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水产、渔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3336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世界、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珊瑚礁专业委员会2016年度学术会议、2013年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海洋酸化的相关文献由42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兆坤、许友卿、余克服等。

海洋酸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3336 占比:99.55%

总计:33486篇

海洋酸化—发文趋势图

海洋酸化

-研究学者

  • 丁兆坤
  • 许友卿
  • 余克服
  • 史大林
  • 刘广绪
  • 刘永强
  • 韦刚健
  • 任志明
  • 刘光兴
  • 徐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莹莹; 许凯; 王文磊; 徐燕; 纪德华; 陈昌生; 谢潮添
    • 摘要: 人工栽培的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功能,非常有必要研究海洋酸化对坛紫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充入高CO_(2)浓度(1000×10^(-6))的空气模拟海洋酸化,探讨了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海洋酸化对坛紫菜叶状体的生理生态学效应。结果表明,长约1 cm的叶状体接种密度从1株/dm^(3)提高到3株/dm^(3)时,比生长速率显著降低了14.8%。低接种密度条件下,海洋酸化导致比生长速率降低了6.7%。相反,高接种密度条件下,海洋酸化导致坛紫菜的比生长速率增加了6.7%。这表明,海洋酸化能部分缓解提高接种密度导致的负面影响。无论何种接种密度,海洋酸化对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总蛋白含量和色素蛋白含量以及藻体组织中碳、氮和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颗粒有机碳(POC)的释放量。特别地,在低接种密度条件下,海洋酸化显著提高了溶解有机碳(DOC)的释放量,增幅为70.2%。综上,海洋酸化对坛紫菜叶状体的碳积累速率和有机物释放的影响依赖于接种密度。
    • 冯媛媛; 王建才; 蔡婷
    • 摘要: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基础,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群落结构决定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服务功能.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的海洋酸化和全球变暖等复杂的环境变化同时作用于海洋浮游植物,对其生长、代谢以及种群演替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综述海洋酸化和升温单一以及耦合作用下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多重环境压力下海洋生态系统的响应及机制提供参考.
    • 张艳红; 贺云凤; 李克强; 张现盛; 杨锐; 逄凯; 梁生康; 王修林
    • 摘要: 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实验,研究以生活源溶解有机氮(DON)为氮源和不同水平pCO_(2)(380和800 ppmv)条件下,DON和海洋酸化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两种典型赤潮甲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pCO_(2)水平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表现为过氧化氢酶(CAT)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而对DON的吸收则影响不大。在以DON为氮源单独培养条件下,东海原甲藻较米氏凯伦藻生长更快,表现为更快的生长速率和更高的DON吸收亲和力指数(V_(max)/K_(s))。在以DON为氮源混合培养条件下,快速生长的东海原甲藻在初始阶段成为优势藻种,而生长较慢的米氏凯伦藻能继续利用环境中DON,在后期演替成为优势种。海洋酸化(pCO_(2):800 ppmv)可能会因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受到更大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其在赤潮后期与东海原甲藻的竞争优势。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对控制和缓解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 Xiaoyu Jin; Long Cao; Jingyu Zhang
    • 摘要: 太阳辐射干预地球工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备用应急措施.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减少到达大气和地表的太阳辐射,从一定程度上抵消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本研究使用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理想化太阳辐射干预方法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模拟试验中,通过直接减少太阳辐射将RCP8.5 CO_(2)排放情景下的全球平均温度降低到RCP4.5情景下的温度.模拟结果表明,到2100年,相对于RCP8.5情景,减少太阳辐射通过增加陆地碳汇,使大气CO_(2)浓度降低了65 ppm.减少太阳辐射对海洋酸化影响很小.到2100年,相对于RCP8.5情景,减少太阳辐射使海表平均氢离子浓度减少6%,pH上升0.03,同时使海表平均氢离子浓度的季节变化振幅衰减约10%.模拟结果还表明,减少太阳辐射对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较小.本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太阳辐射干预地球工程的气候和碳循环效应的认知和综合评估.
    • 刘志飞; 陈建芳; 石学法
