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海胆
紫海胆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631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海洋科学、渔业科学进展、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3'青岛全国水产养殖研讨会、中国水产学会2003全国海水设施养殖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微藻与水族高峰论坛等;紫海胆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丕茂、袁华荣、冯雪等。
紫海胆
-研究学者
- 陈丕茂
- 袁华荣
- 冯雪
- 周艳波
- 秦传新
- 罗虹霞
- 聂永康
- 常亚青
- 余景
- 张伟杰
- 王云祥
- 赵漫
- 黎小国
- 孙景贤
- 宋坚
- 席世改
- 徐凯
- 李成林
- 李正良
- 湛垚垚
- 王莲莲
- 王蓉
- 赵艾东
- 于刚
- 亓守冰
- 刘智禹
- 吴靖娜
- 周秘
- 孙建璋
- 孙欣
- 孙金辉
- 左涛
- 张丽莉
- 张媛
- 徐清云
- 朱文涛
- 李倩
- 李明
- 杨明秋
- 杨章武
- 梁其旭
- 梁峻
- 潘南
- 潘菀倪
- 王国栋
- 王子臣
- 王海峰
- 王猛兴
- 经晨晨
- 胡建恩
-
-
潘南;
江婷婷;
陈晓婷;
徐清云;
吴靖娜;
蔡水淋;
廖登远;
刘智禹
-
-
摘要:
以福建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性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水酶法提取紫海胆性腺脂质工艺,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二醇基硅胶固相萃取(Generik Diol SPE)、高效薄层色谱(HPTLC)和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技术,以脂质得率、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营养指标、脂质组成、熔融与结晶特性为指标,探讨了水酶法、Folch法和Matyash法对紫海胆性腺脂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紫海胆性腺脂质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中性蛋白酶添加量7500 U/g、酶解时间5 h、酶解温度50°C和pH 7,该条件下脂质得率为23.22%,显著低于Folch法(27.27%)和Matyash法(27.14%);与Folch法和Matyash法相比,水酶法提取的紫海胆性腺脂质过氧化值(0.006 g/100 g)较低,碘值(95.77 g/100 g)较高,饱和脂肪酸含量(51.48%)较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34.53%)较高,EPA与DHA总含量(15.04%)较高,营养指标较好,磷脂含量(4.23%)较低,熔融与结晶温度较低。综上,虽然水酶法提取紫海胆性腺脂质工艺存在得率低、破乳工艺复杂、磷脂选择性差等技术瓶颈,但其反应条件温和、绿色安全,所提取的脂质品质佳,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较低的熔融与结晶温度,适合高品质海洋膳食脂质的研制。
-
-
叶孝飞;
陆慧琳;
曾靖;
于宗赫;
洪喆聪;
余祥勇;
王梅芳
-
-
摘要:
利用我国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与大亚湾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进行不同比例混养,探讨了紫海胆对马氏珠母贝贝体和养殖网笼污损生物的防除效果,以及紫海胆和马氏珠母贝的生长状况。试验设混养组(PA3、PA6、PA9)和对照组(P),即在养殖马氏珠母贝30只/层的基础上,分别混养紫海胆3、6、9、0个/层;另设紫海胆单养组(A3、A6、A9),养殖密度分别为3、6、9个/层。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组及P组间马氏珠母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紫海胆的存活率均接近10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特定生长率大于P组(P0.05);就马氏珠母贝的壳长日平均增长率而言,PA3、PA9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PA6组显著大于P组和PA3组(P0.05);混养与单养各组之间紫海胆的存活率、壳长日平均增长率、肥满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A3、PA6、PA9组网笼的污损生物量与P组相比分别减少了(52.5±12.4)%、(63.3±15.7)%、(70.5±13.1)%,马氏珠母贝壳表附着的污损生物量分别减少了(45.4±9.6)%、(62.9±7.5)%、(68.1±11.9)%,其中PA6、PA9组壳表附着污损生物量显著小于P组(P<0.05)。结果表明,混养紫海胆不仅不会影响马氏珠母贝和紫海胆的生长存活,而且能对养殖网笼和贝类壳表的污损生物起到很好的防除效果,紫海胆混养密度以6个/层为宜。
-
-
陈吉圣;
席世改;
秦传新;
郭禹;
潘莞倪;
邵广彧
-
-
摘要:
本研究以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槽实验方法,模拟分析了自然光周期条件下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存活以及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紫海胆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参数.研究发现,在实验设计的光照强度梯度(0、500、1000、2000、3000 lx)内,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躯干部骨针长度和口后腕骨针长度的影响趋势一致,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500 lx>0 lx>1000 lx>2000 lx>3000 lx.在500 lx条件下,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躯干部骨针长度和口后腕骨针长度都达到最高,且显著优于其他实验组(P<0.05),此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最强;在2000 lx条件下,紫海胆的胃蛋白酶活性最强;在3000 lx条件下,紫海胆浮游幼体发育到11 d已全部死亡.研究表明,在500 lx光照强度下,紫海胆浮游幼体可保持最佳的生长速度、消化酶活性以及存活率,500 lx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最佳光照强度.
