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珊瑚礁

珊瑚礁

珊瑚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4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动物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8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1919篇;相关期刊765种,包括环球科学、热带海洋学报、海洋世界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珊瑚礁专业委员会2016年度学术会议、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暨中国第四纪研究会海岸海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2014联合学术年会、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4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交流会等;珊瑚礁的相关文献由2584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克服、黄晖、赵焕庭等。

珊瑚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8 占比:46.55%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1.46%

专利文献>

论文:1919 占比:51.99%

总计:3691篇

珊瑚礁—发文趋势图

珊瑚礁

-研究学者

  • 余克服
  • 黄晖
  • 赵焕庭
  • 王丽荣
  • 张乔民
  • 李秀保
  • 王英辉
  • 施祺
  • 赵美霞
  • 姚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马尔代夫位于斯里兰卡南方650km的海域,由北向南经过赤道,是一条长长的礁岛群地带。1000多个岛屿都是由于古代海底火山爆发而成,有的中央突起成为沙丘,有的中央下陷成为环状珊瑚礁圈。马尔代夫的海景无与伦比,号称“梦境中的风景”,另外这里也是潜水和垂钓爱好者的天堂。
    • 岳子琳; 朱卫东; 邱振戈; 栾奎峰; 叶莉; 钱楚仪
    • 摘要: 南海珊瑚岛礁总体处于退化状态,卫星遥感可以实现珊瑚礁区底质演变的监测。本文以西沙群岛海域赵述岛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对浅海地貌变化进行遥感分析。将影像进行水深校正和波段组合,使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珊瑚礁地貌分类,可以清晰的识别灰沙岛、礁坪、礁前坡、泻湖坡、暗滩和海面六种地貌类型,以WorldView-2卫星影像为验证数据,总体分类精度为94.81%,高于直接使用最大似然法分类的92.30%,再结合决策树分类对分类结果中灰沙岛地貌进行改正,总体分类精度提升到95.07%;基于2014—2018年的Landsat-8数据,通过转移矩阵完成珊瑚礁地貌类型的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赵述岛珊瑚礁退化和转移明显。
    • 宿殿鹏
    • 摘要: 机载LiDAR测深(airborne LiDAR bathymetry,ALB)技术已在海岸带、海岛礁等浅水海域展现出非常大的潜力,但在误差理论建模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制约着ALB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论文针对ALB的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分别从ALB回波信号处理和提取方法,ALB系统中器件、环境和目标因素对测量误差的理论分析模型,海气界面折射改正、航带拼接方法,以及珊瑚礁信息提取的数据应用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 胡浩婷; 张乔民
    • 摘要: 本访谈主要围绕张乔民教授的热带生物研究展开。珊瑚礁保护对我国海岸线保护、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热带生物海岸研究工作具有跨学科合作优势,科技工作者要面向国家需求,主动作为,积极维护海岸带生态安全,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
    • 王方晗; 王雷; 孙婷婷; 董志军
    • 摘要: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海域广阔,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了解该海域浮游动物组成与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9年5月在西沙群岛14个岛礁站位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并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基于18S V9测序的宏条形码技术对浮游动物样本组成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此次西沙调查站位浮游动物样本的主要种类包括桡足类、软甲纲和箭虫纲,这3个类别的物种在两种鉴定方法中均具有较高的相对丰度。14个站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707.53±378.34 ind/m^(3),各站位浮游动物丰度、物种组成及优势种存在差异。形态学方法共鉴定出11门17纲18目共86个物种,18S V9分子方法鉴定出22门46纲85目共233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分子鉴定的物种覆盖度更高,且代表性类群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在大部分站位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呈现出显著相关性,表明宏条形码技术鉴定方法与形态学鉴定方法在评价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方面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在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但由于目前浮游动物的分子鉴定方法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技术手段仍不完善,仍需多种鉴定方法结合使用,以保证浮游动物多样性鉴定的准确性。
    • 李开枝; 柯志新; 王军星; 谭烨辉
