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5428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59篇、会议论文406篇、专利文献162420篇;相关期刊1226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微生物学通报、四川生理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01种,包括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抗生素(微生物药物)学术会议等;抗菌活性的相关文献由13989位作者贡献,包括戴好富、梅文莉、王睿等。

抗菌活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59 占比:2.67%

会议论文>

论文:406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162420 占比:97.09%

总计:167285篇

抗菌活性—发文趋势图

抗菌活性

-研究学者

  • 戴好富
  • 梅文莉
  • 王睿
  • 谢建武
  • 李仲兴
  • 王秀华
  • 马得莹
  • 杨光宇
  • 韩宗玺
  • 刘胜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卓冉; 李玉梅; 刘俊彦; 尹彤; 姜明; 李友瑞
    • 摘要: 背景:口腔中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成一个复杂的微环境,菌群失调会引发一系列口腔疾病。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是口服或局部使用,但由于抗生素的迅速分解与释放,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常导致临床疗效不佳。近年来研究发现,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同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以不同的形式在抗菌领域的研究较为广泛。目的:针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主要抗菌机制及其以不同形式在口腔抗菌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涉及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腔抗菌领域中的相关研究,中英文检索词分别为“Chitosan,chitosan derivative,Antibacterial activity,Antibacterial Mechanism,Oral”和“壳聚糖、壳聚糖衍生物、抗菌活性、抗菌机制、口腔”,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建库至2022年4月。结果与结论:①壳聚糖又称脱乙酰甲壳素,是甲壳素脱乙酰基后的初级衍生物,是目前发现的惟一的阳离子碱性多糖。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纳米抗菌剂在口腔抗菌领域得到广泛研究。②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目前最公认的抗菌机制是静电作用,即壳聚糖分子中所带的正电荷和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的负电荷相互作用,改变了细胞的通透性,从而达到抗菌目的。③壳聚糖抗菌性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生物来源及壳聚糖的内在因素(包括脱乙酰度及浓度、分子质量及聚合度等),不同来源的壳聚糖和不固定的特定环境因素(如温度和pH值等)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壳聚糖的抗菌能力。④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一方面可以作为抗菌药物的载体来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另一方面也能形成聚合物复合支架作为更为绿色的口腔抗菌制剂,以纳米抗菌填料的形式增强口腔材料的抗菌性能;除此之外,其还能够作为纳米复合薄膜和涂层抑制口腔常见菌种生物被膜的产生。⑤另外,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菌应用仍处于实验阶段,其抗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未来的生物安全性。
    • 叶翔凌; 夏远军; 王波群; 康正阳; 吴斌
    • 摘要: 背景: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但具有强疏水性,不利于细胞的黏附、生长、迁移和分化,严重限制了其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改性。目的:构建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壳聚糖[poly(3-hydroxybutyrate-3-hydroxyvalerate)/calcium sulfate hemihydrate/chitosan,PHBV/CSH/CS]支架,探究其表征、模拟载药释放行为、生物安全性、体外成骨性和抗菌活性。方法:通过熔融沉积技术制备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支架与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支架(半水硫酸钙为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用量的20%),随后将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支架泡在壳聚糖溶液中并烘干,烘干后的支架放入超纯水中形成壳聚糖水凝胶并复合在支架表面上,制备PHBV/CSH/CS支架。观察3种支架的表面形貌、细胞黏附、细胞增殖情况;测试PHBV/CSH/CS支架的溶胀行为和模拟载药释放行为;利用茜素红染色评估3种支架的成骨性能;利用涂布平板法观察各组支架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杆菌、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大肠杆菌的抗菌能力。结果与结论:(1)所制备支架具有均匀且互连的多孔立体结构,平均孔径约为400μm,孔隙率为60%;(2)PHBV/CSH/CS支架溶胀率达56%,当使用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模型药物时,PHBV/CSH/CS支架载药率在1 h时达57.9%,6 h累计释放达56.5%;(3)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支架不利于细胞黏附,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支架改善了细胞黏附,PHBV/CSH/CS支架显著提升了细胞黏附;(4)3种支架均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3组均无明显细胞毒性;(5)茜素红染色实验表明,PHBV/CSH/CS支架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矿化结节的形成作用较另外两支架强;(6)体外抗菌实验表明,PHBV/CSH/CS支架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杆菌、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显著强于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CSH支架(P<0.01);(7)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支架,PHBV/CSH/CS展现出更好的细胞黏附、成骨、抗菌性能和载药潜能。
