
陈婷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人们在治理水体污染问题的过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关注逐步增加,稳定同位素技术因其可以稳定定量地描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逐步成为了了解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主要研究手段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其分析方法、表征方法及其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介绍,包括通过对水生生物的摄食研究,进而研究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以及营养级,还有利用稳定同位素进行示踪研究等.通过了解其不足,对稳定同位素技术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
-
MO Bao-lin;
莫宝霖;
QIN Chuan-xin;
秦传新;
CHEN Pi-mao;
陈丕茂;
YUAN Hua-rong;
袁华荣;
FENG Xue;
黎小国;
TONG Fei
- 《第一届微藻与水族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为掌握大亚湾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的食性特征,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5年8月所采集紫海胆样本的稳定同位素特征、营养级和食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紫海胆平均δ13C值为-(13.35±1.21)‰,平均δ15N值为(9.14±0.38)‰,平均营养级为2.11±0.14.不同壳径紫海胆之间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亚湾海域紫海胆生活环境周围生物δ13C值分布范围为最小值-(20.76±1.42)‰~最大值-(9.93±1.59)‰,δ15N值分布范围为最小值-0.16±1.34~最大值14.99±0.00‰,营养级范围为最小值1.34~最大值3.77.大亚湾主要生物种类可划分为悬浮物、初级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顶级消费者4个营养组群,其中紫海胆属于次级消费者.8月份调查海域珊瑚稀少,大型海藻密度低且死亡降解形成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陆源POM随降雨大量流入大亚湾,导致紫海胆在8月份摄食偏向碎屑食物链,主要食物来源为POM,平均贡献率为67.3%; 其余摄食种类为沉积物(Sediment Organic Matter,SOM)、裂叶马尾藻(Scagassum siliquastrum)、底栖硅藻、浮游动物及浮游植物,平均贡献率分别为9.7%、9.3%、6.7%、3.7%及3.3%.大亚湾紫海胆摄食种类与其栖息地底栖生物存在重叠,具有一定的食物竞争关系.研究表明,分析紫海胆食性特征对了解其所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