    • 摘要: 为了解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于2015年5月末至7月初在西沙群岛8个岛礁(七连屿、永兴岛和东岛3个岛屿以及浪花礁、盘石屿、玉琢礁、华光礁和北礁5个环礁)进行了浮游动物采样,分析了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比较了5个环礁潟湖内和向海礁坡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差异。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180种(包括浮游幼虫13个类群),其中桡足类最多,达83种,其次是水母类(38种)、浮游软体类(14种)、毛颚类(11种)和浮游被囊类(7种);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256.4±117.8个·m^(-3),桡足类占总丰度的51.08%,其次是浮游幼虫(16.30%)、浮游被囊类(13.22%)和毛颚类(7.70%)。浮游动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丰度在岛屿和环礁之间以及环礁的潟湖区和向海礁坡区均存在差异;浮游动物多样性和丰度在东岛、玉琢礁和华光礁较高,而在七连屿和北礁较低;5个环礁向海礁坡区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和丰度皆高于潟湖区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岛礁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两个聚群(相似水平85%);岛屿近岸及环礁的潟湖群落(Ⅰ)和岛屿远岸及环礁的向海礁坡群落(Ⅱ);两个聚群浮游动物组成差异较显著(r=0.832, p<0.001);前者的种数、多样性指数、总丰度和主要浮游动物类群如桡足类、毛颚类和浮游幼虫的丰度显著低于后者。环礁潟湖区和向海礁坡区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环境差异可能是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不同特征的主要因素。
    • 摘要: 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那么海洋中呢?答案是珊瑚礁珊瑚礁的面积仅占整个海洋的不到0.2%,却为超过25%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正因如此,珊瑚礁又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海洋生命发动机”。珊瑚礁由无数珊瑚虫在数百年至数万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因其充满无数的洞穴和孔隙,而成为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为它们提供产卵、繁殖和躲避敌害的场所;珊瑚礁也是天然的海岸屏障,具有消散波浪能量、减少海岸侵蚀、保护亚热带海岸线的潜力;绚烂多姿的珊瑚,还具有极高的审美和人文价值。
    • 剑萍
    • 摘要: 这次评测的PR400/AM400前后级放大器是法国音响品牌ATOLL(珊瑚礁)的旗舰产品。在许多发烧友的心目中,一个进口品牌的旗舰型号的价格通常来说是高昂的,但对ATOLL来说可能是一个例外,因为ATOLL一直致力于生产出一种大部分人都能负担得起的高保真音响。
    • 马文刚; 夏景全; 魏一凡; 尹洪洋; 覃乐政; 刘相波; 胡雪晴; 许强; 李秀保; 王爱民
    • 摘要: 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拥有丰富的岛礁生物资源。为掌握海洋牧场近岛区的底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评估海洋牧场底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本研究于2020—2021年进行了底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季节变动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岛珊瑚礁区共鉴定出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3大门类90种,其中秋季种类数最多为55种,夏季种类数最少为16种;底表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0.87±0.26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76.99±34.32g·m^(-2)。群落聚类分析(cluster)与多维排序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表明,该区域群落结构季节性差异不显著,各站位间群落结构受沉积物性质以及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的影响,形成北部与南部区域2个聚类组。全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2.7±1.16,多样性指数H′为3.14±0.88,均匀度指数J为0.76±0.11。基于多样性指数H’及多变量海洋生物指数(Multivariate-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 M-AMBI)评价指标,海洋牧场近岛区环境除夏季为轻度污染外,其他季节均为无污染状态。采用动物丰度与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urves, ABC曲线)法评价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状况得出,除冬季以外,其他季节底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干扰,尤其是夏季群落结构稳定性较低。建议应持续关注底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动,调整、优化涉海休闲旅游活动,以保证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与稳定。
    • 高菲; 许强; 李秀保; 何林文; 王爱民
    • 摘要: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一个高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防浪护岸、指示水体污染程度等生态功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其生境异质性很高,各种各样的生境斑块为种类繁多、习性各异的游泳和底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这些礁栖生物通过参与各项生态过程而形成各种特定的功能群,共同完成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海参是大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一员。种类繁多的海参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境选择特征,通过摄食、运动等行为活动发挥着改良底质、促进有机物矿化和营养盐再生等生态作用。近几年来,全球热带海参受人类过度捕捞和珊瑚礁退化的影响而面临资源衰退、物种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深入认识其生态学功能、加强热带海参资源保护迫在眉睫。综述了国内外热带珊瑚礁海参的基础生态学研究进展:海参对珊瑚礁生境斑块呈现显著的偏好选择特征以及种间差异和季节变动,不同生境斑块的食物质量、底质类型和水动力条件是影响海参生境偏好的重要因素;海参通过生物扰动可以改变珊瑚礁生境沉积物的含水量、渗透性、颗粒组成、再矿化率、无机营养物质释放速率以及孔隙水的化学梯度,并增加沉积物中的溶氧浓度、促进溶解在间隙水中的有机物扩散到水体中;海参摄食排粪过程可促进珊瑚礁生长并缓解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的影响;热带海参可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等。下一步研究应聚焦人为采捕压力下海参种群与资源变动、增殖种群变动规律及其与野生海参种群的竞争关系、查明增殖群体对珊瑚礁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