    • 叶翔凌; 夏远军; 王波群; 康正阳; 吴斌
    • 摘要: 背景: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但具有强疏水性,不利于细胞的黏附、生长、迁移和分化,严重限制了其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改性.目的:构建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壳聚糖[poly(3-hydroxybutyrate-3-hydroxyvalerate)/calcium sulfate hemihydrate/chitosan,PHBV/CSH/CS]支架,探究其表征、模拟载药释放行为、生物安全性、体外成骨性和抗菌活性.方法:通过熔融沉积技术制备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支架与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支架(半水硫酸钙为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用量的20%),随后将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支架泡在壳聚糖溶液中并烘干,烘干后的支架放入超纯水中形成壳聚糖水凝胶并复合在支架表面上,制备PHBV/CSH/CS支架.观察3种支架的表面形貌、细胞黏附、细胞增殖情况;测试PHBV/CSH/CS支架的溶胀行为和模拟载药释放行为;利用茜素红染色评估3种支架的成骨性能;利用涂布平板法观察各组支架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杆菌、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大肠杆菌的抗菌能力.结果 与结论:①所制备支架具有均匀且互连的多孔立体结构,平均孔径约为400μm,孔隙率为60%;②PHBV/CSH/CS支架溶胀率达56%,当使用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模型药物时,PHBV/CSH/CS支架载药率在1 h时达57.9%,6 h累计释放达56.5%;③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支架不利于细胞黏附,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支架改善了细胞黏附,PHBV/CSH/CS支架显著提升了细胞黏附;④3种支架均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3组均无明显细胞毒性;⑤茜素红染色实验表明,PHBV/CSH/CS支架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矿化结节的形成作用较另外两支架强;⑥体外抗菌实验表明,PHBV/CSH/CS支架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杆菌、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显著强于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CSH支架(P<0.01);⑦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支架,PHBV/CSH/CS展现出更好的细胞黏附、成骨、抗菌性能和载药潜能.
    • 邓洁华; 王佳; 祁晓明; 王刚生
    • 摘要: 为了研发靶向抗真菌药物,研究桂皮醛对念珠菌抗菌活性及对白念珠菌细胞壁的影响。参照CLSI的M27-A3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桂皮醛对念珠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的抗菌作用。将白念珠菌的菌悬液(1×10^(8)cfu/mL)加入到RPMI 1640液体培养基内,置于37°C孵育48 h后,离心、制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结构,以卡泊芬净、氟康唑作对照。结果表明桂皮醛、卡泊芬净、氟康唑对念珠菌的MIC分别为白念珠菌3.91,15.62,31.25 mg/L,热带念珠菌3.91,15.62,31.25 mg/L,克柔氏念珠菌3.91,31.25,>250 mg/L)。电镜显示,0.1%(质量分数)的桂皮醛只作用于白念珠菌细胞壁,致细胞壁外层溶解脱落,细胞核及细胞器溶解消失,但细胞膜仍然完整;0.1%(质量分数)的卡泊芬净致白念珠菌细胞壁完全溶解脱落变薄,同时细胞膜部分受损;0.1%(质量分数)的氟康唑致白念珠菌细胞膜溶解脱落,但细胞壁较完整。桂皮醛、卡泊芬净对念珠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也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对克柔氏念珠菌显示耐药。桂皮醛的抗菌活性优于卡泊芬净,卡泊芬净优于氟康唑。桂皮醛作用于白念珠菌细胞壁而不影响细胞膜,卡泊芬净作用于白念珠菌细胞壁但对细胞膜也有一定影响,氟康唑作用于白念珠菌细胞膜,而不影响细胞壁。因此,桂皮醛有望成为一种靶向治疗念珠菌感染的理想药物。
    • 谷晓霞; 赵祖岭; 周芸; 杨秀秀; 黄孝帅; 薛圣杰
    • 摘要: 通过邻香草醛与邻甲氧基苯胺的缩合反应制得邻香草醛席夫碱,并通过溶剂扩散法合成其金属镍配合物,其结构经红外、核磁共振、紫外及X-单晶衍射等表征。采用纸片法测定了两种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邻香草醛缩邻甲氧基苯胺席夫碱及其镍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并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邻香草醛缩邻甲氧基苯胺席夫碱及其镍配合物对白色念珠菌极度敏感,且两者的抑菌活性均强于邻香草醛的抑菌活性。
    • 郭玉媛; 金铁岩; 张智勇