-
-
梁其旭;
张丽莉;
王国栋;
黄世玉;
钟幼平
-
-
摘要:
为了提高紫海胆人工育苗效率,于2019年5月—2020年8月,以天然紫海胆为亲本,对亲本促熟和幼体培育技术进行了改进.在亲本暂养期间足量投喂海带和牡蛎,两周后进行催产,亲本排放率达到90%,且配子受精率达到95%,孵化率达到85%.在幼体培育过程中采用超滤海水和不换水育苗,并结合少量多次的投饵方法,使八腕幼体存活率达到74.95%,最终获得了3~8mm的稚海胆30万余个,提高了紫海胆人工育苗效率.
-
-
-
-
-
-
王蓉;
陈傅晓;
陈石泉;
詹夏菲;
冯全英;
杨明秋
-
-
摘要:
运用多种层析方法从海南紫海胆肠道链霉菌HDa2中寻找抗石斑鱼病原弧菌的活性分子.结果获得4个雷锁辛类脂化合物,分别为1,3-二羟基-5-十五烷基苯、1,3-二羟基-5-异十五烷基苯、1,3-二羟基-5-十六烷基苯和1,3-二羟基-5-异十六烷基苯,其中1,3-二羟基-5-异十五烷基苯和1,3-二羟基-5-异十六烷基苯在10 mg/mL时具有抑菌活性,1,3-二羟基-5-异十六烷基苯的活性最强.本文首次从海洋链霉菌中发现该类分子,并且发现其具有抗石斑鱼病原弧菌的活性.
-
-
房传栋;
张宾;
章样杨;
孙继鹏;
易福冬
-
-
摘要: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nthocidaris crassispina and to identify the structures. Methods Using fresh Anthocidaris crassispina as the raw material, the monomer compounds were prepared by organic solvent extraction, chromatography separation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e structure information of the compound was obtained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Results Nine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raw materials of Anthocidaris crassispina, which were identified as follows: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bis(2-methylheptyl)ester, ethanolamine, 5-cholesten-3beta-ol, 3-methyl-3,4-dihydro-1H-benzo[e] [1,4]diazepine-2,5-dione, 4-methylol-2-carboxyl-pyran, libertellenone E, libertellenone F, ilicicolin C, and cytochalasin E,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remaining seven compounds are isolated from the Anthocidaris crassispina for the first time except ethanolamine and 5-cholesten-3beta-ol.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chemical basis for the deep research and medicinal development of 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目的 研究紫海胆中化学成分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 以鲜活紫海胆为原料,通过有机溶剂萃取、层析分离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获得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结果 从紫海胆原料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乙醇胺、胆甾醇、3-甲基-3,4-二氢-1H-苯并[e][1,4]二氮杂卓-2,5-二酮、4-羟甲基-2-羧基-吡喃、libertellenone E、libertellenone F、ilicicolin C和细胞松弛素E.结论 所获得化合物中除乙醇胺、胆甾醇外,其余7种化合物为紫海胆中首次分离得到.本研究可为海胆资源的深入研究和药用开发提供一定的化学依据.