    • 摘要: 海洋正在经历变暖和酸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的影响,而深海沉积储存着地球演变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驱动过去全球变化的详细档案,通过探究其现今和过去全球变化过程,能够揭示全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依据。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突出研究进展,是针对社会选择的未来排放轨迹,在深海记录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类似情形,用于评估未来地球系统各种变化的过程和后果。其中,以Dansgaard-Oeschger变化为代表的千年尺度事件、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为代表的十年尺度气候变化事件,是最接近现今地球变暖的快速气候变化场景。地球系统的发展轨迹目前正处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热室地球”路径的起点上,如果地球超过了这个“临界点”,它将沿着一条不可逆的道路进入“热室地球”状态,另一种路径则是通向“稳定地球”状态。深海沉积档案中的类似情形能够为社会选择未来排放的轨迹提供重要参考。全球变化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是重新认识其关键过程的理论机制。以海洋变暖和酸化影响硅藻和颗石藻的海洋生物泵过程为例,传统知识认为酸化有利于硅藻建造,但最新的围隔实验研究却发现酸化大幅减少全球硅藻输出;传统知识认为酸化导致海洋生物钙化危机,但近期针对中生代大洋缺氧事件的黑色页岩研究,发现颗石藻的碳酸钙输出在海洋酸化期间大幅增加。这些颠覆性的认识严重挑战了传统全球变化某些关键过程的理论体系。
    • 徐佳
    • 摘要: 因化石燃料消耗持续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造成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等恶果,严重威胁全人类生存。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要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为了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学界专业领域内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秘籍”。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研究领域为生物质能、废弃物资源化、氢能、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
    • 朱璐
    • 摘要: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71%,是人类获取食物、能源等重要资源的宝库,但过度开发,海洋污染、海洋酸化等问题正在严重破坏海洋物种的生存环境。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目标,“到2035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全面完善。
    • 蔡婷; 冯媛媛; 席茂年; 李敬鸿; 王建才; 郭佳
    • 摘要: 为了评估海洋酸化和富营养化耦合作用对近海浮游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天津市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地球化学指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一次性及连续培养的方式模拟自然水华及稳态条件,探究其对二氧化碳(CO_(2))和硝酸盐浓度变化及二者耦合作用的响应。实验条件设置如下:1)对照:二氧化碳分压p(CO_(2))40.53 Pa、无硝酸盐添加;2)酸化:p(CO_(2))101.3 Pa、无硝酸盐添加;3)加N:p(CO_(2))40.53 Pa、添加硝酸盐50μmol·L^(-1);4)酸化加N:p(CO_(2))101.3 Pa、添加硝酸盐50μmol·L^(-1)。实验结果表明,硝酸盐加富比酸化更加显著地促进浮游植物群落总叶绿素(Chl a)生物量及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有机氮(PON)积累,酸化和加N使浮游植物群落粒径大小升高。连续培养实验表明,酸化和N加富对Chl a、生物硅(BSi)、PON浓度、PON与颗粒有机磷(POP)比值(N/P)、POC与BSi比值(C/BSi)及沉降速率有协同交互作用,对POP和POC浓度及POC与PON比值(C/N)有拮抗性交互作用。在一次性培养后,酸化显著降低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沉降速率;而在连续培养后,酸化和N加富使浮游植物群落沉降速率显著升高。这些结果表明酸化和N加富对与近岸浮游植物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种群碳沉降存在不同的潜在影响及交互效应。
    • 吴钟启悦; 王雷; 陈立飞; 李秀保; 董志军
    • 摘要: 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作为重要的环境问题,海洋中pCO_(2)和溶解氧的失衡及富营养化加剧了许多沿海生态系统的酸化和低氧现象。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具有食用价值及潜在药用价值。本研究评估了海蜇碟状幼体在海洋酸化和低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胁迫下的生理响应:碟状幼体暴露于两个pH水平(酸化pH 7.6,正常pH 8.1)和两个溶解氧水平(低氧2mg·L^(-1),常氧7mg·L^(-1))维持7d,胁迫因素维持恒定或昼夜节律性变化,测定其伞部直径、收缩频率及酸碱平衡、免疫和抗氧化相关酶活力。研究表明,海洋酸化和低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海蜇碟状幼体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且酸化和低氧之间表现出部分拮抗作用,昼夜波动的暴露模式对海蜇碟状幼体的损伤程度大于恒定的暴露模式。
    • 史大林; 胡晓华; 温作柱; 洪海征
    • 摘要: 生物固氮作用是海洋氮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全球海洋重要的"新氮"来源,支撑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实现大气CO2的净埋藏,因而在海洋的全球气候调节功能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组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技术的发展,对海洋固氮生物的多样性、海洋生物固氮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等的认识不断深入,同时也涌现新的问题、催生新的思考.此外,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导致的大气CO2浓度上升引起了海洋酸化和暖化等一系列环境因子改变,揭示全球变化下单因子和多因子耦合对海洋生物固氮的影响及其机理,进而评估其发展趋势和生物地球化学效应,是当前海洋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难题与重大挑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