    • 摘要: 目的:丰富天然抗氧化剂和抗菌剂来源,探索槭树科植物生物活性的发展潜力。方法:测定青楷槭(AT)树皮营养成分及其乙醇提取物(ATEE)和热水提取物(ATWE)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红景天苷和酪醇含量;考察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变形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AT的水分、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碳水化合物和总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7.12%,4.67%,5.83%,3.96%,78.42%,66.08%;常量元素含量为Ca>K>Mg>Na;微量元素含量为Mn>Fe>Zn>Al>Cu>Cr。ATEE的总酚、总黄酮、红景天苷和酪醇含量高于ATWE,分别为315.66,79.26,183.26,26.89 mg/g。ATEE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力均高于ATWE的,与维生素C的相差不大且总体上高于BHA的。ATEE的乙酸乙酯相表现出了更好的抗菌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28,16μg/mL,对变形链球菌无抑菌活性。结论:青楷槭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
    • 李虎; 闵聪; 董浩; 金瑞; 张宗申
    • 摘要: 通过L_(16)(4^(5))正交试验对生物碱提取工艺中的五个因素进行优化,建立一个有效的金铁锁毛状根生物碱分离提取方法;并使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浑球链霉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作为指示菌对提取产物的抗菌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以70%乙醇(pH 3.0)为提取剂、料液比30:1、提取时间120min、提取温度80°C,优化后生物碱得率最高为0.267%。此外,金铁锁毛状根中的生物碱对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 邓浩健; 曾春晖; 陈益清; 王溢; 吴光; 韦海宏; 张文涛; 杨柯
    • 摘要: 目的:对比双氢杨梅树皮素(Ampelopsin,APS)与四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抗菌活性的差异,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推测APS的抗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连续稀释法测定APS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受试菌MSSA-4(不产膜敏感菌)、MRSA-6(不产膜耐药菌),MSSA-11(产膜敏感菌)、MRSA-12(产膜耐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运用一元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耐药性与生物被膜对受试菌MIC的影响;通过PubChem数据库获取APS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harmMapper数据库进行靶点垂钓,筛选后的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建立PPI网络图并抓取节点信息,建立“化合物-靶点-靶点互作”网络,利用Metascape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抗菌作用机制。结果:APS对MSSA-4、MRSA-6、MSSA-11、MRSA-12的MIC分别为125、125、62.5、62.5μg/mL;方差分析表明,细菌耐药性及生物被膜对APS的抗菌作用影响不大,且对产膜菌有更好的抗菌活性;而四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则易受到细菌耐药性和生物被膜影响,导致受试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通过网络药理学获得APS的潜在抗菌作用靶点123个,蛋白互作网络提示ALB、AKT1、MMP9、MAPK1、CASP3、IGF1、MAPK8、HRAS、BCL2L1、ESR1可能是其抗菌的核心靶点,参与的生物功能主要包括细菌反应、细菌黏附调节、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等,主要作用于局灶性黏附、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药物代谢等通路。结论:细菌耐药性及生物被膜不会影响APS的抗菌作用;APS具有多靶点、多通路影响细菌生物被膜而发挥抗菌作用的特点。
    • 陈洁; 王丹; 张雄; 彭明友; 徐冉; 晏英; 王颖
    • 摘要: 为研究贵州天名精(Carpesium faberi)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研究,应用多种色谱方法从天名精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其鉴定结构,分别为大叶土木香内酯(1)、4α,10α-二羟基-1βH,5βH-11(13)-烯-12,8α-愈创木酚(2)、4β,10β-二羟基-5α(H)-1,11(13)-二烯-8α,12-愈创木酚(3)、4-表异粘性旋覆花内酯(4)、11(13)-去氢腋生依瓦菊素(5)、天名精内酯酮(6)、吐叶醇(7)、cassipourol(8)、4′,5′-dehydrodiodictyonema A(9)、(3R)-8-羟基香叶醇(10)、胆甾-7-烯-3β-醇(11)、豆甾醇(12)、5,8-表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3)、豆甾-5,22-二烯-3β,7α-二醇(14)。其中化合物2和7~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初步评估了化合物1~14的抗菌活性,化合物1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弱活性;化合物6和10对白色念珠菌显示出弱活性。
    • 常丽; 陈安国; 黄思齐; 李建军; 唐慧娟; 潘根; 邓勇; 张翠萍; 李德芳; 赵立宁
    • 摘要: 单宁酸是一种高分子量的水溶性多酚,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植物中。因其独特的结构特性赋予单宁酸突出的化学性质和多种生物活性,尤其对多种病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同时能促进细胞增殖、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受到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重点阐述单宁酸在抗菌及伤口愈合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单宁酸用于麻纤维上制备新型医用材料的研究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