-
-
MO Bao-lin;
莫宝霖;
QIN Chuan-xin;
秦传新;
CHEN Pi-mao;
陈丕茂;
YUAN Hua-rong;
袁华荣;
FENG Xue;
黎小国;
TONG Fei
- 《第一届微藻与水族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为掌握大亚湾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的食性特征,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5年8月所采集紫海胆样本的稳定同位素特征、营养级和食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紫海胆平均δ13C值为-(13.35±1.21)‰,平均δ15N值为(9.14±0.38)‰,平均营养级为2.11±0.14.不同壳径紫海胆之间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亚湾海域紫海胆生活环境周围生物δ13C值分布范围为最小值-(20.76±1.42)‰~最大值-(9.93±1.59)‰,δ15N值分布范围为最小值-0.16±1.34~最大值14.99±0.00‰,营养级范围为最小值1.34~最大值3.77.大亚湾主要生物种类可划分为悬浮物、初级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顶级消费者4个营养组群,其中紫海胆属于次级消费者.8月份调查海域珊瑚稀少,大型海藻密度低且死亡降解形成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陆源POM随降雨大量流入大亚湾,导致紫海胆在8月份摄食偏向碎屑食物链,主要食物来源为POM,平均贡献率为67.3%; 其余摄食种类为沉积物(Sediment Organic Matter,SOM)、裂叶马尾藻(Scagassum siliquastrum)、底栖硅藻、浮游动物及浮游植物,平均贡献率分别为9.7%、9.3%、6.7%、3.7%及3.3%.大亚湾紫海胆摄食种类与其栖息地底栖生物存在重叠,具有一定的食物竞争关系.研究表明,分析紫海胆食性特征对了解其所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
李成林;
孙福新;
胡炜;
徐凯;
房慧;
郭萍萍;
刘恩孚;
吕玉亭
- 《2003'青岛全国水产养殖研讨会》
| 2003年
-
摘要:
2002年3月至9月对紫海胆进行了春季人工苗种培育技术的试验研究,本文重点对紫海胆春季人工育苗中催产方法、幼虫培育、大规格稚海胆苗种培育等关键技术及措施进行了研究.在整个人工育苗全过程中,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98.6%、95.3%,获幼体260万个,在16M的室内育苗池内,通过22天培育,获附着稚海胆108.34万个,附着变态率分别为74.65%、48.89%,之后培育58天进行剥离,获壳径4mm以上大规格稚海胆225770个;壳径2.5~4mm中规格471635个;壳径2.5mm以下小规格385995个,稚海胆从附着到剥离成活率达100%.经100天中间培育于9月底获壳径10mm以上海胆苗51.63万个,剥离后成活率分别为46.66%、49.49%.
-
-
魏利平;
魏振华
- 《中国水产学会2003全国海水设施养殖学术研讨会》
| 2003年
-
摘要:
种胆采自辽宁省长海县塞里岛,胆径8~11cm,重210~420g.采捕种胆的最适时间8月中旬到9月中旬,水温为22~24°C,详见表1.成熟的种胆生殖腺指数达到20%以上,解剖时可见5块桔子瓣状的生殖腺(呈黄色),雌、雄难辨.破碎后生殖腺"反浆",雄性为乳白色,雌性为浅黄色,粒状,如解剖时生殖腺不"反浆",说明尚未成熟.种胆用泡沫箱运输,底层加冰,上铺海带,放10个种胆;再铺海带,上放10个种胆,每箱20个,封箱后运输.运输时间不超过10h,如达到12h以上,种胆会倒棘死亡.运输时不要倒箱,避免剧烈碰撞,防止围口膜被棘伤而死亡.本文介绍大连紫海胆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